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 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Kubla Khan》)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诗风淳朴,清新自然,被封为“桂冠诗人”。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柯勒律治
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既是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他强调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诗歌具有了想象力才有灵魂。真正的诗人都有想象力,庸才只有幻想。但是他不同意华兹华斯,认为田园生活产生不了好的语言。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描写一位老水手的一次奇特航行经历。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冰雪和大雾,一只信天翁飞来把船引导到了安全地带,可老水手却无故地射杀它。从此,新的厄运降临了。船驶进静海中,那里没有风也没有浪;太阳如火如荼地照耀着。海水绿绿地满载着腐物。船停在那里不动,老水手被视为这次厄运的造因者。水手们都渴得要死去,仿佛有一只船要驶进救他们却又消失不见了。那是一只幻船,水手们一个个都死在甲板上,每个死者的眼光都注定老水手身上。全船的人,只有他没有死。后来,老水手对于自己所做的罪恶觉得悔恨,虔诚地进行忏悔。他看到海蛇,心中涌起了对造化万物的仁爱。于是天使们可怜他,使死尸们站了起来,仍去做水手们的职务。船渐渐地移动,一直驶到了老水手的故乡。但船在靠岸之前却忽然地沉下了,老水手最后被前来迎接他的领航员所救。全诗是一个布满了奇幻之美的的航海故事。它所探索的是人生罪与罚的问题,诗人把热爱宇宙的万物泛神论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宣传仁爱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但这首诗歌的真正价值并不在故事本身或它所包含的哲理上,而在以造型艺术的精确性和音乐的流动感为读者创造了一幅幅神奇的海洋画面:时而风平浪静,沉寂安宁;时而风暴骤起,一片喧嚣。在写作此诗时,柯尔律治并不熟悉大海,但他能凭借想象,使真实的情形与幻想的景象互相交织,把平凡的细节与诗意的象征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瑰丽奇异的想象能力。此外,长诗还将英国民歌的自由与古典文人诗的谨严融于一炉,炼就出适合表达浪漫主义情绪的活泼自然的诗体。长诗的音韵与节奏之美,也表现了诗人能让文字进行歌唱的本领。
柯勒律治的诗立意新颖,感情激荡,想象奇特,语言瑰丽,音律优美,代表了浪漫主义神秘和奇幻的一面,在技巧上则发掘了诗的音乐美。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设,不仅影响过他的同时代人,也影响了包括和他政治态度相左的拜伦、雪莱和济慈,而且,对于时至今日的诗歌艺术探索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骚塞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的又一个获得“桂冠诗人”称号的诗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是个大好人。但在文学和政治名声方面,比较可疑,是一个御用文人,每逢英国王室特殊典礼时为其写一首诗。他一生写有许多抒情叙事诗,取材于中古和异域,充满神秘色彩,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逊色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他的长诗《审判的幻影》歌颂乔治三世,取悦英国王室,为拜伦所嘲讽。 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代表诗人是拜伦(Byron)、雪莱(Shelley)和济慈(keats)。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1792-1822)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诗《麦布女王》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私有制的谴责和变革社会的愿望。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抨击了专制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血腥屠杀,歌颂了革命者的反封建斗争。他还写有《钦契一家》、《 西风颂 》、《云雀颂》和《自由颂》等大量的诗篇和诗剧,以及著名的论文《诗辩》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ed》)是雪莱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雪莱在诗歌中表达了反对专制暴政,歌颂反抗斗争,展望自由幸福社会的政治理想。拜伦(1788-1824)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济慈(1795-1821)是一位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受华兹华斯等人的影响,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
