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第1张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悲惨世界》读后感1

 《悲惨世界》说的是冉阿让为了姐姐的7个挨饿的孩子去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但他立刻被抓了起来去坐牢,坐了19年才被放出来。

 然后,他来到了一个小镇,那时很晚了。他想找一家客店隹,可是所有的客店老板都不让他住。最后他在一个神甫家住了一夜。半夜时他偷了神甫的一套银餐具。但是第二天被抓了,警察把他带回神甫家问是不是他偷的,神甫说你为什么不把2个蜡烛台一起带走呢?这样一说冉阿让就被放了。从此他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面且还当了市长。

 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和他长的很像的人就说:“我才是冉阿让”。就这样他又被抓了,但是他又逃走了。因为他要救一个叫珂赛特的女孩子,并且收养了她。然后他又救了一个叫马吕斯的人,不久珂赛特跟马吕斯结了婚,后来马吕斯知道是冉阿让救了他,他们想和冉阿让一起住,但冉阿让死了。

 我觉得冉阿让是好人,他做了一点坏事,也做了许多好事。我以后要多做好事,大方一点。还要诚实、守信。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悲惨世界》。这里有许多悲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现在就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内容,看看我的读后感吧!

 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重要的小说家,戏剧家。《悲惨世界》是雨果通过真实故事所受到的启发来创作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一个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受到了主教的感化而弃恶从善,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伊城。成为了人人敬爱的马德兰市长。他接济女工芳汀河孤女珂赛特。可是沙威的出现让主人公冉阿让走上了一条挫折的路。我很讨厌沙威,他是那个不公平社会的代表。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有感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的人,不做坏人。你看冉阿让所处的环境,社会和生活多么悲惨,多么不公平!他的一生在苦难中挣扎,却有着舍己为人的情操。再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多么幸福,多么快乐!我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和平法治的社会里。所以我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将刻苦学习,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去回报我的亲爱的祖国。

 今后,我要多看名著,从这些书中明白道理,并学习这些道理哦!

《悲惨世界》读后感3

 那么这个世界真的是悲惨的么?

 世界原本没有悲惨和幸福,人们创造了它们。

 一个面包、一个烛台,他们站在路中央,等待人们给它们定义:赃物还是圣物。

 有时候,人犯错,不是自我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能够从人为的不可原谅中分辨出这些,请你给犯错的人一个机会,让他站起来。有时候他站起来了,就是这个世界更明亮了。而这个光,能够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谁明白呢。

 雨果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礼貌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好处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这些话,我们看在眼里,念在嘴里,也就应永远的记在心里。不为了记住这本书本身,而是为了记住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教会我们的,期望我们的。

 这是一本爱与宽容与救赎的书。人类是不是孤独,我们是不是拥有神的庇佑,没有一个实体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只能相互拥抱才能渡过答案没有揭晓的漫长时光,否则我们就成为天上的星星:哪怕闪耀,却也各自在黑夜孤单寂寞,无法见到阳光,然后自我殒落。

《悲惨世界》读后感4

 在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悲惨世界》的书,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冉阿让,冉阿让就因为偷走了面包店一个面包,被判刑五年,中间四次企图越狱,又外加十四年,共十九年。苦役犯冉阿让刑满释放后遇到了卡福汝主教,主教让他变成了一个善良的人,他经常帮助穷人,投资企业,一跃成为“马德兰市长”。可是冉阿幸福的生活并没有过很长时间,因为他刚出狱时曾捡过一个硬币,没有还给主人。不久,一个和冉阿让长得非常相似的人,被当做冉阿让抓进了监狱,冉阿让不忍心让一个无辜的老人替自己痛苦的死去,就去公安局自首。可是他当天晚上就越狱了,到了巴黎附近的一个叫孟费郿的村落,从邪恶的德纳第夫妇的手中“救”出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他把珂赛特抚养成人,每天和珂赛特去卢森堡公园散步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情。突然有一天,美丽少女珂赛特和年轻律师马吕斯相遇,他们一见钟情,后来结婚,而冉阿让却不幸去世。

 冉阿让的一生是不幸的,可是他努力生活,坚定地捍卫人民的幸福,自由的权利。苦难的`人们尚且如此,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爱生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悲惨世界》读后感5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他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故事讲述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他先是因为砸坏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但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15年徒刑。等了19年之后,他终于被放了出去。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关怀。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海滨蒙特勒伊的市长,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让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终身监禁的绿帽子和红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个海员时,他掉进了大海。

 后来,在法国的战场上,有人看见了冉阿让的身影。他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一个人:马吕斯。冉阿让终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6

 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把它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冉阿因为偷一块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狱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为马德兰。查得。克莫,从此他立地成佛、处处行善,关心穷人,为贫苦人打抱不平,结交了很多贫民朋友,马吕斯。芳汀、玛赛特等穷苦人,在这期间,他为保护穷苦人的利益,与警察沙威发生过数次冲突,几经厄运,最后被迫在孤独中死去。

