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全部思想奠基于“理念”这一核心概念之上,他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乐。除此而外”“别无其它了”12。但他又从理念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13。柏拉图排斥文艺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就是文艺在本体上离理念太远,在实存上是对自然物的复制和抄录,是比自然实体还要等而下之的东西。柏拉图以精神实体理念作为艺术的最终根源,并把文艺贬低为比现实世界低一等的东西,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其理论错误性的一面;但在这一“错误”的理论中却又蕴含着两个方面的“正确”的认识。第一,柏拉图强调文艺是对实在之物的模仿时,他没有意识到他在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根源;第二,当他坚持理念中心论,坚持文艺理念创造文艺现实时,实际上是在强调理想性高于现实性,艺术世界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又从价值论的角度抬高了文艺活动的意义。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原则也是建立在“模仿说”基础上的,只是其含义和性质与乃师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亚里斯多德确立了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并使模仿说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亚里斯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14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是对柏拉图文艺观念的发展,它把文学创作活动归结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禀赋,从发生学的角度肯定了艺术创造是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能力,这就给“人人都是艺术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在此意义上,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使模仿说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德谟克利特),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柏拉图),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不是与真理隔了两层的“影像”)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这是对模仿说的最高肯定和赞赏。
第二,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15。“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
第三,亚里斯多德指出了艺术模仿的审美心理效果,认为模仿是人产生快感的源泉。所谓“快感”,亚里斯多德认为“快感可以假定为灵魂的一种运动——使灵魂迅速地、可以感觉到地恢复到它的自然状态的运动……凡是能造成上述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凡是能破坏上述状态的或造成相反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苦恼的。所以,一般说来,恢复自然状态,必然是使人愉快的”16。模仿之所以能使人获得快感,是基于亚里斯多德的知识观。亚里斯多德认为,对周围事物的茫然无知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从而导致灵魂失去自然状态,对事物的认识则能解除这种不安的心理,使灵魂恢复自然状态,从而使人感到心理的满足和愉快。艺术模仿之所以会让人产生愉快感,是因为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从艺术品本身产生一种认知感,“即使所模仿的对象并不使人愉快……欣赏者经过推论,认出‘这就是那个事物’,从而有所认识”,从而使人产生愉快感,亚里斯多德据此推论,“绘画、雕像、诗,以及一切模仿得很好的作品,也必然是使人愉快的”17。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亚里斯多德为什么会提出这种认识:某些对象本身(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看上去虽然令人感到讨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它们在艺术中得到的惟妙惟肖的模仿却会引起人们的快感。18
第四,亚里斯多德揭示了艺术模仿的创造特质。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例如诗人把事物的实体存在转换为语言符号的存在。因此,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在同神学文艺观作斗争时,就是以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为武器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在与新古典主义文艺观作斗争时,同样利用了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
从学理的层面说,模仿说与古希腊哲学观念的发展休戚相关。
苏格拉底之前,二元论的观念尚未形成,各种事物都是同质的,这类似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观念,这是早期人类思维尚未分化的共同特征,神人同形同性,神是人的肖像,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没有那种对于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感觉,一切都是迁移和流转,因而艺术毋须进行解释性的创造,只需再现性的模仿即可。关于这一点,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中指出,艺术所以模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都是互相关联的,从而它们的活动和结果也是如此的。如果艺术能够造成自然事物,它就一定要象自然那样来活动。19因此,古希腊人对任何不能用可见方式加以模仿的事物都不相信,在他们看来,文艺所再现的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事物而已,而这些艺术所表现的日常现实事物同人的关系,也正是普通知觉对象同人的关系。因此,艺术的本质即在于它同日常经验范围内事物的关系是一种模仿关系,说白了,艺术是对自然实在的复制。模仿不过是人对他喜爱的东西想接近而进行的一种努力。柏拉图虽然超越了自然本体论的一元认识模式,由于他把理念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万物产生之源,艺术不过是理念的映象和再现,因此,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仍然不得不用模仿说进行解释。模仿说的流行,使得希腊时期的哲人们对艺术与实在的关系都拥有一种朴素的认识,因而他们都对创造性或想象性的艺术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这种情形直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才得以改变。
