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日复兴与文化 反思 : 七夕节当代重构的重要意义
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 有效地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
中国传统节日 植根于农业社会,源远流长,是传统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节日地位明显下降,七夕节也面临生存的危机。如果说节日的活态存在乃在于特定时代特定区域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在特定情境下对节日习俗活动的全部或部分实践,或者简言之,在于社会中有一定数量的人把这段时间当做“节日”来度过,那么在20 世纪末期,除了在个别地方,七夕这个曾经广为流行的传统节日因没有多少过节主体已名存实亡。但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花店售卖鲜花的庞大数据中、从节日尚未到来关于七夕活动的预告宣传就纷至沓来的现象中,看到这个节日的蓬勃生机。七夕节复兴态势明显,其生存状态已然今非昔比。尽管七夕节复兴背后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并非只有七夕这一个传统节日经历着复兴的过程,但毫无疑问,文化重构对七夕节的命运逆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这一重构,使爱情成为七夕节的主题,它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并因此迅速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迅速发展壮大了过节的群体。不仅如此,这一重构还使七夕节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不仅勾起许多中老年人对七夕节的早年记忆从而使其首先在记忆中复活,而且使个别地方如甘肃西和、温州石塘、广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跃的传统七夕节俗得到更多关注,这也促进了七夕节的当代复兴。
传统节日是一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时应做何事或不应做何事以及应如何做的规则,处于时间长河中的传统节日犹如一个生命体,有其自身生长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由生而死通常被视为一个传统节日正常的生命历程。七夕节的蜕变表明,传统节日的命运其实更为复杂: 不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复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传承中断后以一种崭新的样态重新回归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为其所遵循、操演和践行。七夕节的蜕变同时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本土 传统文化 的传承而言,外来文化不仅是冲突的来源、竞争的对手,它还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传统的钥匙,并成为传统复兴过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文化重构具有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力量。
2 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增加爱情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
“中国人有爱情,但中国神话中没有爱神。中国有情人,但中国节日中没有情人节。”① 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填补了这一空白,突显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为当代人坦率地表达爱情、寻求浪漫提供了时机。而围绕爱情主题采借和发明的多种节日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能够感知2013 年七夕节( 阳历8 月13 日) 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比如《七夕“浪漫经济”提前来袭玫瑰花预定异常火爆》一文中提到: “尽管距离七夕还有段时间,但各路商家却已提前备战七夕商机……除了传统的花店、蛋糕店、**院,各大商场、超市的七夕节气氛也日渐浓厚,一股‘浪漫经济’悄然来袭。”② 除巧克力、蛋糕、毛绒玩具等常规礼物外,萤火虫、玫瑰香皂花、竹简 情书 等许多创意类礼物也非常受年轻情侣们的欢迎。③ 又比如,北京通州区于8月9 日至8 月13 日期间举办首届北京七夕节,共包括“七夕歌会”、“相爱运河”婚礼文化展、“大美运河”七夕传统文化展等17 项活动; ④ 而七夕节当晚七点零七分,首都体育馆也上演了一场盛大的“七夕中国2013 情歌演唱会”,主办方向社会公开征选的77 对情侣参与互动,现场万余名观众与众多明星共同见证爱的表达。⑤
3 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了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巨大作用
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归功于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专家主要发挥了启动引领作用,并从学术角度承担了正当性的论证工作。商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传统节日往往是消费时间,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总是会介入传统节日当中,繁荣的市场往往成为节日期间的动人景致。通常认为,商家主要是为人们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过节提供各种物品。但在七夕节的蜕变过程中,商家不仅提供了节日主体在节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而且提供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尤其重要的是,它们还在引导节日主体如何过节,如何消费。通过引导如何消费,它们生产了人们对特定物品和服务的认可、偏好和需求,也便生产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和文化符号,因而也就形塑了节日本身。当前七夕节在事实上成为情人节,鲜花、巧克力、红酒、香槟、烛光晚宴、浪漫之旅等成为七夕节的文化符号,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鲜花店、巧克力经营商、红酒经营商、餐饮店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业的商家更加积极地以节日所需的名义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民众是七夕节蜕变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基于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觉参与了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仅包括参与对正当性的讨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选择确证了七夕节的爱情主题,并基于追求个性、博取爱人欢心的目的而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断要求推陈出新,由此促进了七夕节节日活动的采借和发明。大众媒体则关注舆论、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引发思考,并为各种力量的作用发挥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总之,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的学者、民众、商家、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通过共处在同一个中华文化空间里而互相影响,彼此激发,一起营造了七夕乞巧节向情人节蜕变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推动了这一蜕变所必需的正当性论证和主体性选择,为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发挥了各自独到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的文化重构过程并非一团和气,在应该如何给七夕节重新命名、应不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意见。这些争议影响深远,颇具意义。