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第1张

  艺术形象

  薛宝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人物刻画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博学多识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也看《西厢记》,为什么在爱情上还是没有林黛玉那样浪漫?

1 林黛玉没有进行浪漫的爱情。

林黛玉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也并不是说就是浪漫,其实我们也看不出林黛玉的爱情就是浪漫的。

试想我们愿意做贾宝玉,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一味的接受林黛玉的刻薄甚至歪派吗?爱情是双方的,那么浪漫也应该是双方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一方随心所欲,另一方就应该做小俯低这决不是浪漫的爱情。

另外在当时的年代,也不允许他们有浪漫的爱情的。年轻人的爱情应该纳入当时的礼教之中的,特别是像他们这样贵族出身的公子**更不例外。

其实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他们都控制在一个礼教范围之内的。至于他人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等等,那只是道听途说或猜疑而已,特别是贾琏的小厮兴儿向他人所说。我们知道在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有相应的区域的,而且不能够逾越,兴儿不可能眼见黛玉和宝玉的爱情。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看过《西厢记》,他们的爱情也可能受到《西厢记》的影响,但从他们的爱情上很难找到张生和崔莺莺相爱的痕迹。林黛玉和贾宝玉是日久生情式的爱情,而张生和崔莺莺却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2 薛宝钗也不可能有浪漫的爱情。

薛宝钗也看过《西厢记》,但不是看过《西厢记》的人,都能够谈一场浪漫的爱情,薛宝钗更不可能,因为她完全恪守着封建婚姻礼教。在后40回中,薛宝钗是嫁给了贾宝玉,但是在出嫁之前,她母亲征求她意见时,她告知母亲,要由母亲做主才可以的。

其实把薛宝钗放在今天,她也未必要谈一场浪漫的爱情,因为她是比较贴近生活,她会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俗、规范加以遵循的。

另外,你可以读《西厢记》,但《西厢记》不可能左右你采用什么方式去成长你的爱情。

却说一日午后,薛宝钗独自散步,不觉走到怡红院来,见到丫鬟们都在外面午睡,贾宝玉独自在屋里的床上睡觉,袭人正在绣贾宝玉的肚兜,就在旁边坐了下来,跟袭人拉些家常。

过了一会,袭人找了个借口出门去了(此人心计之深……),薛宝钗拿起袭人绣了一半的肚兜接着绣起来。

这时候,贾宝玉翻了个身,在梦中喊出一句:“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这就是《红楼梦》全书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情节——“梦兆绛芸轩”。

这是第一次“金玉”和“木石”面对面的冲撞。

(图)87版《红楼梦》剧照。来源网络

原文写的宝钗听到了这段话的反应,只有四个字:“不觉怔了”,然后笔锋一转,袭人这时候又回来了,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堆话,一切又回到了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段惊心动魄的正面冲撞就这样轻轻带过去了。

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贾宝玉说出了这段话,而且是在梦中说出,这是真正的摊牌。

薛宝钗已经明白了一切。

我们知道,曹公在描写几个主要人物的时候用了不同的笔法:

写宝玉黛玉两人,用的是类似第一人称的视角,有许多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就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觉得这是“我们”,是自己人;写薛宝钗的时候却全部从旁观者的角度,让读者觉得这是“那个人”,是一个跟我们不亲近的人。

所以全书对薛宝钗的心理描写极少极少,让我们没法直接了解,这个大观园里最令人佩服的“群芳之冠”,这个每件事都严格符合规范的、稳如泰山的少女。

她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她是一个极度成熟的人,

永远神定气闲,永远波澜不惊,

让人怎么样都看不透。

直到绛芸轩的这一刻我们才似乎看到了,薛宝钗的心理防线被瞬间打破的样子。

那么,一直被“金玉良缘”这个谣言伴随左右的宝姐姐,她对于那个“玉”,那个叫做贾宝玉的男人,真的爱过吗?

尽管她隐藏得很深,某些细节似乎暴露了真相。

(图)87版《红楼梦》剧照。来源网络

先看看这一段:

黛玉正在跟宝玉赌气,有丫鬟来喊他们两人吃饭,林黛玉撂下一句:“他不吃饭了,咱们走。”自己先走了。

这边也开始吃饭,别人都好,只有贾宝玉慌慌张张狼吞虎咽的刨饭,大家都笑他:“你每天在忙什么?吃个饭都急成这样。”只有薛宝钗含笑说道:“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大家别耽误他了。”

看到没有?别人不懂宝黛两人的小心思,薛宝钗却一直瞧得清清楚楚。

他们两人拌嘴了、赌气了、耍小性儿了,在旁边冷眼旁观的人是薛宝钗!

