书中提到,毛姆前往俄国做间谍时,已经是一个有名的剧作家,名利双收,即使身体健康不佳,他也表示没有工资也要去。之后又去瑞士收集情报,继续他喜爱的情报工作。加上他的到处游历,中国、东南亚,印度都去了一遍,从这些选择来说,毛姆确实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作者还指出他的风流、多金有又才华,他那白皮肤与黑发更是迷倒众生。除了婚姻,他简直就是人生的赢家。可是,谁人生没有几件闹心的事情呢?他与有夫之妇交往,女人为了他抛夫弃子,难道他就没有责任吗?
这本书中的毛姆虽然口吃,可是自尊心强,渴望名利带来的满足感,漠视妻子并与情人全世界旅行,处处留情,在他的私人别墅举行各种派对,接待不同客人,举行只有男士参加的裸体游泳。以我朴素的人生观,很难相信一个生活繁杂的人,如何能够达到如此高产与高质量的写作。加上无论是《面纱》、《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还是他的随笔,我都认为他要求严谨,而且有讨厌俗世生活束缚与渴望逃离的孤独倾向。因此,我深深怀疑本书作者Selina Hastings的真实性。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在一个采访中,Selina Hastings表示这本书是皇家文学基金委托她来写。毛姆死前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秘书艾伦,在艾伦死后就把财产捐赠给基金会,因此基金是还有艾伦保留的信件。传记在官方的许可下编写,因此可行性还是比较高。
毛姆的同性恋倾向已经不用再重复证明,作者在传记中也写出了他几段异性恋情,与有夫之妇的私通,求婚被拒。只是相比女人的纠缠与矜持,刺激自由的男性关系更让他觉得舒服。不过,毛姆的确刻意隐瞒了自己的男性关系,并拒绝参与解放同性恋的公开活动。
在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与老年的凄惨对比下,传记最后的描写充满了阴郁与痛苦,让人唏嘘不已。结伴三十年的伴侣杰拉德去世,毛姆受到严重的打击,多次失声痛哭。杰拉德的聪明、狡猾、任性、好脾气。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了毛姆的保守。在杰拉德深受疾病困扰时候,毛姆为他花了大量的金钱,可也回天乏术。在杰拉德去世后,在最后的21年,是一名叫艾伦的男秘书照顾他。他们的关系从很早就开始,直到杰拉德去世,艾伦才真正走入毛姆的生活。可是,这段时期,对于双方都是折磨。艾伦写到:“我和一个疯子关在一起,他的兽性令人无法忍受他生活在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可怕世界里”。传记中暗示了艾伦从中挑拨毛姆与女儿的关系,指出他操纵与毁灭了毛姆的余生。并在毛姆死后,得到了大部分的财产。
毛姆另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是他在连载文章《回顾》中, 言辞恶毒地写出妻子的欺骗与女儿的真实性。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谩骂与羞辱, 于是他成为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了社会的背德者,被英国人们唾弃。只是他没有死在岛上森林中,而是移居到美国。在日益严重的疑心与愤怒折磨中,毛姆最后的时间里被诊断为精神失常,独自死在医院中,享年91岁。
合上书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后悔与羞愧的心情。毛姆是如此讨厌别人给他写传记,甚至到了要烧毁所有信件的地步。可是,又是那么多人喜欢他,想要窥探他的一生。盛名之累,也是一个作家成就的证明。时代不同,他曾经隐藏的与惧怕的世界大门打开,世人都在为他欢呼。
死者已矣, 生者何堪。
《萨穆塞特·毛姆的世界》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毛姆是唯一一个既被普通者接受,又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练的读者和许多作家的共同偶像。他是当今英语小说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从19世纪末进入20世纪初的跨世纪作家毛姆著作颇丰,从小说到随笔再到戏剧创作,甚至还有游记方面的写作,很多读者熟悉他是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成了经典名句,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传统,又带些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绝对的客观性,不批判也不夸张,只是科学性的写着一切。与其说毛姆是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个观察者,他不带主观性的为我们揭露人性的弱点,绝不会批判任何东西,在我看来,他就是个书写自然者!
