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亥杂诗》全诗写到

《已亥杂诗》全诗写到,第1张

165. 我言送客非佛事,师言不送非佛智。双照送是不送是,金光大地乔松寺。

(重见慈风法师予乔松庵。叩以台宗疑义,聋不答。送予至山门,予辞,师正色曰:是佛法。)

166. 震旦狂禅沸不支,一灯慧命续如丝。灵山未歇宗风歇,已过庞家日眚时。

(钱◇庵居士死矣,得其晚年所著《宗氾》二卷。)

167.曩向真州订古文,飞龙滂熹折纷纭。经生家法从来异,拓本模糊且饷君。

(在京师,阮芸台师属为齐侯中虺二壶释文。兹吾师觅六舟僧手拓精本,分寄徐问蘧,属别释一通。因柬问蘧。)

168. 闭门三日了何事?题图祝寿谀人诗。双文单笔记序偈,突笔幸趁酒热时。

169. 劘之道义拯之难,赏我出处好我书。史公副墨问姓氏,屈指首寄虬髯吴。

(欲以本集一分寄虹生,未写竟。)

170.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171. 猰貐猰貐厉牙齿,求覆我祖十世祀。我请于帝诅于鬼,亚驼巫阳莅鸡豕。

172. 书梦亚驼告有意,明年三月猰貐死。大神羹枭殄枭子,焚香敬告少昊氏。

173. 碧涧重来荐一毛,杉柟喜比往时高。故人地下仍相护,驱逐狐狸赖尔曹。

(吊朱大发、洪士华。二人为先祖首茔者也。先主母殡宫在先祖侧,地名花园埂也。)

174. 志乘英灵琐屑求,岂其落笔定阳秋?百年子姓殷勤意,忍说挑灯为应酬。

(乞留墨数行为异日相思之资者,填委牖户。唯撰次先世事行,属为家传、墓表,则详审为之,多存稿者。)

175. 琼林何不积缗钱,物自低昂人自变。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异无权。

(近日银贵,有司苦之,古人粟红贯朽,是公库不必接纳镪也。予持论如此。徐铁孙大令荣论与予合。)

176. 俎脍飞沉竹肉喧,侍郎十日敞清尊。东南不可无斯乐,濡笔亲题第四园。

(过严小农侍郎富春山馆,觞咏旬日。其地为明金尚书别墅,杭人犹称金衙庄。予品题天下名园,金衙庄居第四。)

177. 藏书藏帖两高人,目录流传四十年。师友凋徂心力倦,羽琌一记亦荆榛。

(吊赵晋斋魏、何梦华元锡两处士。两君为予提正《金石墨本纪》者也。)

178. 儿谈梵夹婢谈兵,消息都防老父惊。赖是摇鞭吟好句,流传乡里只诗名。

(到家之日,早有传诵予出都留别诗者,时有“诗先人到”之谣。)

179. 吴郎与我不相识,我识吴郎拂画看。此外若容添一语:含元殿里觅长安。

(从妹粤生与予昔别时才髫龄,今已寡矣。妹婿吴郎,予固未尝识面也。粤生以其遗像乞题,因说是偈。)

180. 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岛畴人奉大师。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

(吊黎见山同年应南。见山顺德人,官平阳令,卒于杭州。)

181. 惠逆同门复同薮,谋臧不臧视朋友。我兹怦然谋乃心,君已砉然脱诸口。

(陈硕甫秀才奂,为予规划北行事,明白犀利,足征良友之爱。)

182. 秋风张翰计蹉跎,红豆年年掷逝波。误我归期知几许?蟾圆十一度无多。

(以下十有六首,杭州有所追悼而作。)

183. 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千古知言汉武帝,人难再得始为佳。

184. 小楼青对凤凰山,山影低徊黛影间。今日当窗一奁镜,空王来证鬓丝班。

185. 娇小温柔播六亲,兰姨琼姊各沾巾。九泉肯受狂生誉?艺是针神貌洛神。

186. 阿娘重见话遗徽,病骨前秋盼我归。欲寄无因今补赠:汗巾钞袋枕头衣。

187. 云英未嫁损华年,心绪曾凭阿母传。偿得三生幽怨否?许侬亲对玉棺眠。

188. 杭州风俗闹兰盆,绿蜡金炉梵唱繁。我说天台三字偈,胜娘膜拜礼沙门。

189. 残绒堆积绣窗间,慧婢商量赠指环。但乞崔徽遗像去,重摹一帧供秋山。

190. 昔年诗卷驻精魂,强续狂游拭涕痕。拉得藕花衫子婢,篮舆仍出涌金门。

191. 蟠夔小印镂珊瑚,小字高华出汉书。原是狂生漫题赠,六朝碑例合镌无?

