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初,为益州刺史、都督三十一州诸军事。峙性宽和,尚清靖,为夷獠所安。后为宜州刺史,入为少师。以年老,乞骸骨,诏许之。卒,谥曰定。
子嶷嗣,少知名,位开府仪同三司、职方中大夫、蔡州刺史。卒官。
嶷弟徵,从平齐,以功拜仪同大将军,赐爵乐陵县公。
徵弟徽,亦以军功至仪同大将军、保城县男。
徽弟嵚,性弘厚,有局度,以齐右下大夫从武帝东伐,入并州。军败,侍臣歼焉。及帝之出,唯嵚侍从。以功授上仪同大将军,迁开府,历右宫伯,赐爵乐城县侯。仕隋,位至户部尚书。
杨荐,字承略,秦郡宁夷人也。父宝,昌平郡守。荐幼孤,早有名誉,性廉谨,喜怒不形于色。魏永安中,随尔朱天光入关讨君贼,封高邑县男。周文临夏州,补帐内都督。及平侯莫陈悦,使荐入洛请事,孝武授周文关西大行台,仍除荐直閤将军。时冯翊长公主嫠居,孝武意欲归诸周文,乃令武卫元毗喻旨。荐归白周文,又遣荐入洛阳请之,孝武即许焉。孝武欲向关中,荐赞成其计。孝武曰:"卿归语行台迎我。"周文又遣荐与长史宇文测出关候接。孝武至长安。进爵清水县子。
大统元年,蠕蠕请和亲,周文遣荐与杨宽使,并结婚而还。进爵为侯。又使荐纳币于蠕蠕。魏文帝郁久闾后崩,周文遣仆射赵善使蠕蠕,更请婚。善至夏州,闻蠕蠕贰于东魏,欲执使者,善惧,乃还。周文乃使荐往,赐黄金十斤,杂彩三百匹。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蠕蠕感悟,乃遣使随荐报命焉。及侯景来附,周文令荐助镇遏。荐知景翻覆,遂求还,具陈事实,周文乃遣使密追助景之兵。寻而景叛。
十六年,大军东讨,周文恐蠕蠕乘虚寇掠,乃遣荐往,更论和好,以安慰之。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周孝闵帝践阼,除御伯大夫,进爵姚谷县公,仍使突厥结婚。突厥可汗弟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居东面,与齐通和,说其兄欲背先约。计谋已定,将以荐等送齐。荐知其意,乃正色责之,辞气慷慨,涕泗横流。可汗惨然良久曰:"幸无所疑,当共平东贼,然后发遣我女。"乃令荐先报命,仍请东讨。以奉使称旨,廷大将军。保定四年,又纳币于突厥。还行小司马,又行大司徒。从陈公纯等逆女于突厥,进爵南安郡公。天和三年,迁总管梁州刺史。后以疾卒。
王庆,字兴庆,太原祁人也。父因,魏灵州刺史、怀德县公。庆少开悟,有才略。初从周文征伐,复弘农,破沙苑,并有战功,每获殊赏。大统十年,授殿中将军。周孝闵帝践阼,晋公护引为典签。庆枢机明辩,渐见亲待,授大都督。武成元年,以前后功,赐爵始安县男。二年,行小宾部。保定二年,使吐谷浑。与其分疆,仍论和好之事。浑主悦服,遣所亲随庆贡献。
初,突厥与周和亲,许纳女为后。而齐人知之,惧成合从之势,亦遣使求婚,财馈甚厚。突厥贪其重赂,便许之。朝议以魏氏昔与蠕蠕结婚,遂为齐人离贰,今者复恐改变,欲遣使结之。遂授庆左武伯,副杨荐为使。是岁,遂兴入并之役。庆乃引突厥骑,与隋公杨忠至太原而还。及齐人许送皇姑及世母,朝廷遂与通和。突厥闻之,复致疑阻,于是又遣庆往谕之。可汗感悦,结好如初。五年,复与宇文贵使突厥逆女。自此,以庆信著北蕃,频岁出使。后更至突厥,属其可汗暴殂,突厥谓庆曰:"前后使来,逢我国丧者,皆緌面表哀。况今二国和亲,岂得不行此事!"庆抗辞不从。突厥见其守正,卒不敢逼,武帝闻而嘉之。录庆前后使功,迁开府仪同三司、兵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历丹、中二州刺史,为政严肃,吏不敢犯。大象元年,授小司徒,加上大将军、总管汾石二州五镇诸军事、汾州刺史。又除延州总管,进位柱国。开皇元年,进爵平昌郡公。卒于镇,赠上柱国,谥曰庄。子淹嗣。
赵刚,字僧庆,河南洛阳人也。祖宁,魏高平太守。父和,永平中,陵江将军。南讨度淮,闻父丧,辄还,所司将致之于法,和曰:"罔极之恩,终天莫报。若许安厝,礼毕而即罪戮,死且无恨。言讫号恸,悲感傍人。主司以闻,遂宥之。丧毕,除宁远将军。大统初,追赠胶州刺史。刚少机辩,有干能,起家奉朝请,累迁金紫光禄大夫,领司徒府从事中郎,加阁内都督。及孝武与齐神武构隙,刚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未及发,而神武已逼洛阳,孝武西迁。景昭集府僚文武,议其去就,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抽刀投地曰:"公若为忠臣,可斩道和。如欲从贼,可见杀!"景昭感悟,遂率众赴关右。属侯景逼穰城,东荆州人杨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景昭战败,刚遂没于蛮。后自赎免,乃见东魏东荆州刺史李魔怜,劝令归关西。魔怜纳之,使刚至并州,密观事势。神武引刚内宴,因令刚赉书申敕荆州。刚还报魔怜,仍说魔怜斩杨欢等,以州归西。魔怜乃使刚入朝。大统初,刚于灞上见周文,具陈关东情实。周文嘉之,封阳邑县子。论复东荆州功,进爵临汝县伯。
初,贺拔胜、独孤信以孝武西迁之后,并流寓江左。至是,刚言于魏文帝,请追而复之。乃以刚为兼给事黄门侍郎,使梁魏兴,赉移书与其梁州刺史杜怀宝等。即与刚盟歃,受移送建康,仍遣人随刚报命。是年,又诏刚使三荆,听在所便宜从事。使还,称旨,进爵武成县侯,除大丞相府帐内都督。复使魏兴,重申前命。寻而梁人礼送贺拔胜、独孤信等。顷之,御史中尉董绍进策,请图梁汉,以绍为行台、梁州刺史。刚以为不可,而朝议已决,遂出军。绍竟无功还,免为庶人。除刚颍州郡守。高仲密以北豫州来附,兼大行台左丞,持节赴颍川节度义军。师还,刚别破侯景前驱于南陆,复获其郡守二人。时有流言,传刚东叛,神武因设反间,声遣迎接。刚乃率骑袭其丁坞,拔之,周文知刚无贰,乃加赉焉。除营州刺史,进爵为公。
