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国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夏安国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第1张

夏安国是电视剧《光影》的人物,由康杰饰演,康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11年,还未毕业的康杰接拍了国产剧《雳剑》,随着《雳剑》的高收视率以及观众的喜爱,大家慢慢开始认识了这样的一个康杰。因而虽然这并不是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但也正是从这部剧,大家看到了他对于演艺事业的热爱,康杰也由此契机正式进入了演艺圈。其他作品有《苍狼》《雪豹坚强岁月》《光影》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军官学校优秀毕业生夏立新接连遭遇国仇家恨,他奋勇投身于抗战洪流中,不仅在正面战场上奋勇杀敌,更在敌占区的特殊战线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先后挫败敌人的多次重大阴谋和行动,为抗战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经历过无数生死爱恨的洗礼之后,他勇于改变自己,最终寻找到自己所向往的归宿,成为八路军队伍中的一员,他率领战友们与残暴的日军展开机动灵活的突击作战,给敌人造成沉重打击,成功保卫了根据地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保家卫国的同时,夏安国也赢得了真正的爱情,他们携手走向新的战斗和胜利。

陈静是大资本家之女,夏安国的女朋友。她积极参加救亡运动,成为了一名***员。面对国仇与家恨,她坚决按照组织上的要求,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险的使命。最终她与夏安国走到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郑少军喜欢的是杜鹃。刚开始的时候,郑少军是警卫队的队长,他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惨烈牺牲后就开始抗日,正要被国民党杀害的时候他遇到了八路军战士杜鹃一行人,相处过程中,他慢慢的喜欢上了杜鹃。

经历了一系列的苦战之后,郑少军在八路军的队伍中迅速的成长起来了,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党员。杜鹃是一个特别正直也勇于牺牲的***员,郑少军刚刚加入队伍的时候,她对郑少军是又爱又恨,因为这个刺头实在是太难以管理了。

郑少军非常的有能力,在抗日过程中既有智慧又有身手,可就是不服管教,多亏了杜鹃一直在他身边指导他帮助他,在这过程中,两人慢慢产生了好感,从战友关系变成了恋人关系。杜鹃从苏联学习回来之后,更是成为了郑少军的左右手。

田露也非常喜欢郑少军,当她得知郑少军根本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她选择了成全对方,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女子还是特别值得人敬佩的。田露不止选择成全郑少军和杜鹃,还说服自己的父亲加入抗日队伍,这样恩怨分明的女子可以堪称为奇女子了。

郑少军虽然和杜鹃走到了一起,但是杜鹃却为了给郑少军换取一个炸毁机场的机会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结局有一点不完美。

115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陕南红军74师组建而成,下辖两旅四团,由于八路军的军事干部都是降级使用,八路军的团级干部在红军时期那都是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战员,都是师级干部,那么八路军115师四个主力团,团长都是谁,建国后授衔如何呢? 685团,团长杨得志。 他是湖南醴陵人,湘南起义走出的优秀将领,红军时期曾任红一团团长,率部坚守阵地三昼夜,连续待退敌人三个师的连番进攻,因此功绩荣获三等红星奖章,长征胜利后担任红二师师长,抗战爆发后率领685团参加平型关战役,后历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抗战胜利后担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参加指挥察绥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赴朝作战,1955年授上将。 686团,团长李天佑。 他是广西临桂人,百色起义走出的优秀将领,红军时期参加过长征,经历遵义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斗,到达陕北后担任红四师师长。抗战胜利后曾任343旅代理旅长,成功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赴苏留学,六年后才回国。抗战胜利后调任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司令员,东野一纵司令员,四野13兵团副司令员,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湖北等战役,1955年授上将。 687团,团长田守尧。 115师刚成立时,687团团长是张绍东,但他在1938年叛变,改由副团长田守尧担任团长,他是安徽六安人,红二十五军走出的优秀将领,长征胜利后担任红15军团78师师长,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战初期参加平型关战役,战斗中身负重伤的他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后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二支队南下支援新四军,并担任新四军3师8旅旅长,1943年乘海路赴延安学习,途中与日军遭遇,受伤后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年仅28岁。 688团,团长陈锦绣。 他是河南固始县人,红二十五军走出的优秀将领,长征胜利后担任红十五军团75师师长,抗战爆发后担任688团团长,1938年1月下旬,陈锦绣率部在河北平山温塘洪子店伏击日军,战斗中在前线指挥的陈锦绣被日军炮火击中,当场牺牲,年仅27岁。

