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文章主要是黑狗达以第一人称方式,描述了那些年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出现及角色如下:
一阿太
“皮囊”,从阿太(外婆的母亲)嘴中出来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外婆在作者一年级时就走了,让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外婆临走前交代阿太多去照顾黑狗达,因为没有爷爷奶奶,父母又忙。慢慢地,和阿太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即便到了大学,以及毕业到外地工作,每次遇到挫折,都会回老家和阿太坐一个下午,可想而知阿太在主人公心里的重要性。阿太走后,接到母亲的电话,两个人抱着电话一起哭,阿太最后就了一句话给黑狗达:“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二、母亲、父亲
父亲的父亲由于田地被政府收回后自暴自弃,同时还吸食鸦片,家庭就这样拖入了困境,所以后辈人一切都得靠自己。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后结婚,父亲承诺买地盖房子,姐姐之后的我(超生)出世,造成父亲的公职被辞。,还罚了三年粮食配给,内心虚弱的父亲不出门三年期间,母亲硬撑着,还建房子。三年后某一天,父亲出门去宁波工作,母亲建好房子后,父亲回来就不再去宁波。后来在家乡做生意,酒店、海鲜馆、加油站,生意越做越小,失败一次父亲便更加邋遢、焦虑、沉默……然后有一天父亲就摔倒在井里,中风。从此父亲经历了几次手术,但最终还是只有右半身能动。中间发生了很多小插曲,母亲建房我们的不理解,到再次建房我的理解,我想攒够钱给父亲去美国看病……但都还来不及时,父亲就离开了!读到这儿时,心里好酸,也不知为何。
三、张美丽。
书中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张美丽的出现,让很多青少年想入非非,而村里人及张美丽母亲对张美丽的各种欺辱,让人真心疼!张美丽的遭遇真是可怜,为学校政府捐款,却不能留下名字。社会作了那么多贡献,做自己认为对的喜欢的事,却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不要脸”、“贱人”、《狐狸精》之类的词都是乡亲们用来骂她的,老的少的,相干不相干的都一样。可能是经不住外界压力,包括自己最亲爱的母亲都骂自己,所以最后她跪在自己宗族的祠堂门口,大声哭着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做的只是对的喜欢的事儿,哭完后撞墙而死!却没人愿意收尸,其实作者是相信张美丽的,因为多年后的同学聚会,当同学们开玩笑时,很生气摔杯而走。
四、厚朴
一个想活出自我的热血青年:还想组建自己的乐;辅导员老师都拿他无法,而且还与市委秘书长的女儿恋爱。但最终乐队解散;达不到女朋友的期望而分手;甚至最后还要通过父母关系去一个山村当老师,似乎没找到自己所期望的感觉,生病,绝望,自杀……
作为厚朴曾经好朋友主人翁感觉很难受,感觉自己和厚朴可能就是同一类人!
五我可以用一个字描述最后的内容,那就是“爱”,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回忆记忆中的种种,父亲母亲的不容易……《皮囊》,一本真实非虚构的书,读来易懂,动情!
