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2、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3、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以上来源于网站搜索,,,
艺术内涵:
中国传统戏剧服装俗称"行头"。从属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戏剧服装,属于"写意艺术体系",是一种由生活化服装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装,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装又并非历史生活服装,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化服装。传统戏剧服装凭借和依赖物态化了的服装美学意蕴,与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服务为最高的美学追求目标。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意蕴。
表现形式
服装作为戏剧中审美客体最直观的外在形式,通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强化了自身在戏剧综合因素中的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个性的表达。
追溯戏剧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在狂欢的酒神祭典上,把自己装扮成理想中的诸神,尽情舞蹈,带着昂然自得的欢喜欲狂,大步行走、跳跃、歌唱,以此表现一种"使动物说话,使大地流出牛乳和蜂蜜"的超自然力量。作为与人最贴身的服饰,与舞者的仪态、动作、表情一起,展示舞者纵情狂欢的喜悦灵魂。在这最原始的戏剧形态中,戏剧服装的表现功能就有了最初的体现:再现古希腊人理想中神的形象。戏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戏剧服装自然不同于生活服装,它更典型地塑造、表现了人物形象。戏剧服装还是综合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台词、动作、布景、灯光、音乐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戏剧的整体系统。由于这种戏剧结构的综合性,决定了戏剧服装本身是一种多方位的投射因素,一种能激发创意、加强表现力的形式语言。
随着戏剧的不断发展和戏剧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规范,戏剧服装的表现力也愈发突出。在戏剧中,服装作为审美客体最直观的外化形式,从序幕至终场,始终提供着剧中潜在的背景与情感信息,引导观众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根据剧情要求及塑造角色类型的需要,可以确立戏剧服装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服装设计师参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可能的资料、文献记录、人文风俗和各个服饰配件的涵义,力求以服装的真实性来再现生活。在严谨的历史剧中,现实主义是服装设计师必然和必要采取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题材的戏剧中,现实主义同样被重视,它的意义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已超出了"复制历史"的单一再现功能而成为加强和促进观念阐释的有效手段。例如1996年12月北京**学院的一个现代舞剧《100个动词:舞蹈在进行》,主题是回归自然。全剧用身体语言表现平实的细节:洗衣、做饭、洗澡,舞者以最现实的生活装出现在剧中,通过舞蹈将生活中的肢体语言戏剧化。剧中"洗澡"一幕被表现为一个身着丝质柔软花裤和低领睡衣的女人坐在盆中,舀水从头顶浇至全身,然后在盆中开始一段与水和盆有关的舞蹈。演出时,观众声、喊叫声、水声、喘息声和舞蹈者的生活装等最平实、最不加工的基本效果,将剧场美学升华、壮美,将距离等经验划破,把观众拉近。在这里,舞台与生活、服装与身体、身体与生活成了同位结合,最现实的生活装束给了舞者一个最本色的装饰,达到和深化了"回归人的本位"的主题。正如剧中人文慧所说:"只要将人的性格活出来,便是最好看的舞蹈 ,没有什么比活回自己更自然更有力量。"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在这部舞剧中,没有什么服装比生活装更确切、更能表现主题。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文学之中,艺术上浪漫主义抛弃了古希腊罗马典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戏剧服装中"浪漫主义"则是给予服装更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使其与剧中形象共生,得以某种风格化。这种表现形式在《奥瑟罗》、《第七封印》、《屈原》(如"山鬼"的形象)中均有出现,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卡》(也称"图兰朵")体现得更为充分。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卡》就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作了一次彻底的想象,当然,这种想象是与剧情本身相叠合的。剧中主角图兰多卡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公主,她高傲而残酷。在剧中,她身着在中国各朝皇室不可能出现的月色多褶长裙(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他把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读到的中国与幻想中的中国形象融汇进他的创作,甚至还有"水神"出现)。当图兰多卜戴着普契尼想象中巍峨高耸的皇冠--月白色水晶玉片缀成的皇冠,出现在一片同样冷冷的月白色背景中,她的高贵、美艳与冷酷扑面而来;剧中三个丑角大臣"乒"、"乓"、"嘭"(中国太庙版亦称"平"、"庞"、"彭")则穿着类似和服的暗红、宝蓝、紫色朝服。为了突出滑稽可笑,他们的官帽很小,帽上的圆角幞却很大。当他们手拿来檀香扇,在中国乐曲《茉莉花》中若隐若现,浓浓的中国气息间杂着美丽的异国情调自舞台弥漫开来,使观众在他们滑稽可笑的形象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融入剧情。在这个歌剧中,普契尼及他的服装设计师们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服装进行再创造,准确塑造了剧中人物的性格,亦反映了普契尼理想中的"图兰多卡"形象。他将远古时代的传说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及自己的审美理想相结合,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剧中服饰虽没有严谨地遵循考据,但正是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真与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使用的服饰与人物相吻合,令情境生辉。其效果好比剧中背景音乐《茉莉花》,在意大利舞台上获得了一次全新的生命,唤起了观众审美的激情。
《图兰多卡》在1998年9月中国太庙版本中的服饰虽然很"中国化",但设计师采用的表现形式依然是浪漫主义的。因为此剧表现的是一个"传说",并无史料可查,排演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这给全剧的布景、服装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它是唯美的,可以称之为"梦的宣述"(德国戏剧家沙克语),但却走入了观众的心灵。
象征主义
在另一些题材的戏剧中,服装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以象征主义手法去表现人物性格、社会典型或精神状态,这使我们想到雨果的诗:"穿上纯织的精神与白麻"。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首先起源于诗歌领域。1886年法国作家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将波德莱尔、马拉美一派的诗歌视为象征主义。由于文学和艺术的血脉相承(比如,戏剧很多取材于史诗或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这一流派很快从诗歌接近戏剧,也很自然地影响到戏剧中的布景和服装。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各种观念。象征是形象与意义的高度统一,以联想的方式找到象征之意的象征载体从而表达最为普遍的意义,追求内心"最高的真实"。
服装的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柴科夫斯基歌剧《女靴鞋》中扮演魔鬼的男中音的一身黑衣,中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行头等,都是采用直接象征。现代艺术中,直接象征手法的运用仍在继续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32岁的时装设计师弗莱德·萨特尔构思并完成了戛纳举行的法国优秀歌咏大赛作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所有服装制作。弗莱德说:"创作戏剧人物的服饰必须穿透人物的表面,理解他们的内心。"他在此剧的服装设计中大胆、创意地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成功挑战了几百年的戏剧传统,出色地完成了女主角艾斯米拉达和其他120个人物的所有服饰。她为艾斯米拉达设计了象征厄运的绿色长裙,她说:"艾斯米拉达是草木'做'成的吉卜赛女郎,具有放荡不羁的精神,她是一片随阳光和风摇曳不定的叶子,她常穿的长裙只能是绿色的"。读过雨果的原著,便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构思。艾斯米拉达,一个有着吉卜赛人血液的女郎,四处流浪,飘忽不定,却美丽、青春、善良,以绿叶为意象象征她诗意的飘忽及脆弱,最终不能逃脱被伪善、贪婪、虚情假意所吞噬的厄运。剧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无比,内心却天使般澄清善良,而且在圣母院与世隔绝的生活中饱读藏书(这就是智慧),这使弗莱德想起了佛教徒。因此,其服装选用了令了联想起中国西藏喇嘛的波尔多酒红色,一件打满补丁的长条纹袍子。这种补丁出现在全剧所有的服饰中,它是弗莱德的标记,象征着升华了伤痕。
弗莱德的设计思路正是以联想的方式找到了象征之意的象征载体从而达到"形象与意义的高度统一"。弗莱德的设计,堪称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优秀典范。
间接象征,则是指以服装作为载体,隐喻角色的情绪变化,剧情的起伏和发展。运用间接象征手法较突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上映,据英国戏剧家劳伦斯·奥立弗戏剧《哈姆莱特》拍成的**《王子复仇记》中"奥菲莉娅之死"一幕。在剧中美与死神的冲突,使悲剧到达了高潮。在这幕戏中,"花"作为服饰超出了着装的意义,成为剧情的引导者-"美"被死神夺去了,成为一种悲剧形象,它深化了剧情,牵动了观众情感的瞬间体验。
服装简介
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在中国戏曲中习称"行头"。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②
