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是以东汉为高对吗?

隶书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是以东汉为高对吗?,第1张

是的。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东汉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隶书的大用和树碑的风气,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书家,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彪炳书史的名碑。

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

 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在东汉。较之西汉,东汉的经济更为发达,社会财富的积累更为丰富,这为东汉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东汉统治者继续奉行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国策,同时大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于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受到社会尊重,使他们在传播文化昌明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东汉时期官学、私学蓬勃发展,盛况空前。正如班固《东都赋》所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质帝时,仅高学历的太学博士就多达三万人,其他学历层次的学生数量可想而知。“‘儒以六艺教民’,文字书法是儒家文化教育的基础构成部分,书法的优劣对学生考试和知识分子的仕途进退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因之,书法受到知识阶层的普遍重视,如必修课一般地加以研究和学习。灵帝刘宏在太学之外,另创一所国立文学艺术大学——鸿都门学,以施行专业化教育,为国家培养书法、绘画、辞赋、小说等高级专门人才。正是如此广泛而又发达的文化教育,为东汉书法艺术的繁荣作了人才上的准备。东汉自光武帝以下诸多帝、后都好学善书。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于是习书之风遍及全国,至于“师授家习,能者益众”。这样,从宫廷到学校到闾阎,从最高统治者到文人学士到普通民众,书法在最大的层面上得到了普及,更多的书手和书家从社会的中下层涌现出来。在东汉的书法创作活动中,庶民书家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他们以“蓬勃的创造活力和朴素而又丰富的情致”,为绚丽多彩的东汉书法锦上添花。在东汉书法艺术中,隶书的成就最为辉煌。

    东汉时期的隶书主要留存在刻石上。早期的刻石,多是出于实用纪事的需要而凿刻的。由于工匠技艺平庸,刻划率意,刻出的文字徒具形态,点画亦不精到,但是却表现出一种天真浪漫、古朴自然的趣味。早期刻石数量较少,且多为买山地记、墓记、墓石墓阙和画像石题记之类。现存惟一的瑰宝,就是《开通褒斜道刻石》,其书法艺术水平之高,足可与东汉晚期诸名碑媲美。

东汉中期,渐兴刻碑之风。刻石和碑刻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保守的,照旧沿袭着早期刻石的技艺和风格,如《宋伯望买田记》、《裴岑纪功碑》等;一种是创变的,少数高水平的工匠已经能把书家的字迹较为精确、完美地镌刻出来,章法上也颇讲究纵横有序的形式美,这为东汉晚期的碑刻隶书开创了良好的风范,代表作有《子游残石》、《阳嘉残石》、《景君碑》等。

东汉晚期,树碑风气特盛,四海“碑碣云起”,碑刻隶书遂成为书法的主流。其时,许多碑刻都建在庄重瞩目的公共场所,如山川、古迹、道路、桥梁、庭院……人们在实用和纪事的目的之外,更加注重刊刻文字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审美的追求,推动了书法的进步。由于物质载体从幅式小巧的简牍缣帛转向大块面的碑碣摩崖,于是“挥毫天地大增,使书者无论在用笔、结构、章法等形式和作品整体气象乃至意境的表现上,都有了更为充分的锤炼、积累和提高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字刊石的工具、技术也逐步提高”;又由于高素质书家的大批涌现,他们所具有的娴熟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风情各殊的表现才能,以及书家审美选择的个性化,导致艺术风格、创作流派的多样化。所有这些,对于形成东汉晚期隶书艺术异彩纷呈瑰丽多姿的兴盛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隶名碑多产生在东汉晚期,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东汉晚期的碑刻,多由当时的书、刻名家精心制作而成,所以其书法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艺术内涵非常之丰富。东汉时代,早、晚期隶书的审美风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早期以《永平元年题记》、《开通褒斜道刻石》一类浑朴野逸而具有山林气息的作品为主,晚期则以《礼器》、《曹全》一类精丽典雅而具有庙堂色彩的作品为主。这就不难看出,东汉时期的隶书正是沿着由质而文、从朴到雅这一基本轨迹发展变化的。东汉隶书碑刻气象古朴、浑厚、奇逸,境界高邈,艺术风格丰富多彩,各各不同,如《石门颂》纵肆、《乙瑛碑》宽博、《礼器碑》瘦劲、《华山碑》工整、《孔庙碑》疏宕、《封龙山》骏爽、《衡方碑》凝重、《史晨碑》虚和、《西狭颂》雄伟、《甫阝阁颂》茂密、《校官碑》丰腴、《曹全碑》秀逸、《张迁碑》方劲…… 真是“ 穷精殚妙、变态百出”,一碑有一碑的风韵,一字有一字的华采,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王澍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康有为说:“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傅山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傍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引自《霜红龛集》)

