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进行曲歌词问题

斯拉夫进行曲歌词问题,第1张

  版本很多

  《斯拉夫送行曲》最佳填词

  自其诞生之日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为《斯拉夫送行曲》填词者人数之多、歌词版本之多,已达到难以考证的程度。单是苏联时期以卫国战争为主题的歌词,我就听过至少四五个存在局部差异的版本。然而,除尚未谋面的内战红军版歌词外,对形形色色的斯拉夫主义版、内战白匪版、情话绵绵版、波波版乃至新沙俄版,我并没有丝毫的兴趣,因此,在这里独独挑出苏维埃红色主旋律版歌词(注:参见火箭兵红星歌舞团、莫斯科军区歌舞团录音下载),做一个尽量准确的直译。

  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

  Музыка: В Агапкин

  Слова: А Федотов, Ю Леднев

  Этот марш не смолкал на перронах,

  Когда мрак заслонял горизонт

  С ним отцов наших в дымных вагонах

  Поезда увозили на фронт

  Он в семнадцатом брал с нами Зимний,

  В сорок пятом шагал на Берлин,

  Поднималась с ним в бой вся Россия

  По дорогам нелегких годин

  И если в поход

  Страна позовёт,

  За край наш родной

  Мы все пойдём в священный бой

  И если в поход

  Страна позовёт,

  За край наш родной

  Мы все пойдём в священный бой—— священный бой!

  Шумят в полях хлеба,

  Шагает Отчизна моя

  К высотам счастья

  Сквозь все несчастья

  Дорогой мира и труда,

  К высотам счастья

  Сквозь все ненастья

  Дорогой мира и труда

  И если в поход

  Страна позовёт,

  За край наш родной

  Мы все пойдём в священный бой—— священный бой!

  直译如下:

  告别斯拉夫女人

  曲 В 阿加普金

  词 А费多托夫、Ю列德涅夫

  当黑暗遮蔽了天际,

  月台上这支进行曲不曾停息。

  它伴随一列列火车开赴前线,

  烟雾弥漫的车厢里载着我们的父亲。

  1917年它带领我们攻占冬宫,

  1945年它带领我们挺进柏林。

  多少伟大时代多少艰辛路程,

  它伴随全俄罗斯奋起投入战争。

  而一旦

  祖国召唤(我们)出征,

  为了亲爱的故乡

  我们全都投入神圣的战争。

  而一旦

  祖国召唤(我们)出征,

  为了亲爱的故乡

  我们全都投入神圣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田野里麦浪在喧哗,

  我的祖国大步向前,

  经受一切的苦难,

  沿着和平与劳动之路

  迈步走向幸福的高峰。

  而一旦

  祖国召唤(我们)出征,

  为了亲爱的故乡

  我们全都投入神圣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

  如果想用中文演唱,请参考薛范老师译配的歌词:

  斯拉夫妇女送行曲

  薛范 译配

  这一首进行曲振奋人心,

  忆当年侵略军压边境,

  战士们别家园,登上列车,

  这首歌伴他们去出征。

  一七年唱着它攻克冬宫,

  四五年唱着它进柏林,

  俄罗斯站起来,万众一心,

  多少年经风雪、历艰辛。

  假如 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 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战争!

  田野麦浪滚滚,

  祖国大步向前进。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安宁!

  -----------------------------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俄军亚历山大罗夫歌舞团90年代后演唱斯拉夫送行曲大多还是用苏联版歌词,但我发现,它被做了手脚:

  “一七年它带领我们攻克冬宫,四五年它带领我们挺进柏林”, 被悄悄地换成了“四一年它保卫了莫斯科,四五年它挺进柏林”。

  “冬宫”——“莫斯科”,一个小小改动,却使苏维埃红色全然褪去,只剩下煌煌荡荡之“俄罗斯爱国主义”。贼手高妙。

  转载出处 http://wwwesfq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3128&page=1

  《斯拉夫送行曲》是由作曲家、指挥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所创作的一支俄罗斯爱国主义进行曲。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爆发的影响之下,阿加普金写出了这支曲子。

  有音乐理论研究家认为,阿加普金以1904-1905年俄日战争期间流传于士兵群体中并得以存留的一支古老民歌为基础,进行加工整理,创作了《斯拉夫送行曲》。它的旋律很容易记住,因此迅速地传播开来。

  进行曲包括两部分,其曲调的原始动机分别脱胎于俄日战争时期某一支歌曲的引子及其副歌。阿加普金决定将自己的乐谱草稿带到辛菲罗波尔:当时音乐界颇富盛名的作曲家兼乐谱出版人——立陶宛第51步兵团军乐队指挥雅科夫·博格拉德在该城居住、工作。博格拉德无偿地帮助记录钢琴改编曲并为进行曲谱写了乐队总谱。他们二人一道编写三重奏 ,一道给进行曲取了个名字:“斯拉夫送行曲”(译者注: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直译 是“一个斯拉夫女人的送行”) 。不久之后,博格拉德在辛菲罗波尔印刷厂印制了100份乐谱。乐谱第一版封面上描绘的是:一个年轻女人送别一位军人,远处隐约可见巴尔干群山,还有一队士兵在行进。封面上写有题词:“最新进行曲,为巴尔干战事而作。献给全体斯拉夫妇女。 阿加普金作品。”

  新进行曲头一回公开演奏是1912年秋天,唐波夫(省),在曲作者阿加普金当时所属西方第7骑兵团的阅兵式上。

  进行曲(斯拉夫送行曲)本是为铜管军乐团而作,没有歌词。所有各种版本的歌词都是后来才出现的。进行曲的旋律融会了对未来胜利的勃勃信念,以及对前方征途上必然的牺牲的痛楚意识。进行曲的名字则表达了一种最为沉重的体验,这一体验属于所有战争中的所有妇女——她们送别自己的丈夫踏上征程,并且相信他会回来。

  1915年夏,基辅“Экстрафон”唱片公司录制了一张包含这支进行曲在内的唱片,随即,它在俄罗斯迅速地获得了知名度,获得了欢迎。在这支进行曲的伴送下,一支又一支团队开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很快,进行曲的旋律为整个世界所知晓:保加利亚、德国、奥地利、挪威、罗马尼亚、法国、瑞典、南斯拉夫以及其它若干国家的军乐队都开始演奏这一进行曲。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斯拉夫送行曲》依旧受到欢迎——尤其是在白军阵营。一战期间根据它的曲调填词而成的(沙俄)志愿军歌曲《生我们是您,养我们也是您》( Вспоили вы нас и вскормили… ),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已经不再是它原来的面貌,而是内战时期出现的三个改写(歌词)版本:一个版本属于(白匪)志愿军大学生营;另一个版本叫做《西伯利亚进行曲》(Сибирский марш)——属于西伯利亚“人民军”,即后来的高尔察克部队;第三个版本的歌词则与德罗兹多夫斯基师相关。(译者注:米哈伊尔·德罗兹多夫斯基Дроздовский[1881-1919],反革命武装活动组织者之一,少将,志愿集团军师长)。(该师)炮兵军官维克多·拉里奥诺夫在他的回忆录《弗兰格尔将军的俄罗斯军队/库班及北塔夫里亚的战斗》(译者注:塔夫里亚Таврия,中世纪克里木半岛的通称)中写道:“还唱了一支在克里米亚编出来的新的团歌:‘越过彼列科普土城,将往昔的苦难抛却,德罗兹多夫斯基的士兵向北挺进,在这愉快而灿烂的五月。’”在这段文字之前,炮兵上尉拉里奥诺夫还提到,所谓的“第一团第一连”一边唱着《斯拉夫女人》(送行曲),一边举着自己传统的(沙俄)安德烈军旗。据此可以推断,《斯拉夫送行曲》的这一版本(德罗兹多夫斯基师版)不仅在1920年5月就已存在,甚至(有可能?!——作者原注)还是德罗兹多夫斯基师第一团的团歌。

