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的民俗:
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红裤子绿西瓜鞋。
白布衫衫呀袖袖长,羊肚肚手巾呀遮荫凉。
羊肚手巾呀歪罩转,又遮荫凉又好看。
食的民俗:
半斤莜面推窝窝,挨打受气为哥哥。
猪油软糕包白糖,不如娘家下糠窝窝香。
沙梁沙洼好地脉,海红红是咱好土产。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
河曲的历史上,从清末民国初年直到解放初期,人们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药蛋为主食,而海红果则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莜麦面有推窝窝、捻鱼鱼、猫耳朵、卜烂子等多种做法,吃时往往调以酸菜汤、羊肉汤、盐水汤等,这是河曲城乡百姓经常食用的家常饭。酸粥是河曲县民间普遍喜食的浆米饭。
住的民俗:
十八根白椽盖平房,不想我活下这下场。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烟囱泪汪汪。
青石板沿台砖漫院,灰小子管我成一条线。
河曲人多住平顶房,房顶上可以晒粮食、乘凉,也常是人们 望的地方。在河曲民歌的歌词里,常有描写妇女站在屋顶上 望情人的情节。
行的民俗:
不大大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
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
二套牛车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车后头。
河曲农村多为山区,旧时农民多以马、驴、牛车做为交通工具。至现代,则各种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础,在整个家庭中,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奏和关键。河曲民歌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在封建社会,河曲城乡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多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的,不管男女之间是否相识,是否了解。
青菜芫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愿意。满天星星月不明,寻个男人不如意。
大海捞针枉费心,咱二人相好一场空。
在娘家和媒人的哄骗威逼之下,小妹妹离开了心上的人,蒙上面纱,坐上骡轿,去和素不相识的男子结婚。婚后,才知是灰是疤,是老是丑。
菜豆豆开花起油早,寻的男人比鬼难看。
河里头鱼儿井里头沙,干有男人守活寡。
现实要比民歌中描述的更为残酷,童婚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于是,年轻的妇女怀抱胳膊腕腕脸背脸睡,枕头上滴下两滴伤心泪。整日度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但是,这仅仅是苦难生活的开始。
十七十八到婆家,由人家打来由人家骂。
男人狠来婆婆毒,小姑子咒的我不能活。
茶无叶子不如水,童养媳不如鬼。
她们在满天星星没月亮,嘴里头唱曲心里头哭的岁月里,低头进,低头出,低头盘算不能活。在心里呐喊着,难熬难熬实难熬,活着不如死了好。甚至起了轻生的念头,想用投河来解脱活着的痛苦,想用上吊发泄对不幸婚姻的不满。
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头。
手搓麻绳二尽五,中梁上上吊死的苦。
但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寻死吧、上吊吧,扔不下根生土长的地方。千盘万算死了吧,扔不下娃娃又该咋。对亲情乡情的牵挂,使她们选择坚强地活下去,燃起了有朝一日天睁眼,改朝换世活两天的信念。她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罪恶,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制度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们公然怨恨指责父母,揭露买卖婚姻的本质,反抗命运对她们的不公。
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剥夺了人们正常的配偶要求,但是它却不能阻止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洪流。青年男女们正常的爱情要求,追求幸福的愿望,往往冲破一切人为的藩篱,大胆地表露出来。漫山遍野地响彻着这样的声音:
唱起曲来抖起音,要为朋友趁年轻。
买不起马子买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
人们的正常爱情得不到自由,因而就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即为朋友,打伙计来实现他们的爱情愿望。
蓝蓝的天来红红的水,想爱谁来就爱谁。
咱二人相好一对对,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然而,在旧时代,这种爱情的结局终是不幸的,冷蛋蛋砌墙冰盖房,露水的夫妻不久长。民歌用花篮篮打水一场空来说明他们的爱情毕竟是镜花水月,终归落空。 河曲民歌中反映出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为多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河曲人是多神论者,什么神都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敬什么神。如民歌《水刮西包头》中详细表述了光绪三十年整,水刮西包头的异事,然后道出了七月十五河神会,许下一个大河边放河灯的习俗来由。河曲常闹旱灾,很多村庄建有龙王庙,供奉河神、龙王。祈雨在民间以前很盛行,当时官吏为了顺应民心,也在祈雨时随众迎接水神。解放后,祈雨活动渐渐绝迹。
一朵朵红云空中悬,那云头上倒坐众位八仙,脚踏住云头笑呵呵。民歌《红云》中唱述的八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刘海云头撒金钱,将金钱撒在五福堂前,富寿荣华万万年。对八仙的赞颂表现了河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上把香插。在河曲,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奶奶庙,供奉送子奶奶、送子观音,祈求多子多孙。
与神灵崇拜并存的另一种精神民俗是鬼魂崇拜,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人们不能解释生死、梦境等现象,就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还存在于一个灵魂的世界。正月正来正月正,牛头马面来把门,来了个二鬼勾上魂,我家老婆得了病,哎!要了她的命。民歌《小寡妇上坟》中,也有梦见我丈夫附了我个身,我给我丈夫蒸供献的情节,对鬼魂的祭奠更突出了生者的悲凉和对死者的思念。 语言民俗,是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河曲民歌中表现的语言民俗主要有谚语、串语和俗语等。
河曲民歌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叠字运用广泛,这在河曲民间口头语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青草弯弯杨柳叶叶摆,红丹丹的桃李花花开。
画眉眉那羊羔羔虎头头,柔软软的绒毛毛绵圪溜溜。
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哭成泪人人。
叠字在我国古代的歌曲中就有应用,尤其是在元明戏曲及小令、套曲中。在戏曲中,大多用来烘托和加深情绪。河曲民歌中的叠字,一方面是从古代民歌中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是从民间的口头语的提炼。
河曲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语,这些土的掉渣的乡语乡音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人家回来你不回,你在那口外刮野鬼。刮野鬼,是指象鬼一样在外边到处野跑和流浪。骑马不骑那黄海骝,为朋友不为那洋烟猴。黄海骝,是指一种淡色的劣种马;洋烟猴,泛指吸鸦片的人。另外还有,吗们(指我们的意思),袭人(指女子长的好看),二不溜溜(指不大不小),洋枪棒(用羊腿骨作成的烟袋),鬼嚼(指胡说八道),大大(指爸爸),灰塌二溜(形容没有生气,灰溜溜的样子)。
河曲民歌中的谚语含量也很大。例如
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为口难开。
疥蛤蟆上树遭小灾,十指连心咋离开?
