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围城》,第1张

方鸿渐他爹是前清举人,江南某乡绅,周同乡在上海赚了钱开了银行,就跟方家约了儿女婚约。方老乡绅把方鸿渐送读了大学,送了留洋,结果,银行家周经理的女儿一命呜呼,方鸿渐写信哀悼这本就没有见过面早就想解约的未婚妻,周夫妇一阵感激,就把原本打算给女儿的嫁妆汇给方鸿渐,方乡绅周夫妇,都盼望着方鸿渐的留洋学成归来。

方鸿渐却是个无用的,在欧洲辗转伦敦,巴黎,柏林几个城市,学了土木工程学社会政治,最后只用心挑选了中文专业,结果,还连个学位都拿不到!钱已花光,为了应付回国的衣锦还乡,还算出奇招从骗子手中骗到了一个美国学校的博士学位证书,坐上了回国的游轮。

在游轮上,方鸿渐跟那个“局部的真理”鲍**一起放浪形骸,一切都留在中学同学——正版留德博士苏文纨眼中。鲍**总要在香港下船投入未婚夫的怀抱的,“端庄知理”的苏**终于可以“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等待方鸿渐的“穷追不舍”了。无用的方鸿渐却多得女人心。

回乡的方鸿渐被邀请去学校演讲,一展留洋博士的风采,结果方鸿渐连临时七拼八凑的稿子都忘了带,只能临场发挥,逼急了的口若悬河,无奈给人留下鸦片跟狭妓倡导者的“恶名”,还好,局部战争让逃亡的人们很快忘记了他的喜好。

曾经的准岳父周经理承邀方鸿渐住在家中,并暂时“委屈”他在周家银行工作,以待方鸿渐的宏图大展,同时他们也很把方鸿渐的婚姻当做自己的事来参谋,苏**好不好?张**好不好?招入赘婿的大户人家好不好?无奈方鸿渐更看重索要几圈爆呼的麻将钱买自己心仪的皮衣。

苏文纨也很看重方鸿渐,不时约他到家中玩耍,给他介绍从小就仰慕她的世交之子留美海归赵辛楣、又圆又胖的诗人曹元朗,还要不时提醒方鸿渐“你不要小家子气吃他们醋”。方鸿渐时时顶着“你该向我求婚了”的压力跟苏文纨保持往来,因为他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

轻盈聪明女孩般纯真的唐晓芙第一眼就吸引了方鸿渐,方鸿渐似乎从来没有主动过,学业全都可有可无,未果的婚姻被安排,被鲍**放浪形骸,甚至被大家闺秀苏文纨索吻,独独对唐晓芙用了心思和魂锁梦牵,恨不能把自己的日常和未来交在唐晓芙手中。

可是温婉的苏**迅雷不及掩耳的跟表妹唐晓芙揭穿方鸿渐的无用随便本相,嫁曹元朗,转身香港,唐晓芙一腔质疑的怨恨掷地无声,便辗转跟家人去了重庆。

有人说,钱钟书不舍得把初恋女孩唐晓芙给方鸿渐,只想说,就是钱钟书把唐晓芙给了方鸿渐,他也可能只付得起开头,付不起结尾吧?他俩的结束也许并不是因为那暴雨里错过的一分钟,也不是电话里错听的那决绝吼叫,也许更多的是,方鸿渐多年来的无所为无所不为。学业无成,学历造假,寄宿前岳父家,跟多个女人的暧昧不清不忍拒绝,也注定了他,当遇到真爱的女孩时,没有决战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他也被自己无所为了。(待续)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内容简介: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婚后,方鸿渐对一直喜欢苏文纨的挚友赵辛楣说:"若是你真娶了苏**,会觉得也不过尔尔。"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简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发行,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

记钱钟书与《围城》

作者:杨绛

一 钱钟书写《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看小说何需注释呢?可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实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当然很对。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①。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辩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读者看看真人实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地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围城》里写方鸿渐本乡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名产是泥娃娃。有人读到这里,不禁得意地大哼一声说:“这不是无锡吗?钱钟书不是无锡人吗?他不也留过洋吗?不也在上海住过吗?不也在内地教过书吗?”有一位专爱考据的先生,竟推断出钱钟书的学位也靠不住,方鸿渐就是钱钟书的结论更可以成立了。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一九三五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B.Litt.)学位,然后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一九三八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教授,据那时候清华的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例,初回国教书只当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钟书九、十月间回国,在香港上岸,转昆明到清华任教。那时清华已并入西南联大。他父亲原是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应老友廖茂如先生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他母亲弟妹等随叔父一家逃难住上海。一九三九年秋,钟书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后,他父亲来信来电,说自己老病,要钟书也去湖南照料。师范学院院长廖先生来上海,反复劝说他去当英文系主任,以便伺候父亲,公私兼顾。这样,他就未回昆明而到湖南去了。一九四○年暑假,他和一位同事结伴回上海探亲,道路不通,半途折回。一九四一年暑假,他由广西到海防搭海轮到上海,准备小住几月再回内地。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陈福田先生到了上海特来相访,约他再回联大。值珍珠港事变,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他写过一首七律《古意》,内有一联说:“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另一首《古意》又说:“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都是寄托当时羁居沦陷区的怅望情绪。《围城》是沦陷在上海的时期写的。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我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的上海建立“分校”。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非常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他就像原《序》所说:“两年里忧世伤生”,有一种惶急的情绪,又忙着写《谈艺录》;他三十五岁生日诗里有一联:“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正是写这种兼顾不来的心境。那时候我们住在钱家上海避难的大家庭里,包括钟书父亲一家和叔父一家。两家同住分炊,钟书的父亲一直在外地,钟书的弟弟妹妹弟媳和侄儿女等已先后离开上海,只剩他母亲没走,还有一个弟弟单身留在上海;所谓大家庭也只像个小家庭了。