192. 花神祠与水仙祠,欲订源流愧未知。但向西泠添石刻,骈文撰出女郎碑。

193. 小婢口齿蛮复蛮,秋衫红泪潸复潸。眉痕约略弯复弯,婢如夫人难复难。

194. 女儿魂魄完复完,湖山秀气还复还。炉香瓶卉践复残,他生重见艰复艰。

195. 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香,女仙不赋降坛诗。

196. 一十三度溪花红,一百八下西溪钟。卿家沧桑卿命短,渠侬不关关我侬。

197. 一百八下西溪钟,一十三度溪花红。是恩是怨无性相,冥祥记里魂朦胧。

198. 草创江东署羽陵,异书奇石小崚嶒。十年松竹谁留守?南渡飞扬是中兴。

199. 野冬修竹欲连天,苦费西邻买笋钱。此是商鞅垦土令,不同凿空误开边。

200. 皇初任土乃作贡,卅七亩山可才众。媪神笑予无贫法,丹徒陆生言可用。

(吾友陆君献,著种树书,大旨言天下之大利必任土,“货殖”乃“货植”也,有土十亩,即无贫法,昔年曾序之。)

201. 此是春秋据乱作,升平太平视松竹。何以功成文致之?携箫飞上羽琌阁。

(又乞墅)

202. 料理空山颇费才,文心兼似画家来。矮茶密致高松独,记取先生亲手栽。

203. 君家先茔邓尉侧,佳木生之杂绀碧。不看人间顷刻花,他年管领风云色。

(从西邻徐屏山乞树栽,屏山允至邓尉求之。)

204. 可惜天南无此花,腰身略似海塘斜。难忘槐市街南宅,小疏群芳稿一车。

(忆京师鸾枝花)

205. 可惜天南无此花,丽情还比牡丹奢。难忘西掖归来早,赠与妆台满镜霞。

(忆京师芍药)

206. 不是南天无此花,北肥南瘦二分差。愿移北地胭脂社,来问南朝油壁车。

(忆海棠)

207. 弱冠寻方数岁华,玲珑万玉嫭交加。难忘细雨红泥寺,湿透春裘倚此花。

(忆丁香)

208. 女墙百雉乱红酣,遗爱真同召伯甘。记得花阴文讌屡,十年春梦寺门南。

(忆风宜门外花之寺董文恭公手植之海棠一首)

209. 空山徙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

(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

210. 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

(忆北方狮子猫)

211. 万绿无人嘒一蝉,三层阁子俯秋烟。安排写集三千卷,料理看出五十年。

(欲写全集清本数十分,分贮友朋家。)

212. 海西别墅吾息壤,羽琌三重拾级上。明年俯看千树梅,飘飖亦是天际想。

213. 此阁宜供天人师,檀香三尺博士为。阮公施香孰施字?徐公字似萧梁碑。

(造佛像之匠谓之博士,出《摩利支天经》。予供天台智者大师檀香像,徐问蘧为予书扁曰:观不思议境。书楹联曰:智周万物而无所思,言满天下而未尝议。)

214. 男儿解读韩愈诗,女儿好读姜夔词。一家倘许圆鸥梦,昼课男儿夜女儿。

(时眷属尚留滞北方。近人郭频伽画《鸥梦圆图》,予亦仿之。)

215. 倘容我老半锄边,不要公卿寄奉钱。一事避君君匿笑:刘郎才气亦求田。

(俭岁,有鬻田六亩者,予愿得之,友人来问此事。)

216. 瑰癖消审结习虚,一篇典宝古文无。金灯出土苔花碧,又照徐陵读汉书。

(沪上徐文苔得汉宫雁足灯,以拓本见寄,乞一诗,是时予收藏古吉金星散,见于《羽琌典宝记》。)

217. 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半酒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

(曩在虹生座上,酒半,咏宋人词,呜呜然,虹生赏之,以为善于顿挫也。近日中酒,即不能高咏矣。)

218. 随身百轴字平安,身世无如屠钓宽。耻学赵家臣宰例,归来香火乞祠官。

219. 何肉周妻业并深,台宗古辙幸窥寻。偷闲颇异凡夫法,流水池塘一观心。

220.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21. 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烈士暮年宜学道,江关词赋笑兰成。

(羽琌之西,有枯枣一株,不忍斧去。)

222. 秋光明媚似春光,重九尊前草树香。可记前年宝藏寺,西山暮雨怨吴郎。

(丁酉重九,与徐星伯前辈、吴虹生同年,连骑游西山宝藏寺,归鞍骤雨。重九前三夕作此诗,搁笔而雨。)

223. 似笑山人不到家,争将晚节尽情夸。三秋不陨芙蓉?,九月犹开窅窳花。

(?,徐锴音乎感切)

224. 莱菔生儿荠有孙(借苏句),离批秋霰委黄昏。青松心事成无赖,只阅前山野烧痕。

225. 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明朝不许沿溪赏,已没溪桥一尺深。

226. 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谛不可乱。人生宛有去来今,卧听檐花落秋半。

227. 剩水残山意度深,平生几緉屐难寻。栽花郑重看花约,此是刘郎迟暮心。

228. 复墅拓墅乞墅了,吾将北矣乃图南。无妻怕学林甫独,有子肯为王霸惭?

(料理别墅稍露崖略,将自往北方迎眷属归以实之。)

229. 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数此权舆。

(泾县包慎伯赠予《瘗鹤铭》。九月十一日,坐雨于羽琌山馆,慢题其后。)

230. 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

(再跋旧拓《瘗鹤铭》。谓北魏兖州刺史郑羲碑,郑道昭书。)

231. 九流触手意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情。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232. 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出都时,有空山夜雨之句,今果应。今秋自淮以南,千里苦雨。)

233. 燕兰识字尚聪明,难遣当筵迟暮情。且莫空山听雨去,有人花底祝长生。

234. 连宵灯火宴秋堂,绝色秋花各断肠。又被北山猿鹤笑,五更浓挂一帆霜。

235. 美人信有错刀投,不负张衡咏四愁。爇罢心香屡回顾,古时明月照杭州。

236. 阻风无酒倍消魂,况是残秋岸柳髡。赖有阿咸情话好,一帆冷雨过娄门。

(从子剑塘送我于苏州。)

237. 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芼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腌。

(杭人捣梅子杂姜桂糁之,名曰梅舌儿。)

238. 拟策孤筇避冶游,上方一塔俯清秋。太湖夜照山灵影,顽福甘心让虎丘。

(上方山在太湖南。)

239. 阿咸从我十日游,遇管城子于虎丘。有笔可橐不可投,簪笔致身公与侯。

(剑塘买笔筩,乞铭之。)

240. 濯罢鲛绡镜槛凉,无端重试午时妆。新诗急记销魂事,分与胭脂一掬汤。

(重过扬州有记)

241. 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难向史家搜比例,商量出处到红裙。

242. 谁肯甘心薄幸名?南舣北驾怨三生。劳人只有空王谅,那向如花辨得明?