鱼离小坑树剥皮,死好分开活难离。
三十年水道流成河,三十年媳妇熬成婆。
河曲民歌的语言民俗,充分反映了河曲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
河曲民歌堪称一部河曲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想象丰富、意义深远的民歌是劳动人民一辈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经过无数次不断提炼、不断丰富,直到今天,仍活在民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口里和心中。河曲民歌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甚至保留了一些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河曲文化的翔实资料。 山曲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1953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次到当地采录民歌,短短三个月即记录了一千五百多首唱词和一百五十多种曲调,其中的《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哥哥在东妹在西,天河隔在两头起》等都是词曲皆佳的传世精品。它们在词曲结构方面采用上下句体式,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往往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种逼真的生活画面,像“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山曲的曲调则运用并置、呼应、对比等两句体,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意味。在反映民歌发展历史与民间社会生活状况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义。
河曲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北部,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河曲县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硫磺、铁、锰、油页岩、铝土矿等。其中以煤储量最大,约 119亿吨,其次是铁约15亿吨。工业有煤炭、硫磺、火电、化工、机械等生产行业。
河曲特产:
河曲县特产海红果,
开河鱼 在河曲这个小地方,有天下黄河任何一处都不能望其项背的鲤鱼美食极品——黄河石花鲤鱼。这种珍品鲤鱼,独产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桥峡中。上下里许,激流缓水,鱼种各不相同,历来是皇家贡品。石花鲤鱼赤眼金鳞,脊梁上有一条红线,肉雪白个大体重,食之味美,素负盛名。每年解冻开河时方可捕到,所以叫“开河鱼”。数量级少,成为鲤鱼中的极品。那些吃过郑州、济南鲤鱼宴的巨商,品尝到石花鲤鱼后,无不感叹:黄河美食出河曲。
杏瓣儿 河曲县特产杏瓣儿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之一。据考证,杏瓣儿始制于唐代。在河曲一带,几乎村村都栽有杏树,杏瓣儿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儿也曾为贡品。
荞面碗托 荞面碗托是河曲特产,荞麦去皮成为糁子,将糁子前一日用水泡软,上拳头揣成糊状,筛虑后舀入碗内上笼蒸,篜中途用筷子搅拌一次,蒸熟即成碗托。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
酸饭 河曲酸粥,是山西河曲的一种特色小吃美食,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味道妙不可言。
河曲酸饭由来已久。据《河曲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准备做饭,忽有辽兵来袭,老少丢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尽皆出逃。几天后兵退还家,发现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经发酵变酸,想丢掉又舍不得,将就煮熟,权且充饥。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饭精气凝聚、黄亮坚韧、异香袭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从此后,酸米饭便载入了河曲传统饮食文化的史册,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酸粥是河曲人一年四季断不了的一口早饭。早上把在浆米罐里浆了一夜的糜米(河曲特产)下到锅里,稍煮一会儿,把煮米的汤再回到浆米罐里一部分,作为下一次浆米用。这样周而复始,连续不断,浆汤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香。做酸粥讲究的是火候,叫做“紧火捞饭慢火粥,加大灶火熬稀粥”。把火调成慢火(在火炕炉的炉盖上调火,炉盖盖严则火大,炉盖拉开则火小),不停地在锅里搅和,大约十几分钟后,酸粥就做好了,稍微曲一下便可食用。下地劳作吃上一碗酸粥,或喝上一碗酸米汤,一天不饥不渴,精神倍增,也不觉的疲劳和困乏。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早上吃“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晚上喝“酸稀粥”,已经成为河曲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吃的时候再配上腌菜,就是河曲 人一顿可口的早饭。一个“江米罐子”、一个酸菜坛子是河曲人少不了的两样器皿。
河曲民歌唱:“山药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喝上酸米汤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难活”。
糜米 糜米是河曲的一种土特产,至今在河曲的五谷杂粮中占据着独特的优越地位。糜子不选择地势,不苛求水肥,“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了一半收成。因此,糜米就成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袭、经久不衰的传统主食。 糜米可以做粥、做捞饭,亦可磨成面做窝头,做“摊画儿”。“摊画儿”一直成为河曲人清明节的固定食品,糜米的不同凡响由此可见。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糜米做一盆“间年捞饭,”以企盼来年有余。糜米肩负着如此神圣的使命,不免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据测定,糜米含有糖、粗蛋白、磷、钙和18种氨基酸,在禾谷类中含粗蛋白最高。糜米还可泡制加工成酸饭。酸饭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口感极好。
河曲名胜简介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河曲是一座集黄河自然奇景与黄河人文奇景于一体的前年文化名城。沿西线黄河从北到南,奇景迭出。
海潮禅寺 海潮庵 位于旧县城东南一里处,又名海潮禅寺,有“晋西北小五台山”美称,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明建清修,深隐山腹,其北枕高岗,南临大河,清泉下流,绿荫复庭,诚为佛家胜地。占地20余亩,容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整体布局倚山势而建为三层,以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为一线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园。寺内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楹联匾刻构思奇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鉴赏价值。每逢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庙会河神庙 河神庙位于河曲县城西门外,又名禹王庙,清乾隆十六年建造,临黄河建有古戏台,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举行祭禹活动和规模较大的河灯盛会,届时僧人诵经,鼓乐吹奏,夜间用装点一新的木船将360 盏河灯泡放于河中,景致十分壮观,吸引着秦、晋、蒙的无数边民。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举行庙会香山庙 香山寺庙位于楼子营镇辛家坪村,村的南山腰建有一古寺庙叫香山寺。寺院座北向南,有天王殿三间,据传建筑年代大约是明代,成化、雍正、光绪,民国均作过修葺。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庙会。
宝塔寺 宝塔寺位于鹿固乡城塔村,于2009年农历七月十八修复完工,七月二十由五台山佛教协会派妙如法师(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等10几名五台山法师为所有佛像举行了三天开光法会,寺内观音大殿文殊菩萨、观音菩萨 、普贤菩萨,关帝庙,财神庙,土地庙,窑神庙构成,建筑气势宏大,每逢正月初八、七月十八-七月二十、腊月十八举行庙会
特别是腊月十八为窑神过生日场面更是壮观值得一去
(2009农历七月十八到七月二十一全西北大雨,河曲县大到暴雨,而开光当天上午一直下雨,中午12点开光仪式开始阴云密布而在场的人突然感觉到了天气变亮,雨停了出现了太阳,可以看到远处周围村子任在下着暴雨)
