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3000字左右,谢谢,急求!邮箱553667387@qq。com

中国当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3000字左右,谢谢,急求!邮箱553667387@qq。com,第1张

60年来天文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对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学成果。

随着空间技术不断发展,航天事业已成为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天文学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天文学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通讯卫星导航系统概念创新和工程的阶段性实施以及应用领域的开拓,奠定了天文科技在国家导航重大专项中的地位;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及运行任务的顺利完成、实时VLBI技术研发并成功应用于探月卫星测定轨系统,以及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以及系统建设等成就,体现了天文学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应用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神七”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行走。当时,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暴露在太空,最怕遭到空间碎片的撞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监测和预报空间碎片,就成为太空行走的必要条件。可是,太空环境很容易“变脸”,太空“天气预报”更难以把握。王宜介绍,“空间碎片危害非常大,它比子弹还厉害,所以要搞空间碎片监测。为此,国家天文台建立了小空间碎片数据库,把空间碎片都进行了编目,为航天员出舱行走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安全保障。”

除了监测空间碎片外,天文学为航空技术服务的领域还有很多。火箭、卫星、飞船的发射、回收条件和运行的轨道,都需要运用天体力学理论来进行设计、计算;飞行中的位置需要用天文方法来观测确定;姿态的保持要按照天体的位置来校正和控制。此外,太阳表面的剧烈活动往往抛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和强紫外线,使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受到严重干扰,以致引起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因此,必须仔细观测太阳,监视和预测太阳表面的各种活动,确定合适的航天活动时间。

在我国另一项重大空间探索活动———控月工程中,中国科学院的VLBI网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网是测轨系统的一个分系统,由北京、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的4个望远镜以及位于上海天文台的数据处理中心组成。这样一个网络所构成的望远镜分辨率相当于口径为3000多公里的巨型综合望远镜,测角精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几角秒,甚至更高。

嫦娥一号任务中,中科院VLBI测轨分系统从2007年10月27日起,即卫星24小时调相轨道段的第一天,正式实施对嫦娥一号卫星的测量任务,完成了24小时、48小时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段和月球捕获轨道段等大量测量任务。在此次测量任务中,VLBI分系统的各测站和数据处理中心设备工作正常,VLBI测量数据及时传输到北京的航天飞控中心,满足了工程的要求,为嫦娥一号卫星的精确定轨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虽然天文学是基础科学,不过它也可以直接服务于现实需求。随着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王宜说。

奋起直追

业绩骄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陈建生认为,天文学始终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程度的象征。

我国天文学曾有过辉煌的过去。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丰富的日食、彗星等天象纪录,有浑仪、简仪等精湛的古天文仪器,有张衡、郭守敬等驰名中外的天文学家。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天文学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中国天文界开始奋起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天文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216米”光学望远镜在1989年建成,填补了毫米波与VLBI(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的空白。

进入21世纪,中国天文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LAMOST的建成,是中国望远镜制造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国掌握了当代望远镜制造的先进技术,并有所创新,建成世界上口径最大、光纤数最多的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启动了第一个空间天文探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天文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际天文界重视。与此同时,中国天文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涌现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

“天文学的发展可不是单纯搞搞理论研究就行,它必须依靠先进的观测设备和观测台站,才能去研究天体的组成、变化。60年来,一座又一座天文台站在全国各地建立,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其实是我国天文事业迅速发展的最好证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宜说。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40多年来,共为我国天文观测研制了40多种门类齐全的天文仪器,包括恒星物理观测仪器、太阳物理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观测仪器、射电天文观测仪器、空间天文观测仪器等。

坐落在云南天文台凤凰山台址内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目前与北京密云50米口径天线配合使用,组成了我国唯一的深空(月球)探测器数据接收地面站系统,同时作为VLBI的工作单元之一,在我国实施探月(嫦娥)系列工程中承担着数据接收和测轨观测的任务。

我国天文事业何以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王宜认为,这与国家多年来对天文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密不可分。首先,我国对天文学研究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其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天文人才队伍;再次,天文学科发展的良好机制体制也在逐步形成。