元代主要文学形式有两种:元曲和杂剧,代表人物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二、元代四大杰作?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作分别是:
2、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3、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4、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5、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③
元代最有名的是元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白朴的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等。
3、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4、马致远的代表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等。
三、元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文学背景
《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社会生活史》,史卫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进士研究》,桂栖鹏,兰州大学2001年版。
《马可波罗行纪》,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总论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辽金元文学论稿》,张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辽金元文学研究》,李修生、查洪德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元代文学文献学》,查洪德、李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北曲
《元曲选》,(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徐沁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
《元人杂剧选》,顾肇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选》,王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元人杂剧概说》,[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元杂剧概论》,许金榜,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元杂剧史稿》,李春祥,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元杂剧论集》,李修生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杂剧艺术》,徐扶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元代戏曲史稿》,黄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元杂剧史》,李修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元代杂剧史》,刘荫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四、元朝奇葩文学作品?
元朝时,以关汉卿等为首的元曲享有盛名。
如《窦娥冤》《梧桐雨》等等。
五、元代的文学作品哪些取自唐传奇?
元代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唐传奇(《离魂记》);《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作品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
六、元明清杂剧和小说代表?
元杂剧四大家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关汉卿(约 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现存 18 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
白朴(1226~1306),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
马致远(约 1251~1321),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长,名气大,有“曲状元”之誉。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独具匠心,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完成的不朽杰作。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到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一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长篇小说是清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1施耐庵与《水浒传》
2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3、吴承恩与《西游记》
4、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
5、冯梦龙与“三言”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凌濛初与“二拍”
“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七、元朝杂剧排行榜?
关汉卿:《窦娥冤》
关汉卿之于杂剧,就好比李白、杜甫之于唐诗,苏轼、柳永之于宋词,是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而这部《窦娥冤》又是对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白朴:《梧桐雨》
现在,一般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这四位称之为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就是这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曾选入中学课本。而他还写过很多杂剧,最出名的就是这部《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八、元代主导文学体裁的名称?
元代主导文学体裁是元曲,出现了元曲四大家。
元曲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等。
九、元代文学包括哪些呢?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
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
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
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
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
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
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4.元代诗
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
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
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
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
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
5.元代小说
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
6.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
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一、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浪漫主义戏剧。(A)
A正确
B错误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
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
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
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
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窦娥冤》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沈继常《一腔怨气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高中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地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致我们读了之后,相信它符合于生活的真实。这就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地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以,我们把《窦娥冤》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分开看来,它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尽管是这样,合起来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结合却是紧密无间的。可以说,全剧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主义的描写,就不可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酷、吃人的本质。同样地,全剧如果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描写,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受压迫者的至死不移的复仇意志,感受到真理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刘世德《谈关汉卿的〈窦娥冤〉》,《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