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粉红色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晚年时的毕加索也较为浪漫: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代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法)德拉克罗瓦 1830年,油画,260×325厘米 卢浮宫收藏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德拉克洛瓦自幼喜爱文学音乐和绘画。早年受鲁本斯和友人波宁顿的影响,后受籍里柯的影响较大。如他画的《但丁与维琪尔》便是受借里柯的名作《梅杜萨之筏》启示下创造出的。他坚持浪漫主义,与法国官方学院法的古典主义相抗衡,由于他在艺术上的革新成就,加强了浪漫主义画派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画风特点是构图重气势,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势的描绘。巨作《希柯岛的屠杀》,直接反映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事件,鲜明的思想倾向和浪漫主义手法,是对古典主义学院派更加有力的挑战。1830年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顶峰。
2013年,画家杜玉曦创作了一幅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画作《相约太空》,将神话中的仙女飞天与中国航天英雄在太空相逢的美好愿望,做了梦幻般的展现。
而这个画面8年后,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二次出仓,杜玉曦看着视频中太空发回的真实图景大吃一惊:太像了!
杜玉曦十分激动。
年逾八旬的杜玉曦不无感慨地介绍说:这幅作品缘于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飞向太空后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的场景。他说:“我当时就浮想联翩。想到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几千年前就有飞向蓝天、飞向太空、飞向月球的梦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传说中的嫦娥,都是这一梦想的美丽憧憬。”
画家的敏感让杜玉曦脑中迅速生出画面——宇航员、飞天,在太空中相约、相逢、相见。用画面把中华航天人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壮举表现出来,于是《相约太空》的构思成型了。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杜玉曦习惯性地将思维向中国文化经典延伸,他发现,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传统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例子不胜枚举。《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西游记》等等,早已将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这个构思与考量结果,让杜玉曦兴奋不已。
杜玉曦在收集了大批的航天资料之后,又专程去甘肃敦煌航天基地,看敦煌壁画,体验大漠风土人情,感受航天城航天人的风采。之后,才进入画面的构图及创作。
经过两年之久的反复推敲、修改和艰苦创作,这幅“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才告完成。凭借多年的创作经验,他能切实地感觉到,这次创作有种从现实主义绘画桎梏中突然跳出的快感,有种苦求多年而不得的创作状态突然升华的快感。某种意义上,对于杜玉曦来说,不啻为数年坚守民族化艺术创作观念的一次跨越。
2014年7月,画作在山西省第十六届美展展出,迅速得到业界专家与同行们的肯定——
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说:“作品构思巧妙,绘制严谨,颜色响亮,这个题材选得好!把神话与现实融合在了一起!”
尼玛卓仁先生说:“作品题材重大,主题突出,手法新颖,画面新鲜。”
如今,这幅画的创作完成又过去几年。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开启了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让人不由地再次想到中国绘画中的飞天!从发回来的图像看,很多场景与杜玉曦的《相约在太空》画面异曲同工。无异于艺术的想象与科学梦想的一次伟大碰撞!因而杜玉曦的这幅画作重又进入人们视线。
对此,杜玉曦有种无已言说的激动与兴奋。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能够与人类文明的 历史 进程偶合,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让艺术家快慰的事情么?
(杜玉曦,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作品47件39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工笔画大展等国家级美展,52件作品曾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亚洲国际水墨大展”“日本友好都市绘画展”“中国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德国展”“中国现代工笔画美国旧金山展”等多个国际性画展。42件作品获奖,11件获国家级奖,其中《朱总司令和儿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年画铜奖,《田园青青》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机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