1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与拜伦齐名的诗人和政治家。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称他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19岁时写就的《无神论的必要性》和20岁时写成的《告爱尔兰人民书》等两本政论著作,在当时的英国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雪莱的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对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作了新的虚构,增加了一些象征性的形象,把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妥协的结局改为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推翻宙斯的暴政。普罗米修斯被塑造成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作品借助神话形式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并最终取得胜利;同时还详细描写了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象。整部诗剧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雪莱的政治色彩浓郁的长诗还有《麦布女王》和《伊斯兰的起义》等。在这些诗篇中,雪莱揭露和谴责封建暴政及教会的罪恶,否定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这些诗篇艺术上体现出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金属质感的穿越力。
雪莱还以抒情短诗著称于世。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西风颂》、《云》和《致云雀》等。这些诗歌发展了华滋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往往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比喻丰富恰当,通俗易懂。
2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被称为“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雪莱称他为“ 最活跃、最年轻的诗人”,“露珠培育出来的一朵鲜花”。代表作《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蝈蝈和蟋蟀》和《灿烂的星》等,表现了对永恒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庸俗现实的否定,渗透着自由的精神。济慈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绘画美(色彩感)和雕塑美(立体感),显示出唯美主义的倾向。他短短五年的创作生涯在艺术性上使英国诗歌达到了辉煌。
3司各特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奠基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奠定他的文学史地位的是他的一系列被称为“苏格兰风味”的历史小说,其中《艾凡赫》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取材于十二世纪末的英国,通过主人公萨克逊贵族后裔艾凡赫的冒险经历,描写了比武、攻打城堡、骑士爱情、绿林侠盗的生活等场面,反映被征服者萨克逊贵族和征服者诺曼贵族之间的矛盾,再现了十二世纪英国的民族矛盾、民族风尚和各阶级的生活。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作出了三点开创性贡献:一是把民族风尚描写融入历史小说中,二是运用普通民众作为历史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寓历史小说于鲜明的时代气氛中。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很多欧美小说家。
4奥斯丁简·奥斯丁(1775—1817)是代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中产阶级四对恋人的婚姻爱情故事,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表现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一形象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而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语言经过锤炼,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奥斯丁的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唯美主义运动的英文是Aesthetic Movement,它是在19世纪后期出现的,在英国艺术与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与艺术技巧,它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以及庸俗作风的反抗。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它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是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作为标志。