“姊弟逢五鬼”那一回,林黛玉听说贾宝玉的病情好了,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宝钗在旁边笑了起来,原文说“众人都不会意”,大家都不知道宝钗在笑什么,她自己解释说:“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这个宝姐姐!

林妹妹关心自己的姻缘,她也关心林妹妹的姻缘,随时随地都在旁边注意着。

宝黛两人的感情,本来是他们两人自己的事,薛宝钗明明是个局外人,可她却总是急不可耐的要介入到两人的关系中去,急切的心态,掩饰都掩饰不住。

平时无比淡定的宝钗,在涉及到“木石”两人的感情的时候,顿时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极其敏感多疑。

这种敏感多疑像谁?像林妹妹!这是宝钗罕见的一个跟黛玉相像的地方。

对比贾宝玉看到宝钗的白膀子看呆了,林黛玉在旁边咬着手绢笑话“呆雁”的样子,这两个女孩,一左一右,各有自己的小心思,暗地里较劲,把个宝哥哥夹在中间,一脸的茫然,不明所以。

(图)87版《红楼梦》剧照。来源网络

下面这是非常经典的一段:

此时宝钗正在这里。

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

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

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

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

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

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

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

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

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

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

宝钗的这段“机带双敲”十分厉害,处处语带双关,夹枪带棒,打得宝黛二人抬不起头,堪称损人不露痕迹的典范。

后面我有专门的一篇文章分析宝钗的这些话,这里先说宝钗为什么发这么大火,还是当老太太王夫人都在的时候。

宝钗发火,真的只是因为贾宝玉把她比喻成杨贵妃吗?

远远不止!

(图)87版《红楼梦》剧照。来源网络

这里之前的情节是:“木石”二人拌嘴,吵得非常厉害,把玉都摔了,甚至惊动了老太太。

过了几天,贾宝玉主动去找林黛玉,两人重新合好,一起来见老太太。

要知道,两人吵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所谓的“金玉良缘”,贾宝玉砸玉,也是冲着“金玉”之说去的,两人这一闹可好,合府上下都知道了,“林姑娘跟宝二爷”为了“金玉良缘”吵起来了,流言四起,议论纷纷。

这让宝钗的面子往哪搁?

“你们一对小情侣吵就吵吧,带上我干什么?我惹你们了么?”宝姐姐从来是特别重视自己的名节的人,能不恼火吗?

这是其一。

其二,贾宝玉砸玉了。

砸玉是表象,真正砸的是“金玉良缘”,贾宝玉用实际行动,非常坚决的表示了对于“金玉良缘”的拒绝,没有丝毫商量余地。这是一记重锤,重重的敲在宝钗心上。

“金玉良缘”是“木石”二人的心病,也是宝钗的心病,从进入贾府的那一天起,这个传言就紧紧围绕着她。

“良缘”的背后,是整个家族重新振兴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看起来那么令人无奈,但家族的命运,如此重大的话题,却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沉重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她却推卸不掉。

当贾宝玉把玉狠狠的砸在地上的那一刻起,薛宝钗的梦想也就被砸得粉碎,砸掉的,还有一个少女的自尊——“我就那么卑贱,那么让你看不上?那么让你敬而远之?以至于一定要用这种方式表明你的决绝?”

心高气傲的薛宝钗,再有一万个大度,也忍不下来了。

宝钗发火,还有第三个原因——“木石”二人和好了。

是的,宝钗看不惯他们这种今天吵架明天又和好的样子,特别是看不惯他们手牵手相伴而来的样子。

当宝钗和宝玉一起来到林黛玉面前的时候,林黛玉不也是醋意横生的说“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少女心都是一样的。

有醋意,是因为内心在意这个人,是因为这是她一直想着,念念不忘的人。

宝钗并不是心如枯木死灰的李纨,也不是精于算计的王熙凤,早熟的薛宝钗也有她自己的少女心,也有醋意,这不过这种心思被压抑得特别深,表现得也特别委婉,以至于让我们都忽略了。

因为压抑得太深,以至于连宝钗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处在暴怒的边缘了,贾宝玉的一句“姐姐像杨妃”才把她的无名火点燃了。

也因为这股无名火来得太突然,毫无准备,宝钗才在大庭广众之前如此失态,瞬间燃成一个火球,怒怼宝玉,讽刺黛玉,怒骂小丫鬟,一连串的发泄,上演了一出激烈的感情戏。

(图)87版《红楼梦》剧照。来源网络

那么,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感情真的有明确表现出来的时候吗?

有!

