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苏**的效劳是不好领的;她每钉一个纽扣或者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加一分向他求婚的责任。” (引自原文)
这是方鸿渐在面对苏文纨时的想法。方鸿渐,面对苏文纨,他一方面知道她对自己倾心,一方面又不忍心说出自己并不喜欢她。
苏文纨是真博士,而方鸿渐的学历是买的,这是两人之间第一个距离。
多数男人不喜欢女人比自己强,这也许也是方鸿渐不能接受苏文纨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苏文纨在船上知道了方鸿渐和鲍**之间的一切,这就像自己做的龌龊事被另一个人知道得清清楚楚,而这个人还想做自己的女朋友和妻子,方鸿渐可能会觉得自己无地自容。
另外,感觉,如果苏文纨没有意气用事和曹元朗结婚,也许最后方鸿渐也可能和她结婚,因为身边没有比她更好的选择了,在唐晓芙也误会了他以后。
男女之间的相处之道。
男人喜欢新鲜感,如果有两个女人,一个是自己熟悉的,另一个是自己不熟悉的,男人多半愿意去追求不熟悉的。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概是因为熟悉,所以对对方没有好奇心,而唐晓芙就像一个充满新意的世界,引得方鸿渐心动不已。如若他不是过于敏感,和诚恳地与唐晓芙诉衷肠,也许有可能是娶到她的。
这一点也说明了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敏感,脾气又不好,后面和孙柔嘉结婚了,因为双方经济状况的差距,每每总是爆发争吵,方鸿渐赚的钱比孙柔嘉少,心理上的落差大,而他又不甘心,所以总是因为小事就和孙柔嘉吵起来。
方鸿渐一直就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在人生当中不断退却,退而求其次,没有规划,没有对人生的满足感,以后也会生活在充满怨恨的情绪里。
无戒90天写作练习训练营
方鸿渐为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为一个失败的人,失败为因为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其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
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为《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为《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为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对方鸿渐来说,还为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她为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为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
扩展资料: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为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为文化批判的层面。主要为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为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
-围城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筑自己的城,婚姻如是,职业如是。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总是不得所愿,又总是无法完全被满足。
《围城》是钱锺书所写的长篇小说,以其讽刺风格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据说,为写成此书,钱钟书花去两年的时间断续磨合,锱铢修得。
以前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围城》这部经典名著。但因年幼识浅,无法参透,且年轻时好读些轻便言情的读物,所以一直没有拜读。
如今有机缘,得以拜读这部名著。所谓名著,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不比通俗读物。故此,读来颇费心血。
在读书过程中,不但要遇到繁体字的困扰,词意不达,还牵涉到不了解的历史背景,以及名式繁多的各类比喻修辞。
因此,我不但要查询字词的读音解释,同时还要查阅他人的解读,以帮助自己了解。足足半个月的时间,方才读完此书。
不得不说,笔触的诙谐幽默,另类比喻是全书的一个亮点,值得被好好推敲琢磨。品一品,顿觉笑出声。
比如文中形容蛆虫说它 “载蠕载袅” ——仿佛能看到一个蛆虫在眼前扭动的恶心景象;形容他人造谣言,则说“ 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 ”,如此新奇的比喻就是放到如今都是让人拍案叫绝的。
还说: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这句话原是孙太太贬损方鸿渐和鲍**的。孙太的丈夫好赌,自己又不得怜爱,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没有任何的杀伤力。
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因为积攒了太多的怨气怒气无处发散,就像在绵软的肉里吃到刺儿一样,偶然的恶毒反而伤害至深,却不得防备。
这让我想起曾经吃过的一块蛋糕,因为香甜狠狠的咬下去,结果竟然吃到了一颗石子,崩掉了我半边的牙齿——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还有形容醉酒过后的头痛说 头内好似有一条锯齿线状的痛,舌头像进门擦鞋底的棕毯 。我曾经有过醉酒的经历,可以说这样的形容词再贴切不过了,舌头麻木的没有感觉,原来变成了擦鞋底的棕毯。
在描写方鸿渐去三闾大学任教的路途中,因为车子中途罢工,汽车夫狂怒,骂着难听的下流话。钱锺书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是这样形容的:
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祖母发生肉体恋爱 。
初看的时候并没太弄懂这是什么意思。细细品味,才得端倪,却也是笑得直不起腰来了。这样的语言也就钱锺书才能写得出来。
类似种种的片段,不一一列举。钱锺书这种讽刺的幽默写作手法真是别树一帜,让人捧腹。
从前看过陈道明演的电视剧版《围城》,感觉就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开篇旁白“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以为就是描写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故事。
方鸿渐和孙柔嘉相识于去三闾大学任教途中。起先二人并未有任何瓜葛,一路上清清淡淡。
孙柔嘉至多只是方鸿渐和赵辛楣互相取笑的谈资罢了。偶然一次偷听到方赵两人的谈话,孙柔嘉可能动了心。
到了三闾大学以后,她小心暗示,偶尔动点小心机,最终与方鸿渐走在了一起。
他们都是彼此的围城,不同的是,孙柔嘉做出了主动选择,而方鸿渐则是被动选择。
在这个婚姻围城里,并未有可期待的美好。二人不是大吵,就是小吵,甚至闹到不欢而散。婚姻成了控住他们自由之心的牢笼,想要挣脱,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很多东西都是想当然的美好,义无反顾,但是事实不能如愿,想要挣脱,又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牵绊太多。
爱情和婚姻可以说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命舞台,我们被动或主动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将我们的心禁锢住,即便脱离出来又怎样?我们还会陷入下一个围城中,周而复始,直到生命终结。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
珍惜当珍惜之人,错过亦淡然。人生也就如此吧。
看多了关于《围城》的各种注释,才了解,我理解的“围城”还是太过于狭隘。
我们的整个生活就是小城套大城,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这些个城墙是我们自己所修筑,个中各种悲欢离合,是无奈,亦是奈何。
方鸿渐从国外留学回来,先是回到无锡探望双亲,后到上海前丈人家借住,并在丈人那里的点金银行做事。因为感情纠葛,离开上海,到湖南三闾大学任教。
与孙柔嘉结婚以后,又返回上海,在报社任职。在婚姻不顺心之后,又想接受辛梅楣邀请去重庆谋取生路。
文中种种辗转,把方鸿渐曲折的人生经历尽呈眼前。主人公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围城。包括和苏**,唐**之间的感情纠葛也是一个城。 城即是局,人生不过就是从这个局出去,再进另一个局罢了 。
人人在城里都尽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很认真、努力对待自己的生活,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却好像最后都不如意,让我们看尽了各种角色的心酸与挣扎。
由《围城》看到我们自己,我们何尝不是在无时无刻在筑我们自己的城。
我们循规蹈矩,从小学上到高中,或者上大学,或者直接就业,之后恋爱,步入婚姻。
因了种种选择,我们就陷在了这个城里,快乐,悲伤,喜悦,痛苦,看尽繁华,历经凋零,推动自己的生命向前进发。
我们渴望自由,希望潇洒恣意,策马奔腾,但是却不容易如愿,即便如愿,未必不是下一个围城。就仿佛一只不停追着自己尾巴的狗,显得好像滑稽可笑 。
不悔是一道伪命题,有悔才是那个残缺的美。
在生命中,至少希望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甘之如饴的,在那个城里有着幸福的感觉 。
《围城》是一部极为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看几次都不会多,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对书中的妙语连珠有新的感悟。
无法诉尽其中精妙之处,寥寥几笔感悟,权当抒发一下感慨罢了。
钱锺书的文字,就如同他本人,老顽童一般,看似放荡不羁,调戏人生,却写尽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种种无奈,描写人物入木三分,无情地剖析了人性的各种劣根性。嬉笑怒骂,也最是无情了。
我以为我是唐晓芙,可是慢慢地,我发现我是当年讨厌的那个孙柔嘉。
初读《围城》时我还在读大学,当时只觉得钱老先生文笔犀利辛辣,幽默风趣,又洞察世事,总之非常喜欢,是我少有的翻过很多遍的小说。
那时没还结婚,无法判断钱老先生描述婚姻在不在理,只觉的里边的女性,除了唐晓芙,没有一个招人喜欢。鲍**太贱、苏文纨太作、孙柔嘉富于心机,至于什么汪太太沈太太陆太太更是面目可憎。
最近重读《围城》,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后,基本上都在吵架。按理钱老先生和杨绛先生的婚姻应当是很美满的,为什么他笔下的婚姻,除了鸡毛蒜皮就是吵老吵去呢?
《围城》写方鸿渐与孙柔嘉确定关系、定婚到婚后的生活,所费笔墨并不多,大概连全书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时候都在争吵或闹别扭,唯一快乐的时日,是在桂林等飞机的那十来天,偏钱老先生略去了不写,婚后这两口子就一直因为各种各样的琐事吵架和好和好再吵架。
今天和大家一起赏析一下两人定婚后,第一次正儿八经争吵的片段,你会发现两个人吵架的原因和过程,七十年后,依然不过时,即使到了2016年的今天,平常夫妇依然会为此吵架。
彼时方鸿渐与孙柔嘉路过重庆赵辛楣处,赵辛楣原本要为夫妇二人接风,偏孙柔嘉因为坐了飞机身体不舒服,赵辛楣方鸿渐两位好基友好久不见,自然有很多旧要叙。孙柔嘉其实更想让方鸿渐留下来陪她,偏又故作大度,让他们去。那时两个人还没结婚,但实际上已经同居,加上已经定婚,其实和结婚没什么两样。
最好玩的是,方鸿渐回来时,孙柔嘉已经躺在床上了,孙柔嘉左右为难,是假装自己一直没睡等他到现在更理直气壮,还是早睡了被吵醒更理直气壮?读到这块儿我简直笑了出来,钱老爷子怎么会如此了解女性心理?
反正,一开始孙柔嘉就没打算让方同学好过。男人无情无义抛下生病的女友去私会基友这笔账,当然要算。
这种事后算账的小九九,你真的没有过?
