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赏析唐诗《送友人》

深度赏析唐诗《送友人》,第1张

 作品介绍

 《送友人》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7卷第3首。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诗中三联对仗,自然妥帖,是的韵律工整和谐,殆天授为非人力也。

 原文

  送友人

 作者: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②绕东城。

 此地一③为别,孤蓬④万里征⑤。

 浮云⑥游子⑦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⑧去,萧萧⑨班马鸣⑩。

 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清澈的水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⑤征:远行。

 ⑥浮云:飘动的云。

 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⑧兹 :声音词。此。

 ⑨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⑩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写下这个题目是要点勇气的。

都知道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这段时间睡眠不好,于是再次翻出此书,睡前随性翻阅,却每有所得,且触及颇深,遂幡悟此书非净几焚香而不可读,非独处沉静而不可读。

读书所得,一怕遗忘,二怕不用,由此有了“人间词余”这个题目。都知道王国维先生号“人间”,我这题目似乎有做大之嫌。反过来想想,年轻时写东西可没有这么多顾虑,权当老夫少年,麻着胆子狂一回吧!

其实,早就想写写这方面的文字,无奈囧于机缘,读不出一二心得。近期身心疲沓,想是过于计较生活,于是想寻找身外的宁静,《人间词话·人间词》该是再好不过的向导。

关于本题的内容,不求系统全面,草计点悟,有兴趣者可以此为引,登堂演绎,或俟公薪余暇,以此引申而为终老之乐。篇幅亦不想过于拘束,天马行空,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当其梦呓,当其自语,无有不可,只求其真。

是为题记。

王国维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屡试不第。此经历常为少年穷者援而自厉,只是应该明白,穷苦不是必须,勤勉才能长远。

学无专师,却融东西而通古今,文、史、哲、美学、经学、甲骨学、文字学无不有建树。其《人间词话》横穿词海纵跨千年而游刃有余。尤其“三境界”说为后人带来爱恨离合、得失起降等无穷的世俗演绎。其实,这是功成名就、历经人事后回望的彻悟,就像看山看水的禅道轮回,非纠缠于名利的碌碌之辈的自嗟自怜和自嘲。

不惑之年,著就《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将古文字学与古代史结合研究,创造并完善史学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与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等一起被誉为“甲骨四堂”。“四堂”中王国维(号观堂)年非最长,学非最高,但甲骨学集大成者郭沫若称其“是新史学的开山”。这里并不想深究王氏的甲骨学造诣,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清末民初学者芸芸,其因何在?这倒是个值得引申的课题。

1927年,师者盛年,应知天命,可叹绝代大师自沉昆明湖。遗书昭世:“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措辞之从容,可见其非为一时一事所羁绊,实为胸中淤万世块垒,清浇之酒醪,寻之人间何处!

关于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之谜,后人多有揭示,“殉清”、“逼债”、“惊惧”、“殉节”、“谏阻”等说法均持之有据,笔播口传后均和之者众。其实,对这样一位大师的悖常离世,如此简单地判断实在是一种侮辱。大师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诸领域成就鲜有人与之比肩。我倒觉得先生从容他界并非真有什么特定具体的缘由,而是根植于其骨髓的悲情主义世界观。就如《人间词话》中的唯心主义、唯美主义倾向,一直是很多评论指瑕的焦点,先生是个有大境界的浪漫主义者,肉体的生命本无足惜,他是无法了断精神世界的牵挂和寻觅无着的彷徨。

唯物主义深刻而沉重,唯心主义美丽而飘逸。撇开主义之争,这就是一个深刻而美丽的命题。

窃以为王氏的离去犹如一次远足,只是他不再回来而已。

文章发布者公众号:那些心情(nxxq666)

思路:从写作背景及原文展开说说。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

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

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扩展资料: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空。

若是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现当代作家,定当首推台湾女作家三毛不可,只因偶读《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便沦为了彻头彻尾的三毛迷,也动了想成为一位“写字人”的凡心。