今天我们走进毛姆这部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年轻貌美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摆脱原生家庭,挑选了沉默寡言的医生瓦尔特·费恩作为丈夫,并跟着丈夫来到香港生活,很快,爱慕虚荣的凯蒂很快就厌弃了这种枯燥的婚姻生活和整天只知道在实验室里的丈夫,对瓦尔特无感的她开始与风趣又有点权势的查理·唐生偷情。知道偷情事件的瓦尔特为了“报复”妻子,给了凯特两个选择,最后凯特只能跟着瓦尔特去往发生霍乱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凯蒂和瓦尔特这场充满着背叛的婚姻该何去何从?婚姻和生活这两层面纱在我们面前展开。
1、婚姻这层面纱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样形容婚姻,两个人的意志,就是要创造一个胜于他们自己的后代,作为这种意志的愿望者,彼此相互尊敬,我称为结婚。瓦尔特和凯蒂的婚姻是自愿的,即使凯蒂在那时并不是真的爱瓦尔特,而只是出于强烈的虚荣心,在出嫁那天,凯蒂觉得自己胜利了,在娘家人的羡慕中嫁给了一位医生。瓦尔特可以给她一个稳定的生活,他在求婚的时候就作出了许诺,“我会尽我所能让你快乐的”。婚后的瓦尔特也做到了这些,他带着凯蒂去参加自己厌恶的舞会,只因为凯蒂想跳舞;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自己的伴侣。但是他们认识的时间太短,只是觉得合适,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瓦尔特婚后发现了妻子的出轨行为,他并没有大吼大叫,而是以医生独有的冷静去分析他们的婚姻。婚姻到底是什么?毛姆在《面纱》里让我们看到了婚姻中的背叛,在那幢小屋里,瓦尔特和凯蒂的每一次对话都精彩至极,毛姆冷静的写着婚姻中的矛盾。
2、男性才是了解男性的,女性在这方面没有“话语权”
瓦尔特在发现妻子凯蒂出轨后,给了凯蒂两个选择,一是与自己离婚,但离婚的前提是查理愿意放弃自己的婚姻而娶她为妻;二是与自己离开香港,去正在发生霍乱的中国内地生活。在男女关系上,男性才是理解男性的,所以瓦尔特知道查理与凯蒂在一起并不是为了与凯蒂结婚,而只是寻求一种生活的刺激,况且凯蒂还那么的漂亮,查理与凯蒂在一起只不过是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男性的强大魅力。即使有婚姻的束缚,凯蒂背着瓦尔特与查理在一起却是真的爱上了查理这个人,在她眼里,查理不仅高大帅气,而且还很风趣,更重要的是查理和她是一路人,他擅长跳舞,喜欢热闹的场合,还会甜言蜜语,与查理相比,她觉得自己的丈夫瓦尔特真是无趣至极!而且查理还做出过承诺,会与妻子多罗茜离婚,这让凯蒂更加沉迷于这段婚外情。但是这一切结束了,当满怀希望的凯蒂去请求查理离婚时,查理无情的拒绝了她,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个男人可以深爱着一个女人,可并不见得就希望与她共度一生。”冷静的瓦尔特早就知道查理对凯蒂的那种感情,所以才会提出这两个选择,他想“报复”凯蒂的出轨,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在自己爱的人那里受尽屈辱,正如她给他带来的屈辱那样。所以沉溺于这段婚外情的凯蒂完全不了解男性,心灰意冷的她只能跟着丈夫去往遥远的地方。
3、瓦尔特该如何原谅自己
瓦尔特和凯蒂来到了中国内地,在这部外国小说里,我们欣赏他们一字一语书写的中国风光和人情世故。在这个正在发生严重霍乱的地方,瓦尔特投身于工作,一心一意救治病人,努力忘却受到背叛的婚姻。瓦尔特不能原谅自己,即使出轨的那个人不是自己。妻子凯蒂的这次出轨,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一直虚假中,真相击碎了这些虚假的东西后,他觉得生活本身也四分五裂了。因为他给一个洋娃娃穿上了华丽的服装,并把她供奉起来,却发现这个洋娃娃的肚子里全是草末,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被撕碎,既不能原谅自己,也不能原谅那个洋娃娃。现在他的这副痛苦的样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碎吧!瓦尔特该如何原谅这个曾经相信虚假的自己呢?在文中,瓦尔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救治病人上,他不管日夜的待在医院里,像全然忘记了凯蒂这个妻子,或许济世救人的善举也不能让瓦尔特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他不幸染上瘟疫,永远的离开了这个曾欺骗过他的世界。
4、凯蒂的新生
在这个新地方,凯蒂认识了善良热情的韦丁顿先生和修道院里的修女们,她开始慢慢忘记了查理先生,开始忘记了那些自己做过的荒唐事。原先看起来破旧的地处瘟疫肆虐中心的修道院现在却是一副神圣的模样,“它的彩窗和油画是如此拙劣,然而它包含的信念,人们对他所怀有的崇高情感,却赋予了它纯净发灵魂之美。”修道院长是个有着神秘力量的女人,她眼神平和,目光坚定,浑身散发着一种说不来的魅力,在这位院长面前,凯蒂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贫乏。凯蒂远离了查理,也就像是远离了以前的自己,她不再是那个毫无灵魂的人,她开始在修道院里工作,在那里生活的凯蒂是个焕然一新的人。她开始懂得了爱,也开始学会帮助修道院的那些孩子,她感觉自己的生命逐渐得到了升华。