渭州人郑五丑构逆,与叛羌傍乞铁勿相应。令刚往镇之。将发,魏文帝引见内寝,举觞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丑,岂足劳卿谋虑也"时五丑已克定夷镇,所在立栅。刚至,并攻破之,散其党与。五丑于是西奔铁勿,刚又进破铁勿伪广宁郡。属宇文贵等西讨,诏以刚行渭州事,资给粮饩。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入为光禄卿。六官建,拜膳部中大夫。
周孝闵帝践祚,进爵浮阳郡公,出为利州总管。沙州氐恃险逆命,刚再讨复之。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刚以信州滨江负阻,乃表请讨之。诏刚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往经略焉。仍加授渠州刺史。刚初至,梁帅惮其军威,相次降款。刚师出逾年,士卒疲弊,寻复亡叛。后遂以入功而还。又与所部仪同尹才失和,被徵赴阙,遇疾,卒于路。赠中、淅、涿三州刺史,谥曰成。子元卿,弟仲卿。
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宪甚礼之。以军功位上仪同,为畿伯中大夫。后以平王谦功,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隋文帝受禅,进河北郡公,寻拜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纤介之失无所宽舍,鞭笞辄至二百。吏人战栗无敢违犯,盗贼屏息,皆称其能。迁朔州总管。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於菟。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
会突厥启人可汗求婚,上许之。仲卿因是间其骨肉,遂相攻击。十七年,启人窘迫,与隋使长孙晟投通汉镇。仲卿率骑千余援之,达头不敢逼。潜遣人诱致启人所部,至者二万余家。其年,从高颎指白道以击达头,仲卿为前锋。至族蠡山,与虏遇,交战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复启人。突厥悉众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经五日。会高颎大兵至,合击之,虏乃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时突厥降者万余家,上令仲卿处之恒安。以功进上柱国。朝廷虑达头掩袭启人,令仲卿屯兵二万以备之,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将步骑一万镇恒安,达头来寇,韩洪军大败。仲乡自乐宁镇邀击,斩千余级。明年,督役筑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启人。
1 沈景为河间王相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政傲慢暴戾,不守法度。
顺帝因为侍御史吴郡沈景有能力强的称誉,所以提升他为河间相。沈景到河间国后拜谒国王,国王的服饰不端正,傲慢地蹲坐在殿上。
侍郎们称拜,沈景却立而不行礼。他问王在哪里,虎贲说:“那不就是王吗?”沈景说:“国王 戴国王的服饰,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我作为相来拜谒国王,怎能是拜谒无礼之人呢!”国王感到惭愧而去改换了服饰,沈景这才下拜。
沈景出住宫门之外,请来王傅责备说:“以前从京师出发,陛下下诏。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
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因此便上奏要治他们的罪。
朝廷下诏批评刘政并责备傅。沈景接着便逮捕那些好人并上报他们的罪行,处决数十名十分可恶的,释放了一百多被冤枉的人。
2 沈景为河间王相文言文翻译河间王刘政傲慢暴戾,不守法度。
顺帝因为侍御史吴郡沈景有能力强的称誉,所以提升他为河间相。沈景到河间国后拜谒国王,国王的服饰不端正,傲慢地蹲坐在殿上。
侍郎们称拜,沈景却立而不行礼。他问王在哪里,虎贲说:“那不就是王吗?”沈景说:“国王 戴国王的服饰,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我作为相来拜谒国王,怎能是拜谒无礼之人呢!”国王感到惭愧而去改换了服饰,沈景这才下拜。
沈景出住宫门之外,请来王傅责备说:“以前从京师出发,陛下下诏。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
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因此便上奏要治他们的罪。
朝廷下诏批评刘政并责备傅。沈景接着便逮捕那些好人并上报他们的罪行,处决数十名十分可恶的,释放了一百多被冤枉的人。
3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原文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翻译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4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3633361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
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
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
’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
