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王朱元璋建国后只杀贪官,为何晚年却要杀尽功臣,他在担心什么?

明朝君王朱元璋建国后只杀贪官,为何晚年却要杀尽功臣,他在担心什么?,第1张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杀尽功臣,是在担心大明的江山不保。明朝初年朱元璋奖励功臣,这些功臣都是跟着他一步步打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些有功之臣都变成了大明权利金字塔仅次于金字塔顶端人物的存在,这些有功之臣一方面帮太祖进一步南征北伐,另一方面这些功臣的弊端也不断出现,例如贪污腐败,操控朝堂等,他们严重危害到大明江山的稳定。

明朝初年,为了大明政权的稳定,朱元璋把他的很多儿子都分封到各地。各皇子们早早得带兵打仗,了解政治,掌握兵权。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子们有了实力,自然要把各皇子们的地位提到那些功臣之前。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角度来说,自古如此,这些功臣都要为了大明的江山而被牺牲,要把他们手里的权利夺过来给皇子们,让他们让位与皇子,自然要赶尽杀绝。

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小时候没过几天好日子,没有自信,普遍对人不信任。打天下的时候太祖是个有志的,开明的,进取的以及有决断力的领导,但是建国后,人还是同一个人,时间却已不同了,太祖已然成为九五之尊,这时太祖的疑心病显露出来,整日担心大明江山的稳固,自然要提防那些曾经的大功臣,一旦发现有问题,必定下狠手惩治。

此外,根据史书记载,太祖是个极度精神洁癖的人,曾经把一个看粮仓的小官吏剥皮分尸,就因为这个看粮仓的小官吏偷了一点点粮食,可见太祖对贪污腐败是零容忍的态度。那些有功之臣仗着自己劳苦功高,操控权利为自己谋利,太祖自然容不得。

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和朱元璋的感情如何?

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甚笃,而且朱元璋颇为尊重马皇后,即使马皇后过世以后也没有再立皇后。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稳住后方。朱元璋能够发迹,马皇后功不可没。甚至有人说要是没有这位马皇后,朱元璋只能是那个穷一辈子的朱重八。

历史上人人称道:模范夫妻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出生于宿州,父亲是当地的富豪,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父亲马公从小视马秀英为掌上明珠,因不爱缠足,就有了马大脚的绰号。后来,父亲因为惹上人命的官司,无奈之下,将女儿托付给生死之交的朋友郭子兴,郭子兴念及兄弟情义,将她收为养女,对她视同己出,义父教她识字,义母教她刺绣。

元末动荡不安,各路英雄都趁乱起义。郭子兴也趁乱在濠州揭竿起义。这时候,朱元璋也因走投无路而前来投起义军。起初,郭子兴非常赏识有勇有谋的朱元璋,由于郭子兴的赏识,机缘巧合之下,朱元璋和马皇后走到了一起,朱元璋就成了郭子兴的干女婿。

而之后,由于朱元璋在短短的时间里快速提升,引起郭子兴儿子的记恨,郭子兴受儿子的挑拨离间,说朱元璋有谋逆之心,郭子兴一气之下,将朱元璋关起来,不给吃的,打算饿死朱元璋。

马秀英见此性情,就偷偷地给送吃的,据传说刚出炉的饼太热,马皇后把热饼放在衣服里,把身体烫坏了。正是由于有马姑娘的相救,朱元璋才熬过了那段日子,最终,郭子兴看在义女马秀英的份上,将他放了出来。这就是马皇后“怀饼救夫”的故事。

马皇后与朱元璋同生共死的见证,使得他们之间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收揽了郭氏余部,成为一方统帅。在与陈友谅对攻时,朱元璋血亲侄儿朱文正,这是老朱为数不多的血缘亲戚。朱文正守南昌,非常辛苦,后来因为战后封赏给得太少了,朱文正不太高兴,开始堕落了。

把老朱气得要治罪,马皇后出来说文正怎么怎么不容易,又战功赫赫,况且就是耍耍脾气,也不是造反。这一劝说,老朱不再追究。马皇后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她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抚慰眷属,鼓励将士。此外,为了帮助朱元璋稳住军心,她还拿自己的金帛拿出来散发给军士们。

朱元璋称帝后,马皇后更是表现出贤良的一面,多次保护朝中贤良的大臣,因此受到举朝称颂。朱元璋开创了“洪武之治”,与马皇后的贤良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的贤内助:马皇后