 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讲了冉阿被旅店赶出来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导下,来到了主教,主教用丰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可是他半夜起来,把主教家的银餐具全部偷走,当警察把它抓起来时,主教主却谎称银餐具是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偷走并且送给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颗宽宏大度的心,尽管在那种封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酷迫害下,没有贫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气的主教主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贫穷的冉阿。这本书也揭露了外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悲惨世界》读后感7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所著,围绕着冉阿让以及和他命运相关的许多人物的境遇展开,讲述了冉阿让因为拿了一块面包而在监狱里服了19年劳役。当他从监狱里出来时,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野狗一样遭人唾弃。他滑到了人生的边缘,满怀愤恨和痛苦,而正在这时,一位主教救了他,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的他心地善良,自己有着许多财产,却拿去救济穷人,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整本书讲述了他悲惨的一生。

 读完故事,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冉阿让,因某种原因被别人歧视,有的坚强不屈,并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知难而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还有多数的人选择了后者——自暴自弃,他们太注重于别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后,变得不可救药。

 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故事中的冉阿让太注重于别人的看法,自暴自弃,他会变得怎么样?显然,他还会因作恶多端,被关进监狱。

 其实,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此同时,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感化别人,赢得别人的尊敬。

《悲惨世界》读后感8

  主要内容:

 主人公冉阿让是个服了19年刑的苦役犯。出狱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他决心从善。他远走异地,化名马德兰,成为巨富后,广施仁爱,被任命为市长。他接济女工苦汀和她的女儿珂塞特。将珂塞特哺育成人后,自己却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死去,床头上依然放着主教送给他的银烛台。

  片段回顾:

 冉阿让让他狼狈不堪。他平生依靠的所有原则,在这个人面前都土崩瓦解了。马德兰先生出现在冉阿让的后面,两张脸重叠起来,合二为一,形成了一张令人尊敬的面孔。沙威恐惧的觉察到他居然对一个“卑鄙”的人产生了敬意。

  阅读感想:

 冉阿让的一生,在苦难中挣扎,却有着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犯一些小错误,那么他的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就如冉阿让,他犯过罪,但他的心灵没有就此沉沦下去,而是用一身的人性去感化自己的,尽自己的所能,不照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吗?虽然他是小说中的人,但现实中也不缺乏这样的事例。蝴蝶是毛毛虫时,它不是受尽了嘲讽吗?但最后还是化虫为蝶呀!我最喜欢的雨果在书中的一句话“沉默等于撒谎”。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就因为沉默被判以极刑。如果人人都痛快地说出密秘,把心中的丑事告诉大家,也会得到理解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9

 冉阿让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了5年苦役,但是又因为屡次越狱加刑了15年,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开始仇视人类对他不公。在刑满释放时,没有人接纳他,只有主教接纳了他,同意让他留宿,但是他非但没有感激主教还偷了他的银器,主教宽容了他,用他知道了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后来因为功绩出众被任命为海滨蒙特伊市长,因为“尚马秋事件”自首归案,并被判处了终身苦役。后来又巧妙地逃脱了,他又按照芳汀的请求,接回了珂赛特,把珂赛特抚养成人,后来珂赛特又和马吕斯结婚,而冉阿让也揭发了自己的罪行。

 然而这篇文章为什么叫做《悲惨世界》呢?我认为1、这篇文章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而冉阿让也是那个时代穷苦人的缩影——即使自己再努力劳动,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让人有一种饱一顿饿两顿的感觉,那时一项数据表明:伦敦一天会发生5起盗窃案,其中有4起是因为饥饿直接引起的,这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一定是忍饥挨饿的;2、这篇文章不仅写人们忍饥挨饿的而且写了社会的昏暗;3、这篇文章中芳汀是那个时代未婚先孕母亲的缩影,她把女儿放在德纳第夫妇家,而且每个月寄钱过去,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儿不仅没有过上好日子,还被德纳第夫妇当做奴隶使用,后来芳汀被开除工作,惨死在医院里。

《悲惨世界》读后感10

 悲惨世界读后感400字,由整理,希望有关于悲惨世界读后感400字的文章,悲惨世界读后感400字能对您有所帮助!

 这几天,我在读一本外国名著《悲惨的世界》,它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部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个正义与邪恶,虚伪与善良的悲惨故事。

 主人公冉阿让曾因过度贫穷而偷了商店里的一块面包,因此被关了十九年的囚禁,过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这十九年并没有让他改过自新,而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更大的腐蚀,他也变的得更加的凶恶。出狱后,米里艾教主那善良的心深深打动了他,让这个不幸的人最终改过自新,重新生活。后来,他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山上了市长,改变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可因为一个人的命运,他向大家透露了自己的过去。到了晚年,他又因为养女的命运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儿女的婚姻。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冉阿让的正直、芳丁那伟大的母爱,珂塞特的不幸与万幸,德纳第的心狠手辣,沙威的冷酷和马洛斯保家卫国的精神。我明白了正直,善良,伟大与冷酷,邪恶。

《悲惨世界》读后感11

 贫苦的冉阿让为了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抓住并判处19年有期徒刑。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偷的那走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的银器,而被抓住后,主教却声称是自己把银器送个他的,使他免于“灾难”,好心的主教感化了冉阿让。冉阿让发誓以后当个好人,不在偷别人的东西。

 但是,主教放过了他,但警长沙微却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冉阿让便一边奔走,一边逃脱警长沙威的追捕。在途中,他照顾了一个穷女孩——柯赛特。这时,轰轰烈烈的巴黎农民起义爆发了,而多年追捕他的现任警察局局长又出现在他的面前。

