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高墙外无限想象,围城里的秘密什么意思

名言高墙外无限想象,围城里的秘密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出自钱钟书的《围城》。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扩展资料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相识并热恋,但被鲍**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也是不同的,对于读书这个神圣的事情更是如此。上学时读过的《围城》似乎早已忘记了当初的感悟,如今再次拿起这本书,却是别样的情怀。

是,即使你没有读过《围城》这本书,也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句话就是本书的全部主旨,那就太辜负作者钱钟书的一片苦心了。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他是在1945年到1946年这段非常动荡的战争年代里完成的。据他的太太杨绛女士回忆,当时他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小说,而且每天只能写500字左右。但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聚沙成塔,最后竟然也完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

当我们翻开小说第一页的时候,仿佛看到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油画:浩瀚的印度洋上漂着一艘法国邮轮,主人公方鸿渐刚刚留学毕业,乘坐轮船回国。当时正是1937年,一个尴尬的年份:抗日战争尚未正式打响,但是中国社会却早已不复原来的模样。在这样不新不旧的尴尬年代里,主人公却恰恰拥有一个不中不洋的尴尬身份:留学生。

当时的留学生跟今天的留学生绝不相同,因为在当时,有机会并且有经济条件出国深造的人本来就极为罕有,更何况还要有胆识肯到那遥远、未知的外国去“犯险”;但当时的留学生和今天的留学生又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都会发现自己与本土文化变得格格不入,不仅会感到彷徨迷失,甚至还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

作者钱钟书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名留学生,193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生。这个庚子赔款留学生项目听起来普通,实际上非同小可,它几乎撼动并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的教育格局。著名的詹天佑、陶行知、竺可桢、赵元任,都曾经是庚子赔款留学生。那么,庚子赔款是怎么回事?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逼着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给各国,这笔钱就叫“庚子赔款”。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美国人竟然说赔的钱太多了——你没有听错!他们居然说赔的太多了!而且还要返还一部分给中国!而这部分钱就用作每年的公派留学生费用,从中国拣选优秀的青少年去世界各地留学。

这件事情确实匪夷所思,但是不管怎么说,钱钟书和其他中国的青年才俊们正是凭借这个契机才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们许多人的一生。当时,钱钟书后来的太太杨绛刚刚与他相恋不久,就毅然跟他一起去英国,而且杨绛可是自费留学的,可见一片痴心。留学的虽然是一小撮人,但是这一小撮人的经历却像是一个极为精彩的万花筒,透过它仿佛能够照见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

在《围城》这本书中,留洋归来的钱钟书塑造了一个同样留洋归来的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整本书写的都是这个人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不仅不高大上,而且还鸡零狗碎,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方鸿渐是一个运气好到爆炸的青年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前清的举人。虽然清朝不复存在之后,举人自然也就成了虚头衔,但是这却没有熄灭老父亲心中希望家族后人通过读书来光耀门楣的火种,他费尽了心思供方鸿渐去读大学。为什么要说方鸿渐运气好到爆炸呢?因为他除了有一位举人父亲,还有一位银行家岳父。很小的时候他和银行家的千金就被指腹为婚,岳父因此一直出钱赞助他求学。这份运气可真不是吹的,就在方鸿渐大学快要毕业不得不返回家迎娶素昧平生的未婚妻时,未婚妻居然病死了!方鸿渐像是死刑犯人蒙获了恩赦,急忙写了一封悼亡信给岳父表示安慰。结果岳父被他深深感动,把原先准备办婚礼的钱都拿来供方鸿渐出国留学。从此方鸿渐像一只小鸟一样快活地飞走了,展开了他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岳父真的是用自己女儿的嫁妆,成全了方鸿渐的四段爱情。

很多人读《围城》,都会把它当做一部爱情小说来读。这当然不算错,因为纵览整部小说,方鸿渐的身边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女人,但是实际上,钱钟书想要说的却又不仅仅是爱情这回事。

方鸿渐的艳遇从回国的船上就已经开始了。同船有一位鲍**,简直是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驴友。和家乡那些保守无趣的妇女不同,她身姿丰腴、穿着大胆、性格泼辣,而且还特别懂得男人的心思。虽然她早已经订婚,但是却并不妨碍与同船的方鸿渐共度两三天销魂的时光。初尝女人滋味的方鸿渐自然是被勾去了魂魄,爱得忘乎所以。可是随着船靠码头,快乐的旅程也不得不画上句号。刚一登岸,鲍**立刻就像没事人一样扑向了未婚夫的怀抱。一切发展得如电光火石一样迅猛,却又像被人掐住了喉咙一样戛然而止,方鸿渐久久不能超脱事外。他回过头来才猛然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人家旅行途中的一剂调味品。

这就是方鸿渐的第一段爱情。也许你要说这根本算不上是爱情,只不过是一段“一夜情”的经历罢了,况且咱们的主人公也没吃什么亏,至多是两不相欠。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爱情的门外汉来说,伴随着性爱的刺激和心跳,那种被玩弄和被伤害的感觉足以令人痛彻心扉。如果说甜蜜是爱情的主旋律,那么痛苦更是这段主旋律中的最高音。让我们姑且称这段不太完美的短暂爱情为“情欲的爱”吧。

这波未平,那波又起,方鸿渐的第二段爱情紧随其后,几乎是无缝衔接。苏文纨是方鸿渐的大学同学,跟他乘坐同一艘船归国。这位苏**和前一位鲍**迥然不同,她是一名大家闺秀,同时也是货真价实的留洋女博士。留洋女博士不仅在当时十分罕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然而就是因为学历太高容易让人产生高攀不起的自卑,苏**在婚恋市场上也被划归为大龄剩女一列。你们想想看,今天我们都要嫌女博士大龄,那放在当时的社会,通常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就要拜堂成亲,一个留洋归来的女博士该有多么的难嫁!

苏**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委身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的方鸿渐。她的确是真心喜欢方鸿渐,但是同时却又害上了一种治不好的高冷病:太过于矜持,也实在太爱耍心计。她甚至故意挑起方鸿渐与另一位追求者之间的矛盾,想让两个情敌为了自己争风吃醋。女人们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有两个男人能够为了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被两个人同时追求却又不知如何取舍,这恐怕是恋爱中最令女人不可自拔的桥段。看来并不是近年来韩剧里才有这样的套路,中国早在八十年前就已经悄悄流行过了。方鸿渐虽然也喜欢苏**,但是还没有达到愿意“跪舔”的程度,苏**越是用心良苦地设计,他却越是发自内心地排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段爱情就是被苏**活活“作”死的。

这是一段表面看上去最为登对的爱情:男博士配女博士,乡绅公子配大家闺秀。但是别人眼中的天作之合却抵不过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有好感并不等于爱的痴狂,“合适”也只不过是爱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第二段爱情又是无疾而终,我们总结概括一下,把它称为“门当户对的爱”吧。

很快,方鸿渐又迎来了第三段爱情,这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浪漫美好的一段——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方鸿渐这小子运气这么好?有的人一直都是单身狗,但是他却偏偏桃花运一直没有断过!那我倒是可以先提前安慰你一下,其实这段最美好的爱情到最后也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方鸿渐在之前那位苏**的会客厅里遇到了他一生挚爱——苏**的表妹:唐**。唐**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全都不一样,她天真直率,调皮可爱。比起鲍**来说她更加青涩,比起苏**来说她又更加单纯。她像一阵清风,轻轻柔柔地吹进了方鸿渐苦闷的心里。为了能够跟她一起吃一顿晚饭,方鸿渐从早上起床开始就坐立难安,一整天都没有心思上班,下班后早早到了饭店等候,又害怕她不会赴约,就连听到有脚步靠近也会心惊胆战。

