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力最丰富、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最富有文学性的是 A《老子》B《庄子》C《孟子》D《墨子

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力最丰富、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最富有文学性的是 A《老子》B《庄子》C《孟子》D《墨子,第1张

  B《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老子道德经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 墨子砚

  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中国的皇帝,先秦时期的,不算。从秦朝到民国,中国有408个皇帝。其中,一个朝代有两三个成功的皇帝就不错了,其余的不是平庸就是不道德。尤其是明朝,有个皇帝一天娶九个妃子。现在,校易搜要向你介绍明朝的明神宗一天娶九个妃子。

明神宗——一天娶九个老婆。

明神宗,明穆宗的第三子。第二年,隆庆被任命为王储,当时他六岁。在隆庆的第六年,穆宗死了。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他改元为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辅佐处理国家大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网络图

十年后,张去世,开始主持政务。有一段时间,他勤于政务。后来因为和公务员群体的矛盾,罢工三十年。死于公元1620年,王位传给了王储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明神宗罢课30年,史学界称之为醉梦时期,并称在此期间,明神宗懒于对朝,勇于敛财,与外朝隔绝30年。那么,明神宗什么时候从一个有前途的皇帝变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皇帝呢?是什么让这个曾经野心勃勃的大明之子落到如此地步?

从表面上看,明神宗弃政不愿面对朝廷的原因似乎首先是他偏袒郑贵妃,其次是因为他痛恨大臣间的任人唯亲。然而,主要原因是明神宗身体虚弱,无法动弹。当然,在他身体虚弱的背后,毫无疑问是过度沉迷于声色富贵。

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12月,大理寺给任留下奏章,批评纵酒、纵欲、财气,并祭出四箴言。“九五”期间对最高皇帝私生活的这种干涉让明神宗非常生气。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分任人,无疑是承认任人的批评是真的,外面的臣民就会相信。最后,罗被革职为民。

这一时期,江南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国家和经济总量达到古代中国的巅峰,但阶级矛盾日益严重。文官集团的党争使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女真乘虚崛起,从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明神宗不仅迷恋女人,也迷恋男人。

明神宗沉迷酒色,甚至玩基佬生意,也就是玩女人和小太监。当时宫里有十个太监,长得很像定陵出土的绣花童装。他们致力于为帝国的命令服务,或者被迫与他们的上级躺在一起,被称为十军。

因此,在余人人的宝座上,十个运动员幸运地打开了欺骗的大门。在这方面,明神宗和他的祖先明武宗有点相似。至于对金钱的贪婪,明神宗是明朝皇帝中最有名的。他上台后,没收了当朝重要官员和张的财产,并让宦官张承全部入宫听候他的调遣。为了掠夺钱财,他派矿监和税监去搜刮人民的脂肪和奶油。

网络图

由于过度的放荡,明神宗的身体极其虚弱。万历十四年,也就是1586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明神宗向内阁告状,称自己暂时头晕乏力。礼部长官卢洪春为此到医院,指出肝虚则头晕,肾虚则腰痛、射精。

在ei中

因此,在明神宗个人执政期间,他很少去法院。他处理政治事务的主要方法是以戒律的形式传下来。万历时期,平定朝野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乱等三大征服军事行动,都是以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形式。

三次征服战争结束后,明神宗似乎对大臣们批准王位更不感兴趣了。因此,明神宗轻忽国事的情况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愿理国事;到了后期,连大臣奏折都没有批下来,一直放在纸中间。

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国家大事的唯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意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给宦官或大臣,整个朝廷的运转就可能陷入停顿。因此,明神宗不负责任地为取悦自己心爱的妃子而罢工,无疑给明朝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网络图

据有关史料记载,到万历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602年,关官空缺已经非常严重。这一年,南京北出了三个大臣,十个侍郎。地方长官三人,政治使节、省法官等官员六十六人,地方官二十五人。按照正常的编制,南北京六部应该有十二个大臣,二十四个侍郎。此时,总共短缺近三分之一。

后世对明神宗的评价

对的评价是:“论述者说:明之死,实因神教。”然而,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争议。因为明朝灭亡的因素是:第一,林东党与非林东党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灭亡。第二,宦官专政,明朝产生了王镇、刘瑾、魏忠贤等等著名的专制宦官。皇帝对他们的偏见对宫廷的气氛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第三,从万历十年开始,中国进入小冰期,极大地破坏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第四,内忧外患,明末清初满洲农民起义的爆发对明朝的覆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将此归咎于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不负责任的。

人物生平

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庄周出生于宋国蒙。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