当这个一直隐忍的少女受到了重大的震撼的时候,终于禁不住表现出了真实感情。

贾宝玉被打了在家养伤的那一次,薛宝钗终于真情流露。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在这一瞬间,我们终于看到了宝钗的另一面,没有被扭曲被压抑的那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这是真正的小儿女情态,装不出来,也没必要装。

尽管只是刹那的闪耀,我们也看清楚了,宝钗是爱着贾宝玉的,这就是我们要的答案。

当然贾宝玉也看清楚了,同样在这一刹那,他是否也动心过?也许有,也许没有,这都不重要了。

(图)87版《红楼梦》剧照。来源网络

回到绛芸轩的那个午后。

薛宝钗终于明白了。

也许她也曾经猜测过,也曾像林妹妹一样内心狐疑不定,但到了这一刻,一切都明朗了——“木石前盟”是一种如此坚定,刻骨铭心的存在,不允许任何的背叛。就算贾宝玉曾经有过对宝钗动心的瞬间,那也只是电光石火般的闪耀,转瞬即逝,他的心里,念兹在兹,始终是那个爱哭爱闹、永远放不下心、永远敏感多疑的林妹妹。

“这里没有你的位子,请出去!”这就是薛宝钗得到的终极答案。

她的爱情,还没有盛开,便已凋谢。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无忌公子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从表面看来《红楼梦》主线结构只是为了诉说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纵多交错的线索中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怒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它所展现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破灭以及人性的毁灭,那一幕幕,那一桩桩,无不让人震憾!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把一大批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不同的生活遭际推上了历史舞台,结合封建社会极其复杂、错综的典型生活环境,为后人创作了出了许多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人难忘、令人思索的精典人物形象。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许多至今争议很大,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今天我们以“《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为题,就是要谈谈我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点理解。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博学、迎合奉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是我们对她的性格的具体分析:

  一、 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⑴ 文学方面:

  第十八回,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讲了“绿蜡”一典的出处——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在这里突出了宝钗的学问,她所引的唐诗虽是眼前现成的句子,但该用的时候想得起用得上和想不起用不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说学问的高下。如果说韩翊的咏芭蕉句还是“眼前现成的句子”,那么姐妹们认为比较生僻的训诂名物,宝钗却也比别人知道得多些。比如第七十八回,黛玉,湘云联句,湘云对自己所联“棔”字不知是何树时,宝钗对“棔”的解释——朝开夜合的”。

  宝钗不仅熟悉一向被视为正经学问的诗词,也熟悉一向不被视为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比如在第二十二回,她向宝玉介绍《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时说“这出戏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一曲〔寄生草〕极妙……”这一番说明薛宝钗既懂音律,也懂词藻,宝玉听了她介绍〔寄生草〕之后“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薛宝钗有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文学创造能力。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众姊妹兄弟一起做诗,惟有宝钗和黛玉的诗被元春称为“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第三十九回,她做的咏螃蟹诗,众人看毕说是“食螃蟹的绝唱”,姐妹们“偶填柳絮词”的时候,宝钗一阕不落套的《临江仙》又拔了头筹。

  宝钗虽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在论诗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三十七回,宝钗对如何作诗,发表了很多好的见解,从中可看出她是主张诗“立意清新,命意新奇”;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认为诗是不能照搬生活,特别是咏物之作,贵在“寄兴写情”;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而要翻出新意来,要“各处己见”“不与人同”“别开生面”,但还反对过于新巧的,的这些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⑵ 艺术方面:

  在书本学问之外,宝钗还精通绘画。第四十二回,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连所用的绢和纸料等她都很清楚,并口授了四十四样画具、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用的器具,有名称很专门的画具,例如“蟹爪”、“须眉”等,也有最平常的碗碟、风炉、沙锅,品名数量清清处处,多么专业呀!据宝钗的话看来,宝钗不但对于画的艺术有了很成熟的理解,而且她的说话乃是经验之谈,不是凭空想象。其中有生姜、酱,黛玉还嘲笑她说是要炒颜色吃,宝钗解释说是“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火是要炸的”。在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薛宝钗的学问,宝钗简直成了靠绘画为生的老画工。

  ⑶ 医药方面:

  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八回,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说不清一种药丸的名字,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丸”,一猜就着。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药里人参肉桂药性太热,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给凤姐配药,需上等的人参,宝钗劝阻王夫人说市上买到的人参没有好的,是用“芦泡须枝搀匀”了冒充的,她不仅知道一点儿医药理论,而且对于药材市场的制假也这么清楚。

  ⑷ 宝钗的治家理财本领:

  宝钗自父亲死后,就不以读书为业,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留心家计,使她懂得了人情世故,也锻炼了自己的管家能力。

