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
人物结局: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
人物简介: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秦淮八艳”之一。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马湘兰
人物结局:
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
人物简介:
马湘兰(1548—1604),秦淮八艳之一,生于金陵,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是秦淮八艳之一。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
顾横波
人物结局: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鼎孳与顾横波阖门投井,未死,被俘虏,受拷掠,接受直指使之职,巡视北城。五月降清,仕途亨通,龚鼎孳为三朝之臣,做到了礼部尚书,顾横波开始曾劝丈夫忠君守节、以死殉国,可龚鼎孳舍不得自己的前途和美满的家庭,先后做了三朝之臣。龚鼎孳正室董氏因已授明朝诰命,让封号顾横波。顾横波也堂而皇之的接受诰命,封为“一品夫人”。
康熙三年(1664年)冬,顾横波一病不起,卒于北京铁狮子胡同,龚鼎孳在北京长俸寺建妙香阁纪念。
人物简介:
顾横波(1619年-1664年)原名顾媚,又名眉,字眉生,别字后生,号横波,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秦淮八艳”之一。工诗善画,善音律,尤擅画兰,能出己意,所画丛兰笔墨飘洒秀逸。著有《柳花阁集》。受诰封为“一品夫人”。
陈圆圆
人物结局:
吴三桂独霸云南后,阴怀异志,穷奢侈欲,歌舞征逐。构建园林安阜园,“采买吴伶之年十五者,共四十人为一队”,“园囿声伎之盛,僭侈逾禁中”。陈圆圆因年老色衰,加之与吴三桂正妻不谐,且吴三桂另有宠姬数人,于是日渐失宠,遂辞宫入道,“布衣蔬食,礼佛以毕此生”。一代红妆从此豪华落尽,归于寂寞。
人物简介: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寇白门
人物结局:
于某日,寇氏欲拉韩生共寝,韩生数次找理由推脱,后拂袖而去。寇氏抑郁寡欢,忽闻隔壁房中传来嬉笑谩骂之声,遂起身张望,竟看到韩生正和年轻貌美的婢女调情,寇氏拿木棒捶打婢女数十下,骂韩生:“衣冠禽兽!”。寇氏怒极,遂一病不起。
人物简介: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1624年出生于金陵,“秦淮八艳”之一。人称“女侠”十八岁时嫁给明朝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
卞玉京
人物结局:
顺治十年,卞玉京为一位年已古稀的好心肠的良医郑保御所收留,他为她另筑别室并悉心照拂。卞玉京在吴梅村这里找不到生命的归宿,历经湖海风涛,勘破红尘俗世,便以修道作为躲避时代的急风烈雨的避难所,以空门作为自己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栖息地。她持戒极严,钱谦益与邓汉仪闻之,前往求一面而不可得。卞玉京虽然皈依空寂,但她善良而重情,为了感激佛门俗家弟子郑保御的悉心照料,让她有一个焚香诵经的安宁晚年,她曾刺舌血以三年时间为其抄写了一部《法华经》。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人物简介:
卞玉京(约1623——1665年),又名卞赛,字云装,后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秦淮八艳”之一。 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作有《题扇送志衍入蜀》。
李香君
人物结局:
因出身低贱,香君被赶到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无奈患上肺痨而死,享年三十岁。
人物简介:
李香君,(1624—1653),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苏州人。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董小宛
人物结局:
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人物简介: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秦淮八艳”之一。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
1广州一日游玩攻略
如果两个人都是学生,就没必要做这么好的安排了。去一家不大不小的消费店吃午饭,下午在背阴的地方逛逛,聊聊恋爱。晚上看一场**,带着它去一些有意义的地方谈一谈恋爱。最后吃饭,饭后一起压马路。最后,和建房间稳定感情有关。如果你不不要离开学校,你可以走回去,这也可以增加你的感情。但你得问女孩们。
女生犹豫的时候,你应该说走一走。它现在没必要看**。用心比什么都重要。
2广州一日旅游攻略
广州适合一日游的景点排名
天河区:
1广东省博物馆
2华南农业大学
3广州大剧院
4天河公园
5火炉山公园
6刘芸社区
7红色工厂
8圆柱艺术博物馆
9世界购物中心
10宜家家居(瑞典公司)
11东方宝泰广场
12雷宇社区
13龙岩洞森林公园
14海心沙公园
15龙东步行街
16天河南步行街
17一条街道用于收集容器。
荔湾区:
18沙面
19荔枝湾涌
20增步公园
21顶部和底部九个
22巨龙古村
23花鸟鱼艺术世界
24洪欣922创意园
25OE原创元素创意园
6心怡会所
7醉观公园
28荔湾湖公园
29石围塘火车站
30恩宁路
31永清广场
321850创意园
越秀区:
33石室中的圣心大教堂
34广州美术馆
35东山百货商店
36北京路
37越秀公园
38刘桦湖公园
39梅花村
40东山口
41古佛寺
42人s公园
3二沙岛
4麓湖公园
4东山湖公园
46新河铺
47珠江夜景
48289文怡公园
49华侨新村
海珠区:
50东方红创意园
51婚礼街
52江南西
53海珠湖公园
54TIT创意园
5黄埔古港
56小港公园
57北岛创意园
58太古仓
59周晓村
60石祥花园
61花城往事
62大元帅孙中山s大厦
60中山大学
白云区:
64白云湖公园
65广州儿童s公园
6云溪公园
67广州雕塑公园
68韩国街远景路
69可可混合物
花都区:
70红山村
71曼谷花园
72花都湖公园
3秀全公园
74华山镇
番禺区:
75低浪涌
76大夫山森林公园
77沙湾古镇
78鸥岛
9钟村
80渔夫s码头
81方行60创意园
82紫泥塘创意园
黄浦区:
83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84萝岗香雪公园
85天禄湖森林公园
86南湾水镇
87长洲岛
88生物岛。
89大吉沙岛。
南沙区:
90南沙角门公园
91十八罗汉森林公园
92黄山路森林公园
93东涌大满村
94南沙滨海公园
增城区:
95增城畲族风情村
96增江画廊
99萧楼原宪
981978文化创意园
从化区:
99阿波柳村
3广州游玩一天攻略
广州塔1号
广州塔,又名小蛮腰,作为广州的标志性建筑,是无数来广州旅游的外国朋友必打卡的标志性景点。其实玩的地方还挺多的,比如蜘蛛侠栈道、空中漫步梯、旋转餐厅、摩天轮、天空飞车等等。以上景点的特点是高,比如世界上最高的xxx。至于缺点,什么都要收费。除了上厕所,不管玩什么都要收费,不太适合观光党。
2号上下九
上九是荔湾区最繁华的步行街。每天,这里都有很多人,这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衣服鞋子包包,款式也很多。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很多好吃的。然而,它去上下九还是要多加小心。毕竟有很多营销套路在里面,所以不要当你出去的时候不要丢下这个圆圈。
北京路3号
北京路是广州越秀区的一条集文化、娱乐、商业为一体的街道。这里是广州的建市之地,也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的历史。
北京路步行街全长440米。如果快的话,20分钟就能做完。想买东西,或者认真逛每一家店,可能一整天都逛不完。里面不仅有大量的高中低档商品,还有各种美味小吃,既能满足你的购物需求,又能满足你的胃。缺点是不管人多的时候,作为一个本地人,我赢了不要去度假。
白云山4号
白云山被称为羊城首秀,也是广州为数不多的国家5A级景区。白云山有全国最大的天然鸟笼云台花园、全国最大的主题雕塑公园明春谷和雕塑公园。
此外,它也是学生的最佳去处聚会联谊,家人探亲,上班族缓解压力。娱乐项目也很多,缆车、滑梯、滑草、旋转木马、射击、蹦极(胆小的不要尝试)。有粤西书院、白云守夜、能仁寺、广州碑林。缺点,白云山其实不高。想爬山就算了。是一种环境,去那里更好玩。
五号陈家祠
寺,俗称陈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岭南祠堂建筑。因为它被选为新世纪羊城八景,它被誉为广州的文化名片并成为岭南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除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外,陈嘉庙还具有巨大的体量和雄伟的特点。砖雕,木雕,灰雕,都是气势磅礴,错综复杂,真的很美。中轴线上的五开间大厅雄伟壮观,南狮侧厅的角兽灵动新奇,栏杆上雕刻着南方的水果。至于缺点,个人觉得在那里吃饭不是很方便。
6号石狮圣心大教堂
石狮圣心大教堂作为中国最宏伟的双尖哥特式建筑之一,是广州教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据说可以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相媲美。
这座百年教堂的所有墙壁和柱子都是花岗岩的,非常有特色。因此,当地居民将其命名为石屋。高耸的塔尖,精美的纹饰,红、黄、蓝、绿七种颜色的玻璃,赋予了整个教堂浓厚的哥特式氛围。而且石室设计之后,很多中国元素都融入了中国建筑师之旅,现在还能看到教堂门上的广东木雕。另外,你可以选择一个星期天。还有一周。至于坏处,因为周围有批发一条街,人会多,人会多。
越秀公园7号
越秀公园,因越秀山而得名,由穿过水井的主峰及其周围的桂花山、木壳山、李煜山等七座小山和北秀、南秀、东秀三个人工湖组成。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经修建了韩朝露台在越秀山上。后建观音阁,又称观音山。著名古迹镇海楼,又名五层楼,羊城美景尽收眼底。著名的五羊雕像位于越秀公园,可以说是广州的风景名胜的历史本质。
黄埔第八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原为清军小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后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第二批20世纪建筑遗产,纳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的评选。不过,我个人建议,如果你想玩珠江,那不如晚上坐珠江轮渡实际。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同样的事情,还有没什么可吃的。
10号美食
最后,这是最重要的。常言道,美食在广州。其实个人觉得,作为一个吃货大省,广州真的没有太多好玩的旅游景点,但是好吃的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比如早茶,牛杂,肠粉,煲仔饭,冰室等等。
4广州游玩攻略一日游
莲湖
羊城新八景番禺莲花山脚下,有一处两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采石场遗址。你熟悉它吗?先简单介绍一下莲花山的概况:莲花山海拔只有108米,由几座低矮的红砂岩山组成。因为峰顶有一块形似莲花的岩石,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莲花山。
这座莲花塔建于1664年,被列为广东、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建成的望海观音金像,高4088米,由120吨青铜制成,贴有180两黄金。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观音像,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
在金观音像前,有一块形似狮子的石头,名叫狮子石。它就像莲花山忠实的守护者,日夜守护着莲花山。
言归正传;进入古采石场前,香火鼎盛的观音岩被置于红砂岩中。
