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1张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作。

原文节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扩展资料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湖心亭看雪

以下我们重点讨论张岱的这篇《自为墓志铭》,开篇这样写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用这样的开篇写法,确实够让人惊讶的。因为作者丝毫不谈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出身,这不太符合墓志铭的体例。

所谓纨绔就是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可以代表这个富家子弟们所穿的华美衣着,纨绔子弟就一定是家世显赫,否则便没有挥霍懒散浪荡的资本。实际上张岱的祖先确实是有功名的。他的高祖考中进士,曾经做过吏部主事。他的曾祖取中状元,任翰林院的编修。他的祖父张汝霖也中了进士。

不过到了他父亲变得不取功名,乐为鼓吹。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说他对音乐戏剧很有兴趣,但对读书做官不太感冒。一般古人在写作墓志铭时往往要上溯三代。张岱在文章中故意略去,大概是怕辱没了自己的先人,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成,不好意思提及祖先的英名。不过单单纨绔子弟四个字,已经让我们明白了,张岱家可不是一般的人家。

那么张岱为什么要说少为纨绔子弟呢?我们看张岱的自述。他在年轻的时候:

“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精舍,在汉代的时候是指书斋和学舍。许多大儒设立精舍,传经授徒。明清时候就是指精美的房屋。娈童就是指美男子。明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南方就更加开放了。它其实并不以好男色为耻,并且官贵人家所豢养娈童达到了一定年纪,是可以脱离其所在的家庭,如同常人一般结婚生子,所以并不受特别的歧视。

好梨园,好鼓吹。他这个爱好大概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茶*橘虐,书蠹诗魔,说的是喜欢品茶,喜欢吃橘子。喜欢读书,喜欢做诗,都到了不能自制的痴迷的地步。这里我补充一点。

美国有个非常有名的汉学家叫史景迁,史景迁在他的《前朝梦忆一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一书中解释这个橘虐,说是指特别喜欢下象棋,因为我们古代有一部象棋棋谱叫做《橘中秘》,这样解释当然看上去更加地深入。但事实上是否如此呢?

我自己很认真地翻阅了张岱的这个《陶庵梦忆》,还有《琅嬛文集》,发现张岱确实很喜欢吃橘子。像《陶庵梦忆》卷三有一条陈章侯这样写:过玉莲亭,丁叔潜呼舟北岸,出塘栖橘相饷,畅啖之。

丁叔潜是他一个朋友,他吃起来朋友送的橘子。大家注意是塘栖橘,非常有名的,吃的很过瘾。卷五里头又有一条叫樊江陈氏橘,写自己:

每岁必亲至其园买橘陈家的橘子……桔皮宽而绽,色黄而深。瓤坚而脆,筋解而脱,味鲜而美。第四门、陶堰、道墟以至塘栖,皆无其比。

张岱吃橘子吃的很专业,各地的橘子,哪里的好哪里的不好,他还要排名。那么对陈家橘子的行状色泽味道描述的非常详细,让我们听了之后都想流口水。可见张岱这里所说的橘虐,就是指好吃橘子。史景迁先生可能是过度阐释了。

下面写到年至五十,国破家亡,说的就是当下的情况。因为张岱不想卖身投靠新朝,于是批发入山,遁迹林泉,对于当下的生活状况,张岱写道“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读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曹雪芹《红楼梦》的第一回,里头有这样一段话说“虽今日之茅椽蓬牑,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张岱和曹雪芹真可谓是异世知音,晚年的境遇也如此相似。正是有了这场家国之变,张岱才会回首往事。一回首则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少时的繁华和老来孤寂,借助于这一回首,获得了某种呼应和对仗。张岱的卒年,学界尚且没有定论,不过活到80岁以上这是肯定的了。

古人有句话叫寿则多辱,就是年龄太长了,往往会有很多耻辱的事情发生。那么张岱经历了国破家亡,晚年回首平生,追忆少时所经历所喜爱的都市繁华,能不感慨系之。正因这深深的眷恋,以及由眷恋而带来的无尽感慨,促成了张岱余韵无穷的怀旧文章。

既然是《自为墓志铭》,总得对自己的事业有所论说吧。文中说常自平之,有七不可解:也就是说我偶一反省自身,觉得活在七不可解之中。那么下面关于七不可解的叙述,像这个贵贱紊贫富舛,文武错、尊卑溷、宽猛背、缓急谬、智愚杂等等,评说的其实都不仅是张岱个人的境遇,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与时代的大潮流。