  在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式上,指挥混成军乐队的正是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阅兵场曾否奏响《斯拉夫送行曲》,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参加了)混成军乐队的演奏家们在与军乐指挥系的学员们会谈时肯定地说,当时是有这支曲子。СМ 布琼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同样作了肯定。弗拉基米尔·索科洛夫Владимир Соколов所著《斯拉夫送行曲》 (<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苏联作曲家出版社1987年版)这样描写(41年)阅兵式上演奏它的情形:“自始至终完全被同一个思想所占据。必须将音乐的旋律浸润到士兵的灵魂深处,从而使战士们的力量得到支撑,使正义的复仇提前到来。混成乐队演奏了《斯拉夫送行曲》。进行曲的爱国主义旋律与战士们的思想和感情产生了共鸣,每一个战士离开红场时,脑海中都印下了它(斯拉夫送行曲)那深入肺腑的旋律以及它振奋人心的热情士兵们排着一道道整齐的队列走过。” 后面还有若干文字,描写有关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在阅兵式上)双脚被冻住的故事,这件事在别的很多文献中也有记载。不过,制作1941年阅兵式的著名记录片的时候,这支进行曲没有被用上。必须说明:剪辑胶片时为数不少的革命前的进行曲都被剪掉了。

  苏联从未禁止这支进行曲。比如,它收录在 СА切尔涅茨基Чернецкий所著(军乐)教学资料《工农红军乐队勤务-队列曲目》(Служебно-строевой репертуар для оркестров РККА,1945年出版)一书中。有趣的是,在阐释这支曲子的时候,该书作者——作曲家切尔涅茨基少将批评它存在原始主义倾向并且音律不够和谐:“正如一支典型的革命前的进行曲”。 在年代较早的(收录了《斯拉夫送行曲》的)诸多乐曲集中,值得一提的还有 《独立乐队热门进行曲集》(莫斯科,音乐出版社,1953),以及1955年、1959年为巴扬(独奏)改写的若干古代知名进行曲(莫斯科,音乐出版社,1955、1959)。上述曲谱集可以到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查阅。而(出版时间)较晚的(收录有《斯拉夫送行曲》的)曲谱集更是随处可见。

  在(斯拉夫送行曲的)各种录音资料中,最早的一个版本,可能是由ИВ彼得罗夫Петров于1944年指挥乐队演奏的。它出现在阿普列列夫工厂(译者注:位于莫斯科州阿普列列夫卡市的唱片厂)1944年生产的一张唱片中(唱片编号АП12334/12335),此外还见于一张美国唱片——《莫斯科若干乐队演奏的进行曲及骑兵乐曲》(Colosseum公司,纽约,1954)。或许,影片《雁南飞》中出现的(斯拉夫送行曲)正是这一版本。演奏它的可能是列宁军政学院乐队——1941-1944年该乐队由ИВ彼得罗夫领导。但也不妨设想,它就是作曲家(阿加普金)本人(指挥乐队演奏)的录音,而其准确年代尚未查明。或者换个角度:即便说这不是瓦西里·阿加普金本人的录音,那么,在细节上它与指挥家彼得罗夫的(其它)作品也存在着微妙差别。根据诸多风格特征,我们有较大把握推断,这是30-50年代苏联某个大型军乐队的录音。假如把注意点集中到乐队人数上,那结论很可能就是苏联国家安全部模范乐队——1947-1955年领导它的正是阿加普金。

  上述资料驳斥了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说什么苏联绝对禁止《斯拉夫送行曲》,说什么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它也被禁,甚至说苏联时期它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的影片《雁南飞》(1957)里头——纯属无稽之谈(原注:实际上,自1955年起,塞瓦斯托波尔市火车站发出的每一列火车都在斯拉夫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启程)。为数众多的怀疑主义者站出来作错误的论证,说他们在自己的青年时代连一次也没听过这个进行曲。要驳倒他们,我们可以拿另外两支同样曾经广泛流传,而现在已经听不到的早期进行曲作为例子:《列宁的号召》 (Ленинский призыв) 与《思念祖国》(Тоска по Родине)。事实上,《斯拉夫送行曲》攀登自己的“奥林匹斯山”(译者注:达到辉煌顶点)是(卫国)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即便我们承认,以其曲调填词的若干歌曲内战期间已在俄罗斯流行,但还是找不出任何例子可以证明(自其诞生之日至卫国战争结束为止)进行曲的流行极为广泛:在此期间它从未成为俄罗斯帝国或者苏维埃联盟的象征——国外没有任何演出记录,没有唱片录音资料,也没有曲谱印刷出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50年代军乐文化得到了富有成果的发展。(因政治原因)被迫放弃革命前(沙俄军队)进行曲的传统,着力探索音乐表达方式的各种新的可能,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这一切都促进了新的(苏联军乐)进行曲的诞生。这一时代致力于(军乐)创作的作曲家包括:С А切尔涅茨基Чернецкий——他被公认为(苏联)爱国主义军乐创始人,НИ伊万诺夫-拉德克维奇Иванов-Радкевич,ЮА海特Хайт,ММ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Ипполитов-Иванов,Н切尔恩别尔吉Чернберджи,С瓦西连科Василенко,В鲁诺夫Рунов,ГМ卡林科维奇Калинкович,М 屈斯Кюсс,Д佩尔采夫Перцев,ИВ彼得罗夫Петров, МЛ斯塔罗卡多姆斯基Старокадомский,Б А 季耶夫Диев,等等。此外为军乐队写曲子的还有若干大师级作曲家:НЯ米亚斯科夫斯基Мясковский(译者注:5次斯大林奖金获得者), ДД肖斯塔科维奇Шостакович(列宁奖金,5次斯大林奖金,1次苏联国家奖金),СС普罗科菲耶夫Прокофьев(列宁奖金,6次斯大林奖金),ИО杜纳耶夫斯基Дунаевский(2次斯大林奖金),等等。(译者注:20-50年代苏联军乐界高手如云、佳作迭出,故而《斯拉夫送行曲》暂时被“埋没”了)

  (卫国战争胜利)之后,苏联有不少军乐队录制过《斯拉夫送行曲》。如果要找“样板”录音的话,值得注意的将是60-70年代Н 纳扎罗夫Назаров、А 马尔采夫Мальцев及Н谢尔盖耶夫 Сергеев指挥苏联国防部第一模范独立乐队演奏的几个录音版本,或者1995年НФ乌夏波夫斯基Ущаповский指挥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乐队演奏的作品 。除此之外,演奏并录制《斯拉夫进行曲》的苏联军乐队还有(苏军)仪仗队模范乐队,列宁格勒海军基地海军乐队,外高加索军区司令部乐队,以及其他诸多军乐队。演奏并录制这支进行曲的外国军乐队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译者注:PLA排在国际友人头一名,可见作者是亲华派~),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民主德国边防总队军乐队(Stabsmusikkorps der Grenztruppen ГДР),奥地利卡林西亚军乐队(австрийским оркестр Militaermusik Kaernten),等等。

  有不少诗人根据这曲子写下诗歌(歌词),比如А费多托夫Федотов、В马克西莫夫Максимов、В拉扎列夫Лазарев。 而在波兰,罗曼·施莱扎克Роман Шлезак根据《斯拉夫进行曲》曲调填词创作了歌曲《垂柳沙沙响》(Rozszumiały się wierzby płaczące/Расшумелись ивы плакучие),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成为游击运动主题曲——克拉约瓦军军歌 (译者注:крайова,克拉约瓦,罗马尼亚城市,县)。