以上我略叙钟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为作者写个简介。下面就要为《围城》做些注解。

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于,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不经意的读者会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许多读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娄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钱钟书照样可说:“方鸿渐,就是我。”不过还有许多男女角色都可说是钱钟书,不光是方鸿渐一个。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

我们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 Ⅱ)回国,甲板上的情景和《围城》里写的很像,包括法国警官和犹太女人调情,以及中国留学生打麻将等等。鲍**却纯是虚构。我们出国时同船有一个富有曲线的南洋姑娘,船上的外国人对她大有兴趣,把她看作东方美人。我们在牛津认识一个由未婚夫资助留学的女学生,听说很风流。牛津有个研究英国语文的埃及女学生,皮肤黑黑的,我们两人都觉得她很美。鲍**是综合了东方美人、风流未婚妻和埃及美人而抟捏出来的。钟书曾听到中国留学生在邮船上偷情的故事,小说里的方鸿渐就受了鲍**的引诱。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姓鲍。

苏**也是个复合体。她的相貌是经过美化的一个同学。她的心眼和感情属于另一个;这人可一点不美。走单帮贩私货的又另是一人。苏**做的那首诗是钟书央我翻译的,他嘱我不要翻得好,一般就行。苏**的丈夫是另一个同学,小说里乱点了鸳鸯谱。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赵辛媚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钟书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年纪。这孩子至今没有长成赵辛媚,当然也不可能有赵辛媚的经历。如果作者说:“方鸿渐,就是我,”他准也会说:“赵辛媚,就是我。”

有两个不甚重要的人物有真人的影子,作者信手拈来,未加融化,因此那两位相识都“对号入座”了。一位满不在乎,另一位听说很生气。钟书夸张了董斜川的一个方面,未及其他。但董斜川的谈吐和诗句,并没有一言半语抄袭了现成,全都是捏造的。褚慎明和他的影子并不对号。那个影子的真身比褚慎明更夸张些呢。有一次我和他同乘火车从巴黎郊外进城,他忽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开列了少女选择丈夫的种种条件,如相貌、年龄、学问、品性、家世等等共十七八项,逼我一一批分数,并排列先后。我知道他的用意,也知道他的对象,所以小小翼翼地应付过去。他接着气呼呼地对我说:“她们说他(指钟书)‘年少翩翩’,你倒说说,他‘翩翩’不‘翩翩’。”我应该厚道些,老实告诉他,我初识钟书的时候,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一点也不‘翩翩’。可是我瞧他认为我该和他站在同一立场,就忍不住淘气说:“我当然最觉得他‘翩翩’。”他听了怫然,半天不言语。后来我称赞他西装笔挺,他惊喜说:“真的吗?我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挺,每星期洗熨一次也不如别人的挺。”我肯定他衣服确实笔挺,他才高兴。其实,褚慎明也是个复合体,小说里的那杯牛奶是另一人喝的。那人也是我们在巴黎时的同伴,他尚未结婚,曾对我们讲:他爱“天仙的美”,不爱“妖精的美”。他的一个朋友却欣赏“妖精的美”,对一个牵狗的妓女大有兴趣,想“叫一个局”,把那妓女请来同喝点什么谈谈话。有一晚,我们一群人同坐咖啡馆,看见那个牵狗的妓女进另一家咖啡馆去了。“天仙美”的爱慕者对“妖精美”的爱慕者自告奋勇说:“我给你去把她找来。”他去了好久不见回来,钟书说:“别给蜘蛛精网在盘丝洞里了,我去救他吧。”钟书跑进那家咖啡馆,只见“天仙美”的爱慕者独坐一桌,正在喝一杯很烫的牛奶,四围都是妓女,在窃窃笑他。钟书“救”了他回来。从此,大家常取笑那杯牛奶,说如果叫妓女,至少也该喝杯啤酒,不该喝牛奶。准是那杯牛奶作崇,使钟书把褚慎明拉到饭馆去喝奶;那大堆的药品准也是即景生情,由那杯牛奶生发出来的。