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
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
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
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
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5 文言文《薛世雄》翻译薛世雄,字世英,原本是黄河以东汾阴人,他的祖先后来迁移到了关内。父亲叫薛回,字道弘,在后周做官,后来做到泾州刺史。开皇初年,封为舞阴郡公,槽渠的监管,因为年老回乡。世雄年幼时候,和孩子们玩耍,就在地上画城池,号令其他孩子们相互攻守,有不听话的,就抽他,孩子们都怕他,没有不规规矩矩的。他父亲看到了感到十分惊讶,对别人讲: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们家兴旺。
十七岁的时候,跟随后周武王讨伐北齐,凭战功封为帅都督。开皇时期,屡次立有战功,升迁为仪同三司·右亲卫车骑将军。隋炀帝即位,夷和獠多次联合起来叛乱,派世雄讨伐。又升为右监门郎将。世雄为官清廉谨慎,每当行军到击败敌人的地方,绝不骚扰百姓,皇帝因此嘉奖他。皇帝曾跟大臣们说:“我打算推荐一个人,不知道大家认识他吗?”大家都回答说:“我们怎么能够揣测得到皇上的心思。”皇帝说:“我要举荐的人就是薛世雄。”大家都觉得不错。皇帝又说:“世雄廉洁正气,有古人的优良作风。”
年末,用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和突厥启民可汗联兵攻打伊吾。军队到达玉门后,启民可汗违背了盟约,不派兵,世雄孤军奋战。伊吾开始时听说隋军不能来,都不防备,等到世雄的军队抵达后,十分害怕,请求投降,来到军前送上牛和酒。世雄于是就在汉朝的老伊吾城的东边修建城池,称为新伊吾,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数千人守城,便回去了。皇上十分高兴,升为正议大夫,赏赐给他两千段。辽东之战,让世雄做沃沮道军将,和宇文述都在平壤打了败仗。撤军到白石山,被敌人层层包围,四面箭如雨下。世雄用得胜的军队作为先锋,挑选精锐骑兵200人率先进攻,敌人稍微胆怯,于是派兵追击,得胜归来。损失了很多兵马,免于责罚。第二年,皇帝又攻打辽东,被封为右侯卫将军,进攻塌顿道。军队到达乌骨城,恰逢杨玄感作乱,就撤军了。
皇帝达到柳城,让世雄作为东北道大使,燕郡太守,驻守怀远。那时候突厥多有强盗,周围的郡县百姓多受其害,下令让世雄率领十二郡的军队,巡逻边塞。开皇十年,再一次跟随皇帝到辽东,升为左御卫大将军,仍旧在涿郡留守。没过几年,李密兵进逼东都,中原混乱,下令世雄率领幽 蓟的精兵来抵挡。军队行军到河间,在城南驻扎,河间等地方一起聚集,依靠世雄的大军,想要讨伐窦建德。窦建德的家将走露了风声,亲自挑选数百精锐,夜晚前来偷袭。先进攻河间的军队,被打散后撤到世雄的驻地。正赶上天下大雾,不能分辨彼此,军队溃不成军,都各自逃命,于是打败。世雄和周围数十个骑兵逃进河间城,不久便生病了,回到了涿郡,不久就死了,死时63岁。有儿子:子万述、万淑、万钧、万彻,都因骁勇善战而闻名。
一字一句纯手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6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
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
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参考译文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
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
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
’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
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
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繇(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修礼乐,被(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旨)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
参考译文 河间献王刘德(字道君,栗姬子)在景帝前元二年(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廿六)封王(都乐城(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献县、交河、东光、阜成、武强一带),研习学业喜好古事,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要很好地抄录副本给书主,而留下书的正本,又加赐金帛以广泛招求好书。
这样四方有道德学术的人不远千里而来(史记集解汉名臣奏:“杜业奏曰‘河闲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觽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