继续说回吵架。方鸿渐关心地问:你吃饭了么?
孙柔嘉说:你们好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整夜不回来也由得你,我一个人死在旅馆里都没有人来理回。(先扣个大帽子再说:不理女友死活。)
方鸿渐开始道歉,但是不忘辩解,是你让我出去,我才出去的。(你让我出去,我当然会以为你没事啊。)
孙柔嘉哼一声:切,我叫你出去,你心里不是正要出去么,我留得住你?留住你也没意思,你留在旅馆,准跟我找岔子生气。(我敢不让你出去吗,就算留得住你,你还不是怪我不让你去会基友?)
方鸿渐也生气了:现在不是一样在生气?你要我留在宾馆陪你,为什么不老实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你存的什么心思。(啊,所以你到底是要闹哪样啊)
柔嘉回过脸来,幽远地说,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幽远,这词儿用的实在这太贴切了。她说,你真是爱我,不用我说,就会知道(女人都会心怀美丽的幻想)。唉,这是勉强不来的,要等我说了,你才体贴到,那就算了。一个陌生人跟我一路来,看见我身体不舒服,也不肯撇下我一个人好半天。(可见陌生人都比你强)。你还算我的爱人呢。(啊呸!!)
方鸿渐也不肯示弱:一个陌生人肯对你这样,早已不陌生,至少也是你情人了。(这话也很毒辣,少来了,第一,才不会有这样的人,第二,真要有,哼,你们两个是不是有一腿啊?)
柔嘉才不会就此罢休:你少捉我的字眼,也许是个女人呢,我宁肯女人在一起,(宁可去做同性恋!)你们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只要哄得我们让你们称了心,就不在乎了。(得手了就不稀罕了啊,我瞎了狗眼让你睡了)。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方鸿渐只好让步:好了,别吵了。以后打我撵我,寸步不离地跟着你,这样总好了。
其实这话还是在赌气,表面上在示弱,心里却不服气。
这时候如果换做我,肯定会说:“谁稀罕,你爱跟谁跟谁去。”
可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柔嘉,她被逗笑了:这是第一次,我还对和你发脾气,以后我知趣不开口了,你就是半夜三更不回来,我也不管,免得讨你们厌。
当然,这架还没吵完。因为方鸿渐突然提到正经事,还说赵辛楣怀疑孙柔嘉是不是怀孕了。
完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竟然是赵辛楣怀疑孙柔嘉怀孕,你都和他说了什么?在你基友面前怎么作贱了我?
于是柔嘉开始哭,怀疑方鸿渐和赵辛楣胡说八道。如果刚才只是生气,这下是彻底伤心了。
哭是女人最重要的杀手锏,这下方鸿渐彻底知错了,虽然被冤枉,还是又道歉又是剥荔枝。
最终两个人真的和好了,毕竟,他们都不想“怀孕”,大敌当前,必须同心协力。
纵观整个吵架过程,抛除后边怀孕这段,你是否觉得非常熟悉?鸡毛蒜皮,零零碎碎,和咱们自己小两口吵架没什么区别,即使过了七十年。
女的生病,男的要去会基友。女孩儿们肯定会站在孙柔嘉这一方,老婆病了,哪天不能去会基友,为什么偏挑这天去?可见基友比老婆还重要。
男人们估计要站在方鸿渐这边:又不是病得要死要活了,我们都好久没见了,去见一下怎么了?更何况,你不想让去,明说啊,干吗装腔作势?
七十年前的一场小架,现在依然会让人吵来吵去,可见夫妻之间,简直是一点儿进步都没有,真是可笑又可气。
你可能会说,这种小架,无伤大雅,小吵怡情。
可是女方心里的那些怨和不满,估计不会是愉快的,男方的委屈与不甘,估计也不是装出来的。
不知道被钱老爷子盛赞的唐晓芙,婚后是不是也这个鬼样子?
要不么怎么说千古伤心是结婚呢?
另外,千万别指望“你真是爱我,不用我说,就会知道。”
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大概会失望死。他是你男友,又不是你妈,能做到这一步的,大概只有亲妈。千万不要角色错乱。
否则,千般委屈万般愁肠,纯属自作自受。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里,作者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这类人,只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
《围城》的主角——方鸿渐,买了假文凭的他由乘船回国,到与苏文纨、唐晓芙、没见过未婚妻面的岳家一一疏远,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闾大学,再到方鸿渐与孙柔嘉这间为家庭和事业而发生种种争吵最后分开,不经意的使人对方鸿渐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他与苏**、唐**这间的纠葛,是他身陷爱情的围城的时候所经历的,最终他与孙柔嘉结婚可又闹得不欢而散,方鸿渐面对的爱情的围城是不成功的。在三闾大学的经历可谓是方鸿渐事业上的围城了。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最后还是离开了三闾大学,可见,方鸿渐面对的事业上的围城也是失败的。在整个故事中,方鸿渐先是在周经理银行工作,而后在三闾大学任教,接着在报馆资料室上班,每次都没有混得出人头地,也与他带着点玩世的态度处世有关吧。
确实,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 “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