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规矩与礼仪:茶具清洁、取茶之法、端茶之法、奉茶之法、添茶之法、收茶之法。
1、茶具清洁
泡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2、取茶之法
如果家里或办公场所是用大袋子装的一包散茶,取茶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抓茶,要用茶则或茶匙将袋中的茶取出倒入泡茶器中。茶叶要适量,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3、端茶之法
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双手奉出才为敬;持杯时不能抓杯口;以防唾沫溅入杯中,不要边奉茶边说话。
4、奉茶之法
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应依身份的高低顺序奉茶;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茶,在奉有柄茶杯时,一定要注意茶杯柄要朝向客人的顺手面比如右面,这样有利于客人手拿茶杯的柄,并礼貌地请客人喝茶。
5、添茶之法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茶。
6、收茶之法
必须要等客人走后才能收茶,把茶具清洗干净收好,以备下次待客之用。
从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的茶具、景致幽雅的茶楼,以及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茶俗、茶礼,无一不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也称为茶道。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传统文化之茶文化的发展 唐朝盛世,疆域广阔,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大气候息息相关。诗风大盛、科举制度的实行,佛教的发展,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制度的实行等都使茶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比如,“茶神”陆羽(72岁)所著的《茶经》,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和饮用的经验,它不仅涉及了茶学、茶艺和茶道,还把诸家的精华、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都渗透在其中。《茶经》为中唐以后饮茶习惯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著名诗人白居易(74岁)一生写诗达二千多首,但提及茶事的就有六十三首,所以白居易自称“别茶人”。诗人卢仝在《七碗茶诗》里也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壮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宋代边塞诗翁陆游(86岁),一生也甚爱饮茶,他写诗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后茶甘不觉贫。”清朝乾隆(88岁)也喜欢饮茶,一位老臣在乾隆与嘉庆的传位仪式上说了一句“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唐朝的茶文化是以文人、道士、僧人为主的茶文化。到了宋朝,随着宫廷茶文化的出现,也随着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茶人一改唐人直接煮茶的方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南宋初年,又出现了泡茶法。于是,宋代的饮茶技艺使茶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黄庭坚、梅尧臣、苏轼、苏辙、徐铉、王禹、林通等文学家都成为了宋朝著名的茶人,他们的参与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进程。也正是因为这些诗人的茶诗、书法家的茶帖、画家的茶画等,使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更好的拓展,从此茶文化成为了文学、艺术等纯精神领域的一部分。而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则使饮茶成了一种增进友谊和社会交际的手段,即饮茶已成为了一种民间的礼节,如有人搬进新居,左邻右舍都要彼此“献茶”,邻里之间请喝茶叫“支茶”等等。宋代茶人拓宽了茶文化的文化形式和社会层面,与此同时茶艺也走向了繁琐 、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然喜欢喝茶,但不愿接受宋人的繁琐茶艺,当时的文人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气节,因此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在当时的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暗暗契合,于是出现了茶艺简约、返璞归真的状况。 明朝中期与元朝的茶文化相近,也是茶艺简约,与自然契合,充分以茶体现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明朝晚期至清朝初期,再次出现了精细的茶文化,制茶、烹饮的方法虽然没有回到宋朝时的繁琐,但茶风逐渐趋向纤弱,不少茶人整天泡在茶里,丧失了进取之志。 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相关文章: 1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2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3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之都 4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 5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大唐怎么说的?”你不了解刘玉。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文化开始的时候,不得不提一个人,——陆羽。可以说他的《茶经》把茶从一种普通的饮品变成了一种茶道文化。虽然“茶圣”这个名字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豫的底细。今天,我请我们城市的学者玉佩闵来谈谈鲁豫。你不知道这个“茶圣”。