这听上去完全就像是一个初中生的青涩爱情经历,作为风流倜傥阅女无数的方鸿渐,为什么突然间就丧失了所有的经验和伎俩,变得这么的怂?看来在真爱面前,再老练的情场高手也会变成幼稚的小男孩。可是呢好景不长,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苏**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当然是选择撕碎它。眼看方鸿渐与表妹之间你侬我侬,她气得浑身直抖,把方鸿渐与鲍**之间的风流韵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并且还加上了许多来自“过来人”的劝告。这一劝,可把唐**劝得天崩地裂、痛不欲生。无论方鸿渐想要如何对她解释,却再也得不到原先的信任了。一对佳偶就这样在误解中错过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杨绛曾经说过,其实钱钟书最爱的就是唐**,正因为如此,才故意安排唐**决不能够嫁给方鸿渐。因为美好的爱情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与想象里,一旦落实到了柴米油盐之中,就会失去原来纯粹的模样。相同的理论张爱玲也说过:每个男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朵白玫瑰和一朵红玫瑰,无论娶了哪一朵最终都会是遗憾。最完美的永远是得不到的,这就是爱情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最可恨之处。或许我们也可以为方鸿渐的这一段爱情取名为“求之不得的爱”。

最后这第四段爱情就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了,因为你也许没机会在旅途中碰上艳遇,你运气不够好没有门当户对的佳偶,你人生悲惨至今没有遇到过真爱——但是你一定在生活中遇见过这位“孙**”:她相貌平平、出身平平、性格平平,可以说一切都平平。她是最普通,但也是最真实的一个女人。她和方鸿渐是怎么认识的呢?认识的经历也十分平平——他俩是同事。

孙**呢,通常都挺温柔体贴,偶尔也会有点尖酸刻薄,方鸿渐对她似乎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也并不十分讨厌。你肯定不会想到,几番波折之后,最后成为方太太的竟恰恰就是这位孙**!什么?这怎么可能呢?经历了一夜风流,两厢别离,三种相思,风流倜傥的方鸿渐居然要娶一个“路人甲”做自己的老婆?

世上的女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娶了人畜无害的孙**呢?孙**虽然在别的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在自己的婚姻方面却十分懂得经营。她与方鸿渐本来做着相安无事的同事,但是却很会营造暧昧气氛,以至于让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误以为两人早就是一对;本来舆论压力还不至于让方鸿渐就范,但是孙**还特地为自己伪造出一份来自父亲的信,信中言辞激烈地质问她和方鸿渐的关系,顺便还催促结婚。这样一来,她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舆论压力和父权压力的受害者。恐怕方鸿渐最后娶她,一半是出于怜悯,另一半也是出于木已成舟的无奈。

与其说是孙**千方百计地嫁给了方鸿渐,不如说只有孙**才是方鸿渐最后的避难所。如果不是她,方鸿渐最后的感情与婚姻又将落脚于何处呢?现实也许荒谬,也许残酷,但是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到根本没有人能够有力量去违逆它。让我们就称这最后这一段爱情为“不可摆脱的爱”吧。

到这里为止,方鸿渐的四段爱情故事都已经讲完了,小说也快翻到最后。但是在一开始咱们就说过,《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怎么?都谈了四段恋爱,这事还没完?!不仅没完,这才刚刚开始呢!虽然整部小说都是以爱情和婚姻来贯穿情节的,但是这却只是线索而已,婚姻也只是钱钟书描绘的“三座围城”中的其中一座。

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婚姻的确像是一座城,而且更像是一个牢笼。无数男男女女都为着婚姻这个目标而日夜兼程地赶路,不过刚进去就想出来的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这座城里进进出出,最终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作者钱钟书与妻子杨绛的婚姻既是门当户对,又是情投意合。不过作者本人的幸福经历并不能够改变婚姻这座城池的本质,作者能够站在城里眺望城外,用一双慧眼把这座城看得清清楚楚。他没有开门相迎,也不会拒人于门外,因为作者并不是一个看门人,他对你进不进城并不关心;相反,他是一个画地图的人,把这座城的里里外外给你画个清楚,至于你到底何去何从,全凭你自己来定夺。

如果说“婚姻之城”只是三座围城中的其中一座,下面我就要赶紧带着你一起去看看另外两座围城:“事业之城”与“自我之城”。

方渐鸿虽然是留学生,但是他在欧洲学习的专业很令人费解:一开始学的还是社会学与哲学,但是后来实在是跟不上,就转而开始学习中国文学。与现在的海外汉学发展情况不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一个中国留学生去外国学习中国文学,实在是莫名其妙。这还不算,他因为没写完论文,根本就无法正常毕业,于是只得购买了一个假的博士学位证书,带回家来哄骗父母。

这位假博士回国之后一共辗转了三个地方,做了三份不同的工作。伴随着每一份工作,你都会看到主人公巨大的变化,这三份工作给他带来的影响,甚至要比那四段恋爱来得更猛烈!《围城》这部小说有一个非常奇妙之处,就是明明写的是七十年前的故事,但是在今天看来也丝毫没有任何的隔阂感,不仅几段爱情故事听上去就像是你的好哥们儿前几天才发生过的事情,连方鸿渐在事业上的曲折也让人感到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怪不得经常有人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

方鸿渐归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银行——你要好奇了,明明是中国文学系毕业的留学生,为什么会进银行去工作呢?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家银行是方鸿渐那还没过门就不幸去世的妻子家的产业。老岳父一听贤婿学成归来,立刻把他安排进了自己家开的银行里。与其说是上班,实际上不过是挂职。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吧?无论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本来又拥有何种抱负,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会被父母拉回家去继承家族产业,或者受父母的安排在家乡谋职。方鸿渐也不能免俗,而且他好像丝毫也不以为俗,不仅在岳父的银行里轻轻松松地上班,而且吃住也都在岳父家里,并且心安理得。

其实这还挺让人吃惊的,因为虽然学艺不精,但是方鸿渐毕竟接受了欧洲文化的熏陶,法国的革命精神的各种新思潮也必定让他耳濡目染。可是怎么刚刚一回国就立刻倒插门到岳父的银行里去捧铁饭碗呢?如果说婚姻的城池对于方鸿渐来说是个考验,那么事业这座城池在他的眼里简直犹如一摊黄土矮墙,根本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就已经坍塌了。

好在战争局势和社会动荡不允许他这么英雄气短,时局逼着他不得不离开上海的温柔乡,随着几个朋友一起奔赴湖南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去一所战时新创办的三闾大学任教。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方鸿渐好像终于要开始走上兴师办学、启发民智的道路了。在国难当头之下,仿佛这才是一个热血青年应有的抱负与责任。

方鸿渐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他刚到三闾大学的时候也的确就是这样想的: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青年一代重新振作,改造我们的国家。可见他骨子里毕竟还是有热血的。可是呢,青年有志报国,不等于报国有路。一所刚刚创办的大学,学生总数不过一百来人,其组织机构之复杂就比得上一个庞大的帮派系统。校长、主任、教授们好像在讲课办学之外还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有大把的精力能够把学校的政治斗争搞得有声有色。方鸿渐刚一进学校就莫名其妙地被划归为某一个帮派的成员,并且还处处受到其他帮派的排挤。

虽说描写的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但是很多情节着实有趣。比方说方鸿渐原本被聘任教授,结果等到正式入职的时候只有副教授的职称。无论他怎样苦心经营,却都攀不上教授的帽子。有同事就推心置腹地告诉他:从讲师升到副教授是很容易的,但是从副教授升到教授就难于登天。好比从丫鬟转做小妾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把小妾扶正做夫人却是有违伦常的事情。这些论断令人读了之后不禁要惊奇地拍桌子。

