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战争与和平》中的男主安德烈公爵?

如何评价《战争与和平》中的男主安德烈公爵?,第1张

2016年是“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也是俄罗斯的文学年,光明日报和塔斯社联合发起一个活动——“中俄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互评”,选出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在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按照评选规定,一位作家只能有一部作品入选,在讨论托尔斯泰入选作品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托翁的三大长篇如何取舍?经过评委们的长时间讨论,并且征询了学者和作家的大量意见,还参考了网上投票、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等等信息,最后选票还是落在了《战争与和平》,大家总觉得这部作品更有代表性一些。另外,《战争与和平》毕竟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毕竟是俄国第一部赢得全欧洲、全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了10年的小说,我们现在不能断定这十年多的写作完全是为《战争与和平》做准备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之前的作品确实都为《战争与和平》做了很好的铺垫。

比如他的处女作——《童年》《少年》《青年》,其中写到贵族的生活、庄园的生活、贵族主人公对生活的反省和对本阶级生活的忏悔,这些内容后来都出现在了《战争与和平》里。

再比如托尔斯泰跟哥哥一起在高加索、在塞瓦斯托波尔打过仗,他根据亲身经历写出的战争小说一发表就引起轰动,真正给他带来名声的作品是战争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

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两大内容——战争与和平的贵族生活,在这之前托尔斯泰都写过非常非常好的作品,这当然会让他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非常得心应手,等于是把他之前十多年的创作通过这部长篇小说做了一个总结。在阅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总结出一个公式——“二三四”。

个主题——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以标题点名两大主题,一个是战争的主题,一个是和平的主题。战争,就是1812年俄罗斯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和平,就是四个贵族家族的生活。对于一部民族史诗来说,对于这样一部英雄田园诗来说,确实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题目了,绝对找不到比这个题目更具有概括力、更具有覆盖范围的题目了。对一个人来说,我们可能觉得爱和恨、生和死是最主要的永恒主题,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战争与和平就是最基本的种生活方式,就是最概括力的两种存在方式。

1812年拿破仑率军攻打俄国

《战争与和平》开篇的俄国贵族沙龙

《战争与和平》确实篇幅太长了,尤其在如今这样阅读碎片化的时代,120万字的阅读量任务太重,读起来确实很费劲。其实如果你把它分解成“战争”和“和平”两个部分的话,你会觉得小说中的起承转合还是很清晰的。小说标题就告诉了我们,书中的内容一定是一段战争接一段和平,一段和平接一段战争,写战争生活的时候会让这些人物上战场,同时与和平生活构成对照和呼应,写和平生活的时候,是为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表现做某种铺垫。这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框架,整个故事情节都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穿梭。

个人物——娜塔莎、皮埃尔与安德烈

《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巨大的史诗,中间出现的人物有好几百,在这么多人当中,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是七八个,仔细的读者或许能记住二三十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大家公认的核心的角色只有三个——天真烂漫的娜塔莎,忠厚善良的皮埃尔,严肃真诚的安德烈

苏联**《战争与和科》中的娜塔莎(罗斯托夫家族)

娜塔莎是一个女性角色,她跟四大家族的四个男人都有过关系。她小的时候跟鲍里斯有过两小无猜的友情,后来她爱上安德烈并成为他的未婚妻,但这期间她背叛了求婚夫,想和阿纳托里私奔,最后安德烈去世,娜塔莎跟皮埃尔结婚,成为贤妻良母。娜塔莎是一个串联的人物,她跟不同男人的关系,把几个主要人物串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娜塔莎可能是所有人物中最具有结构性功能的这样一个角色。娜塔莎和安德烈的关系,娜塔莎和皮埃尔的关系是这部作品中最有构建功能的两条主线。看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会深深爱上娜塔莎这个女主角,就像你看了《奥涅金》以后对达吉雅娜的印象,看过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以后对“屠格涅夫家少女们”的印象。在19世纪的俄国小说中,女主角往往都特别可爱,既漂亮又善良,既是贤妻良母,还都很有艺术感,能歌善舞。这些作家都把他们理想中的女性的特征放到其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了。但是新近有一种解读,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俄国文学,恰好发现了问题,说这是俄国作家男权意识最典型的体现,他们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到底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还是一种俯视,甚至一种颐指气使的给定呢?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娜塔莎的形象,但是我们说,这样一个串联性的小说人物身上负载着托尔斯泰的女性观,这是肯定的。托尔斯泰理想的女性应该就是这样的