刘国云
2017年12月10日
1恋爱是戴着眼镜看东西的,会把黄铜看成金子,贫穷看成富有,眼睛里的斑点看成珍珠。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2女人就像眼镜,度数不合适,继续戴着只会损坏视力。
——王朔
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一个很小心的人,每次我穿雨衣的时候,我都会戴太阳眼镜,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出太阳。
——王家卫《重庆森林》
4“如果还有来生,你想做什么。?”“除了做人,什么都行。戒指,眼镜,床,日记。”“下辈子做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你可以把我买回去,在你身边永远都有意思。”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5张起灵你可知我奉你为神,却也怜你孤苦无话漂泊百载,如若可以,我愿倾尽笔墨给你一生无忧。
小三爷你可知我奉你为神,却也怜你天真尽葬沙海沉浮,如若可以,我愿倾尽纸页还你天真如初。
解雨臣你可知我奉你为神,却也怜你刀口舔血血染粉装,如若可以,我愿倾尽年华陪你戏语繁花。
黑眼镜你可知我奉你为神,却也怜你嘻笑生死淡看尘世,如若可以,我愿倾尽一生随你浪迹天涯。
《盗墓笔记》
6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镜,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蔡崇达《皮囊》
7"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杨绛
8我对年轻时候那种胡混、到处去玩,并不感到后悔。我觉得青春就是应该挥霍的。因为我注意到我的很多同龄人表现得很糟糕,比如说二十二三岁,本来是年轻人拼命地玩儿、拼命地谈恋爱的时候,他们却像傻子一样戴着像瓶底一样厚的眼镜躲在屋里啃那些倒霉的书本,研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讲那么一句话。整天看这些东西,年轻时候该玩不玩、该谈恋爱不谈,然后到了二十八九岁,三十岁,眼看父母家人所有亲戚长辈全着急了,就急急忙忙谈了一个恋爱,谈了两个多月就结了婚,结了婚一年就生了孩子。然后这帮家伙到了三十五六岁,有一天忽然醒悟了,觉得,哎呀,我马上就人到中年了,我这辈子都没怎么开心过,都没玩过。于是这帮笨蛋笨笨地想了半天决定开心一下的结果就是,找了个外遇。
——罗永浩《我的奋斗》
9有一种元气,叫做honoka。
有一种天然黑,叫做Kotori。
有一种大和抚子,叫做umi。
有一种学生会长,叫做eli。
有一种人妻,叫做nozomi。
有一种傲娇,叫做maki。
有一种猫娘,叫做rin。
有一种眼镜娘,叫做hanayo。
有一种小恶魔,叫做nico。
有一种奇迹,叫做μ's。
《LoveLive》
10疲惫人生大家都说做人好累,我也这么觉得。要戴上假发、戴上面具、戴上眼镜、戴上笑容。穿上内衣、穿上外衣、再穿上外套,穿上内裤、穿上外裤、再系上皮带,穿上袜子、穿上鞋子、再绑上鞋带,天天都得如此,直到上天堂。
——几米
11一天,她大失所望,曾这样对他喊道:"你没有看到我是多么不幸吗"他以他特有的动作摘下眼镜,既不愠怒,也不恐慌,只是用一句话就让她知道了他那惊人的智慧的全部分量,你要永远记住:“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的关系。”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12总而言之,我最喜欢戴眼镜的栗山未来同学了!
《境界的彼方》
13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税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满足得入眠。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戴眼镜的女孩》
14黑眼镜摸了摸自己的胸口,“姓张的都是不会痛的,我不管怎么样,还是会痛一痛的。”
《沙海》
15死神需要的是准确迅速的判断情况,你的眼镜是装饰吗
《黑执事》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是什么?
有人说,钱难赚;有人说,情难还;有人说,活着本身就很难;也有人,对这个问题,闭口不谈。
在《皮囊》这本书里,作者蔡崇达说:“生活就是这样的问卷,你不回答,它就会一直追问下去。”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充斥着各种“难”,与其被生活逼着走,不如转过身去,与困难正面相迎。
蔡崇达始终敢于直视自己的人生,他似乎有种洞穿生活本质的天赋,能从最为庸常的故事里,找到直击人心的痛点。
在他的笔下,有不少悲剧人物,但也有人,在与命运的搏击中,化身为自己的英雄。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你不想被生活打倒,首先就是要认清生活,看清活着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改变的是——偏见
蔡崇达出生于福建的一座沿海小镇,这里的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蔡崇达无尽的回忆。
其中,有个人,给蔡崇达留下了最为深刻的记忆,那就是张美丽。
她是小镇上人人喊打的“妖精”,却是蔡崇达少年时,魂牵梦绕的“女神”。
张美丽年轻时,因为爱上了一个外地男人,不顾家里反对,与他私定终身。
即使后来,这个男人光明正大地娶了她,但守旧的街坊四邻,仍视张美丽为“坏女人”,把她牢牢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几年后,张美丽乘着改革的东风做起了生意,成了十里八乡的有钱人,可关于自己的指指点点从未停息。
为了消除偏见,她到处捐款,先是拿出5万块给学校建图书馆,后来又砸了20万给镇政府修大楼。
可是,她捐款越多,对她的诋毁就越强烈。
有人说她买毒品,有人说她做娼妓,就连本家的宗族大佬,都贴出公示,与她断绝关系。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她开的 娱乐 城发生了一场械斗,有人被当场打死。
一夜之间,老百姓把 娱乐 城围得水泄不通,大骂张美丽是镇子上的一颗毒瘤。
就连张美丽的母亲都站在人群中,恶狠狠地说:“我当时就应该掐死你!”
