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古诗文网_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 古诗文网_先秦散文,第1张

先秦散文有哪些特点?

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战国策》长于辞令,其所记载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论语》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庄子》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孟子》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荀子》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虽有佳肴是先秦散文吗?

《礼记》,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

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代的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韵节,通过“铺采■文”以“体物写志”。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但汉人常把赋和辞连用,称为辞赋。

这是由于汉赋多模仿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汉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为一集,名曰《楚辞》。

辞赋连用,表示汉赋和《楚辞》之间的继承关系。

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

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在成帝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加上西汉末和东汉的作品,数量当更为可观。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

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

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

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

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

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

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

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

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什么特色?

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

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

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

例如:《齐晋?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

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

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

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

《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例如:《庄子。

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

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

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

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例如:《荀子。

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

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粤芬猓ゎ?颔亦何伤! 苟:只要。

信:真正,确实。

?好篮谩A芬أ壕³献ㄒ弧n?颔: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拇怼!?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

?粒何ケ常シ础9婢兀赫饫镏阜ǘ取4恚和耄创胧!?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

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

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

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

《庄子》以?、?、?,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

庄学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

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先秦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史传文学著作《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

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他们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作品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时间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的奇诡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关系。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其沾溉后世,不言而喻。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

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

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

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同意楼上,庄子和屈原两位都富浪漫主义。庄子为哲学家、散文家,持有遁世思想,知北游,逍遥游等文章极富想象力;屈原为诗人、散文家,思想为积极入世,但不能,因此而悲愤写下很多楚辞诗歌如九歌,天问等。二者的文章被后世合称“庄骚”,清朝时期为金圣叹所推崇,列入六大才子书。

:先秦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它们耳熟能详,可娓娓道来。而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是出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独特审美形式,其体裁的独立,审美的标新,为中国散文奠基。其说理精神和内涵也为人所称赞。

先秦诸子散文具有较强的鉴赏性,其内涵极为丰富,有大量真理体现,从这些散文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代表思想,这些思想中充分表现出了代表人物的人生价值观,这些观点在当下看来,令人十分赞叹。而其中最为优秀和影响世人的便是说理内容,集大成者智慧,特点各不相同。在这些诸子散文集中,虽有不同的说理内涵,但其主要包含内容当之为“以人文本”,着重强调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先秦诸子散文历经当时社会变化,其内容逐渐成熟,并对当时的朝堂制度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截止当今,这些诸子散文中的说理精神和内涵仍旧对当下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琢磨。

一、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中最为著名的几本著作是《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小见大知其说理能力极强。纵使时代变迁,年代久远,对世人影响仍不可小觑,其所富含的精神和内涵独出手眼,接下来所论需基于此反复斟酌。

(一)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以《孟子》和《庄子》为例,《孟子》的突出特点是擅于运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小故事,有时是短小的寓言。妙趣横生,旨意明白。例如孟子在《离娄上》中论述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其比喻生动贴切令人意想不到也阐述清晰。此外,孟子的论辩文善投机辟,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从而达成预想目的,使自己辩论成功。在公元前16世纪,统治中原的夏王朝即将面临末日,当时最后的统治者名桀,他是典型的暴君,荒*无度,剥削人民,当时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首领为商汤,其人具有正义精神,常为百姓做出有益之事,在当时深受百姓爱戴。曾经,齐宣王想要为难孟子,想要与孟子进行辩论,想让孟子推翻自己的“仁爱”观点,当时向孟子询问了商汤流放夏桀事情后是否属实,以下犯上是否合理,孟子并非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其他途径侧面回答齐宣王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旁敲侧击,避开了齐宣王的设置的辩论陷阱。通过孟子的一番说辞,最后绕回“仁爱”主题,最后成功辩论,使齐宣王无话可说。可见,孟子最擅长的便是引用,利用其他主体来对辩证内容进行阐释,把对方引入到自己设置的辩论陷阱之中,这正是孟子的高明之处。此外孟子的散文还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江大河,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庄子》的文学特色是以寓言为主,大量运用展现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充分的表达了哲学思想。并且其形象恢诡的论辩,也增加了说服力。比如《逍遥游》这篇散文,其描写手法极为夸张,色彩鲜明,体现了极为丰富的寓意。虽文笔大胆夸张,却豪不掩饰,能够感受到男儿豪爽气概,极力追求自由。本篇散文表达了庄周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构思新颖,汪洋恣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庄周认为只有达到了无我、忘我、无名才能真正实现“逍遥游”。在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界限不明,想象奇特大胆。可见其艺术特色和成就。