 然而,冉阿让用自己的良心像主教一样感化了警察局局长沙威,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做人做事要宽容大度,对方做错了事要用实际行动去示范。就像论语中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思是说:用政令去训导百姓,用刑法去整治百姓,百姓们就只会求免于犯罪受罚,却并没有羞耻心。而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制去约束百姓,百姓们就不经由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

《悲惨世界》读后感12

 当我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强烈的感动在心中油然而生。是什么让冉阿让从一个苦役犯变成品德高尚的人是爱吧,伟大而无私的爱。

 主人公冉阿让帮助穷苦的姐姐抚养七个孩子。一年冬天,饥寒交迫,冉阿让实在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他偷了一块面包,从此便开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在冉阿让陷入绝望的情绪时,卞福汝主教向身处黑暗的冉阿让伸出了援助之手,用他的仁慈改变了一切。他送给冉阿让的两个烛台,不仅照亮了冉阿让前方的路,更照进了冉阿让的心里,让冉阿让坚硬的心第一次感受到温暖与光明。

 受到感化的冉阿让踏上了救赎的路。他隐姓埋名,开设工厂,帮助一个个人找到工作,摆脱贫困;他奋不顾身,抬起马车,将被压在马车下的割风救出;他接待重病的芳汀入院治疗,将珂赛特救出魔爪;他悉心照料珂赛特,孤身抚养她长大成人;他释放一直敌视自己的沙威,用宽容、仁慈感化他冷硬的心……尽管行善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遭受种种的误解与恶意的揣测,但他仍用最真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用爱温暖每个人的心。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冉阿让通过自己无私的爱以及崇高的灵魂,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这展现了作者以及当时的劳动人民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美好的向往,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用心对待每一个人,用爱温暖他们的生命。用爱与宽容带给世界最美好的祝福。

《悲惨世界》读后感13

 悲惨世界一个悲惨,而真实的世界,。合上书,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书里有邪恶贪婪的恶人,有正直善良的圣人,有癫倒黑白的人,当然也有被假象蒙蔽了双眼的人……

 冉阿让,一个贫穷的人。当他看到家里没有食物孩子们饿的大哭,他便去偷了一块面包。当然,他并不知道,因为这一块小小的面包,换来的是他悲惨的一生。十九年,十九年的坐牢,人一生有几个十九年?拿着一张**通行证,换来的是一个个白眼。这让他在那条黑暗的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善良的主教就像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冉阿让重新走回正路。

 十九年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以及人的看法。能让一个原本善良的人变得黑暗,当然,如果有一个善良的人来帮助他,就可以再次改变。而主教就是那个人,他让冉阿让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让他以后的人生变得稍微顺畅一点,

 但还有一种人——打着自以为善良的名号去伤害别人。沙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能原本初衷是好,可他并不了解冉阿让的为人。到最后还是醒悟过来。

 人心,人心是什么?人心是善变的,但却又是最坚定的。人原本是善良的,一个善良邪恶的人或环境,能改变一个人,但如果那个人心智够坚定,不管怎么,也是改变不了的。

 这本书写了这世界的无情,以及森的善良与丑陋。尽管最后冉阿让死了,但他伟大而神圣的灵魂会笼罩这个世界,他的故事也会流传下去,变为一盏明灯照亮人心……

《悲惨世界》读后感14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悲催世界》,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以冉阿让为线索,反应了不同阶级人们的悲催遭遇,真实的再现了穷苦人民的生活。该书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役、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建立和覆灭以及共和党人起义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几乎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所有的重大事件。

 《悲惨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个母亲芳汀每天辛苦劳作,只是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由于种种压力,她迫不得已将自己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德纳第夫妇。但这对夫妇却只把芳汀的女儿当作骗取钱财的工具,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庭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生活,芳汀由于生活的压力最后去世了,她连女儿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样一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光明最终能够驱散黑暗。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母性的光辉是任何时代都泯灭不了的印记。小说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真挚的同情。描写了黑暗的监狱、阴森的修道院、保皇派的沙龙和凄凉的贫民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上至拿破仑、将军、绅士,下至乞丐、妓女,几乎包括了各个阶层的代表,组成了一副法国社会的缩影。

 书中不同人物相互对比,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这种“美丑对照”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对我以后的为人处事有很大影响。

《悲惨世界》读后感15

 悲惨的世界里,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悲惨的世界里,因为贫穷而悲惨,因为法律而悲惨,因为现实而悲惨。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冉阿让的苦役犯,他之前做了一些坏事坐了十九年的牢。因为他之前的所作所为被公开过,所以没有一个客店肯让他住下,怕给自己带来灾难。有一次,再阿让经老妇人指点后来到主教卞福汝家,并且在他家住了下来。之后,再阿让偷了主教卞福汝家的银器,但是主教并不怪他,反而放他走,还把银器送给了他。

 冉阿让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俘虏了,他贫穷而不得已偷了一条面包,又因法律的残酷被判五年苦役,在不屈服中,他屡次逃跑,而使他的服役期加重到十九年。就这样,他从一个青年迈入中年,不见天日的生活使他怨恨社会,但“还有一件令人悲伤的事:他审判了给他造成不幸的社会之后,又开始审判上帝,因为是上帝创造了社会”,“尽管上帝在每个人额头上写着‘希望’二字,他也会把这两个字从这个人的生命中抹去”。

