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不发达,工农业生产、战争等对人口的依赖性大,无论从家庭生计养老还是国家发展建设角度看,都需要鼓励生育。古代女子逾时未嫁的,父母甚至要受到处罚,由官方出面把她给许配出去。
古代医学也不发达,人口平均寿命短,结婚生育年龄就得往前推了。
古代是一个早婚的时代,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婚嫁年龄标准,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便可成婚,但这标准也不是统一的,有些朝代就不一样,例如唐朝初年休养生息,还是按照《礼记》所定标准来执行的,而唐朝中期,降低标准,男十五以上、女十三以上皆听嫁娶。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时规定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而嫁,清朝亦如此。
这样看来,古代那么早就可以成婚,那应该不会有什么剩男剩女了吧?其实不然,可以结和必须结是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个朝代的软硬兼施的措施,相信中国人口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先来了解下,关于各朝代为促使人口发展而采取的强硬措施有哪些?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
越王勾践为了卧薪尝胆,一雪前耻而推行了“十五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男子超过20岁未娶,女子超过十七未嫁,父母是要被治罪的;南北朝时期规定,若是女子达到适婚年龄而未及时出嫁的,不仅是个人,连同家里人都要一起坐牢的,《宋书周郎传》记载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如此了;汉代孝惠皇帝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未嫁,五算”所谓“五算”就是五倍的人头税,当时人头税120钱为一算,那就相当于600钱,且还不算其他赋税。当时地方官员的月俸也就几百钱,这对于平民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了,真的是嫁了嫁了,怕了怕了,剩不起剩不起(捂脸状);西晋武帝时期,《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就是说,女子到了结婚年龄了,父母还没办法将其嫁出去了,那就由地方长官代替其父母,为其婚配,这可以说很强制了,现在很多人都说,男朋友/女朋友国家有没有包分配,这搁在晋代是可以实现的,但想想,地方官除了平常职务还得管你婚配,任务量还大,也就只能抽签吧,有人说万一分配到国民老公,那多棒!我只能说:不存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姨妈笑脸),你要知道富二代还需要地方官来担心有没有婚配吗?(姨妈笑脸)没分配到伤残人士,已经是很棒棒的!
当然,国家在处理婚配问题上,也有相当浪漫的一面,早在周朝时期,便有为了方便男女相遇相识而举办的“仲春会”,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相亲大会了,这时候即使是一见钟情私奔(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圣人认为二月是春天能量最旺盛时期,应当遵循世间规律,正所谓“春天来了,又到了万物复苏到季节了”(捂脸状),咳咳,言归正传,其实我们传统到元宵佳节也可以说是国家精心安排的联谊会了,平日女子是不被允许出门自由活动的,可以说是“三步不出闺门’但是元宵节却是被允许出门与男子相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物色心上人。据统计,在昏暗的环境下,人的颜值会有所提升,这大大就增强了彼此好感,从而牵手成功!有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这元宵。
另有名的相亲大会便是上巳节了,俗称“三月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先秦时,这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活动节日。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言下之意,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可以尽情猎艳了!这一天,深居闺阁的俏佳人和年轻小伙子都会出门踏青,选一个有河流的地方,嬉戏游玩赏花。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这时候,男子们会分坐在上游河曲的两旁,放置酒杯,酒杯顺着河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把这酒杯拿起来,若是女子有意,便喝了被杯酒,两人互相钟情,就该干嘛干嘛去呗(害羞状),这就是“曲水流觞”了。
当然不是说俩人看对眼了,就直接牵手回家了,通常这时候,一般是让身边的朋友先上去帮忙介绍下自己,说这妹子看上你了!这时候选对僚机就是很重要了,若对方回应,也有相同意愿,那就互留住址,回家告诉妈妈,我相中谁谁谁了,然后父母就很开心了,终于不用被罚了,赶紧按照三书六礼,该娶的娶该嫁的嫁,happy ending!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软硬兼施的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单身问题,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农耕时代,人力就是一切,国家为人口稳定的增长率,也是操碎了心了。
是为了彼此需要 男人干活 女人家务 从原始社会就传下了的传统了 现在的人有思想了 有文化了 逐渐懂得原来男女之情也是讲究感情 讲究吸引的 所以文明人是有爱情的 野蛮人是为了传宗接代
过去的人结婚早啊,但我觉得吧,看情况,我发现结婚早的地方普遍是农村地区,不是歧视啊,就是在农村有好多都是辍学早,结婚也比较早,可能受到的教育程度有关,而城市里的人大多都是26以上的,结婚相对较晚,因为他们要考虑到的地方特别多,什么房贷车贷之类的一大堆,生孩子也是,不敢多生。
有很多人觉得结婚的仪式非常的复杂繁琐,殊不知我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婚礼流程更复杂。古代的结婚仪式与现代人的结婚仪式有很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我国古人的结婚仪式有以下几个流程。
三书
是指聘礼过程中来往的文书,所以这三书就包含了聘书、礼书以及迎书。
六礼
指的是从求亲到媒到赢取,以及完婚时的一系列手续。因为古人比较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媒人是古代结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物,而这六礼就包含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请期就是选择吉日,而对于结婚这样的大喜事最好是双月双日,所以古人不会选择三、六、十一这样的日子。
安床
这一步骤是要求在婚礼举行的前就完成,意思是在一个良辰吉日中在新床上铺好喜庆的被褥、床单等,并且还会在床上面撒满各种各样的干果,意味能够早生贵子。而且铺床的人要选择“全福人”,这样的人必须家庭和睦,所以才会给新人带来幸福的婚姻生活。
闹洞房
在古人眼中,新人不闹不发,越老越发,所以闹洞房是需要同辈的兄弟们才可以进行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能够让新人在婚后如意吉祥。
嫁妆
女方给予女儿的嫁妆得多少就会决定在婆家的地位,而且在古代嫁妆会在婚礼前送到夫家的。
上头
因为古代的男子也会留头发,所以男女双方会在各自的家中请专门的梳头婆来梳头,一边梳一边说着吉祥话。
撑红伞
这是在迎亲的那一天的活动,新娘要在姐妹或者伴娘的搀扶下才能离开娘家,在露天的地方需要在新娘的头上顶一把红伞。这在古人看来,有“开枝散叶”的意义。
由此看来,古人的结婚仪式和现代的结婚仪式区别是非常的大。所以比较庆幸的是生活在了现代社会,要不然古代如此复杂繁琐的仪式真的非常痛苦。
以前的人多含蓄啊,和异性说句话都会脸红,牵个手都会兴奋好几天,未婚先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
而现在呢,男性女性婚前平均三四段恋情都算是少的了。甚至更多的都有
如果有二十五岁没有和异性接触过没有恋情的,要么过于内向到自闭走不出来,要么就是有一些多多少少的心理障碍,比如我,和异性像朋友那样相处还可以,一旦有进一步紧密动作鸡皮疙瘩就起来了非常排斥
无关感情经历吧,总觉得只要有爱和感情,过去不算什么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