2001年,我们到了古采石场,它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近期暴雨不断,为防止山石滚落伤人,很多地方禁止游客进入。RP问题?
悬崖如刀削石,非天然;他们通过切割岩石钻孔来开采古人留下的地表。
采石时间从西汉初年一直持续到清朝道光年间,西汉南越王墓的石料取自莲花山。
采石点分散在各个山头,暴雨天积水变成浑黄泥水,平日清澈见底。
摩崖石刻悬崖飞烟由原广州市委书记欧处题写。他是诗人、画家和收藏家。
古采石场的精华就是这块燕子岩,这里的绝壁高40米,半人工半自然,雄伟壮观。建在岩顶的观景亭可谓是扰民,利益驱动吧?
古代石匠使用的工具非常粗糙和笨拙,但他们非常聪明和有经验。根据石头的纹路走向,他们在岩石上打了三个石洞,然后轮番敲凿,石头就会顺着纹路断裂。
这块刀片般薄的石头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人工切割凿岩留下的采石面。莲花山古石场是人为的和无意的,是赵佗在岭南称王时开采出来做宫殿的建筑材料。
番禺古镇沙湾
——沙湾,岭南历史文化古镇,荣誉称号众多,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同时,它又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广东音乐的故乡
位于番禺区沙湾镇,距广州市区仅30多公里,交通便利,约1小时我们开车去。
来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盛夏绿水盈开的荷花。
沙湾家族的祠堂,也叫六更堂。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老教师参观后评价六更堂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宫。
门前是方鱼塘,右边是玉市宫。耕堂为五开五五边形结构,占地面积25平方米,体现了古代风水理论中的最佳位置和朝向。
沙湾镇繁华的商业中心有一口——清水井的古井。你怎么能要求运河如此清澈?沙湾的游子回来就站在这里。众所周知,很多游客会在井边驻足。今天看到的古井已经干涸。
附近旅游景点常见的各种餐馆都有。跳过这一步,直接进入三仁堂,充满粤语韵味。
三仁堂对广东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广东古典音乐出自沙湾镇何家的何流堂、何、何少侠,也叫何家三少爷。
几年前,我去过一次三仁堂
中国国父何院士纪念馆美国离子交换树脂,纪念他对中国的伟大贡献美国原子弹事业。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湾砖雕,不是用粘土做的,北方窑子烧制,直接在青砖上雕刻。
悠闲地走在古镇的马史巷子里,古民居变成了卖饰品的小店,农家乐里常用的物品装饰起来也有些味道。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流彩之乡、中国龙狮之乡、广东民间艺术之乡、民间雕塑之乡、广东省古村落之乡被诸多光环笼罩的沙湾古镇,感觉商业化步伐有点快,已经不能算是必游景点了。
5广州一日游玩攻略景点
广州附近最好的旅游地点是宝墨园。墨园里有很多古董,包括孩子们可以在水中玩耍的鱼塘。还有文化长廊,京剧。里面有许多花、树和瀑布。你真漂亮。
它在那里给孩子们喂金鱼是最好的。那里有许多鱼塘。里面有莲藕和荷花。你可以去钓鱼。
6广州一日游的攻略
广州塔
营业时间:9:00-23:00
门票:150元
广州塔是广东十大旅游景点中最著名的。它叫做小男人腰,总高度600米。它是中国最高的塔。还有世界世界上最高最长的空中步行梯世界上最高的旋转餐厅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世界上最高的垂直滑降娱乐项目美国最高的户外观景台。
2韶关丹霞山
营业时间:8:00-18:00
门票:200元
韶关丹霞山是广东省最大的风景区,以丹霞地貌为主,是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是集科普、攀岩、考察、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乘船游览和攀岩探险。晋江两岸悬崖峭壁中的隐岩洞中,有许多悬棺遗迹,十分壮观。
3七星岩
营业时间:7:30-17:30
门票:78元
七星岩被称为岭南第一奇观,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寺庙为主要景观。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是岭南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摩崖石刻。奇岩以喀斯特石峰和湖泊景观为特色。像北斗七星一样排列的七座石灰岩山峰巧妙地分布在湖面上。湖堤将湖泊分割成五大湖,山峦层叠,景色优美。它被称为人间仙境。
4广州华南植物园
开放时间:7:30-17:30
门票:50元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我国重要的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物种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它被称为永无止境的奇妙树博览会被称为华南绿宝石。
5阿波柳村
开放时间:24小时
门票:免费
阿刘村是广州最高的山村,是广东摄影爱好者必去的十大景点之一。离城市最近的地方是拍摄星空的最佳地点,适合拍摄星空和天文风景。偶尔,你甚至可以看到流星。适合在旅途中露营或搭帐篷。
6世界之窗
开放时间:9:00-22:30
门票:200元
世界之窗广东必去的十大景点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中国著名的微缩景区。以弘扬世界文化为宗旨,集世界奇观、历史古迹、古今名胜、民族歌舞表演为一体的人工主题公园。景区内有100多处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和建筑奇观,按不同比例建成,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7大鹏半岛海滩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99元
大鹏半岛是深圳最大的海滩,生态资源保存最完好。它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景之一。两个海港,东涌和西充,是巢
8鼎湖山
开放时间:6:00-18:00
门票:78元
鼎湖山被称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因为它是一个集风景旅游,科学研究和宗教崇拜为一体的度假胜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首批世界生物保护界。它被称为活生生的自然博物馆它的负离子含量是最著名的天然氧吧在中国。
9珠海庙湾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珠海庙湾是珠海万山群岛中离海岸最远的岛屿。它是以岛上的一座海神庙命名的。它有独特的风格。珊瑚海滩背风湾在庙湾有洁白晶莹的沙子,湛蓝清澈的海水,海底还有罕见的红珊瑚,非常浪漫。这里盛产海鲜,是东南亚著名的捕鱼区,被称为梦之岛。庙湾最大的特点就是水清,能见度5米左右。它被称为中国的马尔代夫。
简介
[编辑本段]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SirIsaacNewtonFRS)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
察,发展出了颜色的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年,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光学
从1670年到1672年,牛顿负责讲授光学。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棱镜可以将白光发散为彩色光谱,而透镜和第二个棱镜可以将彩色光谱重组为白光。
他还通过分离出单色的光束,并将其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的实验,发现了色光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牛顿还注意到,无论是反射、散射或发射,色光都会保持同样的颜色。因此,我们观察到的颜色是物体与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结果,而不是物体产生颜色的结果。
从这项工作中,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任何折光式望远镜都会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颜色的影响,并因此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现称作牛顿望远镜)来回避这个问题。他自己打磨镜片,使用牛顿环来检验镜片的光学品质,制造出了优于折光式望远镜的仪器,而这都主要归功于其大直径的镜片。1671年,他在皇家学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反射式望远镜。皇家学会的兴趣鼓励了牛顿发表他关于色彩的笔记,这在后来扩大为《光学》(Opticks)一书。但当罗伯特•胡克批评了牛顿的某些观点后,牛顿对其很不满并退出了辩论会。两人自此以后成为了敌人,这一直持续到胡克去世。
牛顿认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组成的,并会因加速通过光密介质而折射,但他也不得不将它们与波联系起来,以解释光的衍射现象。而其后世的物理学家们则更加偏爱以纯粹的光波来解释衍射现象。现代的量子力学、光子以及波粒二象性的思想与牛顿对光的理解只有很小的相同点。
在1675年的著作《解释光属性的解说》(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牛顿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认为粒子间力的传递是透过以太进行的。不过牛顿在与神智学家亨利•莫尔(Henry More)接触后重新燃起了对炼金术的兴趣,并改用源于汉密斯神智学(Hermeticism)中粒子相吸互斥思想的神秘力量来解释,替换了先前假设以太存在的看法。拥有许多牛顿炼金术著作的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炼金术士。”但牛顿对炼金术的兴趣却与他对科学的贡献息息相关,而且在那个时代炼金术与科学也还没有明确的区别。如果他没有依靠神秘学思想来解释穿过真空的超距作用,他可能也不会发展出他的引力理论。 (参见艾萨克·牛顿的神秘学研究)
1704年,牛顿著成《光学》,其中他详述了光的粒子理论。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组成的,而普通物质是由较粗微粒组成,并推测如果通过某种炼金术的转化“难道物质和光不能互相转变吗?物质不可能由进入其结构中的光粒子得到主要的动力(Activity)吗?牛顿还使用玻璃球制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静电发电机。
力学和引力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常简称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本书中,他还基于波义耳定律提出了首个分析测定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由于《原理》的成就,牛顿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并为他赢得了一大群支持者:牛顿与其中的瑞士数学家尼古拉·法蒂奥·丢勒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直到1693年他们的友谊破裂。这场友谊的结束让牛顿患上了神经衰弱。
晚年生活
[编辑本段]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大事年表
[编辑本段]
1643年1月4日(旧历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林肯郡乌尔索普。
1655年 12岁 入格兰瑟姆中学学习。
1661年 19岁 6月15日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
1665年 24岁 发现二项式定理。
1665年~1666年 24岁 因鼠疫流行回到家乡,对光学、力学、数学有多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1668年 26岁 制成反射式望远镜。