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不懈努力

“我国天文学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但是在现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却和国际上有较大差距。”王宜说,“不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天文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天文学家在暗物质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领域的一系列工作,使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发现宇宙电子谱在高能段超过理论预计,这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次发现暗物质粒子湮灭的证据;利用数值模拟和观测统计方法揭示了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特性,描述了暗物质晕的物质分布和演化规律;利用引力透镜效应并结合高能X射线等观测资料研究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揭示了宇宙中最大的引力束缚体星系团内部的物质层次和结构……

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天文学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另辟蹊径。“亦步亦趋肯定总是要落后的,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比如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虽然它望远镜的口径不是世界最大的,但技术上有特色,别人代替不了,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王宜说。

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能同时测量太阳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视频矢量磁场、速度场,以及通过光谱扫描获得光谱线轮廓和Stokes参数轮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功能的太阳望远镜系统之一,观测资料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了这个“利器”,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在太阳光球矢量磁场、太阳色球磁场以及太阳磁活动物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世界前沿,部分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与美国大熊湖天文台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进行了太阳磁场的“日不落”观测,为太阳物理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研究课题。

为了探测宇宙第一代天体所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我国在新疆天山深处布设了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阵列望远镜。该设施自2006年夏季开始运行并观测,在国际同类项目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还与阿根廷国立San Juan大学合作,在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卫星激光测距站,安装了中国研制的一个望远镜口径为600毫米的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国际激光测距服务(ILRS)认为,该站的观测数据量已位列全球仪器的前5名之内,对国际激光测距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南极第24次科考中,我国天文学家成功地在冰穹A安装了包括CSTAR(中国小型光学望远镜阵)在内的天文观测和台址测量仪器。这项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暗物质、暗能量及系外行星探测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步入世界先进水平提供难得的契机。

展望未来,我国还将开辟空间天文、南极天文以及参与地面30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国际合作等工作,为我国天文学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国天文学研究牢牢地占据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席之地。

上图为云南天文台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它与北京密云50米口径天线配合,组成了我国唯一的深空(月球)探测器数据接收地面站系统,在我国实施探月(嫦娥)系列工程中承担着数据接收和测轨观测的任务。

下图为空间太阳望远镜(SST)示意图,其主要目的是认识太阳活动的特性和本质,实现太阳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

青岛观象台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美丽的避暑胜地——观象山山顶,海拔75米,位于青岛市区。 1898年,德国海军港口测量部在馆陶路1号修建了气象天文测量站,1905年更名为“皇家青岛天文台”。

一、概述: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改名为气候调查所。 1924年,中国正式接受并更名为天文台。 1937年日本人再次占领,1946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 1949年解放后,由海军接管。 1957年,天文、地磁、地震划归中国科学院。 此后,青岛天文台分为两部分:气象部分隶属海军,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司令部气象区站”;另一部分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天文台”。 1978年,这个站的编制被撤销,计划为海洋研究所。1993年,原名原李,恢复建制。

青岛天文台在青岛市区众多的山地公园中,但“穹顶大象一瞥”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 穹顶平台指的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天文台,位于观象山山顶。 观象山海拔79米,山势平缓,山顶平坦,环境优美。据记载,观象山自1930年代初以来一直是一个公园。 解放后,进一步植树,种花种草,铺设石板路、石桌椅、亭台楼阁、花廊。 山顶还有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修建的国家级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都是从这个点开始统计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山游览的活动场所。

二、意义:青岛天文台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源地。 虽然它起源于德国,很容易立足,但它的主要成就,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是在中国接手之后进行的。 蒋炳然、高等老一辈科学家是在军阀混战、邻国迫待的艰难环境下开始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 1924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授时工作;1925年启动了现代太阳黑子观测和研究,为中国积累了第一批现代太阳黑子观测数据。1926年,青岛天文台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应邀参加第一次国际经度测量,成绩优异,受到国际经度测量协会主席的表扬,开启了中国天文学国际合作的先河。1931年,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直径78米)在清泰落成。1932年,我国引进的第一台32/20厘米天文摄影望远镜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天文事业从此进入先进行列。

建国后,青岛天文台继续从事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主要从事小行星、彗星、恒星和人造卫星的摄影定位。 1985年至1986年,在哈雷彗星回归国际联合巡天中,参与了大尺度结构的精密定位观测和研究,获得210组精密摄影定位数据,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现存主要建筑为城堡式七层石砌办公楼。 楼西有一间砖顶小平房,房间里放着青岛经纬度标准位置。 山垭有一座精致独特的小石屋,是中国找平的起源地。

