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哪种美食令你难以忘怀?

家乡的哪种美食令你难以忘怀?,第1张

我是广东中山的,最爱的 美食 有:金宅 捻西饼等等。

家乡,在每个游子的心里都是无尽的牵挂,儿时的玩伴,亲人,父母,更有一想起来就垂涎的 美食 。小时候的家乡最盛大的 美食 要数婚宴上的八大碗了,,,。

上好的五花肉肥廋搭配切成手指大小的条,用纯正的红薯淀粉揉搓,揉的裹满欠汁,热油炸了金黄,装在古老的黑色缸碗儿里,撒上葱花,姜丝,花椒,八角,调了酱油汤水。

散养的草鸡洗净了大师傅娴熟的刀法转眼切成核桃大小的块,水淀粉裹了热油炸了金黄清水调味,配八角,花椒,葱姜,也装了缸碗。

还有大块的肥瘦肉带皮清汤煮了,切片拌上豆腐乳,白糖。还有一大早大师傅就费了好长时间搅拌的肉丸子,,,,满满的一大笼。

从上午蒸到晚上开席。那个年代上好的席面是三八席:八个凉菜,八个热菜,最后的高潮就是笼里蒸了一天的八个碗儿,腐乳肉肥而不腻,熟肉晶莹剔透,黄焖鸡入口即化,肉丸子劲道入味,配上酸辣肚丝汤,老式鸡蛋汤,山楂苹果汤,海米白菜汤,,,,配图给你们蒸点馒头吧,要不太腻了, 哈哈

,,,。人间美味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许多 美食 。

我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也有许多令人忘怀的 美食 。洛阳水席、浆面条、牛肉汤、烩面、饺子、卤面、捞面条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欢吃的家乡 美食 。

洛阳水席,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 历史 ,是中国保留下来的 历史 最久远名宴之一。

洛阳水席共二十四道菜:前八品(凉菜,四荤四素),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

洛阳水席有二个特点:1、全部热菜都汤汤水水;2、洛阳水席是吃完一道撤一道,再上一道新菜,不断更新循环像流水一样。

记得小时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家里有婚丧嫁娶、满月酒需要待客的,都是请专人来做“水席”,小时候最向往的就是跟着俺奶去坐桌吃席。直到现在,水席中的:牡丹宴菜、连汤肉片、蜜汁红薯等也是我最喜欢吃的 美食 。

牛肉汤,洛阳被美赞为“汤城”,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等大小汤馆近2000家。其中“牛肉汤”是我的最爱。每天早上五点以后,各大小汤馆开始陆续开门营业,七点前后迎来喝汤高峰期。第一碗不放任何调料、不放菜、不放辣椒的“清汤”是我的最爱(洛阳人称“甜汤”,当水喝);第二碗放菜、放调料、放辣椒,然后泡馍,第二碗才算吃饭。有爱喝汤的能喝三碗汤。在洛阳喝汤,“添汤”是免费的,但是添汤可不添肉。

烩面,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集“荤、素、汤、菜、面”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是河南人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大众 美食 ,家家户户都会做。

自从小时候第一次吃过烩面之后便深深喜欢上了“烩面”。在我从小到大这三十多年里,每年过生日,俺妈问我想吃什么饭?我的回答总是:“端锅牛肉汤,拽会面”。吃烩面需要煮牛肉汤或羊肉汤,我们洛阳市每条街上都有牛肉汤或羊肉汤馆,不想自己煮牛肉汤,都是直接到街上的牛肉汤馆买二碗牛肉汤端回家用。就是在我不过生日的平常,我们家每个星期也会至少做一次烩面。

捞面条,这在洛阳人的家庭中,是最寻常的 美食 ,吃的人家最多、吃的次数也最多。

捞面条,挂面、机制面条、手擀面都可以。“浇汁”的种类就多了,蕃茄鸡蛋浇汁,豆角茄子西红柿浇汁,夏天天热,过了水的面条浇蒜汁(蒜汁凉面)等等。

在我们洛阳人的口中,常爱说一句话:“三天不吃面条,觉的这三天都没有吃饱过饭”。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由此可见我对捞面条的喜欢程度。

以上四种是我难以忘怀的家乡 美食 ,还有“饺子”也是我最喜欢的家乡 美食 。但是饺子这种 美食 在很多城市的饭店里都有,随时可以吃到!

我的家乡是河北衡水枣强县,让我难以忘怀的 美食 是大饼卷肉搭配老豆腐。

大饼

熏肉大饼的饼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较多油酥,在烙制的时候,油酥化开,就形成了外焦里嫩的大饼,另外之所以叫“大饼”,是因为,往往烙制的饼往往是以一米为直径的大饼。

熏肉

大饼卷肉中的肉并不是简单的卤肉,而是加上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那就是在猪肉卤制结束之后,会放在铁篦子上,下面的锅底会放上锡纸,锡纸上会摆上茶叶、白糖等香料。在加热过程中,白糖和茶叶等香料会产生带有特殊味道的烟气,在这种烟气的熏制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味道的枣强熏肉,也是大饼卷肉的灵魂所在。

老豆腐

老豆腐嫩爽鲜滑,产品类似于豆腐脑,但是在口感上比老豆腐更加老一些,老豆腐是在点卤之后,继续微火炖煮。老豆腐硬度较大、韧性较强、含水量较低,口感较“粗”,味微甜略苦,搭配浇麻酱、酱油、韭菜花等调料食用,味道棒的很。

大饼卷肉配上老豆腐,是我记忆中的家乡的 美食 ,如今身在外地,缺也时常想起这道 美食 ,让人难以忘怀。

江西赣州特产:烫皮,艾米果,棍肠,江西赣州老乡有没有?