唯美主义,就是用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种“美”,是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叫做“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它的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学艺术要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与乐趣,这就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主张,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一定要让日常生活艺术化。比德与莫理思的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的罗塞蒂和史文朋等人的努力,最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以及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是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不是传递某种道德和情感上的信息。唯美主义者主张艺术不应该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就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要模仿艺术。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有:追求建议性而不是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以及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也就是探求语汇、色彩与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唯美主义把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与雪莱当成先驱,还受到了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在英国,唯美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卡·王尔德以及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他们都接受过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与唯美主义运动有关联的艺术家还有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与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唯美主义思潮还对室内设计产生了影响。
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戈蒂耶的《莫班**》;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及戏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GabrielRossetti1828─1882)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重要代表画家。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是绘画史上少有的取得独特成就的画家兼诗人,作品注重装饰主义。
中文名: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外文名:DanteGabrielRossetti
国籍:英国
职业:画家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受胎告知》,《贝娅塔·贝娅特丽丝》
人物简介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几位画家不同。他受维多利亚风格圣人的罗斯金风格影响,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向后来唯美倾向转变的***物,同时也是绘画史上少有的取得独特成就的画家兼诗人。
罗塞蒂远离社会问题,不趋向写实画风,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度的诗的热情以及近乎悲剧性的一生,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情、朦胧的画意与浓浓的悲剧情绪。