243. 怕听花间惜别词,伪留片语定来期。秦邮驿近江潮远,是剔银灯诅我时。

244. 停帆预卜酒杯深,十日无须逆旅金。莫怨津梁为客久,天涯有弟话秋心。

(从弟景姚,以丹阳丞驻南河,予到谱,馆其廨中。)

245. 豆蔻芳温启瓠犀,伤心前度语重提。牡丹绝色三春暖,岂是梅花处士妻?

(己亥九月二十五日,重到袁浦,十月六日渡河去,留浦十日,大抵醉梦时多醒时少也,统名之曰《寱词》。)

246. 对人才调若飞仙,词令聪华四座传。撑住东南金粉气,未须料理五湖船。

(此二章,谢之也。)

247. 鹤背天风堕片言,能苏万古落花魂。征衫不渍寻常泪,此是平生未报恩。

248. 小语精微沥耳圆,况聆珠玉泻如泉。一番心上温黁过,明镜明朝定少年。

249. 何须宴罢始留髡,绛蜡床前款一尊。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

250. 去时栀子压犀簪,次第寒花掐到今。谁分江湖摇落后,小屏红烛话冬心。

(是夕立冬)

251. 盘堆霜实擘庭榴,红似相思绿似愁。今夕灵飞何甲子?上清斋设记心头。

252. 风云才略已消磨,甘隶妆台伺眼波。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253. 玉树坚牢不病身,耻为娇喘与轻颦。天花岂用铃旙护,活色生香五百春。

254. 眉痕英绝语谡谡,指挥小婢带韬略。幸汝生逢清晏时,不然剑底桃花落。

255.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儿家门巷斜阳改,输与船娘住虎丘。

256. 一自天钟第一流,年来花草冷苏州。儿家心绪无人见,他日埋香要虎丘。

257. 难凭肉眼识天人,恐是优昙偶现身。故遣相逢当五浊,不然谁信上仙沦?

258. 云英化水景光新,略似骖鸾缥缈身。一队画师齐敛手,只容心里贮秾春。

259. 酾江作醅亦不醉,倾河解渴亦不醒。我侬醉醒自有例,肯向渠侬侧耳听。

260. 收拾风花倜荡诗,凌晨端坐一凝思。勉求玉体长生诀,留报金闺国士知。

261. 绝色呼他心未安,品题天女本来难。梅魂菊影商量遍,忍作人间花草看。

262. 臣朔家原有细君,司香燕姞略知文。无须问我山中事,肯向花间领右君?

263. 道蕴谈锋不落诠,耳根何福受清圆?自知语乏烟霞气,枉负才名三十年。

264. 喜汝文无一笔平,坠侬五里雾中行。悲欢离合本如此,错怨蛾眉解用兵。

265. 美人才地太玲珑,我亦阴符满腹中。今日帘旌秋缥缈,长天飞去一秋鸿。

266. 青鸟衔来双鲤鱼,自缄红泪请回车。六朝文体闲征遍,那有萧娘谢罪书?

267. 电笑何妨再一回,忽逢玉女谏书来。东王万八千骁尽,为报投壶乏箭才。

268. 万一天填恨海平,羽琌安稳贮云英。仙山楼阁寻常事,兜率甘迟十劫生。

269. 美人捭阖计仍频,我佩阴符亦可凭。绾就同心坚待辱,羽琌山下是西陵。

270. 身世闲商酒半醺,美人胸有北山文。平交百口悠悠辈,揖罢还期将相勋。

271. 金釭花炉月如烟,空损秋闺一夜眠。报道妆成来送我,避卿先上木兰船。

272. 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渔沟道中题壁一首)

273. 欲求缥缈反幽深,悔杀前翻拂袖心。难学冥鸿不回首,长天飞过又遗音。

(渔沟道中奉寄一首)

274. 明知此浦定重过,其奈尊前百感何?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众兴道中再奉寄一首)

275. 绝业名山幸早成,更何方法遣今生?从兹礼佛烧香罢,整顿全神注定卿。

276.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277. 客心今雨匿旧雨,江痕早潮收暮潮。新欢且问黄婆渡,影事休提白傅桥。

278. 阅历天花悟后身,为谁出定亦前因。一灯古店斋心坐,不似云屏梦里人。

(顺河道中再奉记,仍敬谢之,从此不复为此人有诗矣。寄此诗是十月十日也。越两月,从北回,重到袁浦,问讯其人,已归苏州闭门谢客矣。其出处心迹亦有不可测者。附记于此。)

279. 此身已坐在山泉,涓滴无由补大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时东河总督檄问泉源之可以济运者,吾友汪孟慈户部董其事,铜山县北五十里曰柳泉,泉涌出,滕县西南百里曰大泉,泉悬出,吾所目见也。诗记孟慈,并寄徐镜溪工部。)