再比如,三闾大学要施行“导师制”。这在今天看起来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当时却实乃首创。三闾大学不仅要求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地授课和指导,而且还要导师每天都跟学生们一同吃饭。不过呢,教授们对授课和指导的问题并不在意,他们关心的焦点在于“一对一吃饭”问题上,并且就到底“怎么吃”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好好的“导师制”被讨论成了“师生聚餐制”,令人啼笑皆非。

在学校里当权的都是不学无术之辈,有学有术之辈却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方鸿渐的内心是苦恼的:好不容易重新换了一个地方准备从零开始,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发现他只不过是从一座看上去很像银行的城,转而逃到了一座看上去很像学校的城。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上都一样。

好在这座城很快也待不下去了,方鸿渐因为受到同事检举被学校解聘,只得带着爱妻孙**一起回到他逃来的那个地方——上海。从上海到湖南,又从湖南到上海,好像兜兜转转走了一个圈,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但其实不是这样,不是回到原点,这次比原先还要更糟糕。

丢了学校的工作,方鸿渐经好友推荐去了一家报社。方鸿渐并不灰心,他认为报馆和学校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开发民智,从精神上拯救国民。但实际上呢?由于报社各个部门都不缺人手,方鸿渐最后负责的是《家庭与妇女》和《文化与艺术》两本刊物。

如果说一开始在岳父银行的时候,方鸿渐只是一个混日子的纨绔子弟,那么不辞万难去湖南任教,以及回到上海的报社任职时,他已经渐渐有了觉悟,想要把自己的学识变成能够振奋自己精神和影响他人的武器。但是他每一次想要施展抱负的念头都会被现实迎头一个闷棍打趴下去,不仅无奈,而且还有说不出口的疼痛。

三份工作,没有任何一份能够让他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没有任何一份能够让他衣食无忧。每当换一个新工作的时候,起初他总是充满期待和欣喜,但是等到不得不再换另一个工作的时候,就只剩巨大的失望在前面等待着他。看似从一座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只能陷于另一座城的禁锢。

婚姻之城与事业之城都是如此令人无奈和失望,这让整本嬉笑怒骂的小说仿佛都成了一部悲剧。但是钱钟书有着令读者意想不到的绝情,在这两座看得见的城之外,他的笔下还有另一座看不见的城,让我们称它为“自我之城”吧。

纵观整部小说,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工作中,方鸿渐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他明明确信学识的真假与学位无关,但是在归国之前还是心虚地买了一张假文凭。好像学问并不是学问,只有被别人知道了的学问才算得上是学问。至于孔子教过的“人不知而不愠”,早已不能安慰他内心的空洞。

爱情中的他也十分怯懦,仿佛别人说了什么,比自己做过什么还要更加有说服力。他并没有勾引过苏**,也没有给过她爱的承诺,但是当苏**在唐**面前污蔑他的时候,他却像哑巴一样不能反驳;最后娶孙**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因为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和家乡的长辈以为他和孙**已经是一对了,于是他就大阔步地走进对方设好的圈套里,主动向孙**求婚了。

事业中的他更是可笑到了极点,在三闾大学任教的时候,明明自己擅长的是中国文学,但是却心甘情愿地去教一门叫做“论理学”的公共科目;在报社做编辑的时候,明明希望能够负责经济和时政版面,最后居然只能写如何在菠菜上面淋麻油的厨房小知识。

方鸿渐并非是一个没有半点学识的人,对于爱情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明确的追求,事业上他何尝没有自己的期待?但是他却犯了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终其一生,他都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也许这正是整部《围城》中最大的一座城,这座城之高大、之坚固,简直无法被摧毁。被禁锢了的内心,比被禁锢了的肉身更难得到解脱。如果不是这种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也许方鸿渐可以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但是这种来自自我的封闭实在太牢不可破了,或许“自我之城”才是世界上最难冲出的一座城。钱钟书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用尽讽刺与戏谑的笔法,通过一个小小的方鸿渐,写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难以摆脱的困境与孤独,留给我们大家一个根本无法解答的难题。

《围城》这本书读完了,她的核心思想也就完美呈现出来了。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但是最终走向婚姻之后却会发现,原来它就像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城里的人却又想出来;同样,无论是从事哪种工作,都会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遇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从而再次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而这都是因为人们往往无法认清自己的内心,为了迎合外界以致活成了别人所期待的模样,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

原来,人们心心念念想要成为的模样,是别人期待的模样。

如此看来,做自己,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才是我们这一生的事业……

据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赵辛楣是由他们夫妇喜欢的一个五六岁小男孩变大的,钱钟书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的年纪,只是这孩子始终没有长成赵辛楣的样子,也不可能有赵辛楣的经历。杨绛先生还特意点出,如果作者说:“方鸿渐,就是我,”他没准也会说:“赵辛楣,就是我。”

书中的赵辛楣是在美国读的政治,他在那儿学到的精髓便是事情要在饭桌上解决,所以他总爱请人吃饭。

《围城》的故事是从方鸿渐欧洲学成归国讲起的,他在邮轮上遇见了苏文纨,不过那时他是与鲍**相好。只是不可思议待鲍**下船之后他竟又与苏文纨相交好,苏文纨像是特别中意他,一点都没提鲍**的事。

赵辛楣一出场就像是一个情痴,他在吃方鸿渐的醋,苏**看中方鸿渐,他是一直喜欢着苏**,甚至迷信苏**命中的二十多年帮夫运帮的是他。只是有趣的是方鸿渐那时相中的并不是苏**,而是她的表妹唐晓芙。仿若是苏**也并未特别中意赵辛楣,只是她好像喜欢两个男人为争自己吃醋,就全权拿他凑数。

正当方鸿渐、唐晓芙、苏文纨三者间的感情毛线越缠越成团时,可爱的赵辛楣为方鸿渐介绍了三闾大学的工作,妄想这异地的工作可以支开他,增加自己与苏文纨之间感情胜利的筹码。只是可惜苏文纨最后嫁给了曹元朗,方鸿渐也并未与唐晓芙在一起,赵辛楣是自以为在这苏文纨感情的圈子里,没想到竟是在外围还白白落了个伤心,于是他决定也去三闾大学就职。

在去三闾大学的筹划中不可思议他与过去的假想情敌方鸿渐成了好朋友,一路上两人互相扶持关系亲密是连亲兄弟是都比不上的。原来两个男子不仅可以为一个女人吃醋,也可为一个女人关系变得非常要好。

在三闾大学期间,方鸿渐还为他摆脱了一次范**的纠缠。那次是汪处厚的太太请客,想撮合两对姻缘,赵辛楣与范**,方鸿渐与刘**,只可惜都是女子有意郎君无情。那次晚间回来的路上,四人一起走,范**说东西落在汪太太家里了,示意赵辛楣陪他去取,方鸿渐察知他心里难处,假意说自己不知出门前是否戴了帽子,帽子也可能落在汪太太家里了,就与范**一同回去去取,回来之后范**一直抱怨他记性差,连自己没戴帽子也不知道。

后来赵辛楣恋上了汪太太,说她像苏文纨,就在一次晚间去找她说话。不曾想彼此间第一次较为亲近的谈话就被校长高松年与汪处厚发现了,弄得赵辛楣不得不连夜离开,像是他做错了什么,然而一切都还没有做呢。

不过赵辛楣是学政治的,家境好,人又活络,他的同学就介绍他去重庆工作。不曾想他竟高升做了官员,像是又得意了起来,还有一个小他十多岁的未婚妻。未婚妻为大学的一次功课不及格,没有兴致再读下去了,就准备结婚。就这事他还与方鸿渐说,以后当教师给女孩子分数低是造福。他还与苏文纨有往来,苏文纨托他带私货,一些女人用的小玩意,她从香港买去带到重庆卖,他是不拒绝的。

就此他的故事是结束了,他没有与自己心中爱的女人在一起,是一个与方鸿渐相似的结局。

杨澜曾对婚姻的理解,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婚姻的纽带,是关于精神的共同成长,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有她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

