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3、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6、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
7、所谓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说到透彻处,何止十年之功也。
8、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9、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
1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1、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2、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1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4、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
1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16、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17、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8、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19、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
20、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21、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22、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4、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25、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
26、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27、节食以去病,节欲以延年。
28、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29、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
30、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3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3、自古无不晓事底圣贤,亦无不通变底圣贤,亦无关门独望底圣贤。
34、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35、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36、生平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3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38、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3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40、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41、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42、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人,不俭则妄费。
43、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44、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45、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4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47、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4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4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50、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2、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5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54、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1、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2、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3、百学须先立志。
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7、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11、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12、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13、天下事,坏于懒于私。
14、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15、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16、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9、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20、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2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2、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23、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
2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25、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2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2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2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0、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31、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32、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3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3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36、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3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38、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39、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40、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41、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4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3、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44、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4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6、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47、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48、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49、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5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51、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52、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53、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54、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55、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5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58、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5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0、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6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6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6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64、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65、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6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6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