280. 昭代恩光日月高,丞彝十器比球刀。吉金打本千行在,敬拓思文冠所遭。

(谒至圣庙,瞻仰纯庙所颁祭器十事,得拓本以归。)

281. 少年无福过阙里,中年著书复求仕。仕幸不成书幸成,乃敢斋祓告孔子。

(曩至兖州,不至曲阜,岁癸未,《五经大义终始论》成;壬辰,《群经写官答问》成;癸巳,《六经正名论》丞,《古史钩沉论》又成,乃慨然曰:可以如曲阜谒孔林矣。今年冬,乃谒林。斋于南沙河,又斋于梁家店。)

282. 少为贱士抱弗宣,状为祠曹默益坚。议则不敢腰膝在,庑下一揖中夷然。

(两旁从祀儒者,有拜,有弗拜,亦有强予一揖不可者。)

283. 曩将奄宅证淹中,肃肃微言謦欬逢。肯拓同文门畔石,古心突过汉朝松。

284. 江左吟坛百辈狂,谁知阙里是词场?我从宅壁低徊听,丝竹千秋尚绕梁。

(时曲阜令王君大淮,其弟大堉,其子鸿,皆工诗。孔氏则有孔锈山宪彝,宪彝弟宪庚,孔氏之甥郑宪铨,皆诗人也。)

285. 嘉庆文风在目前,记同京兆鹿鸣筵。白头相见冬山路,谁惜荷衣两少年?

(酬曲阜令王海门。海门吾庚午同年也。)

286. 少年奇气称才华,登岱还浮八月搓。我过东方亦无负,清尊三宿孔融家。

(馆于孔经阁宪庚家,题《经阁官海图》。)

287. 子云壮岁雕虫感,掷向洪流付太虚。从此不挥闲翰墨,男儿当注壁中书。

(经阁投诗江中,作《云水诗瓢图》。)

288. 倘作家书寄哲儿,淮阴重话七年情。门前报有关山客,来听西斋夜雨声。

(时经阁兄绣山方游京师。《淮阴鸿爪图》,绣山、经阁所合作也。)

289. 家有凌云百尺条,风烟陪护渐岧嶤。生儿只识秦碑字,脆弱芝兰笑六朝。

(《海门种松图》)

290. 盗诗补诗还祭诗,子梅诗史何恢奇。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

(王子梅鸿《祭诗图》)

291. 诗格摹唐字有稜,梅花官阁夜锼冰。一门鼎盛亲风雅,不似苍茫杜少陵。

(王秋垞大堉《苍茫独立图》)

292. 八岁梦到矍相国,今日五君来做主。我欲射侯陈礼容,可惜行装无白羽。

(王海门及弟秋垞、嗣君子梅、孔经阁、郑子斌五君,饯之于矍相甫。)

293. 忽向东山感岁华,恍如庾岭对横斜。敢参黄面瞿昙句?此是森森阙里花。

(时才十月,忽开蜡梅一枝,经阁折以伴行。)

294. 前车辙浅后车缩,两车勒马让先跃。何况东阳绛灌年,贾生欀臂定礼乐。

(见两车子相掉罄,有感。)

295. 古人用兵重福将,小说家名因果状。不信古书愎用知,水厄淋漓黑貂丧,

(或荐仆至,其相不吉,自言事十主皆失官,予不信,使庀物,物过手辙败;使雇车,车覆者寺。幸予先辞官矣。《法苑珠林》及明小说皆有此事,记之以贻纂类书者。)

296. 天意若曰汝毋北,覆车南沙书卷湿。汶阳风雨六幕黑,申以东平三尺雪。

297. 苍生气类古犹今,安用冥鸿物外吟。不是九州同急难,尼山谁识怃然心?

(北行覆车者四,车陷泥淖中者二,皆赖途人以免。)

298.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手在,青灯夜雪阻山东。

299. 任丘马首有筝琶,偶落吟鞭便驻车。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达京师。

(遣一仆入都迎眷属,自驻任丘县待之。)

300. 房山一角露崚嶒,十二连桥夜有冰。渐进城南天五尺,回灯不敢梦觚稜。

(儿子书来,乞稍稍北,乃进次于雄县;又请,乃又进次于固安县。)

301. 艰危门户要人持,孝出贫家谚有之。葆汝心光淳闷在,皇天竺胙总无私。

(儿子昌匏书来,以四诗答之。)

302. 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303. 俭腹高谈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五经熟烂家常饭,莫似而翁歠九流。

304. 图籍移徙肺腑家,而翁本学段金沙。丹黄字字皆珍重,为裹青毡载一车。

305. 欲从太史窥春秋,勿向有字句虚求。抱微言者太史氏,大义显显则予休。

(儿子昌匏书来,问《公羊》及《史记》疑义,答以二十八字。)

306. 家园黄熟半林柑,抛向筠笼载两三。风雪迎裾好持赠,预教诗婢识江南。

307. 从此青山共露车,断无只梦堕天涯。黄梅淡冶山矾靓,犹及双清好到家。

308. 六义亲闻鲤对时,及身删定答亲慈。刬除风雪关山句,归到高堂好背诗。

(今年七月,蒙家大人垂询文集定本,命呈近诗。)

309. 论诗论画复论禅,三绝门风海内传。可惜语儿溪畔路,白头无分棹归舷。

(方铁珊参军饯之于保阳。铁珊名廷瑚,父薰,字兰士,以诗画名,好佛。君有父风。)

310. 使君谈艺笔通神,斗大高阳酒国春。消我关山风雪怨,天涯握手尽文人。

(陈笠雨明府饯之于高阳。笠雨名希镜,海昌人,以进士为令,史甚熟,诗、古文甚富。)

311. 画禅有女定清真,合配琳琅万轴身。百里畿南风雪路,我来着手竟成春。

(铁珊有女及筓,笠雨丧偶,使予为蹇修焉。)

312. 古愁莽莽不可说,化作飞仙忽奇阔。江天如墨我飞还,折梅不畏蛟龙夺。

(十二月十日,携女辛游焦山,归舟大雪。)

313. 惠山秀气迎客舟,七十里外心先投。惠山妆成要妆镜,惠泉那许东北流?

