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②
元代主要文学形式有两种:元曲和杂剧,代表人物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二、元代四大杰作?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作分别是:
2、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3、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4、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5、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③
元代最有名的是元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白朴的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等。
3、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4、马致远的代表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等。
三、元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文学背景
《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社会生活史》,史卫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进士研究》,桂栖鹏,兰州大学2001年版。
《马可波罗行纪》,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总论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辽金元文学论稿》,张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辽金元文学研究》,李修生、查洪德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元代文学文献学》,查洪德、李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北曲
《元曲选》,(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徐沁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
《元人杂剧选》,顾肇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选》,王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元人杂剧概说》,[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元杂剧概论》,许金榜,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元杂剧史稿》,李春祥,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元杂剧论集》,李修生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艺术》,徐扶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元代戏曲史稿》,黄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元杂剧史》,李修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杂剧史》,刘荫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四、元朝奇葩文学作品?
元朝时,以关汉卿等为首的元曲享有盛名。
如《窦娥冤》《梧桐雨》等等。
五、元代的文学作品哪些取自唐传奇?
元代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唐传奇(《离魂记》);《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作品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
六、元明清杂剧和小说代表?
元杂剧四大家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关汉卿(约 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现存 18 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
白朴(1226~1306),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
马致远(约 1251~1321),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长,名气大,有“曲状元”之誉。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独具匠心,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完成的不朽杰作。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到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一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长篇小说是清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1施耐庵与《水浒传》
2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3、吴承恩与《西游记》
4、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
5、冯梦龙与“三言”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凌濛初与“二拍”
“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七、元朝杂剧排行榜?
关汉卿:《窦娥冤》
关汉卿之于杂剧,就好比李白、杜甫之于唐诗,苏轼、柳永之于宋词,是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而这部《窦娥冤》又是对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白朴:《梧桐雨》
现在,一般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这四位称之为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就是这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曾选入中学课本。而他还写过很多杂剧,最出名的就是这部《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八、元代主导文学体裁的名称?
元代主导文学体裁是元曲,出现了元曲四大家。
元曲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等。
九、元代文学包括哪些呢?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
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
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
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
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
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
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4.元代诗
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
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
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
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
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
5.元代小说
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
6.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
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身世记载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记·屈原列传》较早而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在贬谪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转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与《史记》所载完全契合。和司马迁同时代而年辈稍早的有东方朔作《七谏》,庄(东汉人避讳作严)忌作《哀时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与《史记》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是基本可信的。当然,传中也有偶然失叙或史实错记之处。
近代少数学者对屈原的存在表示怀疑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关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对此有不同解释,大致可分两说:一是王逸说,他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屈原生于“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说,他认为“摄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说明什么年份,两句只是说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说之中,王逸说更为流行,但因所据历法不同,结论各异。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这一结论较为精细。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姓。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一作达),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荡(前后两见)、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传。
