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谨(敬)领」起行。
(2) 领受物的名称、数量、单位,接「领」字逐项列明。
(3) 不受者用「谨璧谢」奉还。「谢」字平抬或单抬。
(4) 具谢帖人姓名,表敬辞。
(5) 敬使(台力)数目、单位。
(6) 丧事谢帖,「谢」字印红色,平抬或单抬。
至于婚嫁喜庆及一般应酬的封套,比照一般信封,但通常使用红色底金色字;也有表面为信封格式,里面为柬帖的,多呈折合式,但加印「囍」
「寿」等字样或图案。丧葬柬帖的封套,今多采用折合式即表面为封面,里面为柬帖;封面中间套红长方框为写受帖人姓名处,框右写受帖人地址,框左上方套红印「印」字,下墨印具帖人地址、电话。
丧事谢帖
敬领
谢 棘人○○○ 泣叩
敬使○元
闽南地区的丧葬习俗豪华而带有神秘的色彩。古话有云,吃要苏杭二州,死要在泉州。其实就是泉州地区的丧葬规格非常豪华,可以说在古代丧葬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事情。
1、入殓。人死了要入殓,入殓的衣服非常有讲究,都必须是单数的,我们这里通常是上衣7件裤子3件。遇到非常高寿的人,或者是地位非常崇高的人,就必须要上衣9件裤子5件。遇到短命夭折,或者是意外死亡的,就是上衣5件裤子3件。这些都有具体的规格,不可以随便乱用。而且寿衣的件数不是平常的算法,而是一层就算一件。有的夹衣是两层的,那就算两件。
2、守灵。在泉州,守灵一般都是3天为起点,如果有人没有停灵三天就出殡,那会被人戳断脊梁骨。而且三天守灵都要哭丧,早上7点开始女儿就要不断哭丧,哭足三天。现在哭不动,就都是请人来哭丧,十几分钟50块,有钱的人就是一整天请,没有钱的就哭一会儿再请一场,不过再便宜一天下来也要大几百块。
3、出殡贺仪。今年我隔壁家有两个老人去世了,一家是19队的乐队,一家是27队。出殡的时候请乐队来热闹一下是我们的习俗,花圈反而还没有那么流行。乐队有很多形式,西乐、腰鼓、惠安女等等,一队基本是二十个左右的人,价格是3000块左右。人越多,价格越贵。虽然花费很昂贵,但是场面非常风光热闹。
4、送殡。我们这里出殡,要抬着棺材,送殡的人跟着一起绕村里的路走一圈,然后再绕大概3公里的公路,才会让棺材上灵车。而且路面上走的时候,所有乐队不能断,必须从头到尾演奏。且每走一段路都要停棺,让子孙跪下来哭。我去送过我干奶奶,一路上跪的膝盖都快肿了。
农村丧事纸扎
农村丧事纸扎,对于农村人而言,纸扎二字并不陌生,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纸扎作为葬俗的一种陪葬品,具有浓厚的中国特点。下面是农村丧事纸扎。
农村丧事纸扎1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纸指纸冥 器 。旧时迷信,以为人死后进入冥国 ,随葬器物供死者在 间使用,于是有冥(明) 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颜色有单色的、衬色的、结合涂绘的,的广东佛山的“铜衬料”、“铜写料”等,颇为富丽。
起源
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国的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诸种纸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
为何常州人习惯称迎春桥为“行(音航)春桥”呢?相传古时每逢立春节日,地主官员全副顶戴仪仗列队,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纸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纸分红、黄、青、白、黑,由盲人随意将色纸拼糊后,看牛身上的纸色,预测当年的年成丰欠,如红多主火灾,黄多兆丰年,青主风、白主水、黑为疫云云)和旁立纸扎的手持鞭子的芒(按《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进春牛禁中鞭春”。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因饥欲死,儿侬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风俗由来已久,不过我处用纸扎春牛。)一起列入队伍、鸣锣开道,经过此桥到孔庙祭天,举行迎春仪式。清代在进入县衙大堂时,在鼓乐声中,将队伍所抬亭子中的画轴打开,并迅速收卷,在古时象征春已来临之意。由于迎春队伍通过街巷,万民争观,很象民间迎神行(音航)会,而又必须经过此桥,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桥称为“行春桥”。
农村丧事纸扎2纸扎释义
对于农村人而言,纸扎二字并不陌生,村里的老人去世,后辈们都会购买纸扎,给逝者烧去。但是,对于城市人而言,纸扎可就是个新鲜词汇了,尤其是年轻一辈,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纸扎是个什么玩意。
纸扎又名糊纸、扎作、扎纸库、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用纸糊成的纸人、纸马、纸房子、纸摇钱树等等。
在迷信思想中,纸是阴间用物,用纸糊成的各种器具,都是为了让死者的鬼魂在阴间使用。比如烧了纸房子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房子,烧了纸马车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马车,烧了纸羊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羊群。
在农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后,孩子们都会为老人买纸扎、烧纸扎。即使是村里的贫困户,也要筹钱买上一些,最起码也得买一个农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阴间,可没地儿可住。