  《红楼梦》中“理家“情节,千万不能低估薛宝钗的作用。薛宝钗在待人接物上豁达宽厚、端庄稳重;而在驾驭奴仆上,由深谙”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道理,因而博得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的称赞,就连脂粉队里的英雄、管家奶奶王熙凤与她比起来也有距离。尤其在所谓“小惠全大体上”,提出以“小惠”调动园中管事婆子们的积极性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不致使若大的贾府失了体面。

  六、 迎合奉承

  宝钗自小面对复杂的社会,过早地料理家务,使她变得虚假矫作、世事洞明,小说中多处表现了她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也成了她的主要特征。

  贾府的主要当权派和头面人物,包括已经挤进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贾妃,宝钗能透彻细微地了解她,投其所好。在“省亲应制”一节,写她最会揣摸贾妃的心理。元春归省要诸姐妹赋诗一首时,宝钗赋“凝晖钟瑞”,她的这一首在“颂圣”方面显得特别卑屈,特别谄媚,尤其是那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渐何敢再为辞”,这种奉承迎合既明显又含蓄。在贾妃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之后,薛宝钗就窥测出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悄悄告诉宝玉,贵人不喜用“玉”字,把“绿玉”改为“绿蜡”。后来有一次,元春送出个灯谜“宝钗听了,近前一看,并不新奇,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元春是贵妃,宝钗不是可以经常与她接触,富有才略且精通“关系学”的宝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法来奉承讨好贾妃,争取这个“穿黄袍”的表姐对她有一个好印象。

  贾府权利结构的顶端是贾母,因而宝钗想方设法,看准时机,对这个“太君”进行迎合、讨好。但她的这种迎合、讨好显得十分自然,简直看不出任何做作的痕迹。因为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因而绝不是象凤姐奉承贾母是的那些“世俗取笑”,而是一种识趣的、不着痕迹的高级的奉承讨好。第22回,贾母捐资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喜吃何物”时,她“深知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着贾母喜好说了一遍”。贾母当然喜欢她“识趣”,更加喜欢她会搔到“心痒”。宝钗还当面奉承过贾母,宝钗道“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除去直接奉承贾母外,间接的也讨好了凤姐,一句话夸了两个人,结果是引得这位老祖宗眉开眼笑,心投意合。

  在贾府的权利结构中,内政的总当权派当然是宝钗的姨母王夫人。这一点,宝钗是很清楚的。为了讨好王夫人,在金钏悲剧事件中,宝钗的奉承讨好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杀人凶手王夫人心里不安。薛宝钗却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她不仅在语言上讨好王夫人,还在“行动”上也讨好王夫人,她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死者装裹,宝钗“主动”拿出衣服是同情金钏吗?不是,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这样地为姨母“分忧”,让王夫人觉得没有“罪过”,消除“不安”,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王夫人看来,在当时,人世间恐怕再没有任何礼物比宝钗这份“精神礼物”更需要,更合心意了。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的言行举止,做人准则无不透露出极浓的封建气息,她本身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支持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其责备宝钗趋炎附势,迎合奉承,倒更应该把锋芒指向传统的礼教,它才是本源,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扭曲、毁灭。

  七、 城府极深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

  八、 冷酷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吃的“冷香丸”,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

  《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

  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前生命定”的议论。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

  宝钗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理智战胜情感,呈现出“无情”的风范。“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金玉良缘”“弃黛选钗”是荣国府当权者贾母、贾政等人衡量再三的唯一选择。因为,当时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不比先时光景……人口日多,事物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人……”贾府迫切需要为宝玉选择一贤内助——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劝导宝玉走正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了,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尤其是宝玉对黛玉的情,但她仍能置此于不顾,置自己的感情于不顾,木偶般的被操纵着,任由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的身上,无奈地同演着“掉包计”,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当她们成婚后,宝玉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总能理智地处理类似的事情。她所想的也只是如何使宝玉考取功名,无奈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留给宝钗的只是凄凉。

  薛宝钗是一个善于自制、城府很深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她总能理智地、冷静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但是,这并不等于她个人就没有感情,或者任何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她也有藏不住、守不牢,一时失态,偶尔忘情的时候,“失态”之于“常态”,当然是矛盾的,但同样都属于薛宝钗。如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一节,作者交待了袭人手中五色鸳鸯的针线活计,花样精美色彩鲜亮,引得“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转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扮演了在宝玉床前刺绣,并赶蚊子的角色,这对平日自重的宝钗实在是一种忘情失态。还有“滴翠亭扑蝶”情节,彩蝶的出现,诱发了宝钗的“童心”,“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如此兴高采烈,天真烂漫,对于宝钗说来倒真是罕事,足见她忘情、失态几乎到了不能自制了。

  在薛宝钗的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的趋炎附势、城府极深、冷酷无情。作者的赞美与批判、肯定与否定,不是平行的,而是交融的,批判中寄于一定的同情,赞赏中给予一定的贬谪。宝钗就是如此一个矛盾体,正因为矛盾所以才活了起来,才值得人们去细细的品位欣赏。