岱岳殿寺庙 岱岳殿古庙位于笔镇的岱岳殿村,岱岳殿古庙,该庙始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主体属道教,供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等,但也有佛教诸神和民间俗神,儒、道、佛三教合一。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庙会石径禅诗 弥佛洞与石径禅院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黄河绝壁上。上下层层下跌,彼此间栈道、独木桥相连。峭壁底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咆哮万端;高处是释迦牟尼、地藏菩萨、四大天王、八洞神仙,案作佛龛云端,祥和宁静。每逢农历正月初八、农历二月十九举行庙会文庙 文庙位于文笔镇旧桥儿街北(原庙址在现工商银行),清乾隆四十八年建,道光二十二年增建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规模较大,属全县庙文化之首。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文庙祀位:大成殿正位,至圣先师孔子。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每逢农历二、七月两次祭祀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娘娘滩地处晋蒙交界,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岛上建有娘娘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近年来,改扩建为“圣母殿”,殿内供奉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塑像。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庙会三官庙 三官庙位于巡镇三官庙也叫三元庙。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过会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的黄河中流。岛上绿树参天。硕果满枝,居住这三十多户黄河人家。相传汉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吕后诬贬于此,故作“娘娘滩“。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不远处的另一小岛太子滩。曾建庙其上,以祀黄河。明正统年间被毁。近年来太子滩上出土的北魏瓦当,上书“万岁富贵”。
状元塔 状元塔(又名文笔塔):河曲县城,象众多紧傍黄河的县城一样,民风淳厚,建筑古朴,每日,黄河涛声伴随小城人家酣然入梦。县城标志性的建筑,是位于城东大墩梁的状元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原本为佛教圣物,从明代以后,塔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埋葬佛骨(舍利),变成了点缀风景、平衡地运、昌盛文物的建筑物。太原的双塔如此,河曲状元塔也如此。状元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高耸入云。日出黄河状元塔长长的倒影,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块巨石,恰似一个大砚台。所以每当日升时,山西状元郎的椽笔巨影,就想饱蘸了蒙古巨砚中的精气,开始书写黄河的又一页精彩篇章。状元塔如此惟妙惟肖,性神兼备,昌盛的河曲文风,翻开旧志,科考应试,河曲人屡屡中榜。除此之外,九曲黄河还养育了又一代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
状元塔,传说是为了平衡地运的。清初河曲很穷,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为了翻身,县吏乡绅请来了堪舆家。相传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黄昏时,踏上了大河堤坝。突然见发现对面一条黑龙,虎视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气。对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条形似黑龙的长沟沟口。地貌古怪,阴气习习,状如黑龙血盆大口。又如此异兽酣卧睡侧,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财?县吏乡绅决定在城头建塔镇妖。31米高的状元塔,不久就直插云天。椽笔倒影,又如一体条缚住黑龙的长索,越过黄河,镇在怪兽的头上,镇住妖气。说来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状元塔后。翌年一年兴旺,竟成了南来北往的晋商必经的水陆码头。驼帮满载着中亚、新疆、内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马帮,满载着南方的精绸茶叶,由此赴西北。小小的河曲县城,经常是客商云集货栈爆满。
编辑本段河曲的传统节日 从春节到除夕,全年大小民间节共27个。
(一)除夕、春节 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家家门前贴对联、门神、炊隔年饭,陈设酒肴,祀祖先及室中常祀之神。夜丑时,老幼都穿新衣,麻炮启门。男子发火龙。院中央设供桌,供桌前罩印有龙、风、虎等图案的红布桌裙,前面两角挂**细纸做的长钱,上摆“三牲”、“供献”、香炉、蜡烛准备就绪,由家长向北敬神、祀祖、焚香、烬表、烧水陆奠茶。随将做好的5碗素菜———油炸豆腐、油炸黄萝卜丝裹白面、油炸山药、炒于豆角、炒南瓜片摆上供桌,供天神、土地、福、禄、寿星神等。供毕,接着打醋炭:一人持放火炭的砂锅,一人拿醋瓶,每到一屋,往火炭上浇点醋,名为供醋炭神。传说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时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后姜子牙光临,诸神才敢落坐受供奉。接神时麻炮齐放,震耳欲聋,远近联成一片。接完神天已破晓,接着就有聒庭的,送财水的,这都是变相的讨乞。还有家族中的晚辈拜年,还有人提着香油灯跑到附近庙宇烧香叩头。随之是早饭,吃素而且是长豆面,中午吃油糕,晚上吃素粉汤泡茶食等。饭前要放炮、敬神。早饭后,要迎喜神,亦叫“出行”。迎喜神的方位每年变换,到了预定地点要放炮、烧香、叩头,以求一年的好运气,返回时要拣点柴禾,象征财帛放入炉子内。除夕夜,全家人不睡觉,称“熬年”。要轻声说话,慢取东西,不往地上洒水,不说不吉庆的话,不让小孩哭,不让狗咬,不让猫叫,家、院不熄灯,炉内不灭火,屋檐上、墙头上都要点灯碗。除夕夜,水缸里放酸梅,屋子里煨苍术,小孩大人腋下带苍术、红枣、蒜,小孩肩上带小炮、古铜钱,爷、娘、父母要给自已子孙押岁钱,以扶正压邪。交子之时,全家吃饺子,意在“揣元宝”。
(二)正月初二以后 亲戚邻里,互相招饮,谓之吃“年酒”。又曰“吃节饭”。朋酒斯飨。春风落座敦睦姻修,礼让观于乡。老弱妇孺皆沉浸在拜年、饮宴、玩乐之中。嫁出之女在初二、三要回娘家拜年、小住。在未回娘家前要先给公婆叔伯拜年,官吏豪绅、有功名、有声望的人拜年时,要留名片一张,商人拜年则用红纸拜贴。这些名片和拜贴还寄给外地亲朋、故旧等人。招待拜年的设置也十分讲究:炕桌或地八仙桌上摆有4至6碟茶食、1盘茶、1壶酒。拜毕,请到桌上边吃边谈,互相恭维,以消除隔阂,谋求新的一年的合作。
(三)破五 正月初五,谓之“破五”。黎明扫室中尘土污秽,送于巷口,焚香燃爆,谓之“送穷”。间有剪纸为妇人形者,则曰“送穷媳妇”。此日,要吃供神的三牲肉数盘,名曰“破盘”,商店作坊解雇不称心的下属即在吃“破盘”后宣布。当日不请客,不出门,办事小心谨慎。
(四)迎七 正月初七,叫“迎七”,亦称小年。当日占天气阴暗,卜人口平安。除不接神外,佘均和过年相似,早晚一柱香、晨昏三磕头。
(五)祭星 正月初八,晚十时星全之时,燃灯烛祭星。每户院内放炕桌一张,上写五行八卦,摆糕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全家人从长至幼轮流向北斗叩头,按年龄每一岁叩一头,再给天、地、父、母各一头。
(六)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亦叫上元节,花灯节。前后三日,街巷燃灯堆火龙于门首,祝天官、地官、水官,谓之“三元胜会”。锣鼓喧闹,歌舞于市者,唱风阳歌也;插灯数百只,排列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谓之转灯游会也。家家张灯结彩,灯有西瓜灯、白菜灯、八角灯、红纱灯等等;五颜六色,丰富多彩。深闺女子亦上街观灯。更有小孩上街,提小花灯,骑小竹马,上系铜铃呆当不停。大栅街戏台上要给火德星君唱戏3天,以免一年火灾。街上车水马龙,这边是龙灯飞舞,那边是狮子滚绣,还有抬阁、高跷、旱船、车头、大头和尚戏柳翠、二女拉碌碡、秧歌、二人台、武术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夜幕降临后,火龙齐发,花灯通明,各种焰火相继燃放,尤如万炮齐发,绚丽壮观。
(七)天仓、老天仓 正月二十日为天仓,二十五日为老天仓,夜燃糕灯盏于屋院,祭天仓星祝当年五谷丰登。
(八)二月二 二月初二日谓“龙抬头”。日晨未起,即卧被内吃面蛇,曰“咬蛇头”。中午吃面条,叫“提龙头面”。下午提铁壶,到泉井打水,并一直流回家中,叫“引钱龙”。傍晚,用火龙土灰围住院子四周,叫“围舍”,这天还到西楼口转灯游会,以消灾灭病,大吉大利。
(九)上已节 三月初三,家家插柳于门。男女老幼,皆穿节日盛装,登城游览,从北极阁上去,绕城一周,再从北极阁下来。随之在城隍庙游庙、烧香、看戏,以消灾免难,祛除邪祟。
