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姜夔生平介绍

古代诗人姜夔生平介绍,第1张

  姜夔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的一个破落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知县,在知县任上病卒。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父亲死后,十四岁的姜夔依靠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因为祖籍属饶州鄱阳,他曾于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至1183年(淳熙十年),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他自号白石道人,是一位在宋代词坛中,开创清空词风的著名词人。少年才俊,风流儒雅。“白石自定歌曲六卷,共六十六首,耳有本事之情词,乃得十七八首”,白石三分之一得情词皆永妓之作。

 姜夔较早得恋情是在合肥,时年21岁,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他到淮扬,作《扬州慢》。“合肥双飞情恋”即从此开始。《淡黄柳》题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曲,以纾客怀。词云: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此词是为合肥姊妹所写的情书,在白石得其他情书中以“大乔”、“小乔”喻此合肥双艳。如《解连环》云: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此情别之词,特别点出了姊擅琵琶,妹擅弹筝得情形。后约无期,落得“照伊自睡”。

 姜夔33岁时,在鄂北的沔东,十分怀念合肥名叫“莺莺”、“燕燕”,姊妹花,后在金陵途中感梦而作《踏莎行》: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淳熙十六年(1189),他和“合肥双艳”已经分手多年,在湖州游玩,湖州的秀水画船使他记起了当年在合肥姊妹初识的情形:“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琵琶仙》)”

 公元1191年(绍熙二年),35岁的姜夔从合肥出发,泛巢湖,作《满江红》词,以浪漫的笔法和想像,讴歌巢湖仙姥,兼怀古叹今。这年夏天,又到金陵谒见杨万里,期间作了《醉吟商小品》词,怀念合肥情侣。秋天,再度奔赴合肥,作《凄凉犯》词,通过对合肥城邑荒凉景色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思。姜夔和合肥姐妹的感情,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感情经历。从二十多岁认识这对姐妹以来,他有过多次合肥寓居之举,直到绍熙二年秋,那对姐妹离开合肥才止。他在这年作的《秋宵吟》中无可奈何的说:“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摇落江枫早,嫩约无凭,幽梦又杳。”对她们的离去表现出无比伤感和眷恋。又作《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是年合肥东归,又有忆别之作:《长亭怨慢》一词写道:“阳春三月,絮花飘尽,小户人家的门前柳暗荫浓。”可以想象,那聚居其中的一家人多么温暖安恬。然而,多情的'词人却要与情人分开。曲折迂回的淝水向远处延伸,零乱的船帆在暮色中把词人载向茫然失落的去处。夕阳西沉,送他登程的情人倩影渐渐模糊,最后连熟悉的合肥城池轮廓也看不清了。词人一遍遍回味着情人的叮嘱:“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要他尽早回来,花朵般的人儿,怎能没个护花人呢?相别匆匆,行也匆匆,分手得太轻易。这“轻易”给后来的白石留下深深的悔恨。“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胡天》)以致到了晚年,他住在杭州,一到灯会就满怀凄凉。“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花满市,月浸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看了游人缓缓归”(《鹧鸪天》)。分离得久,梦中情人的玉容也开始模糊:“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小鸟啼”。发展到后来,梦中也难以再有情人的温存:“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令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浸被,尚知。”