这句话,成了压垮张美丽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天晚上,她一头撞死在了祠堂门口。
后来人们说,在死之前,张美丽一直喊冤,不停地发誓说自己从来没干过坏事。
张美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哪吒》里,那句扎心的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搬动。”
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别人的看法;而最傻的事情,莫过于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你永远不可能改变所有人,更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偏见。
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心境,勇敢地为自己而活。
最难预料的是——命运
古人言:“卦不敢算尽,畏世事无常。”
天意难测,谁也不知道老天爷发给自己一副什么样的牌。
这句话,放在蔡崇达两个童年玩伴身上,再适合不过。
他们的名字都叫阿小,但一个是渔民家的儿子,一个是香港富商的公子。
渔民阿小,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但他又不甘于做渔民,于是跑到 社会 上混,一路摸爬滚打,还差点饿死。
相比之下,香港阿小,就是人上人了。
他被一辆高档轿车送来乡下度假,他的漫画书、 游戏 机、拼图……让村里的孩子大开眼界。
每当这些时候,躲在阴影里的渔民阿小,总会咬牙切齿地咒骂命运的不公。
可是几年后,命运的轮盘一转,两个阿小的人生发生了逆转。
香港阿小,在短短几年内,遭遇了父亲病故,哥哥卷钱跑路的人间悲剧。
而他常年养尊处优,无一技之长,不得不卖掉房子,还清父亲生意上欠下了债款。
之后,香港阿小靠着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当香港阿小跌至低谷的时候,渔民阿小反而走在了人生的上坡路上。
渔民阿小在 社会 上闯荡几年后,做回了渔民。
他靠着起早贪黑的捕鱼卖鱼,攒了不少钱。
他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座小楼,娶妻生子,尽享天伦之乐。
网上一直很流行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人生无常,命运难料,没有人能预演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着前行。
任何人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峰,也不会一直待在谷底。
我们需要做的是,无论顺境逆境,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让自己变强,才能顺遂地走过命运里的风雨。
最难得到的是——理解
在《皮囊》里,蔡崇达随着思绪,零零散散地讲述着旧时光的故事。
当讲到大学同学张厚朴时,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哀和内疚。
他为厚朴的人生感到悲哀,更为自己始终没能理解他而内疚。
读大学后,蔡崇达和厚朴成了室友,但很快俩人就分道扬镳。
原因很简单,厚朴是个叛逆的新潮青年,热爱音乐,以改变世界为理想。
而蔡崇达是个朴素地甚至有点土气的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好好学习,尽早赚钱。
俩人理想不同,自然走上不同的路。
大三这年,蔡崇达成为知名报社的实习生,赶赴北京就职,而厚朴的人生却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厚朴的“世界乐队”解散了,他自己也因为常年挂科,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分别后不久,厚朴忽然打电话给蔡崇达,希望蔡崇达理解他的困境,带他去北京闯荡。
然而,当时的蔡崇达,无法对厚朴的痛苦感同身受,还像从前那样苦口婆心地劝他做人要踏实。
厚朴指责蔡崇达不懂他,愤怒地挂断了电话,再也没有联系。
又过了两年,厚朴终于受不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无人理解的绝望中,自杀身亡。
或许,厚朴永远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真正地感同身受。
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安慰你,也许会同情你,但永远不会真正感受到你的疼痛。
常言道: 他人难悟,悲喜自渡。
不要指望别人理解自己,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人生在世,能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能救赎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最难放下的是——执念
为什么蔡崇达拼了命地要赚钱?