就是说,婚姻的基石不仅仅限于爱情和外在的条件,两个人能够精神契合,同频共振才是维持好一段婚姻的关键因素。

可惜《围城》的男主角方鸿渐不懂得这个道理。他曾经被鲍**诱惑过,爱过唐小芙,罢过苏文纨,最后被孙柔嘉攻陷,婚后的方鸿渐却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变成了一个没有梦想,没有感觉,没有热情的人,他的感情生涯可谓一出悲剧。

久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大名,可惜以前总是浅尝辄止,道听途说了书中男女主角的许多故事,没有自己亲自读一读。如今静下心来好好品读,钱老对爱情和婚姻的剖析放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依然适用。

除却历史的世事变迁,生死轮回,男女之事自古至今皆是一样。

全书妙语不断,比喻用得太妙了,艺术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钱老写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本貌。

陈道明饰演的那个梳着中分头的方鸿渐让人印象深刻。他看起来有些文弱,戴着眼镜,眼神里却透着一股狡猾,一个“非典型”的文人形象。骨子里的软弱与偶尔的倔强混在一起。

赵辛楣对他有一个很贴切的评价 “不讨厌但毫无用处” 。方鸿渐在生意场上混不出名堂,也没有真才实学,在大学里任教也玩不转勾心斗角,后来成家为人夫,也不能显示出大丈夫的责任和气概来。

人生最悲哀的两件事,就是对爱的东西,没有勇气去追求。对不爱的东西,没有勇气去拒绝。

方鸿渐偏偏两样都占全了。

鸿渐是乡绅出身,注定了他格局太小。小聪明不少,大智慧欠缺。拿着岳父的钱留洋四年,只混了张假文凭,在情场上,也会动点小心思,撩的女人不少,只有对唐晓芙走了心,却因为自己不会处理前几段感情,抓不住真心爱的人。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方鸿渐这几段感情,或许对身在爱情和婚姻的困局中的人们能有一些启示。

第一位出场的是鲍**,一位混血美人,已有未婚夫,在回国的船上,基于无聊和欲望,方鸿渐与鲍**来了一段露水情缘,鲍**有着丰腴的身材和不失坦率的风情,深谙男女之间逢场作戏的套路,所以,一下船两人便潇洒分手。

第二位出场的是苏文纨,她是留洋归国的女博士,是家世好的大家闺秀,年纪大了成了剩女,也是因为方鸿渐不爱她,才偏偏喜欢方鸿渐,假如方鸿渐像赵辛楣那样追求她,她可能就看不上了。

方鸿渐与唐晓芙没有结果,也是苏文纨从中作梗,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在苏文纨这里方鸿渐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为了事业他应该选择苏文纨,可惜他不是一个有野心的男人。

第三位出场的是唐晓芙,钱老称唐晓芙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她是本书中最正面的人物,她纯真又美好,让人无法不喜欢。

为了爱情方鸿渐选择了唐晓芙,她是这世上少有的纯粹的女人,可惜方鸿渐不纯粹,打破了唐晓芙心中对美好纯粹爱情的向往。这段感情成了方鸿渐人生中最深的遗憾。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孙柔嘉,她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子,她以柔克刚,步步为营,最终嫁给了方鸿渐,在那个时候,方鸿渐是孙柔嘉能接触到的最好的结婚对象了,但两个人婚后并不幸福。

“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方鸿渐还是选择了孙柔嘉,因为她实在不是个让他讨厌的女人,而且在特定的时刻拨动了他的心弦。

“男人一旦觉得自己有负于一个女子,让她为自己受了压力和苦楚,就不自觉的承担起了她的命运。”

方鸿渐在特定的时刻被孙柔嘉表现出来的柔弱打动,激发了他作为男人的保护欲,却想不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会天天为琐事吵架,一点也不柔弱。

“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男生绅士体贴,女生温柔可人。结婚后,双方都把对方当成自己人了,慢慢的,打呼、磨牙、放屁通通无所顾忌,时间一长,都觉得彼此以前伪装得太好了,都不似自己幻想的那么完美。

女神形象崩塌,男的也不再对女方为马首是瞻。失望不可避免的产生,如果不及时沟通,加以遏制,那么感情很可能出现裂痕。婚姻需要经营,婚后男女双方都要调整心态,不能过于放松,也不能事事伪装。

故事的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一架,企图冲出婚姻的“围城”,离家出走,发现无处可去后有复返,而孙已经离开了家,故事在钟声中结束。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要么爱而不得,始终心存遗憾,要么走进爱情的坟墓——婚姻,在琐碎平淡的生活中逐渐磨掉了激情,相看两厌。

轰轰烈烈的爱情有,但大都没经历过生活的历练。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爱得轰轰烈烈,以死殉情。倘若让他们结婚生子,或许比父母世仇阻拦更有效果。

钱老写婚姻,“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结婚前,婚姻看起来富丽堂皇的城堡,恋爱的时候恨不能立刻住进这美好的城内。然而,结婚后,我们往往被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打败,婚姻又成了禁锢自由的牢笼。

婚姻是温暖的家,还是失去自由的牢笼,取决于双方对婚姻的共同经营,以及一颗为了幸福的共同的心。

总之,婚后幸福与否还是要看彼此的付出。感情就像银行账户,双方都往里存钱,幸福指数就会越来越高;两人只取不存,那仅有的一点不讨厌也会迅速败光,最后落得个负债累累,各自分道扬镳。

两个人能够精神契合,同频共振,共同成长才是维持好一段婚姻的关键因素。

这是写在《围城》封面的一句话。

初读《围城》,被钱老犀利老辣的语风和一针见血的观察所折服,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所谓的一地鸡毛的生活。但要说真切的理解、感受书中所写,我不敢这么说,或许因为自己太过于年轻。

我想再过三十年,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候,会有另一种见解。而现在,只想记录下此时此刻且尽管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01

刚读《围城》,觉得方鸿渐真的是幸运。与他订下亲事的家的女儿因病早逝,而所谓名头上的岳父便将女儿的嫁妆作为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的费用。

可他在国外却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直到临近回国的时候,发现父亲与岳父对博士学位非常看重,于是费尽心思的买了假文凭来交差。

回国的船上,结识了鲍**,遇到了大学同学苏文纨。他与鲍**发生了一夜情,谁知被鲍**欺骗感情,而苏文纨对方鸿渐生出好感。

回国后,便寄宿在所谓的岳母家,在岳父的银行谋得了一个不起眼的职位。就在第一次见赵辛楣时,赵辛楣问他, “方先生在什么地方做事呀?” 他却只含糊的回答, “暂时在一家小银行做事。”

甚至整日被岳父家中的小少爷骑在头上,敢怒不敢言,全因自己寄人篱下。

方鸿渐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后,又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后与唐晓芙生出误会,两人无疾而终。

02

直到与岳父家闹翻,他终于走出了那个让人窒息的地方,但同时也变得无路可去。唯一的一条路,竟然也是因为赵辛楣将他当做情敌,为了拆散他与苏文纨而把他推荐到三闾大学。

赵辛楣后来也因苏文纨与曹元郎结婚,而与方鸿渐等人同去了三闾大学。

本来三闾大学的校长在电报里应允给方鸿渐的是政治系教授。后来却因他没有博士学位,做了副教授,担任不属于任何系的伦理课老师,而这一切也得以赵辛楣的帮助。

他作为伦理学的老师,也尤其失败。学生上他的课,不过是为了拿到学分,而他也丝毫不受学生的爱戴。就连同事之间的关系,除了赵辛楣以外,他没有任何朋友,更别谈处理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

