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有哪些?

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有哪些?,第1张

1、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3、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4、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5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李白

-李贺

-龚自珍

-屈原

-曹植

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贝多芬

作品:《魔弹射手》、《幻想交响曲》

1、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2、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3、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

4、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5、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6、《魔弹射手》

CMvon韦伯创作的3幕歌剧。又译《自由射手》。1821年在柏林首演,剧本由F金德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写。剧情是护林人马克斯与林务官之女阿加特相爱,但他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升任林务官并和阿加特成婚。

已将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护林员卡斯帕尔为了换取自己免受惩罚,企图使马克斯成为他的替身。马克斯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不幸败北,他受卡斯帕尔的引诱,不惜去狼谷向魔鬼索取魔弹。

7、《幻想交响曲》

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

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

浪温主义鼎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指导下的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后果的失望情绪。

因为大革命时期的恐怖和革命后所确立的秩序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得那么美妙,这使社会各阶层对所谓的“理性王国“非常失望。于是,反映这种情绪的作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等自由手法来表达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形成浪漫主义文学。

但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中形成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个派别。前者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立场上美化中世纪宗法式社会,攻击资本主义;后者则崇尚自由和解放精神,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把理想寄予未来。

浪漫主义最先产生于德国,以后形成全欧洲性的文学思潮。

源于网络

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拜伦(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等,后者有传世佳作和讽刺性百科全书之称。

雪莱(1792-1822)是与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马克思称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出身犹太人家庭,马克斯的挚友。他的诗思想性特别强,他在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所表述的观点是著名的《国际歌》主题思想的前驱。他的其他许多诗篇也被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作曲家谱成歌曲。

源于网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一生著有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21部理论专著,共79部作品。其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去世时,举国致哀,有上百万人组成送葬队伍,一个作家能牵动这么多人心,足见其作品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语言大师。主要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等。因政治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屡遭迫害,后被迫死于阴谋决斗中。

1,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代表作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4,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代表作有《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

克莱因

1958年在巴黎Galerie+Iris+Clert表演行为艺术《空》(The+Void)的艺术家是克莱因在巴黎

查看更多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人体艺术家、导演、编剧,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父母都是铁托的拥护者,从小就受到对性的压抑式教育,这决定了她后来的创作风格——狂野大胆、癫狂自由。她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大家尊称她为“行为艺术之母”,长期居无定所,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

前几天从朋友圈看到《十大轰动全球的当代艺术》,其中第二个就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家在场》,像触了电似的,一下就被她的作品震住了。其实,作为“行为艺术教母”,玛丽娜早就享誉全球,我也不时的从网上看到有关她的作品,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毕竟早就离开艺术圈,对艺术只是抱着一种看客的心理。后来无意间跟一个朋友又谈到玛丽娜,他说他也很喜欢玛丽娜的作品,跟我的看法比较一致,都觉得她的作品关乎信仰。这么一聊,更激起我写她的冲动。

巧的是,听说以前在北京东村一起的女艺术家段英梅1998年去德国后曾经跟玛丽娜学习行为艺术,如今段英梅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女艺术家,曾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艺术展等众多的国际展览。在感叹“名师出高徒”的同时,我对阿布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为了这篇文章,为了对阿布其人其事有更多的了解,我与老朋友、艺术家段英梅又取得了联系,听她聊当年向玛丽娜学习行为艺术的往事。

段英梅2000年开始在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向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学习行为艺术,2005年,获得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在这几年时间里,她曾多次参与玛丽娜的行为艺术表演,与玛丽娜有比较多的接触。尽管2005年后,玛丽娜因为创作的需要,旅居世界各地,段英梅与玛丽娜见面的时间少了,但至今仍保持着联系。在玛丽娜的影响下,曾经从事架上绘画的段英梅开始转向行为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行为艺术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国际知名女艺术家。尽管如此,她仍然没有忘记恩师对自己的影响,用她的话说:“没有玛丽娜,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因此,在这里,特别感谢艺术家段英梅对我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与无私的帮助!

