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二、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可以参考参考,现在好像是可以免费试上M/http://wwwdfqcom/
三、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观察能力的提高,判断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探索,对幼儿时期深信不疑的童话、梦幻开始发生怀疑。对以前自己常采用“古怪”的、“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对过去画的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实的画表示否定。他们对儿童画表现的天真、幼稚并不喜欢,更羡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绘画,对绘画的空间知觉有了较大进步,开始由平面的空间思维向立体的空间思维过渡,故称为写实倾向期。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画开始追求真实,致使他们那些感人的童趣创作逐渐消失,对绘画的兴趣趋于淡漠,个别甚至视画画为额外负担。这个时期要使儿童的绘画兴趣如同图式期时那样浓郁,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意识,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他们画出的作品能抒情达意,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才会有增无减。
四、这个时期的儿童在生理上已进入少年期,在心智发展方面,已渐渐接近成年人。从思维发展来看,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从绘画的角度看,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比以前两个阶段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多年的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教育与影响,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随着鉴赏能力的提高,再加上手脑的生长发育日趋成熟,儿童在绘画技法上已体现出由易到难的转化,绘画时极力想画得像,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实能力,故称之为写实期。当然,写实期中的一部分人因为绘画兴趣淡薄,绘画时极力想画得像,而进步却不令人满意,同时又缺乏自信心和耐心而转移兴趣,进入绘画的抑制期。这时,教师就要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表现方式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写实的技能技巧,以便使这一部分人顺利地度过抑制期。
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的作品。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卡希魔多,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首先他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激情勾勒了一个丑得出奇的形象:他一出世就是“一个倦做一团的小怪物,又难看,又是破足,又是独眼,又是驼背”。长大以后耳聋,“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的而没有好好拼拢起来的巨人象”,“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长着小小的左眼,右眼完全被一个大瘤遮没了,牙齿象城垛样参差不齐,嘴唇坚硬——一颗牙齿如象牙一样地从唇上突伸出来——下巴弯曲,尤其是那脸,完全布满轻蔑、惊奇和混合的表情。他就是《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里被人们选为十全的“愚人之王”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希魔多。
小说的情节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例如卡希魔多一个人在圣母院上的抵抗、爱丝美拉达母女在绞刑之前的重逢、卡希魔多与爱丝美拉达两个可怜人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等,完全都是作者奇特想象的产物,但由于作者对自己的故事充满了一种热烈的激情,运用了巨大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力量,这一切仍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是奇特的,不寻常的。雨果在说明自己的小说时这样写道:“这是15世纪巴黎的图画,是反映在巴黎的15世纪的图画。”小说里以浪漫主义色彩浓烈的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把读者带进一个充满绚烂色彩和奇特声响的世界,使他们看到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的怪厅这一片奇特的景象。雨果还以不少的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它是建筑术的奇迹,“好象是巨大的石头交响乐”,“每一块石头都生动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天才加以修饰了的、用千百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劳动者的幻想”,它那雄伟的整体带着难以数计的繁复的人与兽的浮雕,高踞在中世纪的巴黎之上。雨果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把它加以拟人化,写它像是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历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这更加重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然而,《巴黎圣母院》最值得读者欣赏玩味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美丑的对照原则来创造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美和丑是对立斗争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里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共。”他正是以这种审美的对照原则来进行艺术实践的。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两组人物对照:爱丝美拉达、卡希魔多与克洛德、浮比斯;看到两种爱情的对照:一种是爱丝美拉达对浮比斯的纯真的爱,卡希魔多对爱丝美拉达的全心全意的爱;另一种是克洛德对爱丝美拉达的兽欲,浮比斯对爱丝美拉达的玩弄女性的风月老手的情欲;看到两个节日的对照:愚人节与宗教节;看到两个王朝的对照:乞丐王朝与封建王朝;看到两个国王的对照:乞丐王国国王克罗班•徒意福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还看到两种法律: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与封建王朝、教会所操纵的用以镇压穷人的反动法律,等等。作者正是通过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照来创造形象并表现其深刻的主题的。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小说如何进行美与丑的人物形象对照的。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披着宗教外衣的一条毒蛇。他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个阴险毒辣的伪君子,是迫害吉卜赛女郎的罪魁祸首。本来,作为主教,应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然而当他看到吉卜赛女郎的美色之后,他的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爱上了女郎,一次又一次地卑鄙无耻地要女郎依从他的占有欲而终于遭到失败时,他立刻凶相毕露,用阴惨惨的声音向刽子手发出暗号,把女郎绞死。这是个外貌文雅而灵魂丑恶的形象。作者着力刻画剖析他的冷酷和阴险的心理,从而通过这个形象来揭露和抨击封建教会的反人民本质。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
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作品影响: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动画片、戏剧等。
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
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克洛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