《自为墓志铭》的体例,本该集中笔墨于自身,可这里的贵贱紊乱,贫富差错,文武翻倒等等,其实都是指向大动荡的时代,明清易代之际,各种价值观念都被动摇甚至颠覆。读书人的心理感受格外地强烈。说这些其实还都是泛泛而谈,毕竟跟张岱的家庭生活不是特别贴切。

下面这段文字才是张岱真正的自我评说。他说:“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就是说我自己尚且理解不了,还希望别人理解吗?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诸如此类的自我辩解,仍然是不着边际模棱两可。

最重要,最沉痛的还是下面这段话。他说: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结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拜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虫汉、为死老魅而已矣。

天崩地裂之际,无所作为的读书人很容易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内心深处很痛苦是无疑的。可是写成文章,张代却故作轻松,并且自我调侃。一般所说的自嘲,除了显而易见的自我批评外,往往还有隐含着另外两层意思,一个是讽世,一个是述志。

讽世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七不可解,就是说整个世道的乾坤大挪移,是非的颠倒。描述自己如何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述志则不容易看出来,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有待发掘的意旨。张岱说自己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似乎看上去很低调,其实他是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整篇《自为墓志铭》表面上看都是在自骂,实际上他是拿自己在开玩笑。可在这玩笑之中,是隐含了张岱的自我定位。别人为什么没有这么多的感叹?很可能是因为别人少年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学这么多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人到中年以后会突然的发现,我们本来想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做不成的。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因素,也有时空限制的因素。

总之最初的抱负越大,未来的失落感自然就越明显。这种感觉有时不以个人的实际成绩高低为转移。很多人你可能觉得他是很成功的,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是会有这样的那样的郁闷和不满。那么这些郁闷和不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拥有着比别人高的自我期待。

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并不完全是反语或讽刺。在自嘲之中,也有真实的成分在,这真实的成分就是述志。在描述自己的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同时,反衬了原先的人生理想与自我设计是何等的高远。大家都知道,怀才不遇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通病。不遇是真的,至于是否都有才那就很难说了。

人之所以沉沦在底层,有的时候是社会制度的原因,有时是机遇或人事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个人才华不足,跟外界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同时也并非所有的牢骚,都能够成功地转化为《离骚》这样的作品。

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之所以为其代表作,就在于这篇文章用自嘲的口吻,来总结自己的一生。意绪苍凉,就像他在《陶庵梦忆序》中间所说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有这种苍凉做底色,张岱的自嘲才显得真实,也才显得可爱。

紧接着张岱写道:初字宗子,现在大家都称他为张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既然好著书,他写成的书有哪些呢?下面他自己一一列举。像《石匮书》《琅嬛文集》《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等。

虽然他自己自嘲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文章不成,不过张岱其实还是著述颇丰的。一下子开列了自己的15种著作。这其中没有好像不无得意之时,或许大家会觉得张岱这里好像在玩蹦极,文章转的也太快了些,其实这正是《自为墓志铭》的文体特征。虽然全篇充满了自嘲,可并非是在检讨。读者千万不要以为作者真的是一无是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嘲是表,自颂才是里。这个书目开下来,当然是给自己评功摆好的了。这样的回首平生,不是自我揄扬是什么?对于读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著作传世更值得骄傲,也更值得向世人一一展示的呢。

文章过半,按照墓志的体例,需要交代墓志主人的生卒、享年等等。当代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快到70岁,卒年当然不可预知了。只好从生年写起,在介绍了幼年的情形之后,张岱专门记载了一件他童年的得意事。

在张岱6岁的时候,他曾经属于他的祖父张汝霖在西湖边上游览,恰巧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名士陈继儒骑着一只鹿,在杭州闲逛。陈继儒认识张岱的祖父,他就问张岱的祖父,听说你的孙子很会做对子,能否试一试?于是陈继儒就指着屏风上的《李白骑鲸图》出了上联。他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6岁的张岱几乎不假思索应声而答:“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大家都知道打秋风的意思了。

这个下联除了对得工整,还略带一点调侃的味道,确实称得上是才思敏捷。也难怪眉公大笑,说:“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把张岱视作为忘年交。为什么平生那么多遭遇?张岱单单取儿时的这一桩轶事来记载,大概就为了最后的那句叹息。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曾经被陈眉公陈继儒夸赞的灵隽小孩,到老来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当然不是真的一事无成,而是相对于儿时的睿智与灵敏,不免略感失落。接下来张岱写到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甲申之年,郭沫若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甲申三百年祭》,很薄的一个小册子,也是说的这个甲申。

这一年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在这一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明王朝覆亡。后来清军入关夺取政权,张岱是亲身经历了这一国亡之痛。好比孩子失去了父母,花草离开了土地,飘飘忽忽是百无聊赖。他害怕自己一旦溘然离世,与草木一起腐烂,因儿模仿古人自作墓志铭。