后来因为孙柔嘉的班上的学生捣乱,方鸿渐代孙柔嘉上英文课,而后被学生告状,根本不配教英文。

要说,方鸿渐还能待在三闾大学,全是因为赵辛楣。就在赵辛楣被汪太太吸引,两人关系被旁人发现,赵辛楣离开了三闾大学。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任职也即将面临结束。

当所有人都收到聘书,除他之外。他便再也没有脸面待在此处了。

正如孙柔嘉对方鸿渐的评价: “替各系打杂,教授都没爬到。连副教授都保不住。”

03

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带着孙柔嘉见到了赵辛楣,也见到了苏文纨。

再见赵辛楣,在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早已混的风生水起,似乎早些时候与汪太太的丑闻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此时的苏文纨,也是浑身散发着富人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当孙柔嘉本想自己穿着新衣服,正好会一会以前暗恋方鸿渐的人,可自己的小阳伞与新衣服在苏文纨的阔边大草帽与搀和西式、紧俏伶俐的旗袍下,像是落伍了一个时代。

临走时,苏文纨伸手让孙柔嘉拉一拉, “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去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

反观方鸿渐,教授都没爬到,连副教授都保不住,被人解聘。没有工作,没有钱,也没有下一步的打算。

最后在赵辛楣的举荐下,回去进了一家报社当资料室主任,工资连孙柔嘉的一半也不及。

家里没有供他们两个新人住的地方,最后租了一处,勉强用作婚房。方家与孙家互相看自己的亲家不对味。

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后,终日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两人互不相让,互相嫌弃。

04

@方鸿渐

作为本书的主人公,钱老并没有赋予他多么美好的品质。相反,他自私、懦弱、无能、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从此深陷在一个个围城里。

他本可借着国外留学的机会,学成归国,偏偏将学业荒废,最后捧了一张假文凭回国。终日提心吊胆,害怕自己假文凭被揭穿。回国后,在岳父家的银行谋得一个小职位,赵辛楣问他在何处高就时,他却只含糊的回答,“暂时在一家小银行做事。”

此时的他,真的是无能又自尊。

可笑的是,就连进到三闾大学的机会,也是被赵辛楣当做情敌,为了拆散他与苏文纨,将他推荐到此处。一到学校被校长高松年一眼看穿,于是借口给他一个副教授的职位。后来方鸿渐发现韩学愈跟自己一样也是假文凭,心里开始有一丝的窃喜——终于有人和他一样。

他被安排教学生不属于任何系的伦理课,可偏偏他管不住学生。后因孙柔嘉被欺负,他帮孙柔嘉代英文课,被学生投诉,“根本不会英文”。对于一个去国外留学这么多年的人,英文都教不好。

可他偏偏没有真才实学,即使自己内心有极大的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就像高松年说他, “不过是各国游荡的留学生”。

被三闾大学辞退,他迫于无奈,再次去了赵辛楣推荐的报社,当了一名只有微薄薪水的资料室主任,连他妻子孙柔嘉一半也不及。没做多久,认为赵辛楣在重庆混的风生水起,他便自作主张辞去报社的工作,想去投靠赵辛楣。

他无能,没有主见,孙柔嘉说他,像是赵辛楣的一条狗。

回国的船上,结识了放荡的鲍**,与其发生一夜情,满心欢喜的将自己所有真心交付于鲍**,没曾想到下船时,被鲍**头也不回的甩了,内心深受伤害。

后来便在苏文纨与唐晓芙之间游荡,他深知苏文纨对她有情,而自己对苏文纨无意,他却不拒绝。方鸿渐不拒绝苏文纨,大多是因为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用情颇深,他只想借苏文纨接近唐晓芙。

终于,当苏文纨知道真相时,选择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而方鸿渐与唐晓芙也因种种误会,两人都不肯先低头,终究还是没能开始。

方鸿渐的家庭属于乡绅贵族,但也逐渐没落,家里没有什么积蓄。父亲的思想十分封建,母亲也终日对所谓旧社会的女德崇尚至极,对丈夫的话惟命是从,从不反驳。家里的弟媳,整日为争家产,明争暗斗。方鸿渐对这样的氛围很无奈。

方鸿渐与赵辛楣几人,一起去三闾大学。对孙柔嘉的印象极好,觉得孙柔嘉平易近人、可爱、乖巧,甚至很单纯。于是慢慢的便对孙柔嘉有了感觉。

方鸿渐认为与孙柔嘉结婚,无疑是他这一生最正确的事。 可是婚后,才发现幻想终究只是幻想,现实永远会给人当头一棒。

婚后的孙柔嘉,嫉妒、工于心计、有主见,他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主导不了孙柔嘉。而且孙柔嘉的姑母经常给孙柔嘉灌输“方鸿渐,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思想。这让方鸿渐强烈的自尊心受挫,非常讨厌此人。

方鸿渐与孙柔嘉也经常因为此事争吵不断,婚姻变得岌岌可危。

说到底,方鸿渐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相反他就像是《红楼梦》中一无用处的贾宝玉,但几乎是唯一的好男人。 他不作恶但也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气概,他懦弱、无能、善于自我妥协,注定了他就是一个失败者,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孙柔嘉

杨绛先生说 ,

孙柔嘉确实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女孩子,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被忽视,生活的小心翼翼,但她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总是善于掩饰自己的小心思。

论学历,她没有苏文纨高;论长相,应该不及鲍**。但他就是最后嫁给方鸿渐的人,而方鸿渐娶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她没什么主见。”

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主见的人,编织了一张温柔网,将方鸿渐逐渐引诱其中。为了牢牢绑住方鸿渐,她“被陆子潇追求”、“杜撰的父亲的信”、李梅亭、陆子潇的冷嘲热讽等等,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孙柔嘉步步为营的手段,方鸿渐全然不知的一步步跳进去。就连订婚都是云里雾里。

婚后的孙柔嘉,一反常态。反倒眼前这个妻子变成了咄咄逼人、自私、霸道、争风吃醋的女人,整日站在失误链顶端,嘲笑讥讽方鸿渐。

婚前千方百计要嫁的男人,却成为了现在无比嫌弃的人。

她掌控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了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但似乎最后,一切又失控,脱离了她的掌控。

孙柔嘉的形象,好像是我们自己,却又有些不一样,她更像是我们的合成体。

就像《围城》中的一句话,

婚姻像是一座围城,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所谓围城,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砌了一道墙而已困在其中无法自拔。

@苏文纨

苏文纨,大家闺秀,留洋回来的女博士。他与方鸿渐本是同学,可一直都没看上他。谁知两人同乘一艘船回国,再次看到方鸿渐,自己考究之后,觉得他似乎可以放在自己的考虑范围。

苏文纨虽说是留洋归来,但骨子里还是比较保守,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表露心迹时,却被鲍**抢先露骨的勾引方鸿渐,苏文纨内心生出鄙夷之意。

鲍**下船之后,面对方鸿渐的邀请,苏文纨 “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对于心仪之人的邀请,这也许是大多女孩的表现——害羞、开心,当然也可能是苏文纨工于心计,为了得到方鸿渐而用的一种手段。

两人出行,苏文纨对于鲍**也只字未提。可见苏文纨善于捕捉男人的心理,她懂得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在松松紧紧的间隙,她本以为自己已经胜利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她将表妹唐晓芙介绍给方鸿渐,谁知方鸿渐对她一见钟情。

苏文纨对方鸿渐步步紧逼,方鸿渐无法抽身,但他的心又不在苏文纨身上,只好一边“假装吻了苏文纨”,另一边倾心于唐晓芙。方鸿渐终于受不了,向苏文纨摊牌。

失恋的女人很可怕,自己猎物丢了,并且被猎物告知自己心仪他人。苏文纨发掘出了自己敏锐的嗅觉,将目标锁定唐晓芙,三言两语便将方鸿渐与唐晓芙之间生下隔阂。自己转头就答应嫁给了曹元朗。