**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达到我是***员,我要冲在前面,我不会离开我的阵地。

白求恩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奇迹发生,许多外界不了解的事情。他希望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情况,告诉全世界的人民。

他决定回加拿大一趟,军区开了欢送会,童秘书、方大夫送白求恩到小河边。突然远方传来紧急集合号声,白求恩停下脚步决定暂时不走了,觉得这里更需要他。白求恩又上前线了,并转战各处,最后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役。

在前线的临时手术室,白求恩正在做一个手术,敌人突然进行猛烈的进攻,方大夫劝白求恩赶快撤离,白求恩说这是一个腹部手术,一定不能耽搁,否则有生命危险。

他坚持做完了手术,但在手术中手指却被划破。后来回到医院,白求恩又坚持做了两个手术,不慎手套破了,手被感染,他不幸患上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医药缺乏,白求恩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

扩展资料:

该片是一部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并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作品。创作者的朴质、严谨的艺术手法,处处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它们没有惊险的场面,却始终紧紧地扣住人们的心弦。作者对于人物是精心刻画的,即使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也很有特色。

该片的突出长处在于真实,它从实际生活出发,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集中、概括,达到典型化,所以具有极在的真实性。

它注意揭示生活本质的真实性,也非常注意艺术细节的真实性的处理,较好地做到了本质内容的真实和外在形式的真实的统一。影片中,晋察冀边区的景物、风光、八路军和群众的衣着、气质使人一看就觉得“像”。

这首诗是张爱萍将军,于1974年写给夫人李又兰的诗《咏四季兰》,里面字字句句都在称赞着爱妻。李又兰被称为“军中幽兰”,她高洁典雅、美丽大方、戎马一生,同张爱萍将军携手了六十余载风雨岁月,白首到老。

说到两人相识相恋的过程,还要回到1942年1月下旬。当时,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单家港召开会议,新四军旅级以上干部都参加了会议。李又兰担任了会议的速记员,会议开始后,陈毅军长讲了话。

张爱萍这时担任第三师副师长,也参加了会议。在会议间隙,有个同志提议,让原第九旅旅长张爱萍,上台讲讲第九旅如何在艰难对敌环境中,从一支游击队发展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张爱萍被点名上了台,他并没有准备稿子,上了台向台下的同志们敬了一个礼。

张爱萍对第九旅发展的 历史 ,都了然于胸,把经验滔滔不绝地告诉了与会的同志们。他的发言条理清楚,实事求是,既讲了第九旅遇到的困难,也讲了第九旅取得的成绩。张爱萍讲完话,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第九旅的经验对其他兄弟部队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第二天一早,一位新四军女战士,给张爱萍送来他昨天发言的记录稿。张爱萍一眼看去,这个记录稿字体工整、笔迹秀丽。他仔细一读,发现记录稿记录的内容条理清楚,和自己表达的意思一致。

如此仔细的记录稿,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他抬头看了看送记录稿的女战士,只见这位女战士身材高挑,容貌清秀,一双大大的眼睛。这位女战士给张爱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一打听,才知道这名姑娘叫李又兰。

李又兰,宁波小港镇人,出生在一个爱国商人家庭。李又兰的父亲李善祥,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一生都在实业救国。他1912年为了发展国家的实业,选择辞去镇海县县长的职务,带着妻子和子女去往锦州地区创业。

他在辽西地区创办了恒康农场,引进西门子发电机,开办商号、油坊。他在东北地区第一次实行股份制经营,第一次使用农业机械耕种,第一次在盐碱地种植水稻并获得成功。他在锦州郊外开垦土地,打上了几十口井,种植苹果,并培育了红元帅、国光苹果等品种。