大家

提到《战争与和平》中的四大家族,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红楼梦》也是写四大家族的,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大部头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往往也都有四重结构,要么四个家族,要么四个主题,要么四条线索,道理也非常简单,小说如果只有一个单一的情节和单一的人物的话,往往就是一个短篇小说,因为它没有情节的枝蔓,没有人物相互之间的冲突,没有这种转化,它一定是简单的,是短篇小说,当然也有可能是中篇小说。很多文艺学教材中关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界定,往往就是看小说中有一个还是多个情节主线,如果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你写了十万字可能也还是中篇小说,如果有三四个情节线索,可能你写了八万字也可以算成长篇小说,也就是说,中篇、短篇、长篇的体裁界定并不完全是体量上的,字数上的,情节的复杂程度实际上是划分小说体裁的一个很重要指标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是标准的长篇小说。小说可以写两个家族,或三个家族,但两三个家族之间最多只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关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但是如果有四个家族的话,每个家族都要跟另外三个家族发生关联,这个可能性就太多太多,这个情节就会无限复杂下去,当然,这也会对一个作家的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我在俄国也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托尔斯泰选四个家族,也是要保持一个好坏贵族的比例问题,他在作品中需要写到所谓的坏人,也就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是狗熊,他就写了一个狗熊的家族——库拉金家族,如果他只写两个家族,一个家族好,一个家族坏,这个比例似乎不足以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整体上的正面气概,结果,托尔斯泰就写了四个家族,其中三个家族都非常崇尚英雄主义,都是非常爱国的。

保尔康斯基家族的安德烈

别祖霍夫家族的皮埃尔

库拉金家族的海伦和阿纳托里姐弟

两个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关照的主题,三个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家族对生活、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联系,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放到一块就构成了作品的经纬,互相之间交叉来交叉去,这部作品就显得很厚重了。

围绕《战争与和平》评价

《战争与和平》问世以后,好评如潮,在杂志上开始连载的时候,跟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作家都非常佩服他,有一个作家叫冈察洛夫,写《奥勃洛莫夫》的那一位,他说,能写出《战争与和平》的作家是“俄国文学真正的雄狮”。托尔斯泰的名字叫“列夫”,“列夫”(Лев)在俄语中就是“狮子”的意思,写出这样作品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雄狮”。这部作品翻成欧洲语言后,欧洲的作家都非常佩服。毛姆就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人看到这个说法之后也许会说,《安娜·卡列尼娜》不也很伟大吗?我觉得,《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最好的作品,是他的“best”,但是《战争与和平》是他的“greatest”。“好”和“伟大”不完全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定义。罗曼·罗兰说过,《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

托尔斯泰本人到晚年并不喜欢《战争与和平》,曾公开说这部小说“连篇的废话”,有些人引用托尔斯泰自己晚年的这句话,用来说明这部作品并不怎么样,其实,我们也同样可以引用托尔斯泰关于这部作品的另一种自我定义,他说,这是他“构建民族史诗的一个尝试”。

美学特征

关于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说法,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这是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们以前以为他的这句话是用来评说《战争与和平》的,其实不是,1853年托尔斯泰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这部小说集,认为其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心灵的辩证法”后来就被许多文学史家、批评家拿来概括《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甚至推而广之,用来概括托尔斯泰所有的文学创作。就是说,托尔斯泰写的人物,从开始出场到小说结束,似乎是两个人,一开始是一种,最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当然这个人不是指他从年轻到变老,也不是从相爱到不爱,实际上主要指他内心灵魂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始终,作者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展示,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一般作家更愿意展示的是结果,但是托尔斯泰更愿意展示这个过程本身,这个过程还往往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以安德烈为例。《战争与和平》的读者都对安德烈充满敬意,有人说这个人身上也有托尔斯泰的自传色彩,当然这种自传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传,托尔斯泰思考一个人怎么样成为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英雄人物,他试图通过安德烈来体现这种思考。

安德烈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长得很漂亮,也很勇敢,为了体现安德烈的勇敢,托尔斯泰让他做了俄国将领库图佐夫的传令官。在战争打响之前,安德烈是非常有功名心的,他觉得要为祖国勇敢战斗,获得军功,保卫国家,为祖先扬名。但是在奥斯特里茨的战场上,他被一枪放倒,他躺在地上,恍惚之间看着天空,天空上有很高远的云在飘浮,他突然觉得,跟这个高远的天空比起来人是那么渺小,人的这种残酷争斗是那么的无谓。