  时至今日,《斯拉夫送行曲》的旋律常常伴随我们踏上旅途:伏尔加河上的轮船,“唐波夫号”特快专列(唐波夫—莫斯科),“俄罗斯号”特快专列(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卡玛号”特快专列(彼尔姆—莫斯科),“维亚特卡号”特快专列(基洛夫—莫斯科),“伊塔尔马斯号”特快专列(始发站伊热夫斯克)(译者注: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首府),别尔戈罗德—莫斯科特快专列,莫斯科—北京国际特快专列(原注:在赤塔州外贝加尔边境车站)(译者注:似指列车在这个车站播送《斯拉夫送行曲》),“尼古拉·科纳廖夫号”特快专列(哈尔科夫—莫斯科)(译者注:Николай Конарёв,铁道专家,1982年任苏联交通部长),“苏拉”号特快专列(奔萨-莫斯科),沃罗涅日-莫斯科特快专列,辛菲罗波尔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夜莺号”特快专列(库尔斯克-莫斯科),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特快专列,阿尔汉格尔斯克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发车时车站都要奏响《斯拉夫送行曲》)。辛菲罗波尔车站的各次列车也都是在这支进行曲的欢送下发车。叶卡捷琳堡市小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铁路上运行的特快专列“青年乌拉尔人号”同样在《斯拉夫送行曲》的音乐声中出发。此外,满载新兵驶向其服役地的军用列车出站时也都伴随着这支进行曲。 唐波夫州将《斯拉夫送行曲》定为州歌。 而在90年代,苹果党曾努力要使它成为俄罗斯国歌,不过没有成功。

  最后,众所周知,影片《72米》(译者注:《72 метра》,以库尔斯克号潜艇爆炸沉没事件为原型)拍摄期间曾有个暂定名:《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附录一 《斯拉夫送行曲》音频下载

  (红色标记为重点推荐)

  ---------------------------------------------------------------------------------

  战略火箭兵红星歌舞团АПП РВСН "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 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版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11mp3

  -----------------------------

  战略火箭兵红星歌舞团 斯拉夫歌词版 1970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n6mp3

  -------------------

  莫斯科军区歌舞团 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版

  http://downloadsovmusicru/m/boevoymamp3

  -----------------------------

  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 卫国战争版 1992

  http://downloadsovmusicru/m/slavankamp3

  ---------------------------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戍司令部模范乐队 1945

  瓦西里·阿加普金指挥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n7mp3

  ----------------------------

  军乐队(?) 1970

  http://downloadsovmusicru/m/slavank2mp3

  ---------------------------

  铜管军乐 1944

  И В Петров彼得罗夫指挥(原注:似乎是苏联时期最早的斯拉夫送行曲录音资料)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n8mp3

  -----------------------------

  民主德国边防总队军乐队 1986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n2mp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n3mp3

  -----------------------------

  加里奇作词独唱版 А Галич

  http://downloadsovmusicru/m/proshan5mp3

  -----------------------------

  1912版(1912?1912年录音不大可能保存得这么好)

  В И Агапкин阿加普金曲, А Мингалёв明加廖夫(词?)

  http://wwwsovmusicru/sam/s9486mp3

  -------------------------------

  电子乐队 1992 斯拉夫歌词版

  改编、指挥 维亚切斯拉夫·梅谢林Вячеслав Мещерин

  http://wwwsovmusicru/sam/s10032mp3

  ------------------------

  新西伯利亚“红帆”少年合唱团 2003 斯拉夫歌词版

  Хор "Алый Парус"

  http://wwwsovmusicru/sam/s9035mp3

  新沙俄男女二人喘息斯拉夫歌词版

  http://wwwsovmusicru/sam/s10283mp3

  -----------------------------

  衍生作品1

  Расшумелись плакучие ивы 垂柳沙沙响

  罗曼·希莱扎克1937年(?)填词

  (1)华沙街道乐队 (оркестр с улицы Хмелной)

  http://wwwsovmusicru/sam/s10640mp3

  (2)波波男声三重唱版

  http://downloadsovmusicru/m32/slavpolmp3

  --------------------------------------

  衍生作品2

  Я тебя никогда не забуду 我永不能把你遗忘 1968

  作词КВаншенкин万申金 演唱Алексей Степутенко阿列克谢·斯捷普坚科

  http://downloadsovmusicru/m/yatebyanmp3

  ------------------------------

你好:

罗斯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各个地区的称呼不太一样。

以下是一些详细资料,供你参考。

一:

9世纪中叶—12世纪初,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又称古罗斯、罗斯国。862年诺曼人留里克率领亲兵队在诺夫哥罗德登上王公宝座,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同时,另外两个军事首领阿斯科德和迪尔也在基辅建国。斯拉夫人高大威猛,素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公元9世纪末,奥列格王公率诺夫哥罗德大军南下,一举征服了基辅,以它为中心建立了“基辅罗斯”。奥列格王公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位“罗斯大公”。此公崇武尚力,喜欢扩张掠夺,在他的努力下,基辅罗斯逐步发展成为欧洲著名的强国。

为何瓦里亚基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夺得宝座?还要有赖于当时纷乱频仍的局势。东斯拉夫部落间争斗不息,最后决定邀请勇猛善战的瓦里亚基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首领留里克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斯拉夫人是欧洲人数众多的一个民族。当西欧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时,斯拉夫人还只是些分散的部落。这些部落互相争斗不断,甚至没有一个部落强大到能够称霸。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古怪的事:这些互相争斗的斯拉夫人部落,也就是后来的俄罗斯人部落,请求北欧人(又称诺曼人)的头领留里克来统治他们。他们对留里克说:“尊敬的大王,我们的国家辽阔而富饶,但却没有秩序,请来管理和统治我们吧!”

瓦里亚基人的首领留里克欣然接受了邀请,偕同两个兄弟西涅乌斯和特鲁沃尔率领众亲兵来到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留里克王朝。这就是著名的“瓦里亚基人应邀为王”的故事。这是一段看来有些荒谬怪诞的传说。它最早见诸于公元1113年基辅别彻尔修道院一位叫涅斯托尔的僧侣完成的《往年纪事》。该书是俄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基本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家的历史,从传说时代起一直写到公元1110年,其资料来源主要依据拜占庭帝国的编年史、斯拉夫人的历史著述、一些关于罗斯编年史的手稿、王公贵族的档案以及民间传说等,是研究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最重要的文献。18世纪,在彼得堡科学院工作的德国学者根据《往年纪事》中所记载的这段传说和其他史料,得出结论:基辅罗斯国家起源于诺曼人。

留里克死后,奥列格继位。这个奥列格是个天生的北欧海盗,一天不打仗就不舒服。他率军南下,征服了斯拉夫人的又一个重要城市基辅。奥列格将基辅作为国家的中心。从此,北欧人建立的斯拉夫人国家,就以基辅为名,称为“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征服了周围各部落,包括波利安人、伊尔门湖地区的斯拉夫人、拉季米奇人和克里维奇人,其统治者开始称为大公。外来的留里克王朝并没有改变东斯拉夫人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反而自己渐渐被同化,在血统上与东斯拉夫人相融合,并接受其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成为斯拉夫化的本地王朝,其王统绵延了600余年。留里克王朝初期,大公向各部落征收赋税,实行巡行索贡制。每年初冬时节,王公们率领亲兵队四处巡行,向居民们征收粮食、毛皮、蜂蜜、蜂蜡等物品,次年春天再运往君士坦丁堡出售,换取纺织品、酒、水果等物品。为了扩大领土,控制通往黑海的商路,基辅罗斯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战争。907年,奥列格率2000艘战船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订立和约,缴纳96万格里夫纳贡银,并使罗斯商人获得免缴贸易税的权利。斯维亚托斯拉夫统治时期,罗斯的疆土不断扩大,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中下游、北高加索,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后又联合拜占庭,打败保加利亚,将领土扩张至多瑙河口。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公主安娜为妻,并宣布接受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强令基辅臣民接受洗礼,在罗斯建立大主教区,大量兴修教堂和寺院。

