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体现了中国古典式的

庄子文学体现了中国古典式的,第1张

庄子文学体现了中国古典式的浪漫主义。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除了超常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艺术是庄子寓言创作的手法,奇特的变形手法亦是庄子寓言中常用的艺术技巧。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这么多“寓言”镶嵌在文中,使庄子文章显出扑朔迷离的面貌。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除了超常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艺术是庄子寓言创作的手法,奇特的变形手法亦是庄子寓言中常用的艺术技巧。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怪诞奇幻,不同凡响。“大而无当”的话绝不怕说过了头。正如司马迁所说:“皆空语无事实。”其想象无边无垠,无羁无束,甚而荒唐不经。敢于不拘一格,这恰恰是庄子散文获得显著成就的关键。有些故事的夸张和荒诞到达无法想象却仍能使人受骗的地步。  《庄子》的寓言不是一般的“意在此,而寄言于彼”的单纯象征,作者总是比较巧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寄寓在虚妄荒诞的故事中,在变化无穷的情景中含蕴精妙深奥的意旨,于奇幻中寓真谛,于怪诞中寓真实。另外,庄子在虚构寓言故事的同时,将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也进行再加工,使他们不以原本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图不停地转换形象。庄子除却虚化历史人物外,还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将其穿插在虚幻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而更为人所信服。  《庄子》中的寓言大多是庄子精神的自由想象和对摆脱人生困境的途径方法的种种暗示。从广阔宇宙的长空游尘到无形内心的幽思隐情,从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画面,这种变形手法无处不有,庄子运用这种手法把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并借助感性直觉到理性直觉的飞跃,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高度,从而使某种抽象的本质化的观念获得感性生命的同时,也使无意蕴的感性事物获得理性生命。  庄子寓言创作思想被后人继承和借鉴。他的浪漫主义的寓言创作方法,对唐代的柳宗元有着深刻的影响。施长州《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3]从创作方法、题材、文风、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李务云、张秉政、赵家新等人也撰文讨论此类问题。我们现在寓言上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直接溯源于庄子寓言。

楚地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也孕育出富于幻想和浪漫色彩的风格。庄子和屈原皆为这一风格的代表者,但庄子是哲学家、思想家而兼文学家,屈原则是政治家、思想家而兼诗人;庄子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的平民知识分子,屈原则是身仕左徒、三闾大夫并为楚王近臣的同宗贵族。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庄子和屈原虽然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虽然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1.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和庄子都生活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是当时才华横溢的学者,然而两人的政治态度迥异。

屈原是濡染着民族精神成长起来的民族诗人,楚民族独特历史发展进程所形成的热爱祖国、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出了他的爱国激情、耿介人格和奋斗不息的抗争勇气;贵族的出身又使他对宗国的感情更为深挚浓烈,可以说屈原的一生都在为立德、立功、立名而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势的兴衰,所以才会在楚都被破,眼见报国无望时才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受老子思想影响较深,他一生追求的是人生完美,就是超功利的顺应自然的自由人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观。庄子一生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其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这点和屈原的“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倒是不谋而合。但庄子出于对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不满,对政治始终抱着一种疏远和冷峻的态度,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一种反抗的不合作的态度,庄子的这种政治态度可以从以下这段话中明显地看出来:“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正由于二人不同的政治态度,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屈原作为一个受时代理性精神激荡而觉醒较早的诗人,对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江河日下的国运使他忧心如焚;对弥漫于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妄之风和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他切齿痛恨;对自身价值和所坚持的理想的自信,使他对自己的遭遇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新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情绪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郁愤缠绵的风格。

同屈原不同,庄子为文的目的主要不在社会批判,而在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只是内心炽烈愤激之情无法掩抑的自然流露,洒脱超然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庄子不像屈原那样执着于政治理想,而是致力于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人生困境的超脱,这样就形成了庄子浪漫主义创作上冷峻超然的风格。

2.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

由于庄子、屈原的政治态度不同,同样也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屈原的诗篇中,始终充满着奋发向上的入世精神。作为屈原浪漫主义精神核心的“美政”理想跳荡于屈原的壮丽诗篇中。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来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志向、忧患、理想等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是屈原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而庄子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知识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我们读《庄子》,常常感到好像在读声讨黑暗现实的檄文,对鼓吹“圣、勇、义、知、仁”的圣人,庄子认为是“利天下也少”,“害天下也多”,主张“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月去箧》),对国君、诸侯表示了极大的憎恶。在《列御寇》篇的一则寓言中,庄子更揭露宋国政治的黑暗是“非直九重之渊也”,揭露宋王的残暴与乖戾是“非直骊龙也”。尽管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并含有某种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是其愤世精神是贯穿于庄子一生的。此外,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歌颂自然,批判人的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探索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突出精神。

3.庄子的文章属于消极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属于积极浪漫主义

庄子主张“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也”,他的作品主张人们采取避世的态度,显然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就《庄子》的思想内容来说,其消极成分确实很多,所以我们说庄子的浪漫主义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然而《庄子》的思想内容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们还应该看到其隐匿于“天”、“道”之中的积极内容,如对于客观自然规律的依循与尊重,对暴君政治的揭露,对仁义礼法的蔑视等。我们应对其思想内容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吸取其有益的东西。

屈原则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始终想用“美政”来改造楚国,反复表达“九死未悔”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决心,申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这都显示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色。

4.屈庄浪漫主义文学对我国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的爱国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格。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的斗争中,人们总是以屈原为榜样,从那里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屈原的精神和品格始终为后人景仰,从端午吃粽子,挂艾草的传统中就可见一般。二是屈原继《诗经》之后所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的大文豪。如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精神,明显属于对屈原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鲁迅曾称赞屈原的《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庄子》散文则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诗、词、文、赋、小说诸方面都有庄子浪漫主义的痕迹,诸如宋玉的赋,贾谊的文,魏晋时期阮籍、陶渊明的诗、文,唐宋李白、苏轼、王维的诗、词、赋,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乃至现代郭沫若的诗,深受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对次,鲁迅也曾说过:“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先秦文坛上,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一为散文巅峰,一为诗歌极顶,它们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洪流中的巨江大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庄子,姓庄,[1]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2-21]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1]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22]

本 名 庄周 别 称 庄子、庄子休 字 号 字子休(亦说子沐) 所处时代 东周战国中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宋国蒙[23] 出生时间 约公元前369年 去世时间 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 主要作品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主要成就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信 仰道家思想 祠 堂庄子祠

主要作品

综述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

《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书目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胠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杂篇·天下》

1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他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

由于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蝉和斑鸠,小雀都会说话,虾蟆,甲鱼也会说话,蛇和风,栎树和铜铁也会说话,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讲道理这比其他诸子和《战国策》中某些寓言故事有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更加形象化这又是庄子散文浪漫主义作风的一个方面

庄子一书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显示出要追求精神绝对自由,摆脱生活牵累的倾向。其文章汪洋恣意,想象奇幻,特别善于用寓言和历史故事说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高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5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