1669年 27岁 著《论用无限项方程所作的分析》,任卢卡斯讲座教授。
1671年 29岁 著《级数和流数方法论著》。
1672年 29岁 1月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宣读《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的论文。
1684年 42岁 会见哈雷,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1686年~1687年 44岁 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9年 47岁 母亲去世
1700年 57岁 发明六分仪。
1727年3月20日 80岁 逝世。
牛顿的成就
[编辑本段]
力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数学方面的贡献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光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热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哲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书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1958年两次重印。
牛顿对自然的兴趣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他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在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这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由此可见,牛顿一生的重大科学思想是在他青春年华、思想敏锐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
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牛顿把他的光学讲稿(1670~1672年)、算术和代数讲稿(1673~1683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年),还有《宇宙体系》(1687年)等手稿送到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其间牛顿和国内外科学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莱布尼兹和J·沃利斯等。牛顿在写作《原理》之后,厌倦大学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学学生时代结识的一位贵族后裔C蒙塔古的帮助,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当时英国币制混乱,牛顿运用他的冶金知识,制造新币。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受封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圣经里两大错讹的历史考证》等文。牛顿于1727年3月31日(儒略历20日)在伦敦郊区肯辛顿寓中逝世,以国葬礼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光学》和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光学和力学一样,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注意。用于天文观测的需要,光学仪器的制作很早就得到了发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闻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顿出生之前不久才为荷兰科学家W斯涅耳所发现。玻璃的制作早已从阿拉伯辗转传入西欧。16世纪荷兰磨制透镜的手工业大兴。把透镜适当组合成一个系统就可成为显微镜或望远镜。这两种仪器的发明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顿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制作的望远镜用在天象观测上。枷利略式的望远镜是以一片会聚透镜为目镜、一片发散透镜为物镜的望远镜。还有当时盛行的由两片会聚透镜组成的开普勒望远镜。两种望远镜都无法消除物镜的色散。牛顿发明以金属磨成的反射镜代替会聚透镜作为物镜,这样就避免了物镜的色散。当时牛顿制成的望远镜长6英寸,直径1英寸,放大率为30~40倍。经过改进,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并送到皇家学会评审。这台望远镜被皇家学会作为珍贵科学文物收藏起来。为了制造反射式望远镜,牛顿亲自冶炼合金和研磨镜面。牛顿自幼爱好动手制模型,做试验,这对他在光学实验上的成功有极大帮助。光的颜色问题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测,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边缘形成的颜色联系起来。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他们都没像牛顿那样认真做过实验。
思想
[编辑本段]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讲求事物的和谐,求和谐思想是正确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上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形,因为只有圆运动才是完美的、和谐的,而地上的运动,例如重物直线下落是凡俗的。古希腊哲学家的和谐思想不能在天与地之间连贯。到了17世纪,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众所周知,牛顿在理解光的本质上持微粒说。但他在同胡、惠更斯等讨论光的本质时,说光具有这种或那种本能激发以太的振动。这意味着以太是光振动的媒质(见以太论)。于此,似乎牛顿对光的双重性有所理解;其实不然,他对以太媒质之存在极似空气之无所不在,只是远为稀薄、微细而具有强有力的弹。他又申说,就是由于以太的动物气质才使肌肉收缩和伸长,动物得以运动。他又进一步以以太来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透明与不透明,以及颜色的产生,他甚至于设想地球的引力是由于有如以大气质不断凝聚使然。《原理》第二编第六章诠释的结尾说,从记忆中他曾做实验倾向于以太充斥于所有物体的空隙之中的说法,虽然以太对于引力没有觉察的影响。14、15世纪以来欧洲的学者对以太着了迷,以太学说风靡一时。当时科学巨擘笛卡儿对以太存在深信不疑。他认为行星之运行可以以太旋涡来解释。以太学说成为一时哲学思潮。尊重实验的牛顿也不免卷入这股哲学思潮激流中去,倾向于它存在。当时人们对超距作用看法不一。牛顿曾经指出他的引力相互作用定律,并不认为是最终的解释,而只是从实验中归纳出来的一条规则。因此,牛顿并未就引力本质作出结论。
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须由他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寻根求源。牛顿的学生R科茨曾在《原理》第2版序言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凭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国先秦时代也有类似之处)总结出论断,例如泰勒斯的学说:万物的根源是水。即使像德谟克利特、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现在来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方法凭天才的臆测、思维与辩论,称之为思辨哲学。到了中世,经院哲学统治着欧洲。科学、哲学沦为神学的奴婢。到15、16世纪,哥白尼、G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不畏坐牢、火刑等坚持不屈地向教会作斗争,挣脱了侍奉上帝的桎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测量和实验的风气逐渐形成了。在物理学科中伽利略的实验工作是实验物理学的开端,牛顿深受其影响。随后牛顿使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形成一个光辉体系,同时也使科学实验方法闯入了哲学思想的殿堂。
牛顿认为从现象中可以得出科学原理,或者说科学基本原理可以从现象中导得或推出。牛顿在《原理》和《光学》两书中明白表达他的做学问的方法,即要明白无误地区别猜测、假设和实验结果(及由此而归纳得出的结论),还有从某些假设条件下所得到数学推导。《原理》第一编十四章中处理细微粒子的运动和第二编命题23中设想气体中有相互排斥质点的模型都是牛顿运用具有物理实质性的数学模型的例子,但是他对这些问题缺少实质性的实验证据,未能写出无可辩驳的论述。论者可能认为牛顿只注重从实验运用归纳法得出定律,而无视演绎法的重要性。这是有违事实的。1713年牛顿在出版《原理》第2版时在给他的学生科茨的信中提到运动定律是居于首位的定律或称之为公理,并说它们都是从现象中推断或称演绎而来的,并运用归纳法使之普适化。牛顿说:“这是一个命题在哲学中所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例证。”诚然,必须看到归纳与演绎不能人为地对立起来。恩格斯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牛顿在此早着先鞭。关于实验与假设之间的关系,牛顿在各种场合都有论述。他在给奥尔登堡的信中说:“进行哲学研究的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看来第一是勤勤恳恳地探索事物的属性并用实验来证明这些属性。然后进而建立一些假说,用以解释这些事物的本性。”给科茨信中说:“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牛顿这些论述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启开了实验科学的大门,300年来为自然科学的繁荣立下了不朽功勋。牛顿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不同于那些只从简单的物理假设出发的人,而是通过逻辑的演绎法得到对事物现象的解释。爱因斯坦指出:“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在牛顿之前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结果支持那种认为物理因果关系有完整链条的信念。”牛顿是完整的物理因果关系创始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牛顿出身于笃信基督教的家庭。在剑桥求学时代,他就怀着宗教生活里亦如科学实验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幻想和工作。《原理》完成后,他便着手有关基督教《圣经》的研究,并开始写这方面的著作,手稿达150万字之多,绝大部分未发表。可见牛顿在宗教著述上浪费了大量时间的精力。关于牛顿在1692~1693年间答复本特莱大主教4封信论造物主(上帝)之存在,最为后人所诟病。所谓神臂就是第一推动出于第四封信中。从现代宇宙学来说,第一推动完全可能在物理框架中解决,而无需“神助”。
牛顿反对当时的英国国教。他反对三一教义,但不鲜明表白自己的意志,只是隐蔽地表明不愿担任圣职。总之,在对于宗教问题上牛顿比之于他的先驱者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赴汤蹈火而不辞的精神,则逊色多了。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而写的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如下的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一幕才能理解他”。此赞语最恰当不过的了。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著名雕塑家