(廿二日携女辛游惠山)

314. 丹宝琼花海岸旁,羽琌山似峚之阳。一家可惜仍烟火,未问仙人辟谷方。

(岁不尽五日,安顿眷属于海西羽琌之山,戏示阿辛。)

315. 吟罢江山气不灵,万千种话一灯青。忽然搁笔无言说,重礼天台七卷经。

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

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文学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45857 2009-4-8 22:48:31 113132202 举报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 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名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如果在编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国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杂家 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纵横家 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 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诸子散文包括: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1百回本《西游记》问世近五百年了,我们一代一代读书人读这本书,一代一代读书人研究这本书,我们真正读懂和研究透了这本书吗?没有!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对《西游记》的定论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二十世纪初,曾有鲁迅、胡适两位文坛权威对《西游记》做了些点评,结论还是:神魔小说(鲁迅),神话小说(胡适)。“小说”这个定论,就象压了孙悟空五百年的“五行山”,权威们的评论就好似贴在五行山上的“压帖儿”。

难道真的会象《西游记》的作者们所预言的:五百年后才会有“唐僧(寻求解脱自性迷的众生)”揭去“压帖儿”,放出“心猿(‘心愿’的谐音)”孙悟空,“悉发”出“菩提心”来吗?其实,《西游记》的作者们早已用“弼马温”告诉众生:《西游记》就是一篇“笔骂文(‘弼马温’的谐音)”。我们应该认真苦读中国典籍,跳出纯文学的樊篱,真正搞清楚这部以神魔当笔头骂世的“笔骂文”究竟是在骂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重新解读《西游记》。

百回本《西游记》是读者最多,影响面最广的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由于《西游记》中的主题、作者等谜,引发历代文人墨客不懈探求,但终因人人只为“紫金钵盂”之“人事”,不肯将“紫金钵盂”交给神仙,故不可能尽知其中暗传的“密谛”。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批评一些“三教之徒”,对《西游记》“皆得随宜附会”,指出:“然作者号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也无“微言大义”。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则称:“全书以诙谐滑稽为宗旨”,是“世界上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二位大师的高论后来赞同者甚少,但由于二位大师威高言重,后世的探讨者们又缺乏更有说服力论据和论证,故至今《中国文学史》、《辞海》等教科书、辞典中,均以浪漫主义的神话或神魔“小说”给《西游记》盖棺定论了。虽然后来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合理的观点,但因权威们的定论,这些合理的观点均被视为“牵强附会”的“街谈巷议”之类了。胡适曾提到了《西游记》“是有人的意味”、“有一点爱骂人”和“玩世不恭”,几乎就要走入百回《西游记》中八十一难所形成的“众妙之门”,但毕竟是擦“门”而过,《西游记》还是“弼马温”而不是“笔骂文”,不能“入流”。

如果我们以“汉字六书”为读解方法,感受着生活认真读书,认真深入地研究一下《西游记》中究竟有何“人的意味”,究竟如何用笔来“骂人”,究竟如何“玩世”。如果用《西游记》中已提到的“婴儿之本论”和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来解读“弼马温”,也许就会发现,《西游记》这篇“笔骂文”原来就是用笔来探讨“人的意味”,来“玩世”,来“骂人”的文章。

既然《西游记》是文章,就应该让其“入流”,不要再给炎黄子孙们留下种种猜谜般的遗憾了。

一、《西游记》中以“人的意味”为主体的思维体系自古三教为儒道佛,九流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则被列为九流之外,《西游记》的作者们因此而戏称《西游记》是“未入流”的文章。《西游记》中有意写了个“弼马温”,那么怎样将其理解为“笔骂文”,怎样将其视为能“入流”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是入的何“流”呢?要解读此迷,只要仔细分析一下《西游记》的章回结构中“人的意味”是什么?“意味”在中国古代称“意象”,也就是精神现象,“人的意味”就是人生百态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现象,“人”就是这个精神现象的“主体”,用这个“主体”去分析百回本《西游记》的篇章结构,就可以解得其中的奥密。

