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留小辫有什么说法?

男孩子留小辫有什么说法?,第1张

  小男孩留小辫子,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一习俗至今在许多区域还流行着。男孩留小辫子有5种情形: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女方一直没有怀孕,等到双方年龄稍大后,中年得子。二是夫妇连续生了几胎女孩,喜得贵子。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四是生了多胎,没有保住,后来生了男孩。五是男孩娘舅家门不旺,其舅备礼拜帖于姐令外甥蓄辫,为自己引子旺家。一般是在头顶上留一撮头发形状似桃,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编小辫子。

  男孩剃辫子很有讲究。一般来说,若是前四种情形,男孩须长到12岁后,方可落发,若是第五种情形,则男孩娘舅之子满月,便可落发,但一般6岁后才举行落发仪式;若男孩未到年岁小辫子意外断了,可用细小竹节做簪挽发六日,也可补举仪式;若是前四种情形则须男孩父母焚香祭祖,祷告天地,补举仪式;若是第五种情形则须男孩娘舅家人焚香祭祖,祷告天地并备大礼(三仙、三宝、三圣物等等)送予外甥,补举仪式。

  落发仪式有二:

  仪式一:

  1、选黄道吉日、吉时、吉位;请一位满福之人(子孙满堂的长者,如果是家族之内的人必须是男孩的长辈)

  2、准备香案,红布铺底,香炉坐中,左置红剪、右放彩带,下设蒲团;

  3、吉时到,男孩之母焚香祈福;然后系彩带于剪,双手递交福满之人;

  4、满福之人持剪,宣喜语,如:“小小剪刀七寸长、磨得光又亮,天上金鸡叫、地下啼凤凰,今天黄道日、剃的状元郎。”然后由其发根处落剪;

  5、男孩长舅手捧装有大糕、红鸡蛋、葱、毛笔、书本的筛筐(其上覆盖红布)恭候一旁,待外甥落发后,将其小辫子用红布条捆扎后,放于筐内,绕甥三圈,令其伸手抓取一物,显将来之运数(分别代表官运、财运、智运、文运、德运,若取得自己的小辫子代表其家运昌盛);

  6、众亲朋鼓掌喝彩、献礼(若是第五种情形,其舅须准备五色羊、七彩牛和八宝鱼三仙等之类的大礼送予外甥,现在人一般用红布裹钱送之,多为8888,6666等吉利数字);

  7、燃放鞭炮;

  8、仪式结束。

  男孩剃小辫子,不仅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希望,也是一种古老的成人教育仪式。

导游担心你编辫子耽误行程,也有可能是编辫子占用太多购物时间,影响他们的收益。对这事我还专门研究了一下,云南不管哪个地方,不管哪个民族,根本没这种说法。这种辫子藏族最普遍,纳西,白族,彝族,哈尼都有编,在发夹普及以前,是用来固定头饰用的。不信可以看看建国后人口普查的那些定妆照,这种辫子非常普遍。

丽江当地人头上扎辫子的习俗源于纳西族传统文化,被称为「丽江发辫」。这个习俗通常在女孩子十三岁时开始,意味着她们已经成年,可以开始穿上成年人的服饰和头饰。

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纳西族的神话传说。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阿细」的女神,她的头发非常漂亮,每当她走过的时候,人们都会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为了让自己的头发也像阿细女神一样美丽,纳西族的女孩子们开始学习扎发辫。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女孩子们会扎上特别的发辫,以示庆祝和纪念。例如,在纳西族的新年节日「三月街」中,女孩子们会扎上五彩缤纷的发辫,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

扎发辫的寓意也非常丰富。除了表示女孩子已经成年,还象征着她们的美丽、智慧和勇气。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扎发辫也成为了她们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丽江当地人头上扎辫子的习俗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头饰

黄真伊的赤古里裙和加髢男性和女性都会在头上扎辫子,直至成年或结婚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会把头发结成发髻在头顶,成年未婚的少数女性和一般宫女(巴只、内人)、医女等则把辫子盘在脑后并以粗缎带束起(古代朝鲜人多数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经结婚)。已婚女性、妓生(艺妓)、高级女官(尚宫、尚仪、尚服等)会戴上加髢(가체),即把假发弄成盘状戴上,始於高丽,忠烈王下令高丽全国穿蒙古服、留蒙古发髻(编发)。后来朝鲜太祖李成桂开国,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复汉制,女性则「蒙汉并行」,后来发展成「发盘」样式。