负伤以及之后的疗伤,改变了他的战争观,觉得人类的相互残杀是没有意义的。之后的疗伤,以及妻子因为难产去世,都让他心灰意冷。后来,他因为继承遗产前往一个庄园,路过一片树林,在树林里看到一棵老橡树,这棵老橡树旁边的白桦林、松树都已经郁郁葱葱了,但是老橡树身上全是疙疙瘩瘩的,一片绿叶也没有。这棵老橡树仿佛对安德烈说,你还是很像我的,我们都见了太多的世面,我们就觉得什么春天,什么爱情,什么幸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派胡言,骗骗其他人还行,但骗不了我们。在这个庄园,他在夜里突然听到了娜塔莎的歌声,娜塔莎一个人坐在窗口旁边看到一轮明月升起来,她觉得在这样一个风清明月的夜晚是不应该睡觉的,人在这样的夜晚是应该面对月亮唱歌的,而且托尔斯泰还给了娜塔莎一副非常好的嗓子,她轻声的歌唱打动了安德烈,还有这样的歌声,还有这样的月亮。回去的路上,他试图寻找那棵老橡树,他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因为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它展开一片新鲜浓密的绿叶,庄重地站在那里,在夕阳的余晖中轻轻地摆动着身躯,那些疙疙瘩瘩的树枝、累累的伤痕,以及陈旧的痛苦和疑虑全都不见了,透过了百余年的坚硬树皮,长出了一片片鲜艳的新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棵老树竟然能发出这样的绿叶。是的,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烈公爵想到,于是一阵没有来由的欢乐和复兴的春天的感觉袭上了他的心头。

他突然一下子回忆起了他生活中所有那些难忘的生活,奥斯特里茨的战斗,以及那高远的天空,妻子死去的时候责备的脸庞,渡船上的皮埃尔,因夜色的美丽而激动的少女,还有这个夜晚的月光,他突然想起了这一切。“不,生命在31岁上还没有结束,安德烈公爵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内心的东西光有我一个人知道还不够,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皮埃尔也好,这个想要飞向空中的少女也好,应该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我,要让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为我一个人而过的,要让他们的生活改变方式,要让我的生活体现在所有人身上,要让所有的人都与我一起生活。”安德烈和老橡树的两次相遇,是《战争与和平》中特别有名的一个段落,中间还提到安德烈生活中的著名事件,比如前面提到的在战场上看到天空,他跟皮埃尔在渡船上讨论人生,他妻子的去世,他看到娜塔莎唱歌,这些事件在他这一段里都被放在一块,促成他最终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以前他是要功名,那是很自我的,最后他看破功名了,什么都不去做了,托尔斯泰认为这同样是自私的人,他最后这段话表明了他的一个新态度,就是说我要再活下去,我要找到活的意义,让所有人活在我的心中,让我活在所有人的心中,也就是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要让生活过得有意义一些。我们能十分肯定地说,他的这段思绪一定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思绪,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个想法跟安德烈最初想建立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所谓辩证法就是否定之否定,安德烈这个人物也经过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笔下的心灵的辩证法。

普希金 (1799~1837),全名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我曾经爱过你》都是普希金被人广为传诵的优秀诗篇。前者极富人生哲理,后者是一首寓意深刻的爱情诗,在我国,两者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齐格蒙特三世对俄战争

前因

齐格蒙特三世被卡尔九世夺走瑞典王位后,波兰与瑞典就一直处于交战状态,1608年,齐格蒙特三世结束对瑞战争,转而干涉俄国。1605年开始,齐格蒙特三世利用俄国王位空缺,政局动荡之际,十多年间两度扶植伪季米特里争夺俄国王位,干涉俄国事务,最终以失败告终。

齐格蒙特三世在与瑞典交战的同时,也一直密切关注着东方的局势。波兰贵族一向对俄国具有领土野心,希望能向东方扩张疆域。1605年,俄国沙皇鲍里斯·戈杜诺夫突然去世,他的儿子费奥多尔·戈东诺夫即位。

戈东诺夫只有16岁,根本无法应付俄国国内的混乱局面。齐格蒙特三世趁机发动对俄战争。齐格蒙特三世并不仅仅是想利用俄国的混乱,侵占俄国的土地,还觊觎俄国的王位。他扶植了一位名叫季米特里的人,谎称他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的小儿子季米特里王子。

拥有对俄国王位的继承权。为了帮助季米特里夺得王位,齐格蒙特三世派出军队,互送他回到俄国。当时正值俄国国内发生饥荒,戈东诺夫的统治非常不得民心。伪季米特里在波兰军队的帮助下,连续攻克城市,顺利抵达莫斯科。