10至11世纪时,基辅罗斯的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铁犁得到改进,可以进行深耕;休耕制盛行,出现二圃制和三圃制;农作物的种类增加;不少森林被开发为牧场。生产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村社农民的分化。少数富户兼并了破产农民的土地,丧失土地的农民则逐渐沦为依附农民。

从10世纪中叶起,王公贵族开始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以征收租税的办法代替索贡巡行。教会也通过获取捐赠和兼并农民土地,获得大片地产。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到11世纪时,罗斯约有80多个城镇。手工业开始得到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也相当发达。大城市中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行业,形成地方经济中心。但是社会分工还不固定,自然经济仍居于优势。智者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通过立法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封建关系。

教会也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以神化封建统治。基辅罗斯封建制度至此确立起来。基辅罗斯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它与东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通商关系,以通婚等方式与波兰、法国、匈牙利、挪威等国王朝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基辅作为罗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建有富丽堂皇的王宫、都主教宫殿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其规模与华丽,可以和君士坦丁堡相媲美。

基辅地区的东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利安人)很早就经营农业。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新兴贵族成为封建田庄的经营者。从10世纪中叶起瓦里亚基人出身的王公和亲兵队也开始经营土地,建立起封建田庄。在智者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有所发展,剥削日益加重,国内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农民犁去领主的田界、杀死王公贵族的管家、焚烧主人的田庄等反抗斗争不断发生。为保护封建主阶级的利益,雅罗斯拉夫于11世纪30年代编修《古罗斯法典》(又称《雅罗斯拉夫法典》),规定对于破坏田界、盗窃牲畜、纵火焚烧田庄者都要处以罚金,或抄家没收财产,或全家驱逐出境,或卖身为奴等。

基辅罗斯的城市出现得较早。首都基辅不仅是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建有拜占庭式的索菲亚大教堂和世界闻名的彼舍拉修道院,形成罗斯的文化中心。手工业有冶铁、金属加工、武器制造、制革、制陶等。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是罗斯内外贸易的重要商路。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北欧各国、东方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随着各地大贵族势力的增强及地方自然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国家政权日趋瓦解,逐渐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方公国。12世纪初弗拉基米尔二世·莫诺马赫曾企图恢复基辅罗斯的统一,但未能实现。

由于受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拜占庭的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因此,东斯拉夫人越过奴隶制社会,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30年代以后,统一的罗斯国家已不复存在,罗斯历史进入封建割据时期。

二:

俄罗斯的起源——古罗斯国家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研究过去正是为了理解现在所发生的一切。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地跨欧亚大陆,领土约占欧洲的一半和亚洲的三分之一。1914年以前,俄罗斯领土面积为2,280万平方公里(其中殖民地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有150多个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

  俄罗斯起源于古罗斯国家。八、九世纪之交,东欧平原出现了3个斯拉夫人的准国家组织——库雅巴、斯拉维亚和阿尔塔尼亚。库雅巴以基辅为中心,包括整个第聂伯河中游地区,是以波利安人为核心的大部落联盟。斯拉维亚在诺夫哥罗德地区,是以伊尔门斯拉夫人,即斯洛温人为主的大部落联盟。阿尔塔尼亚的位置大约在东部,是以维亚吉奇人为中心的大部落联盟。

  九世纪时,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入侵东欧并对东斯拉夫人进行了征服,这一过程加速了东斯拉夫人第一个国家的建立。在俄国古代编年史《往年纪事》中,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其建立的国家以基辅为中心,所以古罗斯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其疆域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迄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北岸。公元1000年左右,领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统治者奥列格被尊为“大公”,为巩固统治,他制定了一部《罗斯法令和法律》,把居民分为自由人和奴隶,自由人分为富人和穷人。明文规定抢劫富人财产的穷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奥列格的后人弗拉基米尔为了巩固正在形成的封建关系和大公政权,禁止了东斯拉夫人的多神教,宣布基督教为国教。988年,他通过与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只是做礼拜时,不用希腊语而是用本族语言。基督教的传入一方面巩固了大公的权力,发展了文字和教育,加强了基辅罗斯和拜占庭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基辅罗斯的国际地位,使它跻身于欧洲文明国家的行列。

  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各地封建割据势力的加强,到了12世纪,基辅大公的政权已名存实亡,形成许多独立的公国。13世纪,蒙古人入侵罗斯,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地带建立了金帐汗国对罗斯进行统治。蒙古人的统治延缓了罗斯社会的发展,扩大了罗斯同西欧的差距。如果说,11至12世纪的罗斯具有拜占庭文化的色彩,那么,13至15世纪的罗斯则深深地打上了蒙古文化的烙印。蒙古人的入侵结束了基辅罗斯的历史,基辅罗斯被分为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两部分。西南罗斯为了抵御金帐汗国的侵略,归附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立陶宛公国,而东北罗斯则形成了罗斯人民反抗蒙古统治的中心——莫斯科公国。

  1480年,莫斯科公国军队在乌格拉河打败蒙古军队,结束了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1505年,瓦西里三世继位,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始称“俄罗斯”。从1462年到1533年,俄罗斯国家的领土从4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脉的支脉,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

三: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每当人们看到现代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属于斯拉夫人的姓氏时,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斯拉夫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为何称之为斯拉夫?为何会产生如此众多、诸如柴科夫斯基、肖邦和托尔斯泰这样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溯斯拉夫人的历史。

现今生活在维斯瓦斯流域的人们都知道斯拉夫始祖的故事:据说,远古时代斯拉夫人的始祖名叫潘诺,他有三个儿子:列赫、捷克和罗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便告别家乡潘诺尼亚,出外闯荡。

列赫在西北地区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波兰人。

捷克则在西南部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捷克人。

罗斯到了北方,于是有了后来的俄罗斯人。

尽管关于斯拉夫起源的传说在斯拉夫各民族中不尽相同,但是,种种传说世世代代支持着斯拉夫人同祖同宗这一理念。

然而,最新考古学的材料却表明古代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在第聂伯河、维斯瓦河流域即今天的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当时也不叫作“斯拉夫人”而是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

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已经在史书中提到了维内德人,其中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最为著名。塔西佗提到的维内德人,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东南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斯克拉文人居住在西起萨瓦河、东到德涅斯特河、北抵维斯瓦河的地区。安特人在第涅伯河与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

公元六至七世纪,斯克拉文人发展迅速并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五至六世纪是一个尚武的时代,由于民族迁移引发的占端频繁,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部落同盟,开始对拜占廷进行掠夺。他们虽然武器落后,只有盾和标枪,但是,作战时勇猛顽强、灵活机智。在逃避敌人追赶时,潜入水中,嘴上衔根芦苇杆帮助呼吸令拜占廷人很头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随着外部世界对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了解愈深,那么维内德和安特人的称谓逐渐被斯拉夫所代替。那么斯拉夫是斯拉夫人的自我称谓,来源于斯拉夫语CΛOBΛ,即说话和语言的意思,那么斯拉夫就是斯拉夫人自认为相同的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斯拉夫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原来由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到了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已经分成了东、西和南三支,西部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萨莫位于今天的波希米亚,持续了大约35年,据说是由一个法兰克商人于623年建立的。

约在公元830年时,大致在原萨莫国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大莫拉维亚。西部斯拉夫人的另一个早期国家是波兰,该国初建于十世纪后期,史称大波兰公国。梅什科当选为大波公国的第一任大公。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国家是保加利亚王国,公元680年定都普利斯卡,国王是阿斯巴鲁斯。这个国家是由来自亚洲的突厥族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共同建立的,后保加尔人被斯拉夫人所同化。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是塞尔维亚王国,850年时建立,费拉斯蒂米尔为开国元勋。

