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有的航天火箭的发射时间

中国所有的航天火箭的发射时间,第1张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一、外形、装备大比拼

据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的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为一个222米×172米×22米六面的立方体,和神舟六号飞船的重量、体积相比,“嫦娥一号”较之前者要小一号。卫星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米。起飞重量为2350kg,设计寿命为一年。

有效载荷的八种探测仪器共24件设备,包括独创CCD立体相机、伽马/X射线谱仪、装载微波探测仪等等,这些设备在中国都属首次使用,有的是世界首创。

与“嫦娥一号”相比,“月亮女神”是个重3吨的大家伙,还带着两个“小弟弟”,一箭三星发射后,两个子卫星一个将主要保障各探测器与地面的通信工作,另一个的主要工作是测量月球的重力场。

“月亮女神”共携带荧光X射线分光计、月球雷达测深器等14种观测仪器,其中有些仪器的精度是以往同类仪器的10倍乃至100倍。这些仪器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和岩石的分布、月球重力场分布以及到达月球表面的宇宙射线等,帮助专家揭示月球的诞生和演化之谜。

二、发射时间前脚后脚 都曾推迟发射计划

日本“月亮女神”原定8月16日发射,但由于装配错误推迟到9月。关于发射期为何选在9月中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宇宙科学研究总部的岩田隆浩博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航天发射的季节是固定的,发射必须选择对渔业尽可能没有影响的季节。所以,发射的机会大致集中在1月至2月和7月至9月。

而中国的“嫦娥一号”也曾计划在8月发射,后推迟至10月升空。此前,曾有媒体猜测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将在“十一”期间或者在“十七大”后进行发射,对此,我国绕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发射的具体时间正在研究,需要精确计算决定,年底前一定会发射。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金志强介绍说,影响发射的关键天气因素主要有雷电、风力等。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介绍说,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有固定的时间窗口,也就是月球经过发射场上空的时候,因此,这个时间窗口每月只有一个。

从时间上看,好像我们在探月上落后日本一步,然而,日本的“月亮女神”计划始于1999年,而我国的“嫦娥工程”却启动于2004年,启动时间比日本晚了5年。就好像1万米长跑比赛,对手已经提前跑出去5000米,我们才出发,而仍然能与对手并驾齐驱,我们的研究进度远远超过了日本。

三、探月路线很相似 不会出现相撞情况在探月路线上,“月亮女神”与“嫦娥一号”都采用间接转移方式。先用运载火箭把月球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再经过若干次变轨,切入地月转移轨道。我国的“嫦娥一号”将绕地球5-7圈后奔向月球,而“月亮女神”将只绕地球2圈就飞向月球。所以“月亮女神”计划用5天时间到达月球,“嫦娥一号”将用9-10天到达月球。它们都将在月球轨道运行1年时间。

“月亮女神”主卫星最终将进入距离月球表面100公里并经过月球两极上空的圆形轨道,两颗子卫星有各自的椭圆形轨道,轨道高度比主卫星轨道更高。“嫦娥一号”的运行轨道是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的高度,“就好像两辆车一个在二环路,一个在三环路”。因此,不会出现有些人担心的卫星冲撞情况。

四、探月任务:相似之中各有侧重

据北京日报5日刊载的资料显示,“嫦娥一号”有四项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在JAXA公布的官方资料上,显示“月亮女神”探测器将肩负三项任务飞向月球。这三项任务分别是探索月球和地球的起源、观测月球的大气环境以及借月球观测外太空。资料称,这些探测活动比之前人类的历次探月活动都要细致。

“月亮女神”的任务与“嫦娥一号”很相似,如探测月球表面元素,矿物,绘制月球表面立体图像,探测月球空间环境等。不同点是,“月亮女神”还有探测月球结构的目标,而“嫦娥一号”将第一次探测全月球表面的月壤厚度。

五、开发费用比较

据介绍,整个“月亮女神”工程的开发费用为550亿日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在整体范围及雄心方面,都是自美国“阿波罗”计划以来,最大的探月任务,超越了前苏联的探月计划,还有美国太空总署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计划。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据新华社介绍,目前开支已达到十四亿元人民币。

六、探月计划比较

2006年4月1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理事长立川敬二宣布了日本10年内登月计划,具体内容包括,2007年度发射绕月卫星,对月球表面整体进行探测,把握物质分布和地貌特征,然后,以绕月卫星探测结果为基础,研究在月球什么地方着陆探测器。