发盘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有钱人和贵族妇女喜欢在发盘上加上各种饰物,有些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发盘甚至超过三圈,宫中甚至发展出「木头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妇女则只有一圈。内命妇常服及外命妇礼服的发盘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个,左右各有花簪作为头饰,通称为「凤首」,这也是牒纸的一种,代表身份与地位,有严格规定。后妃、内命妇、尚宫会於发盘和头顶之间放一「子供枕」。

至纯祖时有妇女因发盘过重折断颈项至死,宫中才撤销后妃必须佩戴发盘的规定。后来已婚妇女就改为只把辫子盘成发髻并插上发簪而不戴发盘。

古代女子结婚就要把头发盘起来!!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据悉,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日前,记者走进冰玉堂,听最后的自梳女讲述她们的心路历程。冰玉堂封闭50年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览手工艺品;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天空中飘洒着细密的雨丝,在一片青瓦之上聚集成水珠,然后沿着瓦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拍打着冰玉堂冷冷的水泥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样的文字记录了公元二千零二年公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顺德的天气。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在空寂的冰玉堂里,记者采访了中国最后的自梳女。

去年11月29日,午饭之后,黄月、黄姑、黄英几个姑太(记者注:顺德地方称“自梳女”为“姑太”)陆续来到冰玉堂,像大家约好了一样。

黄月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不过,住在附近的姑太们仍然每天到这里来坐坐,和姐妹们聊天、打牌。

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1950年落成,但后来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再无人居住,因此,它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她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供人欣赏。

有人说,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进入。黄月对这一说法做了订正。她说,其实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从冰玉堂北门进入,左手边就有一间房,供奉着黄姓祖先的牌位。姑太们说,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处,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说法。不过,当地男人都知道这是自梳女的住处,因此一般不会到此。自梳女都有牌位

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

50年光阴逝去,冰玉堂终于敞开了紧闭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当地政府即将逐步开放冰玉堂。

冰玉堂有两扇门,北门和东门。北门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间,东门面临着一条水泥路。如今东门两边各有一个建筑,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红砖墙,圈出一块地,因此东门也被藏匿了起来。

冰玉堂在四面围墙的包围之中,院子里种满花草。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

冰玉堂里供奉了很多神,有观音、济公、关帝等等。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黄月说,现在村子里只有20多个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几个,总共只有30多个自梳女了。

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径约为1米长,一支香可以烧1个月。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的形状。在挂起来的“塔香”下方,还挂上进香者的名字。日后产权移交村里

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她们说,重修冰玉堂可以,但有的东西不能动,而且还是由她们来管理

过去自梳女们到南洋打工,并不购置物业。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自梳女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1949年,新加坡的华侨成立同乡会,顺德的自梳女遂共同出钱,通过同乡会,在顺德老家修建起了冰玉堂。1950年秋落成。

按照旧俗,自梳女不能死在村子里,所以冰玉堂必须建在村外,离当时的沙头村还有很远的一段路。

冰玉堂筹建之时,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会员每人每年交12元新币的会费,基金会的钱用于冰玉堂平时的开支。基金由产权委托人来管理,冰玉堂产权委托人共有3个。

“如果有一天,自梳女们都没了,冰玉堂无人管理,那么它的产权就交给沙头村福利委员会。”黄月说。2000年12月,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

现在当地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放冰玉堂,也有意重修冰玉堂。姑太们说,重修可以,但有的东西不能动,比如自梳女们的牌位等等,而且还是由她们来管理,政府不能干涉。

黄月说,政府已经来找过她们,附近的生态乐园也召集她们开过会,表示了合作之意,意欲将冰玉堂作为一个景点,和生态乐园连成一个整体,向游人开放,生态乐园支付给她们一定的报酬,但是姑太们没有同意。姑太们说,没有什么好看的。更主要的是,姑太们要自己管理冰玉堂,但是她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天天来看管。如果收了钱,就要负责。但要是把管理权移交给生态乐园,冰玉堂就没有了自主权。