与此同时,东部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起一个早期的封建国家,当代人称它为罗斯。罗斯最初可能是居住在罗斯河一带的古斯拉夫部落的总称,因罗斯河而得名。传说罗斯人的首领叫做基伊,他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的都城叫做基辅。到九世纪初几乎半数的东斯拉夫部落以基辅为中心实现了联合。此时,建立东斯拉夫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的参与,加快了国家的形成。东斯拉夫人称来自斯堪地那维亚的日尔曼部落为“瓦良格人”。

九世纪中叶,罗斯部落间互相争斗不休,最后大家都厌倦了,于是互相妥协,他们派代表渡海到瓦良格人那里,请他们来管理和统治。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接受邀请,到诺夫属罗德当了王公。加冕之后他把自己的亲信派到各地,向居民征收贡赋。留里克之后继承他的奥列格在882年南下征服基辅,并把统一国家的中心移到这里,这一年被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建国之年。

瓦良格人介入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管理方法带到了这块土地上,这是一种完全依赖贡赋的方法。这一时期罗斯对拜占廷的贸易和战争促进了罗斯本身经济的发展和拜占廷文化对罗斯的渗透。

十世纪末,在罗斯与拜占廷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便是罗斯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957年,基辅大公伊戈尔的贵孀奥丽加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访拜占廷皇帝。奥丽加的美丽使拜占廷皇帝一见倾心,他向奥丽加求婚,但奥丽加回答说,她还是一个异教徒,要成为基督徒还需要洗礼。洗礼后,通过引用基督教教义,她又巧妙地摆脱了婚姻。

奥丽加是接受基督教的第一个基辅大公,她还让自己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也皈依了基督教。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儿子费拉基米尔当上了基辅大公之后考虑将基督教作为国教。

涅斯托尔在《往年记事》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费拉基米尔专门派出了一个使团去考查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使团回来后向他报告说“伊斯兰教徒没有欢乐,还是禁酒主义者。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中,看不到荣耀等等。”费拉基米尔对伊斯兰教徒说,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他也拒绝了犹太教,因为他觉得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留在耶路撒冷。而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也有不足,它们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斋戒。相比较而言,一个使团成员说,拜占廷的东正教教堂里能见到人间罕见的光辉和壮丽。于是,费拉基米尔决定以基督教为罗斯国教,并娶拜占廷的安娜公主为妻。

拜占廷帝国信奉的基督教,主张政教合一。帝国皇帝就是最高政治首脑,也是最高的宗教首脑。教徒们被要求敬畏上帝同时崇拜大公。接收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共同的宗教把罗斯与拜占廷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大批拜占廷神父的到来和罗斯的基督教化过程,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在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以后,罗斯已经就被纳入欧洲文明之中。但是在1054年,基督教会发生东西教会的分裂以后,欧洲文明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使用拉丁文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随着拜占廷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大批到来,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廷的宗教艺术,到处建起了拜占廷风格的教堂。到十一世纪,众多葱头式的圆顶在罗斯的天空下金光闪闪。当时一个编年史家把基辅称为东方的饰物,君士坦丁堡的匹敌。

罗斯统一文字的使用也是与接受基督教密不可分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一种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文字所翻译和编撰的文献、以及宗教著作被引入罗斯,同时传入罗斯的还有标点符号,书写材料如兽皮纸、墨水、颜料的制造技术以及书籍的装订技术。这些都对罗斯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民族语言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用统一的文字后,罗斯人自己编写和创作的历史、宗教、政论、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

基辅罗斯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依照拜占廷的模式形成中央集权。基辅大公把土地分给封邑王公,对于大公之位的继承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因此到十二世纪时基辅罗斯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公国。

十一世纪中期以来,频繁不断的封建战争对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十字军东侵,引起世界贸易主干线的改道,又使罗斯特别是基辅丧失了往昔的有利地位。但对于罗斯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206年,在亚洲的腹地,一个蒙古国家诞生了,于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蒙古人的征服以最为迅猛和激烈的方式,突然登上了世界舞台。

1223年5月,蒙古军同罗斯军决战于卡尔卡河畔,结果罗斯人战败,蒙古人进军伏尔加河东岸。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侵入罗斯东北部,接着又占领费拉基米尔,并向诺夫哥罗德进军。1240年,率军攻占了基辅,并准备远征西欧。1242年远征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在捷克战败后,率军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金胀汗国,定都萨莱,从此开始了蒙古对罗斯长达240多年的统治。金胀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只保留各公国的封建政权,给各王公颁发封造,即治理公国的证书,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称臣纳贡,并负担军役。金帐汗自以为这样一来统治很得意,实际上,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蒙古入侵后,罗斯经济遭到了破坏,十四至十五世纪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逐渐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成为完成统一的中心。莫斯科周围农业发达,莫斯科河河运便利。在过境贸易中,不仅可以征收大批捐税,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成了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大公在领导罗斯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按照蒙古的方式发展其军事、税收、土地和政治制度。十四至十六世纪,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十四到十六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罗斯在莫斯科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加强了它的东方化趋势。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要求集中一切力量,于是形成了绝对服从君主和忠于东正教的信仰的社会意识,而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继承了金帐汗的绝对权力,而且还将全部领土或者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同时作为控制军事领导力量和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军工领地制和劳役制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终于成为对罗斯国家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达从金帐汗那里得到了费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册封,他一面贿赂讨好金帐汗以获取信任,一面用武力和征税削弱其他公国,他的那些继承者们也如法炮制,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势力不断增长。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罗斯最终摆脱了外族奴役的羁绊。

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此时,罗斯的疆界已是北达白海、南到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分支,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继位。1547年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

三个资料,有重合的,但不矛盾。

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满意,记得采纳噢。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1904) 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于捷克尼拉哈基维克。布拉格风琴学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担任圣亚德伯教堂风琴师。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获得作曲家地位。后经李斯特,布拉姆斯诸名作曲家之推荐,遍及全欧。一八九二年,出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在美国其间,他采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写成新世界交响曲等杰作。回国以后,被聘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风症逝于布拉格,享年六十二岁。

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还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响曲九首(已发表五首),交响诗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变奏曲,捷克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回旋曲等,室内乐弦乐六重奏(A大调),弦乐五重奏(G大调,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A大调),弦乐四重奏八首,钢琴四重奏二首,钢琴三重奏四首,钢琴[幽默曲]最为著名,[苏格蓝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东宁,德沃夏克,生于波西米亚之尼拉哈基维克(NELAHOZEVES);其父为客栈老板。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风琴学校。

1859:风琴学校毕业,发表第一号作品。

1865:创作C小调[兹洛尼斯之钟声]交响曲。

1870:发表[悲剧](TRAGIC)序曲及B大调弦乐合奏夜想曲。

1873:发表清唱剧(HYMNUS),一鸣惊人,完成降E大调交响曲,及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结婚。

1874:获得奥国政府之作曲奖,发表A小调狂想曲,及未编号的D小调交响曲。

1875:完成弦乐合奏E大调小夜曲。

1876:发表G小调钢琴协奏曲。

1877:发表交响变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调小夜曲等作品,并开始为[圣母悼歌]谱曲。

1879:完成D大调[捷克]组曲,狂欢节进行曲,降E大调波阑舞曲,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发表第一号D大调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1882:发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剧[圣母悼歌]在英国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国,三月十三日在伦顿阿而伯大厦指挥他的[圣母悼歌];发表神剧[鬼之新娘]。

1885:获得在波希米亚维索卡地方的遗产。

1886:发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号F大调交响曲。

1889:完成第四号G大调交响曲。

1891:五十大庆,接受剑桥大学及布拉格大学授与之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现乐[狂欢节]及[自然界],[宁静的深林]与[回旋曲]等作品,并开始创作[奥泰罗序曲]。