《面纱》这部书的名字灵感来源于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毛姆就像是瓦尔特和凯蒂生活中的旁观者,让一切事情自然的发生,他用冷静的笔触写着真实与虚假,写着背叛和真善美,写着不同的人格。《面纱》到底是在讲婚姻还是虚假的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要轻易揭开这些面纱,要不然那底下隐藏着的真实容易刺伤每一个人。
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的毛姆中学毕业后,去德国海德堡读书,后又去英国伦敦学医。在他生活的早期,与当时欧洲的三个主要国家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使得他既具有英国人的绅士做派又兼具法国的浪漫自由,德国的深刻严谨。作为当时极受欢迎的畅销作家和剧作家,毛姆却并不为评论界所重。指摘的矛头主要还是集中于他过于守旧,不合时宜且毫无建树的文艺创作手法。
毛姆的文学活动开始于189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而当时的文艺界正在酝酿一种新的先锋思潮。20世纪前的文艺作品,从史诗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再到现实主义文学,都强调文学作品对生活、对时代的摹写,小说承载着反映世界、解释世界、维持道德秩序的功用,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深入生活的载体,具有极强的断代性。
随着索绪尔语言结构理论的成熟,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催生出新的文艺表达方式,人们开始关注文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尝试解构传统的书写方式。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象征主义和印象派文学大行其道,对传统文艺进行反拨。乔伊斯1914年的《都柏林人》就大量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达“多元意义”,伍尔芙1915年的第一部小说《远航》,也通过着重放大事件中的某些片刻,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规律,强调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心理学家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的概念和意识绵延理论,更进一步催生了意识流文学。深受乔伊斯影响的伍尔芙接连创作了《雅阁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等,成为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者。
文学文本在这个时期,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探讨对象,与生活、时代剥离开来。时代背景与生活经验不再成为创作的主要目的,而是供创作者使用的“材料”。也就是说,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规律上,不再侧重“讲什么”,开始在乎“怎么讲”。
比如打破传统以线性时间为线索的叙事方式,引入“心理时间”的概念,从主人公的主观意识出发,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事件不加区分地进行交叉呈现。物理时间成为构成意识的元素之一,而意识则糅合了时间与空间,最终呈现出一种纯然的心理印象。
无论是以感官驱动的印象派或是以心理意识驱动的意识流派,都是文学实验的结果,这种转向使得作家们不断突破传统的边界,打破既定的文艺规律,使作品呈现出新的风貌。在这种氛围中,毛姆依然坚持他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痴迷于第一人称的视角,喜欢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尽责地扮演着时代记录者的角色。他对“讲故事”文学有着偏执的痴迷,在自传《总结》一书中,他说,“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却要透过无数年代,回到居住在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里,围在火炉旁的讲故事者身上。”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意识流、闪回等技法他则认为是,“无聊的文字伎俩”,“令人生厌”。这种文学取向左右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笔下的作品依靠巧妙生动的人物刻画,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和夸张冲突的戏剧张力俘获大众喜爱。而文学评论家们则普遍认为他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而非造诣深厚的小说家。翻看毛姆的职业生涯履历,在他从小说创作转骛戏剧创作的初期,便斩获颇丰,饱受追捧,尤见其深谙此道。
事实上,读毛姆的作品就像在欣赏精致的两寸象牙雕刻(two inches wide ivory),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每一句对白,都值得反复玩味。人们称他为“语言大师”,擅长组织漂亮精确的语言,制造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
