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故事43:敬而远之

论语成语故事43:敬而远之,第1张

阳虎,是鲁国季氏的总管。一次,季氏犒赏士人,孔子也想去。

“站住!”阳虎喝道。

“干嘛拦我?”孔子不甘示弱。

“看看你腰间,还系着白布,还在守孝期,就想喝酒吃肉?”阳虎义正辞严。

“这……”孔子语塞。

后来,阳虎越发霸道,孔子也就敬而远之了。可阳虎又想孔子去拜会他。这时,手下向他献策:送一份礼给孔子;作为答谢,孔子必来拜会。于是,阳虎送一只蒸乳猪给孔子。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趁阳虎不在,孔子就去拜会孔子。人算不如天算,在回家路上,孔子遇上了阳虎。

“一个人,有本领,却不报效国家,算仁吗?”阳虎劈头盖脸问道。

“不算!岁月易逝人易老,赶紧报效国家吧!”孔子正要回答,阳虎却先答道。

“好吧!”孔子客套地答道。

之:代词,指对象。尊敬某人,却不跟他接近。意指不得罪某人,又跟他保持很大的距离。

樊迟①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②(《雍也6·22》)

①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②樊迟问怎么样才算智慧。孔子答道:“对人民的合理需求,要全心全意满足他;严肃对待但又不接近鬼神,可以说是智慧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仁。孔子答道:“先付出,再收获,可以说是仁了。”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6篇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1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典故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释义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用法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半部论语治天下

 同韵词一丝半缕、一介不取、羊肠九曲、檀郎谢女、离魂倩女、班师振旅、唯才是举、红男绿女、重规迭矩、三千珠履、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示例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2

  [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义]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

  解释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用法 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近义词 半部论语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造句]:

 (1)当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么大圣孔子尚被两小儿所难,何况我等愚鲁之辈。

 (2)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3)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如果你仅仅是要赚钱、买房子和娶媳妇,那对不起,我浪费了你半个小时的时间。

 (4)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的来历,这一点倒很像王明前世宋朝的时候。

 (5)赵普这个人,年轻时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年纪大了,名言却变成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6)赵铮早就认出了赵普就是那日的中年文官,不过到此刻才知道,他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3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4

 成语名称:半部论语

 成语拼音:bàn bù lún yǔ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成语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来源: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造句: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半部论语的成语故事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统一了全国,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半字开头的成语

 半部论语 半老徐娘

  包含有半字的成语

 半老徐娘 事半功倍 半部论语 凉了半截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5

 [成语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成语解释]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典故出处] 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故事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统一了全国,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时,赵普仍然是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学识浅,所读之书只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当宰相不恰当。

 有一次,宋太宗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二十篇。

成语故事半部论语6

 注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解释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近义词半部论语

 示例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语辨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但是,罗大经并没有直接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将罗大经话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始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具体生卒年未详)。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杂剧曲文中的第三折,有这样一句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写的并非赵普的事迹,而且作为杂剧曲文,本不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然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但成为罗大经上述话语的衍生品,与赵普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以至于使得当今迷信《论语》的人们,竞相对此津津乐道。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晋国的邢侯、雍子合争一块田,闹得沸沸扬扬的。

当时,叔向的弟弟——叔鱼做代理法官。中军将韩起便命令他处理这起争田案。案情很明朗,罪在于雍子。可雍子不想输,便狠下心来,把女儿嫁给叔鱼。案情立马翻转,邢侯被判有罪。邢侯越想越气,便在朝廷上刺死叔鱼、雍子。

“这人命案,怎么判?”韩起觉得棘手,便向叔向请教。

“三人同罪,处死活的人,暴尸已死的。雍子明知有罪,却通过贿赂获得胜诉;叔鱼出卖法律;邢侯擅自杀人。自己有罪却掠取别人的美名,叫昏;贪婪而渎职,叫墨;杀人毫无顾忌,叫贼。《夏书》说:‘犯昏、墨、贼三种罪行的,处死。’这是皋陶的刑法。请按此办理。”于是,处死邢侯,暴尸雍子、叔鱼。

孔子评价道:“叔向,古之遗直也!”并要弟子见贤思齐。

齐:相等。看到有德者、有才者,就想向他看齐、向他学习。

反义词:妒贤嫉能

褒义词

子曰:“见贤①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③(《里仁4·17》)

①贤:有德,或有才,或德才兼备。

②自省(xǐng):自我反省。

③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季文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三桓的季氏掌门。

鲁文公六年秋,他去晋国聘问。临行前,他让手下准备了一些丧事用品。手下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备无患。要用却没有,怎么办?即使用不上,也没事?”

东门归父在鲁宣公支持下,想借力晋国驱逐三桓。聘问晋国时,宣公去世了。季文子立马在朝廷上说:“让我们杀嫡立庶,以致失去大国援助的,是东门襄仲(东门归父的父亲)啊!”因此,鲁国驱逐了东门族人。

鲁成公十六年,叔孙宣伯派人告诉晋国说:“要使鲁国服从晋国,请你杀了季文子,我再把孟献子杀了。”因此,晋国借机拘留了季文子。后在鲁国大夫子叔声伯劝说下,季文子才被赦免。回国后,季文子立马驱逐叔孙宣伯,改立叔孙穆叔。

鲁襄公六年,季文子去世。他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没有喂粮食的马,没有金银玉器,没有双份用具。

凡事,季文子三思而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反复考虑后再做。

近义词:从长计议;谨言慎行

反义词:轻举妄动;草率从事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②(《公冶长5·20》)

①季文子:季孙行父,鲁国大夫。

②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1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