在书里,他直截了当地给出了答案:因为贫穷。
蔡崇达的家庭贫穷到什么程度?
贫穷到母亲不得不半夜偷偷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回来煮着吃。
他们的贫穷除了时运不济,其实和母亲执意建房子脱不开干系。
早些年,父母因为超生了蔡崇达这个老二,丢了工作,还被罚了三年粮食。
后来,父亲经商屡屡受挫,还在蔡崇达读高二这年,中风偏瘫。
可就在父亲刚刚出院后不久,母亲却提出,要加盖家里的房子,盖一座四层小楼。
房子,似乎是母亲永远放下不的执念。
从她结婚那年,她就一直憋着一股劲儿要盖房子。
无奈,家里频遭厄运,房子的事儿就耽搁了下来。
或许是父亲的病刺激到了母亲,总之,她不顾众人劝阻,把家里仅剩的那点钱,都投到了房子上。
最终,房子建好了,生活却毫无起色。
反而陷入一种僵局,一家人整天为钱发愁,争吵不休。
这世上的人,大多苦于两件事: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可偏偏有人不信,紧攥着那些“想要又得不到”的念头,折磨自己。
佛语有言:我执,是痛苦的根源。
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办成,越是适得其反;很多梦想,你越是想实现,越是遥不可及。
太过执着的人生,是一场灾难;而学会放下,才是活得通透的智慧。
人生匆匆,何必执念太深,随遇而安,随缘而活,才是与生活和解的最好方式。
最难看清的是——自己
蔡崇达在《皮囊》的最后,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
他开始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剖解他自己。
他承认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是为了赚钱,为了撑起那个偏瘫的家。
为了拿到奖学金,他从小刻苦学习;
为了给父亲治病,他一上大学,就疯狂打工。
为了省下一点车费,他一年到头不回家,大年三十还在值班。
有一次,因为疲劳过度,蔡崇达在工作岗位上发烧近40度,一度昏厥。
他拼了命地赚钱,可当他足以带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却陷入迷茫。
他质问自己:你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你真正享受的是什么?你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
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蔡崇达忽然发现,他看不清的,不是命运,而是自己。
为了看清自己,蔡崇达强迫自己慢下来。
他回到故乡,重走那条斑驳的石板路;他回忆过去,细细品味童年往事;他去远方旅行,感受异国风情。
最终,他发现,自己依然热爱文学,真正享受的是为一个个普通人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当他坐到电脑前,为《皮囊》这本书敲打下一个个句点时,蔡崇达才明白: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感觉。
在希腊的阿波罗神庙前,大门的石板上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愿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摩他人,却很少去探究自己。
而人这一生,最紧要的不是读懂别人,而是认清自己。
看清自己的理想,看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到底想要哪种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准定位,把控好人生前进的方向。
《皮囊》,是蔡崇达写给时光的故事,关于苦难、关于理想、关于自我。
他用这些陈年旧事,为我们凿开了一扇理解命运的大门。
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从来困难重重,人生从来苦乐参半,命运从来难以捉摸。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埋没。”
生活很难,活着更难,人这一辈就是个渡难的过程。
当我们看清生活里的“难”,只要下定决心,逼自己走下去,必将迎来属于你的晴空万里。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瑾山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1看书评里有很多关于作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话,其实看的过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越看到后面,就会越明白皮囊和现实的意义。我们都执着于追求表象,却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表象背后的真实。生命很短暂,短暂到我们都来不及细细体会已经流逝的生命阶段,然后新的年龄阶段又马不停蹄的赶来,然后再匆忙的逝去,以至于让人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然后周而复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生命阶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长的,每一个抉择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或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纠结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乃至更长时间,选择的过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觉时间像个压力泵,行走太慢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认识自己的内心,倾听别人的内心,慢下来去了解和体会,试着去理解别人,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换个心情去爱这个世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做不了有趣的人,做一个认真的人也是可以的。(感觉有趣的灵魂除去灵魂两个相似,就是幽默细胞的多寡了,奈何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段子手。我呢,也就做一个认真的人吧)