李善祥是一个商业奇才,但是他没有只顾及自己的财富,而是选择回馈 社会 。他创建耕余学院,其中有小学、中学、大学,让贫寒家庭成绩优异的孩子免费读书学习。这样一位爱国商人,他从小教育孩子们,不是教 育儿 女们如何经商?如何赚取更多的财富?而是教孩子们要 “爱国”

从小李又兰就听父亲讲蔡锷反抗袁世凯称帝,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英雄故事,这些也在幼时李又兰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这其实就是李善祥一生所做的事情,他又把爱国的思想,传承给自己的儿女们。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敌手,东北三千多万同胞备受日寇欺辱。

李善祥在锦州地区大名鼎鼎,日寇拉拢李善祥,让李善祥担任锦州“农会会长”,被李善祥断然拒绝。李善祥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小港,他积极为抗日事业出钱出力,还为前线抗日的伤员们修建了一所医院。

李又兰是李善祥的掌上明珠,从小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娇滴滴的富家千金。她关心着国家大事,在父亲鼓励下,和自己的姊妹们开始组织抗日宣传队、救护队。后来,李善祥更是送孩子们去往抗日第一线,李又兰姊妹像古代花木兰 “代父从军” 一样,在狼烟四起、祖国危难的时刻,义无反顾来到抗日前线。

李善祥四位上前线的儿女中,有两位曾进过集中营,有两位也经历了九死一生。建国后,李善祥则把东北的全部产业,无偿捐献给国家,李家为祖国献出了一切。李又兰同张爱萍第一次见面,并不是在1942年,而是更早之前的1938年。当时李又兰等进步青年来到武汉,想要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去往革命圣地延安。

这时的武汉,到处都是国民党特务,李又兰一行人引起了特务的注意。国民党武汉司令部情报处科长以老乡的身份,拉拢这些进步青年,李又兰等人假装马上要离开武汉,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纠缠。

他们辗转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就对办事处接待人员说: “我们要去延安,我们要见周副部长。” 周副部长就是周总理,当时他正担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副部长,李又兰一行人坚决要见周副部长。

而张爱萍作为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值班参谋,他知道周副部长工作繁重,不愿意让同学们打扰周副部长。后来,张爱萍回忆: “当时,这些同学真让人没办法,非要吵着见周总理。” 而李又兰则笑着说: “我就是那十几个人中的一个。”

张爱萍才知道,自己和爱妻见面,是在1938年的武汉。后来,周副部长听到吵闹声,出来了解情况。他不顾自己疲倦,让同学们进来,听取同学们此行的目的。当周副部长听到这些同学们,想要去往延安,参加抗日斗争。

周副部长皱了皱眉头,说: “风陵渡已经被日寇占领,去延安有困难,我看送你们去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吧。” 同学们点点头,就这样在周副部长的关怀下,李又兰等同学去往了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张爱萍和李又兰的首次见面匆匆忙忙。

张爱萍对这个能文能武的姑娘,印象深刻,心里有好感。苏北的冬天寒风料峭,滴水成冰,穿着大棉袄冻得人都打颤。李又兰作为新四军速记员,要记录书写首长们的会议发言,因此手套是必须用的物品。

一天,李又兰开始工作前,突然发现自己的露指手套不见了。她找遍了屋里屋外,都没有发现手套的踪影,以为要冻着手工作了。突然,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李又兰开门就见到了张爱萍,把她的枣红色手套递给了她。

李又兰看到首长捡到自己的手套,忙感谢道: “感谢首长。” 张爱萍只笑了笑,对李又兰说: “不要总首长、首长的称呼,我有事相求,希望你不要拒绝。” 李又兰听到首长这样说,问道: “首长还有事求我?我担当不起呀。”

张爱萍开门见山说: “我看了你的记录稿,写得很好,我想跟你学速记,你愿意收我为徒吗?李老师。” 李又兰只是点点头,后来张爱萍在会议间隙,常常跟随李又兰学习速记,十几天时间竟然学会了。