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关于七夕命名的争议,前文已有叙述。命名争议明显地延续了“必也正名”的思维逻辑,其背后,则是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一度式微的传统节日能够复兴并长期传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对这个节日以何种状态复兴的设计与理想,是企盼复兴的节日能够经世致用、传递文化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良苦用心。在是否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方面,争议更多。比如2006 年有一位学者提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的观点,① 就引起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对,演化成一个文化事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又比如2009 年8 月14 日腾讯QQ 论坛上开设了一个帖子,让七夕节PK 情人节。辩论设置了正反双方,正方的代表观点是: “我觉得无所谓,与时俱进嘛! 牛郎织女也是爱情的象征,只要有需求有市场,人们又喜欢这种氛围,就不要这么较真,毕竟传统也是人造出来的!”反方的代表观点是: “我觉得应该抵制这种崇洋的情节,原本七夕的内涵就不是情人节,因为商业利益而改变传统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要慢慢变味了!”② 无论是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都有不少跟帖。比如正方11 辩的辩词如下:
自祖国建国以来,不断的与外界建交,更加入WTO 后,与世界交流更加密切,随着社会发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不断涌入进来,既然七夕节也能带动市场消费,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对于情人,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情人而言,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创造温馨,甜蜜的机会么。我们不能拒绝西方的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扬自己的文化。不闭幕造车,要勇于交流。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让七夕节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传统爱情节日。③
反方3 辩则说: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现有传统文化,并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文化”进一步弘扬广大。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我们就应该好好的接续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增强祖国在世界竞争中的“软力量”,不要让WAI GUO 人看笑话。④
这些围绕着七夕节应不应该向情人节靠拢的跟帖,表述着普通中国人关于如何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公众参与七夕节文化重构的过程,也是参与文化讨论进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过程,同时是公众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鉴赏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养过程。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纳异包容与坚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场。我们也看到,碰撞交锋激发、推动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对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无论对于七夕节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于所有传统节日的传承,乃至对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无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说,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已远远超出七夕节之外。
结语
民众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节日生活,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当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爱情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民族意识高涨、传统复兴已成大势的情况下,中国人要过情人节而且要过自己的情人节的诉求理应得到充分表达,也理应受到充分尊重,七夕节向中国情人节的蜕变是这种诉求的现实化,是民众凭借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纳异包容的文化开放态度进行文化选择的自然结果,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七夕节文化重构的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并且也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因为尽管七夕节由乞巧节向中国情人节蜕变的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缺陷,即一定程度形成了对传统七夕活动的遮蔽。
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具有多样的地方性表现。比如甘肃西和仍然活跃的“乞巧节”是典型的女儿节,参加者主要是未婚的少女,节日历时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饭会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仪式,且有相应的仪式歌舞相伴。① 浙江温岭石塘箬山村的七夕节则是“小人节”,它的主要参加者是小于16 岁的孩童及其家人,主要活动是祭祀七女神,祈愿小孩健康发展。② 七夕节的众多习俗活动及其地方性表现以及“七夕”这个具有诗意、浪漫气质的名字,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认同价值,应该有比当下更好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未来的七夕节应该是既吸纳外来文化的优长又有更多中国元素( 不只是节日时间,还有节日活动及其具有的文化内涵) 的有机融合,能够同时作为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在更大空间里共生共荣。
目前来看,突破情人节遮敝、实现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前者是指有意识采取一些 措施 使曾经活态存在、目前仅仅保存于文献和头脑中关于传统七夕节的历史记忆重回日常生活,得到实践。后者是指有意识采取一些措施使当下为个别地方民众所传承享用的七夕习俗在更大的空间内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传承。这两种路径无疑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时间变换所带来的挑战: 毕竟历史记忆中的七夕节是传统社会的七夕节,更多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后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空间位移所带来的挑战: 地方七夕节俗活动毕竟是特定空间内生长发育出来并适合其水土的节日文化,普遍化则意味着将其置于非本土的环境之中。而这也决定了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都不可能是传统七夕节俗和特定地方七夕节俗的全面照搬,而只能是以其为资源从中汲取若干元素、结合其他元素重新加以组织并应用实践的文化重构过程。
未来的七夕节重构仍然需要包括学者在内的多种力量共同参与。需要说明的是,学者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要求民众选择专家学者偏爱的节日生活和过节方式,但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为人们如何过节提供更多的选择项。这是学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学者的社会贡献所在。