方遯翁也是个复合体。读者因为他是方鸿渐的父亲,就确定他是钟书的父亲,其实方遯翁和他父亲只有几分相像。我和钟书订婚前后,钟书的父亲擅自拆看了我给钟书的信,大为赞赏,直接给我写了一封信,郑重把钟书托付给我。这来很像方遯翁的作风。我们沦陷在上海时,他来信说我“安贫乐道”,这也很像方遯翁的语气。可是,如说方遯翁有二三分像他父亲,那么,更有四五分是像他叔父,还有几分是捏造,因为亲友间常见到这类的封建家长。钟书的父亲和叔父都读过《围城》。他父亲莞尔而笑;他叔父的表情我们没看见。我们夫妇常私下捉摸,他们俩是否觉得方遯翁和自己有相似之处。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娶了苏**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至于点金银行的行长,“我你他”**的父母等等,都是上海常见的无锡商人,我不再一一注释。

我爱读方鸿渐一行五人由上海到三闾大学旅途上的一段。我没和钟书同到湖南去,可是他同行的五人我全认识,没一人和小说里的五人相似,连一丝影儿都没有。王美玉的卧房我倒见过:床上大红绸面的被子,叠在床里边;桌上大圆镜子,一个女人脱了鞋坐在床边上,旁边煎着大半脸盆的鸦片。那是我在上海寻找住房时看见的,向钟书形容过。我在清华做学生的时期,春假结伴旅游,夜宿荒村,睡在铺干草的泥地上,入夜梦魇,身下一个小娃娃直对我嚷:“压住了我的红棉袄”,一面用手推我,却推不动。那番梦魇,我曾和钟书讲过。蛆叫“肉芽”,我也曾当作新鲜事告诉钟书。钟书到湖南去,一路上都有诗寄我。他和旅伴游雪窦山,有纪游诗五古四首,我很喜欢第二第三首,我不妨抄下,作为真人实事和小说的对照。

天风吹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常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具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位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敢倾吐;略似此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小说里只提到游雪窦山,一字未及游山的情景。游山的自是游山的人,方鸿渐、李梅亭等正忙着和王美玉打交道呢。足见可捏造的事丰富得很,实事尽可抛开,而且实事也挤不进这个捏造的世界。

李梅亭途遇寡妇也有些影子。钟书有一位朋友是忠厚长者,旅途上碰到一个自称落难的寡妇;那位朋友资助了她,后来知道是上当。我有个同学绰号“风流寡妇”,我曾向钟书形容她临睡洗去脂粉,脸上眉眼口鼻都没有了。大约这两件不相干的事凑出来一个苏州寡妇,再碰上李梅亭,就生出“倷是好人”等等妙语奇文。

证处厚的夫人使我记起我们在上海一个邮局里看见的女职员。她头发枯黄,脸色苍白,眼睛斜撇向上,穿一件浅紫色麻纱旗袍。我曾和钟书讲究,如果她皮肤白腻而头发细软乌黑,浅紫的麻纱旗袍换成线条柔软的深紫色绸旗袍,可以变成一个美人。汪太太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我见了似曾相识。

范**、刘**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虽然跟着方鸿渐同到湖南又同回上海,我却从未见过。相识的女人中间(包括我自己),没一个和她相貌相似,但和她稍多接触,就发现她原来是我们这个圈子里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大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赋与她的。钟书惯会抓住这类“扼要”,例如他能抓住每个人声音里的“扼要”,由声音辨别说话的人,尽管是从未识面的人。

也许我正像堂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斫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硬纸做成的断肢残骸。可是,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的,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我大笑,是惊喜之余,不自禁地表示“我能拆穿你的西洋镜”。钟书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认我笑得不错,也带着几分得意。

可能我和堂吉诃德一样,做了非常扫兴的事。不过,我相信,这来可以说明《围城》和真人实事的关系。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相识并热恋,但被鲍**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扩展资料

钱钟书所著《围城》被赞誉为“新《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讥讽之作。这是一部回味无穷的书,在妙趣横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人性的阴暗,更在述说人生的无奈悲剧。

书中才女苏文纨说,“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才有了围城。书中所有的人的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逃不掉。

书中,钱钟书写道:

1、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2、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

4、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5、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书中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青年哲学家褚慎明,自我标榜又不老实的诗人曹元朗,还有赵辛楣,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在应酬交际上,都是轻浮的,看似风光无限,底子里却空虚寂寞。