皮囊读后感2《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本童年自传,打开书,迎接我的是纷乱的小镇上发生的人与事,它们如同一个个炫目的烟花在绽开,寻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种生活道理。
我最喜爱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惨,高龄时送走了仅仅50岁的姥姥。阿太很坚强,她没有哭,她已经看清了尘世,知道并了解了什么是皮囊与灵魂以及它们的作用,她的身上仿佛散发着一种久经世事所带来的老练。她还锻炼年轻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纪依旧锻炼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这思想传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轻时还不理解阿太为何如此的冷漠,如此无情,在小时的作者看来,阿太像一块儿石头,一块儿情感古怪的石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明白了“皮囊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渐渐了解到阿太的用意。随着作者对阿太的信任与喜爱变得更多,他工作之后,经常去找阿太倾诉,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后来,阿太去世了,整个家庭都蒙着层悲哀,我的心也随着阿太的死沉下去,仿佛整个人都跌进了悲伤的深渊。但我发现阿太在死前没有伤感,在她看来,死只是让她脱离皮囊,使她变得更轻,足以见得她对死看的很开。而在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与作者的阿太一样,不是在用欲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让它锻炼起来,为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浊所动,保持轻盈。
我喜欢这个看透尘世的阿太。
皮囊读后感3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皮囊读后感4《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这本书读完了。恰如很多人说的,这本书需要慢慢品味,在这个慢过程中,自己也往往会进去到作者写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会联想到自己。仿佛就像自己经历过或者将来会经历。在那个,闽南的一个海边小镇,留给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乡:真诚,质朴。
坚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给了黑狗达(蔡崇达)最原始纯粹的人生信条:我们生来的这幅皮囊是拿来用的。倔强固执的母亲,为了建造一座不久后就将被规划拆掉的房子,捡剩菜,做苦工。只是因为村子里还没有人家建了四层的楼房,只是因为那样才能让整个家在村里站起来。“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亲,中风后拖着残缺的皮囊跟命运做着最绝望的抗衡,不服输却也输了,以孩童的姿态。
还有那个充满青春热血的厚朴,这也许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现在回想起当年的热血也是无比的感慨,但也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成长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为局外人的我,读着别人的故事。用这个与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皮囊读后感5今天是在同学家里看完了这本开篇很久的书,皮瓤,刚开始没觉得自己能好好的看完这本书,没想到自己越往后看自己越平静,也越来越深沉,看着这本书,想想自己,想想周围的人,想想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想想自己说要留在的地方,想想小时候的梦想,想想自己的现状,不停的想,不停的想,其实我一直都觉的自己还是个孩子,可是自以为的这个孩子,如今也快年满三十了,呵呵,有点害怕,没了以前的梦想,不知道自己还在追求什么,能追求什么,还一直在想要去去深山老林,去拜访那些老艺人,去寺庙里净化下自己,去看看大好湖山,可是这一直在想想的层面,那个我却被现在自己的束缚住了,上班养活自己,可是自己又没能付出努力让自己现在的生活变的更好,自己一直没有努力过,自己明明知道,却还不努力,哎,这种病得治啊,这种病挺严重,得治,必须治,慢慢的给自己列些计划。
想想小时候的梦想,努力吧,不光是为了现在的自己,还为了那个能实现那些想法的我,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努力,平常心,好好生活,也希望自己内心处能永远保留着那点幼稚
皮囊读后感6书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我想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饱受争议,看到了褒贬不一两极分化严重的书评的理由。
对我来说,很多很多类似的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相似的痕迹,让我实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种仿佛是从骨头里抠出来的文章的痛感。书不长,我却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来很多次,去消化里面的情感,平复自己的心绪。
这本书的后半部总让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为太久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即使重获自由,当精神紧张混乱的时候,他依然会不自觉地按照房间框出的大小走动。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因为我实在是无法可想如何能够在一个人的精神上竖起坚不可摧的牢笼。似乎世界很大,当你站在触手可及的自由里就能够甚至是应该顺理成章地得到解脱与释放。可事实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里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先天或后天慢慢滋长,不知不觉却也牢固的很。蔡崇达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束缚在了这个“框”里。只不过他看着文展,叹着文展,最后在框架里活成了个体面的文展。