要说她喜欢方鸿渐,不如说她更爱自己。赵辛楣追求她那么多年,她都没有答应。而方鸿渐拒绝她之后,她却嫁给了只会作“猪油诗”的曹元朗。这也为后来苏文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赵方苏三人再次见面,苏文纨穿着俗气,后了解到她开始帮忙“带私货”,更是惊呆了众人。一个留学的博士,竟然做了这种勾当。当初的初识的文人气大已被堙没,迎面扑来满满的市井俗气。

而后三人见面时,看到赵辛楣混的风生水起,认为赵辛楣还是以前那把死心塌地爱自己,便开始行为轻佻,妄加勾引。

《围城》里关于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处,

他们不是一类人,终究走不到一起。就算勉强在一起,最后也会重蹈方与孙的覆辙。

@唐晓芙

“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这句话是唐晓芙对方鸿渐说的。

方鸿渐听到这句话,整个世界都觉得崩塌了。回想自给与鲍**、苏文纨之间的关系,自己断不是在碰见她之前,没有过去的人。

显而易见,唐晓芙聪明、单纯、少女心,对爱情怀有崇高的敬意。苏文纨将唐晓芙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全然没有想到方鸿渐会对唐晓芙一见倾心。但恰恰就是这个单纯善良的丫头,俘获了方鸿渐的心。

苏文纨与她比起来,多了复杂、霸道,苏文纨已经被社会磨得全然不是一个纯色的人了。

其实方鸿渐和唐晓芙在一起,更能印证“围城”二字,婚后终日对着各种琐事,一地鸡毛,渐渐的他们的婚姻也变成了让人作呕的关系。但钱老偏偏没有这样写,而是将方鸿渐与孙柔嘉配对,让他们在婚姻的漫长生活中逐渐嫌弃对方。

而唐晓芙,钱老似乎对她有一种特别的善良。所有人再次出现的时候,都变得市井气。唯独唐晓芙,自与方鸿渐拿离别后,便再没出现过,她就像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只要她不再次出现,那么我们就永远有憧憬。

每每想到唐晓芙,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一句话便浮现在眼前,

@赵辛楣

赵辛楣留美回国后在外交署当处长,因为身体原因没随机关进内地,又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后因苏文纨结婚,便来到了三闾大学当教授。直到与汪太太的丑闻暴露,不得不离开三闾大学,在重庆再次混的风生水起。

这无疑说明赵辛楣相比方鸿渐来说是个极有能力的人。

反观方鸿渐,除了第一次在银行的工作是受岳父恩惠外,其他几次都是赵辛楣帮他安排,甚至赵辛楣为了照顾他的感受,甚至只说是 “你愿不愿意到我从前的报馆去做几个月的事?有个资料室主任要到内地去,我介绍你定他的缺,酬报虽然不好,你可以兼个差”。

而他与方鸿渐的相识,更是一处闹剧。他对苏文纨用情至深,偏偏苏文纨喜欢方鸿渐,他为了拆散两人,将方鸿渐弄到三闾大学。苏文纨后嫁给曹元朗,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也是方鸿渐唯一的好朋友。

赵辛楣也随时充当方鸿渐的导师,方鸿渐“不讨厌,但也无用”,赵辛楣便事事为方鸿渐考虑,

赵辛楣虽家境优渥,出国留洋。但他身上并没有骄傲、令人作呕的气息。反而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幽默,平易近人。

似乎他太完美了,钱老才上演了他为拆散方与苏,而背地里将方鸿渐“发配”,好像这才能显得他也只是个普通人。

05

看完了,一切的都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争吵中结束。它并没有顺着我们想象的剧情发展,反而更加让我感受到那种真实感。

这段时间以来,从头到尾,看得每一字每一句,都好像自己身在其中。突然就结束了,似乎还没有从他们的围城中走出来,再看看自己,已经深陷在自己的围城。

生活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当真正有一天,城外人冲进来了,城内人逃出去了,才懂得:

原来,城内城外都是一个味。

婚姻、人生,都不过是一座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故事简介

方鸿渐受到已故未婚妻父母的资助,前往欧洲游学。游学的四年里方鸿渐不思进取,学无所成,回国前为了向岳父交差,特地花钱买来了一个假学历。

在回国的邮船上,方鸿渐先后与同船的鲍**、苏**纠缠不清,回到上海后,又与苏**交往甚密。

苏文纨苏**是个货真价实的女博士,又有几分姿色,她便自恃才貌双全家境优渥,自命清高,一直没有选中自己的真命天子。但在当时,读完了博士的她也成为了大龄未嫁女,在婚恋市场上渐处下风。审视了周围的人选,苏文纨认为方鸿渐虽然没有真才实学,退而求其次也还算是一个门当户对的伴侣。

然而苏文纨心高气傲,常故意唆使方鸿渐与自己的多年仰慕者赵辛楣争风吃醋以彰显自己的魅力。方鸿渐心中常有不满,也因此从未将她视作择偶对象。

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清纯率真,深深地吸引了方鸿渐,同时唐晓芙也对方鸿渐存有好感。于是方鸿渐终于鼓足勇气向苏文纨表明心迹。

恼羞成怒的苏文纨决意报复,向唐晓芙悉数列举了方鸿渐的风流韵事,方鸿渐与唐晓芙因此没有走在一起。

求而不得的唐晓芙

由于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暧昧纠葛,一直资助方鸿渐的岳父一家对其心生不满,方鸿渐因此受到岳父家人的冷眼相对,也失去了岳父提供的稳定工作。

而后方鸿渐托赵辛楣的人情,与几名应聘任教的同伴一同前往内地三闾大学任教。在任教过程中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方鸿渐又屡次卷入了教职人员的口角是非之中。

同行的英语女教师孙柔嘉对方鸿渐有意,设计让众人误会两人关系暧昧,同时展现出其楚楚可怜的柔弱形象,激起了方鸿渐的保护欲,同时也促成了两人的婚姻。

婚后两人面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与冲突矛盾不断的家庭关系心力交瘁,两人的真实秉性在朝夕相处中暴露无遗,双方互不谦让,时常争吵冷战。厌倦的方鸿渐终日郁郁寡欢,终在一次争吵中愤而出门,两人的婚姻关系也最终崩塌。

电视剧《围城》

婚姻中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

很多人提到《围城》,总会联想到婚姻。“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说的大概就是单身的人想结婚,已婚者羡慕单身汉吧。

可是,我们明明是与心爱之人携手进入婚姻殿堂的,最终又为什么会让婚姻成为了一座禁锢自由的围城呢?

书中方鸿渐先后交往过四名女性,分别是鲍**、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对应的爱恋关系分别是情欲之欢、门当户对、爱而不得、无法摆脱。

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

情欲之欢的爱恋中,缺少责任心

在回国的邮船上,方鸿渐宁可与风情万种名声不好的鲍**厮混,也不想与大学期间就相识的大家闺秀苏文纨过多交往。很多人从这里得出了女人不坏男人不爱,好女孩无人搭理,坏女孩追求者众的结论。

然而大家都忽略了一点,这个选择发生的地点是在邮船上,方鸿渐选择的只是在回国途中可以解忧消遣的伴侣。这个伴侣自然是越妩媚多姿越好,越容易抽身而退越好。

鲍**有未婚夫,下船之后不可能与方鸿渐继续纠缠,而才学相当的苏文纨则不一样,她重名声,又是老相识,一旦交往就要对其负责。而此时方鸿渐需要的仅仅是一位旅途中聊以解闷的红颜知己,旅途结束后最好分道扬镳,互不干扰。且鲍**性感迷人,无论怎么看都比苏文纨更适合。

这便是第一种爱——欲望之爱。现实中也有不少像鲍**这样的姑娘,时髦漂亮,有趣可爱,追求者源源不绝,偶尔也会因为追求者众多而颇感自豪。

然而在这么多的追求者中,又有多少是对自己真心爱慕,希望能长相厮守的呢?

