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想结婚的原因各种各样,不能简单地说不想结婚就是不正常的。不想结婚的原因各种各样
一、经济压力。婚姻得有房得有车,结婚生子,奶粉钱,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样都少不了钱。作为一个男孩子,二十五六岁大学毕业,二十七八岁正常结婚,刚出来两三年的时间,上哪去搞房搞车?家庭条件好一点,可以靠父母支援一点,家庭条件不好,只能靠贷款。还贷的压力更大。很年轻人不敢在该结婚的年龄结婚,主要是条件不允许。
二、自信心不足。没有信心的原因有很多,如从小父母感情处理的不好,经常吵架、大打出手等,各种原因离婚的,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认为父母的婚姻如此不幸福,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我怎么处理得好?还有身边很多不幸福的家庭,离婚的家庭,给年轻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认为结婚不一定是幸福的,不结婚更加自由。
三、婚姻恐惧。不想结婚并不是真的恐婚,而是拿恐婚做幌子,其实是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现在不是你挑别人,是你没得挑,好男人本来就不多,早就被别人抢去了。所以只能够告诉别人说,我没结婚是因为我恐婚。现在能够让两个人满意,结婚后双方父母也满意的婚姻并不多,所以现在人有很多人是单着,并不是说不想结婚,是想找也没有,所以才会导致不想结婚恐婚这样的现象。
不想结婚解决办法
一、如果目前不想结婚,也不用太着急,毕竟婚姻是人生大事,将就不得。婚姻必须要建立在感情基础上,要想找到一个合适结婚的人,确实不容易,所以对婚姻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因为外人的压力而仓促结婚,遇到合适的人,自然就会想结婚了。
二、不想结婚的人也要了解一下婚姻是什么,可能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失败婚姻比较多,但这仅是个别,并不能说明婚姻是可怕的,身边还有很多结婚非常幸福的婚姻,其实,绝大多数的婚姻还是很美好的。
三、改变自己心态,争取早日结婚。有些人认为婚姻代表着束缚,结婚意味着不再自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幸福的婚姻其乐无穷,两个人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相夫教子,享受家庭的快乐。
通常最佳结婚年龄比法定结婚年龄要大,但也不是越大越好!美国一位学者做过一项调查,进过数据考察发现,结婚年龄与离婚之间存在着U字型的关系。28~32岁处于U型曲线底部,先于或晚于这个年龄段结婚,离婚的风险都会上升。因此,最佳结婚年龄可以确定是在28~32岁之间。我个人觉得如果想要结婚的话不要结得太早,当然不要结得太晚,特别是对于一个女生来说,结婚太晚,对我们没好处,因为当我们年纪比较大的时候,会面临高龄生产的很多问题很难去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也很难去迎接生活的很多挑战。所以我觉得在25岁到28岁之间结婚比较好,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心智开始成熟,已经进入了社会,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有能力去应对各种挑战,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时间去经营一个家庭,去经营自己的感情。
原因一:文化环境的影响
美国心理专家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中分析过影响亲密管的原因,文化的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几十年来,关于亲密关系的文化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
人们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我身边3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比例很高,相比婚姻他们更享受单身生活;
并且,不结婚也不代表没有爱情,未婚同居现象非常普遍;
许多人觉得婚姻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如果一个人过得很幸福,不必非要找个人一起凑合,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也不必非要那张纸;
随着离婚率上升,越来越少的人结婚生子,大家更追求个人主义,而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不再囿于婚姻和家庭。
过去的女性,一旦过了适婚年龄,便着急相亲、结婚,紧接着就是生孩子。现如今,我身边许多未婚女孩,即便到了三十加的年纪,也不觉得不结婚不生孩子有什么值得被诟病的。
就像开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她只觉得,我现在过得挺好,没必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种种关于文化规范的变化,让人们对亲密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原来人生不止结婚生子一条路。
原因二:个体经历的影响
影响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就是“依恋类型”,一个人成年后的“依恋类型”与早期抚育者的养育有关。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婴儿时期获得抚育者的悉心照顾,比如哭闹时能够得到友善回应,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长大后,在与人交往中,更容易信任他人,主动寻求亲密关系。
“痴迷型依恋”的人处于焦虑和矛盾状态,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时,容易过分依恋他人。
“恐惧型依恋”的人成年后虽然渴望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受伤害,容易因为害怕而拒绝亲密关系。
“疏离型依恋”的人成年后不喜欢依赖他人,情感上表现得过于独立,不在乎与他人能否建立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这四种依恋类型会影响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和信任程度。
不愿结婚的年轻人中,有一部分人害怕谈恋爱、结婚,总觉得婚姻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对亲密关系极度不信任,如果身边的亲人有婚姻不幸福或者离异的,对婚姻就更没有信心了。
还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不习惯身边多一个同吃同住的人,朋友三两个,大多时候喜欢独来独往。
原因三: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如果前文所说,依恋类型影响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态度,除了“安全型依恋”外,其他三种依恋类型都可能导致人们害怕亲密关系。
有人不愿意结婚,是因为在爱情中受过伤,有一种“看破红尘”的心态,担心投入新的亲密关系中再次被伤害,谈论亲密关系时最常用的句式是“某某只认钱”、“某某没有一个好东西”。
有人不愿意结婚,是因为担心结婚后失去自由,有位读者就曾向我吐槽过,结婚后就不能大半夜喝酒、见朋友了,要对家庭负起责任、被固定在各种条条框框里失去自由,这让他受不了。
有人不愿意结婚,是因为无法在亲密关系里坦诚,不容易“自我暴露”,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揭露或被利用,这其实也是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种种人际关系的消极面,让年轻人在婚姻面前却步。
他们大多认为,既然不结婚可以把日子过好,为什么一定要冒险结婚呢?