三、社会价值:青岛天文台不仅重视科学研究,也非常重视天文科普教育。是一个观赏星月、学习天文知识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0000人次,曾以其“穹顶状景观”被评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 1992年被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市文物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协列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 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被山东省科协授予省级“三星科普教育基地”,被青岛市科协授予“市优秀科普场馆”。

高鲁

高鲁,多义词人名,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家高鲁,为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在中央观象台台长任内主持编制新历,创办《观象丛报》、《气象月刊》,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发起筹建紫金山天文台,参与选址工作,是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本词条还对原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鲁作了简要介绍。

中文名:高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福州市

出生日期:1877年

逝世日期:1947年

职业:天文学家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

代表作品:《宇宙》《日晷通论》

简介

高鲁(1877~1947)

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生于1877年5月16日,卒于1947年6月26日。早年就读于福建马江船政学堂。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不久任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1918年去欧洲,任留欧学生监督。1921年回国后仍任中央观象台台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29年任驻法国公使。1931年回国后相继任监察院监察委员、闽浙监察使等职。1913年创办《气象月刊》,普及气象学和天文学知识。1915年此刊改为《观象丛报》,1930年更名为《宇宙》。1922年发起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并任首任会长。1927年筹划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与组织1936年和1941年两次日全食观测。1929年发明天璇式中文打字机。著有《日晷通论》、《星象统笺》、《中央观象台过去与未来》、《相对论原理》等。

人物生平

高鲁先生为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是他130周年诞辰,笔者作为天文馆退休人员对其一向充满敬意。笔者第一次听到高鲁先生事迹是在1957年,那时他已去世10年,我正在北京天文馆学习天文学,陈遵妫馆长给我们讲现代中国天文学史,他以自己在高鲁领导下从事创建我国现代天文学的亲身感受,讲述了高鲁的爱国开创精神。

接管清政府的钦天监

1897年毕业于著名的福建马尾海军学堂,1905年被选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工科,获工科博士学位。他一直热爱天文学,特别是受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天文著作影响,他以自己深厚的数理基础投入到天文学研究领域。

高鲁是一位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1909年他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在巴黎组织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34岁的高鲁被任命为临时政府秘书兼内务部疆理司司长。1912年,民国政府迁都北京,教育部接管了当时清政府的钦天监(即现在的北京古观象台),钦天监改名为中央观象台,高鲁被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任命为中央观象台台长。从此,高鲁就投身到创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之中。原钦天监的主要任务就是观测天象和编制历书。

到20世纪初,国际天文学已有很大发展,仅就天体测量学来说,观测的设备和精度都已相当高了,而钦天监还靠古代的仪器观测,早已大大落后于时代。高鲁任台长后,对工作项目、设备和人员进行了全面改革。首先,建立历数、天文、气象和地磁四个研究方向,使中央观象台成为名副其实的观象机构,这就不仅改革了天文观测,同时还开创了我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研究的先河。在专业人才方面,他聘请到精通数学并熟悉历算的常福元主管编历,聘请从比利时留学回国的蒋炳然主持气象工作。同时购置了多功能经纬仪并与常福元到野外测定北京的地理经纬度。

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建设,他广积贤才,多方宣传,唤起政府重视;积极组建中国天文学会,于1922年10月30日,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举行成立大会。为了扩大天文学的影响,他请到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社会名人,马叙伦、蔡元培和陈嘉庚等都到会祝贺。这不仅是现代中国天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现代中国科技史的一个新起点。当时,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学会。因此,当时一些非天文专业的科学家也参加了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的诞生就为我国天文界1935年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奠定了基础。

曾在北京西郊选台址

上世纪初叶,偌大的国土上没有中国人自己建起的现代天文台,反而1872年法国侵略者在上海建起徐家汇观象台,1900年又在上海佘山建起天文台,1898年,德国侵略者在青岛建起观象台。这些天文台都在外国人手中。这些现实激起高鲁的爱国热情,决心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天文台。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身为中国中央观象台台长的高鲁竟未被邀请,反倒是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台长劳积勋神父被邀请代表中国出席会议。高鲁深感这是中国人的耻辱。1915年,他提出要在北京创建大型天文台的计划,并将设计图样、文字说明和预算送交当局审批。然而,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谁会在意这种计划?就是在这种毫无依靠的情况下,他仍做着建台的准备。高鲁曾多次分别与常福元和蒋炳然到北京西郊山区进行台址勘测。蒋炳然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说:“与高鲁先生同往选测建台地址,寒天冷夜,同宿于三家店旅舍。”