 姜夔离开合肥时,与情人是相约重会的,但命途多艰,身不由己,重温旧好的梦到底没有兑现。《江梅引》写道:“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当年我们快活地游玩的那街道,如今该只剩下古木斜阳,一片箫索。我曾和她约好,乘扁舟回去;这桩心事,看来已是泡影。我临别写过一首歌词,说是春草葳蕤的时候就回淮南,现在又是芳草萋萋的季节了。“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青草”(《点绛唇》)。姜白石词风清绝,不坠凡尘,为人潇洒,不拘泥世俗之见。相传他曾过访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座中见其歌伎小红,深为倾倒,填下千古流传的《暗香》、《疏影》二词:《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范成大便以小红相赠,姜夔携美还乡,自吴江垂虹桥下过,诗兴大发,写了一首七绝:“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红是范石湖送给姜夔的妾。白石每作新词,即自吹箫,小红随即歌而和之。那是多么其乐融融的情景!是后世文人最为羡慕的艳遇之一。白石晚年凄凉,小红遣嫁,他落魄一生,居无定所,因为无家,也就没有娶妻的基本条件,一个风流才子没有“红袖添香”的落寞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姜夔为了生计,应为官的朋友之邀去做了幕僚,离开了合肥,与姐妹分手时曾誓言必来迎娶,订下白首之约。但后来竟没有结果,他于绍熙二年最后一次去合肥时,二女已人去楼空,一场苦恋,终成绝唱。宁宗庆元三年(1197)的元夕之夜,姜夔做了一个重见旧日情人的梦,这时他43岁,离初游合肥已有20年了。他将这个梦和当时的心情写了一首《鹧鸪天》做为纪念: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的感情是十分不幸的,令人伤怀不已。他年轻行游两淮时,在合肥认识了歌妓姐妹两人。这两个歌妓色艺兼备,而且很能与他知心。他对她们可以说是一见倾心,交往了很久,一度曾打算同时迎娶姐妹两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他终身未娶,以孤老终其生。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冀南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极盛于清代的直隶省(河北省)。冀南皮影戏是河北省地区的戏曲艺术之一。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特别是以邯郸市肥乡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肥乡县是冀南皮影的发祥地,肥乡当地将皮影称为“牛皮影”、“皮子戏”、“戳皮戏”、“一只眼戏”。肥乡皮影造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依托,以民间剪纸的样式出现,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浙江皮影

艺人在表演皮影戏

浙江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优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5]

广东皮影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6]

陆丰皮影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6]

湖北皮影

湖北皮影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湖北沔阳皮影

身高二尺二寸左右(70至80厘米)的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江汉平原地处荆楚腹地,北依汉水,南贯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阳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沔阳皮影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我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沔阳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

沔阳皮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等特点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歌腔”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观众百看不厌。有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江汉平原皮影的魅力。

皮影戏

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阳皮影戏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由独特的“十不闲”技艺大师——范正安先生为独特代表任务,继承民族遗产,打造泰山品牌,弘扬泰山文化!泰山皮影表演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为与会代表表演的泰山石敢当故事,受到了一致好评,其皮影艺术先后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走遍中国》《文化访谈录》等专题报道。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小学课堂。

陇东皮影

皮影戏《斩蔡阳》(6张)

陇东皮影的创柞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即阳刻)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山西皮影

沔阳皮影戏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7]

晋南皮影

在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世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含嫣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晋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陇,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孝义皮影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清徐皮影

清徐常丰村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

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夜幕低垂时,二胡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皮影戏形象夸张,人物画稿通常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皮影人物由头、臂、手、身等8个部分组成,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过程极为复杂。

常丰皮影

清徐常丰村皮影戏

常丰村皮影选用小公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把选好的牛皮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后,用刀刮薄,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直到第四次薄至透亮为止。然后将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包裹,加油汁推按,解除皮质的收缩性,使之平展光滑。再根据画稿描绘图样,开始镂刻。镂刻是最难的工序,刀具有数十种,分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花口刀等,使用方法也格外讲究。平直的线条用平口刀的刀尖扎、推,曲折多变的花纹用斜口刀刻、裁,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圆口刀去凿。做成一个皮影,通常要手工雕刻3000余刀。

京西皮影

皮影戏图书

《北京西派皮影遗珍》北京西派皮影,亦称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具有都城特点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

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当时,中原北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记:“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经过抢救性修复整理,下苇甸皮影已经进入博物馆科学保护系列。在保护珍贵文化实物遗产的基础上,同时也存留了难得的皮影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大量专业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安皮影

