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运的奋斗,是命运的响动,我们与命运的斗争,雄浑博大。是激情,我们不屈的的灵魂。有舒缓,有欢娱,我们却笑不出来,因为命运带给我们的是更深的震撼。严谨,热情,伟大,是我们命运的主旋律。
当爱情成为现代的主题,当流行成为年轻的代表,当伤感弥漫我们周围。我们为此深陷其中,欲弥伤口之时,音乐仿佛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同情,带来了更多的爱恋。打开听歌榜,流行,伤感,仿佛永远是治愈的疗药。我们沉醉,我们依迷。早已忘记了经典,或许根本不关注,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生活希望的音律,因为时代在变化,时代在发展,我们在成长,我们在改变。其实我不太懂音乐,其实我只喜欢流行音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带着许些不情愿,带着些情绪,但为了完成任务,我很不情愿的打开了酷我,搜到了交响乐。只是在以前,隐约地记着,关于贝多芬交响乐的介绍。这是一部音乐的圣经,一部描写人类在磨难,艰辛中斗争的过程。这部交响乐超越了莫扎特般的浪漫,又透视着瓦格纳的神性,它超越了尼采心中的力量与意志,是音乐的巅峰。它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尽管如此,还是有些羞涩,有点不自然,怕别人听到而传过来一阵阵嬉笑中夹杂着嘲讽的声音。我悄悄地带上了耳机。
交响曲总共有四个乐章。音乐一开始就开门见山,那四声有力的恐惧音符,几乎让每一个听到它的人都永远不会忘记。直奔命运在敲响的主题,暗含着那个特定时代下社会阶层中涌动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黄昏将临,雷雨与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运,饱蓄着闪电,给黑染成黑夜,夹带着风雨。”这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他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于1824年船完成。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第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这一主题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可能这是贝多芬许多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主题——斗争吧,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紧接着的第二乐章,贝多芬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仿佛在告示着斗争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性,有欢快,有紧张,有时仅与命运差之毫厘,真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啊。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这个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题在静观的基础上多了几分静燥,却又是另一种静,短暂而美好。仿佛有些疲惫,又不敢松懈,有些厌倦,却不与命运屈服的矛盾心理,安安静静的沉思着,享受着现有的一切。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这部分乐章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与余音。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束火光冲破黑暗的笼罩划向黎明的肚白,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仿佛这就是我们眼中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了全体听众的心,也深深地震撼了全体听众的心。这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是我们命运的再度体现。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是一部包括生命的开始、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的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当代世界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另一种精神体现。
作者:孤狼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及所有,未经授权杜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1796年作品: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1802年作品: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1804年作品: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 “英雄”)
1806年作品: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1808年作品: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 ;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
1811年作品: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1812年作品: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1824年作品: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 “合唱”) ;
扩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
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着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最典型的古典交响曲是像LZ所说的那样。
典型的无标题的古典交响曲的范式可以说是由海顿确立,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常为快板(ALLGRO),但快板前可以有一段行板或慢板作为引子。
第二乐章:此乐章为慢乐章,经常用行板(ANDANTE)或慢板(ADAGIO)或广板(LARGO),形式一般为省略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在海顿莫扎特时期往往用小步舞曲(minutte),而贝多芬则创造性地将谐谑曲(SCHERZI)代替了小步舞曲,此乐章一般为最短的。
注:也有很多作曲家的作品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而慢板放在第三乐章,如贝9,马勒6等。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常为快板,之前可有引子。
这是最常规的古典交响曲的曲式。浪漫主义后期的很多交响曲不一定是4个乐章,比如马勒的第7交响曲有5个乐章,而第8交响曲只有2个乐章,西贝流斯的7交只有一个乐章等。
大概就是这些了,原创,没有参考任何其它资源。
本人莫扎特吧吧主,欢迎LZ有空来逛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