模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imesis,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一个文学作品被理解为对——外在现实或者任何被描述为mimesis的方面——的再现。然而,亚里斯多德关于“模仿”的定义却融合了如下两重含义:其一,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的呈现;其二,作品本身就是一实体,并非仅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前一种意义的模仿说竟主宰了西方近两千年。
西方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自它们诞生以来就是被史论家们品头论足的好对象,这不仅仅因为这两种重要的文学主义之间有着那么显著的差异,也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而且其中又衍生出无数光辉灿烂的大师巨匠之作,更是为它们的理论发展增添了精彩扎实的实践证明。要了解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渊源流传,最为最为清晰感性的方式就是熟悉代表作品,而直接理性的方式就是摸清他们的史论发展。
首先在时间上,古典主义出现的时代远远早于浪漫主义,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了“古典主义”的启示,为了和后来17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潮区分开,这个时期的文学叫做“罗马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在普遍意义上认为是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8),他是罗马杰出诗人、批评家,生于意大利东南部韦努西亚,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他的著名文论《诗艺》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古典主义原则。其中所谓古典主义,指罗马文艺要向古希腊文艺学习,以古希腊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关于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或多或少和大学问家亚里士多德有关联。据说亚里士多德去世后,为了避免他的学术成果被当局者破坏,他的弟子们将其著作隐匿起来,直到后世才重新被挖掘出来,只有少部分学者得以专门研究,他们被称为“亚里士多德派”。虽说贺拉斯并未直接阅读亚氏的论文,但是《诗艺》公元后三世纪的训诂学家鲍菲里奥为其作序时说道:“贺拉斯继承了尼奥普托勒马斯的观点——至少继承了其主要的观念。”尼奥普托勒马斯是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原稿的亚里士多德派学者之一。所以说,《诗艺》实际上是接受了亚氏的文艺观念影响。
这点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摹仿”这一形态的相似之处和进步之处。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贺拉斯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例如:主张采用古希腊文艺的传统戏剧;学习艺术家表现手法;学习古希腊艺术家根据不同体裁用不同诗格;总之,应全面学习古希腊文艺。然而,这并不要求罗马作家在古希腊作家后亦步亦趋,因为它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所以,主张学习的同时,摹仿时不能作茧自缚,题材上描写罗马祖先,语言上敢于创新。
古罗马的文学创作虽然始终并未超越古希腊,但是贺拉斯的《诗艺》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史论著作之一,即使在经历了中世纪摸索时期的文学,和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之后,它也依然保存着顽强的生命力,直到新古典主义的萌芽。
17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处于斗争又妥协、势均力敌的状况,封建统治者手握政权,为了维护和强化封建王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秩序合理性,与此同时在文艺理论上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理论体系,法国的布瓦诺等人提倡的法国文艺向古希腊罗马文艺看齐的主张,世称“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它的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性和情感。”即强调以理性为文艺立法,以整顿文艺复兴以来的“混乱”的文艺状况
出现在路易十四时的法国,和“王朝复辟”时期的英国;而德国当时并未形成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未发展起来,因而也未形成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所以后来产生的“德国古典美学”和17世纪的法英古典主义含义不同。
由于各国政治进展不同,所以各国的古典主义风潮也略有不同,其中代表浪尖的国家还是有着优秀艺术传统的法国。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布瓦诺,1636年生于法国巴黎,他早年研读神学,后来学习律师,在父亲去世后成为了诗人,而他的思想也从激进的反封建主义转变为拥戴以路易十四为首的封建王朝。他的著作《诗的艺术》(1669年-1674年)是一千多行的诗体论文,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按照王权的政治要求和艺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验,企图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著作。总共包含四章。第一章总论中,一般论述文学创作基本原则,阐明理论的重要性;第二章分析牧歌、挽歌、颂歌、十四行诗、歌谣等非主要诗体;第三章论悲剧、喜剧、史诗等主要诗体,这部分为全书的核心部分,因为它提出“三一律”应被定为法规;最后就是论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忠告,总结全文。
巴黎,一座不夜之城、爱情之城,塞纳河畔的艺术与历史之都,拥有世界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当之无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誉,巴黎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达到了无可匹及的巅峰。
巴黎简介
所属国家:法国
巴黎的起源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过,那裏的巴黎还只是赛纳河中间“西堤”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希人”。西元前1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册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堤兹”。西元3、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将该城命名为“巴黎”。
西元6世纪初,巴黎开始成为法国的王都。10世纪末,休•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西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将巴黎大大扩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纪,巴黎仍在逐步扩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巴黎拥有70多万居民,千余条大街;第二帝国建立后,巴黎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村庄;到拿破仑三世时,始在巴黎开辟了一些宽阔的街道,修建了许多园林和公园,使巴黎开始形成今日的样子。