皮影戏传入成安时间较早。据1975年县文化馆“皮影调查”显示,皮影戏可能在宋朝时就已传入成安,明万历年间在丁庄村已有流传,清乾隆时期丁庄皮影第四代宗师、人称“活猪八戒”的宁老和“北乡义庙会斗神汉”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成安的皮影均采用牛皮刻制(其他地区的皮影大都用驴皮制作),造型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影人高约50公分左右,生、旦、净角高大,小丑、小妖等角色要小一些。除刻人物之外,还要刻制云朵、桌椅、动物、水族、城楼、房屋等道具、背景,造型相当丰富,除净角、丑角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之手法刻脸谱外,生角、旦角用镂空雕刻,显得空灵、爽洁。人物的头像是活的(单独的),能随意拔出与身子分离。众多的角色头像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及文武服装的变化,随时更换不同的身子,而行当相同、服装类似的人物也可任意更换头像。

成安的皮影戏除孙横城皮影剧团配唱“四股弦”外,其他都配唱“淮调”。“淮调”为流传在河南周口地区淮宁县一带的稀有地方剧种,属梆子腔体系。其唱腔高亢粗犷、质朴健朗,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无为与自然观念

人要效法天,为何?天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上也生长作育万物于人,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只有给与,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以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为此而已,没别的理由可说。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不作。“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对仁义于圣人的观念

争王称霸的作为,以行仁由义为号召,功利观念普遍流行,动称圣人,随口仁义的理论屡见不鲜,老子才不得不严加驳斥,形同谩骂了。而他认为真圣人,救世淑人,犹如天地之心一样,平等无私,更无目的与条件,行其义所当为而已。真圣人也该“无为”“无不为”的。

3. 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有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古代“国”仍做地方行政单位名称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时用国,而“天下”则指代我们所言世界与国家。“小国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来”说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觉与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会常有的现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与自觉政治以为,它对于天下(即如今之国家)政治的观念,是主张统一的德治,如,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将欲壑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经与德经各自分开,并不合一,道是其体,德是其勇。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重心哲学,以德为处世及为政外用的重心。

(1)贬斥权谋,主张以长厚自处。

(2)诸侯建国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张政治统一,且以德化一统。

(4)抱怨以德。

6. 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人手立基虚极精笃的养静论: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谷神”的境界。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达到“天门开阖,能天雌乎”完全雄阳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并非昏迷或糊涂,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然的境界。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酒,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他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还童”。

7. 道教的《清静经》

《清静经》极力仿效佛教《心经》,与儒释道之教思想融会贯通,估禅宗五祖为之评价:“后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悟,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犹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孟子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

孙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王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孙武的祖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不断向中原学习,以求摆脱楚国控制,富国强兵。晋国看到吴国的兴起可以牵制的楚国,减少对中原的压力,所以派人入吴传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帮助吴国按中原兵制进行改革以增强军事实力。吴国也对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就受到过孔子的赞扬,认为他“懂礼”。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避隐深居。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伍子胥的帮助,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和公子庆忌,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这时,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就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他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他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讲:“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于用他做了将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武做为一名将军的风采和品格。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参见吴楚争霸战争)。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参见柏举之战)。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

韩 非 子 的 思 想

韩 非 子 师 承 荀 子 ,但 却 提 出 许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观 点 ,写 下 不 少 伟 大 著作 ,是 战 国 时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韩 非 子 》通 过 许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统 地 阐 明 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 他 的 著 作 总 结 了 古 代 国 君 的 得 失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主 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决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胜 天。

二 、人 不 应 该 违 背 自 然 规 律 ,而 要 把 天 当 作 物 类 来 利 用。

三 、国 家 要 富 强 ,要 靠 耕 战 ,耕 是 搞 好 农 业 生 产 , 战 是 加 强 战 备。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适 合 于 当 时 社 会 ,因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随 之 变 化 ,因 此 具 体 措 施 也 应 改 变 。

五 、法 治 讲 求 法 术 、法 令 ,要 让 人 人 皆 知 ,坚 决执 行。是 国 君 驾 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国 君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 和 威 势 。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08303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78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