毛姆在进行人物速写时,分明掌握了现实主义作家简洁精当的笔法,聊聊数语就能把人物立起来。叙事风格与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几乎一脉相承,人物一出场,势必就是身高体貌的描写及背景解释。戏剧创作的经历让他熟知场景调度、语言节奏和受众痛点,加之他极其讨厌废话连篇的环境描写和啰嗦繁冗的情感抒发,曾经批评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主人公毫无个性与特色,索然无味,更直指弗洛伊德是一个相当无趣且啰嗦的作者,主张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时,可以大幅度地跳读,甚至对原著进行删减,从而有效增添阅读快感。可见,他极其注重语言的表达效率与艺术效果,这点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尤为明显。他在文艺评论集《巨匠与杰作》中明确列出了优秀小说应满足的条件:
1所选主题必须具有广泛的人性,能够激发持久的兴趣;2故事情节必须前后连贯、让人信服;3所塑造的人物应该具有个性;4小说应该趣味十足,以供消遣,而且这是最为关键的条件。
此外,他更进一步表示,小说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愉悦享受,“假如读一本小说很辛苦的话,那还不如干脆别读了”。
毛姆的创作取向中,“媚俗”、迎合受众成为第一要义。当然,除了承袭现实主义对社会生活极尽细致的描摹与复刻外,他在创作上又颇有几分自然主义的兴味:“小说家应该让人物自己解释自己,而且要尽可能地把人物的行为描写成人物性格的自然结果如果小说家出面来指点你如何赞美主人公的魅力或者如何憎恨反面人物的恶行,如果他一面对你说故事一面又在故事中充当某种角色,那你很可能会觉得讨厌。”
正如他厌倦豪掷笔墨大肆渲染环境一般,对于现实主义作家热衷于在小说中插入主观评论表达观点的行为,他认为只会削弱艺术的真实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他希望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深受维多利亚时代影响,又出身中产阶级的毛姆,正是在这种审美偏好下,尽情地去表达“性”、“善恶”、“虚伪”等主题。尤其“性”和“婚姻”对于当时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讳莫如深,多作曲笔的内容,他却以十分坦诚、开放的态度探讨。对于小说须承担社会道义,批判现实的功能,他认为完全偏离了艺术的本质,“文学里总能卷进政治和宗教问题把艺术这么当回事儿有些滑稽。”
他对文学的这番重新定调,或许是对当时文学泛政治化的反扑,却也未免陷入趋俗的极端。然而,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能更明白他“道德模糊性”的源头。他热衷于揭露教养良好的中产阶级的虚伪、奸猾,贵**的庸俗、肤浅;热衷于把正人君子的龌龊邪佞撕破,展示臭名昭彰之徒作为“良善人”的立体面貌。他既像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家司汤达、狄更斯一样,不遗余力地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对社会现实的丑恶大做文章,却又有所不同:他不期待一个更好的人间秩序,不信任在人世间存在一种纯粹的美和善。他更恶毒,他让读者内心肿胀,让炎症定期发作,并告诉你,它不会好的,它就是这样。
这种颇具荒诞主义况味,对人性彻底的不信任感,既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又与当时被绞作一团的欧洲气候密不可分。幼丧考妣,天生口吃,身材矮小,在语言表达上的天生短板,以及缺乏血亲关爱,备受耻笑、欺凌,形成了他疏离、孤僻又促狭的性格。一战时加入医疗急救队,后又进入情报部门收集敌情;二战时,奔赴英、美抗击德军,曾多次赴远东旅行,并定居法国海滨地区里维埃拉,避世隐居12年之久。他的笔下,出现过香港、中国内地、塔希提、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极具异国情调的人和物。他极其动情地沉浸在时代中,倾尽全力地生活,可以说,比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更具生活的激情。
许多人在读过他的作品,尤其短篇小说后,觉得他过于尖刻、冷漠、无情,事实上,有鉴于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作出的积极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命运是十分关心的,他在乎人类的境遇,关心欧洲的局势,才能在里维埃拉隐居12载之后,又毅然选择加入二战抗击行动中去。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他在短篇小说《风筝》里评价弗洛伊德时提到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为人和为文方面往往会有巨大的反差。在作品当中越是表现得苛酷粗暴、尖酸刻薄,在实际生活中有可能反而会温良恭谨,畏首畏尾,连一只鹅都不敢嘘。”