在俄国贵族的拥护下,费奥多尔·戈东诺夫被推翻,连同他的母亲一起被杀害,伪季米特里登上俄国王位。次年,伪季米特里与波兰督军耶日·姆尼什克的女儿玛琳娜结婚,整个婚礼完全不符合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习俗,波兰贵族更是在莫斯科胡作非为。

引起俄罗斯贵族和人民的不满。不仅如此,为了报答齐格蒙特三世对自己的帮助,伪季米特里在宫中任命许多波兰人担任重要职务,整个俄国到处充斥着波兰人。舒伊斯基是俄国古老的贵族家族,原本他就有心取代戈东诺夫,担任沙皇。

如今,这个冒牌的季米特里横空出世,将俄国搞得乌烟瘴气。舒伊斯基联合大贵族们,发动政变,处死了伪季米特里,登基为瓦西里四世。许多波兰贵族都遭到残酷屠杀,王后玛琳娜侥幸逃得性命,回到波兰。

这一次干涉失败,并没有让齐格蒙特三世就此放弃。尽管波兰国内的贵族都反对国王进一步干预俄国事务,但齐格蒙特三世执意如此。1608年,他又扶植了另一个季米特里,向俄国发兵。这一次,统领波兰军队的是斯塔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

5月份,波兰军队在沃尔霍沃附近击败俄军,迫使瓦西里四世退守莫斯科。守军对莫斯科严防死守,伪季米特里二世一时难以攻克,在附近的图希诺一带驻扎下来。不过,这位伪季米特里就没有第一位那样有出息了,他整日在军营中饮酒作乐,不思进取。

别说俄国人民,就连齐格蒙特三世都觉得不像话。到第二年9月,军队还是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倒是俄国人民反对波兰的呼声日益高涨。齐格蒙特三世直接下令,让茹凯夫斯基将军直接占领莫斯科。

接到命令后,茹凯夫斯基从斯摩棱斯克进逼莫斯科,在克鲁希诺村附近将俄军击败。随后,齐格蒙特三世向俄国派出使者,直接撕破脸皮,宣布废黜季米特里二世,自己将直接加冕为俄罗斯皇帝。

俄国大贵族惊恐万状,只得与茹凯夫斯基达成妥协,接受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为沙皇。但是,齐格蒙特三世不愿意让瓦迪斯瓦夫前往莫斯科,皈依东正教。他想亲自统治俄国,这一得寸进尺的想法重新激起了俄国贵族的反对。

虽然瓦迪斯瓦夫自称为沙皇,但并未得到俄国贵族的认可。1613年,全俄罗斯的贵族会议选举了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开始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为了夺回沙皇之位,瓦迪斯瓦夫再度对俄国发动进攻,但未能占领莫斯科。波兰对俄国的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齐格蒙特三世算计到底,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后果

1654-1667年,俄国利用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结果波兰战败,乌克兰被俄国瓜分。

结论

齐格蒙特三世为向东方扩张势力,干预俄国的王位继承,险些将瓦迪斯瓦夫四世送上沙皇之位,在波俄关系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日后俄国打压波兰埋下伏笔。

《日瓦戈医生》中冬妮娅嫁给了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根据相关信息查询,冬妮娅和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是青梅竹马,且嫁给了日瓦戈,但日瓦戈背叛了冬妮娅。《日瓦戈医生》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7年。

01

很多年前,前苏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兵们可歌可泣的一生,看得是热泪盈眶。为年轻生命的飞逝惋惜不已,充满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后又看过原著,看完后让人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唏嘘不已,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名字过了很长时间都难以忘记。

1942年夏天,驻守171火车站的准尉瓦斯科夫意外成了一批女机枪手的长官,她们英姿飒爽,个性鲜明。一天,班长丽达在树林中发现两个德国士兵计划偷袭。准尉带领5个姑娘搜索丛林,却大大低估了敌军力量和环境的艰险,在力量悬殊的周旋与交锋中,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

小说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光辉,更反映了那场战争的无比残酷。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处理,内心世界的表白,等等都很恰当。

作者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出生于军人之家。苏德战争爆发,十七岁的他参军上了战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故事有他亲身经历的成分。他有意把男兵改为女兵,目的是为了加大悲剧性和感染力。

