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河的相关连接

大夏河的相关连接,第1张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是甘肃南行旅游线进入甘南州的第一站。夏河多深谷高山,自古为“将兵略地”,因藏传佛教文化独特,风情浓郁而有“小西藏”之称。现有人口13万,面积8037.7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800米,年降水量516毫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

过一上下二十余里之山陵,计行六十里至拉卜楞。拉卜楞寺为川甘青康边境最大之喇嘛寺,教权支配区域甚广。有活佛曰“嘉木样”。现任“嘉木样”系西康理化人,汉姓,现其全家皆住拉卜楞,其兄黄正清被任命为拉卜楞保安司令,掌军政大权,其黄,弟数人,亦皆被指为“活佛”,分掌教权。

拉卜楞本为青海循化所管辖,民国十七八年时,青海回军与拉卜楞藏军冲突,黄正清败走,与嘉木样逃往兰州,寺院为回军所焚。后始有甘肃省府划拉卜楞入甘肃境内,另设夏河县。此为刘郁芬主甘政时事。

拉卜楞寺规模甚大,有喇嘛近千人。其寺院建筑,远视之如洋楼,红墙金顶,光耀夺目。初至此者,直如身临十里洋场中。寺院独成一区,普通人不能居住。东约三四里为商业地带,为汉回藏经济中心。其贸易之大宗,为出口之皮毛,入口之粮食杂货。南番(即在拉卜楞南部一带之藏人)每年秋季,以大宗皮毛运至此间,交易粮食布匹而归,每年贸易总额,约二百万元,商业权十之九在河州(即临夏县)回人手中。

黄正清与格桑泽仁友善,颇具有相当近代知识,人亦精强有作为,他曾组织一藏民文化促进会于拉卜楞,并创办一藏民子弟学校,惟规模不大,成效无多。盖藏民多黄教,黄教在事实上使藏族大多数之男子尽作喇嘛,喇嘛不结婚,不事生产,终日念佛,只知消费。故藏族之经济,无由发达,人口尤只有减少,绝无增加之可能。经济上,人口上,黄教给予藏族之前途,以致命的阻碍。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朝,努力奖励黄教,并不是一番好意,乃是促进西藏民族之衰落,以免边陲多所顾忌耳。

藏族女多于男,故男子有供不应求之势。拉不楞为藏、回、汉三族杂集之地。汉、回人在此经商者,多为单身男子,而从拉不楞四乡来拉不楞市场交易者,以女子为最多,因此事实上形成一种极随便之男女关系。因与汉、回人经常接触之结果,藏人女子亦渐习于修饰。知洗脸洗澡,施用脂粉等事。藏女对所愉悦之男子,能毫无顾忌的与之交往,家庭社会均不以为怪。不过,此间尚未形成固定之娼妓制度。黄正清曾下令禁止藏女之绝对自由的性行为,而因事实所至,禁令终无效果。此亦为黄教之流弊,从根本上更正,始能望藏族之男女关系,走入正规。

记者二十八日离开拉卜楞,顺大夏河谷地东北行,行一百四十里,出土门关始得开旷地,二十九日更行六十里至河州。河州是中国西北回教圣地,中国西北回教中主要的宗教、军事和政治人物,以出于河州者为多。城池并不特大,且在平原地上,亦不险峻。然而河州之名气,却震动西北各族人之耳鼓。回人初到河州,非常的高兴。这是他们的老家,是他们财产的集中地,是人口的集中地,是各种运动的策源地。河州虽然是甘肃的地面,因为宗教和种族关系,却由青海军队布防。河州人除对甘肃负担各种捐税之外,又要负担青海的各种需求。城内汉人较多,城外几尽回人。十七年国民军与回军在河州作战的痕迹,至今还可以清楚的看见。