  就薛宝钗这个形象而言,今天我们的认识同作者的意图恐怕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具有现代人的觉悟,去明确地、自觉地批判她身上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和安分随和的人生态度。然而在小说关于薛宝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全部具体描写中,我们却看到了她丰富生动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从她的“会做人”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相沿已久的思想道德习惯等怎样地渗透在她的心灵和仪态之中,从而认识到她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的表露。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们在这里只是说出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大家的集思广义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我怎么也讨厌不起来。想了又想,大概还是因为她内心固守的那颗虚空心,深深吸引了我吧。

大观园里住着两个半尼姑。一个是身披道袍的假尼姑妙玉,一个是心冷意冷的真尼姑惜春,那半个是看破不说破、外表好人缘、内心无一物的薛宝钗。

薛宝钗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为循规蹈矩,性格外热内冷。

曹公对薛宝钗的判词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和“金簪雪里埋”,足见曹公对她的爱怜。

在门子给贾雨村的护官符里,对于薛家的谚语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雪代表冷,这句话第一次为薛宝钗的性格埋下伏笔。

周瑞家的和薛宝钗闲聊,薛宝钗告诉她自己常年服用“冷香丸”。药方奇特,所奇之处,连颇见多识广的周瑞家的都被吓了一跳,连说“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巧呢。”那意思就是,这个药方可不简单。那薛宝钗得的是什么病呢?她自己说是“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热毒须用冷药来治。看看,薛宝钗的冷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冷,是从里到外的冷。而林黛玉的冷,只是看上去很冷,是一种伪装出来的冷。其实黛玉的心比谁都热,她是典型的外冷内热型。

在薛姨妈眼中,宝钗“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薛宝钗不仅不爱打扮, 不爱熏香, 衣着朴素,连她的闺房也如“雪洞一般”,什么陈设都没有,床上用品“也十分朴素”。连贾母看后都被惊到了,嫌她的房间过于素净,说年轻姑娘这么素净不吉利。

贾宝玉探望病中的宝钗时,写他眼中的宝钗有这样两句话“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这份娴静清幽的气质,只有林黛玉可以匹敌。

金钏投井死后,薛宝钗去安慰王夫人。她对金钏之死冷言冷语被不喜欢她的读者不断放大,说她冷血,没有人情味。我想,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我们仅仅是读者。如果你是书中的薛宝钗,你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三纲五常,人有尊卑贵贱之分,当你姨妈因自己过错害死了贴身大丫头后,你能怎么说?!批评教育一顿你姨妈?!呵呵,别开玩笑了……当王夫人说想给金钏两套衣服而又抱怨说还没找到合适的衣服时,薛宝钗毫无犹豫地让出自己两套衣服,并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把衣服送给死人)。薛宝钗的这种冷,也可以说是冷静,还体现在她听说尤三姐自杀身亡之后,并不在意,淡淡说道“这是他们前生命定……依我说,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多么冷静啊,不带一丝情绪,简直就是一个雪人。

除了冷这个最大特点之外,薛宝钗性格中还有很多面。

薛宝钗从不护短。宝玉因琪官之事被贾政痛打之后,宝钗去探望他,袭人嘴快,说出大家都觉得是薛蟠告密导致宝玉挨打。薛宝钗听后,一点都没袒护亲哥哥。这份大度,恐怕没有几人能有。只可怜薛蟠因平日行为不端,这次背了个大黑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哈哈哈。

薛宝钗坦诚。当林黛玉半真半假地说出“哎呦,我来的不巧了!”时,宝钗的第一反应是笑,然后问“这话怎么说?”黛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虽说黛玉说的是玩笑话,但话里有话,暗藏机锋。而宝钗第一反应是“啥意思”,完全get不到话里的深意。我不觉得她有什么必要非要装听不懂,她是真不懂,不是装不懂。从这个细节看得出,她是个心地坦诚之人,在对宝玉这件事上并没有藏奸纳垢之心。这句怪话,完全是黛玉以已之心度人之腹。宝钗的回答自然而然,不露怯不做作,是她秉性高洁的体现。如果宝钗是袭人的性格,被黛玉这么一损,大概早就又嗔又羞,作势要撕黛玉的嘴了吧。这就是雅人和俗人的区别。

贾环是贾府里的公开笑料,身为主子,却连奴才都看不起他、耍笑他。就是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小男孩,宝钗对他的态度是“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有他意。”还和他一起玩围棋,举止自然得体。然而,她的这种平等心和黛玉没有尊卑观念待人平等是不同的。她待人平等是对同一个阶级中的人的平等。贾环虽然是庶出,可是好歹是主子。薛宝钗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她从不曾看轻贾环。包括像赵姨娘这种人见人厌的小人物,薛宝钗也能给她最起码的尊严和体面。