那么他模仿的古人是哪些呢?有这个王无功,就是隋末唐初的王绩,还有陶靖节,就是陶渊明,徐文长,就是明代的大文学家徐渭。这些人都有自叙或自为墓志铭传世。张岱说我想学他们,可是我刚一下笔,就觉得自己人与文俱不佳。就是说我的文章和我的人品。好像都比不上前人,踌躇再三,他终于想通了,说了一句话: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意思是说,我只要把我自己的癖好和我的缺失好好写一写也是可以的。

张岱平生一无所成,想来想去唯一可传的,就是他的癖好和瑕疵,文人自述,我们都知道可以有牢骚,有不平,有自嘲,但是千万不能说的太过分。如果要是给人一无可取的印象那可就糟了。在自我嘲笑的同时,还得给读者留下一点希望。于是张岱说吾之弊错可传。可以说吾之癖错四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陶庵梦忆》卷四有一条叫祁止祥癖,介绍了自己的一位好朋友叫祁止祥,这个祁止祥有很多癖好,其中有一句总结的话说的很好,咱们现在大家经常引用,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一癖一疵,正是《自为墓志铭》里头的癖错,显示出了张岱的真气和性情。

当然张岱的这些癖,比如好鼓吹,好骏马,好古董,好华灯等等,他的这些瑕疵,向前面所说的七不可解,就像曹雪芹称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么这些在一般人眼里呢,好像都不是什么优点。不过张岱不这么看。在他看来,这正是自己有深情有真气的表现。

可见尽管是自嘲,将来其实还是有所坚持的。这个坚持就是对自己的有癖好有缺失,并且一往情深的个性,有特殊的理解和体认。通篇来看张岱以剖析自我为贯穿线索,以自嘲和反讽为抒写胸中块垒的主要途径。表面上看似乎诙谐而近乎戏谑,然而我们掩卷凝思,又觉得其中回荡着一种郁勃之气。令人兴奋,令人唏嘘。

聊聊陈家大院

文/丁茉莉

我最近看明末才子张岱、冒襄,侯方域的故事,开始对身边的景点“陈家大院”产生浓厚兴趣。

虽说在陈家大院长大,却从没认真探究过它的历史,现在深挖一下它的过往,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

一入侯门深似海。

这里的“侯门”是语意双关的,首先它是字面的意思,指诸侯之门,显贵之家,另外,它指的就是商丘历史文化名人侯方域的家。

侯方域的家有多大,据不确定的统计,包括现在的侯恂故居,壮悔堂,陈家大院,以及已经迁出城的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由此可以看出,陈家大院的前身是侯家的产业,之所以改姓陈,是因为侯家作为陪嫁,把这个东园送给了女儿,而女儿的结婚对象姓陈,也就是陈家大院的一世祖陈宗石。

常感慨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嫁妆是一个有着28间房的大宅,但比起侯方域女儿的陪嫁,便不足为奇了,侯家送的可是一座房间百余的豪宅啊。这样看来,陈宗石实际上是入赘侯家的。

事实证明,陈宗石不负侯家期望,发愤图强,后来高中进士,在朝为官,不仅为侯家增光添彩,更为自己的陈家重振家族荣耀,若说历史上有名的赘婿,陈宗石也应该名列其中吧。

侯陈两家的婚事,还要从他俩的父辈说起。

别看陈宗石刚进侯家时是个落魄的小书生,其实他的来头大着呢。

明未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未年四位世家子弟,他们分别是:

山东副使冒起宗之子冒襄

户部尚书侯恂之子侯方域

湖广巡抚方孔炤之子方以智

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子陈贞慧

而陈宗石则是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的儿子,侯陈两家还真是门当户对。

明朝末年,河南商丘的侯方域,江苏宜兴的陈贞慧都到陪都南京游学,之后相识,他们志趣相投,关系越来越好,遂结为儿女亲家,当时他们的子女年纪尚幼,属于娃娃亲。

陈贞慧作为东林党魁陈于廷的儿子,与阮大铖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他曾参与声讨阮大铖,为阮所恨,受阮迫害,一度入狱,“事虽解,已濒死“,国破家亡,陈贞慧不得已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于1656年52岁时抑郁而终。

顺治十四年,也就是1657年,14岁的陈宗石在他哥哥陈维崧(明未清初著名词人,骈文作家,阳羡词派领袖)的带领下,由江苏宜兴来归德府投亲,此时,岳丈大人侯方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不弃前约,热情收留了陈宗石,还为他请来侯方域的好友徐邻唐为师,鼓励他用功读书,并将侯氏东园作为嫁妆让女儿与陈宗石完婚。自此,江苏宜兴陈氏落户商丘,甚至陈宗石的哥哥陈维崧有很多年也跟着弟弟一起寓居商丘。