看不到。
绑定亲情账号之后,如果不是代买/代付的订单,对方是看不到自己账户内的购物车/订单等情况,同时自己也看不到对方账户购物车/订单的情况。如果是代买/代付的订单,消费者可以通过当初聊天的窗口,看到代买/代付订单的情况。
扩展资料:
淘宝数据解读“浪漫经济”:
情人节经济正在升温。一组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淘宝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200万对爱侣绑定了亲情账号,选购交流和支付环节将更加通畅。通过淘宝数据,“浪漫经济”得以解读。
特点一:绑定“亲情账号”,为Ta买单
淘宝数据显示,从去年情人节至今,已有超1200万对爱侣绑定了淘宝亲情账号。其中,来自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和浙江的男性用户绑定亲情账号最主动,90后则占到了所有亲情号“爱人”关系用户近一半。
根据数据分析,绑定亲情账号情侣人数越多的省份,历年离婚率数据越低。如广东省,绑定亲情号的“爱人”关系数全国第一,其2017年离婚率在全国排名第25。
数据还显示,女性比男性更追求浪漫。成功绑定的“爱人”关系中,近650万对由女性用户发起,而男性用户发起的超550万对。但这种趋势,在不同年龄段用户中也有差异。
特点二:消费升级,个性定制受捧
淘宝数据也显示了这样的用户需求,个性定制成为2019年情人节礼物的新风潮。淘宝工作人员解释称,大品牌的情人节限定款礼品更讲究DIY(自己动手),迎合了当下消费者队伍独一无二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鲜花、钻石和珠宝等传统礼物的新“表白神器”得到热捧。情人节前夕,阿里巴巴披露了其电商平台上的十大表白神器,继前三种商品外,成交量同比增长226%的草莓成为你新的表白神器,而令人意外的是,狗粮、缝纫机和情趣用品也榜上有名。
特点三:悦己消费,男女都是趋势
情人节对单身狗依然友好。淘宝数据显示,2017年,情人节鲜花消费人群七成为男性;仅仅过了两年,2019年的鲜花消费人群60%为女性。
不仅如此,曾经小众的医美服务越来越流行,情人节前夕,天猫医美服务销售数据持续增长,其中美白针最受女性欢迎。有意思的是,女性不仅自己追求美,还带动了男性用户。节前微整形用户中,男性占了超过2成,瘦脸针成为男性最爱的医美服务。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
总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开拓创新。
扩展资料:
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人民网-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可以说,2017年我国经济的最大亮点是转型发展的态势逐渐稳固,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一大步。
经济增长超过预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居前列,明显高于美国、欧盟、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2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2000年的454倍,大大超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832%,只要今后3年年均经济增速在63%以上即可实现这一目标;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2000年的413倍,提前3年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动力加快转换。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正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速高达304%;201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5年来最好水平,在去杠杆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升。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换。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主要拉动作用,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二是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达17%,1—11月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7%。三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主力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84%,高铁、海洋设备、核电装备、卫星等成为我国新的出口优势行业。从这些数据看,消费与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在稳定宏观经济、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打造先发科技优势,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二十二位。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继续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专利协定(PCT)申请量51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认为:“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和品牌塑造方面的引领者”。在人工智能这一当今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与美国同步的并行者。据世界最大的文献出版社之一爱思唯尔(Elsevier)统计,2012—2016年在前100位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中,美国占30家,中国占15家,日本只有1家,中国科学院在这一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数量排在世界第三位。此外,在基础物理、干细胞、纳米研究、空天、深海、深地、超级计算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中国已经或正在打造先发优势,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随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我国中高端产业加速成长。2017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134%和113%,大大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制造2025”实施成果显著,以“复兴号”为代表的先进轨道设备、“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进入国际高端市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2万台,同比增长681%,产量居世界第一位;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等标志性重大产业创新不断涌现,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正在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加速迈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推进。
数字经济积聚新动能,创造数字新红利。我国已成为世界数字用户最大国、移动支付最大国。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用户平均体验速率达到135兆比特/秒。2017年我国全球网速排名上升50多位,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位。数字经济新动能的积聚创造出三大数字红利:一是创造消费增长红利。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超81万亿元,位居全球之首,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0多个百分点,说明数字经济极大拉动了市场消费。二是创造数字经济红利。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三是创造数字就业创业红利。带动大量直接就业,带动在线医疗、在线教育、餐饮外卖等新型消费模式爆发式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经济增长点。