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
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有的有祖先旧藏的书,大多也进献给献王,所以得到的书很多,与汉王朝相等。
这时,淮南王刘安也爱好书,他所招来的书多半是没实用的。献王所得的书都是秦以前的古文旧书(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先秦:言秦之先),如《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书,都是经传说记,孔子的七十弟子所著论的书。献王学习举用六经,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修习礼乐,亲自感受儒家的学术,所向所学必定以儒术为准。山东诸儒多随从而游。
武帝时期,献王来朝见,奉献雅乐,答对三雍宫(谓辟雍、明堂、灵台)以及诏令策问三十多件事。就他所谈的道德学术(指儒术),正合事理之中,文辞简约明晰。
献王在位二十六年薨(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正月)。中尉常丽上奏朝廷,说(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王自身端正且行为清明,温和仁慈恭敬俭朴,真诚敬爱下级,明知深察,恩惠及于鳏寡。”
大行令上奏:“谧法说‘聪明睿智曰献’,。
7 戚景通传 译文《戚景通传》参考译文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代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凭借军功掌管军政的印章。派往他管辖地的使者推举孝廉,他被提升为江南运粮把总。他上任后就废除积弊,除去羡余,到了要把粮食输送到太仓。以前有虚报数目谋取私利的弊端,他的门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他生气地说:“我从成年后侍奉君主,(做任何事情)一概不欺骗。我宁愿受上级的责问,也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事。”等到把粮食输送到太仓后,实际的数目与帐簿上的数目不符合,他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官职降级。他管辖地的张千户悄悄地送来三百赢金。他笑着说:“我因不欺骗而承受罪过,反而收受余利的银子做欺骗的事吗?”他的事情查明后恢复了官职。戚勋凭借总督备倭的身份到他那里,邀请他改为同一姓氏。他说:“祖先以前姓倪,记载在勋府,就是自己想附属,我如何处理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最后他拒绝了戚勋。他被授予总督备倭,提升为山东都司佥书,又提升为大宁都司掌印。河间地方治理河道,好久都没有什么功绩。邀请他做植(古代军中督办工事的将领),不超过一个月就大功告成。大宁佥书职位缺少一个人,皇上要安排匈奴内附(少数民族、藩国归顺中央政权)的人,他说“安荣可以担任佥书”。安荣捧着百金来送给他。他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安荣说:“我推举贤能的人,所以我推举你。如果你要把这些东西送给我,那么我就不推举你了。” 安荣惭愧地回去了。……他头发花白了才有了儿子,儿子叫戚继光。继光穿着绣花鞋经过厅堂,他大骂继光说:“小孩子怎么能够这样穿着!你现在穿绣花鞋必定追求锦衣,追求锦衣以后必定追求肉食。你父亲为人清正廉洁,一定不会满足你。你日后就会贪占军队的钱财来满足自己!” 知道绣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的以后,最终还是扯下花饰扔在一边不许穿。他的住宅将近二百年的历史,才请人修缮。要求做四扇窗,放在厅堂前的柱子中间。工匠请求把窗户增加到十二扇。他说:“如果我不冒犯我的祖先,仍然可在这里居住,四扇窗足够了。如果不这样做,这个地方就不能保留下来。”他晚年时策划防御外国人,策划的内容累计起来有几百张文稿。
8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
“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9 刘东堂言的翻译及启示刘东堂说:有一个狂妄的晚辈书生,品性荒谬狂妄,对今人古人都鄙视谩骂,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身价。如有挑出他作的诗、写的文章中一个字的毛病的人,他便对此恨之入骨,有时甚至殴打别人。
刘东堂言: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正赶上河间府举行岁考,十几名考生同住在一起,有的相识,有的互不认识,夏天的夜晚大家分散坐在庭院中乘凉。狂妄的晚辈书生随心所欲地高谈阔论。大家惧怕他的尖刻的口舌,全都闭嘴不答理他;只有树后面坐着的一个人直言与他争辩,连续不断地揭出狂生谈论中的谬误。狂生理亏连争辩的言词都没有了,发怒问道:“你是谁?”黑暗中只听到回答说:“我是焦王相呀。”(焦王相是河间府一带有名的老儒生。)狂生惊骇地问:“你不是不久前已经死了吗?”只听黑暗中笑着回答说:“我如果不死,怎敢去冒险摸老虎的胡须呢?”狂生恼怒地跳脚叫喊,围绕着院墙四处寻找,但只听见吃吃的耻笑的声音,忽而在树梢上,忽而在房檐上罢了。
10 文言文 赵仲卿传翻译赵仲卿传