但丁·罗塞蒂的诗意念具体,想象精微,有显著的民谣的影响,韵律均匀平稳,有意大利诗歌的音乐节奏感和宗教色彩。诗中富有画意,许多诗有他自绘的插图或为题画而作。
罗塞蒂是十九世纪最有个性的英国画家兼诗人,是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重要代表。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他不着力细节的描绘,但却注重表现女性的颈项美,罗塞蒂笔下的女性都有修长圆蕴的脖颈,使人过目不忘。
人物生平
概述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GabrielRossetti,1828年5月12日—1882年4月10日),是英国画家、诗人、插图画家和翻译家。
罗塞蒂是意大利裔学者盖布瑞尔·罗塞蒂(GabrieleRossetti)之子,生于英国伦敦,他本来的名字是盖布瑞尔·查理斯·但丁·罗塞蒂(GabrielCharlesDanteRossetti)。他的朋友和家人称他为“盖布瑞尔”,不过在公众上他都使用但丁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能让人与著名的文学家但丁产生联想。他是诗人克莉斯缇娜·罗塞蒂(ChristinaRossetti)和画家威廉·迈克尔·罗塞蒂(WilliamMichaelRossetti)的哥哥,也是前拉斐尔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另外两人是约翰·艾佛雷特·米莱斯和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HolmanHunt)。
成长经历
在他年幼的时候,他表现出对于文学上的兴趣,如同他的兄弟姊妹一样,他希望成为一个诗人。不过他也想成为一个画家,对中世纪的意大利艺术极感兴趣。接著他成为福特·马多克斯·布朗(FordMadoxBrown)的学生,在他接下来的生命中一直和布朗保持紧密的关系。
在看过霍尔曼·亨特所绘的TheEveofStAgnes展览后,罗塞蒂和亨特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亨特所插画的是当时还不知名的诗人约翰·济慈所作的诗,而罗塞蒂自己曾写过模仿济慈的诗,因此他相信亨特和他在艺术及文学上有著相同的看法。他们一起发展了前拉斐尔派,罗塞蒂总是喜欢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艺术。他翻译并出版了但丁和其他中世纪意大利诗人的作品,而他的艺术作品也被人认为是包含了早期意大利的风格。
不过罗塞蒂主要的画作显示了前拉斐尔派运动早期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所绘的《GirlhoodofMary,Virgin》和《EcceAncillaDomini》将马里亚描绘成憔悴而受压抑的少女。他唯一一幅以现代生活为主题的画作是未完成的《发现》(Found),描绘一名赶集的乡村青年认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却发现她已沦为娼妓而气愤的抓住她。无论如何,罗塞蒂越来越偏向象征的和神话的画像,而不是以现实为题材。这也和他稍后在诗词上的表现一致。
他在艺术和文学上的发展都深受生命中的大事所影响,尤其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西德尔(ElizabethSiddal)的去世。她在生下一名死婴后服用过多鸦片酊而死。罗塞蒂变的越来越沮丧,在她的墓地前埋葬了大量未发行的诗稿。他将西德尔想像为但丁所单恋的与贝缇丽彩·坡提纳里(BeatricePortinari)画出许多作品。
这些画作影响了后来欧洲的象征主义运动。在这些作品里,罗塞蒂对女人的描绘几乎过分的格式化。他的女管家芬妮·康佛丝(FannyCornforth)成为他的新恋人,他在画作里将她描绘为肉体性欲的象征,而威廉·莫里斯的妻子珍·莫里斯(JaneMorris)则成为他另一位情妇,则被描绘的如同天上的女神一般。
在这段期间,罗塞蒂开始对异国动物相当著迷,尤其是澳洲袋熊(Wombat)。他常约朋友在伦敦动物园的“袋熊窝”会面,并且会自己在那里观赏袋熊好几个小时。到了1869年9月,他终于获得了一只袋熊,这只短命的袋熊被昵称为“Top”,他常常将它带到餐桌上,让它在晚餐进行时睡在餐桌中央。据说这段轶事启发了路易斯·卡罗,创造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榛睡鼠角色。
在这几年中,罗塞蒂被朋友们说服,将他当年埋在妻子坟里的诗稿掘出,并在1871年发表了这些诗。这些诗里带有的色情性引起相当争议,被批评为“肉欲的诗词”。在描写于肉体和精神上发展亲密关系的十四行诗TheHouseofLife中,其中一段“NuptialSleep”描述一对男女在性交后陷入沉睡,罗塞蒂描述这首十四行诗由“‘瞬间’的纪念”所组成,暗示著那一瞬间的感觉,也就让人联想到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了。TheHouseofLife便是一系列描述这“瞬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放置马赛克在最激烈的描述片段。这成为了罗塞蒂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辞世
罗塞蒂也替他的画作写下十四行诗,例如AstarteSyraica。身为一个设计师,他和威廉·莫里斯一起制作了许多装饰玻璃和其他东西的图案。罗塞蒂生命中最后几年被毒品上瘾所害,身体逐渐虚弱。于1882年死于英国的肯特郡。