拟定笔名对于每位写字人来说确是为“心头大患”,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曾因拟定笔名之事而废寝忘食。拟定如今的笔名“红尘清欢”,有两位作家起着醍醐灌顶的作用。一位是有着浪漫情怀的女作家三毛,另一位是被盛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老先生。

自我从三毛著作《红尘滚滚》中见“红尘”一词后,便对这一词语有了些许偏爱,但当时却不知“红尘”是为何意。后来,翻了字典才知晓。此“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之意。因为偏爱于此词语,便将其取为笔名的前半部分。

近段时间极为喜读汪老先生的作品,可能这与其作品中洒脱随性的情感基调与我性格当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密不可分。

忽想起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论诗词三境界之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我从读到《生活是很好玩的》开始,再读到《生活是第一位的》,最后读到《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我读汪老先生作品的不断深入,便似乎暗合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境界”。

一语“人间有味是清欢”道尽汪老平淡而富有情趣的一生。东坡居士品茶吃野菜,通悟得人间至味为“清欢”,后来此“清欢”又上升为人生哲理。同样是“大吃货”的汪曾祺老先生,口里吃着嚼着人世间诸多美食,嘴边挂着口头禅“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又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我艳羡于汪老的这一人生追求,因而又取“清欢”二字为笔名之后半部分。

“红尘清欢”意为在滚滚红尘中活出清欢般的人生姿态,不为名,不为利,更无关风月,只为做最为真实的自己。冥冥之中似乎一切皆有缘分,“清欢”切合于我的性格与其人生追求,故取笔名——红尘清欢。

《人间词话》作为我国美学与诗学的典范之作,历来备受推崇。在《人间词话》中,他不仅指出以“境界”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审美原则,还从其不同层面以诸多具象化的概念来进一步圈定了他的审美取向及审美理想,对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品鉴诗词艺术美感,较为清晰地把握美学发展脉络,以至于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趋势都极具前瞻性的参考价值与学术意义。

一、大破大立——对中国古典诗论的颠覆与重构

众所周知,在中国数千年的古典文论历程中,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认识众说纷纭,各持一家之言,从未有过任何系统化、理论化的一套合乎规范的理论体系,这种毫无准的、主观评介的局面由来已久,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对于诗论概念本身都存在着各种争议与质疑。

或许是有感于历来诗论所处的盲目混沌的局面,再加上时代使然,受到西方美学思想濡染的王国维,对这一根深蒂固的现象深有感触,他凭借“境界”概念的摄入,引领我们的视角投射到另一种全新的诗论方式上来,刷新了人们对于诗词等古体鉴赏的一贯认识,并且由此掀开了笼罩在人们面前的传统面纱,以一种富含客观性、公允性的理论手段建构起与传统文论两相博弈的新型批判范式,使得诗论又陡升起一种新的高度,一新学界耳目。王国维以“境界”为纲目,开宗名义,“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并在引进概念的同时,诠释了这一概念的内核含义,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的诸多不可捉摸、意趣难求的节点尽集于一“真”字,求真成为“境界”说的入室门径,在中国古典诗论中,“意境”一词因其使用频率之高为大家所熟稔,“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先生首倡,但这种巧妙的变更与诠释,似乎在传达着一种诗论变革的信号,“它标志着由唐以后中国古典诗论的艺术品鉴论进入到一种融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的更为宏阔深沉的审美境域中”,或言之,王国维在试图接近艺术本身,并竭力探寻艺术本质,力求以“境界”的深入探究达到与读者内心两相契合的共鸣,逐渐超越并变革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以伦理为参照标准的旧式词论体系,并以此为落脚点,层层推进,使得扑朔迷离的概念逐渐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一历程也正是王国维打破常规、革旧鼎新、标新立异的探究全貌。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并不是机械地、单调地照搬西方美学、诗学理论,康德与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对王国维影响深远,可视之为最重要的理论渊源,这已是学界不争的共识,即康德美学思想所奉行的重视自然与天才的创造力,叔本华美学思想所主张的根本的解脱与暂时的解脱之说:根本的解脱即绝对的忘我,以此达到对意志的全部否定;暂时的解脱即通过哲学上的沉思、道德上的同情以及艺术上对于美的观照,达到暂时的否定意志,暂时的忘我。而所谓美的观照,就是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物我合而为一,以达到忘我境界。艺术的目的,就是把人们引入忘我的境界,暂时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随着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把视线转向了席勒诗学,认为席勒是对王国维美学思想极具影响的人,“若仅以‘西方影响’而言,《人间词话》中与‘境界’之‘真’相关的属于文学方面的观点,诸如‘写境’与‘造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理想’与‘写实’,决不能归‘本’于叔本华,而实出于席勒”,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脱胎于西方诸家,奠定于西方美学、诗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他不拘俗套、开拓新路的源泉所在。