首先,分析第一回至第七回,作者从“心性修持大道生”的一场大闹天宫写到“五行山下定心猿”,就是写“自性迷”的众生之“心”。《西游记》中的天宫是什么?就是众生想入非非的象形的精神世界。“心性”又是什么?就是众生的精神本体,众生的一切行为莫不由此而动,俗称心动才有行动。因此,心性又是相对于众生之肉身的内在之物,《西游记》中有诗曰:“内观不识因无相(第一回)”,即指众生没有外观形象与之对应的内心世界或精神现象所在,书中巧妙地“借”用一只神猴的行为来生动形象地描述这种没有外观形象与之对应的内心世界或精神现象,《西游记》中也有诗曰:“借卵化猴完大道(第一回)”。一场大闹天宫写了七个章回,正象《庄子。内篇》那样,形成了一个以人的内心世界或精神现象为主体的《西游记》“内篇”,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有“人的意味”的思维体系。第一回写了个山名叫“花果山”,这座山名中的“花”字,其实就是暗指“名”,《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名”,就是指人的内心世界或精神领域的产物。因为“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将“可名”又“非常名”的“名”,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第二,分析第八回至第十四回,作者从“观音奉旨上长安”寻找取经人唐僧写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就是写“自性迷”的众生之“身”。《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什么?就是用“借”的手法来写“性本善”,但却“自性迷”的众生之“身”。六贼是什么?就是“借”指众生的“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众生的一切行为莫不因“六欲”所致。故唐僧是“借”指相对于众生的心性的外在之物,《西游记》中有诗曰:“外合明知作有形(第一回)”,即众生的“肉身”所在。观音寻找取经人又是写了七个章回,也正是象《庄子。外篇》那样,写成了一个以“性本善”却“自性迷”的唐僧为“人”这个“主体”的《西游记》“外篇”。在第九回(有的版本为“附录”)虚拟出了一个唐僧的父亲名叫“陈萼”的故事,这与实际事实显然是不相符的,但这个人名中出现的“萼”字,则是暗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实”,即相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外的实物形态的“肉身”。这个“肉身”不是指有真名实姓的具体的某某人,而是“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的众生的躯体。这个人名中的“萼”与前七回中的山名中的“花”相对应,正是“花与萼”,即“名与实”,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哲学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

第三,分析第十五至第九十八回,作者用了十二组基本上是以“七”为结构的寓言故事来描述神魔争斗,神好乎?魔坏乎?莫可言赏罚也。这正如《庄子》之风格,“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畸见之也。”用神魔故事之幻笔和戏笔,描述神魔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鲁迅)”,借此以娱乐、消遣为形式,实则在“游戏中暗传密谛(李贽)”。故此,《西游记》也如同《庄子》,能达到“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社会效应。因此,推论这十二组寓言,正是仿《庄子。杂篇》。在第十五回中又写了一个地名“里社祠”,并解释为“里者,乃一乡里地;社者,乃一社土神。”这是暗指在某一个地方积聚着一些“土神”,这些“土神”很可能是指一群“未入流”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在这里结社聚集干什么呢?当然是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至此,有了“名”,有了“实”,又有了个讨论问题的“社”,实际上已经将《西游记》中要讲的“名实论”完完整整地推论出来了。“名实论”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哲学最基本范畴的命题。

至此可以断言:《西游记》是用神魔故事为表达形式,借用古代老庄学派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思维体系,其真实内容是,通过这个完整、系统的思维体系来讨论“名与实”的辨证关系问题,并对中国古代三教九流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以达到让后人在欣赏神魔故事的“游戏”中,不断“悉发菩提心(第一百回)”的目的,而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不是宣扬什么三教九流。因此,《西游记》这个“弼马温”应该解读成“笔骂文”,应该入老庄学派之流。这里有个问题要加以说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都只是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既是“萼”,又是“花”,但更多的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系统思维方法,而不应该将他们的思想定格为什么三教九流,并拜为教主。将他们拜为教主,只是无知的后人创作的恶作剧,《西游记》故事中用调侃的手法一再强调了这点。搞清楚了这些,我们就不要再在《西游记》中去考证什么“金丹大道”、“佛老之理”了,而应该在“花与萼”、“名与实”中去探讨真正的“有人的意味”的主体性哲学问题。

(注:有学者考证《庄子》古本为二十八篇,均以七篇一组,《内篇》、《外篇》各为七章,其余的为《杂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人增补过的《庄子》)。

二、要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除了用百回本《西游记》的章回结构以及其中有“人的意味”的精神现象来证明《西游记》不仅仅是神魔小说,而是与《庄子》相类似的“大卮言、大重言、大寓言”外,我们还可以用考古法则,即用最接近《西游记》问世时代的评论文章,以及《西游记》的作者们的观点来点评其为何书。

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自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数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但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不能尽彰,未克尽美而未尽善耳。(《西游原旨叙》)。

清代的点评家大多称《西游记》为“参禅修道”的奇书,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张书绅等。刘一明,号悟元子,著有《西游原旨叙》一书,他把《西游记》看作一部深奥的谈禅讲道的奇书。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则将《西游记》点评为儒学经典《大学》。当然,这都是未真正解得《西游记》之密谛的可笑之谈。但是,刘一清在书中对《西游记》质疑道:“怪怪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很显然,《西游记》为什么会与三教合,悟元子也未悟到其所以然。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认为《西游记》决不仅仅是小说。我们可以再往明代求索。

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后可。於是兼存焉,而或者乃示以信。“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怫,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尅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匵,探禅蕴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也哉?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游》实并驰中原。今日雕空凿影,画脂镂冰,呕心沥血,断数茎髭而不得惊人只字者,何如此书驾虚游刃,洋洋纚纚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日见闻之,厌饫不起;日诵读之,颖悟自开也!故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