这时,张爱萍已经对李又兰有了好感,通过十几天的相处,他认为李又兰 “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引为知音,结为终生伴侣。” 张爱萍常常在课后,约李又兰见面,两人就像早就相识了一样,有说不尽的共同话语。

半个月后,会议闭幕了,张爱萍要回到三师,而李又兰则要回到华中党校学习。分别的时刻,两人最后见了一面,悲伤的气氛在蔓延。两人并排走在小河边,都没说话,还是张爱萍打破了平静。

他从怀里掏出一把缴获的不锈钢匕首和一个小银环,交给了李又兰,对她说: “留个纪念吧。” 李又兰双手接过了这份礼物,第二天,李又兰给张爱萍送来一份抄写好的《战略与策略》和一个黑色封皮记录夹。

让两人感到高兴的是,第三师师部和华中党校距离不远,只有十五公里路。因此,每到指挥战斗间隙,张爱萍总是骑着一匹枣红马,赶到汪朱集,同李又兰见面。张爱萍拿着从战场缴获的照相机,“咔嚓、咔嚓”给李又兰拍照,一张张照片留下了李又兰美丽的倩影。

后来,抗日前线的战斗越来越激烈,张爱萍没有时间抽身,只好约定给李又兰写信,两人通过书信联系。可是一连两个月,李又兰没有接到一封信,后来才知道被科长给扣下了。李又兰找到科长,要回张爱萍寄来的十几封信,一封封仔细看,看到最后一封信,其中张爱萍写了这样一句话: “总没收到你的回信,是否病了?过两天我去看你。”

从这十几封信,李又兰也明白了张爱萍的心意,她为科长扣自己的信而不高兴。就在李又兰读信的时候,突然一阵敲门声传来,打开门是张爱萍。张爱萍笑着说: “你跑到这里打瞌睡,真会选地方。你对我可不讲平等,我给你写了十封信,你怎么一个字也不回我?”

李又兰委屈地说: “这不刚收到。” 李又兰向张爱萍说明了事情的缘由,科长阻止学校的干部谈恋爱,把信给扣下了。张爱萍看着李又兰生气的样子,笑着说: “又兰,我要谢谢你这位顶头上司,我要当面感谢他。”

李又兰正不高兴,说了句: “谢他?他是老封建。” 张爱萍则从李又兰着急的神情中,知道了李又兰是挂念自己的,他对李又兰说: “你这位顶头上司,让我知道了,你还是在焦急等待着我的来信的,我心满意足了。”

李又兰则假装嗔怒,对张爱萍说: “哪里有?我担心你在前线的安全。” 张爱萍更开心了,笑着说: “好嘛!不打自招。” 这时的李又兰脸红红的,说不出话来,惊讶于张爱萍的机敏、乐观。

又是一年夏天来了,苏北的夏天阴雨绵绵,突然一天天降大雨,把李又兰住的屋子冲塌了。李又兰浑身湿漉漉,在邻居家屋檐下躲雨,远远望见一匹枣红马急驰而来。在豆大的雨幕中,一个熟悉的面孔骑着马,来到李又兰身边,他就是张爱萍。

张爱萍听说了李又兰住处被冲塌了,担心她的安全,当即冒着大雨赶到李又兰身边。他的军装已经湿透,但是满脸还是笑容,他紧张地问: “又兰,房塌了,你没事吧?” 李又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事,张爱萍从马背上一个包裹里拿出一件厚衣服,披在了李又兰身上。

李又兰穿着这件衣服,顿时感觉温暖了很多,两人在屋檐下并排站着。张爱萍突然来了一句: “又兰,你愿意嫁给我吗?” 其实几天前,张爱萍就征求过李又兰的意见,但是李又兰之前有过一段短暂婚姻,她考虑地比较多。

1941年,李又兰同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结为革命伴侣,两人新婚后不久皖南事变爆发。李又兰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被关入集中营,后来被父亲李善祥营救出来。而项英则率部突围到濂坑村一带,继续坚持斗争。