所以谨以此告诫年轻漂亮的姑娘们,追求者求质不求量,不论仰慕者有多少,最终可以和你携手步入婚姻的都只能有一个,所以与其周旋于众多爱慕者之中,倒不如多花些时间精力提升自己,间接地提升追求者质量。

露水红颜鲍**

门当户对的关系中,缺少真诚

再说苏文纨。

苏文纨这个人物很矛盾。一方面,她确实才貌双全,家世良好,是个不折不扣的白富美,她有恃才傲物的本钱;但另一方面,她一路读到了女博士,年纪在当时确实已经算得上是大龄剩女了,她心性高,一直都瞧不上纷至沓来的追求者,但随着年龄渐长,她也从众星捧月的才情少女沦为了被挑选的大龄剩女。

苏文纨的内心当然是愤懑不平的,可她始终放不下她的自尊,或者说是那可怜的虚荣心。对她而言,最欢喜的时刻莫过于看着自己死心塌地的多年仰慕者赵辛楣与方鸿渐争风吃醋。

然而她这种有意无意流露出的优越感却直接吓跑了方鸿渐。自始至终方鸿渐都从未爱上过苏文纨,相反,他在心里始终掂量着自己与苏文纨之间的距离,生怕稍有不慎便让自己陷于不得不对她负责的境地。

苏文纨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即便是遇到了心有所属的对象,也希望能引导对方跪拜在自己的石榴裙下,而非委屈自己去追求爱情。这样的心理却只会将自己心爱之人越推越远。

方鸿渐与苏文纨

求而不得的仰慕中,缺少了解

第三个出场的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

钱钟书给唐晓芙的评价极高,称她是摩登文明社会里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现在的女性要么已经是早熟的女性,称不上孩子了;要么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是女人。

方鸿渐在唐晓芙面前极力表现,使得唐晓芙对自己也渐生好感。然而就在方鸿渐向苏文纨坦白一切,想结束与苏文纨的纠缠,光明正大地追求唐晓芙时,苏文纨恼羞成怒,将他以往的风流韵事添油加醋地告知晓芙,郎情妾意的两人因此误会重重,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很多读者为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的难成眷属扼腕叹息,但即使他们没有苏文纨的阻挠,也是不可能幸福的。

方鸿渐暗恋唐晓芙,在她面前极力展现出自己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的一面。然而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靠买到的假学历招摇撞骗弄虚作假的懦弱庸常之辈。他没有担当,没有能力,婚后对一地鸡毛的家庭矛盾束手无策,只会逃避。

如果最终唐晓芙与他结婚,婚后感情必然遭到巨大考验,由此而来的感情破裂也是必然的。因为两人婚前是有一定感情基础,对婚姻是有所憧憬的,所以之后的感情破裂对双方的打击也将更为致命。

如果作者让方鸿渐与唐晓芙成婚,在面对一系列鸡飞狗跳的家庭矛盾后分道扬镳其实是能更好地阐释围城的含义的。然而钱老太钟爱唐晓芙这个角色了,不忍心让她与方鸿渐这等无才之辈进入围城。

方鸿渐与唐晓芙

无法摆脱的婚姻中,缺乏包容

最后出场的就是方鸿渐的妻子孙柔嘉了。

孙柔嘉是最接近我们的形象。她没有鲍**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没有苏文纨的才貌双全家境优越,她的出身、相貌、阅历也不允许她像唐晓芙一般无忧无虑率真开朗。

孙柔嘉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了,她在弱肉强食的男权社会里艰辛地生存。她的才华和能力不足以支撑她孤军奋战,于是她只好利用女性的天然优势,合理地示弱,楚楚可怜地激发男性的保护欲。

方鸿渐就是这样被孙柔嘉诱骗进围城的。

表面上看,方鸿渐挺身而出保护了柔弱的孙柔嘉,但事实上方鸿渐正是步入了孙柔嘉的温柔陷阱,在柔嘉的蒙蔽之下糊里糊涂地就闯进了婚姻的围城。

婚后两人没有感情基础,也渐渐暴露本性,彼此之间缺乏包容,任何一点小事都足以吵得不可开交或冷战多日互不理睬。

相貌平平却工于心计的孙柔嘉

婚姻比恋爱更需要保鲜和维护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满怀期待,饱含爱意地进入婚姻殿堂的,为什么进入以后婚姻反而成为了我们努力想挣脱却不得不深陷其中的围城了呢?

纵观全书,《围城》中没有一段爱恋是双方彼此了解,情投意合的。

方鸿渐对鲍**,只是出于本能的欲望,在这段关系里,双方都没有丝毫想对感情负责的念头;

苏文纨对方鸿渐,只是出于门当户对和才学相当的考虑,只是苏博士年龄渐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最优选择;

唐晓芙对方鸿渐,只是懵懂少女对学富五车的青年才俊的好奇与好感,她对方鸿渐根本就不了解,爱慕的也只是自己想象中的风趣幽默的知识分子;

孙柔嘉对方鸿渐,只是一个平凡女孩想要追求一段能拿得出手的婚姻,就算不是方鸿渐,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同样条件的博士教授。

若能坦诚相待,方唐二人也不会因误会而分道扬镳

其实,婚姻并非一定会演变成禁锢人自由的围城啊。

在婚姻中,我们会面对很多单身时不曾考虑过的因素,例如婆媳矛盾、亲子关系、家务分工、财政掌权问题等等。要想处理好这些问题,夫妻双方的理解、信任、负责和坦诚就显得格外重要。

鲍**和方鸿渐之间,缺乏负责感;苏文纨和方鸿渐之间,没有真诚,只有各自心中放不下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没有了解和信任,方鸿渐从未在唐晓芙面前展示过真实的自己,唐晓芙也从来不曾了解过方鸿渐,所以一个谣言便足以让两人分道扬镳;至于孙柔嘉,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感情阴谋,孙柔嘉心思细腻,步步为营地将方鸿渐引入了围城,然而这样没有感情基础,彼此相互伪装,缺乏信任了解的婚姻关系,是没有能力去抵抗婚后纷至沓来的各种矛盾与考验的。

始终无法放下内心优越感的苏文纨

婚姻,真的可以不必成为双方毕其一生都想要挣脱的桎梏。

两个人彼此懂得对方未说出口的心意,能听懂对方欲语还休的话语,不论经历多少流言蜚语与世俗考验,始终不离不弃。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一起慢慢变老,是一件多么幸福浪漫的事呀。

很多人立志要找高富帅、白富美,幻想着能与梦中情人共修百年之好,但即使通过一系列的策略与机缘梦想成真,最终也无法与伴侣白头偕老。 要知道,这些个人条件与手段,终究只能算是婚姻的敲门砖,理解、信任、爱慕、坦诚,这些才是婚姻的必备品,缺一不可。

 你读过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吗?对此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呢?以下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围城》读后感800字1

 围城这本书,我已读过多遍了。

 最初接触时,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本没抱多大期望,还以为钱老的作品会像鲁迅的文章那样深涩难懂。读后却感觉处处是譬喻,形象而生动;细细体会书中情节,模仿书中各人物说话的神情语调,其乐无穷。

 那时年少轻狂,喜欢反复翻阅围城,喜欢背诵那些譬喻,喜欢用譬喻来评论某事,喜欢学习钱老在围城里说话的腔调,觉得玩弄文字游戏是最过瘾的事了。后来,看的次数多起来了,对围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明白围城能够这样通俗亲切,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历练,体味生活,鞭笞生活,从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真实,并透过生活掀开人生的面纱,用含蓄又不乏讽刺的笔调揭露客观环境的无奈和人本身的猥琐,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终分道扬镳,阐发结婚就如深陷围城的道理。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绝对是现实又不新鲜的。退一万步讲,方鸿渐娶了孙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维持的婚姻不长久,可如果方鸿渐得偿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晓芙,围城会不会牢不可破呢?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够共入围城,也会发现‘‘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追求自己认为美满的爱情,追求到了,又一无反顾的进入婚姻,然而真正寻找到理想的婚姻,维系好婚姻,通过婚姻使爱情美满,这样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现在我们是学生,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等到有一天,我们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作为学生,爱情、婚姻,对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围城呢?