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
济安·贝尼尼
Rossella Cosentino
黄土水
朱铭
安东尼·卡诺瓦
让-巴蒂斯·卡尔波
马克斯·克林格尔
奥古斯特·罗丹
弗朗索瓦·吕德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亨利·摩尔
乔治·绵尼 (George Minne)
蒲添生
巴特尔·托瓦尔森
让-安东尼·乌敦
吴炫三
王侠军
杨英风
部分简介
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国雕塑家,美国纽约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巴特勒迪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在巴黎学习建筑和绘画,自由女神像是因为美国摆脱英国独立而由英国的宿敌法国送给美国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时据说是依照自己母亲的面容。由设计埃菲尔铁塔的法国建筑师爱菲尔设计内部支撑铁架和整个支撑结构。巴特勒迪为了安置女神像,亲自到美国选择地点。由美国人集资建造塔座。整个铜像分成350块,装了214个包装箱用船运到美国。原型树立在巴黎塞纳河畔正对着爱菲尔铁塔。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在阿尔萨斯和瑞士边界的贝尔福山上为纪念普法战争胜利而雕刻的巨大的“贝尔福的狮子”;由斯特拉斯堡送给瑞士巴塞尔的雕像“瑞士援助斯特拉斯堡”,感谢在普法战争中来自瑞士的援助;在华盛顿的巴特勒迪公园中的巴特勒迪喷泉;在纽约联合广场的拉法叶雕像;波士顿教堂的“四个吹号天使像”;以及法国里昂的巴特勒迪喷泉。
巴特勒迪在巴黎死于肺结核,下葬于蒙马特公墓。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出生于那不勒斯的佛罗伦萨家庭,后跟随父亲彼得·贝尼尼(著名矫饰主义雕塑家)来到罗马。他早期的作品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时期被运到罗马的希腊神话的雕塑。在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马尔塞(Amalthea)(完成于1609年,现存于罗马博尔盖塞画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话的半身像,如“堕落的灵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灵魂”(Blessed Soul)(完成于1619年,现存于罗马西班牙广场)。在1620年代,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罗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1621年-1622年)、“大卫”(1623年)、“阿波罗与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广为人知的胜利之后圣母堂中的雕塑“圣女大德兰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贝尼尼在大卫像的雕塑过程中,对其赋予了感情,与米开朗基罗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这座作品是贝尼尼的主要资助人鲍格才枢机主教在其25岁的时候委托雕刻的。
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还有鲍格才枢机主教[1](1632年,鲍格才美术馆)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现存凡尔赛宫)。
贝尼尼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位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建于1624年-1633年)[2], 另外,他还建造了罗马圣毕比亚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坛华盖完工前,教皇乌尔班八世聘请贝尼尼负责整个圣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负责建造位于教堂内的乌尔班八世[3]和后来亚历山大七世[4]两位教皇的墓穴。位于圣彼得教堂半圆形殿中的圣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贝尼尼的一大杰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外,贝尼尼还在罗马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罗皇宫(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宫(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贝尼尼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设计卢浮宫的东部前门,但遭到拒绝。最后这部分建筑由克劳德·佩劳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贝尼尼也设计了许多著名的教堂,尽管圣彼得教堂并非出自他手(见卡罗·马德尔诺)。位于罗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体现了贝尼尼的建筑风格。他不仅负责设计奎琳岗圣安德鲁教堂的建筑(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坛上圣徒安德鲁的巨大塑像。在罗马附近的乡村,贝尼尼也为教皇的避暑夏宫冈道尔夫堡设计了教堂。
贝尼尼设计的第一个喷水池是海王子喷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1648年-1651年)[6],该喷泉将世界上四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拟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现出其特色,并利用椰子树和动物来表示各地的风景。该喷泉还有一段趣事:贝尼尼的对手波若米尼设计的圣埃格尼斯教堂正对着喷泉。据说贝尼尼曾嘲讽该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对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举的。
1644年,贝尼尼的资助人乌尔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贝尼尼的对手们集中起来,对贝尼尼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打击。但是依诺森十世教皇继续邀请贝尼尼完成圣彼得教堂的作品,并且委托他设计四河喷泉。在依诺森十世去世的时候,贝尼尼已经成为罗马艺术的领袖人物。贝尼尼于1680年在罗马去世。
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被誉为科学的标志物和圣殿。
黄土水生于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亲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处。因黄土水三哥为木匠,受其影响,对雕刻产生兴趣。1917年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受师长推荐前往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留学,是第一位东京美术学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该校研究科。除此,他并先后学艺于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云与朝仓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选日本帝展,为台人第一。之后并有《释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摆姿态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于东京池袋寓所,年仅35。
黄土水的作品于1980年代后期台湾本土化之后,大受欢迎。其作品常视为台湾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选1920年第二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为台湾艺术家首次入选日本最高权威美术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选1921年第三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藏于台湾省议会,之后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黄土水致赠母校大稻埕公学校(现台北市立太平国民小学)典藏。
摆姿势的女人(1922)
入选1922年第四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华鹿(1922)
献日本宫内省(现宫内厅)典藏。
郊外(1924)
入选1924年第五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作下落不明。
南国的风情(1927)
入选第一届东京圣德太子美术奉赞展览。原作下落不明。
释迦出山(1927)
受台北龙山寺委托制作。原作木雕像毁于1945年台北大空袭中,后由幸存之石膏原模进行翻铸,分别典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国立历史博物馆、艋舺龙山寺、台南开元寺、黄土水家属。1997年,北美馆又再度翻铸五座,被外界质疑馆方是否翻制过多。
久迩宫邦彦亲王夫妇像(1928)
献久迩宫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黄土水生平最后的大作,亦为最为知名之经典作。原作嵌于台北中山堂后厅壁上,并存三件原模复制作,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玻璃纤维制)、台北市立美术馆(青铜制)、高雄市立美术馆(青铜制)。
朱铭(1938年-),台湾雕刻家,苗栗县通霄镇人,天主教辅仁大学名誉博士。早期以乡土主题,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则以融合了中国哲学如“太极”等的现代雕刻闻名。本名为朱川泰、童年时小名“九二”。朱铭出生于苗栗县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亲的带领下,到通霄镇上的妈祖庙、向雕刻师傅李金川拜师。
1955年出师,隔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间,经济状况一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荐,带着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师杨英风为师后,并改名朱铭,才较为好转。同年,移居台北县板桥镇(今板桥市)江子翠一带定居。
1978年,朱铭在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展出,作品“单鞭下势”被日本雕刻之森美术馆收藏。
1980年,他独自一人到美国纽约市学习,是他打开国际视野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后,他所创作的“人间”系列作品,成为他生涯中最受赞誉的经典代表。然而隔年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发生窃案,朱铭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与建筑师贝聿铭合作,在香港中银大厦前使用青铜为材质,创作“和谐共处”的太极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于大楼入口大门的左侧。