阿布从事行为艺术创作已经有四十多年,创作了很多杰出的作品,这里仅着重选择三个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即1974年的作品《节奏0》《情人—长城》和2010年的《艺术家在场》。从这三件作品可以大致了解阿布的创作脉络。

在创作《韵律0》时,玛丽娜只有28岁,却经历了人生中最惊险的一幕,差点为艺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在展览的房间贴出告示,准许观众随意挑选桌上的72种物件与艺术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水、羽毛等令人愉快的东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等危险性的器具,甚至还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玛丽娜把自己麻醉后静坐,让观众掌握所有权力,并声明一切后果由玛丽娜自己承担。

表演历时6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观众还表现出了善意,有的人递给她水喝,有的人给她玫瑰。当观众发现玛丽娜真的对任何举动都毫无抵抗能力时,便渐渐大胆起来:有人用剪刀将艺术家的衣服全部剪碎;有人用匕首在她身上划下口子;有人将玫瑰上的刺猛然刺入她的腹部;有女人提议让男人去强奸她;有位观众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颗子弹的手枪,放入她的嘴里,意欲扣下扳机,直到另一位观众惊恐不已地将手枪夺走……眼看着自己被施暴的过程,艺术家心中充满了恐惧,眼中充满了泪水,然而她的身体无法做出任何反应。

麻醉结束后,玛丽娜从椅子上站起,浑身累累伤痕,双目含泪,她缓缓走向观众,用目光对他们进行无声的控诉。面对艺术家那愤怒悲伤的眼睛,现场观众开始恐惧,他们纷纷后退,开始四散逃跑。

这样的结果,估计连阿布本人和现场观众都没有预料到吧。事实就是这样的残酷!玛丽娜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考验了人性的底线。

在通常情况下,因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名誉、地位等等的制约,人还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善”,一旦没有了制约,那隐藏的“恶”就显露了出来,这种“恶”就是“罪”的源头。这种“罪与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的,都觉得自己是善的,而把“恶”的矛头指向别人。

圣经《约翰福音》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耶稣面前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

文士和法利赛人在旧约时代是严格遵守律法的人,他们都觉得自己最圣洁,恨不得将那些没有守住律法的人都置于死地,但耶稣的一句话将他们的骄傲和自以为是都打碎了。“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耶稣不只是向文士和法利赛人发问,而是向全人类发问。面对这句震耳发聩的话,有谁能站得住脚呢!?

阿布用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向人们提出了这个残酷而又深刻的问题。所以,在《节奏0》结束后的访谈中她说道:“这次经历让我发现,如果将全部决定权交给公众,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1976年,玛丽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艺术家乌雷,两人在一起生活的点滴都成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素材。“他人即地狱”,如果说阿布在之前的表演里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更为激烈和彻底,那么两人互相伤害时的痛苦来得更为悲怆,前者只是决意,后者还包含了从信任里分裂出的误解、怀疑、恨意。由于乌雷长期酗酒、吸毒、对玛丽娜不忠,甚至会在意见产生分歧时打玛丽娜,玛丽娜也和乌雷的朋友出轨以报复乌雷。

在12年同生共死的生活与表演生涯之后,阿布与乌雷的感情在1988年走到尽头。他们决定以浪漫主义的方式来结束这段关系。玛丽娜和乌雷来到中国长城,玛丽娜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乌雷自戈壁滩的嘉峪关由西向东前行,他们一点点走近彼此,而心却渐行渐远。历时3个月,两人最终在二郎山会合,完成了最后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长城》。他们各自行了2500公里,在中间相遇,然后挥手告别。

与乌雷分手,玛丽娜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后,她的表演主题从两性转向了对于故土、战争、政治、精神和能量的探索。她出生于一个激烈的年代,父母都是南斯拉夫的军人,从小在军事化的管理下长大,在军人母亲的抚养下,生活中的一切都讲究纪律和限制,她从未感受到过母爱的温柔。另一方面,她的曾祖父是一位东正教教主,祖母又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教徒,经常带她去教堂做礼拜,这又让她能够接触到人性的另一面。一边是宗教,一边是政治,这种两级化的意识形态交织、碰撞,成就了不一样的玛丽娜,也让玛丽娜在后期通过政治和宗教的作品重新审视自己。

