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推荐的四本哲学书

罗翔推荐的四本哲学书,第1张

罗翔推荐的四本哲学书是:《西方哲学史》、《现代哲学史》、《现代哲学思想》、《现代哲学家》。

1、《西方哲学史》是一本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书籍,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哲学家,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从哲学的基本概念到哲学的基本愿理;都有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酉方哲学发展史,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愿理。

2、《现代哲学史》是一本介绍现代哲学发展史的书籍,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从现代哲学家到当代哲学家,从现代哲学思想到当代哲学思想,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到当代哲学家的思想,都有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现代哲学发展史,更好地理解现代哲学思想和当代哲学家的思想。

3、《现代哲学思想》是一本介绍现代哲学思想的书籍,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到当代哲学家的思想,从现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到现代哲学的基本原理,都有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现代哲学思想,更好地理解现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现代哲学家》是一本介绍现代哲学家的书籍,从现代哲学家到当代哲学家,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到当代哲学家的思想,从现代哲学家的著作到当代哲学家的著作,都有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现代哲学家,更好地理解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和著作。

罗翔人物简介: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作为一名“法律网红”罗翔常常因为用张三来举列子,在加上解读法律的时候像是段子一样,让人在听法律知识的时候不会枯燥,反而有点轻松搞笑而被称之为是法律界的段子手。

罗翔于1995年—199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2002年硕士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刑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2005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刑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执教。

以上内容参考-罗翔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学习哲学,会让你感受思想的快乐;喜欢哲学的人,会享受精神的愉悦并沉浸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以下是我为你推荐的关于西方哲学的书籍,希望能帮到你。

  西方哲学书籍推荐一:《理想国》

 作者:柏拉图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 教育 、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西方哲学书籍推荐二:《当代政治哲学》

 作者:威尔·金里卡

 这是一本极为出众的书,问题意识精准明晰,论证结构紧密犀利,也涵盖了丰富又扎实的内容,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作了准确深入的介绍,值得一切对政治和哲学思考有兴趣的人细读。

 本书集中探讨了在西方英美国家——特指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学术圈内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哲学。书中指出支配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的是关于自由主义民主的论辩。个人权利、机会平等、民主的公民资格等自由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为哲学论辩提供了依据。哲学家们就这些术语的意义、意味和合理性进行论辩。

西方哲学书籍推荐三:《哲学与人生》

 作者:傅佩荣

 本书兼顾西方与东方哲学,在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之后,作者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 方法 ”、“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这些是普遍的知识背景,提供了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西方哲学家之中对人生作过亲切考察的不在少数,作者从哲学原意延伸而出,引经据典,给读者提供一个哲学、以及怎样应用哲学的基本概念。既有理论定义又有明确的逻辑方法。

 作者接着以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与当代的“存在主义”为代表,并且以“荒谬之超越”为其压轴,由此显示现代人困处于荒谬情境,仍可力图超越。然后综述“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最后三章由“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三部分组成,充实了人生问题的框架。

西方哲学书籍推荐四:《马克思主义使用 说明书 》

 作者:丹尼尔·本赛德

 马克思何许人也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本小书正是要介绍他的思想、生平与著作,提供一个逻辑清晰而又不失幽默的全面视角,把漫画与哲学、幽默感与整合概括的学术精神相结合,通过其现实性来展现这位反资本主义理论巨匠的思想。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下去,在本书中我们将读到有关资本的“侦探小说”,我们还将重新追踪资本积累的机制,直到洞悉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这既是一份备忘录,也是一堂导论课程,同时还是一本趣味读物, 《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指南。

西方哲学书籍推荐五:《大问题》

 作者:罗伯特·所罗门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其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作者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的人,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9ioguWIcUL1OPG24hNjUw

提取码:GSVO    

书名: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豆瓣评分:86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原作名: Der Begriff der Kunstkritik in der deutschen Romantik

译者: 王炳钧 / 杨劲

出版年: 2014-6

页数: 204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合力>》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名著,尚留下大量书信。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哲学入门可以推荐的书有:

1、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2、沉思录: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3、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西方哲学史》全书共3卷,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

4、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1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