1999年,朱铭在台北县金山乡西势湖成立“朱铭美术馆”,占地有11甲,收藏许多现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几十年规划成立的“朱铭美术馆”,获得日本东京创新大奖(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奖。
目前在南投县仁爱乡清境农场一带定居。
朱铭的铜雕“门”亦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地标,位于本部大学图书馆门外的烽火台。“门”由司徒惠博士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是朱铭“太极系列”的一员。
他的作品《忒修斯杀死米诺陶》大获成功,这件作品的简约和自然的表现手法形成今后他的风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莱孟十四世的纪念碑,用了四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使他跻身于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纪念碑,从此后他的名声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单,创作了《爱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罗斯沙皇曾邀请他去圣彼得堡,被他拒绝了,他说:“意大利是我的国家,是艺术的原生地,我不能离开她,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于其他土地,必须是能对意大利有利,难道还能舍弃她而为其他国家服务吗?”但仍然有许多他的作品被俄罗斯收藏。
卡诺瓦,从1795年到1797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于法国军队入侵,他返回家乡,只创作了一些绘画作品,一年后返回罗马,但健康状况已经不如以前,他到德国旅行一段时间,回来后身体有好转,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监督收回拿破伦掠去的艺术品,秋季,他访问了伦敦,1816年初,他回到罗马,被任命为罗马主要艺术学院圣卢克学院的院长,教皇亲自指定将他的名字以大写金字刻匾,并被给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诺瓦心脏的纪念碑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护六世雕像、《玛尔斯和维纳斯》、《圣母哀悼耶稣》、《圣约翰》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等。1822年5月,他访问那不勒斯,去视察正在作成腊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回到罗马后有所缓和,年底,在返回家乡的路上,于威尼斯逝世,享年6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家乡的寺庙中,他的心脏被藏放在他曾经为提香设计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让-巴蒂斯·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
他出生于巴黎南郊的库伯瓦,早年追随法国雕塑家吕德学习雕塑。1854年获得去罗马的奖学金,在罗马学习直到1861年,学习巴洛克的风格比较成熟。1861年他为玛德琳公主制作了一个半身雕像,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赏识,接受几个委任,为巴黎歌剧院装饰,1869年他创作的群像《舞蹈》放在歌剧院门前右面,受到许多卫道者的非议。
他的最后一件作品是放在朱里安广场的《地球四极》喷泉,由象征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的四个人像托起地球,完成主要题材后即去世,后来由其他雕塑家继承完成,增加了8匹奔马和海龟、海豚等。
马克斯·克林格尔 (德语:Max Klinger,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是德国象征主义画家和雕塑家。
克林格尔出生与莱比锡,在卡尔斯鲁厄学习,他最欣赏戈雅和门采尔的蚀刻版画,所以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蚀刻版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个系列蚀刻版画《关于寻找一个手套的释义》,是源自他在一个溜冰场寻找手套的梦境,他图解了弗洛伊德对于恋物的研究结果,其中“手套”成为他追求浪漫理想的象征。
克林格尔在欧洲各个艺术中心到处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莱比锡,从1897年后,他主要致力于雕塑,他的贝多芬雕像成为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展览中的主要作品。他对基里科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影响很大,他是19世纪象征主义和20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之间乘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第22369号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为“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出生于巴黎穷人家庭,是20世纪世界闻名的雕塑家。
他早期作品为现实主义风格,1876年他的作品“青铜时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应,有人甚至断言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后来他的作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强调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巴尔扎克像”引起极大的骚动,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区立起来。他的巨型浮雕“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地狱门以但丁的《神曲》为主题,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域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互映之下而产生这件伟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应加来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来义民”,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而将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来市民。1913年在英国国会公园复制了同样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罗丹将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法国政府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 1917年罗丹去世。
除雕塑外,罗丹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罗丹生前和他的学生,同为雕塑家的卡蜜儿·克劳黛同居,克劳黛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罗丹拒绝承担抚养义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克劳黛为罗丹提供了大量的构思,有的罗丹作品甚至是出于克劳黛之手。
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国雕塑家。吕德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第戎,年轻时和父亲一起为人修造炉灶,1809年从第戎的艺术学校毕业到巴黎深造,1812年获去罗马的奖学金。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去布鲁塞尔接受工作,在那里和拿破仑女儿的朋友索菲·弗伦艾结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马赛曲》1833年,他由于其作品《和海龟玩耍的那不勒斯渔童》获得荣誉军团十字章,并得到为正在设计的凯旋门装饰的委任,其中的《马赛曲》(也叫“1792年志愿军出征”)成为吕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还有《拿破仑像》、《圣女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鹰》、《爱神的胜利》等。
吕德最重要的学生是卡尔波,他曾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个“那不勒斯渔童”。
马约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 东比利牛斯省边境沿海的班雨勒镇,1881年前往巴黎学习艺术,1885年进入美术学校,师从于卡巴内尔和杰洛姆学习,他早期的绘画明显受到夏凡纳和高更的影响。
高更鼓励他从事装饰艺术,他参与了织花挂毯的设计,1893年,他在班雨勒镇开办了一个织花挂毯厂,在法国造成很大的影响。1895年开始,他创造了一些小泥塑,开始从事雕塑并放弃了设计织花挂毯工作。
他在83岁高龄在家乡班雨勒镇,因在雷雨天发生车祸而逝世。在巴黎有收藏他作品的一个博物馆,他的故居也已经开辟成一个博物馆。
作品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1912年为塞尚设计的纪念碑,以及一系列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以女人人体作为主题的,稳重、成熟并有古典主义艺术的痕迹,是古典主义和现代摩尔的抽象雕塑之间乘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们家族有几世代在佛罗伦斯是小规模的银行,但他的父亲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并没有成功的经营下去,而后便任职临时政职。在米开郎基罗初生之时,他为卡布里斯小镇的司法管理员和奎奇市的行政长官。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亲据说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后裔,这个传言大概是假的,但米开朗基罗对此深信不疑。而在米开朗基罗出生的几个月后,全家人搬回到佛罗伦斯,他也在这被养育长大。过了一些年岁,在他久病以及母亲过逝之后,他搬与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个名为Settignano的镇上。在那里他父亲拥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矿场以及一座小农场。
米开朗基罗曾有一次对艺术家传记写作者乔尔乔·瓦萨里说道:“如果我有着一些优点,那是因为我出生在你的国家阿雷佐奇妙的气氛下,和我的奶妈一起,并学会了熟练的运用槌子和凿子将我所描绘的图刻下。”当米开朗基罗还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在佛罗伦斯的人道主义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边学习文法。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很显然地表现出对上学的无趣,而宁愿去教堂临摹绘画并且寻找画家同伴。后来米开朗基罗在画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门下学习,他的父亲极力说服 Ghirlandaio 付钱给还是14岁的米开朗基罗,在当时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罗伦斯的统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荐他两位最佳的学生,Ghirlandaio 便介绍了米开朗基罗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间米开朗基罗去他父亲的学校,并受到许多前人的影响,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艺术上的构想。跟着在那年纪他那柏拉图式的观点,同时他也开始感受到性别的差异。在这时期米开朗基罗认识了几位文学巨擘,像是米兰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和骑士的斗争,后者是借由Poliziano所建议的题材发挥,并受到佛罗伦斯市长洛伦佐·德·梅第奇的委任。