所以,凝视或者对视,是阿布后期作品的主要特征。最有影响力的就是2010年的《艺术家在场》。如果说《节奏0》深刻地表现了艺术家对“人性恶”的控诉的话,作品《艺术家在场》则达成了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这两个行为作品相距三十六年,这三十六年时间,阿布的行为艺术由身体所能忍受的极限开始转向心理的极限,即由外向内的探索,刺激性的行为越来越少,却越做越直指人心。

在2010年5月31日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作品《艺术家在场》中,长发长裙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长达716小时中,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的挑战。众多名人慕名而来,其中包括莎朗·斯通、艾伦·里克曼等。

在艺术现场持续的过程中,玛丽娜不是简单地坐在那边直视观众,她常常会做一个关键性的动作:每当一个新观众上场时,她会抬头睁开眼睛,与对方对视,直到对方下场。我通过视频仔细看了玛丽娜的眼睛,她的眼神就像一面能洞察人心的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心灵史,任何人碰到这双眼睛都很难保持镇静。许多观众在几分钟里便失控流泪,有一个体验完的小男孩在下场以后惊讶地说不出话来,还有一个女生走到玛丽娜面前脱掉了自己的衣服,最后被保安架走了。

整个艺术现场的高潮——分手多年的乌雷也在玛丽娜低头的时刻悄悄坐到了她的对面,玛丽娜抬头睁眼看到是乌雷,一开始还比较平静,不一会儿便情不自禁泪流满面,随后玛丽娜微笑着主动伸出双手,乌雷也伸出双手与玛丽娜紧紧相握。这意料之外的场面也震动了现场观众,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激荡起伏、爱恨情仇后,两人最终达成了和解。当年两人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分手,二十多年后又以行为艺术方式相聚、和解。

作为一名艺术家,阿布无疑是伟大的;但作为一个人,她当然有自己的局限。进入21世纪后,功成名就的阿布开始频繁出现在摄像机前、杂志封面,甚至是秀场前排的观众席。而且她成名之后,每次大型展览,都会请工作室的表演者代替她在展览现场表演她的那些成名作。她开始遭到人们的批评。

玛丽娜的麻烦事还不止这些。尽管所有人都看到了她和乌雷在纽约个展上的动人一面,但乌雷还是为了两人作品的版权问题,在2016年和玛丽娜对簿公堂。结果是玛丽娜败诉了,赔了乌雷不少钱。

再动人的爱情也有结束的那一天,唯有耶稣的爱长存!耶稣说:我不再纪念你们的罪愆与过犯!

罗伯特·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中文名:罗伯特·舒曼

外文名:robertschumann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

出生地:茨维考城

出生日期:1810年6月8日

逝世日期:1856年7月29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毕业院校:耶拿大学

代表作品:《蝴蝶》、《维也纳狂欢节》、《新音乐杂志》等

人物生平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68~1856729),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书商,具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对舒曼后来的文学造诣,影响至钜。母亲约汉娜·舒曼(johannaschumann)是一位富于浪漫气质的妇人。舒曼从母亲身上所承袭的热诚而敏感的个性,可说是他成年以后精神发展的基因。1817年,舒曼初随昆施(gottfriedkuntzsch)学习钢琴,此时便已崭露出即席创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1828年3月,舒曼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莱比锡改学法律。这个决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莱比锡是全德音乐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各种艺术活动都非常频繁活跃。具有强烈艺术家气质的舒曼,一到莱比锡就被这里活跃的艺术空气所吸引。在学校里,教授枯燥的法律课程命他感到索然无味,而音乐却使他感到格外的亲切。他几乎每天都在从事音乐活动。为了达到高超的钢琴演奏水平,他拜当时著名的钢琴教师里希·维克为师。两年后,舒曼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使他声誉大振。他公开举行的演奏会得到了音乐界的普遍承认与好评。于是他终于说服母亲,选择了音乐艺术的道路。1830年,他搬进了维克老师的家中潜心学琴。他时时抱怨老师的授课速度太慢,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别出心裁地用一根细绳把手指吊挂在天花板上偷偷练琴,试图以此加强手指触键的灵活性与力度。但是,错误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严重损伤,他想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的理想从此破灭了。这个意外的不幸对他的心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挫折并没有把他的精神与毅力摧毁。不久,他把目标转向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方面,在新的音乐领域中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三十年代是他钢琴创作最活跃的全盛时期,许多钢琴小品与曲集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舒曼7岁时向教堂管风琴师JG孔奇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创作。他在中学时代便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喜爱GG拜伦、J保尔、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