纸扎历史
在古代,每一个人都很重视祭祀这件事情,上至王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情节轻一点的用猪、马、羊等牲畜祭祀,情节严重了还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会中,贵族们去世之后,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让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活人殉葬的残忍,于是殉葬物由原来的活人变为了俑,根据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概是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开始用纸做俑,纸俑相对于其他材料的俑来说,更为精美逼真,而且价格更为便宜,于是大部分的人,就开始选择用纸俑来陪葬。人们烧纸人、烧纸马,后来又发展出了烧纸房子,逐渐的纸扎文化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元、明、清三代,纸扎文化逐渐普及,纸扎成了民间丧俗中,最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纸扎的样式更为丰富多彩,在数量上也远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钱人家办丧事,光是纸扎都要堆满10几间房子。
清末年间,慈禧太后去世,光是拿纸扎的人就有上百个,外国人都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中国式葬礼,纷纷赶来,用照相机记录这一惊人时刻。
纸扎种类
纸扎类型首先可以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狭义纸扎和广义纸扎两种。狭义纸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丧俗纸扎,例如摇钱树、仙鹤、马车、宅院等等;广义纸扎指的是所有用纸做成的彩色工艺品,比如彩灯、彩门、门面装潢、舞具、风筝等等。
纸扎按照题材分类,又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类、神佛类和生活类五种。人物类比如童男、童女、马夫、下人等等;动物类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鹤、羊、马,除此还有牛、鸡、狗、猪等等;建筑类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还有宝塔、钱库等等;神佛类例如菩萨、佛主、鬼神等等;生活类有摇钱树、马车、桌椅板凳、聚宝盆、四季花等等。
从地域上来分,纸扎又可分为好多种,全国各地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纸扎、江西铜鼓纸扎、山东曹县纸扎、河北邱县纸扎、湘西凤凰纸扎等等。
纸扎文化
孝顺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传承了5000多年的传统美德,纸扎文化就是传统孝文化的具体表现。人活着的时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后依然要孝。
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人死了鬼魂还在,鬼魂在另一个世界,也要吃穿住行,于是后辈们就用纸扎来代替实物,为逝者准备好所有的生活物品。
当然,人们之所以如此迷信,也并不是单纯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对逝者的一种情感表达。纸扎虽然都是假的,但是对先人真挚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从表面上看,纸扎是准备给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烧尽,化到另一个世界的,但实际上,烧纸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活着的人。
一个人的去世,总会伴随着愧疚和遗憾,之前没来得及说的话、没来得及送的礼物、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烧纸扎的形式去弥补,对于生者而言,烧纸扎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压抑的释放。
农村丧事纸扎3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纸人作为葬俗的一种陪葬品,带有浓厚的中国特点。
追其来源,是古代殉葬风俗的一种变化,《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
最开始,殉葬制度是以活人为殉。
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为年青女子。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因对老爹有怨气而自杀,阖闾非常悲痛,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又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椁,并用金鼎、银樽、珠玉待珍宝作为随葬品。
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
