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和现代婚礼有什么区别

古代婚礼和现代婚礼有什么区别,第1张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古代婚礼仪式大都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吸引众多前来闹洞房的亲朋好友。

古代婚礼说白了就是特别讲究的中式婚礼,现代婚礼因为西化了,就不是那么纯,就好比平常的既有婚纱又有传统旗袍敬酒服或者秀禾服和龙凤褂,现代大多已经都是教堂婚礼了,反正个人觉得如果不是特别纯的中式的话,还不如就直接教堂婚礼,这样也不至于显得不伦不类还花的钱不少。

呵呵~!实在不知道楼主问这个是为什么~!

本人是一名专业婚礼司仪,所以对这些还是有一些研究,如果想深层次探讨可以登入我的空间留言,交流。

在我看来,现代婚礼的特点有:更注重浪漫、喜庆的氛围;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有的婚礼设计上,还注重了互动,增强了参与性……。总之,现代的婚礼可以说是花样层出不穷,利用了声、光、电等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来共同打造时尚的、浪漫的、高雅的、华丽的等不同风格的婚礼。比如我最近主持的一场婚礼,用了6个摇头电脑灯,两台1200追光灯,LED大屏幕现场直播,6个摄像机位,3个摄影现场拍照,全鲜花会场,上各种展架、桁架,简直就是一个地方的小型春节晚会!

至于流程,每个婚礼都不一样。大体上现代婚礼应该有的程序:

开场白、新人入场(各种方式,唱歌的、托付的……)、真情告白、交换信物、感谢父母、交杯酒等,另外还有些辅助的程序,增添氛围,比如点烛台、倾注梦幻之光之类……。

至于你提到古代婚礼,我没见过(哈哈!你见过??)不过,有些资料提到,我感觉好像更重视传统礼节,注重家庭观念,甚至更注重所谓封建迷信的彩头。比如结婚当天好像有什么属相的人不许见新人;新娘下轿前,新郎先要射三支箭,驱邪;进院子要跨火盆,跨马鞍;……等等。当然了,我们在电视上也见过一些,最起码知道新娘要有个红盖头,是不能随便掀起来的,要等洞房新郎来掀。

至于古代婚礼程序,我想更没人能说清楚。不过在影视等文艺作品中,我们看见过,最起码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等程序。

以上是本人浅知拙见,供君参考~!

三书六礼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其中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经过此“六礼”,婚姻便正式成立。

一、 纳采

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二、 问名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

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

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三、 纳吉

纳吉又称过文定,为六礼中第三礼,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

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徵象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四、纳征

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

从法律意义讲,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五、请期

又称 告期,俗称选日子。

婚姻礼仪。 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 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

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

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

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

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六礼都完成才能说是结为夫妻了。

没想到古代结个婚竟然有这么多步骤,看来那个年代结婚也不是什么易事啊。

首先是古代人健康素质低,古人常讲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汉唐时期,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死亡率极高,不早点生孩子,死了就坏菜了。

第二是多子多福的观念,我们今天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古人讲究的是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结婚越早,生孩子就越早。

第三,古代是农业社会,田家少闲月,孩子是长期投资,生下来的几年里除了吃啥都不会,早点结婚,也就早点独立了,不用拖爹妈后腿。像现在也会有类似的理念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就是不管是男是女,结婚生孩子都挺早的。

第四,在古代也会有一些官府的规定,女子到了 一定年龄就要出嫁,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如果不遵从,会遭到一些惩罚,比如家人要陪着一起坐地牢啊什么的,而且这个规定的年龄比现代的法定年龄是小很多的,现在的规定还是比较符合基本国情的。

第五,在古代基本上都在打仗,而且那时候还都是冷兵器,打仗基本上都是靠大量的人数堆上去的,连续的战争,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去补上。不像现在的我们,身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和和平的国家,不用为战争担惊受怕。