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主要成就 文学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

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

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

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处世哲学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从而他主张“保身全生”。

政治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l箧》:“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盗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搞乱六律,销毁竽、瑟,塞住瞽旷的耳朵,天下人才内敛其聪慧;消灭文饰,拆散五采,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内藏他的明敏。毁坏钩绳,抛弃规矩,折断工的手指,天下人才隐匿他的技巧。铲除曾参、史鱼的行为,封住杨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义,天下人的德性才能达到玄同齐一的境地。人人的明慧、聪敏、知巧、德性,都内含而不炫耀于世,天下就不会迷乱、邪僻了。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牒瞿北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文学思想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游世思想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

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

主要作品 综述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书目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l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杂篇·天下》

写作特点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l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轶事典故 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闼担“┯阍谒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鸱得腐鼠

惠施在大梁做魏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gR,你知道它吗?那gR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gR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

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后世评价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后世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原则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诸子,甚至于不同于老子。

老子学说中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处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儒学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在“罢黜百家”之后,支脉层出,义理更生,孔、孟、荀虽不尽同却能源远流长,而庄子却只有后世对他的不理解,对他的改造。

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对庄子核心内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予以发明、发展。战国时期的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最懂浪漫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他的心上人是冯润**。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很多让人动情的爱情的故事,两情相悦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种最美满的结局,但是也有那种落花无意,流水无情的结局,但不管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在爱情里面付出过真心的人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是一位多情人。

自古多情空有恨,有时候一颗真心也不一定能得到另一颗真心。孝文帝拓跋宏虽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但是他的多情却让后人感到非常的震惊。在养母还在的时候,碰到了养母的家眷冯润**,皮肤白皙,唇红齿白,双目含情,曼妙的身姿如风中的柳枝,当时让他一见钟情,并将她娶到了皇宫。

本以为一切都是最好的结局,但是谁曾想事与愿违。他的养母也就是冯太后并不是喜欢这个自家的亲戚,在婚礼的时候,她无法作出阻拦,当他与冯**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以为就可以这样快乐的生活下去的时候,冯太后出面以冯**身体不行,不能为皇家诞下子孙为由,将她赶出了皇宫。

将冯**赶出去以后,冯太后立了冯**的妹妹为后。当时他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了,待冯太后死后又将冯**接进了皇宫。因为遇到的不公平的事情,冯**回宫后心生怨气,先将妹妹赶走,再毒死了另一位妃子,抢走她的孩子做继子,居然想要杀害拓跋宏,却没有成功,但就是这样他还是在临死前下遗诏,与冯**死在一起。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楚辞·九歌·东君》

 上一篇文章简单地讲了一些楚国的战争行为,表面上看,楚国到处打来打去,从西周时期打到战国,远亲近邻来来回回都打了一遍,尤其是跟晋国在春秋时期火拼了一百多年,晋楚争霸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但是,楚国人可绝不是只会打仗的野蛮人。

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楚国能够完成几近统一中国南方的大格局,绝对有其强大的精神内核所在。

 楚国代表的是长江流域的文明,同黄河流域文明一样,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文明一直坚信自己的传承,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远裔,火神祝融的嫡嗣,他们尊崇凤凰,与中原文明的尊崇神龙有着迥异之别。

 但是楚国文明一直往上追溯,它的起源,还是在中原。

 据史料记载,楚国先民最初也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新郑一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才迁徙到荆山楚地。

楚国文明虽然起源于中原文明,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包融吸收了周边诸侯国和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因素加以综合提炼并再创造,其后来的发展,比起中原文明,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可以这么说,楚国曾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的诸侯国,甚至曾是全世界文明的高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既是一种民生资源,也是一种战略资源。楚国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占据铜绿山之后,便发展出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楚国人实在很牛逼啊,又在炼铜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炼铁技术。楚国当时著名的冶铁基地宛(今为河南南阳),成了后世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楚国的丝织业也代表了当时我国的丝织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往往来自于楚国,它是楚国艺术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瑰宝。

 春秋争霸时期,各国互相打来打去,“乐此不疲”,又不得不互相防守。这个时候,又是楚国人来了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创举之一,率先修出了中国第一段长城(称“楚方城”)。其它各国羡慕嫉妒恨,纷纷仿效修筑了自己的长城,称为“诸侯互防长城”。