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席间,宝钗事事顺着贾母,讨贾母各种欢心,把贾母哄得高高兴兴。很多读者都觉得这里的薛宝钗太会来事,心机太重。可我看到的并不是这样。我承认,在讨贾母欢心这一点上,薛宝钗和王熙凤的目的都是一样——哄老祖宗开心,可是两人的出发点却完全不同。王熙凤时时讨好贾母,说到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巩固自己贾府大掌柜这一地位。而薛宝钗本来就是客居在贾家,是个什么是非都不参与的闲人,怎么可能想要通过哄老祖宗高兴而换取一些什么利益呢?况且,她才刚刚十五岁,就算是对宝玉有点意思吧,也还不至于心机重到十五岁就开始为自己将来嫁人铺路吧。说实话,《红楼梦》前八十回里,从头到尾我都没有看出薛宝钗对贾宝玉流露出半点想要往上生贴的意思。说薛宝钗心机重,完全是拥林派读者的牵强附会。 曹公对红楼梦里的每个女孩都没有贬低的意思,扬林抑薛绝非曹公本意。 讨贾母欢心就是心机重,这个黑锅,薛宝钗不能背。话说回来,在我看来,薛宝钗讨老祖宗欢心,恰恰是她内心没有真正自我的表现。她早就把世相人情看透,内心才能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不去计较鸡毛蒜皮的琐事。她也知道贾府名义上是给自己办生日宴,实际上无论是给谁办生日宴,核心都是要让老祖宗高兴(参见贾府各种聚会中,贾赦贾政一把年纪怎么讨老妈欢心就知道了。这个大家族里,儿孙们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哄老太太开心)。那顺着老人家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自己也不是主人,不过是逢场作戏配合一下总导演罢了。我相信,这才是薛宝钗此刻的内心独白。

《红楼梦》里除了故意搞怪的刘姥姥之外,最有幽默感的人非林黛玉莫属。林妹妹善走冷幽默路线,引经据典,频暴金句,开的玩笑无一不是高级玩笑,没文化的人听了,压根不知她说的啥、笑的啥。我们的林妹妹就是这么小众,酷爱玩“独乐乐”,要是她自己不解释,很可能谁都听不懂。其实, 薛宝钗也有小幽默和小可爱的一面。宝玉被马道婆施法生病以后,一听说病势稍缓,黛玉连忙口念“阿弥陀佛”,而宝钗呢,见黛玉如此,“嗤的一声笑”。众人不解其意,惜春问她笑什么,宝钗说她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说法普度众生,又要赐福消灾救宝玉,还要“管林姑娘的姻缘”,又补刀说“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看看,这刀子嘴,这幽默感,说真的,如果薛宝钗暗藏坏心,一心要挤兑黛玉,恐怕十个林妹妹也未必是对手呢。她只是不屑于去做那些事罢了。果然,此言一出,正中了黛玉心事,羞得黛玉当场摔帘而出。从这里也看得出,薛宝钗对宝玉并不很上心,至少,她远没有林黛玉那么爱宝玉。还有后面的负荆请罪的梗,也是被宝姐姐玩得溜溜的,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之间,臊得宝黛两人直脸红。

薛宝钗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扑蝶时,无意间听到小红和坠儿在亭台里聊私房话。被发现后,情急之下,她为了脱身假装呼唤黛玉,使得小红误以为是黛玉偷听到了他们谈话。拥林派在这里把薛宝钗差点踩死,觉得是薛宝钗故意陷害栽赃黛玉。我不这样觉得。在这之前,林黛玉和薛宝钗走得最近,某种程度来说两人是气味相投的(毕竟都是大才女嘛),但是书中这个时候,她们还没有真正交过心。两人关系有些微妙,属于半钦慕半猜疑半忌惮。但是,她俩之间显然又比和三春的关系近得多。在紧急情况下,人总是会最先想到亲近的人,所以我觉得薛宝钗情急之下叫出黛玉的名字,再正常不过了,而且还从侧面说明黛玉在她心中地位非同一般。至于小红听见是黛玉偷听到的,她会怎么想,那是小红自己的事情。再说了,林黛玉在贾府里时时自卑,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 躲着是非走, 生怕惹人嫌。即使她真的听见什么是非,又怎么会大张旗鼓去宣扬呢?!何况,这人还是宝玉房里的丫头小红!说薛宝钗故意栽赃陷害黛玉的,恐怕没有好好看书吧。这个黑锅,不该薛宝钗背,因为她根本没有那种心思。