除此之外,他还从中国古典文论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学说。“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此举虽稍有自矜之态,细细咀嚼,还是颇有深意的。“兴趣”说、“神韵”说皆以作品所特有的韵味而言,是鉴赏之余油然而生的意会之感,不同于“境界”说所针对的文体本身,后者显然是前者的复合体,是取其要素而合一的探究词体本身的学说,也即是对“兴趣”说与“神韵”说的进一步申辩与整合,是对二者的传承与超越。作者始终以一种扬弃的眼光来审视文体本身及各家文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经验上超越。与其说博采众长式的有机借鉴,不如说是独树一帜的重新架构——在提出自己的论点时,既从西方美学理论中引进诗论理念,又对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词文体的固有模式提出质疑与诘问,针对性地一一予以剖视,以达到论证的缜密与公允。

二、廓清迷雾——对历史审美话语的消解与弥散

在逐步厘清“境界”及其内核“真”的概念涵义之后,王国维就“境界”之特性及其相关时代、相关流派、相关作品等文学现象及文学态势作了详细论断,为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若干学术论题廓清了迷雾,指引了方向,极具理论性和超前性。

王国维就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基本依循盛衰进化的观点,“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中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我们分明可以察觉,王国维在文学代际进化方面是有着极为敏锐的历史观感的,在《宋元戏曲史》中亦有类似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和历史上众多词论家一致的是,王国维站在历史进化的理论基础之上,也在为词的历史地位呼号呐喊,将“词”这一文体置于“一代之文学”的评价高度,比之李清照《词论》所述“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更甚一步,既肯定了词体作为独立文体的文学价值,更确立了词体作为有宋一代文学盛衰代表的文学地位,并且弘扬保留了词体的本体精神及美学风格。縠永先生曾在《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一文中将文学发展历程分为三时期,即原始时期、黄金时期和衰败时期。他指出:“原始的时期真而率,黄金的时期真而工,衰败的时期工而不真,故以工论文学未有不推崇第二期及第三期者;以真论文学未有不推崇第一期及第二期者。先生夺第三期之文学的价值而予之第一期,此千古之卓识也。”纵观三个时期的特征,唯以其“真”为贯穿始终的一大共性,而“真”与“不真”也顺承为文学盛衰之迹的决定因素。毋庸置疑,这与王国维所倡“境界”的内核涵义——“真”相互吻合,毫无二致。王国维关于文体盛衰的论点虽稍有偏颇,在论述时也较为单一粗略,然而这种观点的引入在当时特定时代条件下,是极具前卫性与开拓性的,较之以历史循环说来诠释文体流变的规律,文体盛衰的论点还是略胜一筹的,文体的代际盛衰自有其规律使然,然而并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王国维先生极为妥当地处理了这一规律中有待解决与尚待商榷的问题。