 尽管得到假释,但**自由纸,并未让他得到自由,在差点重新堕入复仇的深渊时,米里哀主教的宗教式宽容让他决心改过,这种悔恨创造了一种更深刻的觉悟。

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5篇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的作品之一。这事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1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贫苦阶层。由于不忍心看着七个外甥过着挨饿的日子而偷了一块面包,先后坐了19年的牢。

出狱后,冉阿让饱受欺凌,招人歧视,处处受到排斥,是仁慈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具,还把银烛台送给了他,并教导他好好做人。冉阿让被主教博大的胸怀深深震撼了。在主教的感化下,他成了一个胸怀坦荡,勤劳正直的人,并且当上了受人尊敬的市长,拥有很多财产。可他却把绝大多数钱给了需要帮助的穷苦人。

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思绪万千。冉阿让由一个苦役犯变成了一个市长,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又是什么力量使他对那些跟他毫无相干的人给予莫大的帮助呢。那就是爱的力量。一个心里充满了爱的人才会懂得去关爱别人,无私地去奉献。以至于他为了帮助实现芳汀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的愿望,他又一次入狱。这一次入狱对冉阿让来说则是终生苦役犯的代价。虽然芳汀最终没能如愿就死去了,但冉阿让始终坚持着。他在土伦港趁救一名水手的机会,跳入海中逃走。他去德纳第家,救出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照顾她,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一样,两人相依为命。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像冉阿让这样的人,宽容、善良、乐于助人,正是他的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得冷酷、固执、曾一味地追捕他的警长沙威因内疚自责而跳河自杀了。

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遇到的磨难是那么严峻,他的生活充满了惊险,但是他以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凭着机智的头脑,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他的精神已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安详地离去了,尽管他的命运曲折离奇,然而他身后却留下了一曲曲爱编织的篇章,久久流传。

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2

前几天,我读完了《悲惨世界》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最后成了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这本书使我感到非常震撼。

《悲惨世界》写了苦役犯冉阿让经过神父莫里哀的挽救,成为了一个非常善良、诚实的富人,并且当上了市长。他在当市长的时候,他为了使商马第不被冤枉,毫不犹豫地到法院承认了他就是苦役犯冉阿让,又重新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冉阿让逃了出来,他替芳汀收养了可怜的珂赛特。以后,他和珂赛特为了躲避警探沙威的追捕,他们只好躲在修女院里,珂赛特上了修女院里的寄宿学校,他们历尽了种种磨难。最后,冉阿让拿出六十万法郎给了珂赛特。这是他以前挣到的所有的钱,而自己只留了五百法郎过日子。珂赛特结婚那一天,冉阿让对珂赛特的男朋友马吕斯说出了他曾经是苦役犯的真像,马吕斯非常惊讶,可是又不知所措。后来,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曾经在战场上救过他,冉阿让的形象在马吕斯的心目中顿时变得崇高起来。于是马吕斯带着珂赛特去找到冉阿让住的地方,想把他接到自己家里给他养老,可这时冉阿让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在马吕斯和珂赛特的面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我读完了这本书,感到冉阿让真崇高,他虽然曾经是一个苦役犯,但是后来他所做的事情证明了他的崇高。因为神父拯救了他,神父曾对他说过:“如果您从那个苦地方出来后对世人都怀着憎恨,那可是太可怜了,如果您能对人家都还怀着慈善、仁爱、和平之心,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高贵。”是啊,如果你总是想着你的不幸而去憎恨这个世界,那你就无可挽救了,如果你受了委屈和不幸,但是仍然怀有一颗仁爱、和平之心,并且去帮助别人,温暖别人,你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你就比任何人都要高贵。神父说得太好了!

我们也一定要做一个像冉阿让和神父那样的崇高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3

《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却仿佛被一层淡淡的悲伤笼罩着。故事中看似安静的生活,却在无形中让人的心头为之一颤。

当时的社会,是那么的黑暗,那么的不堪入目。主人公冉阿让为了7个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冉阿让屡次越狱导致罪行加重,换来的是十九年的苦役。

当他对这个世界倍感失望时,神父的举动打动了他,此后,他一心向善成为马德兰市长,深受人们的爱戴。在他的工厂里他遇到了女工芳汀,冉阿让为了在芳汀临死之前再见女儿珂赛特一面,他救回珂赛特,并履行与芳汀的约定精心培养珂赛特。

那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一对母女,他完全可以在芳汀死后,丢下珂赛特,继续当市长,但他不惜再次越狱,用终身苦役的罪名交换,抚养珂赛特长大。

还有一位老人,被误认为是苦役犯“冉阿让”,当时的“马德兰市长”对此犹豫不决,这是一个让自己彻底解脱的机会,但这样会使一个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而且是以终身苦役犯为代价。最终他决定站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是冉阿让。

看到这里,我被感动了,在那样一个灰暗、丑陋的世界,还有这样一位无私善良的人存在,就仿佛是在无比黑暗的天空中的一颗给人们带来光明的星星,虽然小得微不足道,但在整个天空中却又必不可少。冉阿让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珂赛特和需要帮助的人,他通过自己高尚的灵魂,让生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人们找回最真诚的自己,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是一个高尚的灵魂!他的精神就像史歌一样可歌可泣。“他安息了。他活着,尽管他的命运曲折离奇,他死了,只因为失去了他的天使……”

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就可以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温暖的阳光!《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

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4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