1828年舒曼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法律。他对此毫无兴趣,不久便放弃。1830年从钢琴家F维克学习钢琴,同时向HLE多恩学习作曲理论。当时他立志要做一个钢琴家,但由于手指受伤,不得不放弃钢琴转向作曲。1830~1840年间,舒曼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评论刊物《新音乐杂志》并任主编。四十年代他不断扩大音乐创作的范围,写了不少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重奏曲、清唱剧、歌剧等,如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列德序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响曲。同时应门德尔松的邀请,任教于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同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相恋多年,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维克的坚决反对。维克在这一方面对舒曼十分残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忧郁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才终于裁决了他们的婚姻悬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舒曼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于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他喜欢标题音乐,并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世界。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声上、节奏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音乐诗人”。

1843年F门德尔松建立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应邀在该校任教。次年随克拉拉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后迁居德累斯顿。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

1848—1849年德国爆发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潮的激励,精神振奋,这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1850年舒曼居住在杜塞尔多夫,担任了该市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指挥。但是由于早已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急剧恶化,1853年辞去指挥职务。

1854年,他因精神病恶化而丧失了理智,甚至连妻子也认不出了。一个严寒的冬日,他竟跳进冰冷的莱茵河里企图自杀,幸而被救并送进了精神病院,但他始终未得到完全的恢复。

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爱妻克拉拉的怀中安然逝去,终年46岁。

创作风格

旋律特征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于其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

舒曼钢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乐诗化之理想。他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舒曼认为,做为艺术家,道德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在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种特征:

1、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2、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3、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

4、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赫作品所获得的理念。

5、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节奏特征

“节奏”是舒曼钢琴音乐中,重要而有力的表达手法。经由节奏和拍子之间奥妙而多样的变化,产生了‘舒曼风节奏’所特有的飘逸性,这种飘逸性的不安定内涵,明显地是经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这种重音的不规律出现,大多来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落下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

舒曼惯用的节奏规律,大体有台下几种模式:

等节奏(homorhythmus)

互补节奏(komplementarrhythmus)

纠缠节奏(konfliktrhythmus)

以不等分节奏相互遇合的旋律与伴奏,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较常以2:3的形态出现于内敛的乐段。这种节奏或多或少呈显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挣扎。

和声特征

和声也是舒曼钢琴作品呈显其特殊风格的表达手法之一。虽然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自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追求无限美的思想,以及舒曼自身耽于梦想的主观性格,更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化而富于特性的和声效果。

舒曼特性和声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五种:

1、避免使用原位主和弦。舒曼为了达到调性感的消失,常使主和弦以隐伏的姿态出现,甚或将之排队而藉著“虚为终止”(v——vi)迅速转调。

2、经常使用转位和弦。特别是边疆六和弦,以造成音乐的飘浮性。

3、经常使用和声外音。

4、经常使用“副属和弦”与“拿坡里六和弦”(neapolitanische)。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或藉以扩张终止式。

5、运用“持续低音”(orgelpunkt)。藉此以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不协和的色彩。

音乐作品

舒曼钢琴作品的曲工序要有下列三种:

奏鸣曲式

(sonataform)此类钢琴作品计有下列六首:

1、1834年《触技曲》作品7;

2、1835年《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第一乐章;

3、1836年《幻想曲》作品17第一乐章;

4、1836年《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4第一乐章;

5、1838年《第二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2第一乐章;

6、1839年《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第五乐章,终曲。

变奏曲式

(variationform)此类作品有如下五首:

1、1830年《阿贝格变奏曲》作品1;

2、1833年《克拉拉主题即兴曲》作品5;

3、1834年《交响练习曲》作品13;

4、1836年《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4第三乐章;

5、1853年《三首为青年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18之一第二乐章。

套曲曲式

(zyklusvoneinzelstucken)此类钢琴作品有如下十八套:

1、1829年《蝴蝶》作品2;

2、1832年《间奏曲》作品4;

3、1835年《狂欢节》作品9;