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带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尔的雕塑样式。这种造型被认为是他受到1925年在巴黎看到的一个名叫"Chac Mool"的托尔特克-玛雅雕塑的启发发展而来的。摩尔早期作品上的空洞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形式,如弯曲的手臂状与主体相连。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主体躯干上的空洞,因此造成主体凹凸或弯曲的外形。同时期的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也发展了类似的风格, 她最初也是受到摩尔作品的影响。
由于承接了众多的大尺寸委托创作,摩尔在晚年相当富有。不过,摩尔仍保持简朴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财富都由亨利·摩尔基金会继承,用于支持艺术教育和推广。
摩尔以创作大型抽象雕塑而著名,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人体形象,特别是“母与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尔的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除去在1950年代中短期地采用过家庭群组形象,他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女性形象。摩尔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体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线外形,被很多人认为是摩尔受到他的出生地约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启发。
摩尔的侄女曾经问他为什么他作品的名称都很简单,摩尔的回答是:
所有艺术都应该有神秘感并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给雕塑或绘画以显白的名称,那么神秘感就无从谈起了,观众的注意就会轻易的移开,而不会费力捉摸作品的内涵。人们都觉得他/她在观看,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观看。
摩尔的早期作品通常是直接雕凿的手法创作的[1]。1930年代,摩尔逐渐转向现代主义风格。他与其他几位居住在Hampstead的雕塑家交流频繁,风格上彼此互相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摩尔通常会作大量的草图。这些草图大多留存下来,为研究摩尔创作的演变提供了直接的资料。1940年代,摩尔更多的使用模型法进行创作,先用粘土或石膏造型,再用脱蜡法浇铸铜雕。
二战以后,摩尔的铜雕都是受委托创作、作为公共艺术品的大型作品。因此,他基本上放弃了直接雕凿的创作手法,而改用模型,并雇用了几名助手。
在他位于Much Hadham的家中,摩尔收集了大量形状各异的自然物体:头骨,漂流木,卵石,贝壳等等。摩尔在这些物体中寻找对于自然形体的灵感。对于大型作品,他通常会在最终制模浇铸前,制作半尺寸的试验模型。有时,会制作全尺寸的石膏模型,以便对外形作最后的改进和添加表面印痕。
1946年3月,摩尔和埃芮娜的女儿出生了。他们以摩尔母亲的名字给她起名 - 玛丽,而摩尔的母亲在此前两年去世。母亲的去世和女儿的降生使摩尔更关注家庭的概念,这反映在他创作了不少“母与子”题材的作品。 同年,摩尔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1948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雕塑奖,并成为1951年不列颠展〔Festival of Britain〕和1955年“Documenta 1”的主题艺术家。
“家庭群像”(1950年)铜, 位于英国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是摩尔二战后的第一件大尺寸委托创作。战争末期,摩尔应亨利莫里斯的要求,为他的乡村学院创作了雕塑“家庭群像”,后因资金问题雕塑并没有实施。但1950年,这一作品在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建成,成为摩尔的第一座大尺寸公共雕塑。
1950年代中,摩尔收到越来越多的创作委托,其中包括1957年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楼的作品。由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增加,摩尔雕塑作品的尺寸也随之增长。他开始雇用助手帮助他的工作,其中包括Anthony Caro,Richard Wentworth。
固定展览场所
世界各地的众多艺术博物馆都收藏有摩尔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藏品较多的博物馆有: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美国最多的大型铜雕收藏。
亨利·摩尔基金会, [2], Perry Green, Much Hadham, Hertfordshire, 英国
亨利·摩尔学院, 英国利兹
泰德艺廊, 英国伦敦
安大略美术馆, 加拿大多伦多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英国利兹附近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 和东安格里亚大学校区内, 英格兰诺福克郡诺里奇市
Wakefield City Art Gallery, 英国
Paço imperial, 巴西里约热内卢
牛顿
一、生平简介 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牛顿于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1705年受封为爵士。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光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 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
1£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
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由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用的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表述方式,它是一个严密的、完美的体系,书中没有叙述苹果落地的故事,致使许多人对苹果落地一说持保留意见。
实际上,牛顿的亲戚和朋友多次证实苹果落地的故事。法国文学家、科学家伏尔泰曾追忆过,他在牛顿去世前一年,即1726年去英国时,听牛顿的继姊妹说过,一天,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忽然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引起了他的思考。牛顿灵机一动,脑中突然形成一种观点: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会不会由同一宇宙规律所支配的?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晚年的一位密友斯多克雷也明确提到,在1726年4月的一天,和牛顿共进午餐后,一起来到牛顿家后园,并在苹果树下饮茶。在谈话中“他(指牛顿)告诉我正是在过去同样情况下,注意引力的思想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在一棵苹果树下偶然发生的,当时他处于沉思冥想之中。”
还有牛顿晚年的另一位密友潘伯顿在有关追忆牛顿的著作中,也谈及因苹果落地而引起验证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的故事。
牛顿在晚年再次讲述当时苹果的故事,那是离苹果落地时已经是60年过去了,为什么一个老人对此事记忆那么深刻,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成果,当事人对触发灵感的事件当然是深深的激动和怀念的;其次是与胡克的争执也留下深深的记忆,牛顿就从一个侧面澄清事实真相,应该认为苹果落地一说的事实是成立的。
2.科学研究的痴情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请他估价一具棱镜。牛顿一下就被这具可以用作科学研究的棱镜吸引住了,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它是一件无价之宝!”客人看到牛顿对棱镜垂涎三尺,表示愿意卖给他,还故意要了一个高价。牛顿立即欣喜地把它买了下来,管家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说:“咳,你这个笨蛋,你只要照玻璃的重量折一个价就行了!”
3.喜欢养猫
传说牛顿在盖房子时,坚持要留大小两个猫洞,好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足为据。不过牛顿喜欢养猫倒是真的。由于牛顿终身未婚,猫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但猫也给他惹了不小的麻烦,1692年牛顿母亲去世使他极其痛苦。一天早晨,他为了平静一下,到桥大学礼拜堂做礼拜时,忘了熄灭蜡烛,可能是猫闯的祸,蜡烛翻倒后,把摆在桌上的光学、化学手稿和其他论文化为灰烬。
4.终身未婚之迷
牛顿少年时代在一首诗里表白自己的远大抱负: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永恒无边。
可以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的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但牛顿是一个追求用科学中的光线谱来解释他的理想的特殊类型的诗人。他让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藩篱。在他的整个心田里,填满了自然、宇宙。也许这是他终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
不过,牛顿并没有完全与爱情绝缘。他一生中甚至有过两次恋爱。牛顿23岁正在剑桥大学求学时,由于剑桥发生了瘟疫,学校放假。牛顿回到乡下,住在舅父家里。在那里,他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识渊博、卓见非凡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牛顿喜欢即兴发表长篇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又多是他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表妹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心地听,似乎觉得很有趣。牛顿在心里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子,对于我所讲的觉得这样有味,我一定很不错。当然,她的脑筋一定也很好,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如果能得到她的帮助,解决我的许多困难问题,与我共同工作,那该多好啊!”
