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大思潮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文艺复兴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 对中世纪的反拨唤醒了人们对压抑已久的人性的重新认识和热爱。浪漫主义呼喊“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对工业革命的反拨将人们从对物质的过分迷恋中唤回到对自我价值、自我情感的肯定与热爱中。以这两大思潮作为反观英国历史发展的参照物, 透过对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思潮实质的发掘与探究, 揭示英国历史演进的实质。
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中世纪的反拨
中世纪的英国, 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所左右。人们的出生、婚配和死亡都必须履行宗教仪式。人们虽然听不懂拉丁语经文, 却本能地表现出谦恭、虔诚、驯服和理解, 甚至主动反省自己的言行。而“教会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态, 借助于宗教象征物和世代相传的礼器, 借助于墓地、圣殿、圣徒遗物与十字架, 以及教堂的宗教仪式, 对教徒施加影响” 。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 英国的教堂建设迎来了高潮。仅在一个世纪之内, 英国就修建了97所大教堂, 若加上各地星罗棋布的教区教堂, 教堂总数相当惊人。同时, 为了获取政治庇荫, 教会还致力于神化和辅佐王权。
二,、浪漫主义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反拨
从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后, 自然科学在欧洲大陆遍地开花。科学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重商主义”观点, 强调“一国的财富必然包括贵金属金、银等, 它若没有贵金属矿场, 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 且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据此, 英国加快了殖民掠夺, 逐渐形成了它的贸易发展和市场体系。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社会相对安宁与稳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拉开了帷幕。英国在金融业、手工业、棉纺织业、冶铁和采煤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发展。
冯至
被鲁迅称为最好的抒情诗人冯至,其浪漫的一面,可以《我是一条小河》为代表,而他更为人称道的《蛇》,写的是不无浪漫的爱情,但是,所用的感觉,却不是浪漫主义的,相反与象征主义的感觉世界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如果不是象征主义强调以外部感觉的新异来暗示内在心灵,谁能想象,一个年青的恋人会把自己的爱情比做不论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还是在西方圣经传统中都是引起邪恶联想的“蛇”呢?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语言──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把爱的相思想象为蛇,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陌生化的惊异,但是并不怪异。蛇所引起的联想是寂静、无声、冰冷,甚至恐惧。爱情的欢乐、热烈的相思,居然和恐惧、冰冷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恰恰表现了诗人的爱之切,为没有把握,可能的失败而感到恐怖,这不时袭来的单恋,并不如一般爱情那样是双方共享的,因而是秘密的、寂寞的,安静的、冰冷的,害怕引起姑娘的“悚惧”的。难得的是,感觉是如此奇崛,联想的过渡又如此自然,蛇所引起冰冷感觉和单恋的孤独、冷清属于相近的联想。而下文中,蛇轻轻地从姑娘的梦中衔来绯红的花朵,暗示爱情的热烈和希望,冰冷转为热烈,之所以不显得突兀,是由于心理上相反联想转化为自由过渡。这已经不是自然流露,也不是自我表现了,不是直接抒发,而是把感情隐藏起来。甚至也不单纯通过意象。而是通过意象,用奇特的陌生、突兀的感觉来象征内在的感情。象征艺术的关键是打动读者的感觉,然后再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留给读者自由的、弹性很大的想象空间。
正是因为这样,它的外部感觉所象征的感情,就不像浪漫派那样强烈,不像华滋华斯说的那样强烈(powerful),它往往把激情转化为冷峻,急切转化为从容,意识转化为潜意识,感觉转化为潜感觉,常规语义时常被颠覆,浪漫主义的情理交融,时而向非理性过渡。
正是这种艺术感觉的新天地,吸引了厌倦于直接呼喊的浪漫诗人向它投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