皮囊读后感7读完此书,没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没有如何的感动,反而心一丝苍凉。作者的那些关于故乡的眷念,那些关于亲人的眷属,那些关于友情的回味,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都装在四处漂泊的皮囊里了
人生就像一个无底的空杯,我们总在不断的往里面装进许多东西,亲情和友情,财富和地位,又在不断的失去,而身体这副皮囊更像是一个活着的象征与符号
年幼时的天真与善良,年轻时的欲望与野心,中年时的挣扎与妥协,老年时的叹息或回归,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当一个人还在不断眷念着的时候,也是最脆弱与幸福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众生,一生都在寻找外面的世界,对于亲情是一场投资与还债的关系与过程,更像一场约定俗成的责任,也像一座山。对于友情,更像是一种慰藉与填充,对于爱情,更像是一种奢侈与完成人生成人礼的一种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寻找,却从未真正审视过自己内心的需要
贪嗔痴与断舍离,本无不同,一个是在完成寻找外界的认同,一个是在寻找自我,对于完整的人生,应该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对于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甜品与大麻的作用所带来的结果并无不同
皮囊读后感8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也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着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补欲望看过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皮囊读后感9青年作家蔡崇达的处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真诚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总要讨论一些普遍、永恒的话题,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人,一个代表了人类的“人”。全书14篇作品,作者用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诉说着他对父母和家乡的怀念,对朋友的感谢和关切,以及对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其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一篇就是《母亲的房子》。初读时,我觉得作者写得有些“过”,因为人物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母亲为什么只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这样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捡菜叶,全然不顾家人反对,历经艰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后就会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母亲在门口奠基的石头上写上了父亲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母亲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撑起的家看上去更圆满。细细品味,正是这些真实又近似痴狂的行为和想法,赤裸裸地将人的本性曝光。
我们每个人都偏执地活着,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证明我们没有白活。物质总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蔡崇达,让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让我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皮囊读后感10看到这一章,书中母亲就算没有钱,为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盖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那一辈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记得08年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伤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当时手术费把家中的积蓄用得所剩无几。而母亲相信算命,请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家里的房子不好,于是决定盖房子!于是夫妻两人四处借,最后盖成了,但一屁股账也是在10年还清的。期间日子也是过得清苦。
后来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轮到了姐姐出嫁,因为爱面子,赔了一大笔嫁妆!结果姐姐没两年离婚了,带着孩子的姐姐没办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里的,又是父母来承担!好在父母工作还能开销,最后也是攒下一些钱的!15年的时候轮到了我结婚,因为我们很多人家里都陪嫁妆赔陪一辆车,所以好面子的父亲非要给我陪一辆车,又把所有的积蓄用完!
年头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过年的时候办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笔钱来办酒席。父母这辈子就为了面子活。我们总是劝他们人活着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为时代的影响根深蒂固。总是反驳我说:人活着不为了面子活着干嘛?于是我总是哑口无言!