1892:发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亚弦乐四重奏,及[奥泰罗]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纽约,就任音乐学院院长之职。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号[新世界]交响曲。并于十二月十五日在纽约第一次公演。

1895:发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896: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妇](THE MIDDAY WITCH)[金纺车](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鸽](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响诗。

1897:发表交响诗[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庆,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之职,成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议员。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国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爱情故事

1857年,16岁的德沃夏克带着拿到手不久的屠户行会颁发的熟练工人证书离开家庭前往布拉格学习音乐。他的老师费了老大的劲才说服他父亲准许德沃夏克从事音乐,虽然没有人敢断定一个屠户世家出身的小学徒会在这方面取得什么前途。在家人看来,他懂一点提琴演奏(还是跟父亲学的),喜欢哼些波西米亚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艰难,他一面在学校听课,一面在一个小乐团里当中提琴手来维持生计。两年后他毕业了,继续从事中提琴手这样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没有太大前途的职业。他有时会写一些波尔卡舞曲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但是没人认真对待他们。他混迹于布拉格的大小剧院,那时正是斯梅塔纳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波西米亚民族复兴运动风起云涌,捷克民族音乐也逐渐从德奥音乐的阴影下脱胎而出,年轻的德沃夏克注视着这一切。

    

  1865年,故事开始。一个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请德沃夏克来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当音乐家庭教师,大女儿叫Josefina,16岁,小女儿叫Anna,11岁。几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爱上了姐姐。

      

  他被拒绝了。

      

  难过的小伙子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献给Josefina,歌词来自捷克诗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诗《柏树》(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后德沃夏克在将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时候这样对出版商说到。

      

  Josefina很喜欢那些歌,可是她不爱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恋的沼泽里挣扎了很久,直到几年后才能平静的接受结果。他开始和妹妹Anna恋爱,随着他在学院里找到了教职,他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于是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对民间音乐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个民族意识苏醒的时代里。他创作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亚同胞中赢得了强烈反响,这次成功鼓励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后的德沃夏克事业越来越顺利,他创作的《摩拉维亚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评,旋即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提携。出版商建议他写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的作品,于是他创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风靡欧洲,他逐渐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身份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参加了Josefina的婚礼。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赋便体现于他对包括波西米亚人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据Adolf Heyduk的《吉普赛诗篇》创作了八首吉普赛之歌,这代表了他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的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一直传唱至今。更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当他在1892年举家来到美国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后,立刻投入极大的热情研究美国本土的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伟大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乐生涯最辉煌的顶点。

      

  然而他未必特别快乐。他思乡,捷克的空气和土地对他来说无比重要。他想念家乡的每一个朋友,还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频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丽的维索卡花园逗留了很久,在这里写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许是他所创造出的最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种常见的短小音乐体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种活泼或诙谐的情调,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却不尽然如此,人们常常觉得,第七首幽默曲与其说是轻快,不如说是淡淡的惆怅。

      

  当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时候,似乎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国之行的最后一年,在纽约他开始创作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与此同时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他想起了当年送给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钟爱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个旋律写在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作为副部主题,后来又在第三乐章的末尾再现了这支旋律。当首演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试图在尾声里插入一个华彩的时候,德沃夏克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个月之后,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没写出过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写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剧。1904年他在一场脑中风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并不像一位大艺术家,倒更像是个慈祥的老工人。人们常常说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乐家里少数几位并不神经质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静美满,在他和Anna的银婚纪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儿Otilie嫁给了他最好的学生Josef Suk。通过史料我们知道,他一生都忠于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样为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没忘记过Josefina,那个他24岁时爱上的女孩子。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 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 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 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荐他的 《摩拉维亚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他还与汉斯·里希特、汉斯·封·彪罗、柴科夫斯基等人 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 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此间,他写了最著名的《新世界(第九)交响曲》。回国后, 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和进行演出活动。1901年升任院长。他的室内乐、序曲、交响诗、歌剧 和歌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一、一个成功者的奋斗历程 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来到纽约音乐学院当教师了!他给美国他最丰富的音乐天资, 美国则以它最好的东西回敬他。他就是波希米亚人德沃夏克。他的生活读起来简直就是一部为成功 而斗争的故事书。 德沃夏克1841年出生于波希米亚一个叫米尔豪森的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客店和肉店的 老板,他自己则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养家。但是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音乐家。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 他们不但在劳动时欢唱,而且往往在星期日做完礼拜后就开始唱歌和跳舞,这样不停地持续下去直到 第二天早晨。这里的四十多种波希米亚民族舞蹈足够他们尽兴的。这种熏陶早已使祖国的民间音乐成为 他身体的一部分了。 波希米亚的学校里设有音乐课,所以德沃夏克在十四岁时就已经学会唱歌、弹风琴、钢琴和 拉小提琴了。这时他参加了在假日为婚礼演奏的村庄管弦乐队。父亲仍然动员他放弃音乐, 为了劝他的父亲改变主意,安东尼为村庄管弦乐队作了一首波尔卡舞曲。但是他不知道小号是移调乐器 (即从谱子上写的调子移到一个不同的调子上去弹奏的乐器),可想而知这首曲子是怎样的演奏效果。 于是他只能又回到了那个小客店兼卖肉的铺子。 他是如此不愉快,以致一年后,父亲终于同意他离开家乡到布拉格的一个风琴学校去学习。 他没有钱维持生活,只好每星期日到教堂去,平时则随一个管弦乐队到旅馆里去演奏。他在这里学到了 不同乐器的运用和如何使它们的音色匀融在一起。但仅仅是这些,除了教堂音乐和餐馆里的低劣的 流行曲调之外,他很少有机会听别的乐西。有时他只得央求一个交响乐队的定音鼓手让他蜷缩在 鼓后听一回音乐会。一次,他终于有机会花四分钱听《自由射手》,但他却连四分钱也没有。 那风琴学校是一个发霉的、满是灰尘的地方,除了乐理和一些规则之外,没有教多少东西。他买不起 任何大作品的乐谱,而且那里也没有任何他能用的图书馆。这样,当他二十岁毕业时,他仍然对 贝多芬的交响曲知之不多。 但好日子还是来到了。在小小的波希米亚,正象在那些较大的国家里一样,也有全国的音乐运动, 它的领袖是今天仍然流行的欢快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的作者斯美塔纳。他是国家歌剧院的指挥, 德沃夏克因此在那管弦乐队里获得了一个位置。斯美塔纳对他很和善,把所有的伟大杰作的谱子 都借给他,并鼓励他作曲。 在此后的十年间,德沃夏克尝试着作歌剧、交响曲和各种音乐。但他认为这些作品都不够好, 所以把它们全撕碎了。他的勇气和耐心逐渐得到了报偿。在重写了三次以后,他的一出歌剧成功了。 等他到美国去的时候,他已经做为那些美妙的“斯拉夫舞曲”的作者而在全世界闻名了。 二、德沃夏克与美国 这位一直热爱着他自己国家的古老民间舞曲的德沃夏克,在美国期间一度喜欢起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音乐以及斯蒂芬·福斯特的简单歌曲——这类新的民间音乐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就是以 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的伴奏与和弦为基础的。 德沃夏克并不是象他的风琴学校的老头们那样学究气十足的教授,他除了教音乐的规则之外, 还力图教它的精神。他认为那些年轻的美国音乐家们力图模仿欧洲音乐,做得太过分了。德沃夏克觉得 他们应当从自己的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中给自己的国家创造出一种民族音乐。为了向他们表明 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写了他那部伟大的交响曲《自新大陆》。 《自新大陆》可以说是所有交响曲中最伟大的几部之一。德沃夏克并不只是抄袭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主题,他受到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启发,创作出了自己的主题。在第一和第三乐章的欢快的曲调 的闪现中,我们甚至可以不时瞥见美国移民者们朝气蓬勃的谷库舞和碾米时闲谈的景象。 第二乐章那段美妙的“慢板”也许是所有交响乐中最动人的旋律,它表现了黑人灵歌的精神, 当人们唱“念故乡”这句歌词的时候往往也把它唱得象一首灵歌。