朱元璋登基后即册封她为皇后,并且对她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能听取和采纳。至此,马皇后正式成为一国之母。马皇后是文体两开花,不光是能做朱元璋的贤内助,有时候不打仗了,马皇后就带领着军队的家眷熬夜为前线部队织造军衣,所以说,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后,率领主力部队渡江,当朱元璋带大部队走后,剩下的只有一帮老弱妇孺了,马皇后认为元军有可能会趁机进攻后勤,所以她当机立断,率领后勤紧急渡江。

也整如马皇后所料,她前脚刚走,元军就正好来进攻。元军走了,陈友谅又来了,大举来攻,直逼集庆(今南京),朱元璋率军于龙湾和陈友谅展开激战时,后方若乱了,前线必然军心大乱,但马皇后却临危不惧稳定了后方。

朱元璋几次要封官加赏马皇后亲族,都被马皇后劝止:“皇上如果偏袒外戚,有可能会引起臣民的不满。”除此之外,马皇后还多次告诫娘家人,不可骄奢自大。朱元璋容易暴怒,动不动要杀大臣将才,马皇后总是积极地劝谏,婉言规劝,甚至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使朱元璋有所节制,

相传,明初有个商人叫沈万三的,曾资助过朱元璋的红巾军,号称“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江南第一富商。

《明史》记载这样一段对话:

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

沈万三说:“没问题,每一军犒金一两”。

朱元璋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的也是我的”。

所以朱元璋要以乱民罪杀掉他,马皇后及时出来劝说,最后没收财产,流放了沈万三。可见,马皇后不仅关心朝政国事,且对朱元璋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能左右朱元璋的人:马皇后

要知道,创业容易,守业太难。对于朱元璋来说,后面的考验还多着呢。他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脾气太爆,动不动就想把人干掉。而最能左右朱元璋的人,确实只有马皇后。在朱元璋晚年对官场的清洗下,许多功臣和党羽遭到杀戮,动不动一杀就是上万人,这要不是有马皇后在一边拦着,朱元璋可能杀的人更多。

《明史》说:朱元璋处理完政事时,非常生气,等朱元璋回到后宫,这时候马皇后常常会委婉地劝阻。所以朱元璋虽然性格比较烈,但是马皇后的劝阻让很多人获了救。不过还好,马皇后这份朱元璋欣赏不了的仁慈,并没有降低她在丈夫心中的位置。

总之,朱元璋一想杀杀戮,大脚马皇后就要想办法救人,翻阅史书,你会发现马皇后的善意是那种发自内心、没有任何杂质的。除此之外,还能看出,马皇后是一个对自己有着高要求的人。话说,马皇后本人很喜欢看史书,所以空闲的时候,她就要求宫里的妃子们也都学习一些古代圣后贤妃的品行。

朱元璋治理国家伤在一个“猛”字上,做事太过刻薄。相比之下,马皇后却显得宽仁慈爱。由此可见,朱元璋与马皇后还是互补一类的夫妻。

生命垂危依旧为臣民着想:马皇后

洪武十五年,跟朱元璋一起从苦难中并肩走来马皇后却染病在床,临近了生命的终点。之后,马皇后病情加重,群臣纷纷上表,请求下诏遍访名医。朱元璋此时也因马皇后的病情加深,显得忧心忡忡,焦躁不堪。榜文发下去很多天了,所谓的名医也来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效果。

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恶狠狠地说:要是救不了皇后的命,全让你们陪葬,哪个也活不了!”群臣和宦官一看皇上情绪不好,都不敢言语,只会低着头望“病”兴叹。马皇后劝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祷祀何益?白白地浪费人力财力。世有良医,也不能起死回生,倘若服药后不见效,大家恨罪起治病的医生,岂不是增加妾的罪过吗”。

因后马皇后拒绝吃药。不久,马皇后就去世了,享年51岁。朱元璋悲痛得大哭,从此不再立皇后。马皇后是和朱元璋一起从患难中走过来的人,只有她的话朱元璋才肯听,她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嗜杀的性格再无遏制,于是,一场又一场的大屠杀发生了。

写到最后

马皇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即使马皇后过世很久,朱元璋看到马皇后的遗像时,也睹物思人,嚎啕大哭。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绝对的真挚。纵观马皇后的一生,她的贤良、为人,都是令人敬佩的,所以说,她的格局很大,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而且在她生命垂危时,仍记挂着让老朱“求取贤能之人”,让百姓有所依靠。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汉高祖刘邦的评论