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

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5

在19世纪的法国,共和思想与封建资本主义顽固派的思想激烈碰撞着,迸发出_时期的火花,而名著《悲惨世界》浴火而生,作者雨果在此时的文学水平作品中可见一斑,再赋予了它政治形态的色彩,才在岁月的筛洗中传唱不绝。而雨果则充分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人道主义精神,无愧于“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之称。其实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主人公冉阿让便是雨果的化身;同样正直,刚正不阿却不被赏识,四处漂泊,而且也体现了雨果的政治观点——支持共和。而最后法国_ 成功也算了结其凤愿。

《悲惨世界》作为雨果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魅力是如何体现的呢又是如何在岁月的淘洗下,留存于世的呢若将其比作画作,描绘了_的腥风血雨以及天主教为代表的光明,由压抑的黑暗到光明的救赎,转而在安详与和平的暖色中收尾,留下无尽的沉思。

书的前几章都在介绍米刺埃主教,看似与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关联,其实是为冉阿让人生的转折铺垫。他是一个因偷面包养兄妹入狱的苦刑犯,迫于生计偷主教的银器,被捕后主教却否认他偷窃,并送了她一个银烛台。从此冉阿让弃恶从善。这是情节的大转折,一个无辜的老头被误认为冉阿让带他受狱。他陷入了无限纠结中,如果救下老头,他会重新入狱;如果继续生活,他会违背主教的训诲。这个选择成为全书的高潮。最后,他入狱了,为了帮助芳汀,出狱后不负所托带走了小珂赛特——芳汀的孤女。他饱受养父母德纳第夫妇的虐待,后被冉阿让抚养成人,爱上了共和思想的马里尤斯,冉阿让参加了共和起义。可马里和柯赛特成婚后知晓冉阿让身世冷眼相看,冉阿让抑郁成疾,死前终于得到二人理解。

《悲惨世界》被称为“_ 背景下的血泪史”,他穿插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共和思想等,主人公历经三次“悲惨”经历,都是在扭曲的所谓正义下受苦,讽刺了教条、刻板、无情、虚伪的社会风气,本书一大特点是只有一个绝对反派,德纳第夫妇象征贪婪,还在后文中起到正面的作用。在作者眼中,没有感化不了的坏人,没有完全变质的人心,传达了人性本善唯仁慈和宽容可以化解一切。它的政治意义与背景有关,作者支持共和的思想显而易见。全书对法国_ 时期的以小见大,具有历史价值。其名“悲惨”实则不仅冉阿让悲惨,还指社会黑暗,人民悲惨。但是冉阿让终得善终,怕是作者不忍他悲惨死去。他并非真正悲惨,悲惨的是那些冷漠的人们。

1832年,巴黎

学生们在巷子里搭建了街垒,预备与军队警察大干一场。爱波宁追随马吕斯来到了此地,但马吕斯担心她的安全,借口让她送信给珂赛特以使她离开危险的街垒。爱波宁没能找到珂赛特却见到了冉阿让,只好请他将信转交。冉阿让读了信后深受感动,决定加入学生军团与其并肩作战。

沙威混入街垒,却被机灵的流浪儿加夫洛许(被德纳第抛弃的孩子)识破警察身份,他被学生们绑在柱子上;另一边,爱波宁重回街垒,为保护马吕斯身受枪伤,最终死在他的怀里。

冉阿让加入学生军团,由于他在首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恩佐拉要报答他。冉阿让请求将沙威交给他处置。沙威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又一次被他放走。但沙威非但不感激他反而仍然警告冉阿让,如果再让他见到,一定会将其逮捕归案。

夜幕降临,首轮战斗也刚刚结束。学生们伴着酒与歌声疲惫地睡去。看着熟睡的马吕斯,冉阿让如同父亲一般为他的平安向上苍祈祷。

次日,第二轮战斗开始。加夫洛许为寻找弹药跑出街垒,不幸被军队打死。在最后一次战斗中,恩佐拉领导的起义者们全部被杀,只有马吕斯幸免于难,但他也受了重伤。冉阿让背着马吕斯从下水道逃走,中途被累倒。在那里遇上了以盗尸为生的德纳第,他偷走了马吕斯的戒指和表。冉阿让醒来时,沙威已经找到了这里。冉阿让请求沙威允许他把这个受伤的青年送回家,然后就可以任其处置。沙威同意了。不过冉阿让三番两次放走他的行为使他不得不承认冉阿让的宽容与仁慈、也不得不为之感动。在他的信念与冉阿让的行为面前,沙威充满了彷徨犹豫与矛盾,如果冉阿让算是好人,那么他始终深信不疑的法律难道是错的?在极度的矛盾中,沙威投塞那河自尽。

在珂赛特与祖父日夜的照料下,马吕斯日见康复,但他始终不知道救命恩人是谁。回到当初大家畅谈革命理想的咖啡馆时,空荡荡的桌子椅子勾起了马吕斯对朋友们的回忆,睹物思人,无限悲痛。

马吕斯痊愈后,举行了他与珂赛特的婚礼。冉阿让借口躲开,他不愿自己玷污了这对纯洁人儿的结合。他主动向马吕斯坦白自己的过去,希望他能为自己保密,不要告诉珂赛特让她伤心。马吕斯听后大惊失色,不仅拒绝了冉阿让给他们的一笔巨款还婉言暗示冉阿让今后不要再来影响他和珂赛特的生活。在婚礼宴席上,不请自来的德纳第拿出戒指和表作为"证据"证明冉阿让是杀人犯,以次敲诈。而当马吕斯见到了"证物"才得知,原来救命恩人不是别人,正是被他赶走的冉阿让!他后悔不已,立即带着珂赛特赶往冉阿让的住处。