赵仲卿,天水陇西人也。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宪甚礼之。从击齐,攻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尽平之。又击齐将段孝先于姚襄城,苦战连日,破之。平齐之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
王谦作乱,仲卿使在利州,即与总管豆卢绩发兵拒守。为谦所攻,仲卿督兵出战,前后一十七阵。及谦平,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邑千户。
高祖受禅,进爵河北郡公。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俱进,无虏而还。复镇平凉,寻拜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纤微之失,无所容舍,鞭笞长史,辄至二百。官人战栗,无敢违犯,盗贼屏息,皆称其能。
迁兖州刺史,未之官,拜朔州总管。于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管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会突厥启民可汗求婚于国,上许之。
十七年,启民窘迫,与隋使长孙晟投通汉镇。仲卿率骑千余驰援之,达头不敢逼。潜遣人诱致启民所部,至者二万余家。其年,从高颎指白道以击达头。仲卿率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虏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突厥悉众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经五日,会高颎大兵至,合击之,虏乃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时突厥降者万余家,上命仲卿处之恒安。以功进位上柱国,赐物三千段。朝廷虑达头掩袭启民,令仲卿屯兵二万以备之,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将步骑一万镇恒安。达头骑十万来寇,韩洪军大败,仲卿自乐宁镇邀击,斩虏首千余级。
明年,督役筑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启民。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因劳之曰:“知公清正,为下所恶。”赐物五百段。仲卿益恣,由是免官。
炀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书事。其年,卒,时年六十四。谥曰肃。
翻译,没找到
《不老梦》元光二年上巳之日,刘媗在渭河边遇到了振翊将军韩衿,芳心暗许。第二年,黄河于濮阳决口,武帝派了十万兵士去救灾,又让韩衿督查。刘媗(知道了这件事后)去为韩衿送别,并且趁机表白了自己的心意。然而韩衿用“你年纪还小”这个借口,委婉地拒绝了她。 之后三年,韩衿曾戍守定襄,(期间)刘媗曾寄书信于他,信上说:我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了。 又是三年,刘媗跟着姐姐刘陵侦查长安城(的情况),(为其父)结交、拉拢皇上身边的人。每次遇到韩衿,都是既欢喜又惶恐。 再过三年,刘媗患病,久治不愈。那时,韩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刘媗害怕这一别就再也见不到了,追赶大军十余里地,终至所有力气都用尽,无法再追。(那时的她)咳血染白衣,憔悴瘦骨立。 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密谋反叛之事败露,刘陵、刘媗都被关入狱中。韩衿想要见刘媗一面,(便去求武帝),在未央宫叩首不止,直至额头破裂,血流满地,武帝依然没有答应。刘媗身故,韩衿亲手将其埋葬在终南山。那以后,长安城内便流传着一首歌谣:茔茔蔓草,岁岁不老;风雨如晦,死生为谁。
唐朝开国名将,卫国公李靖,其主要功业除了在开国战争中平定萧铣、辅公祏之外,最为亮眼的就是在贞观年间作为主帅,连破东突厥、吐谷浑两大劲敌,可谓太宗年间最辉煌的两场对外战争,为唐朝称霸一时,李世民获得“天可汗”称号做了极高贡献。
一、早年坎坷
李靖出身隋朝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州郡长官,舅舅更是隋朝灭陈第一功臣,勇将韩擒虎。李靖少年熟读兵书,文韬武略,受到舅舅韩擒虎的大加赞赏,更被隋朝第一权臣杨素夸赞必将位列公卿。如果隋朝国祚长久,李靖或许也能一步步高升,做到不错的高位,但是,隋末乱世几乎让他身首异处。
隋末,各路起义军割据天下,太原留守李渊也密谋起兵,时任马邑郡丞的李靖本着对隋朝的忠心,试图乔装出逃,前往江都向隋炀帝报信。被李渊发觉,擒获后判处斩首。李靖临刑前高呼李渊不应魏私人恩怨杀壮士。李渊为了收揽人心,释放了李靖,担心中依然存有成见。
此后,李靖在追随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中建立功勋,军职逐步提升。时南梁萧铣进犯州郡,李靖被征调南下平定萧铣。结果因为不能冒进迟迟未进军。李渊认为李靖畏敌不前,下令硖州刺史秘密秘密诛杀他,幸亏许绍据理力争,李靖又捡回一条命。
二、平定萧铣
李靖不辱使命,在赵郡王李孝恭主力被反叛的蛮兵击败的情况下,李靖不仅以少胜多救援李孝恭,更是设下伏兵,一举击杀蛮兵首领肇则,李渊终于打消了对李靖的成见。此后李靖陈上对萧铣用兵事策,被李渊采纳,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李孝恭是李渊堂侄,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实则以李靖为主。