屈原的父亲,《离骚》中称其名为伯庸,可能也是化名。另外,传说中屈原还有一姊。
屈原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难确指在何处。屈原故里只能据汉以后各家之说来推断,诸说中以丹阳秭归的传说为最多。丹阳即楚始封之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原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这是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的最具体的说法。
屈原的政治活动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屈瑕任莫敖后,这个职位几乎全由屈氏子孙世袭。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据现有史料可以考知的战国时期担任过楚左徒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春申君以左徒升为令尹,与楚旧制莫敖升为令尹相同。而从《屈原列传》所载屈原在内政、外交方面担负的职责来看,左徒亦与莫敖职位相当,可能就是春秋时代的莫敖。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辅佐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于齐。
屈原的政治活动是和当时历史发生变革的情况相联系的。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除左徒外,屈原还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三闾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闾大夫应当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族大夫,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汉代的宗正与之相当。屈原之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这在《离骚》中有很清楚的表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他为培养后备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他辛勤培育的一批人,竟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力量,使他感到极大的苦痛。
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 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话本小说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历史上的真事。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前看到一首菊花诗在唱:昨晚西风穿过花园,把**的花吹过地板。《王安石三难》出自同岩《关注》卷。他以王安石和苏东坡的名气为幌子,讲述了一个说服人们谦虚而不放肆的故事。李太白比曹自健更浪漫。在王安石总理的门下,王安石看重苏轼的才能,而苏东坡则经常用他的才能开口说话。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作家。他曾担任法院总理,捍卫并执行新协议,为富国强军做出了积极贡献。苏东坡只靠自己取得了某个大陆的法官职位,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显然与王安石相去甚远。王安石写了一本名为《人物论》的书,在这本书中,他几乎以一种广受追捧的方式完全推倒了《说文解字》的内容。他根据自己的政治思想解释了汉字的起源和解释。
苏东坡为自己的学识而自豪。他认为王安石的两首诗有问题,因为“黄花”是菊花。菊花最耐寒、最耐用,秋风吹不倒。宋朝后期的诗人郑思潇也说过同样的话:“我宁愿死在枝头的香里,也不愿被北风吹倒。”。你可以看到秋风吹不开菊花的“常识”是多么深刻。苏东坡是王安石的弟子。他碰巧遇到了首相秘书徐伦,并被带到书房。徐伦还有其他事情要做,苏东坡仍在解释意思。王安石无意中谈起苏东坡的“阿宝”,故意扰乱苏东坡的“阿宝性格”。
每天,千家万户都在用老桃子换新桃子。我记得苏东坡的很多话,像赤壁的怀旧之河,柳树猫吹到树枝上,地平线上的草。秋千内外,声音逐渐消失,但爱却无情地愤怒。苏轼读到结果王安石很反感,王安石据此写了一对恋人,虽然苏东坡很有天赋,但由于奇怪的恋人,他很长时间都无法回答对恋人。
在古代的言情小说以及画本中,之所以永远都是**爱上书呆子,主要是因为当时严酷的等级制度以及作者对于打破封建禁锢的思想需求。
1,严酷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制度的社会,所以说往往都是官家的**爱上书呆子,这是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制住的。关键的条件属于贵族阶级,也就是地主阶级,而书呆子属于贫民阶级,一般来说书呆子是很难见到官家**的,而官家**却很容易就能够遇到平民,这是一种概率问题,也是一种等级所限定的必然性。严酷的等级制度导致书呆子是难以接近关家**的,但是这却不能够阻挡住读者的想象以及作者的创作,所以说往往作者给出的设定都是官家**爱上书呆子,因为官家**在当时所说的教育是比较少的,虽然说是贵族阶级,但是当时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单纯的贵族女子是很容易陷入爱河的。2,作者的思想需求
在话本以及小说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为了迎合作者内心的思想需求,因为作者想要让爱情突破封建制度的限制以及等级制度的约束,这就导致一定是贵族阶级向平民阶级让步,这就让画本里的剧情趋向于一致。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虽然说女子出生于贵族人家,但是他是很难受到更好的教育的,这就使得他更加的单纯,也更加的容易爱上别人,这就给了其他人,或者是给了作者一些小小的空间,因为想要去描写这样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的话,一定是需要一个人主动一个人迎合。综上所述,在各种画本以及小说中,官家**和书呆子往往是一个必然的搭配,因为当时的时代局限了人们狭小的空间,同时读者的情感需求也更偏向于这样的搭配。
小说在古代欧洲还是叫小说。话本是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
古代欧洲文学为后代许多重要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开了先河。古希腊、罗马人创造出神话、史诗、抒情诗、哲理诗、寓言、悲剧、喜剧、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这些文学想像丰富,瑰丽多姿,纯朴粗犷,生活气息浓郁,交替使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基本的艺术方法,成为后代欧洲同类文学的最初范例。古代欧洲文学又为后代奠定了文艺理论基础。柏拉图的“灵感说”、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等文艺主张,为后代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提供了理论前提,并深刻影响了欧美各国文学。
话本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
不知道您说的是什么“烟花”。“礼花”么?如: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其他意义上的有:
————————————————
(1)雾霭中的花。 南朝 梁 沉约 《伤春》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其四序云:‘ 葛氏 侄女子告归,作《少女游》送之:“雨晴云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 清 魏宪 《西湖春晓》诗:“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2)泛指绮丽的春景。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 秦 城楼阁烟花里, 汉 主山河锦绣中。”
(3)指妓女或艺妓。 唐 黄滔 《闺怨》诗:“塞上无烟花,宁思妾颜色。”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来……早将一个泼贱的烟花娶过来。”《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苏 扬 各地之烟花,亦都因 上海 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快去 皇城坝 茶馆泡碗茶,专门听烟花小妹唱段清音!”
(4)犹风月。指情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
(5)焰火。 许地山 《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
烟花巷(烟花巷)
--------------------------------------------------------------------------------
指妓院聚集之地。《红楼梦》第一回:“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泼烟花(泼烟花)
--------------------------------------------------------------------------------
贱娼。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四折:“谁承望月明千里故人来,则被这泼烟花送了你犯由牌。”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盗糶了仓米,乾没了官钱,都送与泼烟花、泼烟花 王粉莲 。”《水浒传》第三三回:“听得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官司行文书各处追捕。”
烟花女(烟花女)
--------------------------------------------------------------------------------
亦作“烟花女”。 妓女。 欧阳予倩 《关王庙》:“叹世间就这般人情冷暖,也难怪烟花女无义的 苏三 。”
烟花簿(烟花簿)
--------------------------------------------------------------------------------
妓女的名籍册。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一自当时,向烟花簿豁除了名氏,打叠起狂荡心儿,专等那七香车、五花诰……莫不他翻悔了这门亲事?”