革命历程
巴黎不但是法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历届资产阶级共和国首都,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监狱的大门,从而开始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后来,这一天便成了法国的国庆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装起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区东部拉雪兹神父基地的巴黎公社墙,就是公社社员们最后进行防卫战而壮烈牺牲的地方。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5年8月25日解放,给巴黎带来了一派新的生机。20世纪,它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尽管二战也曾给它带来了创伤,但它在西方却一直保持著文化和人文方面的历史地位,文学、绘画的现代艺术运动,也始终在这裏一端,并不时推出全世界瞠目结舌的标新立异之作。
巴黎的政治、经济、文化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讲,1789年7月14日以前,巴黎是法国历代王朝的京都。此后,便一直是法国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今天,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等也都设在这裏。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那裏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院等。巴黎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摇篮。如果说巴黎的生活场景是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文豪的创作源泉,那麼塞纳河便是印象主义画派的母亲。1858年,17岁的克洛德•莫内便在画家欧仁、布坦的指导下,开始静静地坐在塞纳河边,细心地观赏和描绘著阳光的变化。
巴黎是法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巴黎的纺织、电器、汽车、飞机等工业都非常发达,时装和化妆品工业更是举世闻名。巴黎设有许多世界性的大银行、大公司、大交易所,它们以巴黎为基地,积极开展国际性业务,构成了一个国际性营业网。
巴黎的文化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早在1469年,法国第一家印刷场在拉丁区诞生,至今巴黎的新闻出版业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讯社之一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ésse)设在交易所广场,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报》(LeMonde)和《费加罗报》享有国际声誉。拉丁区也是法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古老的巴黎大学现已分为13所独立的大学,共有30多万学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区。
法国还有一种专门培养“精英”的学院,叫“大学校”(Grandes écoles),学生不多,但品质很高。很多有名的“大学校”设在巴黎,其中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声誉最隆。每年7月14日国庆日,在凯旋门前举行的阅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阵的青年军官,就是该校的学员。理工学院创办於1794年。不久拿破仑看中了这所学校,将其划归军事建制,还将一面写著“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Pour la patrie , les Scineces , la Gloire)的锦旗授与该校。1814年,俄普奥联军兵临巴黎城下,理工学院的学生要求参战,但面临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愿为取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这句名言一直激励著该校学生勤奋学习。200年来,这裏为法国培养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联军统帅福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贝古勒耳、汽车工业家雪铁龙、法国总统德斯坦等。现在该校已迁往西南郊的帕莱索(Palaiseau),占地150公顷,学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很有名,新生录取名单最后要由教育部长决定。化学与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文学家萨特、蓬皮杜总统等都是这裏的毕业生。
由夏特勒广场放射状建设的城市
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罗浮宫(Palais du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於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著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
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徵——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於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
世界级的法国料理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厨师的地位等同于富豪名流,备受尊崇;五星级餐厅傲视群伦,是社会的谈论焦点、观光客的话题;顶级餐厅打出「一生一次奢华的口号」,让人一生似乎缺憾无限;所谓的法国美食还有一个不便:不一定华衣金缕,但西装领带、裙装高跟鞋总是不能马虎,礼节更得按步就班,才能保有翩翩风度。巴黎之所以为美食之都就因为大街小巷都有不辱美食之都名号的餐厅、酒馆、饭馆;服装呢?不必拘束,你看,简衣便鞋的小说家走进来了;口叼烟斗、浅色卡其裤的退休银行家就喜欢他熟悉的街角餐馆的老位子;从法国南部来巴黎找表演机会的一对姐妹就爱小巷中老伯的家乡味……。咖啡,喝露天咖啡,在巴黎是全民运动,更是一种悠闲的表徵。法文裏的「Cafe」源自阿拉伯文,而巴黎咖啡馆历史已有300多年,第一家就是圣日尔曼区著名的普寇餐厅(Le Procope)的前身,而一路发展下来咖啡馆已经成为巴黎文化以及生活的一部份,这也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了。
而巴黎咖啡馆的特色并不像美式日式或义式的咖啡在玩弄各种加味的香料,他们纯脆以香淳的黑咖啡为主,也就是Expresso,最主要还是在品尝气氛与环境,嫌黑咖啡太浓的人,倒是可尝试蛮有特色的欧雷咖啡(咖啡加牛奶)。
采购一身巴黎风情
很少有地方能像巴黎这样,聚集世界上所有知名品牌的商店於一街,让人逛到昏天黑地,买到手脚发软……。巴黎塞纳河左岸、右岸时尚大购物,简言之就是另类搞怪与高雅矫作的大对决,这种现象同时反映出以市中心延伸出去,两岸居民文化发展的异端。对观光客来说,可以各取所需。不少人来到巴黎,都会去右岸的蒙塔涅大道名店街朝圣一番!即使只是逛橱窗,名牌货标价高得令人咋舌,瞥一眼时尚工业的结晶也值得!