第六,青春期的到来,这有一点类似于动物的发情期,这也是人身体的本能反应,发育总是要经历这一步的,此时的少男少女的青春欲是很正常的,而在古代认为这时候已经可以结婚生育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一边倒的科学,就是男尊女卑,一夫多妾……这是古代;男女平等,相对论科学,一夫一妻……结论,古代离婚率高于现代,只是现代单亲家庭较多,人种变态率高于古代……当然,古代,一夫多妾,也有战争的原因在历史的长河徘徊……

在古代结婚其实是叫做娶亲,很多古代人结婚都是没有见过面的,大多都是按照双方父母的安排进行成亲,在我国古代很多词汇都是用成语来表达,不像现在都是用白话文,大家都能够看懂,以前都是用四个字来表达,简洁又能够表达出结婚的祝福。

古代结婚说共结连理,比翼双飞来祝福新人,其实就是说的是两个新人能够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非常值得大家去祝福,是上天安排的意见好事,以后就要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很多古代人结婚主持人都会说预祝新人共结连理,两个人好像是天生一对无拘无束的鸟夫妻一样。古代还会用永结同心和白头到老来祝福新人,这是我们现在都会用的词汇之一,寓意非常的好,是希望新人能够共同进退,能够一起到老,一辈子都恩爱,古代的人们也是对婚姻的祝愿是这样,我们现在也是一样,都是希望和自己的爱人一辈子都在一起。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

与现代婚礼和西式婚礼不同,中国古代婚礼有着其特定流程。

具体来说,古代婚礼要从提亲说起。经过提亲、说媒、定亲的环节之后,才能进入正式的婚礼环节:抬轿——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结发和谢媒等等。

虽然在当代社会看起来,古代婚礼的流程有些复杂、繁琐,但流程的每一环节都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预示他们有好的未来,和美的生活。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回门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

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

旧时贫富悬殊,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有哪些区别?

婚礼作为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同时,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时最早的婚礼和今天的婚礼有哪些区别?

一、彩礼不同

如今的婚礼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在《周礼》中,对婚礼仪式进行了规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

在古代,彩礼本是婚礼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在现代婚礼中彩礼却成为了最重要、最必不可少,同时也是所有人都最关注的一件事情。

周代时,结婚的彩礼一般只要五匹帛和一对鹿皮,它们的实际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其内在含义。因为当时用作礼品的帛是有颜色的,被叫做“彩”,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彩礼的说法。

而今天的婚礼所需要的彩礼更注重实际,甚至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社会彩礼已经开始变质,成为部分人攀比的项目,他们比谁的钱多、谁的车好、谁的婚礼更豪华奢侈,这些人已经变成金钱的奴隶,忘记了婚礼最初的意义是什么。

二、形式不同

古时的婚礼受到“三纲五常”的束缚,包办婚姻让古代人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结婚的对象。正所谓“父为子纲”,父母的话永远都是对的,子女必须听从,所以婚姻也就自然得由父母作主。

再者,古代人结婚必须要有媒人,就如同诗经里讲的那样:“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就是,若想结婚首先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再就是得通过媒人,要是没有这两样,那这个婚是万万不能结。

但是现在不一样,人们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早已把过去那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抛弃掉。只要结婚双方有着一颗坚定彼此的心,那么爱的力量就会是无穷无尽,最终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风气不同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古代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直接导致婚姻也是如此,“夫为妻纲”就很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点,男尊女卑夫妻两个人不平等。

在古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个女子一旦出嫁那么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容不得一丝反抗。而古代男人却可以三妻四妾,简直是太不公平。

出嫁以后,若是遇到一个不好的婆家,古代女子的境遇是很悲惨的,就拿《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来说,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婆家做事,最后反而被婆婆休掉,着实令人气愤。

而现在,封建社会中错误与落后的思想早已被人们所抛弃,如今妇女地位提高,在婚姻中男女地位也是平等的,女人可以出去挣钱养家,一点也不会比男人差。

总结:当然,古代婚礼也并不都是不好的,它也有优秀的一面,可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与美德,对此,我们只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362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