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也叫作《老子》, 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上善若水”来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论语》比老子稍晚。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任务举止言谈,取其,展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有时寥寥几笔,就可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侍坐》章,历来为人称道。还有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等都比较鲜明。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表达含蓄而意味深长。《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总之,春秋时代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
《孟子》的文章在语录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些章节依然是《论语》式的片言只语的记录,而有的
章节则出现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反复论证的对话体文体。文章的篇幅明显的增长了。有时为了论述一个问题,可以使用多达数千字的篇幅。《孟子》发展了辩论艺术,善用比喻,寓言说理,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孟子》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远胜《墨子》,而其文章体制却不如《墨子》成熟,这也许与孟子墨守儒家家法,作文模仿《论语》有关。
《庄子》的散文极富创造性,首先,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撰述说理文。文章很少使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而是多用寓言故事连缀成篇,用形象直接说理,理隐事中,意在言外。从文体是看,《庄子》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文章具有专论体的倾向,但依然保留着对话体的成分。《庄子》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鲁迅称:“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老子发轫于前,庄子继轨于后,共同创造了散文艺术极品,在先秦诸子中独放异彩。
《荀子》与《韩非子》的出现,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荀子》的散文,大都是一些长篇大论,文章具有标题,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成为成熟的专论体议论文。此后,这种文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韩非子》发展了《荀子》的议论文,极富表现力与说服力,把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还收集、整理、创制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诸子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关怀人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他们为社会而立说,“文章合为时而筑,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传统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基础。
第二,议论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著文自然就把感情倾入文章之中了。 第三,象喻式的表达方式,形象地说理方法。使议论文变得生动活泼,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直接影响了后代的语言修辞。
诸子论著都是学术著作,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博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影响
了中国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同时,它们又以其华美的词章,瑰丽的形象,多彩的风格,高超的技巧,丰富的想象,成为精美的文学作品,铸就了我国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6页。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5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同意楼上,庄子和屈原两位都富浪漫主义。庄子为哲学家、散文家,持有遁世思想,知北游,逍遥游等文章极富想象力;屈原为诗人、散文家,思想为积极入世,但不能,因此而悲愤写下很多楚辞诗歌如九歌,天问等。二者的文章被后世合称“庄骚”,清朝时期为金圣叹所推崇,列入六大才子书。
《庄子》是先秦诸子著作当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一部。
袁行霈老师也说过,“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庄子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庄子对于人的精神自由表达了热烈的渴望和向往,充满了幻化的色彩,发之于文,自然包含着极其浓烈的文学意蕴。
《庄子》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为想象的丰富多彩与构思的奇谲怪诞。庄子的思想所独有的奇幻色彩,在表达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得有丰富的想象。庄子善于虚构,其叙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能借助寓言、行为、神态等诸多方面,把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幻万千。
如《逍遥游》开篇便言鲲鹏之变化,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鲲鹏之变化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极其壮丽而又超乎想象的艺术境界。
《庄子》的文学色彩在于“任其性命之情”,强调保持真性情和重视真情的抒发;又兼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因而在哲理的阐述中往往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这也是庄子散文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庄子》的语言就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如诗一般优美,飘逸。
如《逍遥游》末段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一段语言优美流畅,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逍遥自在的心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