                                                                   谈先秦散文

       诗歌是语言的皇冠,散文是极富诗性的文字。然而做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文却有着比诗歌更加久远的回忆,它们安静地在逐渐老去的时光里坐着散发出一股股幽香----沁人心脾。做为中国文化创始与奠基的先秦散文更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与优越性。半年的学习与研究,除了踏进那绿林一角外更多的我得到的是震撼是折服。

     走进古老的历史,拜读上一段古人优美的文字,我已经开始和文字对话了,也只有在此刻才能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仿佛,在心灵的荒漠中甘霖突降,万物瞬间由枯黄转为墨绿。我也准确地找到了生命的颜色。

       先秦诸子散文为先秦散文的一支流派,另一支被同样辉煌耀眼的先秦历史散文所占领。由于写者才学疏浅,能力有限,本篇只从先秦诸子散文为切入点窥视先民那博大,圣洁,亲切,灼人的思想。

百家争鸣的盛况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常识。“诸子”:西周王朝覆灭了,打破了对“天道”的崇信,使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更多地转向了对人事治理得失的探讨。“庶人不仪”的观念被打破,兴起了“处士横议”的活跃气氛。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人民的探讨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主张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称为诸子。“百家”:主要是儒,道,墨,法等影响最大的几家,围绕着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到处游说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的观点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字的派别,主要是散文的不同派别。

诸子散文不同派别

       对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的了解,让我们体会到了和而不同的感觉。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儒,道,墨,法,阴阳家的散文著作。这些巨著从根本上体现了诸子散文经久不熄的文字艺术魅力。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 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庄子散文的特色做进一步的阐释庄子散文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直接的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而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加以含蓄而明确的寓示表达出来的。 以《庄子》内篇为例,通览各篇,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谈锋所至,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虚”字,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齐物论》中“朝三暮四”、为名实所蔽的众狙,《养生主》中啄饮自如的泽雉,《人间世》中不自量力的螳螂,知晓无用之用的栎社树,《大宗师》中相濡以沫的鱼,等等。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往往被刻画和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列子“御风而行”,轻妙无比,却“旬有五日而后返”;许由不受尧的禅让,无用于天下,以不愿越俎代庖为喻,婉言陈志;特别是想象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而且,“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言虽玄虚,但意旨深远。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5)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总之,先秦散文(含历史、诸子散文)到战国末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它出现了众多的体裁;逐渐积累了诸好如记叙、抒情、描写、论证、分析、实录、虚构等等较为成熟的艺术表现方法,且涌现了一批不同风格的作家和典范作品。这些成就,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45857 2009-4-8 22:48:31 113132202 举报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有哪些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 春秋末期:《论语》《墨子》 语录体为主 战国中期:《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第一阶段:《论语》 《墨子》 语录体为主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第三阶段:《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1,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3,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它们都善用比兴、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为诸子之最。

如《论语》简括平易。

语言上,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取象之深厚,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

代表先秦诸子散文最高艺术成就的是什么?

《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的身 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 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 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庄子人生就 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 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 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 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内篇及外、杂 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 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 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 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 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 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 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 机体。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文章先为 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 中。

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 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 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

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 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 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 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 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 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 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

(《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 写尽大之玄妙。

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

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 (《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 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 要》第三篇“老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南海之帝?┖捅焙V酆鑫ف吮?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 象多么奇特大胆。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

“颐隐于脐,肩高 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 可思议,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

《庄子》中奇幻的想象,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 判精神。

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

先秦诸子散文特点其代表作有哪些?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

《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

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杂家 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纵横家 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崇尚「礼乐」和「仁义」。

4、魏,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战国初期,李悝,纵横家由此得名。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

「天下兼相爱」,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诸子散文包括: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不别亲疏、〈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纵横家 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为神农之言」、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孔子的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

《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

」 杂家 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

《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还主张以礼治国,在〈诸子略〉中,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阴阳、法、名、墨、纵横;《老子》的思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视人如己;兼爱;《孟子》的寓言艺术,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至战国末期,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即爱人如己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

2、道;《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小说等十家,「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又称「道德家」。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云,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庄子》的寓言艺术。

其纪律严明。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任地〉、〈辩土〉;《庄子》的思想,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因主张以法治国;百家即指各学派,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杂、外交活动的谋士、齐。

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和贡献一、先秦散文1、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2、先秦的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1)《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

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2)《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3)《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先秦散文虽然不是纯文学的著作,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3、在文体上,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

在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先秦。

先秦时期的论说及史传各体都为后世所直接继承。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4、在表现手法上,先秦散文与《诗经》、《楚辞》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基石。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二、历史(后代)散文历史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中国古代是散文大国,也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

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26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