(十)寒食清明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备酒食上坟扫墓、焚纸钱。祭毕,食于土番间。是日以黍米磨面作饼,谓之“摊黄儿”。村人戏秋千。杏始花,草芽出土。清明,蒸面鱼、面人,亲戚互送。当日将城隍抬到“孤魂滩”,在此埋葬亡人的人家都要前去烧化纸钱
(十一)三月二十五 药王神农氏的诞辰日,城里药王庙唱戏三天。凡行医之家都要到庙中摆供祭祀,供素菜或两盘点心。受供的有神农氏,还有华陀、扁鹊、张仲景、王叔和、孙恩邈等十大名医。
(十二)天齐会 三月二十八日在离县城十里的岱狱殿庙过天齐会,唱戏三天,庙内香客云集,炮声不断,城里商号要到会设摊卖货,销售量最大的是泥人——用粘土、纸浆造成,涂以颜色,价钱便宜,到会人都买之以为留念。此会意在祷告天齐降寿,消灾免病。
(十三)四月八 浴佛日,家家送香烛于娘娘庙,故又称娘娘庙会。娘娘系指“送子娘娘”。庙内还供着“豆儿哥哥”。这天**们成群结队来到庙内,没有孩子的祁求娘娘早赐一子,有了孩子的祁求“豆儿哥哥”让孩子痘疹早愈。她们上布施,供点素菜,吃“结缘”有的偷吃娘娘怀中小孩的“泥几几‘。有的给“痘儿哥”送纸帽、纸衣,以求赐福。
(十四)纯阳节 四月十四日是纯阳节,纯阳即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
这天在鼓楼过会,要唱戏三天,到会的人在吕祖爷像前求签问卦以示出路,和尚还给上供,坐时辰。
(十五)端阳节 五月初五纪念屈原,家家吃粽子,饮雄黄酒,并用之小儿额及手足心,又系五色线于手腕,带香草刷苍术蒜于身上。门悬艾叶及纸雄鸡,并用煎过香草艾叶水洗澡,用雄黄酒在门框上端画十字。有和还用黄裱写对联:“五月五日午端阳,天赐人间大吉祥”、“雄黄似药驱百病,艾叶如剑斩千妖”。盖为驱妖、避毒虫,却病延年也。书塾童子,拜先生送礼物。
(十六)关圣会 据传五月十三为关云长的磨刀日,要下磨刀雨。事实上人们常常头顶烈日在关帝庙看戏。
(十七)五月二十五 晨,家祭龙神。宰猪羊,分社肉,各邀亲朋,分而享之。农人半岁辛勤,始一肉食。(十八)六月六
在南圪坨给天、地、水三官唱戏,由西阁街主办。
(十九)六月二十四 柏沟营老龙庙唱戏,祈求龙王赐与风调雨顺。遇上旱年,要“领牲”;将公羊拉到神案前,将水洒在羊身上,羊抖而水落地上。龙王收下礼物,不日有雨,否则就是不收礼物。继续干旱下去,就要祈雨。
(二十)七月初二 河神庙会,由跑河路运煤的船家集资给河神唱戏三日。
(二十一)中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据传隋麻祜食小儿。民间以面作人形代之,故七月十五中元节亲戚相酬有送面人者,至今相沿不改。
是日城隍二次“出府”,家家上坟祭祀。中元节由城内三官庙组织一般户和靠水路贸易的商人集资在河神庙唱戏三日,晚上在黄河上放船灯,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这个节日目前在河曲来说是比较隆重的一个节日,现在除了在河神庙唱戏、放365盏河灯,还增加了河中心的焰火表演。
(二十二)中秋节 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加工月饼;亲戚互送,数目随亲疏远近而定。晚上供月、赏月,将月饼、瓜果摆设于院内桌上,朝月亮烧香、叩头、烬表。香为特制的月香,做成寿字或万不断,从晚上点燃能烧到次日中午。店铺供月更为隆重,要搭彩棚,给月里嫦娥准备“寝室”。
(二十三)重阳节 登高游览,酿菊花酒、食滑油糕,是月授衣,砧杵之声,邻巷相答,女红缝裳制绣,灯火夜作。
(二十四)十月一 城隍三次出府,家家扫墓祭祖。
(二十五)冬至 族党长幼以次序拜,谓之“拜冬”,饮食娱乐,佐以羊羹枣酿,羔羊朋酒之遗风也。
(二十六)腊八 黎明起吃红粥,用软米、江豆;红枣做成,谓之腊八粥。初七傍晚将冰块立于大门、家门两旁及粪土上以红豆面汤浇之,不知何谓。
(二十七)腊月二十三 祀灶神,祭用饴糖酒脯。晚灶神送天庭,以饴糖贿糊其口,务在玉帝前美言,以带回吉祥。故灶君台前对联即是“上天言而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后出行、娶娉等事就不用选日子,因所有神灵回了天宫,无人过问。人们也积极筹备过年了
编辑本段河曲民歌、二人台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黄河儿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倾倒了天下铮铮铁汉;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黄河拐弯处,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艺术,可以说在山西独领风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二人台”,一丑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泼,深受山西、陕西、内蒙等地群众的喜爱。“二人台”的剧目中有一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挂红灯》、《打金钱》、《栽果树》、《掏碳》等等。这些名曲,有多以歌颂黄河儿女爱情生活为主,有浓郁的的方特色和黄河风情。“山城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镇戏场二人台至晚尤唱。”古时河曲城好戏连台的繁荣局面,至今让后人津津乐道。(太原道注:有关《走西口》及二人台,参见本站山西名歌栏目)
河曲戏剧艺术的兴盛和繁荣,历史上有以为代表人物,那就是元代大戏剧家白朴。白朴,子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生于1226年,卒于1312年,隩(yù)州(山西河曲)人。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它的作品大多以表现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如《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苏小小月夜钱塘梦》、《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等。其中的不少佳作,至今仍是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漫步河曲县城,我很想找到一些有关大戏剧家白朴的文化遗迹。尽管历史上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但到如今却踪影皆无。正当我满怀惆怅之际,广播里突然又想起了婉转明快的二人台。此时,我终于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朴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听不厌的民谣小曲中,他们真正从精神上继承和广大了先生的思想。由此我想到了时下的一种怪现象:山西个别县,为利用名人效应,招引游客,不息捕风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历史名人为乡贤,造祠建堂,树碑立传,而未曾传其精神。从这一点上来讲,朴实的河曲人要比他们高尚的多,高明的多。一曲多情的二人台,立刻是人们联想起了,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梁祝”的大戏剧家白朴。一脉相承,一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艺术,如同黄河一样,荡气回肠,长流不息。
编辑本段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西省河曲县申报的“河曲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33。
编辑本段河曲行政区划 河曲县总面积1327平方千米。 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文笔镇。邮编:036500。代码:140930。区号:0350。
河曲概况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
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
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河曲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8℃,一月零下9℃,七月23℃。
年降雨量46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无霜期150天左右。
全县现有耕地 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谷子、糜子、高粱、小麦、玉米等为主。
经济作物有辣椒、线麻、芝麻、花生、大蒜等。
造林面积25万多亩,木材总储积量达六万多立方米,育苗面积五千多亩。
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
果园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主要种类有苹果、梨、葡萄、大枣、沙果、核桃等。
河曲县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硫磺、铁、锰、油页岩、铝土矿等。
其中以煤储量最大,约 119万亿吨,其次是铁约15亿吨。
工业有煤炭、硫磺、火电、化工、机械等生产行业。
河曲县特产海红果,俗名"小果子",为河曲县特产。
河曲栽种此果历史悠久,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
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大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
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澳洲。
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