皮囊读后感11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著,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皮囊读后感12其实我是想好好静下来,写一篇长篇大论来谈论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笔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文字浸入心脾,渗透到每根血管每个细胞的享受,是来自心灵的震颤。我本书,就像前言说的一样,是一盏明灯,是一本我想一口气(我确实是)读完的一本好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又细腻动人,没有铺陈辞藻,炫弄写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真。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笔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的人,讲他的童年,讲他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长。他说的很多话,非常的直白,坦诚。而且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还是自己挣扎的内心,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自己,关于父母,关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做的。
皮囊读后感13打开《皮囊》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书城里面看到,这本书是刘德华推荐,刘德华在推荐语里面说,他读了这本书有很大的启发,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我打开了这本书首先看到的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给我的生命中多一盏明灯,故事讲述了蔡崇达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她为人处世平淡,在女儿死的时候别人都担心她会出什么事情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蔡崇达听说舅公小时候差点被阿太丢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别人指责,然后他问阿太真假时,阿太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俗话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为皮囊是用来用的,九十九岁的阿太离开了人世,留下一句话给蔡崇达:死就是一脚蹬的事情,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是啊,我们的灵魂是多么轻盈,在现在的生活中,无数人成为车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却忘记了我们的灵魂本来就是非常轻盈。
读完皮囊这一节,然后思考以前的人生,为了很多事情担心,在痛苦的时候让自己难受,其实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烟消云吧。最后我读完《皮囊》后,感觉以后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读完《皮囊》这本书给我的生命多了一盏明灯。
皮囊读后感14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哪怕我们外表漂浮疲惫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皮囊之下,贯穿的是我们的灵魂。无论这副皮囊你是否喜欢,无论灵魂是否已找到出处,你都应该相信灵魂归依了,一切才安稳。而那具皮囊只是偶尔保护我们的内心缓慢一点受伤害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15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看过《皮囊》的很多人都认为其中最好的无非是《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而其他则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是蔡崇达想要表达自我优越感的一种方式,觉得他做作,用别人的那些奇葩遭遇或者是失败来证明自己获得的成功。
我想,大部分人觉得前面几篇写的比较好是因为前面几篇是写蔡崇达母亲对于建房这件事情的执着,以及父亲残疾后对于自尊的渴望和寻求,以及对于正常行走的极度渴望,还有他童年的回忆,而这些事情是很多人有亲身经历的,有感知的,所以当看到蔡崇达如此平静地表述过去时也会引起自我对于童年时期那些生活的回忆,对于家庭里类似事件的再次回首,极强的代入感自然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
而后面几篇譬如《天才文展》《阿小与阿小》《张美丽》《厚朴》等文章里出现的人物则不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出现,而相比之下,蔡崇达最后的结局相对来说都比他们要好那么一些些,所以很多人开始不平衡,觉得这是想要告诉大家他的成功,而不是单纯的讲述,哪怕在多年以后他再次与阿小见面时描述的不堪,也成了众人眼里的炫耀。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当他回首过去时,把曾经不愿记起的那些事情平静的描写出来,我想只是因为他放下了内心里的纠结和愧疚,年少时对于父亲、母亲、阿太、朋友的不理解,曾经应该去做而未做的那些事情一定堵在他的胸口,当停下手中事情想起时,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可是当他愿意把这些事情呈现出来的时候,他放下了,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曾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不堪终究是会离开的,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放下。一路前行的时候,身边人的节奏总会慢慢变乱,但我相信他明白,他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他前行的动力更为强大,也许这也是他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看他的照片,感觉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何尝不是呢,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他也曾用忙碌的工作逃避一些东西,在多年以后才明白躲避终究不能解决留存在内心的恐惧,当他开始剖析自我的时候,反而一身轻松。
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人说这是精华的精华,而我想说:你看到什么什么就是精华。
有人说,这本书里充满了“浓重故事性”和“自我标榜性”,有人说蔡崇达的主观性太强烈,有人说他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份等等。我不了解他,但我想以他的到认可,无论是家庭父母的认可还是学校老师或者社会同事对他的认可,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拔高自己的身份,至于其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
蔡崇达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我说不出那么高级的话语,但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情以后,我开始明白,文学可以让人内观,看到曾经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在对过往的自己剖析的时候,不仅看到了那时的懦弱与无能,也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所使。
慢慢地,开始认真思考别人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自己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当一个人打开心扉和你畅谈的时候他相信你不会张大嘴巴到处说,当你发现你和谁说过的个人事情到了别人口中的时候,开始有所戒备,不再对口把心里的事情说出去。
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不知道发生了一些怎样惊心动魄的事情,也许因为他是蔡崇达,所以最后走出来了,也许换了其他人,就和蔡崇达故事里的其他人一样,最终默默无闻。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总以为别人没有做到更好,可是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的生活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