但是自从失去了唯一的爱--珂赛特之后,冉阿让变得更加虚弱、痛苦与孤独,他已经快要死了。临终前,他告诉他们那笔巨款并非不义之财,而是自己多年辛苦积攒的,并说出了珂赛特的身世。在亲人的陪伴下,冉阿让跟着芳汀、爱波宁和所有因起义而亡的学生一起离开人间……

《水浒传》终章,徽宗皇帝下旨,敕封饮毒酒鸩死的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在梁山泊起盖庙宇。正殿塑宋公明等三十六员天罡正将,两廊列七十二座地煞将军。

之后,宋江累累显灵,祈风得风,祷雨得雨,梁山泊和楚州蓼儿洼,百姓四时享祭不绝……

《水浒传》这部巨著,妙就妙在通篇反话,明面上说好汉聚义,实际不过黑帮杀人越货、明争暗斗而已。

招安,是宋江一伙必然的出路。此后征辽国,破田虎、王庆,平方腊,情节转为打打杀杀的流水账。为何?只因一百单八将都成了朝廷的行尸走肉。

即如全书结尾,也是反话。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整个山东沦为膻腥之地,楚州变作南宋与金朝你争我夺的战场。

风调雨顺,享祭不绝?全是虚言。宋江“灵应”,从何说起?

《儒林外史》结尾,明神宗命礼部行文, “遍访海内已故之儒修,考其行事,第其文章,赐一榜进士及第,授翰林院职衔有差” ,将虞育德、庄尚志、杜仪一干人等做成一个“幽榜”,分作三甲,牛浦郎、严大位这类小人都忝在其中。

对比第一回,结尾有言 “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

这死后追赠的“幽榜”,难道不是天大的闹剧?

再看时间,万历四十四年七月朔,这一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吴敬梓笔下,明廷礼部祝文说 “维尔诸臣,荣名万年。” 其时距离清兵入关,煤山自缢,已不足三十年矣。

说到前后呼应,《悲惨世界》留给我深刻印象。

冉阿让临死前说:

壁炉上的这对烛台我留给她。烛台是银的,但是,在我看来,它是金的,钻石的,插在它上面的蜡烛可以变成为神烛。我不晓得,赠给我这对烛台的人在天上是否对我感到满意。但我已尽了我之所能。

冉阿让从卞福汝主教家中偷走银器,被警察抓住,扭送上门,主教却为他掩饰,并送给他两个银烛台。

“现在,您已经不站在恶的一方,而是站在善的一方了。”

主教的仁德,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使他醒悟,但是当冉阿让抢走10岁小孩瑞尔威40个苏的银币之后,蜕变完成了。

“他把目光投向四方的天边,而他的身子却在发抖,好像一只受了惊的野兽,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身。”

谁也没有资格强求偷了一小块面包而被判入狱,前后当了十九年苦役犯的冉阿让摒弃仇恨,他是在难以复制的境遇下,体悟到善的博大与恶对还未泯灭的人性的刺痛。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仍存于冉阿让身上,这个人物就已经值得敬佩。

正因为此,他白手起家,乐善好施,救人于危难;他经过激烈的自我斗争,不惜抛弃千辛万苦得来的市长地位,远赴阿拉斯,在法庭上自承是苦役犯冉阿让,使商马第重获清白;而为了履行对芳汀的承诺,他成功越狱,拯救了珂赛特并给予这个养女博大、无私的父爱;最终,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拒绝与马吕斯、珂赛特生活在一起,他病入膏肓,溘然一逝……

冉阿让,没有过错,近乎完人,却一生悲惨。

但雨果并非要借他的人生控诉什么,正如全书结尾写的那样:

“他最终在此安息,尽管命运多舛,难艰苦甚。他曾偷生,最后,失去他的天使,他郁郁而终,但黄泉无恨。不过,事情是自然发生的,那是挡不住的江河奔流,那是挽不回的白日西沉。”

上译厂译制的1958年版《悲惨世界》,最后的旁白是:

“他安息了。冉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他把他的精力、他的爱、美德献给一个人,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幸福的时候,他离去了,正像白天消失,夜晚来临一样。”

原著收尾显然更好,但**也切中了作者的心声。

毕克先生的配音,深深打动了我,大师的演绎是杰出的二次创作!

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总会有“顿悟”的时刻。

《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公爵孤傲英勇,追求荣誉,但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重伤倒地,仰望高远、安静、肃穆、庄严的天空,忽然发觉“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加之妻子丽莎难产而死,他省悟自己从前的虚荣,于是厌倦世事、落落寡欢……

他去梁赞省,借住罗斯托夫伯爵家,夜晚偶然听到楼上的娜塔莎对着春天月亮发出赞叹,少女几乎要展翅飞去的活力,一瞬间又唤醒了他对生活、爱情的热望。

不,类似霎那间的转变,并非缺乏逻辑,因为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原本就要在不同的“歧途”上越走越远。尤其是,你很难发现,世界上那么多人有那么多不同的路,通向那么多不同的结局……

托尔斯泰伟大的一面就在于,他能够并善于揭示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等人在“歧途”中忽然转身背后的必然。