明代也有点评《西游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李贽、谢肇淛等。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号卓吾,著有《西游记总批》一书,他把《西游记》看成“决不是以单纯的娱乐、消遣为宗旨,而是在游戏中暗传密缔”的文章。我们读一读李贽的《焚书》、《藏书》等,就能感觉得到理同途殊。《西游记》写了孙悟空这个心性,《焚书。解经文》则有:“以为吾之真心如太虚空”之论;《西游记》写了唐僧这个“自性迷”的众生之身,《焚书。解经文》则有:“既以妄色妄想相交杂而为身”之谈。二者观点妙合也!谢肇制则称:“《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言明人自由放纵的本能与社会必然会加以约束之间的矛盾,“盖亦求放心之喻”。也未将《西游记》仅仅界定为小说。

再品味《西游记》作者们在《西游记》中的300首诗(词),更能说明他们创作《西游记》的良苦用心,他们决不仅仅是为了写一部小说,而是为了求得“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西游记》第一百回)。《西游记》的作者们既不崇儒,也不媚道,更不信佛,但是对于儒佛道三教的实际存在也并不排斥,而是主张三教合一,九流交融,在扬弃中共同发展。写儒佛道三教只是“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

至此,应该将《西游记》定义为:是以神魔故事为表现形式来讨论中国人的精神现象,由用(心)求体(身),剖析众生之心以求知国人行为的哲学启蒙教科书,即在中国封建社会焚书坑儒的文化厄史中,扭曲了表现手法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现象学。

三、《西游记》研究需要官方重视和文史哲三学合力《西游记》这部东方的“精神现象学”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早问世270多年,却被压在我们精神世界的“五行山”下,还要贴上“压帖儿”,真可谓藏在深山人不知。可叹啊!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有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就有了系统的西方哲学;我们重新解读《西游记》后,能否建立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哲学体系呢?当然,这需要中国学界文史哲三家合力探究,方可有成。

我们的报告文学家写《歌德巴赫猜想》,不就是因为这是有中国人解出了外国先人设下的谜吗!那么,中国人的祖先在《西游记》中设下的谜,我们的报告文学家是否也应该写出些什么猜想来呢?

我们中国的祖先设在《西游记》中的种种哑谜,被我们这些不负责任的后人不认真读书,不详究本原,还没有找出其中最根本的“中国精神”来,就牵强附会,胡批乱判。《西游记》中重言最多的是故事就是:唐僧总是到了要被妖怪吃掉的时候,才会喊“悟空救我!”我们都会唱的《国歌》中也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人最根本的精神。虽然大多数中国人现在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但人们的思维紊乱,身康心衰,道德败坏,诚信灭失,麻将声四起,黄赌毒泛滥,人人崇拜“孔方兄”,社会对哲学的态度可以用“冷漠”二字概括。

2西游记》是一部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意义的巨著。它以奇诡的想象编织出超人间的神话故事,使广大读者为之着迷;同时,故事中隐喻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赋予了作品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其主题,主要在于它对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下面有网址,结合上面的,取其精华,就成你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zōu jì fěng qí wáng nà jiàn

选自《战国策》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 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孰,疑问代词, 谁,哪一个。徐公,人名。 ⑥、君美甚:你美得很。 ⑦、及:赶上,比上。 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 ⑨、复:又。 ⑩、旦日:明日。 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u 4声 ,仔细。之,指,徐公。 ⒀、弗如远甚:不如徐公,差得很远。 ⒁、暮寝而思之:夜晚睡在床上思考它。暮,夜晚。寝,睡下。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 (16)私:动词,偏爱。 (17)诚:确实。 (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 “以”下省去“我”。 (19)方千里:周围千里。 (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 (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2)王之蔽:王所受的蒙蔽。甚:厉害。 (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4)能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讽刺(我的过失)。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 (25)闻寡人之耳者:传闻到我耳朵里的。 (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 (27)时时:隔一些时候。间:间或,偶然。进:进谏。 (28)期(jī)年:一整年。 (2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然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延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1、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2、在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3、在语言上,先秦诸子散文都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4、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先秦散文

  《少年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1

 少年行二首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翻译

 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

 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

 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

 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

 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

 注释

 “击筑”句:用高渐离事。

 筑:一种古代的弦乐器。其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曰筑。

 湄:岸边。

 燕太子:名丹,燕王喜之太子。

 并州儿:并州一带重义气轻生死的青年男子。儿,指年轻人。

 击:一作“声”。

 鲁句践:人名,赵国之侠客。

 争博:因赌博而相争。

 五陵:本指汉朝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为当时豪家贵族的聚居地。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

 金市:唐代东都洛阳有金市。此系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

 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及外国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鉴赏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一首用五古的形式,迹近咏史,实是抒情,写一个少年的信念和追求。诗开头运用荆轲的典故,表现少年对荆轲事迹的向往和憧憬。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是青少年们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整首诗从易水饯饮落笔,但不脱不粘,若即若离,从对荆轲的身世感慨跳跃到对自己的身世感慨,把由荆轲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情壮志,注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凝结成一种激扬奋发的豪情与坚定的人生信念:“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接着写鲁句践。鲁句践是战国时代的人,和当时的荆轲在邯郸下棋赌博,最后却互相争吵起来。这里仍然以荆轲的故事抒情达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第二首用七绝的形式,描摹刻画,情态毕露。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说明他的家世豪贵,生活豪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显示其豪放、倜傥、爽朗、率真,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在春风得意之际,这些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无拘无束,在欢歌笑语中忘怀了一切,不知什么叫时光与金钱,不知什么是愁苦与忧思。这里没有明显的是非褒贬,也没有暗示出什么微言大义。这些青少年,是幸福的。从这些青少年的身上,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盛唐的国威给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带来的狂欢与激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其中倾注的人生理想。