-围城

唐晓芙且不论,和方鸿渐的懦弱无能相比,赵辛楣的形象确实高大许多,有真本领,有真学历,也有人脉,而且也颇不俗。读《围城》我很奇怪的一点是:赵辛楣为什么会爱上苏文纨这个其俗入骨的女人?甚至明知道人家把他拿在手里当道具玩都矢志不渝?这问题我问过许多人,大部分的答复是:爱情是没有道理的。 赵辛楣对苏文纨的爱是根深蒂固的,是历史悠久的。他小时候,有个算命的说他是“南方贵宦之相”,后来苏文纨就病了,他又听他爹说苏**绝不会有事,因为苏“有二十五年帮夫运”,是官太太的命。他就把这两件事给联系起来了。中国缺很多东西,但是从来都不缺官,赵辛楣一厢情愿地认为苏文纨要帮自己,确实有点武断,他不是一个头脑不清楚的人,之所以武断地下这个结论,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爱苏文纨找个借口。 可问题是,苏文纨哪里可爱呢?她的外壳是一个年老色衰的林黛玉,她的灵魂无聊得像她丈夫曹元朗的诗。连方鸿渐都看不上苏文纨,赵辛楣为什么会如此痴情?苏文纨很喜欢看赵辛楣和别人抢她,而且她更喜欢赵辛楣输——这个赵辛楣不可能看不出来,可是他就愿意去做一个恋爱用的沙袋,被别人一拳一拳地打成内伤。后来苏文纨嫁了英俊潇洒的曹元朗,赵辛楣心灰意冷远走教书,在大学里犯错误爱上汪太太,一个重要的原因居然是汪太太身上有苏文纨的影子。这个俗女人,害的老赵好苦。 苏文纨的文艺范儿都是装出来的。假如她嫁给了赵辛楣(哪怕是方鸿渐呢),也许她仍然会继续装下去,可是她嫁了一个更俗的曹元朗,连装的必要都没有了。于是后来在香港,赵、方二人再看见苏文纨,她已经变成李梅亭一路了。赵辛楣的单相思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个样子的苏文纨,别说他了,就是那个在扇面上写狗爬体钢笔字的王尔恺看见了,恐怕也没脾胃去仰慕了,褚慎明的眼睛也一定是端端正正道貌岸然地夹在鼻子上,断不会再掉进牛奶里。

问题一:围城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什么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场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问题二:"围城"小说主要写的是什么??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问题三:“围城”是什么意思 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问题四:围城小说是什么小说??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伐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

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问题五:《围城》讲的到底是什么啊,结尾是什么意思啊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似乎始终贯穿着《围城》这部小说,也成为这部小说的经典名言。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方鸿渐海外留学回到家乡,受到很多人的恭维,但其在留学期间游手好闲,无心学习,并未学到真本事,只混到一个假的文凭,所以回乡后并未得到高就,只在一个规模较小的银行工作。在工作期间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爱情纠葛,无果。后跟着赵辛楣同孙柔嘉等人来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因种种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结婚后生活会很幸福美满,但终究因双方家庭的关系与压力和两人性格的差异太多经常吵架,最后不欢而散。方鸿渐神经麻木,在睡梦中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方鸿渐的命运是幸运的,因为他早早的受到外国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者之一。方鸿渐的命运是悲哀的,因为虽然他出洋留学但学有学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这是他命运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告。

同时方家的一些封建礼节折射出当时社会还存在很多封建落后的现象。当方鸿渐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对结婚自由,要早早的为儿子找一个媳妇。可见那种包办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惧,而且方鸿渐的两兄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丑,一个叫阿凶,说是为了避邪而取这种难听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鸿渐命运里的几个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苏文纨,一个出洋留过学,可谓是才貌双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厢情愿而已,鸿渐没有为了一个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苏文纨表妹唐晓芙,或许方与唐结合后方的命运结局不会那样惨,但因种种原因两人各奔东西了。最后是他的妻子孙柔嘉。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但两人情投意合,相处得很好。只是双方家庭的流言蜚语太多,两人终被这种精神压力搅得不得安宁。

《围城》中的爱情。爱情始终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以方鸿渐为代表的年轻人无论是家处上流社会的,不富裕的,才华横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满腹牢骚、无心劳作的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而且都被爱情缠得死去活来。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屡屡失败。有的结婚了又受不了婚后的无自由的生活,有的没结婚的又想早早进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着、犹豫着、惆怅着。

有人说,要是在大学里有机会谈恋爱,就谈吧,而且要谈得烘烘烈烈!当你毕业后工作时,如果她和你谈了三年而没发现你有买车买房的迹象储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谈了三年而没有买车买房的迹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学里的爱情才是最纯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

问题六:围城的作者是谁?围城是讲什么的? 钱钟书。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也是含意最丰富的一部小说之一。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讲述了男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遭受到的人生挫折,揭示了人生如围城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内容介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

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定了婚,有了挂名丈人,由于他的未婚妻逝世,他的丈人就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资助他去欧洲留学。油轮在海上行驶,方鸿渐

在油轮上还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两人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鲍**引诱方鸿渐,而且麻利地甩掉了他。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

里兼差,乏闷无聊,就去找苏**,在苏**的家中,认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并热烈地爱上她。求爱遭拒后,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同行还有顾尔谦、孙柔嘉。