5、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黑格尔

黑格尔对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上,它充分表现在他的著名命题“哲学史就是哲学”中,并能合理地推出其他三个相应的命题。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学说具有两大特征: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然而黑格尔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统一最终却由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立场而没能彻底实现。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真正回到黑格尔的哲学语境并联系到当代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便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在这方面仍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性。“哲学史就是哲学”,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黑格尔的著名论断。过去在这方面不乏一些真知灼见的研究,然而,由于它的意义很丰富,很深邃,到目前为止,依笔者所见,我们也许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未被意识到,因此对这个命题仍有进一步发掘和认识的必要。当然,这样做需要有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它本身就是一种解释学的实践。为求真知,笔者不揣浅陋对它尝试着做一点新的探索和解释,以丰富其深刻的内涵,并想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我们知道,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论中表述的主题,它涉及到对哲学自身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这方面的探讨,应当说是在黑格尔那里最先达到了自觉。依黑格尔之见,什么是真正的哲学,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一种‘同源的’(Verwandten)精神才能得到解答”眼1演。至于什么是哲学史,黑格尔认为:它类似一个巨大的万神殿,里面供奉着哲学理性思维的诸神和英雄们,但他们不是已死亡灵的堆集,由他们所表现的精神的发展和显现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某种同一性贯穿着的。据此,黑格尔将“哲学”和“哲学史”这样的两个看来有差别的东西统一起来了,因为对于他来说,哲学是对真理的表述,而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哲学也只有一个眼2演,它应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一切哲学之中,即体现于哲学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不可分,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如果说真理是全体,那么认识它的哲学也是全体。在这里,不仅真理和哲学是一致的,而且哲学的理解与其历史的理解也是一致的。回到这个最基本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哲学史就是哲学”中的“哲学”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那个唯一的、全体的哲学,即我们所谓的“大哲学”;再一个实际上指的是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他将这两者划了了等号———黑格尔的哲学史无非是对一种哲学(如他自己的哲学)作了一种道统的追溯和梳理,表明它不是没有任何依傍的,它与前人成果之间的同一性是先天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这种看法当然存在着绝对化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从相对化的角度去理解,却不无合理之处。关于黑格尔的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理解,雅斯贝尔斯曾作过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哲学的世界历史的看法是由黑格尔首次提出来并引起后人注意的。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发挥道:一方面,哲学是需要哲学史的,从当代与过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把握到思想之本质;另一方面,哲学史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哲学思考而独立存在,哲学史需要哲学来引导眼7演。二从以上对黑格尔关于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看法的分析和引伸中,我们发现,它有两大特征,那就是: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前者涉及到整体性,后者涉及到有限性。这两个特征既是时代造成的,同时又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首先谈第一个方面:整体主义。所谓整体主义也就从全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去把握一切。同斯宾诺莎和施莱尔马赫一样,黑格尔是一个卓越的整体主义者眼8演,他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精神及其反思———哲学的。哲学作为一种活动,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种发展体现为一种传统或道统。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条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眼9演。从这种立场出发,哲学史决不可能被理解为无数哲学体系的堆积,正如黑格尔自己所说地那样,堆积并不等于科学,它必须由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真理或一种哲学贯穿于其中,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才配称得上科学。因此,作为哲学展开的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眼10演。构成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认识在黑格尔那里从生命出发导向了一种目的论。这种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相一致,毋宁说就是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哲学和哲学史从理性出发研究的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真理。黑格尔明确地指出,理性就是“合目的性的活动”眼11演。他对真理的理解,对辩证法的理解,乃至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理解,统统都是立足于这种具有生命意义的目的论的。黑格尔的自在与自为的概念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潜在与实现的概念眼12演。