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凌云图记的作者

游凌云图记的作者,第1张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庆市枞阳县)人。年轻时入京,当时他的同乡方苞以古文负一时重望,见刘大魁文,极为赞赏。乾隆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告归。刘大魁(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汤沟人氏。“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魁性格豪放,喜好饮酒赋诗,刘大魁在这首诗里,就吟颂了自己的家乡——汤沟陈家洲秀美的景色。

陈家洲位于现枞阳县汤沟镇,康熙三十七年,刘大魁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师塾人家。他的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刘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的熏陶,苦读儒学,并小有建树。但累试不中,在第十次乡试中得秀才。

刘大櫆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认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论文偶记》),世称为因声求气说。他自己善于朗诵古文,所以在这方面体会尤深。

在桐城派中,刘大櫆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见。

刘大櫆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一批诗词文章,如:《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并纂修了《歙县志》20卷。他的文章导致了“桐城派”的最终形成。他的文章韵调铿锵。为后人所仰慕。

逝世后,安葬在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性灵说:是对清中叶袁枚的诗歌理论的概括,主张诗歌表现诗人的个性和灵感,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反对摹拟古人和堆砌典故,反对无病呻吟。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进步文学观,又吸取了神韵派重个性的观点,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拟古主义,是一种进步的文学理论,但是过分强调“性灵”,主张“师心”,忽视了社会生活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历史局限。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随园诗话》卷五)

“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

这一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文学,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据卓尔堪《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比南宋遗民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过之。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濬、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如顾炎武所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管仲不死子纠》,《日知录》卷七)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古文三大家: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以写作文学散文见长,《清史稿》卷 四九一《侯方域》末云:“方域健于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号‘国初三家’”。)

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鼎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名。方苞提出“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抽象地说,义是指内容,法是形式,义法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它的本质,是将程朱理学的道统与韩欧的文统加以继承,并合二者为一体,创作出他所理想的散文集。这种理论的目的当然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它把我国散文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归纳,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历史功绩的,刘大櫆师事方苞、又是姚鼎之师,是桐城派承先启后的人物。他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散文创作的具体主张,一强调作文的目的是“明义理,适世用”,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须依靠作家的“能事”,即创作才能,三作家必须运用自己的才能将作为的材料“文理、书卷、经济”与作为的手段“神气、音节、字句”结合起来。

姚鼎是桐城派理论的完成者。他的理论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一他认为古文创作的最高境界上,他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统一的主张,“义理”是古文的内容,“文章”是表达的方式,与手法,“考证”则是使内容翔实可靠,三在学习古文方面,他主张由“粗”入“精”,即从文章的形式入手,去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气质。四他在美学上把古文分为“阴柔”与“阳刚”两大类。对二者不分轻重,认为都是美的。姚鼎的创作成就高于方、刘。对后世的影响也比他们大。属于桐城派的作家,为数可以百计,其成就较大者,有姚门四弟子,方东树、管同、梅曾亮、姚莹等。到晚清则有曾国藩创湘乡派。使桐城派余波一直到“五四”前而不断。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刘大櫆《书荆柯传后》《送姚女臣传南归序》

姚鼎《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李斯论》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 鼐,姚 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漂流的意思: [piāoliú]

1漂在水面随水浮动:沿江~进行科学考察。

2漂泊;流浪:~四海。

漂流百科解释:

漂流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漂泊,行踪无定漂流四方。

漂流的详细解释: 漂流 [piāo liú]

漂浮流动。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揄扬涤汤,漂流陨往,触崟石兮。”《朱子语类》卷七十:“ 扬子云 言山杀瘦泽增高,此是说山上之土为水漂流下来,山便瘦,泽便高。” 清 唐孙华 《落叶》诗:“高原惨澹烟条直,沟水漂流锦片残。” 杨朔 《海市》:“拼死命挣扎着游了半夜,力气完了,人也昏了,随着涨潮的大流漂流下去。”