《战国策·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言之其死后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惊恐万状,求庸芮说情,最终才免于一死。可见这种活人殉葬风俗的残酷。
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时候,据说一开始希望以活人为殉,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这才有了现在我们为之惊叹的秦兵马俑。
当然,以秦始皇之威势,万千兵马俑陪葬尚可理解,但其对财富的消耗也是巨大。
古人事死如事生,如秦皇这般“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非常人可以备至。
是以,后世经过发展,尤其是平民改之以便宜的纸人来代替昂贵的陶俑,因此“金童玉女”等纸人开始作为侍候逝者的仆从被广泛利用起来。
纸人仅仅是丧礼器物中的一种类型,这些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逐渐流行。
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国人相提并论,但比起埃及,中国人更加浪漫。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提到杭州繁华市场的“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当时的人们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样的“鲜花果品”“宫殿房屋”“仆人侍从”,其制作之精粮,叫人感慨万千。
清代慈禧太后去世后,在葬礼上有成千上万的纸人纸马纸花,纸车纸兵纸将,声势浩大,可谓是距离现在最近、最隆重的一次皇家丧礼。
据当时观看丧礼的外国记者记载,真人混在假人之间。可见纸人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真假。
到了现代,很多风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而纸扎也与时俱进起来。不仅出现了电视,洗衣机,自行车,小轿车,甚至这些年连iPhone、iPad也有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
甚至随着观念的改变,现在的纸扎已经超脱于原本的丧礼概念,蝶化为一种艺术形式。
2019年6月,法国四大国立博物馆之一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就举办了一场名为「极乐天堂」的艺术展,主角就是这些用于祭祀的传统纸扎,纸扎以一种全新的模样出现在艺术展上,为外国民众带去了中国人对于死亡看法。
对于死亡,我们最多的是害怕畏惧,但基于死亡的纸扎艺术,却展现出现代人的另一种独特视角:浪漫。
一面是对死亡的恐惧,一面是浪漫的死后世界,这样的相对二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生死观。亲人离去的 伤感被中国人以独特的手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死者生界。
纸扎带着我们的思念伴随着跳动的火焰一起飞向天堂,就连飞舞的纸灰我们都认为是逝者的低吟耳语。他们从火焰中收取亲人的礼物,在奈何桥的那头,依旧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中国人每年有四次重大的亡者节日:阴历正月(春节前后),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我们讲究大团圆,虽然逝者已逝,但他们依旧通过这些节日与我们相互沟通,我们也以此来诉说思念,这是祖先崇拜遗留下来的基因。
有的人死了,但他们还活着,这些纸扎则以阴阳沟通媒介的身份,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建起了桥梁。在寒衣节这样的日子,中国人会想为逝者添衣;中元节清明节,我们会为逝者送上钱币,让他们手有余粮。
纸扎以纸为本,观其实质,则是一种精神寄托,代表生者的思念,也代表逝者曾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寻梦环游记》讲述墨西哥小男孩游历亡灵世界的奇幻冒险,其背后的含义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何其相似。
老人说“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纸扎所寄托者,非简单的思念之情,而是一种证明。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短短百年,到我们分别的那一刻,总有些意难平和舍不得。科学以冰冷的口吻告诉我们死后黄土一抔,一刀切用理性消灭浪漫与幻想;但感性才是人的本质,总有血脉亲情、爱恨别离替我们讲述着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以悲天悯人的口吻诉说人生苦短、短命蜉蝣的无奈,寄托思念与浪漫的纸扎却塑造着诗仙也不能创造的天真烂漫。死固可怕,但死亡之后无所寄才是真正的荒芜,若这场新冠疫情告诉我们生死无常,那我们希望,在生死的未知背后还有浪漫的春光。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们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制度。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古代婚丧嫁娶:
http://wwwhxfy5000com/h_dfzh/_gdly/_hsjq/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