在北京建天文台的计划未成,可是高鲁决心创建天文台的决心并未泯灭。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设大学院,蔡元培任院长,高鲁任秘书。他开始积极筹划在南京建大型天文台。经过多方调查,他决定在紫金山第一峰——北高峰上建台。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高鲁被任命为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他请南京市工务局李宗侃工程师设计天文台建筑图。1928年8月,高鲁和他的助手陈遵妫、陈展云到紫金山第一峰测定这里的经纬度,结果为“东经118度49分,北纬32度02分”。

就在高鲁全力以赴筹建天文台之际,当时的国民政府下达通知,任命高鲁为中国驻法国公使。高鲁婉推不成,只得从命。他曾惋惜地说:“我是多么希望终身为祖国天文界效劳,把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国际上的荣誉发扬光大。”这样看来,他的建台筹划就要中断了。此时此刻,为了使建台工作继续进行并最终落成,最大的问题就是接替他的人选问题。他向蔡元培推荐时任厦门大学数理系主任的余青松教授。余青松,1897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1926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因对恒星光谱的研究成果卓著,已享誉国际天文学界。1927年回国在厦门大学任教,1929年2月,中央研究院特发公函聘请余青松任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正是余青松完成了创建紫金山天文台的最终使命(天文台于1934年9月落成)。应该说,高鲁在选定接班人的关键问题上,伯乐识千里,又立下一功。

说服高堂过阳历七十大寿

高鲁先生为推动我国历法改革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历法是国家统一颁行的重要法令,我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历(即农历),国际上广泛采用阳历(公历)。高鲁先生早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就曾专心

研究过中西历法,他独自主编出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岁首的历,取名“长春历”。1912年新年晚10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举行就职仪式,孙中山先生当场发布《改用阳历令》,以当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高鲁积极协助孙中山改历。高鲁和他最得力的合作者常福元在新历书中依照公历,按月编排,每日下面载昼夜长短,注明二十四节气和纪念日等,去除了以前迷信的内容,加入了天文知识普及,这是一大创新,他还以中央观象台台长的名义告知全国:中央观象台愿帮助每个人将生日的日期从农历换算成公历,无条件为国民服务,受到一些人的欢迎。

身为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就积极支持,他将自己的生日换算到公历,即为1867年1月17日。1924年是农历甲子年,这一年正逢高鲁母亲70寿辰,高鲁请求母亲将生日换算成公历日期过大寿,老太太欣然同意,并捐款作为天文学基金,以示对儿子推行公历的支持。

高鲁不仅有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同时还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图解天文学》、《中央观象台的过去与未来》、《二十八宿考》、《火星与地球》等多篇著作。他还是在我国最早传播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学者之一,1922年,他编译出版《相对论原理》一书,并亲自做科学演讲。1922年,他在法国期间,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

高鲁还是第一位把天象仪介绍到我国的学者,并推动在我国创建天文馆,为提高教育服务,他在1932年中国天文学会第九次年会作的学术报告就是《假天——假天就是一架天象仪》。1949年,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

弹劾顾祝同反遭降职

高鲁除呕心沥血创办我国现代天文事业外,还先后担任高级官职30余年,他身居高位,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在他的工作案几上有一块自刻“清白”二字的方形石章,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1932年6月,高鲁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委,他身在官场,两袖清风,与贪污腐败的官员形成鲜明对照。1943年元旦,在福州各界人士纪念上海“一·二八”事变11周年大会上,高鲁发表了“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演说。1944年9月,福州沦陷,高鲁抱病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一些政府官员在逃跑中仍不忘欺压百姓,令他十分愤慨,就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致电重庆方面要求弹劾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奈何顾祝同是蒋介石的心腹,不久高鲁反遭免职降级处分。他一生廉洁,后来靠典当家中房屋和衣物度日。1947年6月26日,高鲁在福州病逝,享年70岁。家中身后萧条,竟无力成殓。高鲁先生经历的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乱的年代,国家和人民都处在艰难困苦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以高度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品德和宗师的形象。