一部好的作品,抛开它的历史,任何时候再看,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02

战争,进入到白热化……

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

丽达悄悄地溜出去看孩子,在归途的树林里,发现了两个挎冲锋枪,手提重物的德寇。丽达回来向准尉报告发现了两名端着冲锋枪,穿着防伪衣的德寇。

03

瓦斯科夫听完丽达介绍的情况,他断定德国人手里拎的是炸药,那么目标只能有一个——基洛夫铁路。

他请示少校,他命令基里亚诺娃给准尉派三名战士,去狙击敌人。在动员组织小分队时,丽达、热妮亚、嘉尔卡报名参加。索妮亚得知,跑去主动要求参加小分队,因为她懂德语。这样瓦斯科夫的小分队就由丽达登五人组成。

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他是从穷乡僻壤爬到指挥员的位置的。从十四岁起,开始养家糊口。夏天干农活,冬天打猎。二十岁开始服兵役。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娶了一个护士,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发现妻子与人私奔。唯一的儿子也意外夭折。

丽达还是学生时,认识了红军军官奥夏宁中尉。结婚后,来到丈夫工作的哨所。战争爆发后,她把幼小的儿子阿丽克送回娘家,她才可以救护别人的孩子。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上级本想让丽达撤到大后方去,可她要求参加战斗。

热妮亚在德军入侵时,被人藏了起来。亲眼目睹了妈妈和弟妹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

李莎是个孤独的女孩,十九岁时有过甜蜜的初恋;嘉丽娅是个弃婴,在孤儿院长大,长得矮小不受人关注,因热妮亚的到来,变得热切起来。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

他们本该有美好的生活,亲人的陪伴,甜蜜的爱情,有趣的人生,是战争夺去了一切!每个人物出生不同,性格迥异,国仇家恨让他们抱成一团。

小说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04

准尉领着这群姑娘,穿过沼泽地,提前到达了沃比湖边。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悄悄

在沃比湖边,他们占领了制高点,迎接德寇的到来。他们准备痛击敌人时,才发现不止两名德寇,而是十六名!

以现有的装备和兵力,既无法保卫基洛夫铁路,更无法保卫以斯大林同志命名的那条运河。准尉的手里只有一把手枪,和五个动不动就笑的丫头,和只有五夹子弹的步枪。长得最壮的李莎,被派回去搬援兵。

决不能让他们通过!不能让德寇通过西牛兴岭!让他们绕远,打发他们沿着列贡托夫湖转,等待援军的到来!姑娘们出主意,装扮成伐木工人,让德国鬼子以为深林附近有驻军。

瓦斯科夫把大家带到正路上的一片森林中,嘱咐大家拉开距离,故意地吸引敌人。伐木声,叫喊声在沉寂的树林里回响着,传得很远很远。为了吸引德国鬼子,热妮亚高唱歌曲,吸引着德国鬼子。她又脱去外衣,到湖里游泳嬉戏。

他们的表演骗过了德国的侦察兵,德国只好改变路线,沿着列贡托夫湖,再走上一日一夜。

冒失莽撞的李莎,在返回驻地途中,竟然忘了拿拐棍,而折了一根树枝进入沼泽地。一个气浪扑来,树枝折断,脚下立刻失去支柱,身子陷入泥浆,她拼命地挣扎着,喊叫着救命,但似乎这一切都于事无补。里莎渐渐地被浆浸到胸部、颈部、嘴边------她再也喊不出来了。她仰起脸,看着天空中的太阳,带着阳光的温暖,沉入沼泽中------

索妮娅在回去给准尉取烟袋时,被德国侦察兵捅死,胸口留下来两个深深的刀口。在手刃德寇后,获得两把冲锋枪和子弹,准尉准备打个伏击战,等待援军的到来。

胆小的嘉尔卡一枪没放,躲在一旁。在丛林里,恐惧万分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顾不上,飞也似的跑过空地,遭到机枪的射击。

瓦斯科夫为了保卫最后的两名战士,朝着西牛兴岭相反方向的大森林奔跑。浓雾帮了他的忙,一直跑到泥沼地,德国人才撤走。等他清醒过来,才明白李莎无法返回驻地。

作为指挥员,她不能放弃两个姑娘,还是最干练的两个。在河边,三个人重逢了。两个姑娘一把搂着他,亲吻他

05

没有援军,德寇却要过来。三杆步枪,两支冲锋枪和一支手枪,对付十来个敌人,他们做好了最后一战的准备。 两个姑娘还容光焕发地说:“没关系,我们能打败他们的! ”