寺庙里自学成才的孤儿
鲁豫生活在公元733年至804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说:“鸿渐生而不知其生。”起初,竟陵禅师知道他在水边聚集婴儿,并把他们训练成弟子。“白捡了一个孩子,老和尚很开心。他忙着占卜,得了“渐”字,是因为“渐”卦中的九个字是:“鸿渐在陆上,其羽可作工具,吉祥。“所以他姓陆,名鸿渐,名于。刘玉非常聪明。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学而耻之。“性幽默,杰出青年,写一千字的《戏谑》。
凌大师想把鲁豫培养成一代高僧,从小就教他学习佛经。但鲁豫对绿灯、快餐、念佛不感兴趣,坚持学习孔孟,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孝道的所在。
竟陵禅师不相信他驯服不了这么小的孩子。首先,他让鲁豫负责打扫寺庙。一连几天,刘玉早早就把整个寺庙打扫得一尘不染。按说,竟陵应该满意了,但没想到他会生气,以为是故意挑战他。于是,我们强化了‘劳教’,每天打扫庭院,粉刷墙壁,然后爬梯子到屋顶,揭砖换瓦。那时候鲁豫不到14岁。就这样,杰克逊竟陵还是不甘心。他给了鲁豫一份新工作:一天洗几次厕所。几天后,他发现鲁豫不但没有软化,反而似乎有一种乐此不疲的味道。于是他又搞了一个“怪招”,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在早上完成。当天下午,庙里的30多头牛被赶到山上放生。这本来是让鲁豫不爽的,却不想给他相对的自由。这个性格古怪的少年每天在牛背上写写画画,不用自学就能学会很多单词。
有一天,一个老师上山学习,偶然发现了鲁豫。鲁豫见老师求知若渴,聪明伶俐,喜出望外,就把张衡的《唐代才子传》放在袖子里。奇怪的是,虽然上面的字几乎完全不认识,但是每天都模仿其他小朋友的样子,清晰的声音很刺激。很快,丁玲在她过度兴奋的表情中看出了异样,于是偷偷派人跟踪,很快发现了问题。于是,鲁豫不再放牛,改在院子里修剪果树和花草。你再碰那本书,负责监管的门就要被打了。
这种情况让刘玉无法忍受。有一天,当守夜人再次抽打鞭子时,刘玉一把抓住鞭子,顺手折断,转身回到和尚家,取出衣服和行李,大步走出山门。早有人跑去跟竟陵禅师报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当他满嘴“好心”“好心”来到这里的时候,人已经不见了。面对周围的青山,竟陵知道他和刘玉的命运结束了。
丑陋的口吃在演员界很流行。
鲁豫逃出寺庙后,成了音乐大师。古代的演员和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靠表演谋生。一个是长得好看,一个是口才好。在这两个方面,鲁豫有点可怜。说,“看起来口吃,还在争论。”说“丑,结巴,辩。”鲁豫自己说:“钟铉和孟洋都有丑,比如紫云的口吃。他们争夺人才。”略有不同:“丛军更博学,在学习上更支持,在修辞上更幽默。”如果董曼倩尴尬。“我们非常希望这个记录能接近真相,因为能把喝茶变成艺术、美学、哲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魅力的绅士,但现实是无情的。鲁豫在自传里说自己长得丑,所以要说实话。他可能确实有突出的负面特征。至于结巴吵架,就有些出乎意料了。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有才华的人都患有口吃,比如韩非、司马相如和邓艾。这几乎成了一道风景。口吃的人和正常人争论的时候,一开始似乎有不公平的因素,但是鲁豫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让人捏一把汗。也许他真的有独家秘密。他说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让人吃惊。一万句顶一句,让对手没有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机会。可惜历史书不能留下这些信息。
鲁豫虽然长得丑,口吃,但是在娱乐圈做得不错。他是“大师”。他表演木偶、假官、藏珠,表演完了还不停地写。他完成了三部《骂人话》;另一方面,他很诚实。“认识人是好事。如果有,见人不好。若耻,忠言逆耳。你没什么好回避的。”它带有美德和艺术的味道。
浪漫时期的浪漫生活,有诗有酒。
天宝年间,礼部大夫崔出使金陵。三年来,我喜欢茶和诗歌。在德国早期,她认识了一个皎然的人。从此,鲁豫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浪漫时期。
皎然的师傅叫石皎然,俗名谢。谢是第十个孙子。他年轻,消极,聪明。说,“他的儿子们的历史经典都达到了极致。”他和鲁豫何时何地相遇并成为朋友,没有明确记载,但他们是被上帝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都很酷,都沉迷于茶道,这应该是他们友谊的故事基础。如果他们一天不能见面,他们会有更多的想法:“你认为看不见的,你就应该有魅力。河山品春茶,有泉水的地方。这是一艘长渔船”。你的另一半没有自己找好茶好水,放一条船,自得其乐,忘了自己的兄弟?有一次见面,我们还不忘嘲笑我们的朋友:“如果你想享受芳菲,你会心甘情愿地等待,但如果你忘记了,你就会去拜访你的爱人。西林无清景,只为忘春。”
如果说石皎然是陆羽生活中的好朋友,那么叶莉就是她诗情画意中的红颜知己。才女唱道,“她在父亲怀里的时候,面对着野玫瑰,有一种迷茫的心情。”虽然她最终被德宗杀死,痛哭流涕,但她与鲁豫有着非凡的交往和友谊。他在诗《新唐书》中写道:“从前霜月多,如今苦雾多。我还在生病,想先哭。他劝陶佳喝酒,并唱了一首诗感谢客人。偶尔喝醉,更重要的是。”