甘丹寺位于拉萨市境内,也被誉为黄教第一寺,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了大量的内地游客前来朝圣和观光,是一处必打卡的旅游风景区。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有“六大主寺”之说。六座寺院有三座在拉萨,其中的甘丹寺被称为“黄教第一寺”,走出布达拉宫下的雪城,我回到青旅取车,驶向有“第一寺”之称的甘丹寺。

都说甘丹寺在拉萨,其实离市区有60公里,以前道路不好时,去一趟甘丹寺相当麻烦。普通游客只能乘坐拉萨市开往甘丹寺朝圣的长途车,每天早上在大昭寺附近发车,单程两个小时以上。自驾当然方便,昨天修了车,正好今天跑长途试试。

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2014年7月

甘丹寺在林芝到拉萨的林拉公路旁,若不是前天离合器断轴,也就顺路到了。现在掉头往回,多跑120公里。

这一段的林拉公路是高速,道路宽阔,车辆很少。天特别蓝,那种在青藏高原上才有的蓝,白云厚重广大,有的如山岳,有的如巨龙。看着这天和地,心情舒畅起来,昨日的颓丧也就随风飘散,新一段的独行又要开始了。

两年前来拉萨,就想看看三大寺。黄教六大寺中,甘南的拉卜楞寺、青海的塔尔寺和日喀则的拉什伦布寺都曾拜访,再走完拉萨三大寺,也算是圆满了。

青海西宁市塔尔寺2014年7月

然而,那回是四人结伴一辆车,其中两位对寺庙毫无兴趣,我也无法独行。

旅行结伴,关键是个“忍”字,或者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是一家人。前者说起来容易,其实挺难,平时生活中的朋友,未必真的能相互忍让(忍让高于志趣相投),所以经常有朋友结伴进藏,路上搞掰了分手,或者彼此忍了一个月,暗地里咬牙切齿。要么就是一家人,忍了这么多年,也不差这一回。

据说还有一种,就是我在怒江十八盘遇到的那位华北油田的老王的困惑:你不带老婆,难道还不带个情人

因此还有个据说:一对儿出去旅游,半个月不闹翻,就能回家领结婚证了。

我觉得最简单的,还是独行。

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2014年8月

2第一寺

虽然不到六十公里,开车到甘丹寺也要一半个小时,最花费时间的,是下了高速后到达甘丹寺的十几公里。道路坑坑洼洼,路旁是些灰蒙蒙破旧的藏房,围墙上堆满了牛粪干。如果以住房鉴定贫富,这里穷困萎靡的状态,是本次入藏以来仅见。不可理解,在拉萨市周边,怎么会这样。

甘丹寺坐落在一座高山之上,远眺是一大片红白黄三色相间的房屋,通往寺庙的是令人惊诧山道,可谓九曲十八弯。虽然道路铺装质量极佳,已在西藏走过那么多盘山路的我,不知为何,在驶向甘丹寺的这一段感觉特别费力。我想是道路设计的问题,看上去路不错,其实坡陡弯急,虽然海拔不到4000,却一直是二挡踩到底才能勉强上行。不知为何,这条路还会让人走神,我几次担心自己会冲下山去。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不由得感叹,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黄教第一寺,要花费多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建成这样。

为什么是黄教第一寺,这就要聊聊甘丹寺的历史了。

藏传佛教在八世纪(唐代)由印度传入西藏后,此起彼伏地由四个教派前后主导,它们分别是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以及格鲁派(俗称:“黄教”)。

格鲁派诞生最晚,却在明末清初成为最大的教派并延续至今。

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生在青海湟中县(塔尔寺的由来),后到拉萨传教,建立了甘丹寺,并担任首任甘丹赤巴(住持)。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形成,宗喀巴后来也在在甘丹寺圆寂。因此甘丹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极高,被称为黄教第一祖寺。