这一计划和中国的“嫦娥工程”差不多。按照中国的计划,2007年,将发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进行三维影像、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分布、月球土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等的多项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工程航天系统。

2012年前,着陆器登月,对月貌和月质构造调查和综合研究。2017年前后,月球车再次登陆月球表面,采集月球样本并返回地面。日本的绕月卫星发射和“嫦娥一号”发射在同一年,日本10年之内发射搭载有机器人的探测器,比中国采集月球样本月球车登月还早一年。

七、探测器命名也神似

两国探测器的名字“嫦娥”、“月亮女神”也颇为神似,均来自民间传说,名字的主人都是与月亮有关的美丽女子,而且她们也都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月亮女神”是日本绕月探测卫星的英文名称的意译,它在日本还有一个昵称——“辉夜”。这个名字取自“辉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公主。她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孩。世间的男子都梦想让“辉夜姬”做自己的妻子,但这些求婚者都没能如愿。“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了月宫使者,回到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1、梦见发射火箭的预兆

由努力至成功,向上发展,诸志易成,百事安泰,身心健康,得享长寿富荣,但因火力过大,提防火灾或烫伤之险,若无凶数,则可免忧虑。大吉昌

吉凶指数:76(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发射火箭的宜忌

「宜」宜传播科普,宜自嘲,宜扯谎。

「忌」忌相亲,忌合影,忌看动漫。

3、梦见发射火箭是什么意思

男人梦见火箭,会升官晋爵。

出行的人梦见火箭发射失败,建议如期外出平安(多几位同伴同行为佳)。

出行的人梦见白色火箭发射基地,建议不利外出,少出门为妙。

做生意的人梦见白色火箭发射基地,代表经营不稳定,宣传不足,慎防小人圈套。

船员梦见火箭,航海会成功。

做生意的人梦见发射火箭筒,代表时做时停,财物亏损、经营不顺利。

本命年的人梦见发射火箭失败,意味着诸事不利,损伤之灾。

恋爱中的人梦见火箭发射,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梦见发射火箭筒,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蓝色,幸运数字是5,桃花位在正南方向,财位在正北方向,开运食物是巧克力

做生意的人梦见火箭发射,代表走错路做错行,困难经营、亏损不利。

梦见发射火箭,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橙色,幸运数字是3,财位在正东方向,桃花位在西北方向,开运食物是金针菇

恋爱中的人梦见火箭发射成功,说明只要互相沟通,不可意见冲突。

怀孕的人梦见白色火箭发射基地,预示生男,春占生女,慎防动胎气。

本命年的人梦见在海面上发射火箭,意味着不可三心两意,心情不稳定,诸事无成,少外出。

出行的人梦见在海面上发射火箭,建议最好延后出发。

梦见火箭发射,表明梦者财运较好,会挣到许多钱,但开销较大。

本命年的人梦见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顺其自然如意吉祥,处事有诚信心可成功。

梦见在海面上发射火箭,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1,桃花位在西南方向,财位在正西方向,吉祥色彩是紫色,开运食物是

上学的人梦见发射火箭筒,意味着不可三心两意,决定的事就做,可成功。

怀孕的人梦见在海面上发射火箭,预示生男,夏占生女。慎防动土或动胎气。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七载人飞船重达12吨。长征2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整体高达583米。

轨道舱——作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以及用于出舱时的气闸舱。配有泄复压控制、舱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内部有航天员生活设施。轨道舱顶部装配有一颗伴飞小卫星和5个复压气瓶。无留轨功能。

返回舱——用于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舱段,与轨道舱相连。装有用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实行软着陆。

推进舱——装有推进系统,以及一部分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讯系统,装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翟志刚出舱作业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2F火箭担任。

要想具体了解 请登陆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12htm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12htm

截至2019年7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进行了327次航天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266%。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308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513%。

其中有代表性的火箭发射:

1、1970年4月24日,中国使用长征一号(LM-1)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是在两级中远程导弹上再加一个第三级固体火箭所组成,火箭全长2986m,起飞总重8157t,起飞推力为1040kN。

2、1984年长征三号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

3、1990年我国首次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4、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

5、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乘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扩展资料: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4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45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188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9年8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76次发射成功。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

-运载火箭

-载人航天

中国卫星发射的最佳时间是清晨和晚上,最好是晚上19点至22点之间。具体解释如下:

1、卫星发射过程处于黑夜的话便于观测,如果是白天,天空太明亮不便观测。

2、晚上发射能让卫星进入轨道后能尽快赶上日出,便于卫星上获得太阳能。

3、另外,卫星发射应选在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的地域,该地最好是低纬或者高海拔,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球的线速度,节省燃料。同时,在平均气温87摄氏度,相对湿度为35%-55%,常年干燥少雨,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的地方发射卫星为最佳选择。

扩展资料:

中国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其中最早的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此后,中国研发生产了各种特殊功能的卫星,主要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

而关于卫星的发射时间如何选择的问题,就需要引入“发射窗口”这一概念。

发射窗口(Launch window)是指运载火箭发射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即允许运载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亦叫做发射窗口的宽度。窗口宽度有宽有窄,宽的以小时计,甚至以天计算,窄的只有几十秒钟,甚至为零。

发射窗口是根据航天器本身的要求及外部多种限制条件经综合分析计算后确定的。由于太阳、地球和其他星体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即使发射同一类型、同一轨道的航天器,其发射窗口也是不固定的。

卫星轨道精度的要求和目标天体与地球相对位置的要求相等,也要求精心选择发射窗口。例如,在向月球、行星和其它星体发射探测器时,必须在地球与被探测的目标天体处在一个有利的相对位置时来发射。不过,发射空间探测器时,发射窗口宽度一般都比较宽,有的能以天计算。

一旦由于运载火箭临时出现故障,或由于天气等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发射而错过了发射窗口时,则只能等待下一个发射窗口。有的航天器发射,一天之内不止一个窗口,有的只有等几天或更长时间再发射。

就航天任务来说,有三种发射窗口,即年计窗口、月计窗口和日计窗口。此外,发射时为了精准实现对接,还涉及零窗口的提法。

对于航天器发射,可能要同时计算三种或两种发射窗口,但最终是以日计窗口的形式来决定。对于一般卫星和导弹的发射,只需规定日计发射窗口。

参考资料:

中国卫星-

发射窗口-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黄纬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纬禄简介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黄纬禄生前衣服心口位置磨得透亮,他为我国导弹研制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在1960年11月5号的时候,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在1964年6月29日的时候,东风二号发射成功,在1996年10月27日的时候,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我国具有了战略威慑能力,可以说我国在军事实力上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能够打破其他国家对于我国的控制这些科研人员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而黄纬禄正是导弹控制系统的负责人,他和他的研制团队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使我国的导弹能够有了一定的成功,并且也使得我国军事实力极大的增强!

黄纬禄经历了怎样的艰苦?

在我国导弹事业的研究道路上,这些科研人员可以说是非常辛苦的,据黄纬禄的女儿声称,她有时候好几天都见不到自己的父亲,当时我国自主研制导弹,最初的探索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为了能够飞得稳,打得准,炸得很,射得远,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们经常不能够去陪伴自己的家人,并且也要一直艰苦的工作,并且黄纬禄本身就有疾病,而他的衣服也因为他胸口同揉的久了就已经破掉了,可以说在自主研究导弹的道路上,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是非常操劳的!

导弹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我国自主研制导弹发射成功对于我国来说是军事实力增强,并且也打破了苏美两国的核垄断,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也会使得其他国家对于我国不敢再有侵犯的想法,这是我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同时也可以保卫我国人民的安全,只有军事实力的强盛以及人民安居乐业,才会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稳定的增长,并且也使得我国拥有了战略威慑能力,我想只有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才能够保卫国家的领土,不被侵犯,也可以使得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够使这个国家在未来能够有一定的发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

对于这些科研人员,我们应当去致敬,这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国的军事实力才不断的增强,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国的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我国才能够在几年中的时间内发展越来越快。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研人员,才使得我国在医疗,科技,军事,文化教育以及各个领域稳定的增长,才能使我国越来越强大!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生前衣服的心口位置磨得透亮,你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迹?

黄纬禄是导弹控制系统的负责人,东风1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1枚导弹东风2号发射成功后,我国成功走上导弹自行研制的道路,最终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巨浪1号潜射导弹的发射成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黄纬禄为了让导弹飞得稳,打得准,他和研制团队付出了巨大心血那个时候他已经患了严重胃病,因为没有时间住院治疗,全靠吃药来缓解胃痛。

中国导弹研制起步

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在新中国成立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的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绩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中来。

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钱学森,郭永怀,黄纬禄等老一辈科学家。中国的导弹研制是在苏联援助的情况下仿制起步,由于中苏分歧加剧,苏联专家全部撤离,使我国的导弹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当时黄纬禄是导弹控制系统的负责人