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作者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作者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片段1)。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回答者:gm151617 - 魔法师 四级 12-27 17:21

德沃夏克出身寒微,自小活跃于村中教会或民间的音乐活动,其间吸收草根音乐土壤,决定了他毕生的音乐风格。然而令德沃夏克扎实地掌握管弦乐的言语和技法是他在布拉格歌剧院司职首席中提琴的9年(1863-1872)。这项履历在各大古典作曲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这9个乐季中,德氏不仅只涉猎从莫扎特到罗西尼的歌剧演奏,更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亲身经历著名指挥或作曲家本人在诠释作品时的个人秘方。这包括歌剧音乐总监斯美塔纳和名震一时的瓦格纳。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亦曾指导过这个乐队首演他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首访布拉格,亲自指挥他的第五交响曲,在座的德沃夏克受到极大的启发。近年有研究称德氏在此后创作的第八交响曲在风格和结构均直接受柴五的影响。两位大作曲家互相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柴氏听过德氏为首次见面而精心挑选的a小调钢琴五重奏演出后,激动非常,宣称“德沃夏克”是我所非常敬爱的。

众所周知,新世界交响曲写于德沃夏克在美国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的时候(1892-95)。不说不知,德氏有不少个人癖好,例如养鸽子和看火车在路轨上飞驰。堂堂院长一方面经常跑到中央公署看鸽子而对其体质摇头叹息外,还常到火车总站观看车流。后因新例不让非持票者逗留而被迫转到码头看船。自此他每日看报都必先翻到船程表,看看有哪条船往返欧陆彼岸,因此而渐渐染上沉重的思乡病,在岸边常泪流披面。“你要写一首交响曲来舒解你的思乡之情啊!”音乐学院董事长舒尔伯太太提议说。新世界交响曲便是这首解愁之作。

在美国的三年给德氏无尽的灵感和题材,不少还是大自然的声音。有记载指作曲家见到雄伟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沉默约五分钟后惊叹道:“这简直是一首b小调的交响曲!”这极可能是后来在伦敦首演、同样是B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灵感之源。

就连鸟鸣也逃不过德氏天才横溢的艺术触觉。他14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F大调第十二号“美国”的第三乐章重奏的主旋律,便是他在衣阿华州渡假晨曦漫步时在树林中听到完完本本的鸟啼声。但机关报世界优美的生活并未舒缓作曲家“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情。三年合约完成二话未说跳上轮船就走。从此离开了这块新陆。

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 。。。我能找到就这么多了!!!!!!!!!

1 德国人姓名挺复杂的

按大陆的译法给你大概列一下

(有几个变元音打不出来,挑些能打的给你)

名字来自圣经的:

Michael米歇尔 Judith尤迪特 Andreas安德烈斯 Peter彼德

Nikolaus尼克劳斯 Sebastian塞巴斯蒂安

Ballack巴拉克 Christian克里斯蒂安

Barbara芭芭拉(女) Clemens克莱门斯 Martin马丁 Paul保尔

Beata碧塔(女) Sabine萨碧娜(女)

近代从其他欧洲国家引入的:

Louis路易斯 Rene列那 Alain阿兰 L(o)uise露易丝(女)

Yvanne伊凡娜 Mike米克 Peggy佩基 Anita阿妮妲(女)

Ramona拉莫娜(女)Helga赫尔加 Claudio克劳迪奥 Mario马里奥

Marina马妮娜(女) Rita丽塔(女)

比较传统的德国本土:

Fleischer弗莱舍尔(屠夫)Müller米勒(磨坊工)

Fischer弗舍尔(渔民)Schneider施耐德(裁缝)

schumacher舒马赫(鞋匠) Kahn卡恩(艇)

Bucker布吕克(面包师)Wagner瓦格纳(车辆制造者)

Schmied施密特(铁匠)Richter莱希特(法官)

Schulze舒泽(乡长)Lehmann李曼(封臣)

Meier迈尔(封建领主的管家)Hofmann霍夫曼(宫廷侍臣)

Wolf沃尔夫(狼) Huth胡特(帽子)

Bierhoff比埃尔霍夫(啤酒馆)Frings弗林斯(严格)

Bayer拜尔(地名)Schwabe施瓦本(地名)

Franke法兰克(地名) Nürnberger纽伦贝格(地名)

Altenburg阿腾堡(地名)Auerbach奥尔巴赫(地名)

Hanke汉克(派生)Janke扬克(派生)Lübke吕贝克(派生)

德国古名演变(这才是最条顿的!~~)

Adam阿登 Friedrich腓特烈(多译作弗里德里希)

Günther格云瑟 Jakob雅克布 Konrad康拉德

Lorenz劳伦茨 Ludwig路德维希 Otto奥托 Rudolf鲁道夫

Seifert塞弗特 Stefan施特凡 Thomas托马斯 Ulrich沃尔里希

Walther瓦尔特 Heinrich海因里希

2 斯拉夫语,一般分为东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南斯拉夫语,当然了各有其特殊的变化。

简单划分的话呢,应该有:

[东斯拉夫语]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

[西斯拉夫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俄语主要的一些姓氏表示呢,一般用姓氏的所有格表示,比如:

男性名词/硬元音结尾的,加ов

Иван → Иванов

伊万-------伊万诺夫

男性名词/软元音结尾的,加ев

Андрей → Андреев

安德烈-----安德烈耶夫

Медведь → Медведев

梅德韦杰------梅德韦杰夫

女性名字呢,去掉ая,加上-ин

Пушка → Пушкин

普希卡-------普希金

但在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里则有特殊的词尾,那就是

-ский -цкий

-овский -евский

-инский

类似的在捷克语,波兰语里也有。

用法跟前面的那种类似,比如

Иван → Ивановский

伊万------伊万诺夫斯基

Андрей → Андреевский

安德烈----安德烈耶夫斯基

Екатерина → 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埃卡捷林娜----埃卡捷林因斯基

再举一个例子,Чайковский(柴可夫斯基)是乌克兰的哥萨克姓。

从词源的角度来说呢,Чайка, Чайки,Чайковское什么的都跟Чайка(海鸥)有关。

所以说如果造姓呢,应该是Чайкинский 吧,即使在乌克兰语中也应该是Чайчинский。

但是语言嘛,本来就是人说的,俄罗斯人比较循规蹈矩,造出了Чайкин这么个姓。

但是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无视语法之严谨,恣意篡改者众矣,遂有Чайковский(海鸥村出身的人)这么个姓出现。

3 希腊

奥林里(Mt.Olympuc ) 赛冬(Poseidon)哈得斯(Hades)

阿波罗(Apollo)阿尔忒密斯(Artemis)阿芙罗狄蒂(Aphrodite)赫尔墨斯(Hermes) 狄俄尼索斯(Dionysus)阿瑞斯(Aris)神得米特(Demeter)厄洛斯(Eros)神潘(Pan)、神潘(Pan)、赫柏(Hebe)、缨斯(Mousai)该亚(Gaea) 尤拉诺斯(Uranus) 克洛诺斯(Cronus) 瑞亚(Rhea) 泰西丝(Tethys)宙斯(Zeus) 克瑞斯(Crius) 忒弥斯(Themis) 菲碧(Phoebe) 考伊斯(Coeus) 尼弥西斯(Nemesis) 塔那托斯(Thanatos) 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