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河曲是一座集黄河自然奇景与黄河人文奇景于一体的前年文化名城。
沿西线黄河从北到南,奇景迭出。
弥托洞与石经禅院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黄河绝壁上。
上下层层下跌,彼此间栈道、独木桥相连。
峭壁底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咆哮万端;高处是释迦牟尼、地藏菩萨、四大天王、八洞神仙,案作佛龛云端,祥和宁静。
娘娘滩,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的黄河中流。
岛上绿树参天。
硕果满枝,居住这三十多户黄河人家。
相传汉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吕后诬贬于此,故作“娘娘滩“。
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不远处的另一小岛太子滩。
曾建庙其上,以祀黄河。
明正统年间被毁。
近年来太子滩上出土的北魏瓦当,上书“万岁富贵”。
河曲县城,象众多紧傍黄河的县城一样,民风淳厚,建筑古朴,每日,黄河涛声伴随小城人家酣然入梦。
县城标志性的建筑,是位于城东大墩梁的状元塔。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塔,原本为佛教圣物,从明代以后,塔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埋葬佛骨(舍利),变成了点缀风景、平衡地运、昌盛文物的建筑物。
太原的双塔如此,河曲状元塔也如此。
状元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
高耸入云。
日出黄河状元塔长长的倒影,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
巧的是村口有一块巨石,恰似一个大砚台。
所以每当日升时,山西状元郎的椽笔巨影,就想饱蘸了蒙古巨砚中的精气,开始书写黄河的又一页精彩篇章。
状元塔如此惟妙惟肖,性神兼备,昌盛的河曲文风,翻开旧志,科考应试,河曲人屡屡中榜。
除此之外,九曲黄河还养育了又一代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
状元塔,传说是为了平衡地运的。
清初河曲很穷,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
”为了翻身,县吏乡绅请来了堪舆家。
相传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
走到日落黄昏时,踏上了大河堤坝。
突然见发现对面一条黑龙,虎视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气。
对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条形似黑龙的长沟沟口。
地貌古怪,阴气习习,状如黑龙血盆大口。
又如此异兽酣卧睡侧,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财?县吏乡绅决定在城头建塔镇妖。
31米高的状元塔,不久就直插云天。
椽笔倒影,又如一体条缚住黑龙的长索,越过黄河,镇在怪兽的头上,镇住妖气。
说来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状元塔后。
翌年笔一年兴旺,竟成了南来北往的晋商必经的水陆码头。
驼帮满载着中亚、新疆、内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马帮,满载着南方的精绸茶叶,由此赴西北。
小小的河曲县城,经常是客商云集货栈爆满。
南来北往的商人见多识广,吃了郑州豫香楼的黄河大鲤鱼,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在河曲这个小地方,竟有天下黄河任何一处望其项背的鲤鱼美食极品——黄河石花鲤鱼。
这种珍品鲤鱼,独产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桥峡中。
上下里许,激流缓水,鱼种各不相同,历来是皇家贡品。
石花鲤鱼赤眼金鳞,脊梁上有一条红线,肉雪白个大体重,食之味美,素负盛名。
每年解冻开河时方可捕到,所以叫“开河鱼”。
数量级少,成为鲤鱼中的极品。
那些吃过郑州、济南鲤鱼宴的巨商,品尝到石花鲤鱼后,无不感叹:黄河美食出河曲。
--------------------------------------------------------------------------------
2 河曲概况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黄河儿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倾倒了天下铮铮铁汉;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黄河拐弯处,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
河曲的民歌艺术,可以说在山 领 。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二人台”,一丑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泼,深受山西、陕西、内蒙等地群众的喜爱。
“二人台”的剧目中有一百多出。
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挂红灯》、《打金钱》、《栽果树》、《掏碳》等等。
这些名曲,有多以歌颂黄河儿女爱情生活为主,有浓郁的的方特色和黄河风情。
“山城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镇戏场二人台至晚尤唱。
”古时河曲城好戏连台的繁荣局面,至今让后人津津乐道。
(太原道注:有关《走西口》及二人台,参见本站山西名歌栏目)
河曲戏剧艺术的兴盛和繁荣,历史上有以为代表人物,那就是元代大戏剧家白朴。
白朴,子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生于1226年,卒于1312年,澳洲(山西河曲)人。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它的作品大多以表现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如《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苏小小月夜钱塘梦》、《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等。
其中的不少佳作,至今仍是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漫步河曲县城,我很想找到一些有关大戏剧家白朴的文化遗迹。
尽管历史上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但到如今却踪影皆无。
正当我满怀惆怅之际,广播里突然又想起了婉转明快的二人台。
此时,我终于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朴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听不厌的民谣小曲中,他们真正从精神上继承和广大了先生的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时下的一种怪现象:山西个别县,为利用名人效应,招引游客,不息捕风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历史名人为乡贤,造祠建堂,树碑立传,而未曾传其精神。
从这一点上来讲,朴实的河曲人要比他们高尚的多,高明的多。
一曲多情的二人台,立刻是人们联想起了,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梁祝”的大戏剧家白朴。
一脉相承,一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艺术,如同黄河一样,荡气回肠,长流不息。
河曲概况:
河曲县总面积1327平方千米。
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 驻文笔镇。
邮编:036500。
代码:140930。
区号:0350。
拼音:Hequ Xian。
行政区划:
河曲县辖4个镇、9个乡: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鹿固乡、前川乡、单寨乡、土沟乡、旧县乡、沙坪乡、社梁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文笔镇 所辖行政村为:科村、焦尾城、坪泉、在东梁、北元、南元、唐家会、铁果木、船湾、沙畔、岱岳殿、邬家沙梁、蚰蜒峁、庙龙。
巡镇 所辖行政村为:河南、河北、河会、樊家沟、五花城堡、五花城村、铺路、夏营、狗儿洼、双庙、黄柏、侯家沟、上榆洼、下榆洼、吕家也、桃山、小埝也、杨家寨、沙坡子、大埝也、火石梁、小榆岭、曲峪、阳面、上庄、石梯子、赤泥也、田巨峁。
楼子营镇 所辖行政村为:楼子营、河湾、罗圈堡、娘娘滩、马连口、梁家碛、高峁、吴峪、大峪、天洼、大塔、上南沟、下南沟、柏鹿泉、大榆林、柏树条、柏洼。
刘家塔镇 所辖行政村为:刘家塔、董家庄、郝家沟、前大洼、后大洼、路铺、阳尔塔、万斛、崔家第一、李家第一、长尾沟、董家沙也、石城、坪头、树儿梁、臭儿洼、仁义庄、下邓草也、中邓草也、鲍龙咀、上邓草也、龙湾、沙咀、山庄头、碓臼也、黄尾、串家洼、红米梁、东梁、上养仓、下养仓、冯家庄。
旧县乡 所辖行政村为:旧县、旺山、龙门沟、火山、沙万、走马梁、菅家沟、王翼庄、苗辛庄、小五村、纸房沟、杨家沟、丁家沟、杨家洼、小五家也、上炭水、硬地峁、范家梁、铺沟、河畔、何家也、刘元头、阎家也、大王家也、下炭水、何塔。
--------------------------------------------------------------------------------