漂泊,行踪无定。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沉沦漂流,优游上国。” 唐 李商隐 《五月十五日夜》诗:“万里漂流远,三年问讯迟。” 清 刘大櫆 《送姚姬传南归序》:“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 鲁迅 《书信集·致肖军肖红》:“没有了家,暂且漂流一下罢。”

一项具有探险性的水上运动项目的名称。

漂流的近义词: 漂浮,流浪,飘浮,漂泊 漂流的反义词: 停滞 漂流造句:

1、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2、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3、天涯咫尺,寸草春晖,漂流在外的游子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慈母的关怀。

4、人生就是一次漂流,也许没有办法改变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朝向。

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的漂流像一首无声的歌,在抬头与低头之间,毕业的日子就这样悄然到来。

6、一群动物遇到了海难,乘着小船在海上漂流。食物快吃完了,它们决定通过游戏把一些同伴抛下去。规则是轮流讲笑话。要是谁的笑话不能使所有的动物都发笑,那它就要倒霉。

7、漂流的是理想,漂流的是追求。

8、其实没有什么是我不想留着的,只是从今以后,漂流不定,带着一堆鸡肋般的物品,也是累赘。还是狠狠心,都放了吧。

9、如果把人生比做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

10、独自漂流在天地山水间,阅尽了山峦雾蒙蒙韵感。

11、时间如海,命运似风,生命像舟,你我在大海里,任风浪推着我们各自漂流。

12、我放任自己漂流过寂寞的河流,也放任自己穿越斑斑锈迹。

13、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

14、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1 《息争》文言文翻译

息争》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

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已有子桑伯子。

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力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黑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

“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

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

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

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

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已的原因吧。

2 刘大魁《息争》的译文

刘大魁(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年轻时入京,当时他的同乡方苞以古文负一时重望,见刘大魁文,极为赞赏。乾隆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告归。

刘大魁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认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论文偶记》),世称为"因声求气"说。他自己善于朗诵古文,所以在这方面体会尤深。

在桐城派中,刘大魁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见。

著有《海峰先生集》,包括文10卷、诗 6卷,又有《论文偶记》1卷。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此”为代词,作主语,指代前文“释褐逾年参大政”,“前”为时间状语,“释褐逾年参大政”后断句,排除A、D;“服除”为“服丧结束”,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景泰元年,因为战事稍微平息,能够请求服丧因此触犯了皇帝服丧结束,任命他在翰林院做事,不再参与阁事(2)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3)A “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错,原文为“命贤尽用北人”,是让李贤选用北人任庶吉士(4)①雅:向来;咨:商议,咨询;失色:变了脸色句子翻译为: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②怠:懒惰松懈;希:少;怀忧:深感忧虑句子翻译为: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答案:(1)C(2)D(3)A(4)①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②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参考译文: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中第一名进士(状元),被授予修撰第二年,郕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过后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真君子也”皇帝命令李贤全都任用北方人,南方人必须像彭时这样的才可任用李贤把这话告诉了彭时不久,中官牛玉宣布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的士人水平超过我的有很多,怎么可以压制他们”不久,选拔了十五个人,南方人有六个门达诬陷李贤,皇帝为此困惑,说:“罢去李贤,将要专门任用彭时了”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干,怎么可以罢免?”因此极力替他申冤并且说:“李贤离开,我彭时也不会单独留下来”这话传到皇帝那儿,皇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成化改元,彭时升任兵部尚书成化四年,彭时说:“大臣的升降,应该由皇帝的心意来决断,或者聚集群臣议论不能全部委托给臣子,使大权落在他人手中”皇帝虽然没有听从,但从内心里赞许他的忠诚成化五年,彭时因生病休假过了三个月,皇帝催促他入阁工作,免他上朝参见京城附近、山东、河南发生旱灾,他请求免去夏税和盐钞京城的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拿出储存的五十万石平价卖出皇帝都听从了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被倚重,遇到事情争执不回避而这时皇帝怠于政事,大臣很少能见到皇帝成化七年,彭时疾病复发,请求辞官皇帝安慰挽留他,彭时没能离职彭时常常借着灾变上书劝谏,(这些奏章)有的被留在宫中,有的被下发给主管官吏,大多受到阻隔,他因志愿不能实现而忧愁不安成化十一年正月,因任职期满晋升为少保过了一个月去世,时年六十岁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国尽忠,保持公正顾全大体,办完公后不曾把政事告诉子弟有所议论推荐,不让家里人知道闲居没有懒散的神情,服饰器用俭朴节约,没有声乐的侍奉,不合乎道义的他不接受,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4 文言文兄弟争雁