就像电视《欢迎光临》里的郑有恩,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工作之外购物、练瑜伽、喝下午茶,活得好不快活,加之父母因为婚姻不幸福分开,这让她更加坚持“单身才是快乐”。
为什么不婚主义越来越多?心理学家们对此有着深入研究,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外,诸如性别差异、人格、自尊水平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我非常认同的一句话:婚姻只是一种选择,选择你想选择的,就是最好的人生。
选择婚姻,是因为你想和爱的人结婚,而不是因为到了结婚的年纪、身边的人都结婚了等其他原因。
你需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并且能够担负起这些责任和义务。
选择不婚,是因为你遵从本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不必完全拒绝亲密关系,你依然可以谈恋爱,体会心动的感觉,你唯一需要应对的是那些来自外界的压力。
人们在结婚之前不可能只有一段感情,每一段感情也不可能是很顺利的。当我们在感情中经历挫折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一些不良体验,这些不良体验会影响我们对婚姻的看法: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美好的感情。
不良体验的深度不同,对我们的影响也就不同。如果是轻微的不良体验,可能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深一点,就会影响我们的个性和价值观;再深些,就和我们的整个人生幸福挂钩了,就是我这辈子可能不再结婚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过去没有经历过情感创伤,但也害怕结婚,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不良体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另一个就是替身经历,即从外界获取经验,从而进行体验。比如说爸爸妈妈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吵架,好像俩人从来不相爱,是仇人似的!这些虽然不是亲身经历的,但是我却真真实实体验到了。
总之,不良体验有没有亲身经历并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体验到。我们通过体验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从而形成我们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不想结婚的人可能就存在不良体验的情感创伤,对婚姻存在恐惧感。
第二个,婚姻合作能力弱
婚姻其实就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分为经济合作、社会合作和心理合作。
经济合作:大家一起赚钱,一起生活,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社会合作:繁衍是人类的一大问题,我们只有通过结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你是一个年龄很大的人,别人看到你还没有结婚,就会觉得你很不正常,别人对你的看法就是社会的评价,不管你有没有疾病,不管你有没有什么心理困惑,只要你还没结婚,你就是不正常的。作为社会人,我们逃脱不了别人的评头论足,我们只有通过找人结婚,才能消除别人对我们的不好言论。
心理合作:我们需要跟他人建立一种依恋的关系,需要在关系中确认自己是不是有价值的,老公的一句”老婆,你真漂亮“,这比老婆在镜子前确认更有效。 你自己确认自己一千遍,有时候不见得有你在乎的人确认一遍来得效果好。我们在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需要在重要他人互动当中、结合当中、相处当中去获取。虽然我们的亲密关系不是长期的,但是婚姻是长期的,所以一旦我和他走进了婚姻,这说明什么?我有一个心理上的保障,不论什么时候我内心孤独了,我内心恐惧了,我内心焦虑了,都有人在我身边,那么就满足了这种心理上的一个需要。
在婚姻中,不管是经济合作、社会合作还是心理合作,合作都是双向的,都是平等的。比如老公问老婆:“ 我今天穿这件衣服好不好?”老婆说:“很好”,老公心里就满足了。等到老婆问“老公,我今天这个打扮好不好看?”老公一脸嫌弃“难看死了,赶紧脱掉。”老婆是鼓励老公、认同老公的,但老公是否定老婆的,时间长了,老公和老婆还能合作吗?肯定不合作了。同样的经济合作也是,长期都是他挣钱回家,你挣钱自己花,你觉得时间长了他会跟你合作吗?肯定不会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谈合作,合作都是平等的,合作都是双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