创作历程
罗塞蒂是十九世纪最有个性的英国画家兼诗人,是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重要代表。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他不着力细节的描绘,但却注重表现女性的颈项美,罗塞蒂笔下的女性都有修长圆蕴的脖颈,使人过目不忘。
《受胎告知》1849-1850年:
天使加百利奉神的差遣,来到圣母玛利亚的面前:“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路加福音》第一章,第29节)画面中天使和玛利亚身着白衣,天使手持百合花,开启的窗子飞来白鸽。这本是最多见的宗教绘画题材,但其白色为主调的朴素纯净的画面一反以往类似题材的风格,让我们鲜明地感觉到画家多想引我们用新眼光去重视这个古老的故事。是罗塞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圣母领报这个及其俗气的宗教题材在其笔下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伤主义的意味:白衣消瘦的圣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虚,寂寥的神情。
《贝娅塔·贝娅特丽丝》1864-1870年:
《贝娅塔·贝娅特丽丝》是画家妻子的一种象征形象:画上一只红鸽,嘴衔白色**花,正飞入贝娅特丽丝的怀里。色彩的颠倒,以示命运的反常。画家诅咒这种颠倒的生与死,欲追回失去的爱情。“贝娅塔贴心娅特丽丝”迷醉般地抬头闭目,以示她濒临死亡前对丈夫的狂爱。她两手交叠,背景处画了一个日晷仪,指着9字,这是贝娅特丽丝死去的时辰,也是他妻子希达尔临死一天晚上的时辰。
后面左右有两个形象:爱神与但丁。色彩单纯,只有红与绿彼此孤立地反衬着。罗赛蒂对这幅“神曲”作了这样的解释:“她以突然死去进入天国并坐在俯视全城的天国阳台发楞的形式来体现。你们记得但丁是怎么描述她死后全城的凄切情景吗?所以我要把城市作为背景,并加上两个彼此投着敌意目光的但丁和爱神的形象。当那只传播死讯的鸟把那枝**花投入贝娅特丽丝的手中时,这有多么不幸!她,从她那对深锁的眼眉间看出,她已意识到有一个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结尾中写的:幸福的贝娅特丽丝,从此她将永远可以凝视着他的脸了。”这是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奇特的用色,流动的光,创造出神秘的效果,红鸟带来的花朵象征爱情与死亡,日晷象征时光的流逝。
《罗塞蒂自画像》1828─1882:
罗塞蒂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天资非凡,喜诗爱画,先拉斐尔派画家,有十四行诗集《生命殿堂》。罗塞蒂生于1828年,在1843年,罗塞蒂开始学习绘画。1846年起,他开始就读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接着他与亨特等一起工作。在1848年,成为拉斐尔前派兄弟社团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绘制于这个时期,有着一种强烈的象征主义的风格。在他的晚年作品中,他致力于富贵的女性题材。他于1882年去世。
《珀尔赛福涅》1874年:
《珀尔赛福涅》(又称:命运女神)表现的是古代希腊的神话,珀尔赛福涅是农神的女儿,被冥王抢到冥界做了他的妻子。在罗赛蒂的画中,珀尔赛福涅仍然是以珍妮为模特儿,她身着蓝色的长衫,手拿着石榴在幽暗的冥国深思。她似乎知道吞下石榴子的后果,但仍然在犹豫是否要吃它,她似乎徘徊在爱的欲望和节制之间。石榴子象征着姻缘的不断,而这姻缘又是以沉沦于黑暗王国为代价的;她身后远处的光明象征着节制与亲情,这光明对她也有莫大的诱惑。女郎在光明与黑暗,放纵与节制、性爱与亲情之间犹疑,内心充满矛盾,挣扎在欲望的诱惑之中。
《白日梦》1880年:
1872年,具有诗人气质的英国画家罗赛蒂,与珍妮莫里斯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这一幅《白日梦》即作于这段时期。是最富象征意义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以珍妮莫里斯为模特儿的《白日梦》上,女人形象仍充满着某种神秘感。
所谓画如其人,从这个脸容憔悴、情绪消沉的女子身上,似乎可以感觉到画家的内心矛盾:他没有欢乐,只有怀恋与惆怅。这个画上的女子是罗赛蒂自身生活的模子,你看她好颓唐的形象,几乎遮住了半个脑袋的浓密的鬈发,修长的脖子,厚而富于性感的嘴唇,神情是那样感伤;右手无力地挽住树枝,左手搭落在膝间的书本上,掌心一枝摘下的海棠,象征着青春即将枯萎。她是爱情的“幽灵”,是画家白日梦中常见的“幽灵”。
《维纳斯》1864-1886年:
1851年,罗赛蒂在初次邂逅了伊丽莎白希达尔,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喜欢,她成了他们创作时最美的模特儿。这幅画作同样是以希达尔作模特儿来绘制的。这是一肖像式的构图,背景是美丽的鲜花,维纳斯的头略略抬起,修长的颈项,有着一种优雅的情调,这是典型的罗赛蒂所创造的女性形象,恬静、文雅、秀丽,充满着幻想与迷惘的憧憬,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
绘画风格
英国画家。1828年5月12日生于伦敦,1882年4月9日卒于肯特郡的伯青顿。早年从师JS科特曼,后入皇家学院。曾和WH亨特、JE米莱斯一起创立拉斐尔前派。绘画题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纪传奇文学,具有浪漫主义幻想特点。代表作为《玛利亚的少年时代》、《受胎告知》、《我的爱人》和《但丁的梦》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隐居。