若用于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哲学史无非展现的是哲学由自在走向自为,由潜在走向实现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那样,它朝着一个内在的目的去实现自身,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因此,对哲学史的研究也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研究;反之亦然,对哲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哲学史的研究,否则前者将无以附丽。上述内容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表明,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和目的论哲学,而以“生命”为表象的目的论天然地通向他的辩证法,我们从其著作中不难看到这两者的对应,黑格尔经常喜欢以“生命”为例子来阐述辩证法就是证明。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机械论和目的论之间的斗争,笔者认为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两种模式,我们能否完全撇开这两种模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呢?在我看来,很难。近代后期以来,相对机械论,人们大多相信目的论更接近自然和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伽达默尔甚至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会停止使用‘目的论的’判断”眼13演。例如,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世界观是目的论的,包括黑格尔在内;再如,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也有着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它同样隐含着一种目的论式的解释态度和倾向,这一点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他的《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便不难体会到。关于黑格尔,伽达默尔还做过这样深刻的评论:与目的论相联系的“生命”的概念,不仅是对于希腊人来讲是基本的概念,而且对于黑格尔力图使自己区别于现代主观性哲学来讲发挥着基本的作用眼14演。如果说,精神科学(包括哲学)靠近的是目的论,而不是机械论,那么这一点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黑格尔说,“那自身决定的真理有一种冲力去发展它自身。只有那有生命的和精神的事物,才有自身的冲动,自身的发展,所以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理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眼15演。总之,黑格尔用生命来理解真理、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是和他的目的论的世界观分不开的,黑格尔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先验的整体主义”眼16演,而不是一种原子主义。与这种世界观相联系,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探讨,背后有这样一种时间观念来支撑,那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或三位一体。这一点接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时间观。在黑格尔那里,“传统”能够成为“当代”的,当代哲学能够与过去的哲学相贯通,类似赫尔德所形容的那样,有一条无形的“神圣的链子”将它们连接起来眼17演。哲学无非是历时的发展和共时的综合,这个过程永无终结之日,因此,它到底是什么,并不是固定的。不过从黑格尔著名的论断———最晚出的哲学,内容最丰富、最全面、最深刻、最具体眼18演,我们可以推出它最接近那个作为全体的、唯一的哲学(但只是接近而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哲学的整体的意义在于它的当下性,哲学不能是部分的存在从整体主义的角度上看,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一切存在的真理都属于理念,只有它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体现于整体和整体的各部分之中,一切个别事物的实在性都依赖于这个统一体,他的辩证法也与之有关),它们能够构成一种解释学的循环。解释学的循环是理解和解释中的基本规律,它以悖论的形式出现:要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要理解整体必须理解部分。这是一种矛盾或二律背反。然而,一切理解活动都在这种充满张力的整体与部分的“互动”中实现。它表明,我们的理解和解释永远不会是直线的演进,而是一种螺线的上升。在一个生命有机体中,整体就是部分,部分也就是整体,哲学和哲学史之间就含有这种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圆圈与解释学的循环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在这里,对立面的双方总要返回到对方。哲学作为精神向内的反思,它以自身为对象,这个自身包括它的存在,它的形式。就哲学史的发展来看,它是认识的认识,理解的理解,也就是说,它是对陶铸了的材料的再陶铸,对理解了的事物的再理解。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像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包含着有限的无限,这个圆圈又是由许多圆圈所构成;而那整体乃是许多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眼21演。所以,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哲学的理解不是恶无限,而是真无限,它不是简单地积累-创新,它需要不断地“回顾”(回忆)。整个精神科学(人文科学)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们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太一样,并且二者的积累和创新的方式也不大相同,而这正是解释学所看重的。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论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真无限”的思想:某种同一性的东西一以贯之于哲学史之中,它是有限中的无限,精神科学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无限。另外,正如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圆圈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意义,解释学的循环也是复杂的,具有全方位的意义三再谈第二个方面: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动产生于18世纪眼23演,19世纪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自那以来它就成了主宰欧洲精神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黑格尔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西方甚至有人将历史主义等同于黑格尔主义眼24演。按照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历史意识,它特别强调一切思想本质上都有着历史的关联。无疑这种观念在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认识中是蕴含着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来,它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西方百年“古今之争”的重要影响是分不开的。