3 河曲概况
六固乡 所辖行政村为:金鹿固、石仁村、下榆泉、上榆泉、白家也、南沙洼、蒿梁、庄子、王寺峁、杨乔洼、大村、小埝、尧坡、乔鹿固、祁家也、向阳坡、寺也、城塔、寨上、辛庄子、边家沟、骆驼也、大梁、阳坡泉、磁窑、也头、辉塔。
前川乡 所辖行政村为:前川、星佐、七星、雨淋梁、后川、苍尔坪、桑卜梁、郑家洼、夺印、沙坡、巩家梁、牛草洼、南也、马家也、石家庄、前沟、后沟、刘家沙也、上沟庄、下沟庄、史家山、大阴梁。
土沟乡 所辖行政村为:土沟村、河岔、黑豆洼、铺路、兔坪、上庄、新尧圪洞、寨洼、村沟、榆立洼、石家梁、王家山、马圈洼、石尧洼、潘家山、前下庄、后下庄、横梁会、岳家山、俊梁、俊河、榆立坪。
单寨乡 所辖行政村为:单寨村、龙脑角、西坡、狄家洼、火山、太子居、水沟、文武坡、团峁、新村、上打回头、下打回头、王龙家咀、后石板沟、阳曼梁、前石板沟神堂峁、东、会胡家坪、紫河、西紫河、红崖峁、马东坪、草家坪、后窑峪、沙宅、前窑峪、高家梁、瓦窑坡。
沙坪乡 所辖行政村为:沙坪、刘家沟、前麻地沟、后麻地沟、徐家也、翟家沟、武家庄、赵家嘴、砖窑沟、石偏梁、疙达、六家寨、杜家梁、郭家庄、巨宝沟、郭家也、葛真龙、深也、范家也、百家嘴、张家也、西山、夏也、白道反、高石崖、黄反咀、井湾子、丁家洼、胡坪嘴、木瓜梁、乔家沟、未沙坪、许家坡。
社梁乡 所辖行政村为:社梁、杨家也、尖山、韩家湾、香山梁、黄沮、围坪、堡宅梁、井峪沟、榆卜咀、新尧、李家居、田家崖、贾家山、裴家甲、刘家沟、郝家也、柳家甲、木柯桥、井沟、军池、赵元头、百里也、沙也、贾家峁、窨子。
沙泉乡 所辖行政村为:朱家川、前红崖、寨坡、芦子坪、铺上、大耳、沙泉、高坡、石坡、石沟塔、坡底、天洼、杜家山、舍科也、神树咀、青阳塔、石营沟、川口、翟家洼、前刘家山、后刘家山、阴塔、后红崖、高家会、涧沟、石棱、双神堂、东新尧、寺家沟、南后沟、戏皇。
赵家沟乡 所辖行政村为:赵家沟、未善坡、阁老殿、贾家山、水泉、金家沟、张家塔、丈尾塔、王家沟、前泥彩、中泥彩、圪辽居、前磨地塔、后磨地塔、葫芦山、龙王塔、孙家沟、枪佛也、书石也、东也、黑大耳、白草坡。
历史沿革:
?年,河曲县辖:城关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镇、树儿梁乡、南墕乡、寺墕乡、五花城乡、鹿固乡、新窑乡、旧县乡、葛真龙乡、沙坪乡、社梁乡、红崖峁乡、土沟乡、单寨乡、前川乡、阴塔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2000年,河曲县总人口13881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9052 楼子营镇 9605 刘家塔镇 7806 巡镇镇 14089 树儿梁乡 5613 五花城乡 4067 鹿固乡 4160 寺也乡 4131 南也乡 2865 单寨乡 3287 土沟乡 4078 前川乡 3423 红崖峁乡 2336 旧县乡 8133 抄坪乡 3712 新窑乡 4973 社梁乡 2489 葛真龙乡 2747 沙泉乡 5541 阴塔乡 4128 赵家沟乡 257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7年3月6日,河曲论坛农农整理
您好,去你们任一方户口所在地区民政局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现在领取结婚证无须开未婚证明,婚检是自愿的,不再强制。我给您一个详细的领取结婚证的流程: 结婚登记提交的证件:
1、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现场填写)。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可现场照相,不过得交纳一定费用)。
结婚登记流程
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任一方常住户口的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2、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
4、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
结婚登记时间
民政局星期一至五上班,最好早晨8:00到哪里。整个办理时间需要15分钟。登记的地方全是国家机关,所以早上8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这个时间全国都一样。 如果我的回答令您感到满意,希望您能采纳,谢谢啦
结了。根据查询搜狐娱乐网显示,截止2023年8月15日,许海霞的丈夫是46岁河南省平顶山人徐庆华。许海霞,女,出生于山西民歌之乡河曲,青年歌唱家、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2014年获得山西省杏花奖。第13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山西赛区民族唱法金奖。
踏访河曲山曲
山西,人称“民歌的海洋”。山西的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统计,现已收集起来的民歌已逾两万首,且浓郁的地方色彩充溢其字里行间。上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唐风”、“魏风”大都为山西民歌,极负盛名的《硕鼠》、《伐檀》也都是山西民歌。几千年来,山西民歌沉郁顿挫、情感浓烈,歌咏爱情的情炽意切,歌咏风物的率真天成,这一特色是全国任何一个地区的民歌都难以企及的。
民歌起源于山歌,顾名思义,山歌就是指在山间、田野、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在山西,最著名的山歌要数“河曲山曲”。流传民间最广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最初就缘于河曲,所以,走访山西民歌故乡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河曲。
河曲山曲的由来
4月28日,从太原进发河曲。
坐在车里的我,心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作为“厚重山西”的采访记者,我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厚重”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当天中午,我们停在了忻州市,经山西日报社忻州分社的帮助,我找到了忻州市文联秘书长武兆鹏先生。武先生对河曲民歌有多年的研究,而且出版了许多和民歌、戏曲有关的专著。
我对武先生说,您把我当成学生,请您给我上一课。
河曲,在晋西北的黄河三角上,西望陕西,北接内蒙古汉民族聚居地区。解放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农民,由于土地集中和连年荒旱,纷纷奔走西口(河曲农民把内蒙古河套地区称为“西口”),去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是给西口外的地主“揽长”、“打短”,其次是下煤窑或“跑河路”(指船夫的生活)。通常是春出秋回,也有长年流落外乡的,当地人民称呼这样一种生活叫做“走西口”,或者叫做“跑口外”。
由于大批农民“走西口”,使晋西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得到普遍的交流,蒙汉两族的民歌也相互发生影响。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的汉族民歌,不仅普及绥远境内,而且也普及晋西北,甚至流传到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这一片广阔地带的汉族人民的共同民歌(这类民歌的体裁是相似的,但歌词和曲调上不尽相同),在河曲,人们称它作“山曲”。
山曲是河曲一带人人皆能吟咏的民歌,传说“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并不夸张。据说最好的歌手能“连唱三天三宿都不重”,足见其蕴藏之富。多少年来,劳动人民为了消除疲累,抒发情感,用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由吟、哼到唱的这种自娱性的即兴歌唱形式。它分布在全县大小村户乡镇,男女老幼无时不在娓娓歌唱,他们干啥唱啥,想啥唱啥,歌词信口而出。
山曲的乐曲形式是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后四小节多半是前四小节的反复或稍加变化,上乐句的终止音通常落在属音和次属音上,下乐句的结尾音则落在主音上。
山曲的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基础,但并不受七字句的严格约束,随着情感和语言的变化可以自由伸缩。它可以是“鱼离水坑树剥皮,死好分离活难离”这样整齐的七字句样式,也可以延伸为“寻个好男人绕天飞,寻个浑小子游地狱”这样对称的八字句样式,还可以发展为“发了一场山水澄下一层泥,半路地儿撒手活剥一层皮”较为自由的十一字句样式;或者成为“大榆树,二八叉,谁给咱管媒跌折胯”这样的三三八句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节奏也经常在变。一首简短的山曲,由于歌唱者的身世经历不同,歌唱时喜忧和速度的变化也不同,它可以随着不同的对象,歌唱不同的内容,反映不同的生活情绪。
在曲调的演唱风格上,山曲曲调高亢嘹亮,粗犷奔放,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河曲山曲的曲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山曲大量运用了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体裁民歌的独特演唱方法。比如农民们扬起锄头、放羊倌甩开羊鞭时,喊上一嗓子,高音上不去,就改用假声,体现出人们心情开阔的那种爽劲儿。二、山曲大量使用大跳的旋律,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可以跨越七八度,甚至十一二度,形成跌宕起伏、活泼跳跃、热情洋溢的韵律感。三、曲调采用上长音的手法,所谓上长音就是指在高音区和中音区可以自由延长,想唱多长就唱多长,唱到高兴处可以根据自己的力气无限延长,表达农民们演唱时的兴奋劲儿。