商事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打造世界最大“创业国度”。2014年开始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给投资创业带来明显的制度红利。截至2017年9月,全国实有企业总量290723万户,注册资本总额27431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4倍,已经是世界最大实业资本之国。其中,实有私营企业260729万户,注册资本16538万亿元,分别占企业总数和注册资本总数的897%和60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企业王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创业国度”。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留学生回国热潮,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比例已超过80%,年均突破40万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来华留学热潮,来华留学年均人数突破40万,来华访问的专家技术人才等年均突破90万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吸引国。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如今中国在全球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渐赶超美国。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世界创造新增就业最多国家和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国家之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一直是世界创造新增就业最多的国家,也是少有的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失业率低于5%)的国家之一。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失业,目前全球失业率仍在58%左右,失业人数超过2亿人。2017年1—10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191万人,已超过年初全年新增1100万以上的就业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符合全年控制在45%以内的预期目标。收入增长能给人民带来最实在的获得感。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5%和73%,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经济增速,我国持续成为世界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2016年1600万人进城落户的基础上,2017年预计再增加1300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带动全球碳排放负增长。节能减排目标实现,201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7%,超额完成全年下降34%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预计4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同比下降均将超额完成全年约束性指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近5年来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平均增速达20%以上。2017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国特别报告》,中国能源结构逐步转换到清洁发电,越来越多依赖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电力,煤炭需求持续回落。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绿色能源时代,带动全球碳排放负增长。
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在世界经济贸易双复苏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中国经济亮点也是世界经济亮点。2017年,中国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在世界经济贸易双复苏中发挥领头羊作用。2017年世界经济呈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强劲的增长态势,中国经济功不可没。预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16年的31%上升到2017年的3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将从2016年的148%提高到2017年的153%,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35%左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预计货物进出口贸易占世界的份额将从2016年的1145%提高到2017年的1271%,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将高达45%以上,带动了全球进出口市场恢复性增长。
中国稳,世界稳;中国进,世界进;中国好,世界好。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之源和稳定之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17年,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爱情妙招:分享经济浪漫的约会方法
1当地艺术展
许多城市都有当地的艺术表演、展和免费参观,有些地方甚至提供免费的葡萄酒和小吃。平时多关注本地新闻。如果有类似的展览,带我亲爱的人去是个好主意!
不是吧,不是吧,今年的七夕节正好撞上了一个周六,这也让很多的情侣们都有时间可以浪漫一下不仅如此,今年还有流星雨可以看来,真的是浪漫,至极了,最近几天小编的朋友圈里面也看到了非常多的商户所发出来的鲜花蛋糕等等一系列的东西,而且有很多的活动,可以说七夕节出门也是在薅羊毛的路上不仅如此七夕节,如果是单身狗的话,出门绝对是受到10,000点暴击来,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说一说,我国传统的七夕节究竟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在许多地方也被称之为七巧节,乞巧节等等。他最早的来源是来自于我国的一个古代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牛郎本身是一个在民间放牛的吧,小伙子织女下凡和他相爱的时候,虽然过得很幸福,但是天庭发现了把织女已经抓了回去,但是这两个人的爱情是十分的至死不渝,也正是因为如此天上的喜鹊感觉到非常的感人,所以他们每年在七月初七的时候会被他们打起一个鹊桥,两个人就会在这上面相见。
这个呢,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七夕节对于爱情的一种美好的憧憬与向往,而在这一天那也有许多的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在小的时候,小编在七夕节的时候最期盼的一件事情就是可以吃到巧果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吃过吧,但是酥酥的在小的时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回忆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摘得一些野花把这些花挂在牛角上面等等有很多的习俗,现在都已经不太流行了,但是现在大家对于七夕节的热情还是只增不减。
七夕节都适合做些什么呢?在这个节日呢,大家多数都会选择和自己的另一半相守相望嗯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看看**等等,而且在这一天也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并且今年的七夕节也是一个周六大家可以在一起,好好的玩一下。
在这里呢,小编也比较建议,大家在七夕节之前就要定好一些,是我要去的地方和一些想做的事情,毕竟七夕节当天确实是比较爆满,尤其是像一些比较火的网红,餐厅,还有一些酒店,在这个时候也会选择涨价。提前订就会提前享受优惠自己的钱包也就更加宽敞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