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以卓荦独特的文艺思想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庄子在<天下><寓言>篇中比较集中地涉及到的浪漫主义理论问题: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和表现形式;浪漫主义理论中有关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为我摘录的一篇文章,相信会给你答案的:
庄子与浪漫主义
目录
Ⅰ导论
Ⅱ本论
Ⅲ结论
Ⅳ附注
Ⅴ参考书目
Ⅵ感言
Ⅶ附录
Ⅰ导论
又要作国文报告了。今天是三月十六日,十天后要交,开始著手罗!
虽然老师此次提前在寒假前已公布主题,但整个寒假我都在金门,金门没有图书馆,所以无法动手。现在,三月十六日,我才开始写报告,准备在三月二十四日完成。
此次我选的主题是「庄子与浪漫主义」,听同学说资料不好找,因此我决定找西洋浪漫主义的书,来和庄子比较,也许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庄子和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对自然的神秘崇拜,善用讽刺的笔法进行批评,及不修边幅等。然而,在当时来说,庄子只是很自然的过著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过什麼浪漫不浪漫,更何况,当时那里会有「浪漫主义」这个外来名词呢?
徐老师说「这是一个新的题目」也许这就代表著以前注意到这个部分的学者较少,因此截至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有关「庄子和浪漫主义」的论文及相关的文章。距截稿日只剩几天了,要加油啦!
庄子的思想其实处处隐藏著浪漫的思想,例如濠梁之辩中,他看到鱼在游,就猜想鱼儿很快乐,这种放任心灵自由奔驰的态度,就是浪漫主义的典型。
也许是古代学者太过严肃的关系,都忽略了庄子有如此浪漫的思想。也许国人都太过重视儒学,以至於其他各家思想未能完整的植入大家的心中,反倒是外国朋友们对道家的著墨较多,就连在网路上,道家文章都以外文撰述者为主。文学应当兼容并蓄的,当政者不应该只强调儒学,其他人的思想也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
Ⅱ本论
庄子,名周,[唐代道士成玄英说他字「子休」,这可能因古代文字(反切)拼音关系而加以附会]战国时代蒙地人,曾任蒙县漆园地方的小职员。他的学问十分渊博,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无所不包;他的学说基本上是根据老子而来,其著述有时几万字;大都用寓言的形式。他所写的:渔父、盗跖、胠箧各篇文字,用以辱骂孔子的门徒,来阐明老子的学说。譬如:畏垒虚、亢桑子等篇,全是说空话,没有事实的根据。可是擅长撰写文章,分析辞句,揭举事实,挖苦儒家和墨家的学者;纵使是当代的通儒硕学,也免不了遭受他的批评。他说话口无遮拦,因此许多王公大臣都不敢重用他。他这种处世的态度,和十九世纪时的一些人颇为类似。
法国浪漫主义的自由和个人主义最充分的表现在乔治桑和雨果的作品中。乔治桑是第一批以农民和卑贱的劳动者为小说主人翁的作者之一。另一个影响更广的作家是雨果,在许多年里,他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喉舌。他热衷於公共事务,雄辩的捍卫政治自由和为那些命运不济的人们主持正义,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悲惨世界》是一部通过英雄主义和苦难使灵魂净化后得到拯救的史诗,也是对社会残酷的有力控诉。
周显王二十年[西元前三四九年],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听说庄周很能干,指派代表,带很多金钱和礼物去聘请他,要他为相。庄周却苦笑对楚国来人说:「千金的确是一笔大财富,卿相的确有崇高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天子在祭祀时用以牺牲的肥牛吗?那些牛被饲养了好多年,一但披上了彩色的布巾,最后被载了送进太朝内当祭品;在这个时候,想平安的作一只小猪也办不到吗?我宁愿像乌龟一样,拖著尾巴在污泥沟中过活,不愿被有国的当权者牵著鼻子走,一辈子也不打算过官瘾,是何等的写意啊!」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不爱受到牵绊;只喜欢接近大自然,写写小文章。庄子最拿手的就是寓言,使人更容易了解其中的道理,而这种放任自己的心灵奔驰想像的态度,和浪漫主义文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果我们把浪漫主义文学看成社会与思想进步的一个因素,对它的重要性做出评价时,首先必须注意到它的严重局限性。即使是最自由的浪漫主义者,它们对理性和科学分析的轻视,对於最终解决人类的问题必然是个障碍。过分的感情是不容易控制的,让感情一方面像脱韁野马那样的自由驰骋必然会妨碍在另一方面做出判断。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雨果一方面对拿破仑三世发出愤怒的控诉,把它叫做「小拿破仑」,一方面却为拿破仑一世唱赞歌。