汉碑就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出先民们崇高的人格、宏大的气魄,以及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和对书法审美的卓越感悟。

东汉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代,历时195年)不算长,但是石刻众多,精品荟萃,堪称隶书艺术之宝库。传世刻石及摹拓本有三四百种,其中著名碑版一百七十多种。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卓有成就的隶书名家很多,见于史书典籍记载的有师宜官、张芝、蔡邕、左伯、仇靖、仇绋、朱登、纪伯允、刘辳、郭香察等。另外还有大量优秀的未被史书典籍记载下来的书家。是这两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书家队伍,共同创造了不朽的光照千秋的汉隶奇迹,为中国书法竖起了第一座隶书的丰碑。

但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盛极而后衰。隶书的鼎盛在东汉,式微也在东汉。东汉隶书在取得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之后,于汉末便开始滑坡了。此时的隶书严谨有余,灵气不足,逐渐走向程式僵化的死胡同,即使像蔡邕这样的大家也在所难免。传为他书的《熹平石经》上的隶书)中规入矩)过于工整匀称)板滞划一,缺乏“自然的姿致和动人的情性”,已露馆阁体之端倪。正当汉末隶书暮气沉沉趋于衰落的时候,楷、行、草书却以其崭新的姿态异军突起,开始流行于书坛了。

举国上下使用隶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所产生的作用无论是从泛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书法学的立场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隶书的产生,让流传久远的古文字系统划上了句号,使一直以长方形为主的汉字字构转换成方形甚至是扁方形的组合,使太直率、太随意的金文,太刻板、太做作似乎连大气都不敢喘息的秦篆变得有法可循而又挥洒自由了。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番情景——皇帝圣旨,朝廷公文;庶民百姓修桥筑路造福后人树碑立传,山野村民交换田地买卖房屋写据为信,乃至刑徒在砖头瓦片上的叫屈喊冤鸣放不平,都在使用同一种字体:长撇大捺,一波三折。隶书在汉代是幸运的。

隶书有哪些有名的字体

隶书主要分为:汉隶,秦隶。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施耐庵,本名彦端,一名子安,字耐庵。在张家港河阳山(现称凤凰山)永庆寺附近有

施耐庵的假墓,过去墓碑上刻有王勃的滕王阁诗一首,耐庵假墓为什么要刻“滕王阁诗”

呢。据当地县志记载,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曾隐居永庆寺,在文昌阁写过不朽巨作《水浒

传》,至今这里留有洗砚池、醮水潭等遗迹。

该墓一说是陈聚、陈基兄弟的后裔所修,旋耐庵住在河阳山时,陈聚、陈基也在故乡河

阳山隐居,他们经常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游山玩水,或议论国事,或探讨阴阳,无话不