甘丹赤巴是个很特别的职位,拥有这个头衔的人不仅是甘丹寺的住持,还是格鲁派的领导者。因此甘丹寺不仅是格鲁派第一祖寺,还是教派第一寺。

甘丹是藏语兜率天的意思,兜率天是弥勒佛弘法度生之处。甘丹旧译噶尔丹。噶尔丹作为人名,您或许听说过。在《鹿鼎记》中与韦小宝结拜那一位,蒙古的噶尔丹王子,后来成为反叛清朝的准噶尔汗。在真实的历史中,康熙三征噶尔丹,使其兵败身亡,从而将新疆完全纳入版图。这位噶尔丹王子曾在西藏学习佛法,我猜在拉萨进修十年的他一定来过与自己同名的甘丹寺。

过于偏远的甘丹寺没几个汉人游客,来的藏人不多,寺庙也不收门票(据说现在门票50元)。

在这里遇到了从拉萨来的一家四口,夫妻年纪四十多,带着两个孩子。妻子是典型的藏人长相,男人相貌与汉人无异,普通话很好。他是拉萨的公务员,今天带着家人来转山,我就跟他边走边聊。

甘丹寺里最神圣的地方,当然是保存着宗喀巴大师肉身遗骸的灵塔,之后的的每任甘丹赤巴圆寂后都会在此殿修建灵塔,到现在据说有90多座。

下午的甘丹寺很宁静,僧人见到我们也会很客气地点头。宗喀巴的灵塔殿里也没人值守,游人可以随意进出。

与西宁塔尔寺那硕大无朋的银塔相比——那里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甘丹寺的灵塔很小,前面正中是宗喀巴的塑像,两边的是他的弟子,三位合称“师徒三尊”。三位的塑像在很多寺庙中都有,很容易辨识。

这么神圣的地方,应当是禁止照相的。跟我一起走入殿里的那位拉萨来的藏人,却掏出手机咔嚓起来,既然这样,我也举起了相机。与上午在雪城珍宝馆里的遭遇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摄影不会亵渎神灵,但某些行为会。我在西藏见过最极品的一位二百五,竟然大声吆喝让佛像前的人让开,然后咔嚓咔嚓,闪光灯能亮瞎眼。别说僧人,我都想上去踢他一脚。只要游客多的地方,无论是藏民还是僧人,对汉人的态度都不好,也就是这类垃圾太多了。

措钦大殿是僧人们每天聚会念经的地方,此时也空无一人。据说此殿有500年历史,可容纳3300僧人同时诵经。现在看,显然从年代到建筑体量,都不对劲。

3300这个数字是西藏和平解放前甘丹寺僧人的定编数,实际最多时达5000~6000人。以今日甘丹寺的建筑规模,我估计住在这里僧侣不会超过1000人。

走到辩经场,里面传出一阵喧闹。但见露天的树荫下,几十位僧徒正在辩经,三人一组,有的大声吆喝,有个低头沉思,有的做手势拍掌,当然也有人在聊天、玩手机。

我站在一旁,举起相机,也无人介意。没人围观,来此朝圣的藏人们早已是见司空见惯,他们更关心的是到圣殿拜佛。关于辩经,下一篇再谈。

离开辩经场,听到一栋建筑中传来嘹亮而整齐的诵经声,声音略显稚嫩,就像是一群中学生在读书。

我找了好一会儿,才到了一栋扎仓(经堂)里。果然有两间教室,一大堆鞋子丢在门口。我从一间的后门探头进去,见房间里有几十位小僧徒,坐成两三排,前面居中坐着位中年僧人,显然是老师,长得眉清目秀,戴着眼镜。

小僧徒们和着韵律大声背诵着经文,边背还拍着手。有时停顿下来,老师笑着的提示两句,学生们就顺了下去,每当一段过后,大家一齐拍掌祝贺。老师和一些学生也都看到拿着相机站在门口的我,也没人在意。我静静地看了会儿,这里的感觉真好。