原文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刘元卿《应谐录》〕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走在地上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时,那雁早就飞走了注释1燔(fán):烤2讼(sòng):裁决3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4援:拉5宜:适合6索:寻找7舒:指在地上随意走动8睹:看见 9烹:煮道理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寓意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刘元卿《应谐录》。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您准备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满足我的心意呢?(“何以”、“以称朕意”、全句基本意思各1分)(2)我希望丞相、御史大夫暂且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所有事情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

(“且”、“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各1分)(3)龚遂发现齐地(或“渤海一带”)风气奢侈,人们爱好细小的技艺(或“不重要的技艺”),而不肯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表率,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种桑养蚕(或“耕织”)。(“末技”、“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各1分) 无。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桐城派先驱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奠基者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他树起“义法”说的大旗。“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方苞取来论文,“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分开来说,“义”指文章的内容,“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答申谦居书》),以儒家经典为宗旨,而他自谓“学行继程朱之后”,故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他讲文章作法,或侧重于“虚实详略之权度”,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或提倡用语“体要”和简洁,偏重文法,但他认为“义”即在其中,这是“法以义起而不可易者”。(《史记评语》)他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记其语:“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使古文用语典雅、古朴、简约,显然适应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并给古文建立更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范。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方苞的古文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读史札记和杂说,如《汉文帝论》、《辕马说》等简洁严整,无枝蔓芜杂之病。游记如《游雁荡记》,赠序如《送刘函三序》,碑铭如《先母行略》、《兄百川墓志铭》、《田间先生墓表》等,详略有致,具有法随义变的特点。《狱中杂记》以其亲身经历,揭露狱中种种奸弊、秽污、酷虐,事繁而细,条理分明,文字准确。最著名的《左忠毅公逸事》描绘左光斗形象,笔简语洁,史可法入狱相会一段,凛然正气,尤为感人:

  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目光如炬,怒目:“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刘大櫆(1698~1779)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他还认识到“行文自另是一事”,“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从而对“行文之道”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他所说的“神”、“气”是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二者比较,“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神为主,气辅之”。为了使“神”、“气”易于掌握而不至于无可捉摸,又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节以求声气,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神”、“气”,这就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桐城文论发展上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其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吴定《刘海峰先生墓志铭》)称胜。游记文如《游晋祠记》、《游大慧寺记》、《游万柳堂记》等借景抒情,讽世刺时,近于雄肆奇诡,姚鼐评为“有奇气,实似昌黎”。(《海泊三集序》评语)《书荆轲传后》、《送姚姬传南归序》、《息争》等可看出其文章的音节之美。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充任四库馆纂修官,后辞官告归,先后主讲于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四十多年。他壮大了古文的声势,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义法”外增加考证,以求三者的统一和兼长,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描绘两者鲜明的特色,提出“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追求刚柔相济,避免陷入“一有一绝无”的片面和极端,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最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从学习角度,由“粗”把握“精”,待融贯其“精”后再遗弃可见的“粗”的部分,摆脱“文之粗”的束缚,匠心独运,就使古文进入最高境地,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因声求气说。他还纂辑《古文辞类纂》,以13类体裁选辑七百馀篇自战国、秦汉、唐宋八大家到归有光、桐城派方苞、刘大櫆的古文,以为示范,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

  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乾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文,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紥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如《登泰山记》,写日出一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游媚笔泉记》雅洁清畅而富有声色,《李斯论》笔法严谨兼婉转有序,《袁随园君墓志铭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复鲁絜非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能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梅曾亮在姚鼐后“最为大师”,方东树继续鼓吹“义法”理论,使桐城派声势更甚,许多“文宗桐城者”并非都是桐城人,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我国文学史所少见。