不过,姑太们还是将一套钥匙交给了当地政府,允许当地政府带人来参观。现在每逢双休日,就会有人前来。出境付蛇头180元新币

当时3分新币可买猪肉,做女佣每月工资6元新币,月入30元新币家里可请两个工人

前来参观的人关注的并不是冰玉堂这座建筑,因为它本身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人们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个自梳女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自梳女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姑太们介绍,早在100多年前,顺德就有女子远渡重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打工。由于重男轻女的缘故,出去的都是女性。

当年,黄月的家境并不差,但是那时候当地的风气是女性更喜欢到南洋打工,都不愿意留下来,所以1936年,12岁的黄月和妈妈去了新加坡。

那时,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水客”帮忙出境,“水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蛇头”。当时,黄英有一个表姐在新加坡,因为家中无钱,于是先委托“水客”将黄英带到新加坡,由表姐代付费用,然后表姐在黄英后来的工资里扣钱。黄姑也是“水客”将其送到新加坡的,黄姑在新加坡的姐姐为此付了180元新币。

180元新币是什么概念呢?黄月回忆说,1936年,她姨妈给一家老板做女佣,每月工资是6元新币。那时候3分新币可以买猪肉,1个人1个月的吃住费用大概是3元新币。如果一个月能挣30元新币,家里就可以请两个工人。南洋飘零个性封闭

离家时妈妈哭了我没哭,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回乡再离家时,妈妈没流泪但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对自梳女们在南洋的生活,黄英有着一段十分心酸的描述。

“12岁那年,我就去了新加坡,在渡口与妈妈分手时,妈妈哭了,舍不得我。但我没哭,因为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30多岁时,我回过一次家,在家里只住了两三天,就返回新加坡。妈妈送我时,没有再流泪,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而且已经抱了孙子。但这次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在南洋的自梳女们大多是做女佣(当地人称为“妈姐”),因此吃住都在老板家里。其他的人或者做小贩,或者开小店。这部分自梳女一般租住一间很大的房子,房子带有很多小房间,可以同时居住二三十人。

在24岁之前,黄月一直和其他姐妹住在一起。她说,姐妹们在一起很团结,很热闹。但做女佣很辛苦,一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两天休息,只有在那个时候,姐妹们才能团聚。

女佣是不能和老板平等对话的,长期的独处形成了自梳女自我封闭的个性。黄荷说:“我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朋友,因为一个人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新加坡政府也给予了她们一些待遇,如新加坡国籍和相应的福利。姑太们说,在新加坡,有女无儿的,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10元新币就可以租到1房1厅。无子女的老人,政府给他们免费分房。平时有社团帮助她们做饭,5毛钱新币就可以吃一餐饭。如果老人生病住院了,医药费、床位费都只收正常价位的1/4。

“可惜的是,我们在新加坡没有亲人。而且新加坡有规定,一套房子只能住两到四个人。所以白天有人陪着聊天、打牌,晚上老人们就很孤独。”黄冰说,“我们还听说有的老人死在房子里,无人知晓,所以姑太们都选择了回国。”

黄月告诉记者,如今80%的自梳女都已经回国。大概还有十几个没有回来,那是因为她们在村子里已没有亲人了。

早年回来的自梳女,按照旧俗还是不能死在村里,只有住在冰玉堂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冰玉堂里住了很多自梳女,最多时有30多个。 随着时世更替,自梳女不能死在村里的规矩逐渐消失了,因此,她们能回到亲人身旁生活。暮年回乡形单影只

由于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大家都没有购置物业。黄冰回乡时,几乎用两只手便拎完了所有家当

1992年,黄冰回到故乡。因为决定不再回去了,所以黄冰几乎用双手拎回了她在新加坡的所有家当。她说,还剩下一台电风扇没拿,太重了。

黄英说,在40岁以前,自己没有攒过一分钱,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了;40岁之后,才自己攒钱,因为这时候家里已经不需要她再寄钱了。

黄月说,以前在新加坡买房很容易,但自梳女们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都没有购置物业。

中国的古训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梳女们为家庭(严格地说,是哥哥的家庭或弟弟的家庭)默默奉献了几十年,因此,当她们回归故里时,理所当然地受到家人的尊敬。

如今,黄英和弟弟的孙子同住。黄英说,侄孙子对自己很好。但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的黄英还是自己做饭吃。她说,一个人吃饭很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精明的黄姑早在30年前就为自己铺了一条后路。黄姑在寄钱给弟弟的同时,嘱咐弟弟为她建一座房子,以便日后回乡居住。黄姑现在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一个院子,摆满了花草,还有独立的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房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如同黄姑整齐的仪表。“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姑说,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

自梳了就意味着不能结婚,年迈时需要别人的子女照顾,自梳女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呢?