童年的经历和先天的缺陷,或许首先让他体会到了人性中不光彩的部分,此后的他也带着这种视角,把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剥皮剔骨,犹如獭祭。文艺界评价毛姆时,常说他“用传统的方式反传统”,一方面是指涉叙事手法,另一方面即是指他开放的道德视野和多元的价值体认。从尼采批判宗教等级制度,否认上帝存在后,整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赖以维系的道德秩序及价值体系彻底崩塌,西方世界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莎拉·贝克威尔说,“世界支离破碎,但也正因为这样,几乎对世界做任何事都是可能的。”美国学者格伦·葛雷说,“传统世界以及自古以来那种平静感,看来快要永久消失。”这几乎是从19世纪中后期一直蔓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种普遍气候,人类就像站在浓雾笼罩的悬崖高处,赖以支撑的围栏被突然抽离,面对深渊和孤立无援的境地,只剩下眩晕和恐惧。维多利亚时代的瓦解,传统中产阶级的消逝,整个社会用以遮羞的教养、礼仪与道德被一把扯下,一切都陷入失效、无序与混乱中。
毛姆正是身处于这样的时代缝隙里:旧世界沦落,新世界尚未浮现。处于价值真空期的毛姆无法像后来的加缪、萨特、波伏娃、马塞尔一般,在清晰的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他更多地是凭借一股本能的激情,去记录那个失落的时代。
除了挖掘人性,呈现时代的荒诞感之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他笔下反复出现的主题。从短篇小说《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到《吞食魔果的人》、《风筝》、《雷德》,再到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等,他的一生似乎也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摆荡。在精神陷落的时代里,作家将对准世界的焦点内转到自身,开始拷问个人的价值与人生的终极意义。
他在描写西方文明社会时的笔调总是生硬冷峻的,鲜有温暖色调,而在描绘东方世界以及充满原始风情的塔希提时,立刻变得柔情而热烈。橙红的落日,连绵的椰林,郁勃的草木,深蓝的海水。土著人健康黝黑的肤色和热情灿烂的笑容让他心生怜爱。这或许也是他喜欢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原因。厌倦了文明社会的虚伪与空洞,塔希提的溽热、湿润、奔放让他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纯粹之美。他热爱这种质朴的美,它未经道德、宗教的玷污,不含任何算计权衡的成分。“那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激烈而又原始,节奏飞快,伴有手脚的飞速舞动以及身体的极度扭曲;整个舞蹈相当肉感,甚至富有情色意味,但这种情色中却毫无激情。极具动物性,直截了当,怪诞但又毫无神秘感,简单自然,几乎可以说孩子般天真稚拙。”(《雷德》)
对于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他始终无法给出答案,在《流浪汉》、《吞食魔果的人》里,他笔下追求理想的主人公最终都沦落成流浪汉或疯子,下场惨淡,令人唏嘘,而在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里,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文明社会的宗教、道德、情感更复杂地绞在一起,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生是荒诞无意义的。这个观点在他的一篇题为《人生的意义》的散文中,表达得更为明确:人生没有道理,人生没有意义。
不同于大多数作家的风流多情,毛姆感情经历简单,40岁生日时曾向爱情长跑了8年的女友苏·琼斯求婚,却遭残忍拒绝,对方称其除了名气和鼓囊囊的钱袋子外,毫无吸引力。直到43岁才与西莉结婚,然而,这唯一的一段婚姻也只维持了10年。
毛姆在回忆录《总结》里,回首自己的感情经历时,不无悲凉地写道:“虽然我多次恋爱,但我从未体验过得到爱情回报的快乐。我爱过好多人,他们很少或根本不关心我。”不顺遂的感情经历或许是导致他仇视女性的原因之一,他笔下的西方女性总是肤浅、刻薄,精于计算的。一生颠沛流离、动荡不安,加之缺乏爱情滋润,对于人性,对于构成社会根基的家庭与婚姻他总是充满着极度的不信任。
他言语刻薄,大肆臧否,常常惹得评论家不快,在文体创新渐成风尚时,坚持传统小说家的叙事笔法。他极力讽刺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但叼着烟斗,戴着礼帽的他,却分明是一副绅士做派,极富风韵。
他说“在法国出生,给我灌输了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自由和两种观点,使我总不能用我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民族的本能和偏见来完全表现一个自我。”事实上,要深切地了解他,就像要彻底了解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困难且不切实际。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伟大的语言大师和文体大师,是一个脆弱、迷惘、叛逆却又缺乏安全感的促狭老头儿。
前言:
一谈到毛姆,人们都会想到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确实,这是毛姆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我接触的第一部作品。毛姆总是喜欢挖掘人性,挖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肯承认的懦弱与卑微。毛姆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讲故事。他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力且擅长聪明地讲故事吸引读者,而且不忘低调刻薄的嘲讽世人,却不忘自己的情怀。毛姆的作品可能没有特别大的格局,但是他对日常生活和对人生都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觉,他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特别真实生动,而且都极具复杂性,其实是对每一个人人性的探索和挖掘。
正文:
《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面纱》讲述了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基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基蒂开始悄悄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基蒂必须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地,去平息一场正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异国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英国家乡的舒适。生活中充满了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基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小说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层面纱。基蒂的面纱,是虚荣。她追求感官愉悦的爱情。她像所有涉世未深的少女,想拥有一段所谓浪漫的爱情,拥有一个英俊潇洒、善解风情的完美情人。基蒂面纱的背后,是虚荣,是肤浅,是庸俗,是愚蠢。她是骄纵的,任性的,连婚姻大事都草率对待。费恩的面纱,是不解风情、沉默寡言。费恩面纱的背后,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拥有奉献的精神,哪怕所奉献的对象只是异国他乡的陌生人,他也出于医生的救死扶伤之心,尽心尽力地默默付出。费恩是一个白求恩式的人物。刚开始两人的相处,基蒂不断地从费恩身上寻找他并没有的东西,结果只能是一次次失望和误解。英俊外交官的面纱是富有魅力、懂得用甜言蜜语讨女性的欢心,面纱背后是虚伪自私,只是个流连于风月场的花蝴蝶。基蒂在这种人身上寻找爱情,只能是被愚弄欺骗,自取其辱。外交官夫人的面纱,表面是优雅得体,是英国人在上流社会中富有盛名的名媛,面纱背后却是一个为了维系别人眼中完美婚姻的自欺者。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遇见了解,最能给孤独的灵魂带来暖意。《面纱》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两人最终因了解而相爱,但却为时已晚,费恩因为霍乱失去了生命,爱到结束时才真正相遇。对基蒂来说,刚刚得到一生所爱就要经历永别,这也是她任性盲目的代价。基蒂也因为这场爱情获得了成长,只身回到英国,以费恩遗孀的身份抚养费恩的遗腹子,同时继承费恩的慈善事业。对基蒂来说,最幸福的事情也许就是:你走后,我便活成了你的样子。
如果说这是一部写人性的小说的话,我觉得它其中写到爱情的观点、讨论真的是很精辟。比如“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确实,一个人最无奈的大概就是爱上一个永远不会爱你的人,即使到了最后,基蒂也没有爱上瓦尔特。一个人很难接受自己深爱的人不爱自己,但爱不是感激,不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生活总是蒙着面纱出现在你眼前,你想揭开它很容易,但是揭开之后呢?你是否有勇气面对明天,是否偶尔也会后悔揭开了这神秘的面纱。生活原本就是平淡庸俗的,我们揭开面纱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曾因愚蠢而犯下的错,和那些不得已经历的磨难,或许并非没有意义,它让我们看清了那条本就存在,却一直被心灵的雾霭遮住的路,并会心怀悲悯的一直独自走下去。
结语:真正的安宁只能从灵魂中求得。
书中佳句摘抄:
1、“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他说道,“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2、记住,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就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
3、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心上都有缺口,呼呼往灵魂里灌着寒风,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恰恰是一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你填不了。
4、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5、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