这场争论最初局限于文艺领域,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精神文化领域,它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思,进而推动了整个精神科学的发展,包括哲学的发展。黑格尔的思想无疑在这个背景之下,并从哲学上对它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有意思的是现代解释学也包括这个论题,两者在这个方面找到了某种沟通,伽达默尔曾多次提到过这一点。“古今之争”所突出的主题是“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过去并不等于过去了,过去与现在有牵连。当这一主题和近代德国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结合以后,便被赋予了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同一性的内涵,并和一种目的论的哲学联系起来了。近代后期以降的历史意识或历史主义的发展就主要表现在对这种关系的自我意识上。黑格尔的整个思想(包括对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认识)都反映了“古今之争”的成果。既然作为互为整体与部分的哲学与哲学史是不可分的,那么哲学只能体现为哲学史,而哲学史展示着哲学为何。以现代解释学为例,它的发展与康德分不开,时至今日解释学始终面临的仍是一种康德式的问题:理解何以可能?而且也是立足于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区分的基础上的,尼采的“没有事实,只有解释”的泛解释学主义立场实际上与之有关,狄尔泰的解释学和历史理性批判也承认康德的这个前提眼43演。当这种背景进一步发展和过渡到现象学的阶段,新解释学才会产生,才会彻底放弃古典解释学所追问的自在之物意义上的作者原意或文本本义,代之而起的去追问文本对读者显现出来的意义,即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如果我们离开哲学史的背景,这一切都将变得无法理解了。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那种关系一如胡塞尔现象学所表达的那样是“同一”和“侧显”的关系。其实,黑格尔以他的重中介的辩证法已含有类似的思想了。再以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为例,它在现代西方大陆哲学中具有重要的贡献,其位置可以摆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之后,由这三部著作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哲学-解释学可以说构成了当代西方大陆哲学的基本视野。而伽达默尔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的解释学有着深厚的哲学史的背景。伽达默尔同黑格尔的关系就不用讲了眼44演,甚至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对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和与之相关的“审美区分”所进行的批判,以及针锋相对提出的“审美无区分”的重要思想仍然是沿着康德的问题走下来的眼45演。它具体说明了哲学和哲学史是没法分开的。如果我们细心研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我们便会发现,此书实际上从当代新解释学的立场上又将西方哲学史重新写了一遍,也就是说,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了他的哲学与整个哲学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基于以上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统一来考虑,对于一个从事哲学研究,尤其是从事大陆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它们不仅是一种信念,而且也是一种事实,哲学的工作就是这样进行的。还是以伽达默尔为例,如果我们将他的《真理与方法》中的哲学史的背景统统拿掉,那么,他的哲学解释学内容还剩下什么呢?他的问题意识如何形成?他的运思过程如何展现?他的创新何以附丽?他的价值如何被领悟?等等,这些都将成了问题。总而言之,撇开哲学史,离开互文关系或文本间性,就哲学谈哲学,哲学将是抽象的,甚至可以说什么都不是。笔者认为,代表真理的哲学实际上是时间性与永恒性、历史性与同时性眼46演的统一。这是我们能够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期未来的前提,它们同样与解释学的内在精神相一致。当然,前文提到过,黑格尔所谓的“哲学史就是哲学”,实际上也指的是他自己的哲学,如果黑格尔不把这一点绝对化,而只是将其看成哲学发展的一种可能,那么无可非议,而且笔者甚至认为他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尽管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然而遗憾的是,囿于思辨唯心主义的立场,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圆圈”最后达到了闭合,它结束了历史,结束了时间。同时,由于黑格尔追求那个最大和最终的“圆圈”,也结束了理解的“循环”,因为循环是历史的。总之,黑格尔在历史意识和理解循环这两个方面,最终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没有意识到,他所追求的那个最终、最大的圆圈只能作调节性的概念,不能作规范性的概念,否则就会陷入到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正是鉴于这种不彻底性,伽达默尔才要为黑格尔的“恶无限”正名。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最终还是脱节的,并未能达到真正的统一,整体主义压倒了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最后在整体主义中消失了,未能保持它们之间应有的张力,其后果是,整体主义由于失去了历史主义而变成了绝对主义。而在这方面施莱尔马赫有胜过黑格尔之处,施莱尔马赫始终强调的是整体性与有限性的统一,这种辩证性的理解甚至可以通向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眼47演。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黑格尔的看法只是一个角度,一个视野,一种立场,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本身应当比黑格尔所能认识到的要丰富得多。哲学史正如哲学一样,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哲学史和任何历史一样都是事后的重构,而且是根据一种哲学的重构,但重构不可能只有一种。对于有限性的此在来说,任何澄明都包含着遮蔽,任何真理都包含着非真理,黑格尔也不例外,他自己的哲学仍然是那个全体的、唯一的哲学中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逃脱这种命运,因此,我们决不排斥黑格尔以外的其他有关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合理的认识。但问题是,相对近代以来占突出地位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世界观愈演愈烈的态势,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关系)的理解是否在今天仍具有某种启发性的意义?参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读经典的哲学书籍,对人的帮助是很大的,经典乃为食粮,朝夕滋养,莫急莫废,有空的时候就多看看书吧!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10本哲学专业必读的经典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0本哲学专业必读的经典书籍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1柏拉图《申辩篇》