庄子和惠施在濠梁闲游。庄子说:「白鱼安闲自得的由水中出来游玩,这是白鱼的快乐。」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麼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心绪,但你也不是鱼,自然也无法知道鱼的心思。」庄子:「我们从头说起吧!你问我怎麼知道鱼的快乐的,表示你早就知道我已经知道鱼的快乐了才来问我。可见我在濠梁上便已知道了。」[注一]
庄子浪漫思想最著名的例子应该称的上是「濠梁之辩」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著,庄子见此,自然无法自拔的想像著鱼儿的快乐。但惠施显然不是浪漫主义的信徒,而以实际的态度回应庄子,造就了这一场闻名中外的辩论。两人的对话,也可以算是浪漫主义及其反动者的对应吧!
德国唯一的重要作家梅涅,其父母市政统的犹太人,但是后来为了方便的缘故皈依基督教。和雪莱与拜伦一样,梅涅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一个对保守主义无情的批评者。它几乎是把整个积极的一生献给他喜爱称呼的「人的解放战争」。但他不只是一个机智的讽刺家和对自满与反动进行辛辣批评的批评家。在他的《歌集》里,他表现了温情和忧郁的抒情天才,以及当时极少有人能超过的迷人的音乐魅力。他十分恰当的被称之为「筑巢在伏尔泰的假发中的夜莺」。
音乐和艺术与文学相似,在十九世纪的头十年目睹了浪漫主义的兴起。浪漫主义者并不真正把音乐看成客观的美。他们主要他来表达人们的精神境界。音乐不仅要唤起听者的兴趣,而且要激起他们的共鸣。音乐家试图用音乐把握住自然界的各方面,首先是人的情绪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说,作曲家和诗人一样,他们对周围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政治戏剧做出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方面的浪漫主义首先在抒情风格中找到了恰当的表演方式——钢琴曲和歌曲。这是对符合逻辑结构的大型交响乐形式的反动。自从大型交响乐令人敬畏的保卫者贝多芬像一个难於攻克的卫士那样捍卫著大型交响乐的大门以来,浪漫主义精神只能缓慢的进入室内乐和交响乐。
庄子虽然并未涉及音乐,但他和西洋浪漫主义者的共同点在於:两者皆重视精神层面的表现。相对於庄子以寓言方式将读者导入心灵的探讨,浪漫主义的音乐家也一钢琴曲和歌曲来表现其抒情的风格,并成功的将听众们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澎湃的热情给激发了出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公演时,全场如雷的掌声震耳欲聋,虽然贝多芬自己听不到,但他看到了。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波昂,但他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创作时代。贫困和严酷的父亲使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幸,成年后主要由於不实际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使他遭遇一连串的困难。衣著随便,率直到无理的程度,而且过度敏感和多疑,常自己假想受到最亲密的朋友们的怠慢,以至於伤了彼此的感情。虽然它有这些性格,仍旧能够获得朋友们对他的忠诚,并吸引住维也纳的男女贵族,对他卑恭屈膝。
庄子的随性和贝多芬不相上下。庄周穿著修补过的粗布大衣,用麻绳绑住的破鞋,去谒见魏国的国王。魏王说:「阁下为何如此落魄?」庄周说:「我是贫穷,并非落魄。读书人不能实践自己的理想才是落魄,穿著粗衣破鞋只是贫穷,不是落魄;也可以说是时运不济吧。」
庄周是个放浪不羁,非常开通的人。他把生死都看透了,要逍遥自在,不受任何拘束。他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世间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一样的。没有什麼看不开的地方,也没有什麼太兴奋的事;这就是他的达观哲学。他重奉自然,不众人为。所以荀况批评他说:「庄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这话说的十分恰当。