一行人在旅途中遭遇各种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三闾大学,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醋,种种丑象让赵辛楣、方鸿渐十分反感,先后离开。方

鸿渐被学校解聘后,和孙柔嘉一同离开三闾大学,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两人选择在香港结婚。两人结婚后回到上海,赵辛楣推荐方鸿渐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孙**

去姑妈的厂里做事。在上海,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倍感凄凉,又因战事迫促,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最后导致婚姻破碎。

到此,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

问题七:《围城》写的什么?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望文生义,容易认为是写敌我双方为攻守一座城市而展开的激烈战斗。其实不然,书中描述的是男女知识青年的爱情故事。《围城》怎么会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呢这颇耐人寻味。书中重要人物之一的苏文纵**,留学回国后,经历爱情婚姻,目睹周围一些人的爱情。

《围城》的底蕴是一出悲剧,基调是讽刺,钱钟书讽刺艺术的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以高智商和丰富学识为基础的,因此他的讽刺语言就是一种精致隽永,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

无论是婚姻还是职业,都如同一座被围的城市,外边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

问题八:《围城》主要讲了什么? 归国博士方鸿渐(当然他是假博士)在游船上与暴** ,苏**很吃醋。归国后方鸿渐呆着无聊去找苏**,没想到碰巧认识了苏**的堂妹唐晓芙并对她一见钟情。苏**一心想让方鸿渐娶她,谁知方鸿渐并不得意她,反而约唐晓芙约会。苏**愤怒之下将方鸿渐在游船上与暴**发生 的事情告诉了唐晓芙,方鸿渐的初恋破灭。

后方鸿渐受到外省一所新开的高校的聘任书,转而到外地谋生。路上有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孙柔嘉一路同行,在一帮男人中,孙**很是辛苦。方鸿渐经常照顾她但对她并没有男女之意。谁知到了学校任教,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方鸿渐迷迷糊糊的跟孙**在一起了。两人结婚回了老家。然后经常因为家庭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小说结尾是孙**在跟方鸿渐一次争吵之后赌气回了娘家,钟声响起,方鸿渐感到很累。

问题九:围城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什么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场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问题十:《围城》讲的到底是什么啊,结尾是什么意思啊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似乎始终贯穿着《围城》这部小说,也成为这部小说的经典名言。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方鸿渐海外留学回到家乡,受到很多人的恭维,但其在留学期间游手好闲,无心学习,并未学到真本事,只混到一个假的文凭,所以回乡后并未得到高就,只在一个规模较小的银行工作。在工作期间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爱情纠葛,无果。后跟着赵辛楣同孙柔嘉等人来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因种种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结婚后生活会很幸福美满,但终究因双方家庭的关系与压力和两人性格的差异太多经常吵架,最后不欢而散。方鸿渐神经麻木,在睡梦中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方鸿渐的命运是幸运的,因为他早早的受到外国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者之一。方鸿渐的命运是悲哀的,因为虽然他出洋留学但学有学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这是他命运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告。

同时方家的一些封建礼节折射出当时社会还存在很多封建落后的现象。当方鸿渐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对结婚自由,要早早的为儿子找一个媳妇。可见那种包办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惧,而且方鸿渐的两兄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丑,一个叫阿凶,说是为了避邪而取这种难听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鸿渐命运里的几个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苏文纨,一个出洋留过学,可谓是才貌双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厢情愿而已,鸿渐没有为了一个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苏文纨表妹唐晓芙,或许方与唐结合后方的命运结局不会那样惨,但因种种原因两人各奔东西了。最后是他的妻子孙柔嘉。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但两人情投意合,相处得很好。只是双方家庭的流言蜚语太多,两人终被这种精神压力搅得不得安宁。

《围城》中的爱情。爱情始终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以方鸿渐为代表的年轻人无论是家处上流社会的,不富裕的,才华横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满腹牢骚、无心劳作的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而且都被爱情缠得死去活来。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屡屡失败。有的结婚了又受不了婚后的无自由的生活,有的没结婚的又想早早进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着、犹豫着、惆怅着。

有人说,要是在大学里有机会谈恋爱,就谈吧,而且要谈得烘烘烈烈!当你毕业后工作时,如果她和你谈了三年而没发现你有买车买房的迹象储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谈了三年而没有买车买房的迹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学里的爱情才是最纯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

小时候读《围城》,一直不懂,为什么苏**不喜欢青梅竹马、家世好、学问高的赵辛楣,却偏偏爱上看起来不优秀,家境也不如赵辛楣的方鸿渐。更不懂,为什么方鸿渐不喜欢出身好、学问高,长相出众的苏**,却爱上她的表妹唐晓芙。

那时候,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很多事都看不清。二十年后,再读《围城》,读懂很多人生的无奈:爱你的人,你只愿享受被追捧的感觉,却不愿付出真心,就像苏文纨与赵辛楣。