但是牛顿生性腼腆,并未及时向表妹表白心中的爱情。等他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乡村还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等着他。他对个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视,而她的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冷淡,便择夫另嫁了。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耽误了一次爱情的大好时机。
牛顿实在太忙了,他连做梦想是宇宙、世界。他往往领带不结,鞋带不系好,马裤也不扣好,就走进大学餐厅。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还有一颗浪漫的心。有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催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他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位美人。正在这紧要关头,他的心思忽地溜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象做梦似的,下意识地抓住情人的一个手指,把它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一声,他才清醒过来。面对吃惊的姑娘,他连忙象只绵羊似的柔声道歉:“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
姑娘饶恕了牛顿,却无法理解他,爱情又成了泡影。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扑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热情都集中到了科学事业上。此后那种“青春的热情”再也没有涌现《多彩的旋律》
5、名言
(1)“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2)“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6、牛顿学说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的时间相当于康熙25年。从牛顿《原理》发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余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介绍到中国。《原理》一书的基本内容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在中国传播。
牛顿学说对中国的影响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三者相继传入中国,它们和中土奉为圭臬的“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阴阳相感”的传统有天壤之别。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巨大反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无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江西诗派
桐城诗派
虞山诗派
王孟山水诗派
岑高边塞诗派
公安竟陵诗派
汉魏六朝诗派
建安七子
永嘉四灵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词家虽多,但如果从创作方法上来划分,大致有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1)现实主义派流。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作者。而南北朝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陆游,则可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此外,如东汉的蔡谈、王粟、陈琳,中唐的元结、柳宗元、元模、张籍、王建、李绅,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北宋的梅尧臣、王安石,南宋的范成大、杨万里,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高启。于谦,清代的顾炎武、吴伟业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真实而形象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着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着在深刻认识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较多地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2)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浪漫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之后,便是我国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他早在战国时代就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高峰。在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曹植、左思、郭珍、鲍照等浪漫主义诗人。唐代的李白,可称浪漫主义大师,他继屈原之后,又掀起了一个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除他之外,唐代还有王之涣、王昌龄、岑参、李贺等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宋代词坛上的苏拭和辛弃疾,是浪漫主义词家的杰出代表。清代的龚自珍,是古代最后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洋溢着追求理想的进取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能以丰富的想象构成美妙的虚幻境界;常使用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比拟;充斥着绚丽奇妙的语言。
有一定影响的诗派:
(1)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有关他的作品前文已有介绍,这 里不再赘述。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刘栅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2)三曹。指的是汉魏期间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曹操的诗多取材于动乱的现实,名篇有《茬露行》、《蒿里行》、《苦寒行》人短歌行》人龟虽寿》人观沧海》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质朴的形式披露作者的胸襟,“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形成了独特风格。曹丕的诗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归,格调细腻委婉,语言浅显清丽,其中以七言诗《燕歌行》最为出色。曹植的诗充满追求和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特色。三曹,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成了当时文坛的领袖。不过,其中成就较多的是曹操和曹植,所谓的“建安风骨”,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诗篇体现的。
(3)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孔融、陈琳、王桨、徐斡、阮璃、应踢和刘侦。其中,除孔融是曹操的政敌,后为曹操所杀外,其余六人都与三曹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体现了进取的精神。王集是“七子之冠冕”,艺术上比较成熟,名篇有《七哀诗》人登楼赋》。
(4)竹林七贤。是指魏晋间的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载: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的诗歌以阮籍的《咏怀》和稽康的《幽愤诗》较有名,体现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5)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是指西晋诗人张载和其弟张协、张亢;二陆 是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和其弟陆云;两潘是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一左是指西晋诗人左思。他们的诗歌偏重技巧,讲究词藻,被称为“太康体”。钟蝶的《诗品》中,有“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之说,表明了他们当时的影响。其中,左思的成就较高,名篇是《咏史》八首。
(6)颜谢。是指南朝宋元嘉年间的诗人颜延之与谢灵运。他们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注重词藻雕饰,被称为“元嘉体”。其中,谢灵运的成就较高,开创了“山水诗派”。他的《登池上楼》、《岁暮》、《人彭蠢湖日》等篇章,都有着千古传诵的佳句。
(7)竟陵八友。是指南朝齐代竟陵王肖子良门下的八个文学家:肖衍、沈约、谢恍、王融。肖课、范云、任时、陆捶。他们写诗注重声律,形成了“永明体”,其中,沈约、谢恍成就较高。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
(8)宫体诗派。是指南朝梁简文帝肖纲为首的一个诗派。《梁书·简文帝本纪》载:肖纲“雅好题诗。……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日宫体”。宫体派的诗歌,多表现闺情,内容*靡,形式绔丽。
(9)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开始改变齐、梁的缔靡风气,题材比较广泛,初具雄伟气势。杜甫在《戏为六绝句》第二首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斥责了那些“轻薄为文”却耻笑:,四;杰”的人,肯定了“四杰”在诗歌上的成就。
(10)王孟。是指盛唐诗人王维和盂浩然。他们都多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又都具有新颖清幽,生动形象的特色。人们把王、孟和储光羡、裴迪等人合称为“田 园诗派”。
(11)高岑。是指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他们都以写边塞诗见长,又有着相近的艺术风格。名篇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人们把高岑和王昌龄、李颀等人合称为“边塞诗派”。
(12)李杜。是指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并称,不是由于风格相同,而是因为各自的成就可以相提并论。关于他们的作品及成就前文已作专门介绍。
(13)韦刘。是指唐代中期的诗人韦应物和刘长卿。他们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被看作“山水诗派”。
(14)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大历年间的十大诗人。据《新唐书·文艺,卢纶传》载:“纶与吉中孚、韩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他书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他们都依附权贵,诗作多为饮宴点缀和送别应酬。但也有一些较好的诗,如卢纶的《塞下曲》等。
作者:鹿幽儿 回复日期:2007-2-10 22:18:17
(15)韩孟。是指唐代中期的诗人韩愈和孟郊。他们的诗虽风格不一,但都在形式上刻意求奇,形成一种险怪的诗风。他们还主张以文为诗,议论人诗,使诗有散文化的倾向。不过,他们在扭转大历以来的平庸文风上起了一作用,也写出一些好诗。与韩、孟风格相近的,还有贾岛、卢纶等。
(16)新乐府诗派。是指唐代中期由诗人白居易、元滇发起的“新乐府运动”的参国者,主要有张籍、王建、李绅、唐衙、刘猛、李余等。有关“新乐府运动”前文已有专门介绍。
(17)小李杜。是指唐未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他们的诗与李杜无共同之外,故称其为“小李杜”以示区别。他们的诗多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特色十分鲜明。名篇有:李商隐的《无题》诗,杜牧的《江南春》、《赤壁》、《泊秦淮》、《山行》等。
(18)西昆体诗集。是北宋初期的一个形式主义诗派,主要成员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他们刻意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他们曾相互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19)三苏。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询和其子苏轼、苏辙。询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他们在诗歌上都有一定成就。其中以苏轼为最。
(20)江西诗派。是由北宋诗人黄庭坚创立的一个形式主义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出了这一诗派黄庭坚、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个成员。他们写诗,强调字字有出处,并讲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造成模仿、抄袭,影响很坏。
(21)江湖诗派。是南宋未年一个诗派,由陈起刊行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等诗集收入了一百零九人的诗,其中以戴复古、刘克庄、刘过的诗较好。这些诗人大多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各人作品的风格和成就并不一致。
(22)前七子和后七子。是时代的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前七子”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问的李梦阳、何景明、徐侦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指明代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前七子”首先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主张摹拟。,‘后七子”步其后尘,气势更盛,从而,掀起一股拟古的风气,虽起了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3)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并称“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首,因他们是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氏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抒写,“性灵”,充分表现个性,突破清规戒律,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他们的作品多局限于自然景色和日常琐事,社会意义不大。
(24)竟陵派。也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故名。他们的基本主张与公安派相同,但又认为公安派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用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矫正,结果反而流于艰涩、怪僻。
(25)几社。是明末的一个文学组织。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戏彝、徐革远、何刚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前后七子的影响,作品有揭露时弊的特色。其中,陈子龙的诗成就较高,有“明诗殿军”之誉。
(26)神韵说诗派。清代康熙年间,王士侦吸取唐人司空图和宋人严羽的理论,提出“神韵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元迹可求”,并以王维、孟浩然的诗为样板。这种理论导致诗歌创作一味追求迷离、超脱的境界,多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生活琐事。不过,神韵说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探索,也有可取之处。
