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古诗文网_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 古诗文网_先秦散文,第1张

先秦散文有哪些特点?

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战国策》长于辞令,其所记载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论语》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庄子》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孟子》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荀子》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虽有佳肴是先秦散文吗?

《礼记》,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

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代的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韵节,通过“铺采■文”以“体物写志”。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但汉人常把赋和辞连用,称为辞赋。

这是由于汉赋多模仿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汉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为一集,名曰《楚辞》。

辞赋连用,表示汉赋和《楚辞》之间的继承关系。

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

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在成帝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加上西汉末和东汉的作品,数量当更为可观。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

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

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

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

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

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

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

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

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什么特色?

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

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

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

例如:《齐晋?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

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

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

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

《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例如:《庄子。

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

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

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

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例如:《荀子。

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

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粤芬猓ゎ?颔亦何伤! 苟:只要。

信:真正,确实。

?好篮谩A芬أ壕³献ㄒ弧n?颔: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拇怼!?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

?粒何ケ常シ础9婢兀赫饫镏阜ǘ取4恚和耄创胧!?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

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

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

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

《庄子》以?、?、?,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

庄学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

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先秦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史传文学著作《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

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他们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作品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时间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的奇诡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关系。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其沾溉后世,不言而喻。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

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

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

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典籍和古老丰富的历史文献,散文的传统悠久而丰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仅次于诗歌的主要文学形式。先秦散文可以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尚书》亦称《书》或《书经》,是殷商的典册,它实际上是一本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收载的主要是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文献。其中追述传说中虞、夏时代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由后来的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在甲骨文与钟鼎文之外,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散文。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它的文辞简古,读来估屈聋牙,很不易懂。现在流传的《春秋》,则是经孔子修订过的鲁国编年史记,它提纲絮领,微言大义,极为简略,其文学价值不及《尚书》。

古代最初记载帝王言行和历史事件的是史官。东汉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种记言、语录,就成为后代语录体散文的始祖。记事,就成为历史散文的始祖。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书写物质条件的改善与史学的发展,就出现了《国语》、《左传》、《战国策》这样几部历史散文,它们在记叙的生动、描写的形象、议论的深刻方面大大超过了《尚书》和《春秋》的表现力。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变化急建,社会矛盾错纵复杂,无论是政治斗争的曲折变幻,人事更替,成败兴亡,还是天时地利,人心向背,这些都要求人们进行及时的总结和估价,历史散文就是应这种时代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这些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的,要推《左传》与《战国策》。

诸子散文作为记录学者的学术思想的著作,它们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比较优秀的为《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散文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未有文字之前,早有口头诗歌,而散文产生于有文字之后。生产力发展了,才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绢、笔之类。随着社会上手工业的发展,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日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才为长篇大论的散文和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著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先秦诸子是当时新兴阶层的“士”,他们多凭借自己的学术和游说,向统治者献计献策。而各诸侯列国,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招徕贤能之士为其自身利益服务。于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士阶层,在阶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要求下,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们进可以取相卿,退可以著书立说,成为当时的显赫力量。“士”阶层的流品很杂,其中著书立说者主要为学士,如儒、墨、道、法各派的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苟子等。这是些具有各种不同倾向的思想家,他们标志着整个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这些学士各立门户,聚徒论道,到处游说,著书立说,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孕育和发展着的各种矛盾斗争,在哲学和思想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活跃的学术局面。这些争论是复杂的、剧烈的、崭新的。当他们要系统、细致、深入地表达自己意见时,原来的四言二拍的诗歌形式就远远不敷需要了,就采用了新的宜于说理的不受拘束的散文形式。可见,散文形式的发展,是社会生活斗争促成的,是时代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文学的新的使命。

诸子散文风貌各异,墨子注重说理的辟(譬喻)、伴(衬托)、援(引证)、推(推理)等方法,他的文章富有很强的逻辑性。孟子讲究文章的气势,他的文章锋芒毕露,气势逼人。庄子说自己为文有三种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卮言是合于自然的无成见之言,为夸张、推衍手法;寓言是寄托寓意的故事,借以推广其道理;重言是假托要人之言,以示其真实可靠。这些,正是《庄子》散文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原因所在。其他诸子散文,也各树其帜,独具特色,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呈现出百花争艳、璀灿夺目的壮丽景象。

6、美国学者罗伯特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下列“源于中国”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发明是:(A、指南针)

7、18世纪中期,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是:(B、英国)

8、每年的7月14日是下列哪一国家的国庆节?(C、法国)

9、历史上被称为“铁血宰相”的是:(B、俾斯麦)

10、、“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美国哪一城市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C、芝加哥 )

11、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B、俄国)

12、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部著作是(B《庄子》 )

13、孟浩然《过故人庄》是一首著名的(C田园诗 )

14、"天子呼来不上船""高歌大笑出关去"是哪位诗人的性格写照( B,李白)

15、杜甫在《八阵图》《蜀相》和《咏怀古迹》诗中都写到同一个人,这个人是( A,诸葛亮)

16、岳飞《满江红》中,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匈奴"是指(A,女真统治者 )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哪部作品中的名句 ( A,《归园田居》)

18、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C,《论语》)

19、下列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位卑未敢忘忧国"与诗词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杜甫,王安石,王维,陆游)

20、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故事发生地点在浙江境内的有( D,《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21、史湘云是下列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红楼梦》)

2、2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出现时间最迟的是( D,《红楼梦》 )

23、我国第一部字典是( D,《说文解字》)

24、晚唐诗坛上,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又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是( D,李商隐) [注:不是李贺]

2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出自( A,《史记》)

26、我国古代戏曲中的杰作《西厢记》的作者是(A,王实甫 )

27、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B,苏轼)

28、古人常以"鸿鹄之志"来形容志向远大,这里的"鸿鹄"是指( A,天鹅)

29、"初唐四杰"除了卢照邻,骆宾王,还有两个是( D,杨炯,王勃 )

30、方鸿渐是下列哪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A,《围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39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