热妮亚看到丽达受伤了,越出沟壑把德国鬼子吸引了过去。热妮亚不幸受伤了,她陷入了德兵的包围中……

瓦斯科夫抱着丽达走进林子的深处。瓦斯科夫把手枪留给丽达,防身用,他准备去看看热妮亚,被丽达叫住了。丽达把她夜里出去探望儿子的秘密告诉了准尉,还把儿子阿利克托付了准尉。

她还请求准尉吻她一下,准尉笨拙地俯下身在丽达的额头上轻轻地吻了一下。瓦斯科夫刚刚转身走了几步远,一声枪响,林中飘起了落叶。

瓦斯科夫找到热妮亚,轻轻地拭去她脸上的血迹,并用树枝安葬了她。

远处教堂的钟声吸引着瓦斯科夫,战友的牺牲让他又恢复了军人的本能。他慢慢地接近德寇的哨兵,用匕首捅进哨兵的胸膛,他甚至连匕首也没有拔出来,一个箭步冲进屋里,用蹩脚的德语大声喊着:举起手来!

瓦斯科夫大声喊着:

--怎么样,胜利了吧?

--胜利了吧?

--五个姑娘,只有五个,可你们别想过去,别想……

若干年后,一头白发的瓦斯科夫,和丽达的儿子阿利克一起来到了无名烈士纪念碑。瓦斯科夫准尉向姑娘们诉说着对她们的思念。天堂中的歌声,让瓦斯科夫不忍离去,又一次站住,回过头来------

06

《这里黎明静悄悄》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通过讲述五个普通的女性在战争中牺牲的故事,来揭示战争最残酷和最让人沉痛的本质:把一切美好摧毁。

战争,让女人走开!女人为了报仇,也像男人一样扛枪上战场。鲜活的生命,绝美的姿容,在炮火中凋零 。没有感天动地的誓言,捍卫领土完整是军人的天职。

光阴荏苒,很多年过去了。苏联作为国家解体了,变成了俄罗斯联邦。这部作品虽然丧失了它的时代意义,但仍保留着它严酷的现实性和浓浓的人情味。它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感情色彩,深受读者喜爱。

在没有炮火和硝烟的时代,人会感受到压力和阻力。需要你有洞需世界的能力,剥开重重迷雾的力量。

唯有内生的力量,坚定方向,才能找到出路。

-END-

我是红竹。感谢阅读~

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二战后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的计划。制定后的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这一计划为把欧洲从战后的废墟中恢复起来起了重要作用。

有些人认为,美国这样做是为了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 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麼做是为了对抗当时的苏联,但欧洲一体的概念来源应该是可以追溯到此计画。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英语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或译作戈巴卓夫/戈巴契夫/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於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巴契夫年轻时在莫斯科大学学法学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赖莎因患白血病而於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巴契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巴契夫的故乡。

1952年21岁的戈巴契夫加入苏联***,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又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家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中央委员会。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1979年他加入政治局。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巴契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死后,戈巴契夫於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总书记,实际上成为苏联的第一把手。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其开始标志是1986年2月召开的第27次苏联***全国代表大会。

1988年戈巴契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他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特拉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於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暴力事件。这实际上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巴契夫於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

民主化的同时也削弱了***的权力,最后导致了苏联的瓦解。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军人乘戈巴契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发动了8·19事件,戈巴契夫被软禁了三天,被释放后发现他的声望渐坠,而当时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的声望大涨。此外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逮捕。

早在1990年戈巴契夫就已经引入并当选了苏联总统一职,1991年12月25日独立国家国协成立后,他被迫宣布离职,苏联正式灭亡。

在西方国家戈巴契夫的声望非常高,因为实际上他是结束冷战最主要的人物,但在俄罗斯他不受生活水平下降的一些人的欢迎,因为那些人认为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相当大的责任。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他只获得了1%的选票。

戈巴契夫现居於莫斯科。

皇家婚礼大揭秘 这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记录了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皇家婚礼举办前三个多月所发生的一切。本节目将走进这场皇家婚礼,采访很多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其中包括英国皇家骑兵团的成员,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教长、婚礼主持牧师约翰·豪尔博士、皇家派对策划人伊丽莎白·安森夫人、皇家制帽师蕾切尔·特雷弗·摩根以及英国女王的裁缝斯图尔特·帕文。这场皇家婚礼涉及了很多项决策和很多种计划。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rB-j_0K_9CiubjMQBkgWw

pwd=2333 提取码:2333

本节目还采访了许多即将出席这场皇家盛会的知名人士和贵宾,其中包括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以及新娘和新郎的多位好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11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