北京天文馆的科学顾问、老一代天文学家李鉴澄先生曾和我谈到高鲁先生,他说:“高鲁先生是在做官中开创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这句话很对。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动荡的转型社会之中,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是不可能开创事业的。身为学者,高鲁先生如此全面地开创了我国现代天文事业,成为一代宗师。

中国文化的初始时期就是从先秦开始的,这个时期的文化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精神发展。先秦文化就如同秦始皇的名字一样,是中国文化的始祖。若是想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可以从先秦文化开始入手,了解,研读,那个时期的文化也出了非常多的经典,那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先秦文化吧。

诸子百家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诸子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当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得不说,诸子百家文化对中国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诸子思想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有文化、规则的社会,展现出他们对社会的热情。

天文文化

说到天文,你可能不会想到和先秦有关,因为先秦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有点遥远,而天文这样的文化又十分的现代,但需要知道的是,天文事业其实为先秦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秦朝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知识理论,那个时期的天文于现在来说也是有所帮助的,虽说是模糊的概念,但也象征着我们第一次接触宇宙文化,所以科学是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的。

先秦方言

相信大家在上学时期,总会被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榨干脑汁,而古代言论也不都是固定的,其实先秦也存在着方言一说,中国的首部词典《尔雅》中就有关于方言的概论,即使是古代诗歌也存在着方言的语句,先秦的方言也有着一定的语法和特点,那时的方言也和当代方言有一样的特点,便是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总会闹笑话,甚至是误会。所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个文化,究其古今都会在古代发现它的源点。

1877年5月16日,中国天文学家高鲁(1877年5月16日-1947年6月26日)诞生。他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图: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高鲁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战乱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科技水平更是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当时的天文学发展也不例外。官方的机构钦天监只有编撰历书这项职能,而在引进先进技术、组织观测研究、发展近代天文学等方面,根本无暇顾及。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天文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近代中国的天文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高鲁先生就是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一位。

高鲁,字曙青,福建长乐县龙门乡人,1877年(清光绪三年)5月16日出生。年轻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马江(马尾)船政学堂;后被清政府选派至比利时留学,在布鲁塞尔大学学习工科。青年时期的高鲁虽然攻读的是理工类方向,但是却深受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相关著作的影响,逐渐喜欢上了天文,成为了一位天文爱好者;在校期间,他就对我国古代的历法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以立春为岁首,编制了《长春历书》。

1909年,高鲁先生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在法国巴黎组织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回到了国内,不久便担任了中央观象台台长一职。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就设置在北京建国门西南角的古观象台,它是今天北京天文馆的一部分。1922年10月30日,由高鲁先生发起的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在古观象台成立,高鲁就任天文学会的第一届会长。学会的诞生,为我国天文界在1935年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奠定了基础。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下设天文研究所,由高鲁任所长。

图:当年的中央观象台外景,如今它是北京天文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古观象台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古迹。

早在清朝年间,当时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机构,归属在钦天监,地点就位于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中央观象台成立后,高鲁借鉴欧洲现有天文观测系统的经验,对钦天监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观象台,主要的任务仅为观象授时、编算历书。对此,高鲁首先提出,应在台里设立全新的天文、历数、气象、地磁四科,从全新的角度向前推进了观象台的工作。

同时,他还认为,只有通过筹办刊物、撰写文章,向广大的老百姓宣传新的天文知识,才有可能破除迷信、提升民众的科学素质。于是,在1913年,他刊行了《气象月刊》,随后在1915年进一步扩充为《观象丛报》。他还积极为其他刊物撰稿,其中的《晚窗随笔》就是他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大成的杰作,对当时普及气象和天文知识,起到了很好地启蒙和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天文学学术交流和发展,高鲁倡议组织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并就任第一任会长。在学会成立之初,便在章程中专门规定,该会“以求专门天文学之进步及通俗天文学之普及为宗旨”。在他的主持下,学会每月都安排了学术讲座;组织刊行了《观象丛报》,后改为《观象汇刊》《会报》,每年发行一册,1930年7月恢复为月刊,定名《宇宙》。在当时中国的战乱时期,社会并不安定、经费来源也不稳定,中国天文学会的会务相关工作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高鲁先生功不可没。