他们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安德烈公爵二次重伤,在惝恍的精神状态下体会到的 “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不受外界物质影响的幸福,一种纯粹精神的幸福,爱的幸福。”

只不过,由于托翁自己的信仰,这一“幸福”被归于 “人人都可以懂得它,但是只有上帝才能认识它和制定它。”

于是,他要让安德烈公爵在“拒绝”,并与娜塔莎“决裂”之后,才发觉自己是多么残酷无情。

要让娜塔莎计划与阿纳托利私奔、受骗之后,沉浸于苦痛之中,再目睹了安德烈公爵的死,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完了,最后才在皮埃尔宽容、敬畏的追求下,重新获得了生活。

这一切,并不是为了情节需要,托尔斯泰不太重视构建情节的跌宕与出人意表。

于是,《战争与和平》叙事意义上的结尾,竟夹杂在托翁纯粹讨论历史的尾声部分之中,第一部第五至第十六节。

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玛丽亚·博尔孔斯卡娅公爵**与尼古拉·罗斯托夫结婚,成了伯爵夫人,俄法战争结束了,拿破仑流放了,新组成的两个家庭就像战火后的俄罗斯一样,归于和平。

娜塔莎变为一个完全以家庭、女儿、丈夫为中心的主妇。

皮埃尔仍然善良、天真而冲动,最新的并有所付诸行动的理想是,建立道德联盟,让好善者携起手来,积极行善。

罗斯托夫在还清所有债务之后,转为一个政治上保守的,完全醉心于田庄管理的地主,被农奴们视作颇具治理才能的“好东家”。

玛丽亚则依然是保留着基督徒高尚情感的女子,只不过身份转换为妻子和母亲。

这一结尾,其实与托尔斯泰对历史与人生的看法融为一体,也与尾声部分纯理性的讨论批判融为一体。

人能专心致志于一件事,不管那件事多么微不足道。而且,即使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对它专心致志,自然也会无限地扩大起来。

这是叙述娜塔莎转变时的一句话,背后是托翁当时的人生观:

人在精神的意义上越简单,他就越能够更加正确地满足生命力需求。

实则也是他当时的历史观,即反对英雄史观。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表明,拿破仑、库图佐夫等伟大将领的个人意志与决策,其实对战事的影响是有限的。他把历史比作“海洋”,认为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即使是“天才”,也必须屈从于“偶然”,或者说是“海洋”不可捉摸的趋势。

对历史来说,人类意志有若干运动路线,其一端隐在未知世界中,但是,在其另一端,一种现时的人的自由意志在空间中、时间中和因果关系中活动着。

这个活动范围在我们眼前展开得越广,这个活动的法则就越明显。发现和说明那些法则是历史的任务。

历史科学用它现在对待它研究的对象的观点,并依照它现在所遵循的途径在人的自由意志中寻求现象的原因,历史科学法则的阐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对人类的自由意志不管怎样缩小它的作用,只要把它看作不服从法则的一种力量,法则就不可能存在了。

只有把这种自由意志无限地缩小,就是说,把它看作无限小的数量,我们才确信原因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于是历史不再去寻求原因,而是把寻求法则当作它的任务。

这段关于历史的思考,与他对人生的思考,是非常一致的。

小说情节进行到最后,安德烈公爵的儿子尼古拉做梦,梦见自己与皮埃尔率领大军前进,却被罗斯托夫阻拦,他一恐惧,回头看时,皮埃尔竟变成了自己死去的父亲……

梦恰恰是自由的意志。

尼古拉的梦是皮埃尔和罗斯托夫书房辩论在他潜意识的投射,在梦境中幻化为一场对峙。

小尼古拉在梦醒后,暗自决定, “父亲啊!父亲啊!是的,我一定要做一件连他也感到满意的事……”

新一轮人生与历史又将开始,千千万万条“歧途”展现在孩子面前,他应该怎样选择,又在何时转身?

单论这一叙事意义上的结尾,与卷佚浩繁的前文比较,自然显得“乏力”,但放在托尔斯泰深邃的思考当中,又显得那么相得益彰。

倘若按照我肤浅的理解,《战争与和平》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带有神秘论色彩,那么兰陵笑笑生完全用佛教的因果轮回,在《金瓶梅》结尾,给一干人物指明了归宿。

在我看来,在西门庆死了之后,《金瓶梅》反而变得更好看。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陈敬济、春梅、孙雪娥、来旺儿、韩爱姐等人遭遇,分条缕述,把世情变幻、人生起伏写异常精彩,更显作者笔力。

最后,靖康变起,山东兵乱,吴月娘带同吴三舅、孝哥儿、小玉、玳安等去投云理守,途中遇见普净禅师,要月娘履行之前的诺言,让孝哥儿出家为僧。

在永福寺,入夜后,小玉暗中看见禅师渡脱冤魂,惊悚地发现,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李瓶儿、花子虚、宋惠莲、庞春梅、孙雪娥、西门大姐等的冤魂,一一发付,各去托生。