刘邦凭借一支只有百余人的队伍起家,最后击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政治对手,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其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败转胜的漫长的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斗智,不能斗力”,从而改变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战争就是争民心,争人才,争后勤,争策略……不是只凭借勇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汉光武帝刘秀评论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说起陈友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元朝末年时期群雄之一,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汉政权的开国皇帝。早年的时候,徐寿辉起兵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权,陈友谅便开始投靠到徐寿辉帐下,当了一名簿书掾。

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遂,连夜逃亡黄州,投奔陈友谅。但是陈友谅并没有收留倪文俊,而是趁机将他处死之后,吞并了他的军队,并自称宣慰使。次年,陈友谅率领大军攻陷了江西、安徽和福建等地。公元1359年,陈友谅杀掉了徐寿辉大将赵普胜,以此要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之地,并自立为汉王。次年,陈友谅在攻陷鸠州之后,便将徐寿辉处死,自立为帝,建国号汉,改元大义,自称为“大汉皇帝”。

朱元璋——剧照

在元末群雄逐鹿的时代中,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算是元末起义军中最大的三支力量,甚至一度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不过张士诚生性多疑,遇事难绝,虽然财力丰厚,但却也不是另外两人的对手。从军事力量强弱的角度来看,陈友谅和朱元璋算是此时的地表最强者。不过历史终将要筛选出最后的胜利者。于是在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上,两人便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水上大决战。

鄱阳湖之战的结局我们都很清楚,最后朱元璋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陈友谅兵败身亡。关于这场战役是如何开展的,朱元璋又是如何胜利的,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来看一下,在陈友谅战死后,朱元璋究竟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儿的。

陈友谅——剧照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陈友谅的两个儿子——陈善和陈理;

陈友谅战死之后,战败后的陈汉大军开始四处溃逃,而朱元璋的军队则开始追捕清理陈汉军队,俘虏了上千余人。在这堆俘虏里面,明军发现了陈友谅的妃子阇氏和陈友谅的太子陈善。朱元璋得知后非常高兴,但是他并没有将陈善处死,而是将他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至于陈善后来的情况,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笔者推断应该是被囚禁致死了。

而至于陈友谅的另外一个儿子陈理,陈友谅兵败之后,在张定边等将领的保护之下,得以逃离并重返武昌称帝。不过朱元璋并没有给陈汉政权一点喘息的机会,虽然陈理已经坐上了皇位,但是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朱元璋便率领大军杀到了武昌城下。陈理自知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于是便打开城门,投降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很讲“义气”,在陈理归降之后,便将其敕封为归德侯。不过到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担心陈理起兵造反,于是便将他发配到了高丽,最后老死于此地。

鄱阳湖之战

以上便是陈友谅两个儿子的下场了,接着我们再来说一下陈友谅妻子们的命运。

陈友谅有记载的妻妾总计有四位,分别是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不过在史书上只介绍了娄玉贞和阇氏,其余两位并没有相应的事迹记载。

娄玉贞原本是将门之后,但后来家道中落,被迫沦落到风尘之地。但是娄玉贞知书达理,聪明伶俐,在结识陈友谅之后,被其魅力所吸引,于是便死心塌地的追随陈友谅。而陈友谅也非常的喜欢她,两人结为了夫妻。娄玉贞对于陈友谅来说,不仅只是一个妻子而已,很多时候还充当了他的军事参谋,陈友谅每当在军事上有疑惑的时候,娄玉贞都会帮助他解决。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委托陈友谅的故友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说要一同攻打金陵,正当陈友谅犹豫不决的时候,娄玉贞就说:这信是假的,其中必然有诈。但遗憾的是,陈友谅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建议,贸然发动进攻,最后果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败而归。

陈友谅——剧照

作为陈友谅的“谋士”,娄玉贞曾与陈友谅约定:每当战事胜利之后,就要张旗扬帆,击鼓奏乐。

但是有一次,陈友谅在得胜凯旋而归的时候,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于是就没有张旗扬帆,也没有击鼓奏乐,而是降旗回营,一幅打败仗的样子。娄玉贞看到此景后,以为丈夫大败而归,心中内疚难当,于是便跳进湖中自杀身亡。后来陈友谅得知此事后,痛苦难当,原本想给自己妻子一个惊喜的,没想到却变成了一场惊吓。

陈友谅的第二个妻子阇氏,因其长得貌美如花,所以在陈友谅战死后,就被朱元璋选进了自己的后宫,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达定妃。后来,达定妃还为朱元璋生下两子:第七子朱博和第八子朱梓;

方圆总结:

在元末群雄逐鹿的时代中,陈友谅虽然成为了失败者,但是他在历史上还是起到过一定作用的,毕竟他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之一。对于他的悲惨结局,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还是表示以同情和怀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9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