罗塞蒂是意大利的爱国政治家之子,在他父亲亡命英国时,生于伦敦。还在美术学校作学生时,他就和亨特与米莱斯亲近。既有诗人的才华,又擅长文章的罗赛蒂,从拉斐尔前派运动开始以后,可以说就成为这一派的指导者。例如把拉斐尔前派的主张写稿给报纸杂志,著述旅行法国的游记,攻击勒布伦和鲁本斯的艺术等等。
当然,他也画画。1849年第一届展览会展出的《玛利亚的少年时代》,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出色地体现了拉斐尔前派主张的作品,极为有名。据说处女玛利亚的模特就是罗赛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圣安娜的模特是他们的母亲。难道这不是和以真实为宗旨的拉斐尔前派相称吗?连画面的细部的描写,都是精密正确的,在罗赛蒂的作品中,也许是最写实的作品。
然而第二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后,罗赛蒂突然改变绘画的倾向,这时创作的《受胎告知》,谁看了都会认为作品中装饰主义比真实主义更为显著。
处女玛利亚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视,那少女般的瞑想,赋予作品以梦幻的浪漫的美丽的情调。
在那以后,罗赛蒂暂时停止绘画,专门从事诗歌的创作活动。但是他三十五岁时,爱妻艾勒阿罗尔死时,罗赛蒂悲痛欲绝,为追忆她,取材于所罗门的雅歌,画了《我的爱人》。
在罗赛蒂的画中,多半以妹妹克里斯季娜、爱妻艾勒阿罗尔为模特,不过,晚年却以后面要介绍的威廉·莫里斯的夫人为模特。例如有名的《白日梦》就是以有着梦幻般的美丽的眼睛的她为模特的作品。
在罗赛蒂的作品中,《但丁的梦》大概也是世界著名的。画的是诗圣但丁的《新生》中梦的一个场面:躺在床上的白衣少女是刚刚死去的比雅特丽斯,引导穿黑衣的但丁来的是爱之天使,但丁见此痛苦不堪。两个梦之少女,正用永恒的布把比雅特丽斯永远覆盖上。
罗赛蒂所画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模特变了,也都具有一张理智的,同时也是梦幻的、热情的官能的脸。这种面相一时成为英国人的理想典型,而罗赛蒂风的女性被当时认为“现代式的美人”。
罗塞蒂兄妹
尽管一个善画,一个写诗,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GabrielRossetti)与妹妹克里斯蒂娜·乔金娜·罗塞蒂(ChristinaGeorginaRossetti)的艺术作品仍有着极其相近的气质
有着一头浅棕色的长发,深褐色的眼睛,神情忧郁的乔金娜·罗塞蒂常常出现在哥哥早期的绘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那幅《圣母领报》(也称《受胎告知》,作于1849-1850年)。天使加百利奉神的差遣,来到圣母玛利亚的面前:“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路加福音》第一章,第29节)画面中天使和玛利亚身着白衣,天使手持百合花,开启的窗子飞来白鸽。。。这本是最多见的宗教绘画题材,但其白色为主调的朴素纯净的画面一反以往类似题材的风格,让我们鲜明地感觉到画家多想引我们用新眼光去重视这个古老的故事。画家选择他的妹妹为画中玛利亚的形象,可见他钟情的女性气质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
也许是受到共同家庭氛围的影响,来自宗教的、文学的熏陶,让他们兄妹俩的艺术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读一下妹妹乔金娜·罗塞蒂的诗,发现她最擅长的就是平静地述说思念的忧伤,将所有爱的痛楚和磨难化解在一片纯净柔和之美中。
相关资料
相关作品
白日梦(TheDayDream),1880年
MonnaVanna,1866
TheBowerMeadow,1872
BeataBeatrix,1863
AstarteSyriaca,1877,现存曼彻斯特市立艺术画廊
TheRoseleaf,1865
GoblinMarketandOtherPoems里的插画(1862),罗塞蒂的妹妹克莉斯缇娜·罗塞蒂出版的第一本书
罗塞蒂诗选
(1)白日梦:
在梦幻之树四面伸展的荫影中,
梦直到深秋还会萌生,但没一个梦
能象女性的白日梦那样从心灵升华。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2)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
水,为解除夏至的热苦,把水壶
慢慢地浸入泉中,侧耳且听
不波不情不愿地叹息着流进
壶口的边缘。嘘!极目遥望远处,
在白昼尽头悬着一片溽暑;
垂下的手抚弄着啜泣的六弦琴,
两个棕色的脸膛中断了歌声,
快乐啊,伴随着愁苦。她的双目
迷失何处——当阴凉的草地
把一丝凉意印入她的裸体
而她撅着的嘴吹出细细笛音?
任她去,此刻莫说,免得她悲泣,
今后也莫提起。任它永远如此——
生命用“永恒”触及了嘴唇。
(3)《帕尔赛福聂》画上题诗:
远远地,有光,带来冷冷的欢欣
在墙边消隐,一闪而不再
终止在深锁我的宫门
远远地,厄娜的花儿开放凄凉
悲伤的果子,一旦品尝,禁梏我终生
远远地,冥府的天空昏黯
令我颤冷,远远地,究竟有多远
长夜从白昼中降临
远远地,从我内心起了彷徨,扑翅着
异想,噤听着惆怅
心依旧碎,魂依旧断
而我性灵的声音
一声声呢喃
唉,可怜你,不幸的帕尔塞福聂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