在论及“隔”与“不隔”之别时,王国维强调“话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如此,便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界定。艺术作品(诗词)使得读者对于作者的诸多情感、情境、情景等获得一种全景式印象与感觉,王国维先生并不是单纯的概念引入,他并没有忽略诗论中对于概念清晰的辨别与信息精确的获取,为了更加清楚有效地使得读者捕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他指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云《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不隔”也即主观与客观之间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衬,人、情、景三元重叠,给予读者一种直观的美感享受,由诗词中景与物所营造的氛围窥探出人的人生美学情致来,“隔”反之,矫揉造作,刻意用典,主观与客观之间断层不续,打乱了人、情、景的三元布局,壅塞了直取其旨的渠道。由此,“隔”与“不隔”便取得了迥异有别的艺术审美观感,引领读者达至境界悬殊的美学情致之中。对于那些试图以“矫揉装束”的方式谋划诗词布局的词人,他是抱着一种批判的角度的,如白石,梅溪、梦窗,评曰“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对于那些澄明透彻,“语语都在目前”者,他均持一种客观赞扬之态,如陶谢、东坡等人,“妙处皆在不隔”。王国维这种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周旋的词论方式,不着痕迹地将观点穿插其中,极有说服力和煽动性。

三、正本清源——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与疏导

王国维倡导的以“境界”说为主的审美范式对中国现代美学的整体趋向及其艺术精神的主体脉络均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现代美学的发轫与渐次成熟阶段所推崇的理论与王国维一贯倡导的美学理想是基本吻合的,美学理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美、艺术、人生等因素紧密相连的,文学即人学,人们在文学创作时的价值与意义,往往须经过时间的打磨考验,才会逐渐彰显出来,而作者在艺术创作时,希冀将艺术通往人生,指向生命,以艺术投射自身,以此来观照整个自我,其目标无外乎假借艺术与美的观照来衡量生命的高度。将人格境界作为其审美体验的最终旨归。

王国维曾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概括来说,也就是诗词各有所长,词大多不能如诗般描摹宏大寥廓的社会现实之类的场景,而诗又不如词表达幽微窈渺的细腻深长地个人情思。这一观点得到了缪钺先生的高度赞赏,他指出:凡是一种文学艺术,皆有其产生之特殊条件,从而形成此种文学艺术之特质,而其长短得失亦寓于其中。今词之特质果何在乎?王静安先生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斯言得之。词兴于中晚唐而滋衍于五代,当时词人,于酒筵歌席之间,按拍填词,娱宾遣兴,寄怀写物,取资目前。因歌唱者多是少年歌女,故词中亦多写男女间之幽怨闲情,其风格则是婉约馨逸,有一种女性美,亦即王静安所谓‘要眇宜修’者也。这无疑是对王国维关于诗词文体之别观点的进一步阐释与总结,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辨别诗词文体特征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王国维“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中衰者,皆由于此”的文体盛衰论的观点,中国现代美学大家朱光潜在吸收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他还就格律与文体凋敝之间相反相成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似乎在格律与文体流变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在朱光潜看来这并不足以称之为矛盾,他谈到“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格律对于真正的诗人是毫无拘束的,甚至诗人或艺术家大都会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也就是说,格律的脱化活用反而成为了评定诗人艺术水准及其美学境界的潜在标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了不同层面的阐释与例证,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只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朱光潜认为这种有我之境的解释即近代美学所谓的“移情作用”,并且他在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在‘同物之境’中物我两忘,我设身于物而分享其生命,人情和物理相渗透而我不觉其渗透。在‘超物之境’中,物我对峙,人情和物理猝然相遇,默然相契,骨子里它们虽是欣合,而表面上,却仍是两回事。在‘同物之境’中作者说出物理中所寓的人情,在‘超物之境’中作者不言情而情自见。‘同物之境’有人巧,‘超物之境’见天机”,这种观点深化了物与我的两元关系,使得艺术创作方式更具操作性,批评鉴赏方式更为具象化。丰子恺认为在艺术上都是好作品,但在科学上看来,都是虚假。把花,草,黄莺,青山,都当作人看,根本上已经错误了。岂止在艺术上,另有一种理想。根据了这种理想而观看世间,所见的都是艺术的真。这理想为何?就是主观强盛,把一切客观物象加以主观化。换言之,即把一切物象看作自己一样的人。于是梅花枝多情,春草嫌繁华,黄莺惜别离,青山伸头看,都合于“艺术的真”,并非虚空的了。丰子恺一生以“真”为其艺术理论的根本所在,不夸饰,不浮躁,他倡导“赤子之心”,认为这是艺术家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本质,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的源泉,丰子恺所主张的这些美学理论及艺术原则是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真景物”、“真感情”的进一步丰富与延伸。