1941年3月14日凌晨,项英的副官刘厚总下黑手,用手枪刺杀了项英、周子昆,将警卫员黄诚击伤。等到附近的警卫员赶到,发现项英和周子昆已经牺牲,当即派人抓捕叛徒刘厚总。李又兰这时同项英新婚数月,就天人永隔了,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因此在张爱萍求婚后,李又兰对张爱萍说: “咱们的婚事必须由陈毅军长同意,否则责备的目光,背后的议论,我是承受不了的。” 两天后,张爱萍再次策马赶来,他满脸笑容,手上拿着一张特批件。

张爱萍把陈毅军长的结婚特批件,递给了李又兰,只见在结婚申请报告的下方,有陈毅军长写的两个大字 “同意” 。张爱萍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支派克钢笔,是陈毅军长送给小夫妻的结婚礼物。

李又兰看着结婚申请书,笑着说: “我要嫁给你,总不至于是今天吧?” 张爱萍则说: “为什么不能是今天?跟我回去。” 李又兰纵身上马,张爱萍也一个矫步上了马背,李又兰紧紧搂住了张爱萍腰,夫妻二人策马离去。

在陈毅军长和张茜大姐的撮合下,1942年8月8日,张爱萍和李又兰正式结为革命夫妻,一间茅草屋成为了婚房。在当晚,李又兰在陈毅军长送的派克钢笔上,刻上了一个 “萍” ,仔细挂在张爱萍的衣兜上。

到了1943年,日伪军出动两万人,对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阜地区发动“扫荡”。第三师师部和军部撤离了,张爱萍奉命全面领导反“扫荡”斗争。上级命令非战斗人员要全部转移,而怀孕的李又兰也在转移人员名单中,李又兰先是去往根据地边缘一家爱国棉商家中隐藏。

这里靠近大海,有一批新四军物资,而且随时可以从海上转移。但是有一天,敌人十几架飞机轰炸我军海上船只,祸及了这位爱国商人。在轰炸中,这个商人的仓库、工厂全被炸毁,顷刻间失去了一切。

李又兰在炸弹轰炸中,被埋在瓦砾中,好在没有受伤。她从瓦砾堆中逃出来,无依无靠,只能去找部队。她肚子里有孩子,在敌人的“扫荡区”走了三天,才最终找到了新四军部队。可是这时部队还有任务,组织决定送她回家乡,要回到小港,必须经过上海。

上海这时已经被日寇占领,是敌占区,到处都是岗哨,没有“良民证”寸步难行。而给她带路的向导,又突然消失了,她孤身一人在上海街头流浪。好在上海也有父亲李善祥的故交,李又兰找到父亲在上海的一位朋友,买了一本所谓“良民证”,才乘船回到了小港。

在母亲的身边,李又兰生下了长子张翔。张翔八个多月的时候,李又兰挂念丈夫,决定返回部队。一路上虎狼成群,李又兰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自己孤身一人重返抗日前线。新四军浙东三五支队交通员乐群,负责护送李又兰,去往三五支部司令部。

日寇突然发动进攻,三五支队司令部已经撤离,支部原驻地已经被日寇占据。船夫看到岸上的日寇吓坏了,想要把船掉头,乐群则当机立断,对船夫说: “船老大,继续向前划,不然敌人开枪,我们都没命了。”

这艘船在敌人面前,就这样划了过去,敌人只认为这是条普通小船,放过了这条小船。过了一座山,李又兰和乐群遇到了几个新四军便衣队员,其中一个还是李又兰的弟弟。在三五支队的安排下,李又兰和三位战友坐上一条木帆船,从浙东向苏北行去。

这一路路途不远,却整整走了六个月,还是因为木帆船在航途中遇到了飓风。飓风把主桅杆吹断了,木帆船就靠风行进,没有了主桅杆,只能靠人力艰难行进。这时正是酷夏时节,天空中火辣辣的太阳照射,人的汗流尽了,嘴里全是汗水蒸发留下的盐,满是苦涩的味道。