甘丹寺大部分建筑都可以随意进出。再走入印经处,两位藏族小伙儿正在印经,见我到来也就微笑点头,接着低头卖力地干活。

这就像是一所学校。宁静自然的甘丹寺,来一趟真值得。

走出寺院到了停车场,又遇到那一家四口。男人说要转山一圈再回去,邀请我参加。因为晚饭有约(见《寻味中国101

拉萨的安多诺增藏餐》),算算时间怕来不及,加之又担心在高原体力吃不消,就婉言谢绝了。

事后我深感懊悔。那些年的旅行中,总是将时间安排得太满,又特别强调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人同行,也不尝试接触当地人,遇到这种可以更多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居然放弃。如果这样,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下山路过那个灰蒙蒙的村子,想起来那位藏人告诉我的一段故事。

那个时代,全西藏除了布达拉宫,几乎所有的寺庙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著名寺庙中,甘丹寺的损失用“灭顶之灾”这类成语都无法形容。为了清除那座历史悠久,号称容纳3300人的措钦大殿,甚至用炸药进行爆破作业,最终,除了光秃秃的山顶,这座黄教第一寺没有留下一石一木,无数珍宝再也不见踪影。

现在的甘丹寺,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重建,规模小了太多。至于现在寺内的灵塔遗骸圣物,你可以选择相信那些神奇的传说,这类传说在每个被毁重建的寺庙中都有。你也可以选择相信常识。

曾经能容纳数千人的寺庙,石头木头都被炸成齑粉了怎么可能,其实全都被分配给了参与拆庙的当地人。

据说——注意只是据说——西藏各地人都厌恶甘孜寺下面的居民,认为他们犯了罪孽,世世代代也不会富起来。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扯,比山下老百姓罪孽大的那些人,人家的后代可是相当有钱。

合作市简介

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新建于一九九六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府合作海拔2936米,年均气温17℃,没有绝对无霜期。市区四周山阜罗列、山明水秀,是西北高原一颗灿烂的明珠。

合作藏语“黑措”,意为羚羊聚居的地方,确是一方吉祥的热土。远古,合作是氐羌之地,经历了温长的历史岁月,曾为吐谷浑、吐蕃、角斯罗、西夏等地方政权的所割据,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合作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自古就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也是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窗口之一。

合作市总人口为7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3万人,占总人口的4944%。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国道213线贯穿合作市区。合作又是徐(天水徐家)合(合作)公路的终点站,交通十分便利。

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是自治州的主要牧区之一,素有高原之舟的牦牛和藏羊、合作“蕨麻猪”品种优良,驰名省内外。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锑、铜、铁等矿,其中铜、金、锑矿已经开采,储藏量可观。

合作又是祖国大西北几个重要旅游胜地的必经之路,游览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寺院拉卜楞寺和革命胜地腊子口,旅游著名风景区九寨沟、莲花山、则岔石林等地,必经合作。市内的各类服务设施齐全,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市内新建的合作森林公园是观赏草原风光和盛夏避暑、渡假的极好去处。

合作民族师专是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省属唯一的一所民族师范高等院校。

学校位于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校园占地358亩,有教学系部13个,学科专业29个,。还有1个藏学研究所、1个学报(藏文)编辑部。全日制在校专科学生4185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成人教育设有自学本科专业13个,函授专科专业9个,学员2400多名。有教职工410人,其中专任教师262名,有正副教授57名,硕士研究生55名。管理人员中有正副研究员9。教辅人员中有副高职称3名。外籍教师2人。

合作民族师专是省属唯一一所面向省内两个民族自治州、5个民族自治县、分散全省的39个民族乡服务的师范高等院校,同时,每年对等招生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区的部分学生。在校学生中有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彝、白、纳西、土家、布朗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70%,其中藏族27%、回族29%、其他少数民族14%。学校部分专业实行汉、藏、英等“三语”教学。

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

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普米族姑娘以辫发粗壮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

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

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粗壮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97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