黄月说,当时有人担心老公不好,会挨打挨骂,所以干脆不结婚;有人觉得结了婚,还要带小孩,不自由;也有人认为,不结婚很自由,很独立,和很多姐妹们在一起很开心,而且她们又有钱,不依靠任何人;还有人因为家里有弟妹,如果弟妹要结婚,但你还没有中意的人,你就必须自梳,否则,其他弟妹就不能结婚。

黄姑不结婚的理由非常简单: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如果女子买“门口”,男子拒绝,女子就会自杀。因此,父母一般不干涉女儿的决定。过去结婚的只是少数,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了。“这里姓黄的女子都不结婚,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荷说,她22岁离家,58岁才自梳。她父母早逝,家里有2个弟弟,1个姐姐,父母去世前叮嘱她,要好好照顾弟弟。因此,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好弟弟,她和姐姐都没有结婚。

而黄荷所说的自由,就是可以随便买什么吃的、穿的,想看**就看**。但实际上,姑太们的生活十分简单。

黄英说,姑太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人追求过,但是她们已经自梳了,所以就不吭声,不理会他们,日子久了,追求的男人就不来了。“但是她们对男人并不憎恨。”黄英说。自梳了也有人结婚

以前自梳女结婚,亲姐妹也会不再与其来往。现在年纪大了,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但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

冰玉堂东面的花园里,有一棵树外形奇特,树高数十米,笔直的树干直刺苍穹,到树冠才有一簇枝叶。黄英说,这种树叫“桄榔树”,以前有两棵,是自梳女亲手种的,表示“一心一意不嫁人”。但现在一棵树已经倒了,原因不明。黄英说,也许是因为姐妹们当中有人“变节”的缘故吧。

自梳女中到底有多少人“变节”过呢?姑太们说,不多,以前自梳女结婚,就会遭到其他姐妹的排斥,亲姐妹也会不再来往。

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姑太们的心境平和了,那些曾经结了婚的人和其他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在一起聊天,一起打麻将。但面对外人,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东西。

黄月在24岁的时候,嫁给新加坡当地的一个华裔,后来生下一个女儿,现在她的外孙已经上大学了。黄月自称没有自梳,但是在冰玉堂自梳女的牌位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黄月的名字。我们从侧面了解到,黄月在11岁时就已经自梳了。因为黄月自己隐瞒了实情,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她自梳的原因、如何恋爱和自梳后嫁人的心情。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新闻背景悲欢离合自梳女

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2537

自梳女- -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据悉,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在我们国家结婚前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在结婚之前需要给新娘梳头。结婚为什么要给新娘梳头呢?原因就是在古代梳子是定情信物,所以在女生出嫁的时候,家里人会给新娘梳头,并说一些吉祥的话来祝福新娘以后的婚姻幸福美满。

结婚嫂子梳头

有些地区是必须要让嫂子梳头的,比如河南的传统习俗就是让嫂子帮妹妹梳头,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二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

结婚梳头的顺序

1梳头前需先洗澡

梳头前先会要求先洗澡,洗澡代表着洗走了身上的"邪佞之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

2开始梳头

梳头的顺序是在新娘的后脑勺,从上至下地进行梳理。但是要注意节奏,不要忽快忽慢。给新娘梳头的时候,也要注意力道。梳头的人千万不要太用力,否则这样会弄疼了新娘。

梳头禁忌

1梳头一定要从上至下,这样子代表有头有尾,吉祥富贵,有始有终,万紫千红。

2注意需要的速度,一定要梳头口诀来,念完一句吉祥语后,完成一次梳头。切勿太快!

3梳头的人必须要家庭幸福美满的妇女,这种女人被认为是有福气的女人。寓意着可以将好运和幸福传递给即将出嫁的女子。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福气女人,给新娘梳头的人,也可以是自己的亲人,父母。

5当然有一些特别讲究婚嫁习俗的地方,会专门测算八字来匹配合适的人选,如果梳头的人员八字跟新娘子八字的吻合,那么将由她来给新娘子梳头。假如那个梳头的人是幸福美满是全福人,但八字跟新娘子相冲,也是不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55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