你爱的那个人,却因为一点小事离开你,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你,就像唐晓芙和方鸿渐。最后,两个互相不讨厌也没多少喜欢的人,一起走入婚姻的围城,结果把过成一地鸡毛,就像方鸿渐和孙柔嘉。

唐晓芙对方鸿渐不是真爱,不过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学业有成的青年才俊的仰慕之情。书中虽然未曾正面描写方鸿渐的长相,但是从他受欢迎的程度来看,长得应该不错,不然,精明、现实的周经理也不会看上方鸿渐,让自己的女儿和他订婚。

方鸿渐虽然家道中落,但也是出身书香之家,从小师从父亲,国文成绩不错,中学会考时考过第二名。他的文采也很出众。他的未婚妻因病去世后。他给未来的岳父写了一封信,情真意切,文字功底深厚。他的岳父深受感动,一激动,便把方家的聘金为女儿做生意的利息,为女儿的陪嫁的款子,合起来两万块钱,折合外汇一千三百镑,给方鸿渐做留学的费用。

比起书中描写的很多人物,比如李梅婷、陆子潇、韩学愈,方鸿渐有他自己独有的可爱之处:心底善良、善解人意、有绅士风度,尊重女性。

只有一面之缘的鲍**喜欢上方鸿渐,不过是为了在漫漫旅途中消遣寂寞。归国途中,方鸿渐一个留学生,坐了二等舱,就这一个举动,便让苏**对他另眼相看,觉得他家境应该不差,人也不错。苏**对方鸿渐的好感,被鲍**看在眼里。

有一次,方鸿渐跟鲍**说,苏**冷冷的,不怎么搭理他。鲍**说她知道原因,但是不说,免得方鸿渐骄傲。显而易见,因为鲍**与方鸿渐走得近,苏**悄悄吃醋,又不肯表现出来。她高傲的性格更喜欢别人对她仰视,赞美她、追随她的脚步。

方鸿渐在北平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和苏**是同学,只是,那时的苏**太过亮眼,心气太高,不肯轻易付出真心,或者说,在她眼里,众多追求者都不足以打动她的芳心,更嫌他们没有前程,不过是大学生,而她自己一心要留学,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赵辛楣从小对苏**的追求和爱慕,让苏**更加骄傲,甚至有点自恋。她对自己的容貌、才学充满自信。当时的方鸿渐,默默无闻,应该不在苏**的考虑范围内。

读了博士的苏**,却突然发现,文凭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相反,还很失落。那种感觉,就如定做了高档漂亮的衣服,一直舍不得穿,把它锁在箱子里,过了几年,再拿出来一看,才发现原本完美的衣服不合时宜,如同鸡肋。

苏**的处境,就是如此。她仿佛被留学生们孤立,因为她太高了,没有人敢高攀。大学毕业后,在归国的船上再次遇到方鸿渐,苏**心里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经过国外多年的历练,方鸿渐变得越发儒雅,风度翩翩。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浪漫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赵辛楣不缺少绅士的风度,却少了发自内心的浪漫。他务实、踏实,很有主见,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想法,更适合赵辛楣的是小鸟依人、事事顺从他的姑娘,而不是苏文纨。也许,赵辛楣喜欢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苏文纨,而不是真实的她。

苏**比赵辛楣清醒,她知道,虽然现在赵辛楣对自己言听计从,但是婚后,他一定会干涉自己的生活,而他背后的家族,实力雄厚,让自己也没有多少优越感,处处都得小心谨慎。

对于方鸿渐犯过的错,唐晓芙和孙柔嘉,都没有苏文纨宽容。如果说,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原谅,那么,苏**无疑是最爱方鸿渐的那个人。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人到中年,重新再看书中的人物,有了当年不一样的感觉。

方鸿渐虽然没有真正拿到博士文凭,但他其实并不差,在很多方面也很优秀。因为学过哲学的缘故,方鸿渐善于观察人的内心,他能看清很多人的内心,只是不说出来。

方鸿渐知道苏**对自己的心意,他对苏**也很有好感,只是他当时一帆风顺,还不懂生活的艰辛,因此对苏**的主动示爱,并未放在心上,甚至可以说没有好好珍惜。

方鸿渐陪着苏**在香港玩了两天,他发现苏**有不少小孩子脾气,她会顽皮,会娇痴。方鸿渐原以为,像苏**这样的年纪,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其实,这就是苏**真爱的体现。因为,只有在自己最爱的人面前,无论多大年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本事。

他们一起在香港买了很多水果,方鸿渐嫌弃水蜜桃难剥皮,吃完荔枝的苏**,愿意替他拨剥桃子,还把自己的手帕给他擦嘴。苏**一边嫌弃他的手帕脏,一边让他拿自己的手帕,说自己最不喜欢推。在方鸿渐看来,这是婚后夫妻日常生活才表现出来的平静。

当时的方鸿渐,心里觉得跟苏**的情谊很难再有进展,好比两条水平线,无论怎样靠近,都是彼此独立,难以靠拢。 只有九龙上岸前看她害羞脸红的一刹那,他的心忽然软得没力量跳跃,以后便没有这个感觉。