谈,结为知已。

陈基,字敬初,临海人,著有《夷白斋集》传世。张士诚起义后,陈基曾参与张的军府

之事,至正二十二年,张士诚称为王,陈基谏阻,士诚欲杀之,不果。后来,张士诚被俘,

陈基随从到达南京,独得朱元璋的赦免,预修元史,赐金而返。洪武三年,陈基死于河阳山

的寓所。

陈基死后,他的后裔念施耐庵是老祖宗的故交,于是在施耐庵逝世后,陈基后裔在河阳

山修筑了施耐庵之墓。

该墓另一说是施耐庵的衣冠冢,在河阳山西南坡,县志上记载为明御史徐恪所建,直到

1958年才被毁。

关于徐恪其人,县志上记载得很清楚:徐恪(1441-1516),字公肃,排行第八,旧居在今

凤凰乡八房巷,原有都宪坊,人称徐八都堂曾任右副都御史、南京工部右侍郎。

旧时施耐庵墓旁有一棵古藤,把坟头连墓碑全罩住了。碑是青石的,碑正面刻的隶书

“施耐庵之墓”五个字,在五个字上、下首,刻了王勃《滕王阁序》的后面的七言四韵(八

句)古诗,全诗如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八句诗,分刻两处,前四句在右边,后四句在左边,另起一行还有七个字,是“一帆

风送滕王阁”,

最后署的是“壬戊之秋桂月望日”,据最新考证壬戊年应是是明弘治壬 年,即徐恪6

0岁的1502年。据徐氏祖辈相传,徐八都堂六十岁做寿造坟。徐恪 是徐麒(1361-

1446)的重孙,施耐庵曾在元至正年间在大宅里徐麒家座馆,其时徐麒5-7岁。

为什么在施耐庵墓碑上刻上王勃的滕王阁诗呢?张家港的群众说,王勃的《滕王阁

序》,写了天地人日月星,施耐庵写《水浒传》也写了天地人日月星,施耐庵写《水浒传》是

“荡空的”,常熟方言,意即编造出来的,就像王勃写《滕王阁序》一样。

深入研究耐庵墓刻“滕王阁诗”,我以为施耐庵与王勃不仅同名(均名子安),更有共

同的生活遭遇--报国无门,无路请缨。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唐朝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自小聪

慧,六岁即能著文。十四岁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两次因事废官,一直处于下位。二十

八岁时渡海探父,溺水受惊而死(也有人考证,是几年以后死的)。王勃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称为“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骈文的代表作是《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宴饮之序,但作者并不局限于描写楼台、记叙宴集,

而是倾诉真情,这主要是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

宗悫之长风。”正是这种反复诉说不遇的悲哀,千百年来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闻一多先生

论“四杰”时说:“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其实,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情况何止“四杰”,施耐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清朝光绪年间的文人王钟麒在《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中说:“施氏少负异才,自少乞

老,未获一伸其志,痛社会之黑暗,疾朝廷之专横,乃以一已之理想,构成此书”。光绪年

间的江荫香,别号伯绥氏,在《梦花馆笔谈》中写道:“耐庵博通今古,才气横溢,举凡群

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运、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洪武初,隐于江阴,

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当春秋胜日,自携书一卷、一盍、一奚僮载酒后随,登山

临水,倾尊狂饮,放怀长吟,超脱潇洒如神仙。”

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故址江西南昌地处“吴头楚尾”,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赣江乃至鄱阳湖一带,战事频繁,如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

十八年。耐庵墓刻王勃诗是有其内涵的,决不是一种随意行为,当是与吴王张士诚有关。

《滕王阁序》中说“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意思是:遥望长安在日下,指点苏州

在云间。日之下,又暗含长安为京都意(古以“日下”为都城)。吴会:吴郡,今江苏苏

州。云间:云中,又暗指出吴地的古称(吴地古名“云间”)。用王勃的话说:“一言均

赋,四韵俱成”,意即这一篇序的意思同时写一首诗,四韵,意思是“滕王阁诗”八句。

大家都知道,施耐庵的元曲《秋江送别》,王勃也有一首《秋江送别》诗:录以备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此可见,王勃与施耐庵等才智之士均用武无地,报国无门,无路请缨,所以,耐庵墓

刻王勃“滕王阁诗”是抒发的失意之悲,是对时代的抨击,也是对社会的控诉。这是施耐庵

墓刻“滕王阁诗”深层的意义所在。

(1)宋体:宋体字是源于宋代的,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所以至今在日本,宋体字仍被称作“明朝体”。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体字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宋体字的秀气、刚劲有力、变化得当,获得了后人的喜爱。