唐军四路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攻打萧铣,李孝恭、李靖所率的主力水军势如破竹,顺江南下,接连攻克州郡,招降纳叛,很快进逼萧梁国都江陵。在李孝恭贪功冒进被江陵守军击败后又是李靖乘江陵军队哄抢物资时及时反攻,反败为胜,攻入江陵外城。李靖又将夺取的战船顺江放下,让这些船顺流而下,瓦解南方州郡的梁军军心。果然,再没有援军前来救援江陵,萧铣不得不投降,从此,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萧梁覆灭。
二、平定辅公祏
南方除了萧梁之外,还有一支较强的力量就是杜伏威、辅公祏所占据的江淮地区。杜伏威早已于武德二年投降唐朝,为了消减唐朝对他的猜疑,武德五年,杜伏威自请入朝。副将辅公祏代为镇守丹阳。谁知辅公祏因与杜伏威不合,于武德六年七月借机在丹阳反叛,自立为帝,国号宋。李渊命李孝恭、李靖、黄君汉、李世勣兵分四路攻打辅公祏。十月,李孝恭、李靖主力会师,于武德七年正月直捣宋军腹地。此战中县,李靖作了精准判断,运筹帷幄。最终在三月逼迫辅公祏放弃丹阳逃走,被李孝恭派骑兵擒获,叛乱平息。此战后李渊高度评价李靖,称古往今来名将无人能与之相比。
三,消灭东突厥
唐朝初年,一个长期困扰李唐王朝的问题终于爆发,那就是东突厥。隋末,东突厥崛起,并借中原内乱的机会在北方扶植了薛举、刘武周等数个割据势力,连李渊太原起兵时也不得不向始毕可汗称臣,以保证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不会被东突厥从后方袭击。武德八年,突厥颉利可汗大举南侵,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抵抗突厥,此战唐军多大败县,仅李靖部队得以保全,此后李靖担任灵州道行军总管,镇守北方。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继位,颉利可汗再次南侵,李世民兵少,不得不用疑兵之计吓住突厥,并订立渭水之盟,突厥退兵。
此后,突厥天灾不断,内部又有分裂,李世民知道平定东突厥的时候到了,于是在贞观三年八月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总揽各州十余万大军攻打东突厥。李靖在此战中亲率三千骑兵,在夜幕中长途奔袭东突厥国都定襄,一举攻克,斩杀无数。颉利可汗仓皇出逃。
途中又被李勣率领的部队在白道劫杀,颉利可汗拼死突围,数十万大军仅剩数万人。颉利可汗为图东山再起,向唐朝上表请求归附,实则拖延时日,伺机恢复元气。李世民派唐俭为使者与颉利可汗交涉。李靖揣测李世民心思,这是麻痹突厥,于是故技重施,毅然再次发动攻击,亲率精兵一万从白道突袭颉利可汗大营。颉利可汗斗志全消,狼狈败逃,终于山穷水尽。李靖又截断了他企图跨过大漠的道路。最终在李靖班师不久,颉利可汗投奔侄子苏尼失。任城王李道宗下书逼苏尼失投降,颉利可汗再次逃走,被苏尼失派兵擒获,李道宗将之解送长安。东突厥灭亡。此战一扫李渊向突厥称臣和李世民渭水之盟的耻辱,让唐朝声威远震。
四、远征吐谷浑
在消灭东突厥后,李靖入朝担任宰相,四年后因年老加上足疾奏请退休。李世民钦赐手杖以示恩宠。谁知,西域又生事端。占据丝绸之路要道的吐谷浑慕容伏允侵扰凉州,扣押唐朝使者,替儿子向唐朝求婚却又爽约。不断的挑衅让李世民怒不可遏,命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讨伐,却因粮草供应无功而返。
关键时刻,李世民又想到了李靖。却因李靖老病,不知能否胜任。李靖听说,找到房玄龄,请其代奏:“靖虽年老,固堪一行!”于是,李靖再度挂帅出征,李道宗与侯君集为副统帅,率契毖何力、执失思力、薛万均、薛万彻等人,下辖唐军和东突厥、铁勒、契苾等骑兵部队,组成六大兵团,浩浩荡荡开赴西域。
慕容伏允抛弃王廷,帅军后撤两千里进入柴达木盆地。并将青海湖沿岸草场一把火烧掉。他是要让李靖的战马没有草料,不得不退兵。李靖采用侯君集建议,采用“兵分两路,迂回包抄,大举扫荡”的宏大战略——北路由他亲自指挥,率领李大亮的部队和薛万均、薛万彻的部队,沿青海湖南岸由北向南作战,扫荡盘踞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带的吐谷浑主力;南路由侯君集、李道宗两路部队组成,直插吐谷浑的大后方,进攻黄河源头的吐谷浑各部落据点,最后在大非川与李靖的部队会师,完成南北夹击、包抄合围之势,全歼吐谷浑军队的所有主力。
此战极为凶险,唐军两路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行军,多次与吐谷浑军队遭遇恶战,深入敌境千里,大小数十战,扫清了吐谷浑大部主力,成功会师。慕容伏允狼狈逃窜,唐军猛追不舍,最终慕容伏允被亲兵杀死。唐朝立其长子慕容顺为吐谷浑可汗,恢复了丝绸之路的顺畅。
李靖在唐朝建立阶段对平定南方的功劳,以及贞观年间灭东突厥、吐谷浑的战绩,可谓千古难得的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天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649年逝世,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22 唐朝建立
晋阳起兵与唐朝建立
617年,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
李渊诛杀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进兵隋大兴城(长安)。李渊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