武先生说,由于时代的演变,山曲也有很大的发展,譬如,上下句的比拟比过去更贴切生动,词的意境更加甜美深远,产生了大量的反映不同时代的优秀山歌。但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山野之曲,改编山曲往往加入了现代气息,改掉了那些土得掉渣的语言,反而失去了山曲最原始的韵味。
通过武先生的介绍,我了解到,近30年来,河曲、保德一带涌现出三四百名小有名气的农民歌手,也向外输送了大量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歌手。
保德三兄妹唱歌出了名
提及有名的忻州民歌手,武先生推荐了来自保德县的杨仲青、杨爱珍、杨仲义三兄妹。在忻州停留的当天晚上,我见到了刚从北京回来的杨爱珍女士。今年51岁的杨爱珍,目前正自费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她希望能从理论上汲取更多的营养,回到山西培养民歌新人。
杨爱珍看起来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讲起话来,声音甜得让人迷醉。一见到她,我就按捺不住地请求她唱一首民歌,她微笑着,张嘴就唱:
对坝坝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妹妹
那山上长着十样样草
十样样我看见妹子九样样好
哥哥我在坝梁上
妹子你在那沟
看准了哥哥
妹妹你就摆摆手
听杨爱珍说,家里的兄弟姐妹都爱唱歌,是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都是村里有名的山歌手。特别是母亲,嗓音就像那山泉一样清脆悦耳。从小到大,孩子们都成长在一个充满歌声的气氛里,那时候的日子很苦,爱珍的姥爷、舅舅都曾走过口外,但家里的歌声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最艰苦的日子里,美丽动听的山歌让孩子们忘却了所有的苦难。长大后,哥哥仲青置身于民歌的海洋中,唱了一辈子;爱珍走向了民族音乐,立志成为一个专业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弟弟仲义走上了戏曲的道路,现在是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团长。
最后杨爱珍对我说:“你应该去采访我大哥,他对民歌就像着了魔一样,他就像是为民歌而生的。”杨爱珍的话,让我很感动。杨家三兄妹的成长离不开那个蕴育着歌声的温馨家庭,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生活在河曲、保德一带的农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典范。“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在那些苦难深重的岁月里,正是这些流传不止、世代传唱的民歌,帮助人们化解了心中的愁苦,走向美好的明天。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忻州出发,前往保德县。
保德县处于河曲县的西南方向,与陕西省的府谷县仅隔一条黄河,通过架于黄河之上的一座大桥,两岸百姓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来往,说着一样的方言,唱着一样的山歌,依傍着同一条母亲河。
陕北的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就是在这两岸交界地区,互相交融和促进着,从而形成了许多有共同特点的山歌。遥想当年,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同唱一首歌的盛况一定风行一时,直到现在,在这毗邻相隔的地方生长起来的民歌,已成为三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生长在这里的杨仲青,今年已经62岁了,但无论怎么看他,都超不过50岁的样子,山歌让杨仲青活得年轻,活得纯粹。提起自己的家庭,杨仲青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父亲是单挑小贩出身,挑一根扁担,两个笸箩里装些保德的土特产,一路担到河曲,然后再把河曲的特产挑回来。就这样,在从保德到河曲的往返路中,父亲把河曲的民歌带回了保德。父亲一路上从不走哑路,走一步唱一句,路上歌曲不断。母亲除了嗓子好,还很有灵性,自己一边做活,一边编唱歌曲。在小时候,母亲纺线时我老是捣乱,母亲张嘴便唱:
妈妈要纺线
你要胡搅群(方言,指捣乱)
咱们的生活干不成呀
我的那个杨仲青
在父母的熏陶下,6岁的杨仲青就能在堂会上说快板,唱山曲。长大后,他每年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用来买二胡、小提琴和音乐方面的书籍。为了提高自己的伴奏技能,他每天把弟妹堵在大门外,让弟妹唱歌他伴奏,不唱的话便不许进院吃饭。
1986年,杨仲青调入县文化馆工作,任文化馆副馆长,多次参加全国、华北、省及地区文化演出,获奖达60次之多,成为闻名全省的民歌手,被民歌界誉为“黄河之滨民歌王”。
跟随杨仲青,我们来到了他工作的保德县文化馆,两层楼的文化馆十分简陋,他的那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更是阴暗局促。一张小小的办公桌,一盏昏黄的灯光,一架已经用旧了的小录音机,就是杨仲青承载民歌梦想的全部。从柜子里,他搬出了十几盘自己录制的简陋磁带,放入录音机里,一阵悠扬的歌声飞出,杨仲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我对面的墙上,悬挂着杨仲青去日本以及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大照片,然而眼前这番落魄的景象,让我很难与杨仲青这位著名的民歌王联系在一起。
阳婆一落我点起灯
灯看我来我看灯
怀抱着胳膊弯弯脸朝墙睡
枕畔畔上跌下一串串相思泪
凄凉幽怨的歌声中,杨仲青说,现代人看不起民歌,人们觉得民歌土得掉渣,已经完全过时了,可我觉得民歌虽然很短,有的仅仅是上下两句,但内涵很深,几句话直刺心窝。我最担心的是民歌以后传不下去了,可能再过若干年以后,我杨仲青的名字就是印在资料册上的符号而已,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这一生传唱的民歌留在世上,我不想把这些歌声带走
杨仲青确实像他妹妹所说,像中了魔一样地热爱着民歌,上床入睡时,他嘴里还不停地唱着歌,唱着唱着就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唱着唱着又醒了
像这样热爱着民歌的人,当今的时代中还有几个?
生活在歌里的河曲人
进入河曲的标 志,是坐落在城边上的一座插着笔尖的高塔和元曲大家白朴的雕像,它们向世人展示着河曲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的车停在了河曲著名的西口古渡。举目望去,白茫茫的河滩在蒙蒙的雨雾中向远处延伸着,尽头的山若隐若现。这就是“鸡鸣三省”的西口,这就是呜咽的黄河水和着妹妹心酸的泪水、哥哥心痛的血水,流淌出震撼人心的《走西口》的地方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寻声望去,不远处的一座小亭内,三位河曲妇女正迎着雨声欢快地高歌。踏着歌声,我们来到了她们的面前。面对几个陌生人的“观赏”,她们不仅没有不安,反而唱得更响。几首歌唱罢,其中一个问我们:你们不是河曲的吧?你们从哪里来?是来这里旅游的吗?
听说,我们是从太原来的记者,专门来采访河曲民歌。她们感到非常高兴,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河曲民歌的点点滴滴,如有多少种曲目,有多少个歌手,有多少人还热爱着民歌
等她们争先恐后地说完了,却向我们抛出了个难题:我们给你们讲了这么多,你们也得有所回报啊,给我们唱一首歌吧。
唱歌?我们面面相觑。看着我们互相推脱,她们很奇怪:这有什么难的啊?你们太原人怎么这么扭捏啊?如果不唱的话,我们就不许你们走。
不得已,我们几个人合唱了一首歌曲。她们跟着我们一边哼唱着,一边拍手伴奏。一曲唱罢,当我们挥手告别时,心里竟生出些依依不舍来。
这就是河曲人民的朴实和热情,她们的性格就像歌里唱得那样真情洋溢。这三位开朗热情、风姿绰约的河曲妇女中,年龄最小的已经55岁。不能不让人惊叹,在美妙的山歌里,河曲人不仅活得年轻,而且充满激情。在河曲妇女的身上,我找到了这里最美丽的风景。
在河曲这块土地上,小自几岁的娃娃,大至龙钟年迈的老人,男男女女,年年岁岁无时不在娓娓歌唱。听说,在河曲还有著名的几个家庭剧团,一家几代人组成一台歌会,在村乡之间巡回演出,不仅大大丰富了农民们的农闲生活,也极大地增强了河曲民歌的流传功能。
河曲人的嗓子为什么这么好?谈及这个话题,当地人哈哈一笑:黄河水养人呗。也有人说:吃酸捞饭吃的呗。
酸捞饭也叫做酸粥,是河曲最地道的特色饭。河曲一带干旱少雨,5月前的土壤无法耕种,只能种植一种叫糜黍的谷类,这种作物抗旱能力强,成长期短,但糜黍的颗粒入嘴后发涩发苦,只有搅酸了才好吃。具体的做法是,将糜黍煮熟后放进一个大罐子里,倒入酸菜水,用盖子盖上,等到酸菜水浸入米粒中发酵后,再拿出来吃。过去的河曲人每天清晨起来,吃上一碗酸粥,再喝上一碗酸汤,这一天下地干活都不用再喝水。酸粥起到了清肺败火的作用,也给河曲人滋养了一副好嗓子。直到现在,外地人来河曲,都要先尝上一碗酸捞饭,吃过之后才觉得真正到过河曲了。端上一碗酸捞饭,挖一口入嘴,满嘴酸津津的米粒,酸得让人直吸鼻气,咽下去后方觉一股甘甜滋味溢满齿间,接着便是一阵清凉爽滑的感觉在喉咙处久久盘旋,真是人间美味啊。
我们一行人,刚进入河曲县城,就听到了地道的河曲山曲,又吃了一碗酸捞饭,顿时觉得已经完全融入了河曲这块蕴藏着深厚民间文化的海洋中。
“走西口”原本不是悲剧