  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1757~1817)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比“正统”古文要恣肆不拘,富有词采。桐城派馀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著作的业绩,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

  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袁枚写散文,也写骈文,议论、碑记、书序、尺牍,几无体不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惮,敢于冲决传统观念,显示出不凡的胆识。论说文《郭巨论》、《策秀才文五道》等,立意精辟,写得气势逼人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量。《随园记》表达顺适自然和抒张天性的人生观,《所好轩记》揭示自己种种平凡的情欲,毫无讳饰,看似不用气力,却文气完足,富有灵性和才气。记传如《书鲁亮侪》、《厨者王小余传》等,剪裁精心,细节生动,于事中见人,鲜明突出。祭诔文最有抒情色彩,可称美文。如《祭程元衡文》、《韩甥哀词》等,尤其《祭妹文》,于琐事回忆里寄托兄妹手足深情,凄恻悲噎,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同是祭文中的名作。郑燮的家书和题跋浅白如话,趣味横生,《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谈家常琐细事,全用口语,《靳秋田索画》无拘无束,随意而谈,都让人耳目一新。沈复(1763~?)自传体笔记式散文《浮生六记》,前三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叙与妻子陈芸的感情生活和悲惨遭遇,文字细腻,不假雕饰,自有一股感人魅力。陈寅恪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元白诗笺证稿》)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收集南明史料所写碑铭传记如《梨州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梅花岭记》等,还有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钱大昕《弈喻》也是优秀之作,都冲破桐城派一统天下,表现抒张人情和显现个性的努力。

漂流的好词: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精卫填海 始终如一 始终不渝

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专心致志。

漂流的好句:

1、我在海上漂流了这么多天,实在够了,正好安安静静地休息几天,把过去的危险回味一下。

2、一般人往往有一种通病,就是对于上帝和大自然替他们安排得生活环境经常不满。照我看来,他们的种种苦难,至少有一半是这种通病造成的。

3、造物主统治人类,把人类的认识和知识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这正是造物主的英明之处。

4、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5、我这个不孝之子,背弃父母,不尽天职,老天就这么快惩罚我了,真是天公地道。

漂流的读音:[ piāo liú ] 

释义:

1、漂流浮动

2、汉 刘向 《九叹·逢纷》:“揄扬涤汤,漂流陨往,触崟石兮。”《朱子语类》卷七十:“ 扬子云 言山杀瘦泽增高,此是说山上之土为水漂流下来,山便瘦,泽便高。” 清 唐孙华 《落叶》诗:“高原惨澹烟条直,沟水漂流锦片残。” 杨朔 《海市》:“拼死命挣扎着游了半夜,力气完了,人也昏了,随着涨潮的大流漂流下去。”

3、漂泊,行踪无定。

4、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沉沦漂流,优游上国。” 唐 李商隐 《五月十五日夜》诗:“万里漂流远,三年问讯迟。” 清 刘大櫆 《送姚姬传南归序》:“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 鲁迅 《书信集·致肖军肖红》:“没有了家,暂且漂流一下罢。”

5、一项具有探险性的水上运动项目的名称。

造句:

1, 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家是港湾,是人生漂流休息的温暖港湾;家是岸,是我们人生航行的起点和终点。

2, 如果人生比作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只小船,在漂流中有了依托。

3, 如果没有勇气远离海岸线,长时间在海上孤寂地漂流,那么你绝不可发现新大陆。

4, 人生就像一片叶子在海里漂流,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5,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6, 人生就像顺小河漂流的软木塞。

刘大魁(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年轻时入京,当时他的同乡方苞以古文负一时重望,见刘大魁文,极为赞赏。乾隆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告归。

刘大魁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认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论文偶记》),世称为"因声求气"说。他自己善于朗诵古文,所以在这方面体会尤深。

在桐城派中,刘大魁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见。

著有《海峰先生集》,包括文10卷、诗 6卷,又有《论文偶记》1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