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李唐,唐朝建立。攻克隋大兴城后,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国公。618年,迁赵国公。李渊称帝后,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
统一中国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最终统一中国。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辟弘文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一个小内阁。
玄武门之变与即位
617玄武门之变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三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三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当年十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
23 贞观之治
内修政理
贞观二李世民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
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灭东突厥与薛延陀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暗中却扩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为避免新恢复的东突厥站稳脚跟,与其进行了多次战争。为了保住东突厥,李世勣在641年进攻薛延陀,并取得了胜利。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云州。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铁勒等部落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由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和亲吐蕃
贞观疆域
在北方,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李世民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
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注 2]、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吐蕃赞普遂接受唐朝的册封。
24 晚年过失
渐不克终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有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劳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去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7]),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0岁,在位23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3 父系母系编辑本段
父系:李世民父亲的李渊是他是西汉抗击匈奴名将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母系: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亲姐姐。独孤氏是东汉刘秀的重孙征匈奴被困独孤山,后成为独孤部落,遂改姓独孤氏,成为鲜卑部落的望族,所以独孤氏是姓刘的后代,应属汉人。
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祖先窦统,东汉雁门太守,因其堂伯父窦武之难而逃亡入鲜卑拓拔部,当上了没鹿回部落大人。至窦勤时,被晋朝封为勤忠义侯,徙居五原。窦勤子窦真,率众入魏,为征西大将军。到窦严一代,则随北魏孝武徙洛阳,自是遂为河南洛阳人,即去鲜卑化而返回为汉人。到北魏孝文帝之世,改回窦氏。
武则天首任丈夫
31 第一任 李世民
贞观十一武则天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对宫中生活,晚年的武氏曾回忆为太宗驯马一事。
一天,李世民带着众美人游玩,来到御马厩,指着一匹骏马对众人说:“这是朕的坐骑,名叫狮子骢。”李世民话音刚落,那马便一声长啸,扬起头来,样子十分吓人,众美人急忙躲在一边。
李世民见状,笑了笑,问众人,你们谁能驯好这匹马?”众美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无言以对。
只见武则天从人群中走出来,不慌不忙地对唐太宗说:“陛下,只要给我三样东西,我就能把这匹马驯好。”
“不知哪三样东西?”唐太宗问连忙问道。
“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武则天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先用铁鞭子抽;它不服,再用铁锤击;还不服,就用匕首刺它的喉咙。”
唐太宗听罢,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但他心里在想:这个小女子,将来可是个铁手腕的女人啊!