为了使导弹飞得稳,打得准。黄纬禄和研制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因为没有时间治疗,全靠药物来缓解疼痛。黄纬禄的女儿说:姑姑给父亲补衣服的时候,衣服的心口位置磨得已经透亮,要破了,姑姑就问他这个衣服怎么会破这个地方,父亲很平静地说他心口痛,揉得久了就破了。

正是有着许多像黄伟路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在那个年代凭借着忘我的精神,最终成就了中国导弹一个个载入史册的辉煌时刻。

中国人向世界证明:自己也能造出了导弹

我国自己制造的第1枚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后,东风2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功走上导弹自行研制的道路,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终于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让我国具有了战略威慑的能力。

巨浪1号潜射导弹发射成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黄纬禄语等科学家向世界人民证明,中国人靠自己也造出了导弹。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骄傲,有了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新中国才一步步走向强大。

黄纬禄为开创中国固体运载火箭事业作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在中央大学毕业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使这位远离祖国的青年饱尝了战乱之苦,特别是德国法西斯向伦敦发射的V-2导弹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暗下决心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要用自己研制的先进武器使祖国强盛起来。黄纬禄在异国他乡孕育的理想,在他回国多年后终于实现了。

1947年,黄纬禄获英国伦敦大学电信专业硕士学位后立即启程回国,但当时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黄纬禄才找到了报国之路,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讯技术研究所从事电讯技术研究工作。1956年初,黄纬禄参加了军队组织的一个报告会,听到钱学森讲述国外火箭技术状况和发展我国火箭事业的构想。第二年他就随电讯技术研究所合并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从事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从仿制P-2导弹到研制成功洲际导弹,黄纬禄领导解决了液体导弹制导稳定的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在研制控制系统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70年,他担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并被任命为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从主持研制液体火箭的控制系统到全面领导固体战略火箭研制,开始为一种新型火箭的诞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黄纬禄的主持下,为保证潜地火箭箭体的气密、水密和结构强度,进行了精心分析计算和设计,并用严格的工艺保证生产的可靠性。由于火箭尺寸的限制,仪器舱体积比较小,科技人员采用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使设备体积大为缩小,计算机的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以下,并把一些设备进行合并,对外壳形状按仪器舱的形状进行了特殊设计,使设置更加紧凑。最初设计的固体火箭,其发动机不能按要求随时关机,设计人员经过仔细分析计算,在二级发动机的前封头上配置了三个反向喷管,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黄纬禄的指导下,采用发射模型火箭解决了怎样保证潜艇水下发射安全,对平台如何调平,对目标如何瞄准,对确定射程的数据如何装订,火箭发射后出水姿态角如何控制,发动机如何点火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潜艇火箭,溅落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防止潜艇发射的火箭因故障落入水中砸沉潜艇,黄纬禄带领总体部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一套灵巧的排水装置,在回落入水前把火箭水箱中的水排尽,从而减轻冲击重量。但排尽水箱中水的火箭从高空回落到水中后到底能冲人多深是否会对潜艇构成威胁还必须通过溅落试验来验证。根据在江桥上做溅落测试的结果,火箭入水深度不大于20米,排完水后再溅落水中对于潜艇是安全的。黄纬禄选择了直接从海上发射模型火箭的方式,按照“台、筒、艇”三个步骤,跨越了国外研制的七个阶段,取得了成功。

有一年的夏天,黄纬禄带领一,队科技人员到南京,利用长江大桥做火箭箭体入水试验。当时天气炎热,火箭壳体也被太阳光烤得烫手。他们却要钻进箭体内粘贴防水胶囊,人蹲在里面操作就像进了蒸笼里一样,全身流汗,闷热难当,再加上刺鼻的化学药品味道,使人喘不过气来。黄纬禄身先士卒,首先钻进箭体工作,每10分钟左右出来唤唤气,直到完成试验任务。这为攻克水下发射的技术难关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9年5月,黄纬禄率领试验队到海军基地进行模型火箭水下发射试验,前4发都未获得满意的海情下的弹道参数,特别是第4发由于电池电压不足连遥测数据都未拿到。于是,黄纬禄指导试验队对前4发模型火箭出现的问题逐一作了纠正,不留下一个隐患,不放过一个疑点,对第5、6发按设计要求做了精心准备,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终于获得第5、6发高海情发射的圆满成功。