(27)格调说诗派。清代乾隆年间,沈德潜继前后七子之后,再次提出“格调说”,强调“温柔敦厚”,“讲求格律”,起了束缚诗歌创作的消极作用。这一派诗人虽也主张“言之有物”,但其内容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28)性灵说诗派。清代乾隆年间,袁枚吸取明代“三袁”的理论,提出与格调说相对立的‘“性灵说”。主张作品应直抒性情,辞贵自然,有所独创,认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加上这一诗派的袁枚、赵翼等写了一些较好的诗,所以实际影响比同时代的“格调说”稍大。但他们的诗多抒发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没有多少社会意义。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了。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吕氏图所列25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
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 何□、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25人中有较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陈师道、谢逸、洪刍、饶节、洪朋、洪炎、韩驹、李彭、晁冲之,谢□等10人,除陈师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此外,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曾□、曾思、赵蕃、韩□等人也列入诗派。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
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
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
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
□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当时如刘□、汪藻、张□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
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桐城诗派
“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这是程秉钊在《国朝名人集题词》中的论诗之语。敢于同执清代文坛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轻,可见桐城诗派影响的广大与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视。那么什么是桐城诗派呢?在讨论这个基本的问题时,学者们大多从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条列桐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从明代的方法、齐之鸾到晚清的二姚,“弥天独护桐城派,名世今当五百秋。”(钱仲联先生诗)但这只是在做桐城诗史,而未中桐城诗派的肯綮。桐城诗史与桐城诗派是两个既不能完全相互重叠,又存在着多重交叉关系的文学史概念。简捷地说,桐城诗派并不涵盖全部桐城诗史,而只是桐城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诗学见解和诗学创作风格近似的诗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来自于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随者则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于严格地以地域划分为界限的桐城诗史。因此,研究桐城诗派,从空间上来说,应立足桐城,放眼全国;从时间上来说,则要截断众流,将其发轫期界定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而无庸远溯到明代。
虞山诗派
虞山诗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钱谦益 (1582~1664)官至南明礼部尚书,被推为东南诗坛祭酒。因政治上屡经沉浮,故早期诗歌中流露忧国忧民的思想,晚年所作则多亡国之臣怀念故朝之音。由于体裁独特,内容充实,一扫明末盲目摹古空虚诗风,开创了清初诗坛清朗活跃的新局面。著有《列朝诗集》、《初学集》、《有学集》等。冯班(1602~1671)与兄冯舒并称"二冯先生",自《诗经》以下逐一考订渊源,功力深厚,为中国诗歌史上的著名诗论家,著有《定远集》。瞿式?所作《浩气吟》,气贯长虹,可与文天祥《正气歌》相比美。钱曾(1629~1710)著《交芦集》、《判春集》。钱陆灿 (1612~1698)是继钱谦益之后的虞山诗派第二盟主,著有《调运斋诗文随刻》等。吴历(1632~1718)著《三巴集》。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王孟山水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岑高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 燕歌行》、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 王维 孟浩然
代表作品:王《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孟 《春晓》《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
韩孟诗派--代表人是韩愈 孟郊
代表作品:韩《原道》《原毁》《师说》《答李翊书》《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昌黎先生集》
孟:《感怀》 《游子吟》
元白诗派--代表人 元稹 白居易
代表作品:元《连昌宫词》
白:《卖炭翁》《 宿紫阁山北村》 《琵琶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长恨歌》
江西诗派--代表人 黄庭坚
代表作:《诸上座》《李白忆月游》《花气诗》
宋代四大家--分豪放派的 苏轼 辛弃疾和婉约派的 柳永 李清照
代表作品: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南乡子》《青玉案》
柳:《雨霖铃》 《蝶恋花 》《望海潮》
李:《如梦令》《 声声慢 》《点绛唇 》《武陵春 》《醉花阴》 《一剪梅 》《蝶恋花 》
公安竟陵诗派--代表人 钟惺 谭元春
代表作 钟:《浣花溪记》《隐秀轩文》
谭: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
江左三大家与神韵派--代表人 王士祯
代表作:《秋柳诗》
建安邺下文人集团--代表 三曹 七子 蔡琰
三曹指
曹操《薤露行》《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吟》《白马篇》
七子指
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孔融《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杂诗》
陈琳《饮马长城窟》
徐干《中论》《室思》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刘桢《赠从弟》
蔡琰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汉魏六朝诗派--王闿运
代表作 《湘军志》《湘绮楼日记》《道咸所见录》《独行谣》《圆明园词》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 王昌龄 岑参 高适 王之涣 李颀
代表作:王昌龄 《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高适 《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
王之涣 《凉州词》《登鹳雀楼》
李颀 《古从军行》
牛顿简介
一、生平简介
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1705年受封为爵士。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光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
1、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由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用的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表述方式,它是一个严密的、完美的体系,书中没有叙述苹果落地的故事,致使许多人对苹果落地一说持保留意见。实际上,牛顿的亲戚和朋友多次证实苹果落地的故事。法国文学家、科学家伏尔泰曾追忆过,他在牛顿去世前一年,即1726年去英国时,听牛顿的继姊妹说过,一天,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忽然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引起了他的思考。牛顿灵机一动,脑中突然形成一种观点: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会不会由同一宇宙规律所支配的?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晚年的一位密友斯多克雷也明确提到,在172年4月的一天,和牛顿共进午餐后,一起来到牛顿家后园,并在苹果树下饮茶。在谈话中“他(指牛顿)告诉我正是在过去同样情况下,注意引力的思想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在一棵苹果树下偶然发生的,当时他处于沉思冥想之中。”
还有牛顿晚年的另一位密友潘伯顿在有关追忆牛顿的著作中,也谈及因苹果落地而引起验证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的故事。牛顿在晚年再次讲述当时苹果的故事,那是离苹果落地时已经是60年过去了,为什么一个老人对此事记忆那么深刻,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成果,当事人对触发灵感的事件当然是深深的激动和怀念的;其次是与胡克的争执也留下深深的记忆,牛顿就从一个侧面澄清事实真相,应该认为苹果落地一说的事实是成立的。
2.科学研究的痴情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请他估价一具棱镜。牛顿一下就被这具可以用作科学研究的棱镜吸引住了,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它是一件无价之宝!”客人看到牛顿对棱镜垂涎三尺,表示愿意卖给他,还故意要了一个高价。牛顿立即欣喜地把它买了下来,管家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说:“咳,你这个笨蛋,你只要照玻璃的重量折一个价就行了!”
3.喜欢养猫
传说牛顿在盖房子时,坚持要留大小两个猫洞,好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足为据。不过牛顿喜欢养猫倒是真的。由于牛顿终身未婚,猫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但猫也给他惹了不小的麻烦,1692年牛顿母亲去世使他极其痛苦。一天早晨,他为了平静一下,到桥大学礼拜堂做礼拜时,忘了熄灭蜡烛,可能是猫闯的祸,蜡烛翻倒后,把摆在桌上的光学、化学手稿和其他论文化为灰烬。
4.终身未婚之迷
牛顿少年时代在一首诗里表白自己的远大抱负: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永恒无边。
可以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的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但牛顿是一个追求用科学中的光线谱来解释他的理想的特殊类型的诗人。他让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藩篱。在他的整个心田里,填满了自然、宇宙。也许这是他终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不过,牛顿并没有完全与爱情绝缘。他一生中甚至有过两次恋爱。牛顿23岁正在剑桥大学求学时,由于剑桥发生了瘟疫,学校放假。牛顿回到乡下,住在舅父家里。在那里,他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识渊博、卓见非凡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牛顿喜欢即兴发表长篇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又多是他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表妹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心地听,似乎觉得很有趣。牛顿在心里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子,对于我所讲的觉得这样有味,我一定很不错。当然,她的脑筋一定也很好,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如果能得到她的帮助,解决我的许多困难问题,与我共同工作,那该多好啊!”
但是牛顿生性腼腆,并未及时向表妹表白心中的爱情。等他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乡村还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等着他。他对个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视,而她的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冷淡,便择夫另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耽误了一次爱情的大好时机。牛顿实在太忙了,他连做梦想是宇宙、世界。他往往领带不结,鞋带不系好,马裤也不扣好,就走进大学餐厅。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还有一颗浪漫的心。有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催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他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位美人。正在这紧要关头,他的心思忽地溜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象做梦似的,下意识地抓住情人的一个手指,把它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一声,他才清醒过来。面对吃惊的姑娘,他连忙象只绵羊似的柔声道歉:“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
姑娘饶恕了牛顿,却无法理解他,爱情又成了泡影。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扑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热情都集中到了科学事业上。此后那种“青春的热情”再也没有涌现《多彩的旋律》
5、名言
(1)“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2)“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6、牛顿学说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的时间相当于康熙25年。从牛顿《原理》发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余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介绍到中国。《原理》一书的基本内容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在中国传播。
牛顿学说对中国的影响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三者相继传入中国,它们和中土奉为圭臬的“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阴阳相感”的传统有天壤之别。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巨大反响。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无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