32 第二任 李治
贞观影视形象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封为二品昭仪。
4 成就贡献编辑本段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李世民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5 家庭成员编辑本段
51 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生废太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崩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享年36岁。合葬昭陵地宫。
52 妃嫔
韦贵妃:名“珪”,表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薨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享年69岁。陪葬昭陵。
燕德妃:生越敬王李贞、江殇王李嚣。生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享年63岁。陪葬昭陵。
郑贤妃:生卒年不祥。《唐会要》记载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徐贤妃:名“惠”。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享年24岁。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杨妃:生吴王李恪、蜀悼王李愔。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阴妃 :生齐王李祐。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韦昭容:名“尼子”,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薨于显庆元年九月八日长安崇圣宫,享年50岁,十月十八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昭仪某氏: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薨于永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682年),享年81岁,十月十一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三品婕妤某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杨婕妤:杨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萧美人:萧铄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崔才人:崔宏道长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萧才人:萧铿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武才人:贞观时五品才人,后成为唐高宗时二品昭仪,再后进封为皇后,再后称帝。
其他妾室
三品亡宫周氏:三品宫人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亡宫五品:五品宫人,生年不详,薨于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六昭陵宫,二月十四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三品亡尼:三品宫人,后出家为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七品典灯: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巢王妃杨氏:生曹恭王李明。是否正式册封为妃嫔不详,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王氏:生蒋王李恽。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刀人高氏,字惠通,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妾室,现存墓志一方。
此外,文献记载之庐江王妾、琵琶女等,均内宫封号有无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53 子
唐太宗共有14位儿子
李承乾: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年28岁。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赠恒山愍王
李宽:母不详,早薨。生卒年不详。嗣楚王→赠楚王
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公元653年),享年34岁。赠司空,墓葬不详。长沙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废为庶人→赠郁林郡王→吴王
李泰: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薨于郧乡县,时年33岁。赠太尉、雍州牧,葬于薨地。宜都郡王→卫王→越王→魏王→东来郡王→顺阳郡王→濮恭王
李祐:母阴妃,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5年)。墓葬不详。宜阳郡王→楚王→燕王→齐王→废为庶人
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生年不详,乾封二年(667年)卒于流配地巴州。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贬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李恽:母王氏,生年不详,薨上元年间。赠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蒋王
李贞:母燕德妃。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垂拱三年(公元688年),享年62岁。陪葬昭陵。汉王→原王→越敬王
李治:母长孙皇后。晋王→皇太子→唐高宗
李慎:母韦贵妃,生年不详,薨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纪王
李嚣: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六年正月(公元633年)。江殇王
李简:母不详,早薨。生年不详,卒于贞观五年四月(公元632年)。代王
李福:母杨贵妃。生于贞观八年(公元635年),薨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赵王
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曹恭王
54 女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生年不详。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李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岁。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宫中下嫔,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岁。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岁。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晋阳公主:表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详,薨年十二。墓葬不详。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没有下嫁。墓葬不详。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生年不详,薨于龙朔三年。陪葬昭陵。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更多详情:http://wwwchinazhiqingorg/bbs/dispbbsaspboardid=82&Id=15543
五台山填仓节 民俗节日。分小填仓与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在正月二十日,大填仓在正月二十五日。不少村庄,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民谣有“过了年,二十三,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院墙,拾到虫虫验丰年”。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窑。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画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窑旁边撤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窑,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小麦。大填仓日的灰窑,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玉米、谷子、高梁、豆类等。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填仓节。民间习惯蒸莜面窝吃,取其形如粮囤。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一些莜面窝放置粮仓。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 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在此日,事 情往往就是这样矛盾。至今,一些 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 日购买米面。填仓节,晚问习俗点 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 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 香,年年粮食填满仓”。夜深人静 时,大人小孩均要端着灯笼,在院 内各处墙上寻找各种复苏的小虫 蚁,俗称为“填仓虫”。发现的越 多,兆头越好。
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农历六月
六月大会由来以久,是当地最有名的古庙会,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清代达到高峰。举办地就在五台山所在的台怀镇,历时1个月到40天,会上的主要交易品是大牲畜。
农历六月,原本是五台山大法会的时节,后来周边的农民纷纷趁此时机,到这里来进行牲畜交易,以后渐成规模。届时,交易牲畜的农民、朝山拜佛的香客居士、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做买卖的四方客商都云集于此,最热闹的时候台怀地区聚集有十四、五万人,当中还穿插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中元节 民俗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七月十五日,民间除上坟外,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祭祀。定襄一带,习惯将麻、谷悬挂门首。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对民俗活动影响更盛。详见盂兰盆节、面塑节、放河灯条目。
跳布扎农历六月十五前后
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目侯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代县城关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农历七月
代县赵杲观古庙会农历七月初一
鹿蹄涧村古会农历三月初九
阳明堡古会农历三月十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