天文学是一门基于观测的学科,所以,如果要更好地推动天文学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建设大型的天文台、配置更精密的观测设备。高鲁很早就在谋划这项事业,早在1915年,就计划在北京建立一个大型的天文台,并做好了细致的规划和设计,将相关方案和预算交送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不过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首次尝试并未成功。在十几年之后,高鲁先生又一次极力主张在南京的紫金山建立天文台,并在1927年11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会上获得了一致通过。他亲自到紫金山第一峰勘察地形,并测定了经纬度。后由于拨地的原因,最终由余青松确定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下建台。由于高鲁随后出任驻法公使,建设紫金山天文台的细节工作,是由他推荐的余青松来完成的。

高鲁先生对我国近代天文事业的人才推荐和培养,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之前与余青松并不熟悉,只是看到国外的天文书籍上,载有余青松所创立的光谱分类法,便向蔡元培推荐聘为天文研究所所长。在后续的工作中,余青松竭尽所能,在1935年,带领大家建成了紫金山天文台——这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好的天文台。随后又筹备和建好了昆明凤凰山天文台。高鲁对人才不遗余力的培养、推荐,可见一斑。

为了向民众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天文知识,高鲁还曾设想建立我国的第一座天文馆。在1931年从欧洲回国途中,他就在船上设计了一套天文邮票,建议由政府发行,所得款项用作购置天象仪之用,建立“假天馆”。只不过,这个想法一直拖到了解放后的1957年,直到北京天文馆的正式建成,才得以成为现实。

图:建成初期的紫金山天文台

高鲁博学、好学,极为痴迷天文,且几乎再无其他爱好。就连家中的几案陈设、书房字画,以至庭院的草圃石径,都是用各种星象图装饰而成。他一生著作甚多,以天文学通论为主,其中又更偏重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开拓。据统计,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有:《图解天文学》《日晷通论》《星象统笺》《中央观象台过去与未来》《相对论原理》,以及其他零星论文,等等。他是我国最早传播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关理论的学者之一。作为第一位把天象仪介绍到我国的学者,高鲁对推动我国天文馆事业非常积极,在1932年,他在中国天文学会第九次年会上做的报告,就是《假天——假天就是一架天象仪》。

高鲁是一位博学、爱国的天文学家,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现代天文事业。2002年10月30日,在中国天文学会成立80年之际,紫金山天文台树立了高鲁全身铜像(高17米),以作纪念。

1482年5月10日,意大利天文学家、数学家托斯卡内利(Paolo Toscanelli,1397年-1482年)逝世。1456年,他精确地对当时的一颗大彗星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它的轨迹。这帮助后来的哈雷对这颗彗星进行周期计算,并预言1768年该彗星再次回归,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在月球表面,有一个峭壁,以托斯卡内利的名字命名;

1617年5月7日,德国天文学家法布里修斯(David Fabricius,1596年3月9日-1617年5月7日)逝世。他首次发现了位于鲸鱼座的周期变星;

1992年5月13日,在“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它的首次飞行任务期间,实现了历史上首次三位航天员同时进行太空行走;

2007年5月3日,美国传奇航天员沃尔特•西拉(Wally Schirra)去世。他是美国第一批7位航天员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位飞行过美国三代载人飞船的航天员;

2012年5月25日,SpaceX公司的“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ISS)成功对接。这是首次由私营公司发射的飞船抵达空间站,也是自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之后,首次有美国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

中国向世界宣布,「天眼」将于 2021 年 4 月 1 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为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提供贡献和发展经验 

1天眼为我国天文行业带来了希望。从古至今,天文学始终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程度的象征。我国古代天文学曾对世界天文学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丰富的日食、彗星等天象纪录,有浑仪、简仪等精湛的古天文仪器,有张衡、郭守敬等驰名中外的天文学家。在现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天文学家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色。为了探测宇宙第一代天体所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我国在新疆天山深处布设了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阵列望远镜,在国际同类项目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而如今的天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2对搜寻地外智慧生命有极大的帮助。

简单的来说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方式就是区分开“自然天文射电信号”和“非自然的信号”。

因为天空中充满了各种射电源,比如脉冲星,活动星系核甚至太阳射电暴等等。

首先建造FAST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测脉冲星、中性氢、宇宙分子和外星文明信号。

3中国天眼为我国在宇宙大尺度结构、银河系结构、暗能量等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未来有望取得一批对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学成果。 为我国的天文事业做出来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致敬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为我国的天文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磨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4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