4、1837年《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

5、1837年《幻想曲集》作品12;

6、1838年《儿时情景》作品15;

7、1838年《克莱斯勒亚那》作品16;

8、1838年《叙事曲集》作品21;

9、1839年《阿拉贝斯克》作品18;

10、1839年《花曲》作品19;

11、1839年《幽默曲》作品20;

12、1839年《夜曲》作品23;

13、1839年《钢琴曲》作品32;

14、1840年《罗曼斯》作品28;

15、1845年《为踏板平型钢琴而写的练习曲》作品56;

16、1845年《为踏板平型钢琴的技巧》作品58;

17、1848年《少年曲集》作品68;

18、1849年《森林情景》作品82。

后世影响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浪漫主义音乐是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浪漫主义时期是个钢琴特性小品盛行的年代,作曲家们都致力于创作形式各样的特性小品。舒曼作为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生活和艺术创造上,深刻地反映出了德国的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他无疑也是这支浩荡大军中的一员。舒曼在直接继承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发展舒伯特和韦伯的德国进步浪漫主义传统的同时,他使幻想曲、随想曲具有了在他以前从未有过的重要性,间奏曲在他的笔下成为了独立的钢琴作品。“阿拉伯风格曲”、“新事曲”、“幽默曲”这些体裁名称也首次被舒曼运用在钢琴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舒曼借用了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的形式,如同诗人将感情浓缩在数行诗中,将他的自身经历像日记般记载在精简而富有特性的小品上,然后将之连成套曲,表达完整的诗意。他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这一体裁形式,这成为他区别于同一时期其他作曲家的重要标志。舒曼的钢琴小品套曲的创作风格、创作技法,如标题性,在音乐思维中掺合着文学思维,切分、赫米奥拉节奏的运用等手法对19世纪中、后期乃至19世纪后的各个乐派的众多作曲家们在钢琴小品创作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评价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在此之前,从未有像《狂欢节》或者《C大调幻想曲》那样的作品问世。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是受到家庭和时代的影响而形成,这个时代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浪漫主义文学以及浪漫主义音乐塑造了浪漫主义音乐家舒曼。舒曼是属于十九世纪的,也是属于后世的,舒曼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精神,对后世乐坛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楼上误解!莫扎特无论如何不能算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雨果的作品为法国文学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风格,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

 雨果原名维克多·雨果,出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曾经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一生中创作的时间大概有六十年之久,期间他著作了诗歌小说剧本等等,雨果的作品为法国文学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风格,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在一八三一年正式向外发布的,是他非常有名的一部小说,小说中记录的是人性的丑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一个的名字叫做爱斯梅哈尔达,这是女主人公,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热情的姑娘,而卡西莫多是 故事 的男主人公,他的长相非常的丑陋,但是正是这个长相非常丑陋的敲钟人几次三番的救了女主人公,并且一心一意的爱着他,最后由于当时教会的宗教信仰还有卡西莫多的养父克洛德的陷害,两人都离开了世界。

 雨果的这一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他渴望美好的事物,揭露了当时宗教的种种不堪,这一部作品非常形象的将善与恶,美与丑表达出来。到现在为止这一部作品已经被多次翻译成他国的文字在世界各地传阅发行出版,甚至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所以由此可见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是非常有阅读和参考价值的,其中不仅仅有 历史 还有哲学思想。

雨果的贡献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影响力上,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非常有成效的。

 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以及 政治 文章,雨果的贡献在法国是有目共睹的。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在法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也是无人能及的。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创作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以及21卷哲理论著,共计79卷,而且每篇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雨果出生于法国的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从中学开始就喜欢文学创作,他的文学活动是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雨果与诺蒂埃的相识,促进了雨果的成长,并开始转向浪漫主义慢慢成为浪漫派的首领,为浪漫派创作做出巨大贡献。

 雨果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 教育 功能观。他同时也引领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潮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不但在文学艺术上贡献颇大,而且在普法战争期间,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的斗志,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并且他用作品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期间他创作了《九三年》、《凶年集》等作品。

1 雨果是什么主义的作家

2 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

3 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给维克多·雨果的信

4 雨果的名言励志

5 关于雨果的名言警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54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