1982年,黄纬禄主持研制的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同年10月在渤海之滨,近百艘舰船云集,上万名参试人员各就各位。新华社受权发表公告:中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26日进行水下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黄纬禄对自己研制的火箭了如指掌,充满信心。这一次他从火箭各系统的检查情况到发射预案准备情况,从试验队上下的各种意见到发射不发射的利弊,都作了周密思考,进行了分析权衡。他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上级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决定按时发射。10月12日,黄纬禄在指挥所里,先是听见指挥员下达“发射”指令,随后看见运载火箭像劈波斩浪的蛟龙跃出海面,腾上空中。数百秒钟后,末区传来火箭击中目标的喜讯,我国第一枚潜艇水下火箭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人们并不知道,为了这一天黄纬禄和科研试验人员付出了多少代价,仅在发射基地两个多月的操劳就使黄纬禄的体重从64千克一下降到了53千克。黄纬禄仍然抑制不住欢欣和高兴,因为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己研制潜地运载火箭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

这次海上试验以后,黄纬禄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胃溃疡病复发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但他在治疗中仍然在考虑下一步工作。他一边考虑如何完善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性能,一边又提出潜地火箭从海上走向陆地的设想。黄纬禄想,在研制潜地火箭的过程中,曾在陆上用发射筒试验发射成功,现在水下发射通过了,如果再把它搬到陆上用发射筒装在公路车上开着跑,不是又多了一种陆基固体车载运载火箭吗!他的这一设想具体化后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批准。于是他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指挥改进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另一方面又开始领导研制第一代陆基机动运载火箭。黄纬禄不顾体弱多病,一出医院就用5个月的时间跑了6个省的科研试验单位,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无论在成功或是失败的时候,他总是鼓励大家说:“只要我们胜不骄败不馁,从胜利中总结出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都会产生前进的动力。”

有一次陆上发射试验时,由于惯性平台帽盖改后,没有在地面做充分试验,造成火箭在空中程序转弯时平台框架受阻不能转动。火箭失去基准,姿态无法稳定,结果在空中爆炸自毁。黄纬禄带领科技人员总结教训:今后在地面进行试验时,一定要尽可能模拟空中飞行的实际情况,以便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一切经过试验,不带疑点上天,这是成功的一条法则。

一次火箭进行总装测试时,有一个继电器偶尔出现不吸合现象,经过反复测试,这个现象不再重复,有的人就认为可能不是继电器酌问题,不再去查明原因。黄纬禄可不答应,严肃地说:“我们搞科学的就要有科学态度,不能来‘大概’、‘可能’,一定要抓住这个‘偶尔’不放,查个水落石出才行。”于是,他同大家一起进行测试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是继电器衔铁上有一片微小的铁屑,当小铁屑竖起来时,继电器就不吸合,当小铁屑倒下去后就能吸合,原因找到了。黄纬禄指着小片铁屑对大家说:“可不要小看这个小东西,如果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它突然竖起来,就会招致整个飞行试验的失败。”大家都为黄纬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所折服,无不赞赏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

不仅如此,黄纬禄作为一名技术指挥员,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火箭各个部分及其工作状态都心中有数,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总能当机立断,镇定自若。有一次,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前“5分钟准备”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摆动现象。人们惊呆了,不知如何处理。黄纬禄从容镇定地问:“平台有没有问题”负责平台测试的人员答:“平台没有问题!”黄纬禄略思片刻,果断决定:“按时发射!”指挥所里的人都为他的决斯捏着一把汗,大家的心都快跳出来了。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喷射出火焰腾空升起,发射成功了。后来黄纬禄在回答人们的疑问时说:“我们这个火箭灵敏度非常高,对阵风或微小振动都很敏感。在地面测试时,就发现过有人走近它时,曾出现过反馈电压摆动,因此当我问明平台情况正常时,就肯定火箭本身没有问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这才下了发射的决心。”我国陆上固体机动运载火箭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航天工程是成千上万人集体的事业,因此黄纬禄总是依靠大家群策群力,把每个人的智慧集中起来攻克技术难关。他总结了四句话:“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他说:“这四句话的核心是‘共同’两个字,回忆我们在研制固体火箭的过程中不知遇到过多少难题,攻克过多少难关,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集体来解决的,作为总设计师的我,也只是起到集体中一员的作用罢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黄纬禄为开创中国固体运载火箭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像邓稼先一样的人有哪些

像邓稼先一样的人有:

1、黄纬禄: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2、陈芳允: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3、彭桓武: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4、赵九章:

赵九章生前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磁层物理研究室,第一个行星际物理研究室,第一个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第一个卫星遥测遥控研究室。为中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5、王淦昌: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789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