王国维先生在词论方面提出的诸多概念及其这种兼容并蓄、大胆开放的论调与研究,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重新认识诗词文体的嬗变规律及词人创作情趣与审美理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他启发我们用一种历史进化的思辨方式去发掘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规律,而不是将眼光聚焦于单一时代、单一词人、单一作品的咀嚼与鉴赏,尽管这种方法在当今学界研究之中有失偏颇,但词话中诸多观点仍具现实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这种大胆引进、客观分析的态度也是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学习标杆。《人间词话》堪称词体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对传统词论的总结和升华。

  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励志名言警句94句,欢迎阅读。

1、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要把学习当成功利的事,这样会让你学的很累。

2、中国人活到老,学到老,美国人认为要求知若饥,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我进谷歌也是为了学习。

3、在人们面前刻意掩饰你的缺点,那样缺点反而会掩盖掉你所有的优点。

4、我不怕前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5、靠人不如靠己,能够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去做,不要依靠别人。

6、每个闪闪发光的人,都曾熬过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黑夜!

7、所有失恋的人都会以为自己会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然而躺倒在床时,一闭眼再睁眼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当无数个这样的日子过去之后,就会恍然发现,其实忘记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8、人生如路,要有耐心。心中坦然,所以自在。幸福是相对的;痛苦是经常的;生命是倒计时的;日子是顺着过的;人生是说不清的;霉头总会有的;命是必须信的;运是可以开的;人生是需要悟的;生命是需要爱的。

9、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

10、蛇不吃蛇就不能变成龙。——培根名言

11、我的自信来自于淳朴的乡情,我愿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更多人的幸福……

12、为了一刻柔情,我倾尽一辈子的温暖。

13、以学为乐,努力学习着并快乐着。

14、为了求得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因为真正的幸福不会很快到来,也不会轻易到来,但它值得等待。

15、只有信之不疑,才能持之以恒。

16、今日的默默耕耘只为了明日的惊天动地。

17、无情的车祸让你失去了下肢,彩色的生活瞬间沦为黑白,我要用我的双手为你的生活着色。世界残疾人日,给宝贝的承诺,我用一辈子来完成。

18、自己成为自己的太阳,人生路漫漫,自己学会宠爱自己,遇到难题时自己给予自己力量。

19、当人们觉得本身没有才能获得宏大的胜利时,他们会鄙夷巨大的目的(沃维纳格)

20、巨大的目的组成巨大的心灵(英国)

21、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本人所做之事勿候别人。

22、搬起石头砸了本人的脚——自找苦吃。

23、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南方周末

24、时尚是一只奔跑的兔子。

25、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的人,不痛苦;口袋里没钱,心里却有钱的人,最痛苦;

26、人要对自己负责任,只要自己不想趴下,别人是无法让你趴下的。

27、勇敢的人寻找机会,懦弱的人等待机会,愚笨的人错过机会。

28、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垠

29、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将一无所知。——德漠克利特

30、青年人持久地处于一种类似陶醉的状态中,正因青春时代是甜蜜的,而且是在成长中。——亚里士多德

31、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务农》

32、事事不顺的时候你就要想,飞机逆风才能起飞,顺风是飞不起来的。——亨利·福特(HenryFord)

33、与朋友一起相聚讨论,《圣经》里的言语一下子就开窍了脑子,有一种满足感。

34、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最终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

35、一事无成的无名小卒才能免于批评。

36、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均是教育之故。——约翰洛克

37、一旦我们在世界上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我们顿时就像一个球一样滚动起来,而且从此再不停歇。

38、以春风待人,以寒风待己。

39、世界上没有快乐的地方,只有快乐的人。

4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 《劝学》

41、在上帝和世界面前,总是强者有权益贯彻他的意志。

42、短暂的激情不赚钱,持续的激情才赚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成功就是要做别人想不到、不敢做和做不到的事情!