《太平广记》和《高松和尚传》,一个孤独而有才华的**,病中娇媚,不哭不闹,只求一场醉,不求别人更多。她一直是个潇洒豁达的卢居士。此时此地,云起的五脏六腑会是什么样子!叶莉的另一首诗,也叫《访鲁羽》,是这样写的:“由近及远,由深及浅清溪。”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日子里,一个女人,远远地看见鱼,注定是不祥的,但她的存在,让陆羽本已浪漫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迷人而温暖的异性光辉,而这份光辉是很尘封的,所以提到陆羽,就不能不提到叶莉。
茶经的传承为茶增添了文化气息[/s2/]
说鲁嗜茶,写了三篇文章,让“天下人都知道喝茶。”只有一个版本,完成于760-764年之间。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当时茶叶的生产、加工、药理、用途、历史和文化。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的著作,在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本书分为三卷十项,即一源、二器、三器、五器。的出版使茶这一传统饮品跃入文化学的意义,并与美学、哲学相结合,成为中国封建士人、文人、名僧的特殊参照系。他们非常浪漫,他们的判断清晰而模糊,他们的舞蹈空洞无物。
刘玉被茶圣神化了。很多人把它作为厨房里烧过的陶器来祭祀,很多东西都被赋予了传奇色彩。据张《春夜集鲁公馆戏月》年记载,他与湖州刺史陆羽偶然结识魏阳,并谈及天下第一“南零水”。他们命令将军们从瓶子里取水,一起泡茶。然而,当水到了,鲁喝了一口云:水不是心河的水,就像那些靠近岸边。将军大叫冤枉,说:“我亲自从江新取水,被兵士看见了。”会不会是假的?”刘玉保持沉默,继续倒水。当瓶子剩下一半时,他又尝了一次。云:这是南岭之水!将军大吃一惊,跪下磕头道:“这水果然是南岭河心来的。没想到船靠岸时不小心打翻了瓶子,水溢出了一大半,我就把河水倒了进去。"结果,“李和斌聪被几十个人弄得很尴尬。"
秒赞朋友圈的茶文案
在茫茫人海之中,
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
或早或晚要融入,
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
生活若与茶相遇,
自是朴素中带着真味。
人生自是有许多活法,
最难得的是做自己。
藏点茶,给自己以感动,
给时间一期许,
收藏时光的重量。
拥有岁月的沉淀,
在与茶的期许和守护中,
慢慢变得回味、醇厚。
一念起秋风千百里,
一念起茶香万重山。
也许你会在街角的尽头,
遇到一家充满爱的花店。
喝到一杯清茶,
完成一场与花与茶的邂逅。
借此把生活的小期待,
变成茶水装进胃里、装进心里。
总需要付出一些光阴,
才能慢慢走进一杯茶的心里……
图文:茶小科
主题:喝茶
犀利、辛辣、嘲讽、尖酸,是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不管是《药》、《狂人日记》,还是《阿Q正传》等作品,构思和行文都很鲁迅。
这里不妨随便摘几句话来看一下:
《两地书》: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论睁了眼看》: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海上的儿童》: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在旧社会,作为评论家的鲁迅先生,看待现象总是很深刻,点评一针见血,用现代流行的词儿来说,甚至有些“毒舌”。
但就是这样的鲁迅,其实还有一句很文艺的话不为大家所知,却在爱茶人中广为流传。那就是: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喝茶时,每每回忆起这句话,总觉得鲁迅先生真乃神人也。
清淡、安逸,是大家对爱茶人的印象。
当战火纷飞的时代离我们远去,当我们不再为生计所迫,当我们能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静静地烧一壶水,静待茶香,是多大的享受、多大的福气!
喝茶是一种福气,但与茶相知,却需要运气。
我相信在北方长大的孩子,很多都和我一样,在牙牙学语的时代就邂逅了茶,可也只是邂逅而已。
那时候,我们喝茶,茶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
直到后来的岁月里,我们因缘际会,尝试着去观察茶的外形,闻它的干茶香、挂杯香,能在茶汤入喉的时候,轻轻地闭上眼睛感受它的味道……这一刻茶的灵魂,才渐渐走进我们心里。
我们发现,咦,原来茶与茶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茶,就像不同的女子,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香气和灵魂。不同的出生地址和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都塑造着不一样的茶叶和人生。
想真正了解一款茶,总需要付出些青春,才能慢慢走进它心里。
对百姓而言,有难得的喝茶好时光是一种清福;
对爱茶人而言,有值得一喝的好茶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百姓的“福”,总是分时代的,因为战火纷飞的日子,很难慢下来,让你气定神闲地喝一杯茶;但茶人的“福”,却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只要心中有茶,人生处处是茶台,胸中有茶,生活处处有茶香。
最近茶界新出了一本书,名为《民国茶范》,总计划把现有的书读完以后,就买来看一看。我相信,能在战火纷飞、有今天无明日的时代,还能给自己一方天地,静静地喝茶,实在是人生的大家。我们向往那样的心态,却很难过上那样的生活。
《列子御风》中有一个故事是“列子演射”。里面的列子空有一身射箭武艺,却因不能把身体和生命置之度外,因此在山巅乱石中射箭就乱了方寸。
我想,大概自己也无法做到先人的超脱,惟愿岁岁有今日,能时常享受喝茶的温暖和幸福。
有好茶喝,就是一种幸福。
PS:因为一些原因,昨天的茉莉茶约并未成行。今日阳光明媚,在家取两泡红茶独饮,竟也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喝茶之余,随手写下此刻的小小快乐,纪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