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的广西与云南一带。壮族特点是非常崇拜蛙文化,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壮族居住山区的石壁上都刻有它的刻画。青蛙被人赋予了具有高超的智慧,以及壮族民族的保护神,也是壮族人歌颂与崇拜的对象。
而且,壮族对青蛙崇拜与壮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也是密切融合了,目前,壮族地区有许多关于青蛙崇拜的风俗习惯与节日,最著名就是每一年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与广西沿鸭河一带的水蛭祭。壮族人习惯把青蛙叫做“蚂虫另”,在祭祀仪式上,青蛙也叫做“蛙婆”。
壮族祭祀“蛙婆”的节日活动壮族的许多活动都与青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壮族也流行祭祀“蛙婆”为主的节日活动,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时间为一个月。整个活动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这四个部分。
找蛙婆,就是正月初一,壮族村子的男青年全部都去田野里寻找青蛙,找到青蛙的男青年,叫做青蛙郎。由于找到了青蛙,这个男子被认为是享受到了好运气,然后放七声**,不仅对雷神报喜,也表示与青蛙结婚,成为雷神的女婿。
之后就是祭蛙婆活动,青蛙郎充当祭祀活动的主祭人。祭祀青蛙活动开展,就是壮族人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精致的小棺材里面,然后外面笼罩一个彩纸编扎成的花轿,然后把这一只青蛙作为祭祀品。然后,一群人把青蛙抬到村寨的公共活动场所,把这一只装着青蛙的棺材悬于梁上。周围的人围着都放鞭炮、敲铜鼓,朝着青蛙唱《蚂虫另歌》。
然后就是陪着蛙婆出游活动,就是人们抬着青蛙到村里各户人家窜门,送粽子与彩色鸡蛋,这些都是吉祥物,有着强身健体与长寿的功能。男女青年为青蛙守灵与连夜唱山歌。
最后活动就是葬蛙婆,就是把祭祀青蛙的灵柩安葬在田地里。
壮族关于崇拜青蛙的神话与歌谣壮族地区流传着许多远古时代关于青蛙的歌谣。有些是关于蛙与生育神、祖先的创世神话,有一些是关于蛙与上古原始社会的风俗传说,有些是关于青蛙与人互相婚配的神话传说,有些是关于蛙与农作物丰收的神话故事。需要注意,这些神话传说中很多也是借助于青蛙与人的婚配,来表达青蛙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
广西隆林壮族地区,一直流传着《青蛙仙子》的神话传说:
有一户人家三口,也是人类的代表,由于没有后代面临着关于绝种的尴尬状况。这时候,黑青蛙变成了人来到这户人家,然后与家中最勤奋的老三成婚,繁衍了子孙后代,使得这一家人口能得到绵延存在。
现在,壮族地区聊些很多关于青蛙与农作物丰收的神话故事与民间歌谣。如广西大新县壮族地区的《会说话的青蛙》、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里龙村流传的《蚂虫另歌》等,都是描绘青蛙能使人类农业生产丰收。
根据考证,壮族对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时代的姆六甲,这也是壮族社会的女性始祖。“姆”就是壮族对妇女的称呼,而且壮族对青蛙的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也开始了。
壮族崇拜青蛙的原因壮族人为什么流行蛙文化,崇拜青蛙呢。从壮族神话与传说,可能与广西壮族的稻作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壮族在先秦时代,属于百越少数民族范围。
由于青蛙是在水稻田经常出现的动物,壮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也发现青蛙鸣叫与雨水是有密切的关系。如青蛙叫,雨水就来。于是,上古时代科学知识落后的壮族人就把青蛙与天气、雨水牵上了一种神秘的联系,自然也把青蛙作为神灵崇拜,认为青蛙是天上主管雨水“雷公”的女儿,通过青蛙可以祈求五谷丰登与来年的风调雨顺。在这一种思想与心理作用下,自然也是喜欢把青蛙进行神化,并且加以敬奉,这样也自然流行祭祀青蛙的“蛙婆节”风俗与崇拜青蛙的蛙文化。
1、客家哭嫁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哭嫁时,首先是母女对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亲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则低声哭泣。等到上花轿时,哭嫁便到达高潮。这时,不但要高声哭,而且还要边哭边唱。真是哭声一片,令人感动。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4、客家山歌节
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赛歌会上,分老山歌组、长大街组、山歌仔组、平调组、男女对歌组和少年组进行。对歌开始,台上歌声嘹亮,响遏行云;台下万头攒动,兴致勃勃。对歌从早上开始,一直延续到深夜。每年举行,风雨无辍。
5、客家还花炮
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抢花炮起源于广东。明嘉靖年间由商人带到黔湘桂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它一经和侗族同胞的生活结合,便植根于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参考资料:
-客家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上网看到有个网友不辞辛苦从湖南来到钦州去,目的是想看人们对山歌,因为那里的八寨沟有个三月三的活动,她顶着大太阳等到中午十二点钟看演出,但却并不看到她想看的山歌对唱,失望而归。
唉,广西的三月三宣传还不到位啊,看了自治区层面的活动安排,活动基本是由民间百姓自行组织,分散而凌乱,游客也不知该到哪里去游玩好,一放假,云南贵州的景点就宣布对广西游客半价,广西三月三放假是为了让广西人去周边省份游玩的吗?
要看对山歌,就应该来柳州的鱼峰山公园或柳州的江滨公园吧,这里的山歌已经汉化,与**《刘三姐》很接近,三月三会有附近的来宾、忻城、宜州、罗城、河池的歌手汇聚这里对山歌,民间的歌手任意发挥,随心所欲的演唱各种调式的山歌,热闹非凡,但似乎缺少组织,野蛮发展。
要看真正的壮族对山歌,就应该到广西河池的东兰县来,这里的山歌就是壮族的原生态山歌了,每年三月三,县里一般都会组织一些山歌会,但仍然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规模都比较小,比如长江镇的兰阳泉边山歌会。每年举办的时间也不定(但都在三月三前后),来不对时候是看不到的。壮族歌手们,沉浸在优美的演唱旋律中,周边的听众也听得如痴如醉,听众大都年纪较大,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轻人放弃外出务工,在家附近寻找生活的门路,也有时间开始学习山歌了。这些壮话山歌,外地来的游客可能听不懂哦。
唉,真希望广西用好“三月三”这张名片,真正让“三月三”成为山歌的海洋,让来到广西的游客不再迷茫。
梅州这边确实是比较"封建",而且也相对广东其他地区也比较穷。在梅州,有几个地方是比较富有---梅城(包括梅江区和梅县),焦岭,兴宁(直辖市),在这几个地方中呢,一般都是自由恋爱居多,当然父母要插上一脚是很正常的,但主动权几乎都在子女自己手中。
而在其他的县当中呢,除了县城附近的几个城镇外,买办婚姻(就是主要由父母决定)还有比较严重的。 上面说那么多,主要是告诉你这里的一些情况, 梅州梅县的结婚习俗:梅县 客家男青年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
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 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
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