 周朝时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又叫封建制),形象点说就是将全国切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诸侯国家,这个诸侯还是世袭的,总揽领地内的军政大权。诸侯之间谁也不服谁,连周王都不服,所以呢,不服就干,春秋战乱就是这么来的。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干翻了权国,为了加强对权国的控制,觉得权国干脆不要搞什么分封世袭制了,直接让楚国国君来统治就好了嘛。于是楚武王愣是发明了一种新的行政统计单位——县,改权国为“权县”。权县一出来,那可就不得了啊,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此后占据中国历史两千年之久的帝制基础——郡县制粉墨登场。

 我国最早的丝绸之路,也是出自楚国,那就是楚·印丝绸之路,简称楚路。春秋时楚国商人向印度输出丝和丝织品,印度向楚国输出琉璃、玑、珠等。这条楚路历经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缅甸到印度,这可能也是楚国地大物博的效应催生出来的一条丝绸之路。

楚国还有专业的乐官,音乐艺术很发达,《楚辞》闻名于世。楚国的美术也很出名,后期出土的帛画等精美异常。 楚国的文学更是空前繁荣,有屈原这么一位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号称“辞赋之祖”和“中华诗祖”,自成“香草美人”一大传统。中国玄幻文学的鼻祖——《山海经》也是出自楚国。

当然,楚国还有号称诸子百家之首的老子,老子道能容百家,这恰恰与楚文化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相呼应。

楚国的内在涵养,还贵在一种坚韧顽强仿佛不死不灭的逆天精神。楚国虽然在战国时期被秦国所灭,但是早在两千多年的那位楚国将领项燕就说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多么精准的预言啊,最终灭亡秦朝的两大刽子手,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人,兜兜转转,绕来绕去,还是楚把秦灭了……

 楚国有着八百年的古老历史,起承转合,那是相当刺激有意思,以后的文章,会详细拆解来说说。

  最浪漫的应该是《庄子》了

  他的散文肯定是最有想象力,最具浪漫色彩的了。下面是网上的资料

  《庄子》散文,文学个性化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散文发展史上,《庄子》第一次运用汪洋您肆,恢诡谲怪的寓言形式作为说理的工具,开启了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浪漫主义先河。在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并非起于庄子,稍前如《孟子》,其后如《韩非子》、《吕氏春秋》,所用“寓言”相当精彩。这些“寓言”,大都是“现实生活化”的,借此形象说明或加重论理的说服力。但是,从《庄子》一书中可见,更多的“寓言”则是“镜花水月,种种幻相”,“从空蓦撰出来”,其主要特征不在于夸张,而在“从空蓦撰”,人们在尘世生活中无法想象、模拟出来。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庄子》寓言“寓真于论,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像《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藐姑射山”的仙人、《秋水》中的河伯与海若的对话、《齐物论》中的“庄生梦骤”等等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蕴含和浪漫主义风格,是古往今来无人比拟,无人替代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寓言不仅是说理的工具,而且是篇章的主体,寓言本身即蕴含作者所要阐释的思想。这又是与其他“诸子”所不同的。比如《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意在说明仁义的浩然之气,是人之内在存有,只能靠自身内在的存养,绝不可靠外力的帮助。为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塑造了“揠苗助长”的宋人,使人读后深感外力的危害。但从表现手法看,“寓言”还只是一种形象说明的手段。但《庄子》寓言,正如庄子的思想一样,“天人合一”,“融为一体”。如《应帝王》中“浑沌死”的寓言,是讲“人为”的害处,但通体是一篇寓言故事,其论点就融会其中。《庄子》寓言大都为事、情、理的高度结合,几乎找不出可分割的痕迹。如《达生》中有“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全篇不足百字,是讲纪氵省子为王养斗鸡一事。通篇只讲一事,全靠读者“言外察之”。由此可见,《庄子》寓言,全在阐释庄子思想,是《庄子》文学的灵魂,离开对《庄子》寓言的体味与欣赏,就无法理解《庄子》,更谈不上了解《庄》文之妙。第二,《庄子》寓言不仅进入了一种超然的文学境界,通过虚构、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段,创造一系列形象,蕴含其主要思想,而且不少寓言大都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在谐谑幽默之间,寄托一种强大的批判力量。如《秋水》中“鸱得腐鼠),的寓言,用来讽刺惠施的滞溺荣华,《盗跖》中还生动地描绘出孔丘是一个“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的“巧伪人”;特别是《列御冠》中“秦王有病召医”一段寓言,更表现出作者对那种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而又自我夸耀的丑恶灵魂的鞭挞。

  总之,《庄子》一书所展示给读者“汪洋您肆”的想象力、擅长以的“寓言体”的文学形式既表现出深远悠渺的意境,又具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幽默讽刺的笔调,这是《庄子》散文艺术的重要表现。它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86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