(2)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其在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3)草书: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近现代草书的代表是林散之,有“草圣”之美誉。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等,其中《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4)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为美化而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5)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6)黑体:黑体是机器印刷术的历史产物。黑体汉字抹掉了汉字手书体的一切人为印迹及其造字渊源,没有手书的起始和收笔;它以几何学的方式确立汉字的基本结构(它是构建性的,而非书写性的),其均匀的笔画宽度和平滑的笔画弧度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充满机器意味的无时间性及共时性特征。

(7)仿宋体:仿宋体是印刷体。顾名思义是宋体的变体,也是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

计算机字体(ComputerFont),简称字体(Font),是包含一套字形与字符的电子数据文件。常见的字体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栅字体(fon)。

这种字体是针对特定的显示分辨率以不同大小存储的位图,用于Windows系统中屏幕上的菜单、按钮等处文字的显示。它并不是以矢量描述的,放大以后会出现锯齿,只适合屏幕描述。不过它的显示速度非常快,所以作为系统字体而在Windows中使用。

(2)矢量字体(fon)。

虽然扩展名和光栅字体一样,但是这种字体却是由基于矢量的数学模型定义的,是Windows系统字体的一类,一些Windows应用程序会在较大尺寸的屏幕显示中自动使用矢量字体来代替光栅字体的显示。

(3)Postscript字体(pfm)。

这种字体基于另一种矢量语言(AdobePostscript)的描述,常用于Postscript打印机中,不过Windows并不直接支持这类字体,要在Windows使用这类字体需要安装“Adobetypemanger”(ATM)软件来进行协调。

(4)TrueType字体(ttf)。

这是我们日常操作中接触的最多的一种类型的字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一种数学模式来进行定义的基于轮廓技术的字体,这使得它比基于矢量的字体更容易处理,保证了屏幕与打印输出的一致性。同时,这类字体和矢量字体一样可以随意缩放、旋转而不必担心会出现锯齿。

2字体的分类学习字体设计得先了解字体结构和组合形式,就像房屋装修一样,得先了解房屋结构和框架之后才能进行拆墙重新装饰设计。下面为常用的字体分类概念:

(1)衬线字体(如宋体):衬线字体的特点是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有所不同。衬线体因为笔画粗细不同,其可读性更佳,容易识别,装饰性强,有对比参照性。

(2)非衬线字体(如黑体):非衬线字体在笔画开始与结束的部位没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差不多。这类字体简洁、时尚、轻松、干净。笔画对比较弱,不及衬线字体。

隶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字体,在中国的历史上,隶书起源于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大兴徭役,当时朝廷的下层官员需要书写非常多的文案,当时流行的小篆字体太过于复杂,为了能够让字体更简单,所以创造了隶书。当然咯,一种字体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演变才能成熟。

在中国的历史上,隶书是从民间兴起的,发展到成熟的时候被官方认可了,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官方字体,所以说隶书是一种草根书法,这跟它的起源有很大的关系。隶书这种字体是将原先篆书的偏长改成了偏方,并且逐步出现了撇、捺、点等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隶书中独特的“波横”写法增加了字体的美感和律动感,通过对篆书的改变,把复杂的笔画变得更加简单明了,更方便人们书写和使用。由于以上这些优点,隶书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并在碑刻和时刻上出现。

到了汉代的中后期,隶书开始从民间传到官方中去,并且取得了官方正体的地位,一跃成为汉朝的主流字体,汉代隶书对字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代以后的朝代中,隶书一直都被沿用。

隶书对古今文字的发展影响重大,它被称为中国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隶书之前产生的文字被称为古文字,在隶书出现之后的文字被称为今文字,今文字和我们现在用的汉字很相似。隶书是一种自下而上流行起来的书法,从最初的民间书法演变成官方书法,是一种最草根的书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23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