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另类爱情观

庄子的另类爱情观,第1张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但他又是一个穷人,照道理讲,穷人是没有爱情的,可对于爱庄子的女人来说,爱上庄子这样一个臭道士似的男人,是她们一辈子心甘情愿的迷幻与香甜,原因是庄子这个人太有思想深度了。

 你看他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就睡不着地跑出来问人,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个问题有点莫明其妙,没有人会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正确答案!

 后来,庄子倒是明白了人世间最大的问题不是“我是谁”的问题,而是人生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婚姻问题,为了搞清楚爱情和婚姻这个众人都要深入的永恒主题,他就开始了恋爱与结婚。

 在想了解爱情之前的男人,就必须先了解结婚之前的女人,这是庄子对后人说的。

 庄子的爱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芳名记载的,但这并不妨碍她和庄子之间伟大的爱情。一个春秋时代的女孩儿,会爱上一个一无所有的文化人,这是需要勇气和信仰的。

 庄子这个人生性低调清高,不喜做官。只爱和朋友们看池塘里的鱼,讨论着它们的快乐。他的妻子也没骂过他,这是一个多么不同而可爱的男人啊。妻子就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让庄子活在无牵无绊的`逍遥游里。

 当然,庄子还是很爱他老婆的。每至夜晚来临,两个人的事都做完了,他们会一起看看星星,说说情话,眼望眼地缠绵着爱意。庄子说,我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真的好想为你写一篇,好让你的品德与美丽能传之千古。庄子的爱人却说,你就不要为我写什么了,我们俩就这么爱着就够了,要是那天我先死了,你也别为我哭泣,你就为我快乐地唱一首情歌吧!

 庄子大约四五十岁的时候,女人就真的死了,中年丧妻是人生最大的痛楚。庄子的朋友们都跑来了,原以为庄子这个至情至性的人会抱着爱人大哭一场,谁料庄子竟击鼓而乐。

 朋友们不解,你的堂客死了,你就没有一点悲伤吗庄子答曰,你们说她死了,我却以为她还活着。有什么好悲伤的再过几十年后,我也会一样随她而去。说完,想起爱人对他说要唱情歌要送她在凡间的最后一程。庄子好像是这么唱的: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庄子是爱妻子的,他的妻子更爱庄子。这不是一个风花雪月又无情的传说,这只是一个千年以前中国哲人的平凡爱情。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下面来看看其中的“刻意篇”:

身心恬淡,享受寂寞,持守虚无,追求清净无为的生活,这是天地的准则,这是道德的根本。

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圣人能够“止息”,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止息”就能够简单随和,就能够与世无争。

平易则恬淡矣:心平气和,情绪也就恬淡愉悦了。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心平气和,忧虑也就不会扰乱人心了。

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邪气不会侵扰,天性就圆满,精神就充实。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圣人在活着的时候,随着自然规律而行动;在死亡后,也随着万物而转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静”就学“阴”的德行,默默地积累阴德;“动”就学“阳”的运行,顺着自然规律而展开行动。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不为了获得幸福,谋取利益而争先恐后;也不为了躲避祸事而第一个逃跑,稍有风吹草动,就诚惶诚恐,就焦虑不安。

感而后应, 迫而后动:有感觉,才去呼应;内心有了动力,才去行动;你和爱人相处,两个人觉得应该结婚再结婚;而不是觉得年龄到了,不是为了拆迁可以多拿套房子,去结婚。

不得已而后起:万不得已的时候,再展开行动;很多时候,“能拖就拖”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解决方法。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去掉阴谋诡计,去掉因循守旧,去掉顽固不化;一切顺应自然规律。

故无天灾,无物累 :没有天灾人祸,没有身外之物的牵累。

无人非,无鬼责:不在乎他人的诋毁非议;不担心鬼神的谴责;也就是那一句“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把活着视为浮云,把死亡当做休息。

不思虑,不豫谋:不用费尽心思,不用事先策划;这些都是消耗心力的。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能够普惠天下,而不自我炫耀;能够给予信任,又不期待对方的约定;一旦把钱借给这个人,就不要天天去挂念着什么时候能够还你。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睡着的时候不做梦,这种睡眠质量当然是最好的;醒着的时候没有忧愁。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精神是纯粹的,不夹任何杂念;内在能量是充沛的,不知疲倦。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虚无恬淡,才是契合自然本性的。

“刻意”是磨砺心智,使得行为高尚的意思;只有纯粹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那些为了表现自己清高,致力于建功立业,为了追求长寿而特意找个深山老林去练气的,都是有损于自然本性的。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

老子不知道有没有 史记等书都没有提过。但他绝对不是处男。。

他写过道德经 讲明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玄牝 指女性生殖器

但是根据记载 当初关尹子留住老子,请他写道德经的时候 记载的是老子一人骑着青年准备西出函谷关。 但是老子所写的道德经 很多处都表明他不是处男了。。 - - 没有结婚的记载 可能破过没结婚吧 或许老子出函谷关之后娶妻了吧

有人说“圣哲老子”这本书讲到老子的妻子。。。这作者是现代人 - -

而之后的唐朝 认老子为先祖 是因为他们想正名分定正统 但他们不是的 只是都姓李而已

而庄子有妻子 他的书中写过

方箕踞鼓盆而歌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推察起来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为我自己所有。现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经安静地回归浑沌混一的初始状态,躺在天地万物的大房子里,如同秋去冬尽,等候春天重新来临。而我却嗷嗷地在她身后痛哭,我自以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生生死死,就像来来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义。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于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谴。无为首领,生为脊背,死为尻尾,死生存亡为一体,这就叫作“生死如一”。生死如来往,死是回归于万物,是为道之大用,这就叫作“视死如归”。人生和宇宙万物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循环往复,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于道而又入于道,这就叫作“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问题一:庄子主张什么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 ”,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问题二:庄子的主张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一、无为而治。

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齐物论。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问题三:庄子主张什么法 庄子四法

一是少私。

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满腹,遇事便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贪财之心,使精神宽慰,“可以保身,可以养身,可以尽年”。

心底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博大浩远,不计较功名利禄,生活物质“取之有道”,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必获大寿。“少私多寿”,是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

二是寡欲。

“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一个人如果抑情欲,就不会欺男霸女,损肾伤尊;节食欲,就不会谋财害命,贪吃伤身;寡权欲,就不会投机钻营,逢迎伤神。

“多行不义必折寿”。只有做到知其荣、守其辱、安其身、图其志、创其业、洁身自好的人,才堪称大丈夫,伟男人。“寡欲多寿”,是庄子推崇的养生要诀。

三是清静。

庄子认为静默祛病。如果一个人终日躁动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会心力交瘁,百病丛生。他提倡,凡有志于养生者,都应当磨炼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于在纷乱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自我稳定,做到轻松自如。“清静多寿”,是庄子倡导的养生法则。

四是豁达。

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庄子主张处世要乐观。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消遥自得,幽闲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笼中之鸟虽然饮食充足,但有翅难飞,蹦跳不能,成天低头不鸣,无精打采,因之难以全生。

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豁达多寿”,是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问题四:庄子介绍及他的主张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问题五:庄子主张什么学说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 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82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