 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刻划的是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因而,诗中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敲打着乐器喝着酒,背着宝剑唱着歌,骑着白马踏着落花,风流豪爽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从中,读者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这是李白对自己年轻时候的一种回忆,也只有李白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全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当作于李白青年时期,具体作年不详。李白二十五岁出蜀,漫游中国,当他经过旧时燕国的土地时,认识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李白在那里和豪杰们相处甚欢。这两首诗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

《少年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译文

 其一

 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其二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其三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其四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注释

 ⑴新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盛产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⑵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著名勇士荆轲、秦舞阳都到过此地。汉时曾徙豪侠于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⑶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⑷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张,分开。一作“臂”。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⑼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⑽欢宴:指庆功大宴。

 ⑾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⑿轩:殿前栏槛。

 ⒀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赏析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诗,写侠少的欢聚痛饮。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李白《侠客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将进酒》诗云:“昔时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李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盖游侠之饮原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第二句言“咸阳游侠”,乃以京都侠少为其代表。游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闾里市井之中,故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径直称之为“闾里之侠”,咸阳为秦的国都,则京邑为游侠的渊薮也不言自明,这里不过是举其佼佼者以概全体。诗的前两句以“新丰美酒”烘染在前,“咸阳游侠”出场在后,而“多少年”则为全篇之纲。诗的后二句更进一层,写出侠少重友情厚交谊的作风。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间便能成为意气相倾的知己,所谓“论交从优孟,买醉入新丰”(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正表现了他们同声相应的热情。因此,在他们开怀畅饮的豪爽风度中,还渗透着为朋友倾情倒意,肝胆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率真坦荡的人生态度。诗为人物写照,最后却宕开去以景语收束。诗人撇开楼里的场面,转而从楼外的景象落笔,其实写外景还是为内景服务的。末句中的“高楼”不仅和首句呼应,暗示了人物的豪纵气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扫鄙陋猥琐之态;“系马垂柳”则以骏马和杨柳的意象,衬托出少年游侠富有青春气息的俊爽风致。有此一笔,使情景历历如绘,遂在表现人物豪宕气概的同时,又显得蕴藉有致。全诗用笔的跳荡灵动,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羁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诗,写游侠的出征边塞。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由此即可见一斑。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战功显赫。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颂,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第三首诗,写少年的勇武杀敌。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功高不赏张本。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王维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送从弟蕃游淮南》)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第四首诗,写游侠的功成无赏。上一首诗既已写到少年游侠的勇却群敌,那么这一首写朝廷论功行赏,他也理应是受奖的主角了。诗的前三句,极写庆功仪式的隆重和气氛的热烈:君臣欢宴、云台论功、天子临轩、封侯赐爵,正当期待中的主角出场时,领赏者却突然变成了“将军”。这里的“将军”和第二首“初随骠骑战渔阳”里的“骠骑”当是一人,指军中的主帅。“将军讽出明光宫”,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谓受皇帝宠信的权贵坐享其成而血战的勇士反遭冷落。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渲染,到头来却翻作他人;而活跃在前三首诗里的主角被悄无声息地推到了局外。这种欲抑故扬的艺术处理,使诗中的不平之鸣得以强有力的表现,这里再加申说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这四首绝句独自成篇,各有侧重,但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谱写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少年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3

 原文: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注释:

 ①呼卢:古代的博戏。

 ②乞与:给予。

 ③旋:漫然,随意。

 ④栽桃李:这里指的是交朋友。

 ⑤徇:又作“读”。

 ⑥浪作:使作。

 ⑦遮莫:尽管,任凭。

 ⑧簪缨:古代时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仕宦高官。

 翻译:

 你看啊!淮南游侠的少年郎,白天游猎晚上掷骰。他们玩博戏一日,散尽百万也不惋惜,报仇即使要行千里之远也觉得近在咫尺。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他们身边常有美女香花为伴,常光顾风月场所,他们所去之处皆是笙歌飘飞。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自己的好鞍好马都送给友人,遇见相投之人散尽千金也不可惜,对知己绝对是一片赤诚。他们散尽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府县官吏都是他们的门下客,王侯都与他们平起平坐。男儿生来就应该享尽人生的欢乐,何必要读书遭受贫穷和疾病?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尽情享用眼前的荣华富贵,何必贪图身后的声名呢?

 赏析:

 《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以寥寥数语勾勒了豪侠少年的形象,摹写了其个性特征。

《少年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4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译文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

 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走:跑。咸阳:指京城长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赏析

 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唐朝宰相、文学家。令狐楚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

《疯狂的意义》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尼采。

尼采可真算是达尔文的儿子,俾斯麦的弟兄。他一身兼备了雪莱的神经和卡莱尔的脾胃;战士的盔甲内部却隐藏着一个弱女子般的灵魂。

--(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他的著作看起来更像是诗体散文而不是哲学。

--(英)贝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

旧像愈摧破,人类便愈进步,那达尔、易卜生、托尔斯泰、尼采诸人,便都是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

--鲁迅《热风·随感录》

一个世纪以来,作为哲学家而在西方乃至东方文学艺术界发生了巨大影响的人,尼采是数得上的人。

--周国平《人酒神冲动到权力意志》

一般而论,尼采的魅力也许正在于他的矛盾性,在于他那种以艺术对抗悲观主义,把痛苦当作欢乐的酒神精神。尼采的名字正是和酒神精神相联系而留在美学和艺术的史册上的。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

“浪漫主义”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语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成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通常包含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他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思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种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想。这儿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9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