侯方域夫人常氏,真是感动华夏的丈母娘。以前只知道侯方域的妾室李香君才貌节气令人称颂,她与侯方域之间桃花扇的故事源远流长,却不知侯方域的正室夫人更是慷慨大义,深得人心。

陈宗石后来中了进士,做了京官,他的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以后陈家连续四代共出了五个翰林,有“一门双御史,四代五翰林”的美誉,成为中原的名门旺族。

到了近代,也就是民国年间,陈宗石的八世孙陈忠泰(俗称陈半语)的二儿子陈晏生于1932年创办晏生小学,并自认校长,又于1936年创办晏生中学,陈晏生的夫人范洁庭,河北魏县人,师范毕业,她就是陈晏生聘用的老师。

陈晏生热心公益,办学同时,常赈济灾民,还出资一万大洋修建东关大桥(原称"晏生桥")。

1947年,为躲避战乱,陈晏生携妻儿迀居南京,后又到上海。

1951年,由于政治原因,陈晏生被判刑10年劳动改造,刑满后回上海的家,已是人去楼空,他的夫人带着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回了河北娘家,等他风尘仆仆赶到河北,面对的却是一张离婚声明的报纸,也许这也是他的夫人为孩子前途考虑而作出的无奈的抉择。

此后的岁月,陈晏生历经坎坷,孤苦无依,于1988年8月,在陈家大院北门楼下,凄然离世,身边是曾经的家院,眼前是曾经的事业,他最钟爱的晏生小学旧址(商丘县实验小学),不知陈晏生当时会作何感想。

1988年8月,我刚参加工作一年,家就住在小隅首东二街41号,就是现在陈家大院内荷花池旁边,离大院的北门楼,仅几步之遥,然而,陈晏生在北门楼孤独离世这件事,我却一无所知,实际上可能也有耳闻,只是时间过去太久,早已忘记,也可能根本就漠不关心罢了。

建国之后,陈家大院被收归国有,由商丘县政府下属的房产处负责保护和管理,房屋租给居民作住宅,后经房改出售给各户居民,房产变成毎家私有。2014年前后,居民全部外迁,陈家大院开始大规模修复,现如今已成为古城内一处人气非常旺的景区,景区不收门票,感兴趣的可以到此一游。

陈家大院历经豪门阶段,战乱阶段,大杂院阶段,直到现在的景区阶段。

我住陈家大院,就是大杂院时期,以前只知道那里曾是富甲一方的陈半语(陈晏生的父亲陈忠泰)的宅院,却不知还有这么深的历史渊源,我家门前有一处水塘,那一定是陈家后花园的荷花池。

古今多少事,都付闲聊中。

悟出这种不被理解的感觉不能够与人解说,说了也不懂得,不如不说,然后劝说自己说,“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明白了这样,就会懂得放下,而不会纠结于别人理解不了,表现出一种淡定悠远的情感体验。

总结出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莫不有冰雪之气,然后得出判断结论,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转入文之雪冰,诗文若出于高人之手,遂见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了臭腐,这差距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突然有一种孤高傲物的感觉。

《一卷冰雪文序》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作。

扩展资料:

张岱,初字维城,后字宗子,又字天孙,因著《石匮书》,人称“石公”,于是又字石公,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古剑老人、渴旦庐等,浙江山阴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史学方面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家养病,除了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今之江淹”外,还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灼见;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则悠游自在,留下大量诗文。

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而不第,因而未入仕;明亡后先是避兵灾于剡中,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开始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颇有向死而生之意;后约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约八十四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参考资料:

-一卷冰雪文序

-张岱

你好。

张岱是一名亡国之人,因此流离到西湖旁居住。

去湖心亭看雪是因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美景。

至于三日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因为他的“独”,独包含了单独,独特,特立独行的意思。

你说的没有看雪我不赞同,因为从“雾凇沆砀到两三粒而已”写的都是雪景。只是在看雪景的过程中看到了亭上也有两个人,因此他有了一种深夜遇知己的喜悦。所以“强饮三大白而别”。因为他知道,今日一别以后就不能再相见。从“强饮”你可以看出他不擅长与喝酒,

希望对你有帮助,这是我的理解

虽是写“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

张岱身处明末清初的时代,正是理学昌盛的时期,但是他为人却又放诞不羁,颇有李白遗风,性好山水享乐,但在此文中彰显了自己孤单,寂寞的淡淡愁绪。个人认为实际上没有客,客就是他自己,借客此道出自己客居金陵的孤独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50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