西方也有一些人和庄子一样豁达,过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德国的著名音乐家舒伯特就是其中之一。[注二]
舒伯特离开父母之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画家和歌唱家过著浪漫主义的希波米亚式的生活。他们始终贫困,始终工作,始终抱著希望。在这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是三人合一顶帽子,五个人和一个钱包,但是人们却用狭隘的观点错误地看待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夥被社会遗弃的人们过著与众不同的生活,他们在这种生活中一一死去。这些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著,但是这种生活不符合资产阶级所制定的方式。他们的要求不高,晚上聚集在一起奏音乐,好天气一起到乡间去。在乡村,舒伯特会於某个下午在一张乡村饭店菜单的背后写作六首歌曲和华尔滋舞曲。舒伯特的音乐正式这样的反映了威尼斯的优美和生活的节奏。
庄子延续了老子对自然的崇敬,而主张人应多接触大自然,领略大自然伟大的一面。浪漫主义的作家和画家也和他有著相同的看法,将其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根源最为深长。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两位伟大先驱是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华滋华斯以对自然的神秘崇拜而著称。他不仅崇拜自然表面的美,而且把自然看成是一种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宇宙精神把一切生物都团结在神性的关系中。他相信感官对自然的崇拜能使人们更深地悟解生活的崇高,使他们能够听到「人的宁静的悲哀的音乐」,由此而增进同类的爱和同情。柯勒律治的特殊天赋是使奇异怪诞世界变得可信。虽然他有时在形而上学的浓密森林中漫步,他的神秘诗歌《古舟子咏》成功地创造了英语中最生动而富有想像力的著作。这部著作表现了柯勒律治异乎寻常的才能。他把纤细的、几乎是女性的感情和对奇异的、超自然的恐惧事物,以及产生於人们感情的朦胧深处,以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折磨人们的精灵鬼怪的扣人之弦的描写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的代表者是卡米耶‧科罗(一七九六—一八七五年)。他是巴比松派的领袖,以巴黎附近的村庄巴比松得名。遵循这一传统的其他画家中有英国特纳(一七七五—一八五一年)。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们像德拉克鲁瓦一样醉心於恣意地表现感情主义,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感情主义的调子比较宁静。他们是自然的诗人,他们笔下的森林、溪流和山峦笼罩著一层薄薄的雾霭,充分地表达他们崇敬自然的心情。
古人对庄子的评语,比较明确地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所说:他的思想,主要是根源於老子。并且常常攻击并挖苦儒家和墨家。战时代的荀卿(况)说他:庄子的学说偏重於自然,忽略了人为的作用。从这些评语,就可以明白他的学说的大概。
Ⅲ结论:
从上述的举证,庄子和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已大致明朗了。虽然没有找到任何一篇论文来支持我的论点,但透过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考据,中外书籍对照之下,就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只可惜鲜少有人注意到此一关键,若非徐老师订了这一个题目,我也不可能发现庄子也可以算是浪漫主义的学者呢!
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惠施和庄子的焦点不同。庄子较随性,放任自己的心灵天南地北的自由奔驰,并擅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写出一篇篇文字简短却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比起其他各家教条式的文字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其杀人不见血的讽刺手法,尤是一绝。但惠子就不同了,他不像庄子那麼随性,因此两人的关系虽是好友,但也可以和浪漫主义及其反动者有一丝相似之处,您注意到了吗?