 推荐理由:柏拉图记述先师苏格拉底临终之申辩,足见西方哲人坚持真理之精神,光照日月!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推荐理由:治学先治史。线索分明,耕犁深邃,哲学史中之良品。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推荐理由:西方哲学开山之作,历久弥新绝世经典。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4《圣经》之<创世记><出埃及记><约翰福音>

 推荐理由:研习西方文化绕不过去的高山,世上引用率最高的文本。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5罗素《哲学问题》

 推荐理由: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哲学入门之必备!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6密尔《论自由》

 推荐理由:“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7马克思、恩格斯《***宣言》

 推荐理由:鸿鹄宣言之思想、才情、文笔、气象皆为世界一流。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8《诗经》

 推荐理由: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9《周易

 推荐理由:世道不过乾坤,人生不过男女。学哲学而不研易,难免浅薄。

 哲学专业必读的书10《四书章句集注》

 推荐理由:青年时期少读老庄,以免圆滑颓废;根基孔孟,养我浩然之气。

1 职场必读的10本书

2 10本课外必读书

3 一生必读的哲学书籍推荐

4 成功人士必看的10本书

5 适合大学生看的书籍

6 人生必读的30本经典书籍以及推荐理由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艺术,文学,和哲学……这一切都是从希腊开始。但是,到18世纪后期,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这些被统称为艺术的东西都出现了向浪漫主义发展的苗头。说句实话,哲学在初期和浪漫主义,那是个井水不犯河水,只是后来被一个伟大的哲学上的搬运工给搅和在一块儿了,那么,是哪位充当了这个搬运工呢?标题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卢梭!说到浪漫主义,我们必然会想起一个国家:法国。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国家。我们来放眼看看当时的法国:十八世纪的法国,穷人是受着难以言喻的不公平的待遇,而这种待遇与卢梭提倡的善感性恰恰相反!什么是善感性?(指:容易受感情上的刺激)。卢梭在小的时候也是个穷汉子,也曾接收过家庭稍亚于他的人家的施舍,而每次卢梭对待这种施舍,都是以一种残忍的忘恩负义去回报。再者,卢梭厌倦了巴黎社交界里的贵族,加上他生来又具有流浪者的风尚,于是,卢梭就这样走上了浪漫主义道路,那些跟随他的知识分子也被这浪漫主义感染,他们开始变得轻蔑传统习俗的束缚,然后便是艺术和恋爱上对他们思想的束缚,最后扩展到了传统道德的所有方面。有些人可能会说,浪漫主义难道是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主义吗?那倒不是!如果说浪漫主义是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主义,那法国就可以说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下面,我来说说浪漫主义的标准:它的标准就是用审美代替功利,比如:蚯蚓,它在自然界中并不美丽,可是它有益环境;又像老虎这种动物,它确实又帅又美,可是它并不有益。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真。浪漫主义者也不是我们所想的没有道德的人,他们看任何事情都会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而不会用功利的眼光去批判。浪漫主义,它就是要信奉它的人脱去功利,换上审美,净化自己的灵魂!卢梭当初以忘恩负义的方式回报给予他施舍的人家,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换了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如果他以功利的眼光来评判,可能也不会有当年的卢梭。说来说去,似乎浪漫主义都出自于卢梭,那真的是大错特错!卢梭只是哲学和浪漫主义之间的一个衔接的人物,就这个主义的本身并不是他创造的。浪漫主义大约起源于德国的运动,在18世纪时,德国的浪漫主义还很脆弱,浪漫主义者还很年轻,也正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将浪漫主义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一期的《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就到此结束吧!希望各位小伙伴们继续关注《西方哲学史》专题!

《政治的浪漫派》(卡尔·施米特 (Carl Schmitt))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pk0cKjYU15cTvpzuMUUeg

密码:xa2u

书名:政治的浪漫派

作者:卡尔·施米特 (Carl Schmitt)

译者:冯克利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2-1

页数:208

内容简介:

◆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成名之作,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

◆哈耶克: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列奥•施特劳斯: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阿伦特: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

昂首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

——卡尔•施米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 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作者简介: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永久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译者简介

冯克利

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19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思想史。著有《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译著包括勒旁《乌合之众》,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经济、科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科学的反革命》《哈耶克文选》,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伯林《反潮流》,霍布斯《论公民》,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德沃金《至上的美德》,牛津大学《英美哲学概论》,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等。

刘 锋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并担任《国外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著有《<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等,并曾发表文学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十几篇,学术译著包括《基础神学》《宪法学说》等多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6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