43、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44、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拿了一副好牌,而在于怎样去打好坏牌,世上不曾常胜将军,勇于超出自我者能力取得最终的奖杯。

45、只有穷人才能独立自主。就是最有权有百万富翁也是没有独立自主的。一个享有一个卢布的人就是这个卢布的奴隶。作者:莱蒙特

46、用一种确定的方式处理争议,不要顶撞。

47、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

48、"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是人生中性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最富想象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

49、最不会叹息的人是最年轻的人,是有时刻调整生活的人。——杜·伽尔

50、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好范畴。

5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5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53、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体验快乐,在学习之路中我们体会快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陪伴我们走过青春的朋友。

54、在坏事上的固执,在好事上则是持之以恒。 [美]T布朗

55、以真理灭火,以真理为支柱,不要以别的东西为支柱。——释迦牟尼

56、商人,就是可以商量的人,弹性很大。

57、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Joseph Dietzgen

58、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去的,偏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59、秘诀: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把自己当作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自己受到的痛苦就会减轻,在狂喜时也会变得平和; 把别人当作自己,能同情别人的不幸,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需要;把别人当作别人, 尊重他人独立,不侵犯别人;把自己当自己,为显示个性提高自信让己生命 焕发精彩和独特。

60、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金缨[清]

61、如果没有人爱你,那当然是你自己的过失。——拉妮

62、使自己获得好处的最佳方法,是将好处施给别人。 ——塞涅卡

6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

64、回忆是对往日美好的珍惜。揭开记忆的尘封,追寻岁月的见证,让它更加有力地鼓起我们新的人生理想和热情。——无名氏

6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

66、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

67、最了解自己的人,最少尊重自己。 ——波昂

68、人之有心,如树之有根,果之有核。——刘勰

69、我思索,我追求,我最后明白生命的好处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巴金

70、一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是越风发。

71、不要凑合过日,那样会害了两个人。

72、所谓内心的愉悦,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愉悦。

73、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旅途上,经历着自己的冒险。在冒险中,我们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就这么成长。这些选择充实我们,考验我们,逼迫我们,而我们的冒险,让我们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约瑟夫安贝尔

74、总以为凡事是自己应得的。

75、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自己却从来不做。

76、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曹雪芹

77、浪花总是顺着扬帆者的路开放的。

78、要散布阳关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

79、人生并不是以金钱为对象,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群。——普希金

80、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久是起跑线。

81、月明五湖曙色;潮满三江春光。

82、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

83、世纪光华岁月;中华锦绣河山。

84、假如你陷入逆境,那不是你怙恃的过失,不要将你理应包袱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导。

85、本来我是最最无情的人,小时候用情太专,热情太过,一腔热血随时可以发出来,落得反被无情恼,成熟后改变作风,把一切理进心底,吃了亏学乖,一百八十度转弯,对人完全失去乐趣,永远只维持淡如水的友爱,不再相信以心换心这种幼稚的事。

86、一般的老黎民只想着如何打发时间,有才识的人却思量如何操作它。 业精于劝,荒于嬉。

87、固然汉子原是铁石心肠,但只要他当了父亲,他就有一颗温柔的心。 死里求生,才有保留的代价。为求生而死,步崆最庆幸的。

88、缔造时机的人是勇者,期待时机的是愚者。

89、揭示本身的风范,用更加的尽力来赢得成功。

90、初次经商的人要慎重思量,他们普遍都有浪漫主义情怀,此后的崎岖会将他酿成团队中的按时炸弹。

91、不要放弃本身,勇敢地接管生命的挑战。有一天我们可以老死、病死、穷死,但毫不要答允本身失望而死,消极而死!

92、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照旧靠艺术?我的观点是:苦学而没有富厚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练习,都归无用;两者应该彼此为用,彼此团结。

93、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糊口中不行缺傲幽要素。

94、进修要抓住根基常识:即欠好高婺远,而忽略根基的对象。——徐特立

主要内容: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艺术特点: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1、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2、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3、语言。王维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扩展资料

山水田园诗——盛世时期

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山水田园诗

-王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60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