也许本学期结束之后,甚至可能是本篇报告完成之后,我和庄子的缘分就已经尽了,终吾生不再有机会接触到他,但我仍旧爱好道家清新自然的处世态度,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告诉别人,┌在徐富昌老师的导引之下,我发现庄子原来是浪漫主义者呢!┘
Ⅳ附注:
注一:即「濠良之辩」,原文出自《秋水》。
注二:舒伯特和贝多芬同住在同一个程式,是当时唯一可以和他齐名的音乐家,但舒伯特非常敬畏贝多芬,因此一直没有勇气和他交谈。他的八部交响曲中有许多无可比拟的杰作,只有歌剧没有完全表现出他全部才华。
Ⅴ参考书目:
徐富昌老师的讲义。
老子庄子,严灵峰编著,正中书局。
庄子选注,严灵峰编著,正中书局。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编,王孝鱼整理,木铎出版社。
当代文明史话〈四〉,罗国治编著,华严出版社。
Ⅵ感言:
现在时间是三月二十六日凌晨三点二十八分,报告终於接近完成的阶段,只差这一段感言。原先预定在三月二十四日完成,却还是在最后关头才完工。
有点后悔选了这一个题目因为资料实在相当少,少到找不到把庄子和浪漫主义放在一起的论文。虽然我只花了五天来撰写这一份报告(前言是十六日写的,正文是二十二日才动手的),但这五天的心力交瘁是无法形容的。但一切的辛苦都已随著报告的完成而烟消云散了。
上一次报告完成时,我下定决心下学期的报告一定要提早著手寻找资料,不可以临时抱佛脚。孰料上次还用了十天,这一次却只花了五天,实在是一次不如一次。
其实我虽然很仓促的完成了这一份报告,但我的收获还是不少,我了解了庄子的思想及文学之中,充满了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者的特质和生活方式。贝多芬、雨果、梅涅、歌德和席勒等人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和庄子的文章有相似之处。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如此的浪漫思想,称的上是浪漫主义的始祖,只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使我们这些小朋友必须去汇整西洋史及庄子,才能成就此篇。
无论如何,我终於可以卸下这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开心的过青年节了。只希望期末考时也能顺利通过,画下休止符,成功迈入人生的另一里程。
Ⅶ附录:
一
庄子家境贫困,生活不好过,就前往监河侯处去借米粮;监河侯说:┌好吧!等我催讨了市面上的税收之后,可以借给你三百两银子,行不行?┘庄子马上发怒火,气冲冲的说:┌我昨天到这里来的时候,在路上有人喊我,我掉头一看,原来在车轮底下有一条鱼,我问他是干什麼来的,鱼儿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神,你有没有一升半斗的水来救活我?』我说:『好的,我正要到南方去,说通了吴国和越国的君王,引导西江的水来救济你,可以吗?』鱼儿愤怒的冷著面孔说:『我丢失了我正常的水中生活,现在走投无路,只要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救我了;你这麼说,不如早一点到市场去找我吧!』┘
二
最有代表性的英国浪漫诗人可能是济慈、雪莱和拜伦。济慈和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不同之处在於他把美和思想热情相互等同,这和希腊人把美和善相互等同很相似。他的信条的精萃。表现在著名的诗《希腊故瓮颂》中:「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就是你在世上所知道的一切,你也只需要知道这些。」他的观念是理想的美;不管鲜花枯萎,青春消逝,理想的美将永不消逝。雪莱和拜伦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更感兴趣。他们虽然出身上层阶级,却都是顽固的保守主义的叛徒,并利用他们的天才热情洋溢的为正义和自由呼吁。雪莱已无政府主义的罪名被牛津大学开除,以后几年里成为哲学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威廉‧歌德温的信徒。虽然他最终修正了一些年轻时代的激进主义,他的思想越来越在朦胧的抽象世界里漫游,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非正义的憎恨和对於一个欢乐与自由的金色黎明的向往。十岁就继承男爵爵位的拜伦爵士,比雪莱更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浪漫主义的勇气和对人类的虚伪和骄横进行冷嘲热讽的诗人。他不仅以高傲的个性,而且以围绕他一生的丑闻,和直率而大胆的诗句典型的代表了这一时代浪漫主义者的精神。他在为希腊人争取自由的战争中死去。他的死亡是他短暂的、充满冒险的一生最为恰当的顶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