《围城》读后感800字2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这本书写得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城》读后感800字3

 《围城》一书当中作者以两个亲戚的形象为原型: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构造了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经历由于方鸿渐的经历大不相同:同是留学,但方鸿渐却是在国外聊以度日,最后弄了个假文凭,回国后还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后,未婚妻已经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里,在岳父的银行谋事,寄人篱下;爱情来了,但去得也像来时那样迅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难之交,到了三闾大学后却又要分道扬镳;难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败,一切都好像没有了终点。

 对于方鸿渐而言,经历过的苦与累,别人对他的嘲讽与怠慢,都磨光了他刚留学归来时的才气。在与唐**还没有开始便结束的恋爱中,鸿渐受尽了失恋的折磨,同时也让他看清了周经理两夫妻的小人之心:一边说着鸿渐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将来鸿渐结婚了,一定要让那女孩做自己的干女儿,在知道鸿渐恋爱后,对鸿渐的态度却变得越来越差,似乎鸿渐对不住他们已死的女儿。如此态度上的变化,难怪最后会闹翻。当鸿渐收到三闾大学的电报后,即准备动身到三闾大学任职教授,路上与赵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孙柔嘉。即使在三闾大学的生活并不愉快,也在那里与辛 楣 分 道扬镳,最后回到上海更是受尽了气,与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尽人意,但这就是围城,一切都在重复着,没有结束的一天。

 对于方鸿渐,我佩服他的才气,小说的上半部分中充分显露了他的口才和余人打交道时的圆滑。后来的生活遭遇使他受尽委屈,本应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学生,却被生活逼的脾气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与事业,令人可悲可叹。

 苏**可以说是一位巾帼英雄,若是说鸿渐的学位是可以乱真金的黄铜,那么苏**的学位就是24K的足金。无论是修养还是学识,这位苏**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学问,家世好,人长得也漂亮,就是年纪大了点。

 苏**喜欢鸿渐,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她不喜欢看见鸿渐老是和同船的鲍**在一起,在鸿渐与鲍**在一起时她对鸿渐是冷淡的,等到鲍**在香港一下船,她便与鸿渐变得友好,事事为鸿渐着想。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明天,他替苏**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衬衫上迸脱两个钮子,苏**笑他‘小胖子’叫他回头把衬衫换下来交给他顶钮子。”

 回到上海后两人便分道扬镳,过了好久才再次来往。当鸿渐主动去拜访苏**的时候,苏**对她的态度异常冷淡,那一次鸿渐碰到了苏**当时的未婚夫赵辛楣。苏**在辛楣面前说鸿渐的好话,惹得辛楣嫉妒,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梁子。鸿渐也在那里认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这个令他爱的痛苦的女人。后来的一段日子里,苏**与鸿渐的来往愈来愈频繁,终于有一天,苏**向鸿渐表明了爱意。鸿渐当时傻了眼,好久才恢复过来。隔天他在寄去的信里表明了决绝之意。苏**心灰意冷,与曹元朗结了婚。一年后,他们在香港再次相遇,苏**已变成了势利之人。

 苏**纵使学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却有女人普遍拥有的嫉妒心理。在她与鸿渐来往时,她也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表妹与鸿渐见面。在鸿渐向她表明自己已经心有所属时,她又到晓芙那里抹黑鸿渐,最终致使两人的恋情告终。加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个充斥着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变得势利,也看不起人。 苏文执也是可怜,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也不只是活该还是可悲。

《围城》读后感800字4

 读罢《围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我同情方鸿渐的遗憾人生,我难过孙柔嘉的工于心计,我思考苏文纨的执着追求,我欣赏唐晓芙的直爽聪慧,我感叹书中无止境的斗争,我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正像苏文纨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由这样的一座城。

 方鸿渐的优柔寡断,玩世不恭以及苏文纨的矜持自负使他们错过了彼此。思想陈腐守旧的董斜川,“新古典主义”诗人曹元朗,方鸿渐好友赵辛楣,以及聪颖美丽的唐晓芙,在小说的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识分子百无聊赖的宴饮大戏,这足以见到他们各自内心的“围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这样庸俗无聊充斥着虚假笑脸的社会中,他们用这样的一座城保护自己。

 方鸿渐,赵辛楣和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在起航南下的过程中组成了“小社会”,各种矛盾和各种调侃,各种嬉戏及丑态,将人性的思想弱点描绘的淋漓紧致。接着是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的经历。大学里,上自校长,下至学生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镜像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粉末登场,他们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的半旧遗老,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也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的势利小人。这座大学,也是一座“围城”,在这一座城里,表面光鲜灿烂,而暗地里各有各的无奈虚伪。

 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了,他进入了另一座“围城”,孙**“千方百计”地嫁给方鸿渐后,她的挑剔,她的心机,她的虚荣,她的势利,渐渐都映在方鸿渐眼里。最后那掷梳子的一幕,大概是让方鸿渐最伤心的吧。毕竟他俩从确定恋爱到结婚,实在是太迅速。婚后的吵吵闹闹也许是很多青年男女婚后的故事,他俩像是一家人,又不像是一家人,两人的个性都太强,一个人不喜欢她的姑妈,一个人不喜欢她的叔叔,谁也不肯让谁。但也许是因为责任心,方鸿渐还是希望维持这种夫妻关系,而又因为心太软的人一出手就太恨了点,方鸿渐还是将她打走了。在这一座“围城”中,方鸿渐试图逃出来。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总觉得方鸿渐属于第一种人。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有着这样的一座城,我们努力着努力着走进它,当回过头时,我们发现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此时的我们就只剩下回忆……

《围城》读后感800字5

 最近有看书的意愿却总是不能坚持,觉得自己应该多读读名著,便跑到图书馆一楼借了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想好好拜读一番。

 说实话,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于只能一点一点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现在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这本书是作者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许正因为此故事情节才显得更真实,人物才更生动。

 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相识并热恋,但被鲍**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 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 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欢《围城》,或是因为它记叙的贴近大多数人的心理,许多感受都触动到了那曾经历的心里状态吧!杨绛在《记钱钟书与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无论婚姻,事业都在一个围城中。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每个人 都陷在一座围城中,被生活,婚姻,事业磨砺,打击和束缚。文中的方鸿渐本就懦弱,没有与命运抵抗的勇气,任由命运摆布。最后终逃不过悲凉的结局。

 围城总是存在的吧!学校,家庭……背负着老师,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期待。有时身心俱疲,想要冲出围城。可当真正冲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进入另一座围城罢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学习与娱乐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一种色彩当它们存在时,生活才会感到满足,才会变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会想到要逃离围城,也会感到幸福满足。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第324页)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

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第353页)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第359页)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锺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锺书个体的原因。

先说个体的原因。钱锺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也是最纯粹的学者,对学问怀着最深挚的虔诚,在学术上他不能容忍一丁点儿的虚伪和取巧。在这种目光注视下,一般的所谓“学者”,要不可笑也就很难了。比如他经常讽刺学者抄卡片,《围城》中的头号小丑李梅亭就有一个铁皮卡片箱。其实一个教书匠肯花力气抄卡片已经是颇为值得表扬的了,但在钱锺书看来,读书而没装在脑子里融会贯通,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锺书的着力点之一。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

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76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