苏**含着惊怕嫌恶道:"啊哟!你的手帕怎么那么脏!真亏你--哙!这

东西擦不得嘴,拿我的去拿去,别推,我最不喜欢推。"

后来,苏**替方鸿渐洗了手帕,还帮他把脱落的两个扣子缝好,亲切称呼鸿渐为小胖子。如果当时方鸿渐向苏**求婚,她说不定会欣然答应。

回国后,方鸿渐暂时住在周家,就是他的挂名岳父的家里。有一天,百无聊赖的他想起来去看望苏**。他身边没有可以聊得来的现成的女朋友,苏**是旧相识,比身边的女孩子强了百倍。方鸿渐以为苏**会很高兴自己的来访,也许在他的潜意识里,苏**对自己的好感与日俱增。

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苏**以为方鸿渐留学回国便与周家**结婚,所以她的态度很冷淡。在方鸿渐把自己留学的原因、干岳父的原委,以及自己买博士文凭的经历,一五一十告诉苏**。方鸿渐说,自己看到报纸上的消息,第一个便想到苏**,害怕她会瞧不起自己,为这件事,他还跟自己的挂名岳父闹得不不愉快。

苏**脸上露出笑容,安慰他说,商人只知道付了钱要交货,不会懂得学不靠考招牌的道理,不用计较这些事情。还劝他,既然已经再大的地方玩世不恭,就不必在小节上认真。消除疑虑的苏**,内心的喜悦洋溢在眼角眉梢。

此后,方鸿渐经常来苏**家里拜访,很多时候,他都能遇到赵辛楣。这应该是苏**有意安排,她也许是想用赵辛楣刺激方鸿渐,激起他的勇气。

可惜,方鸿渐不是赵辛楣,他不会刻意讨好苏**。方老先生的家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他:娶妻不能高于自己。苏**不知道比自己高了多少,他的性格虽然有些懦弱,但也不愿轻易受人掌控。这一点,从他与挂名岳母相处不好,辞职并搬出去住就能看出来。

方鸿渐身上,有旧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清高、固执。学会与人相处也是一种学问,人终究不能脱离社会。如果孙柔嘉和苏文纨出现的时间置换一下,也许方鸿渐的选择会不一样。

只有苏**是真心爱上方鸿渐,没有任何目的和功利心,她父亲和哥哥都身居要职,她虽然出身高贵,有点高傲,但却不刻薄。对于来自乡下的鸿渐,她没有半点看不起,对于他的挂名岳父,苏**说,人家作为长辈,对鸿渐真心不错。甚至对于鸿渐的假文凭,她也毫不介意。

唐晓芙在得知真相后,无法接受方鸿渐,她的心里,希望自己爱的人是一张白纸,不能忍受污点的存在。方鸿渐的好口才打动了唐**,她自己编织了一个华丽的梦,如果她真心爱方鸿渐,她的表姐说的的话,不会那么轻易就左右她。

苏**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把自己的表妹介绍给方鸿渐认识,姐妹比闺蜜更危险,她实在太大意。唐**一回家,她的父母都会说,我们的外交官回来了。看见她性格外向,认识很多人,不止方鸿渐。

唐**知道自己的表姐喜欢方鸿渐,但她瞒着表姐和他见面,频繁书信往来。她的心计其实比她表姐还要高。方鸿渐虽然一直不忘唐**,但他们如果真的走入婚姻,结局也不会有多好。

在他们成为同事后,孙柔嘉成功地利用舆论,抓住时机,千方百计,顺利嫁给方鸿渐。但她身上有点小市民的算计和精明,她的性格、家庭环境都与方鸿渐格格不入。她从未真心欣赏他,订婚后,结婚后对方鸿渐和他家庭的的讽刺、挖苦,就能看出她的本性。

相反,苏**竭力把鸿渐介绍给上层朋友圈认识,如果方鸿渐头脑清醒一点,看懂苏**的真心,他的性格再圆滑一点,情商再高一点,人生也许会重新改写。

在一次聚会中,鸿渐才认识了哲学家褚慎明,刚刚回国的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董斜川。董斜川是个才子,擅长写旧体诗。

酒宴中,方鸿渐不胜酒力,赵辛楣就盼着他出丑。结果,苏**不但不嫌弃喝醉的方鸿渐,还亲自为他涂抹万金油,用自己的车送他回家。这一次,她完完全全把自己对鸿渐的关心和爱意表现在众人面前。

确实,落落大方又风趣幽默的方鸿渐,比严谨务实的赵辛楣更有趣,同时,他待人和蔼、低调谦逊,尊重女性、乐于助人,实在是个很难得的好丈夫人选。他的热心从主动帮助孙**争取旅费就能看出来,虽然那时候他们刚刚认识,并不熟悉。