河曲人的歌唱了一辈又一辈,但最为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在我的采访过程中,能索要的有关河曲民歌的资料少之又少。最权威的资料还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的《河曲民间歌曲》一书,该书的作者原《词刊》主编晓星于1953年到河曲采风,精心编写了这部河曲民歌经典专著。这部书中详细记录了晓星同志在河曲生活的三个月里,从农民们的口中收集和记录下来的最原始的河曲山曲。在河曲人民的手中,这部专著一印再印,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为研究河曲民歌最基本的资料。
山曲原本就存在于山野田间,口口相传是河曲民歌的惟一记录,想要全面地总结和收集民歌是一项较为艰难和辛苦的工作。在河曲,我听说有一位博物馆的退休干部叫韩运德,他用了近40年的时间潜心收集河曲民歌,他走过了河曲的村村落落,寻访最年老的民歌艺人,用手中的笔详尽地记录和收集了最原始的山曲。人们都说,在河曲没有人能比韩运德收集的歌子全。韩运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出一套河曲民歌全集。
在河曲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张贤亮。张老今年已经72岁了,50年前,他陪伴晓星同志在河曲采风,从那以后,他为保护和宣传河曲民歌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和张老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歌里的“走西口”唱得生离死别,凄惨哀伤,但历史上真正的“走西口”曾经为河曲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实际上起到了促进河曲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河曲处于晋陕内蒙古交界地带,北接河套平原。河曲一带连年干旱少雨,但河套平原却是土肥水美,所以河曲人自唐以来,就已经走出西口,到河套平原去谋生。清顺治年间,为稳固边防,防止汉蒙联合,朝廷下旨,从长城至偏关沿黄河河界设立一道宽15里、长2000余里的黑界地,绝对禁止汉蒙两地人民来往互通。
直到康熙年间,鄂尔多斯部落首领给康熙写了一个奏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求朝廷放开关口,让两地人民互通来往。于是,在康熙三十六年,朝廷下令批准河曲的西口古渡为汉蒙两族人民公开来往的主要渠道。对于河曲来说,“走西口”并不是悲剧的开始,而是蒙汉两族人民互通有无的良好开端。
“走西口”在民国初年最为繁盛,经济、文化、运输的发达在河曲达到了鼎盛时期。《河曲县志》中记载,光绪十六年,河曲有十座商号,外籍客商纷至沓来,据民国十年地方商会统计,当时河曲县城的糖、粉、豆腐、酱坊有147家,仅油酒坊、货铺、旅店就有195家。城内旅店客满,街道行人云集,买卖之声不绝于耳。本地巨商的“十大富号”也于此时兴起,个人资产都在10万银币以上。河曲旧志有“一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的诗句,可见当时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播也开始繁荣发达起来。由于汉语和蒙语不通,歌曲就成为两族人民交流的工具,这个时期,内蒙古的爬山调流传至河曲,两地都产生了许多以卖唱为生的民间艺人,他们的传唱活动为推广民歌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民国十六年(1937年)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军阀混战、土匪猖獗,走西口变得非常危险和困难,有许多人惨死在走西口的路途中。1940年以后,内蒙古一带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两边更是断绝来往,那时有许多家庭遭受着亲人分离,无法相见的悲剧。河曲繁荣时期的《走西口》曲目是小喜剧、耍耍戏,唱得欢快活泼,现代版的《走西口》则表现出一种悲楚婉约的情景。
河曲民歌王贾德义
在河曲采访民歌艺人,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叫贾德义,曾担任过县文化局局长兼文化馆馆长。这位被称为“河曲民歌王”的文化功臣,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全都倾入到了民歌的世界里。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贾德义不但歌唱得好,而且相关乐器件件不拦手。1963年,贾德义靠自学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但县领导把他强留下来,让他搞群众的文化工作,从此后,老贾再没离开过河曲,搞群众文化工作一搞就是40多年。
问老贾后不后悔留在河曲?他默默地摇头:“没啥后不后悔的,我自己就非常热爱家乡的民歌,当初也想把河曲民歌发扬光大。”老贾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后,并不灰心丧气,他一边工作,一边走下基层,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作生涯,让土疙瘩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是他最终的理想。他随剧团走遍了黄河内外,踏遍了陕北、晋北、内蒙古等地区,不但掌握了大量的山曲资料,还认真考察了山曲、信天游、爬山调的渊源和沿革,为研究晋西北民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河曲土生土长的民歌引来了无数中外影视剧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老贾就和著名导演谢晋合作过,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凡是来河曲的影视班子,必然要找老贾,已形成惯例。为协助剧团拍片,老贾担任过外联、演员、剧务、场务、副导演、现场调度等职务。他自豪地说:“我和许多著名导演合作过,还和许多著名的演员一起摸爬滚打过。”
在多年的实践经历和潜心研究中,老贾出版的山曲、民歌专著已有六七部了,大部分都是他自费出版的。资金不够时,他借过钱贷过款。我问他:你这么有名气,怎么还会没钱呢?
他说:唱民歌的,怎么能和那些歌星影星一样呢?我们并没有很多钱,我组织过许多演出,从来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因为心中的热爱,有一场演出我贴进去几千块钱,但效果还不错,我已经很欣慰了。
因为地方经费的短缺,老贾搞的演出队用得都是最廉价的演员,这也是造成节目质量不高、档次较低的主要原因。老贾说:陕北安塞的贺玉涛,那歌儿唱得真是没得说,可人家唱一首歌得3000元,我哪能请得起啊。
40年工龄、副教授的头衔,并没有给老贾带来什么实惠。一间清朝乾隆年间的18平方米的小土屋就是他的家,自己担水,自己做饭,既是伙房,又是卧室,没有书房,没有文案,镶满四壁的都是一撂撂积累大半辈子的书稿、资料。为了艺术事业,他不仅甘守清贫,而且也失去了家庭的温暖。20年前,妻子对他说:“我要的是家庭和丈夫,而你却只顾埋头研究,写下几箱子纸也不能当钱花啊,如果你再不思谋如何挣钱,往后就别再过了。”
面对妻子的最后通牒,老贾还是难以割舍自己对民歌的热爱,最后只好带着他三箱子手稿、两箱子书和几把乐器,离开了妻子。
几十年的艰辛,几十年的奋斗,老贾依然满足于精神上的享受。生活上的简朴和落伍,他无暇顾及。目前,他最企盼和渴望的是,有更多的精力和更雄厚的资金为河曲创建一流的演出班子,同时还能出版他整理和研究的河曲民歌专著。
采访贾德义的这一天,刚好是他组织排练二人台《走西口》最紧张的时期,听说省里电台要为他们录制节目。在演出场地,我遇到了小有名气的歌手辛里生。今年已经67岁的辛里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让他在全国的民歌大赛中拿过七个大奖。老贾和老辛的合作已长达40年,对民歌的共同热爱使这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凡是老贾组织的演出,老辛一叫就到,从不计报酬。在演出中,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辛是永远的男一号。我问辛里生:儿孙这一代人里有没有接班人?他摇摇头说没有。我又问:你还能唱几年啊?他笑笑说:再唱三年没问题。
再唱三年!那三年以后呢?在贾德义、辛里生、杨仲青这一代人以后,还有谁来传唱河曲民歌?
我发现,在这些民歌王的背后,都没有一个得力的弟子或接班人。究其原因,他们告诉我,首先是现代的孩子们不再喜爱民歌,嗓音条件好的孩子都进入正规的音乐学府深造去了;其次,民歌的流传还停留在最传统最原始的口口相传中,没有纳入规范的系统的宣传和教育中去;另外,没有雄厚的资金力量作为扶持,民歌未来的生存也将是岌岌可危。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
拿起了筷子端不起这碗。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
煮饺子下了一锅药蛋" target=_blankgt;山药蛋。
想你呀想你呀实在想你
三天哥哥没吃了一粒米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九层
妹妹你爱不爱这受苦人
在河曲住了三天,下了三天雨,雨雾中的河曲县城流淌着一种怀旧和朴实的气息,清脆的山曲儿从街边商铺里传出,听着听着,让人恍若隔世。当载满歌声的车子驶离河曲时,我们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我们不希望,这些动人的歌谣最终只能成为录音磁带里传出的音符;我们不希望,将来的河曲城中再也找不到爱民歌爱到痴狂的老艺人;我们不希望,当河曲山曲在文化舞台上的身影愈来愈模糊时,世人对于河曲民歌的热爱仅仅变成了“抢救”民歌的责任。
小弟,关于彩礼据我所知河曲现在没有送88888元,要送就送888888元。
呵呵,开玩笑,一般彩礼也就一万至两万吧,没有你说的那么高。至于订婚戒指难道你不想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