我是吴川的,不过现在广州工作,说起家乡令我难以忘怀的 美食 ,我觉得实在是太多了。下面一一道来吧。

1、吴川牛腩粉

吴川牛腩粉是一道极具风味和极富盛名的名小吃,主要原料有牛腩、吴川河粉等,味道鲜美可口,令人吃完唇齿留香,难以忘怀。读书的时候,牛腩粉基本是首选的早餐之一,甚至午饭都是吃它的。每次放假回家,牛腩粉肯定是必吃的,找朋友是次要的,吃牛腩粉才是重要的。

2、吴川烂镬炒粉

在吴川一般会用大铁镬敲掉镬耳并削小镬沿而特制成的"烂镬"来炒这个粉,俗称"烂镬粉"。吴川的河粉没有广州那种那么厚那么大条,吴川的细薄一点,。炒的时候下生油,再下猪油,蒜子爆香,即落粉猛火急炒,继而下齐调料,撒上葱花,即可上碟。非常的香,一般炒粉还可以加其他聊的,我个人会比较喜欢加叉烧和蛋。以前高中学校门口有个老人(吴川话叫“公儿”)在炒粉,特别香!毕业了,每次回家都会早早起床开车回学校买“公儿炒粉”。

3、吴川粉皮

粉皮和肠粉差不多,不过里面是没有东西的,只是用面浆蒸吹出一张张薄薄的面皮卷成的,之后再切断,再加上秘制的韭菜油、酱油和芝麻,简直是人间美味,每次回吴川,都得吃上几回!现在想起来都要流口水。在吴川,粉皮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里面是夹有椰子丝的,是甜味的,吃的时候只在外面加芝麻,不再加酱油了。

4、吴川年例和酒席

吴川的酒席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特别是对比朋友家乡的酒席之后,那就更加怀念自己家乡的酒席了,吴川的酒席我个人感觉非常的丰盛,特别是近些年,很多海鲜吃。吴川的年例堪比结婚的酒席,丰盛程度不相上下啊,在吴川,年例一般都在正月十五之前,朋友多的情况,基本天天有酒席吃,因为从初二、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某条村做年例的。

在吴川其实还有挺多 美食 的,例如吴川辣鸡粉、煎堆等等。不过我个人就比较喜欢以上几种,也是比较令我难以忘怀的,特别是前面三种,基本回家都会去吃。

水泡梨-个旧蛮受欢迎的伴手礼,水泡梨绝对占一席哈!这一备受市民和游客追捧的 美食 ,可不是浪得虚名。

个旧市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02 54′至103 25′、北纬23 01′至23 36′之间。

“个旧”是以彝语“果作”的音译演化而来的,意即种荞子、吃荞饭的地方。

个旧是以生产锡为主并产铅、 锌、铜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冶金工业城市,是中外闻名的“锡都”。

当地以产锡著名,开采锡矿的 历史 有约2000年,是中国最大的产锡基地,同时是世界上最早的产锡基地。

可是让众多吃货忘不了的-还有这水泡梨~

水泡梨是采摘于深山里的涩梨,用清水洗过之后,加入水+甘草等入缸泡制而成。

水泡梨不只是风味独特,还有口感好+健胃脾+生津解渴的功效,因此深受游客的喜爱。

水泡梨的果实还是蛮均匀的,尝上一个,酸中还泛着微微甜,皮薄肉厚,味道好美。

水泡梨具有清肺抑火的功效,故深受所有人喜爱。

我的故乡在安徽省六安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上 苏埠镇, 每天早上, 人们总是会起个大早去街上吃早点, 苏埠的早点种类繁多,猪头面, 肉包, 油糕 ,应有尽有, 而我最喜欢的, 还是水煎包 和锅贴饺了!

水煎包两面煎的金黄,吃起来酥脆可口,至于馅料冬天是当地的乌菜和粉丝, 夏天则是韮菜粉丝, 可谓是各有千秋, 蘸上一点老板自家手工制作的辣椒面,美的很那!!!

至于锅贴饺, 那味道就更好了, 表皮金黄酥脆, 馅儿更是用料十足, 和馅的时候应该是加入了高汤放凉凝固的皮冻, 咬上一口, 汁水四溅怎一个好字了得!!!

面条比较出名的就是猪头肉面和鸡蛋肉丝面了,一碗面味道好不好?汤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我的故乡汤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和别的地方的汤头不一样,用特制的辣汤勾兑而成,麻辣鲜香,味道是特别的好

具体看图!!!

家乡的哪种没事令你难以忘怀?

家乡,多么刺眼的两个字,一年当中只能回家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背井离乡。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很久没吃到老家的味道,非常难得,也很珍惜。每年回去都是晚上,拿着东西直接就去吃自己想吃的。我的最爱之一就是锅贴小馒头,长长的,白白的,刚出锅的馒头上面特别软,底下很脆,而且还是小时候那股香味,他家的馒头很有名,而且土菜也很好吃。一份馒头,一碗粥,一碟酱豆,一碟腌制的辣椒,再点两个自己喜欢吃的菜,完美,这样的搭配简直就是高配版的童年回忆。

我记着小时候家里穷,总喜欢吃馒头,馒头中间掰开。里面夹上自己家腌制的酱豆,边走边吃,很有味道。这也是他家生意好的原因,很多特别老的菜他家都有,而且好多都是小时候才能吃到的菜,很美味, 美食 就该简简单单。

吃完回到家很舒服,一年四季只有冬,待不了几天又得走了,来年再见我的故乡。

  月二十三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漫画《祭灶上天》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2]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漫画《扫舍去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

  漫画《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漫画《杀猪割年肉》游艺活动。[4]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5]

  漫画《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6]

  漫画《贴桃符》

  腊月二十八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7]

  漫画《上供请祖》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8]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9]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朱仙镇木板年画。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10]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91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