苏**心里未来夫君的形象,方鸿渐恰好都符合。只可惜,他们一个有情,一个无心,无奈错过。假如,唐**先出现,先满足方鸿渐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然后,两个人因为现实中的很多矛盾分手,方鸿渐就会对婚姻的理解多几分现实的思考。

假如,孙柔嘉早于苏**出现,让她先给方鸿渐上几节课,头脑清醒一下,然后,方鸿渐发现看似柔弱的孙**其实精明、现实,并不适合他。

阅尽千帆的方鸿渐最后遇到苏**,两个人都曾经很挑剔,都没有多少恋爱经验,学问大致相当,不至于没有共同语言。性格方面,没有很大差距,但能适当互补。在事业上,苏**绝对是方鸿渐的贤内助。

苏**与孙柔嘉、唐晓芙最大不同,在于她知道方鸿渐的污点和缺点,仍然喜欢他、爱上他,把他当作自己心中未来的夫君,想给他机会,让他发展。只可惜,他们没有缘分,没能走入婚姻。

其实,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无奈,错过自己最爱的,错过最爱自己的,最后在父母催促下仓促走入婚姻。

婚姻像一个精致的鸟笼,婚前的人争着想要飞进去,结婚后,又都觉得受到束缚,想要飞出去重获自由。

围城前四章,苏文纨是绝对的女主角,贯穿始终。

高官女公子、留洋女博士,人长得“艳如桃花  冷若冰霜”,绝对白富美一枚。为了学业,苏文纨在感情上做出了当时极大的牺牲,在书中看年纪估计二十五六岁,称得上大龄了。青春即逝,苏**在感情归宿上难免有些屈尊,仅凭船上的接触就对方鸿渐一见倾心。

不过,苏文纨绝非傻白甜,对方鸿渐的家世还是略有所知。你想啊,出国留洋没点家底是不可能的,方鸿渐长像应当也比较出重,尽管人油涳滑调一些、懦弱一点,江南人嘛,一表人才应当还是有的。可是偏偏出现一个滑腻、重口味的鲍**,用看得见的行动一次次刺激苏文纨,一次次让她更认定方鸿渐。得不到永远是好的,只是身为大家闺秀的苏文纨不可能直接与她瞧不上的鲍**来一场《武林外传》才有的那场才艺大比拼。

虽然瞧不上鲍**,难说鲍**挑逗方鸿渐的手法,苏文纨没有学得一二。主动送方鸿渐手帕,还要为人家洗手帕,甚至为人家盯扣子。身为从小被人服侍的大**,屈尊为一男士做这么贴身的事情,真有些超常,所以才吓得方鸿渐毛骨悚然。

想起那句话,感情上谁主动谁就输了。从苏文纨在香港那一次“纸上泌出”的红晕开始,苏文纨已经输了。她完全不在方鸿渐的人生版图上,就像方鸿渐不过是给鲍**解闷的一个人,苏文纨也不过是方鸿渐无聊时说话的人,后来甚至成为见唐晓芙的一块跳板。尽管方鸿渐考虑过苏文纨做为女朋友的种种优点,但恰恰没有心动这一条。

不知是不知道还是不想知道,苏文纨无视方鸿渐的反应,还是在自家客厅演绎出一场她想像中的精彩的数男求偶的好戏。或许为敲山镇虎,逼方鸿渐主动求婚。于是赵辛楣还有那个写奇怪诗句的曹元朗纷纷登场,虽然表面让方鸿渐出了不少丑,以至肚中无料也被众人查觉,但是一次次难堪反而让苏文纨更加偏爱于他。这出精彩绝伦的文斗是书中颇为绝妙的片断,读者看着过瘾,苏文纨也很是得意,在其中很是享受。因为她既是主演也是导演,一切尽在掌握。

可是在这烈火烹油的热闹景象中,我却感到一份凄凉。

高官女公子如何?留洋女博士又如何?年岁已长,女人最重要的归宿还是未知。眼前尽管追求者不断,却不是她心仪的人。看中的人又迟迟不给出答复,身为大家闺秀不得已才导演这出上流社会文人间的战斗。她用外语命令方鸿渐吻她,这是多么出格的一个举动,这是苏文纨身为大家闺秀出阁前一次浓墨重彩的倾情演出。她以为结局尽在掌握,如此主动也不过是场预习。

苏文纨成也闺秀败也闺秀。她温婉的气质和家世背景对方鸿渐绝对有吸引力,否则不会有女朋友和情人的那个论断。但是她有些装,必竟是大**,常带着冷若冰霜的面具,凌驾人之上。如此这般才让她的感情世界一直是空白。

她没有想到,这真得只是一场演出。赵辛楣也罢,曹元朗也罢当然是配角,可是她自己竟然也是配角,真正的女主角是表妹唐晓芙。得不到它就毁灭它,白富美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于是苏文纨亲手撕碎了方鸿渐的恋爱梦,成为这场演出一个不漂亮的结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03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