若是以为薛宝钗的识大体不计较就是她可以无底线做好人,那就太小看她了。当贾宝玉以杨贵妃“体丰怯热”揶揄薛宝钗时,她发飙了,以冷笑应对,随后又话中带刺怼宝玉,最后怒斥下人隔山打牛地敲打宝玉。连宝玉都听出来话里有话了,他灰头土脸,自觉没趣了。对了,林黛玉不知讽刺过薛宝钗多少次,印象中没有十次也有八次,可薛宝钗几乎一次都不曾怼她,而宝玉每次冒犯她,她都会毫不犹豫回敬过去。可见,林妹妹在薛宝钗心里非同一般。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节是红楼梦全书最华彩的篇章之一。在这一节里,薛林两位真正交心,成了名副其实的闺蜜。从这一节之后,林黛玉再也没有讽刺、揶揄、打趣过薛宝钗一次,对薛宝钗又敬又爱,服服帖帖,真正把薛宝钗当成了知心人。那么薛宝钗到底做了些什么,能让疑心很重的林妹妹对她从此亲如姐妹呢?

薛宝钗去看病中的黛玉,对黛玉百般体恤抚慰。连黛玉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要知道,林妹妹是个多么清高多么要面子的人,能让她亲口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见薛宝钗所言所行实在是打动了她,让她愧疚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薛宝钗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又说把要自家的燕窝拿来给黛玉吃,这样就不必去惊动贾府。看到这里,不要说是单纯善良的林黛玉,就是读者也快要泪崩了。薛宝钗这样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句句话都说到了林黛玉心坎里,没有把林黛玉当做外人,态度如此真诚如此恳切。林妹妹怎能不感动呢?从这之后,林黛玉对薛宝钗一家人(包括薛宝钗家的下人)态度都转为亲近,两人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薛宝钗用她的人格魅力,降服了“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是不是也能从侧面说明,论聪慧她并不输给黛玉呢?

薛蟠从江南回来之后,带回很多江南特产。宝钗送礼物给黛玉比别人多了一倍,连紫娟都看出来宝钗待黛玉与别人不同了。可见,从头到尾薛宝钗都没有对林黛玉起过歪念,尤其是在两人掏心挖肺互诉衷肠之后,这份彼此之间的欣赏最终化为了默契。别说林黛玉,就连铁石心肠的人看到这一段都禁不住心头一暖。

薛宝钗虽是大家闺秀,但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一大群姐姐妹妹在大观园里谈天说地时,惜春要画大观园的卷轴,宝钗给她开了一个工具单,让她依样采购。因为单子里有生姜酱油这些食材,黛玉开了一句吃喝的玩笑。宝钗却说“你哪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火上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这时,众人才听明白。比起林黛玉,在生活常识方面,薛姐姐显然要懂得更多啊。

有才情,看眼色、识大体,顾大局。这成了人们为薛宝钗立起的一座牌坊。为此,她不得不付出代价,她骑虎难下。她的人生中少了一份真,多了一份无趣,已经惯于“端着”了。而“端着”的时候,她自己都甚至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在“端着”。

她深得孔孟儒家思想精髓,遵守本分,循规蹈矩。接人待物,无不合乎理法。她完全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认为作诗还不如做女红要紧。所以,她屡屡苦口婆心劝宝玉读正经书,走仕途之路。絮絮叨叨的,把宝玉烦都烦死了。

按老教科书式的语言说,薛宝钗的思维已经僵化了,被封建礼教毒害太深。她的一生,更像是为了别人而活,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没有自我,这是薛宝钗最大的悲哀。

要说薛宝钗身上哪些地方让我喜欢不起来,那当然也是有的。比如,她的阶级等级观念严重,认同男尊女卑的观念,主仆尊卑界限分明等。

香菱想让宝钗教自己作诗,宝钗不仅没有兴趣教,还劝她先去大观园里问候众人为好。最后香菱去求黛玉教诗,黛玉一腔赤诚倾囊相授,别提有多上心了。那一节,看得我热泪盈眶。要知道,香菱不是林妹妹的丫头,也不是贾府的丫头,是薛家的丫头啊。由此事可以看出,薛林两人精神世界的不同。

薛宝琴写诗,众人评论,宝钗囿于礼法,对诗作吹毛求疵。这时,黛玉这个直肠子却说她“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那意思就是,姐姐你这么说也太假了。连旁边的探春都赞同黛玉的看法,说“这话正是了。”你看,林黛玉的真,一下子就映出来了薛宝钗的不真。