斯拉夫民族是欧洲最大的民族之一,斯拉夫人最先住在喀尔巴阡山一带(现在的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后遭其他民族进攻,四处逃亡。一支向西北,在今天的波兰和斯洛伐克境内居住了下来,这些人被称作“西斯拉夫人”;一支向东,定居于乌克兰草原,被称作“东斯拉夫人”;后来又有一些斯拉夫人涌入巴尔干半岛,叫南斯拉夫人。其中东斯拉夫人是现在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共同的祖先。最早的东斯拉夫人处于相对落后的原始状态,一直到10世纪时,东斯拉夫人还没多少法律观念,居民间的纠纷、争斗常常用以伤还伤、以残还残、以命偿命的方式来解决。

其中东斯拉夫人是现在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共同的祖先。最早的东斯拉夫人处于相对落后的原始状态,一直到10世纪时,东斯拉夫人还没多少法律观念,居民间的纠纷、争斗常常用以伤还伤、以残还残、以命偿命的方式来解决。

东斯拉夫人各个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越战越强,成了“霸主”。大部落的中心人口众多,贸易频繁,逐渐发展成以后的城市,城市再进一步壮大,连同周边的村庄和山川,就形成了公国。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上百个公国,其中最强大的是诺夫哥罗德公国和基辅公国。

9世纪中叶,诺夫哥罗德公国内爆发大规模动乱,斯拉夫贵族们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决定请瓦良格人(东斯拉夫人对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的称呼)的部落酋长留里克来帮助他们平定内乱。可是,东斯拉夫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这是在“引狼入室”。骁勇善战的瓦良格人在很快平定东斯拉夫的内部叛乱之后,不但没有撤走,反而以武力推翻了斯拉夫人的统治,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瓦良格人虽然凭借武力征服了东斯拉夫人,但是却渐渐被这些被征服者所同化,并融入到当地的斯拉夫人生活之中。瓦良格人已经不说原来的瑞典语而改说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的神了。

到10世纪时,留里克王朝所有的王公和封侯都已经使用斯拉夫人的姓名了。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要被先进民族所同化,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正是在这种民族征服与融合的过程中,一个新的民族——罗斯开始形成。

“罗斯”本来是芬兰人对瓦良格人的称呼,意为“北方人”(也有人认为“罗斯”之名起源于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到瓦良格人征服了东斯拉夫人各部落之后,“罗斯”这个词就成了对生活在俄罗斯大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879年,留里克病故,他的儿子年纪很小,于是大权便落到了他的一个亲戚奥列格的手中。奥列格上台不久就把征服的目标对准了南方名城基辅。基辅是当时罗斯最繁华、最富裕的城市,商人云集,商品琳琅满目,被称作“罗斯众城之母”。

882年,奥列格率领大军沿第聂伯河南下,围攻基辅。他先把军队埋伏在城外,然后谎称自己是个商人,把基辅城的两位王公骗到自己的营地后把他们杀掉,然后一举攻占基辅。奥列格把统治中心从诺夫哥罗德迁到了基辅,并陆续消灭了其他一些小公国。到10世纪初,形成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人们把它叫做“基辅罗斯”,奥列格则被尊为基辅罗斯的“大公”。

到11世纪初,基辅罗斯已成为一个东起喀尔巴阡山,西到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北岸,总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500万的大公国。奥列格大公非常好战,特别是对拜占廷帝国虎视眈眈。907年,他亲率88000人的军队和2000多艘战船,攻打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战败被迫向罗斯缴纳贡银。才过4年,他又一次攻打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再次战败,承认罗斯商人在拜占廷享有免税等特权。912年,奥列格大公从自己的战马上摔下来,重伤而死,留里克的儿子伊戈尔成了新的大公。

他不仅对外征战不休,还在自己所辖境内使用武力贪婪地勒索贡赋。从10世纪初开始,每到11月份,罗斯的王公们就率领亲兵从基辅出发,来到各自的辖区,向被征服部族勒索贡赋,抗缴者一概被贬为奴隶,史称“索贡巡行”。王公们在辖区内一呆就是一个冬天,搜刮大量的毛皮、蜂蜜和蜂蜡。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河水解冻了,他们就把这些搜刮来的财物和掠夺来的奴隶装上船,顺水回到基辅城。

久而久之,王公们贪得无厌的勒索终于使广大人民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945年,伊戈尔带领亲兵来到德列夫利安人居住的地方,亲自征收贡物。在返回基辅的路上,伊戈尔嫌征收的贡物太少,便打发运送货物的车队先回基辅,自己带领一部分亲兵又回到德列夫利安人那里再次索贡。一位老者愤怒地说:“豺狼如果有了来找牛羊的习惯,就会不断地来,要是不打死它,整个羊群都完了。”人们高呼:“打死豺狼!打死豺狼!”他们拿起武器,不仅消灭了伊戈尔的亲兵,还杀死了伊戈尔本人。

伊戈尔的妻子奥丽加代其子当政,成了女大公。她对德列夫利安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她不仅杀了德列夫利安人的首领,烧了他们的房屋,还强迫他们缴纳更为沉重的贡赋。与此同时,她也废除了招致民众痛恨的“索贡巡行”,建立了常设的军政机构,通过各级地方组织征收贡赋。到了伊戈尔的儿子斯维雅托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对外征战仍持续不断。据说他一只耳朵上坠着耳环,剃着光头,只留了一长绺额发。

出征时他从不带炊具、帐篷等笨重的东西,吃饭时,把牛、马的肉架在火堆上烤熟了就吃。晚上睡觉露宿原野,头枕马鞍,身盖毛毡。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他相继打败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保加尔王国,灭亡了哈扎尔汗国,征服了北高加索,并打到多瑙河流域,占领了保加利亚王国首都佩列雅斯拉维茨。斯维雅托斯拉夫踌躇满志,占有保加利亚不是他的终极目标,拥有整个欧洲才是他的真正追求。

他甚至要把佩列雅斯拉维茨作为他永久的首都,希腊人的黄金、大米、水果和葡萄酒,匈牙利人的牛、羊、马匹,还有罗斯人的蜂蜜、毛皮和奴隶将源源不断地输往那里。971年,当斯维雅托斯拉夫重返多瑙河地区时,遭到拜占廷军队的有力阻击。在返回基辅的路上,又遭到佩切涅格人的伏击,斯维亚托斯拉夫战死沙场。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权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基辅罗斯的国力受到严重削弱。12世纪初,基辅大公的权势日益衰微,各地封建诸侯势力大增,并逐渐形成许多独立的小公国,各小公国之间争斗不已。

俄罗斯民族属于斯拉夫民族中的东斯拉夫一支,属欧罗巴人种,分布于东欧和中欧,主要用语为俄语,多数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基督新教,大约有1亿左右人口。

俄罗斯人具有欧罗巴人种的基本特征:浅色皮肢,柔软的波状发,男子胡须和体毛发达,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颌,面部轮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

但俄罗斯人还有自己的特点:北部俄罗斯人属欧罗巴人种中的白海-波罗的海类型,身材中等,头型较长,鼻子高突,鼻梁呈直形或凹形,头发和眼珠色浅。南方俄罗斯人属欧罗巴人种中的中欧类型(或称阿尓卑斯类型),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头型宽短,脸宽,鼻高且大,发色淡黄并呈波状。

民族个性

从俄罗斯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起,它的民族的血统就具有明显的混合性。只不过是在这种北日耳曼人和东斯拉夫人的融合中,占上风的是东斯拉夫人的因素。虽然瓦兰一罗斯人成为了统治者,他们却被当地的东斯拉夫人逐渐同化了。

这些俄罗斯人的祖先生活在东欧平原的北方,靠近北冰洋。灰蒙蒙的阴霾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雪坚冰,蛮荒的草地,这种严峻的自然环境使古罗斯人长期不能安居乐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性格、心理、甚至信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05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