烟花寨(烟花寨)
--------------------------------------------------------------------------------
妓院。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三折:“风月所得清白,雨云乡无粘带,烟花寨耳根清浄。”
烟花粉黛(烟花粉黛)
--------------------------------------------------------------------------------
亦作“烟花粉黛”。省作“烟粉”。
(1)指女子。多指娼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雪浪被逐》:“ 雪浪 有侍者数人,皆韶年丽质,被服纨绮,即衵衣亦必红紫,几同烟粉之饰。”
(2)指男女情爱之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夜雨秋灯録》﹞所记载,则已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盛矣。”
(3) 宋 话本故事分类之一。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
(4) 元 代杂剧十二科之一。 明 臧懋循 《元曲选》卷首引《涵虚子论曲》:“杂剧有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曰神头鬼面。”
烟花风月(烟花风月)
--------------------------------------------------------------------------------
亦作“烟花风月”。 指男女情爱之事。 吴梅 《风洞山·游湖》:“咳! 弘光 啊!都是些烟花风月担误了你也!”
烟花行院(烟花行院)
--------------------------------------------------------------------------------
指妓院。《花月痕》第五二回:“﹝奴家﹞只因父母早亡,流落在烟花行院。”
烟花阵(烟花阵)
--------------------------------------------------------------------------------
亦作“烟花阵”。 妓院。 元 杨暹 《刘行首》第四折:“雨云乡打抄散燕莺期,风月所掀腾翡翠帏,烟花阵搅散了鸳鸯会,这清闲谁似你。”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多应误落烟花阵,迷歌扇,恋舞裙,共谁相伴倒金尊?”
烟花柳巷(烟花柳巷)
--------------------------------------------------------------------------------
即烟花巷。《白雪遗音·马头调·歌院秦楼》:“俺本是贤德淑女良家后,流落在烟花柳巷把罪受。”参见“ 烟花巷 ”。
--------------------------------------------------------------------------------
烟花巷(烟花巷)
--------------------------------------------------------------------------------
指妓院聚集之地。《红楼梦》第一回:“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烟花市(烟花市)
--------------------------------------------------------------------------------
亦作“烟花市”。 谓妓院集中之街坊。亦指妓院。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今日个告别了烟花市,同归了锦绣闱。” 明 徐霖 《绣襦记·襦护郎寒》:“抱柱杖走尽了烟花市,挥笔写就了龙蛇字。”《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舞裙歌扇烟花市,便珠宫蕊殿,有甚参差?”
柳烟花雾(柳烟花雾)
--------------------------------------------------------------------------------
形容春色迷濛的景象。 元 张可久 《落梅风·春晚》曲:“东风景, 西子湖 ,湿冥冥,柳烟花雾。”
烟花场(烟花场)
--------------------------------------------------------------------------------
亦作“烟花场”。 指妓院。 清 赵翼 《散花曲》:“偶然阑入烟花场,肯避风流作迂叟?”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安静不读书,如浪子入烟花场中,不知流荡何所。” 鲁迅 《伪自由书·崇实》:“费话不如少说,只剥 崔颢 《黄鹤楼》诗以吊之,曰:‘……日薄 榆关 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唐代话本小说在表现方法上还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夸张,通过虚幻的情节结构,把人物放到光怪陆离的幻想里加以艺术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具有传奇色彩。如《庐山远公话》巧妙安排下“山神造寺”、“潭龙听经”和“造一法船,归依上界”等虚幻情节,进一步突出慧远是一位“能知人家以前三百年富,又知人家向后二百年贫”的得道真僧的艺术形象。《韩擒虎话本》最后设下天曹地府迎候韩擒虎为“阴间之主”的情节,都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加强人物形象理想化描绘的初步尝试,为后代小说的人物描写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唐代话本小说在表现方法上还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夸张,通过虚幻的情节结构,把人物放到光怪陆离的幻想里加以艺术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具有传奇色彩。如《庐山远公话》巧妙安排下“山神造寺”、“潭龙听经”和“造一法船,归依上界”等虚幻情节,进一步突出慧远是一位“能知人家以前三百年富,又知人家向后二百年贫”的得道真僧的艺术形象。《韩擒虎话本》最后设下天曹地府迎候韩擒虎为“阴间之主”的情节,都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加强人物形象理想化描绘的初步尝试,为后代小说的人物描写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唐代话本小说重在讲说,故以散文叙述为主,虽然还残留着骈语的痕迹,但已初步摆脱浮艳繁缛文风的影响,创造出一种文白兼用、质朴炼达,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