岸上就是日寇占领区,时不时就有日寇气划艇驶过,船不敢靠岸。船上的食物和淡水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些生地瓜,而且这些生地瓜要保证船老大吃饱,不然没有力气划船。乘客每天只能分几片地瓜吃,李又兰后来回忆这段经历,只说了三个字 “饿疯了”

但是让这位母亲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明智地把孩子留在了父母身边,受苦的只有自己一人。1944年10月,这条木帆船安全抵达了苏北,她们在海上漂了六个多月时间。李又兰回忆到苏北的第一顿饭,说: “吃得那个香啊!吃了一大锅都不觉得饱。”

不久后,李又兰同丈夫张爱萍见了面,张爱萍看着受苦了的爱人,一个硬汉落下了眼泪。这时的李又兰脸色憔悴、苍白,脸上没有了以前的红润,两夫妻紧紧相拥在一起。后来,李又兰给丈夫洗衣服的时候,在丈夫的贴身口袋里发现了一个小本子,在小本子的扉页这样写道:

张爱萍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这是他最后的托付,如果自己牺牲了,要让家人知道自己为国尽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悍然撕毁和平协定,发动了内战,在破击津浦铁路顽敌战斗前夕,张爱萍头部受了重伤。

组织决定让李又兰护送丈夫,去往后方医院,进行休养。当时后方医院位于大连,从苏北到大连千里路途,李又兰带着二儿子张胜,照顾着受伤的丈夫,再次踏上艰难的旅途。这一路到处都是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的城镇,四处还有各路土匪占山为王,危险重重。

李又兰抱着孩子,走过万水千山,日夜守护在丈夫的担架旁边。如果实在困了,她就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把长凳,躺在长凳上休息一下,又要照料孩子。为了防止儿子乱跑,她用绷带一边系在儿子的腿上,另一边绑在长凳上。

就这样从苏北到胶东,从胶东渡过大海来到大连,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把张爱萍送到了大连后方医院。在医院期间,李又兰日夜陪伴在丈夫身边,爱的力量让张爱萍的伤情渐渐痊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奉命担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后来又历任了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务,指挥了一江山岛等战斗,收复了东南沿海诸多岛屿。

而李又兰则历任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秘书、浙江军区干部管理部军衔科副科长等职务。1954年,张爱萍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后来开始领导我国的国防建设事业。李又兰则主动转了业,历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预科部主任,民航总局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监察科科长等重要职务。

1975年3月,张爱萍复出,担任了国防科委主任,积极领导我国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上级安排李又兰来到将军身边工作,她再次跟随丈夫 “十年重上阳关道,飞越祁连到马兰” ,去往西北茫茫大漠,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1975年起,李又兰历任国防科委司令部办公室、国防科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参与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枚水下固体潜射导弹、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试验工作。张爱萍在战场能指挥海陆空三栖作战,在和平时期能够领导两弹一星事业,他的文学才能同样出众。

张爱萍被同志们称作 “马背诗人” ,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诗歌、照片、书法作品,各个都是佳作。有时候张爱萍写诗的兴致来了,随写随丢,有些诗歌写好了,又被他丢进纸篓里。李又兰为人细心,把丈夫的诗抄写下来,整理好放着。

后来,张爱萍出版的《纪事篇》和《神剑之歌》这两本著作,大部分是由李又兰保存的珍贵资料,编撰而来的。从1942年,在枣红马背上两人相拥,从此这对革命伴侣再也没有放开对方的手。他们历经了风风雨雨,携手相伴,给对方的永远只有笑容。

1992年,张爱萍和李又兰金婚纪念,孩子们为二老操办了一个简单的家庭晚会。八十二岁的张爱萍将军还邀请夫人跳了一支舞,引得来宾们哈哈大笑。庆典上一副对联 “风风雨雨生死与共神州五十春秋,洋洋洒洒形影相随玉成百年姻缘” ,正是他们忠贞爱情的写照。他们携手六十余载,相依相靠,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春秋,用生命书写了爱情的真正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77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