薛宝钗和林黛玉无论从相貌、才情、家世等各方面,两人都不分伯仲(单论家世,林黛玉还要胜出一筹,她老爸是探花郎,官拜巡盐御史,而薛家只是世代皇商而已)。薛宝钗大林黛玉两三岁,进贾府的时间也比林黛玉要晚。最关键的是,贾宝玉心中自始至终只有林黛玉一个人,没有别的女子(不要说袭人哦,和袭人不是精神层面的结合)。这样看来,薛宝钗已经不战而败了。所以我觉得,在面对林黛玉时,薛宝钗内心很可能和林妹妹面对薛宝钗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同样自卑。她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事实上,在薛林两人真正交心之前,黛玉曾多次挑衅、打趣、揶揄过宝钗,宝钗一概装作没听见、没听懂,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这种气度,一般人怕是没有的。 薛宝钗对黛玉从来都不计前嫌,在和黛玉交心之后,她对黛玉如此上心,因为她真心爱黛玉,怜黛玉。从另一个方面讲,我相信她内心深处是羡慕黛玉的,黛玉其实活出了她一直想活而不敢活出的那部分——真。林黛玉外冷内热, 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薛宝钗外热内冷,作为女子楷模,她不敢为自己而活。她令人想爱不敢爱,太冷了,冰坨子一样的人,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相比林黛玉的命运,我总觉得薛宝钗的命运更可怜,前者好歹能“得一人心”,而她呢,得到的是一个人的躯壳。林黛玉死了,可她曾真实而热烈地活过;薛宝钗活着,她却早就死了。她始终活在理法的圈圈里,不敢越雷池半步;林黛玉伤春悲秋,吟诗作赋,是因为她看透了人是怎么回事,而且她要把她看透的统统写出来说出来,说给宝玉听,说给紫娟听;薛宝钗也早就看透世相人情,但她不肯说出来,身边也无人可说(迷糊老妈和混账哥哥都靠不住),只能憋着。从这方面说,她比林黛玉更孤独,更无助,更绝望。

一般太早懂事的孩子,大多有着不快乐的童年。宝钗与黛玉闲聊时也曾隐隐透露自己年少时也曾顽皮过。经历了世态炎凉的人,才愿意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薛宝钗呢,因为早已看透世间幻象,心无一物,所以才那么冷静,那么克制,那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薛宝钗做到了,她自始至终,心无一物。虽然她不曾吃斋念佛,但她的心却早已皈依三宝了。

很好奇薛宝钗在洞人世、识大体之前,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红楼梦》里,关于薛宝钗,没有挖出来的“料”还多得很。假如有人要写一部薛宝钗前传,我想一定会很精彩。

2017128

宝钗与黛玉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宝钗因为父去世,家里有买卖,兄不才,与母共操持家业,具有能干又现实的个性。不苛言笑,老成,善指教。林黛玉幼小母亡寄生于外祖母家又失父,性格敏感又悲情,生活许多事因为无父母无家而失意感伤。

然而也有坚强的一面,也有欢笑与幽默。从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是这两个人,两个人的判词合为一处,有钗黛合一之象。宝钗是以金簪代表,是钱财,是她有现实的一面。林黛玉是以玉带为代表,是代表一个人的精神追求高洁。这与一个人既要现实生存又追求精神向上不矛盾。判词能说明这两个人可以是写一个人。

孟光接了梁鸿案,二人由戏词而交好。也说明一个人是能变化的。宝钗向林黛玉指教一些读书与否的道理,林黛玉也无形中使宝钗也向她学习,改变一些认知。书与戏曲是媒介,是使人发生转变之因。通过戏词,都认识到了爱情与礼教的矛盾。这是当时戏曲给待字闺中女儿们的感受。

袭人端的一杯水,象征女儿。女儿是水做的。宝钗喝了上半杯嗽口,林黛玉喝了下半杯解渴。女儿在不同心理状态时的人生态度。一杯水也是人生悲剧由来,人生上半场不珍惜,后半场珍惜。

包括菂官,藕官,蕊官三人之事,女扮男装,女扮青衣,成戏中夫妻,死了又续,也是他们三人故事的写照。而且香菱有秦可卿的模样与性格,而秦可卿又有钗黛之貌。包括与林黛玉像的晴雯,柳五儿,与宝钗像的袭人。影子中含有影子。

而宝钗与黛玉性格特点完全可以集于一个人一身。二人有才华的共性,有女儿人前的外表端庄与娴静举止,也有女儿堆中内里的聪明与狡点。有乐观时也有悲观时。有现实又浪漫,又上进又有灰心时。

一个人不仅有钗黛之相与性格,还有其它一些人的特征。相像的人很多。人类共性中的部分各个人都有。钗黛具有一个人的相似与统一之处多些。曹雪芹或是别人生命中的女人有这样的共性,一分为二写个性更鲜明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3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