《金瓶梅》,从上到下展示从朝廷到社会,到家族的矛盾,揭露世俗背后的黑暗、庸常与丑恶,指向的历史时期在明朝中晚期,基本处在嘉靖、隆庆到万历年间。

善恶有报,因果循环,只是作者宣扬的主旨之一,以此来为全书作结,其实力量较弱,反而减轻了讽刺的意味。

按我的偏见,如果在陈敬济被张胜杀死之处收束住情节,从略交代春梅、孙雪娥等人的下场,吴月娘、孟玉楼等人的结局,会更加有力。

《牛虻》的最后一章令人击节叹赏,甚至可以说,伏尼契在前面三篇二十五章中,都是为了最后的收尾蓄力。

蒙太里尼与亚瑟的父子关系,很早就暗示了。

亚瑟成为牛虻,转变为革命者,作者通过不同的侧面精心塑造他,让他被捕,再用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让已经成为红衣主教的蒙太里尼与他对峙,在信仰与骨肉之情的冲突中受压抑,被折磨,终于向军事法庭同意枪毙自己的亲生儿子。

在父子最后一次对话中,牛虻说: “你的上帝饿了,得用我去喂他。”

于是,在主持圣体节的弥撒仪式时,再也无法忍受丧子之痛的蒙太里尼,抓起圣钵,将象征耶稣遗体的圣饼摔在了地上!

随之,他死了,教会发出的讣告是“敬爱的红衣主教,罗伦梭·蒙太里尼大人,因心脏动脉瘤破裂在拉文纳突然病逝。”

马丁尼最后对詹玛说: “还能怎样呢,夫人?动脉瘤是一个极为合适的医学名词。”

令人沉痛的结局,很残酷的写法。

《基督山伯爵》,行文流畅,让我在赞叹大仲马的同时,更感谢译者周克希先生。

不过在我看来,瓦伦蒂娜没有死,是败笔。大仲马完全是为了让读者读下去,才伏下这一条线索,并不断地暗示其实她还活着。然而,他给莫雷尔和瓦伦蒂娜的那封信,深深触动了我,

“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全部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读《呼啸山庄》到最后几章,希刺克厉夫之死,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我认为,如果全书的结尾是,小凯瑟琳、哈顿都死了,而希刺克厉夫却一直不死,是否更加震撼?

        将冉阿让坎坷的一生简单勾勒:

      工人冉阿让――苦役犯冉阿让――工厂主马德兰――市长马德兰――苦役犯冉阿让――隐居者白先生――割风先生

      他的角色不断的变换,他的人格在苦难中裂变升华。

      冉阿让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成年后做修剪树枝的工人,每日幸苦劳作,勉强维持温饱。

      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他砸碎玻璃偷了一个面包,被人抓住后投入了监狱。

      在狱中他终日承受着棍棒、鞭挞、镣铐、禁闭、疲乏之苦,他四次越狱使刑期从5年延长到19年。他被抓进牢狱时一边抽泣一边颤抖,出狱时却麻木不仁;他进去时悲痛绝望,而出来时阴郁寡欢。

      他的尊严被践踏、人性被摧残,对社会充满愤怒和敌意。在这19年的备受煎熬和奴役中,他的灵魂同时上升同时也堕落了。他一面醒悟,一面糊涂了。

      出狱后冉阿让被驱赶无处投宿,当他来到莫里哀主教门前时,他的样子是这样的“他的肩上扛着个布袋,手里握着根木棍,眼睛里有种粗鲁、放肆、困倦和强暴的神情。壁炉里的火正照着他,他那模样真是凶恶恐怖,似乎是恶魔的化身。”

      当他偷了神父的银餐具,被警察逮到带到神父的面前,神父却说“为什么您不把烛台同餐具一起带走呢?”。因为神父的善行,冉阿让避免了再次沦为苦役犯。

      受神父的感召,冉阿让冰冻的心开始融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自我反省,找回了良知,放下了仇恨,打定主意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

      在火海中他奋不顾身救起了两个孩子,重新做人蜕变成了马德兰先生。他用变卖银餐具的钱作为本钱,开起了工厂,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他乐善好施获得很多荣誉,并被推举为市长,成为了市长先生。他德高望重声名显赫,人生达到了巅峰。

      他不顾在场警察沙威的怀疑,将曾经算计过他的割风老人从马车下救出。当他听说有人被当做苦役犯冉阿让抓了起来,他没有如释重负幸灾乐祸,而是主动到法庭上自首。他又一次被关进大牢成了苦役犯,但他的人格却又一次升华,向着圣人迈进。

      冉阿让在船上服苦役时,不顾危险跳下海将一个海员救起,却没再上来。人们都以为他已经沉尸大海,其实他从海里游到了岸上,再次获得了新生。

      重获自由他第一时间赶去乡下寻找小女孩珂赛特,因为他答应她的妈妈照顾她。他对小女孩视如己出,为了躲避追捕深居简出,在修道院隐藏了好几年,化名割风先生。

      小女孩长大了成了少女,爱上了年轻人马吕斯。冉阿让为了柯赛特,跑到发生革命暴动的街垒,将昏死的马吕斯救了回来。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冉阿让把毕生积蓄给珂赛特做了嫁妆,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为诚实和内心的不安冉阿让向马吕斯坦白了他苦役犯的真实身份。

      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幸福生活,他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忍受着失去珂赛特的痛苦。不久他就病入膏肓,好在临死前,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就是他的救命恩人,带着珂赛特赶了过来。在亲人的怀抱里,他安然的离去了。

      冉阿让前半生艰难挣扎受尽苦难,在大牢里度过了19年。出狱后在神父的感召下,他后半生行善积德,做了很多善事,救了很多人,成为了一位让人尊重的高贵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83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